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心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心得"这样的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心得

寒假来临,欣喜万分,因为可以有更多时间读书了。翻开《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心情是急切的,很想从中摄取新知识,以解决课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于是迫不及待地跳过开篇的引言,直接从第一章读起。浏览了几页,感觉却有点茫然。第二天再读,我改变阅读习惯,从《序》到《引子》逐句细读,竟有意外收获,这些收获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节的内容,而且《引子》所讲一位老师的备课故事更让我悟到许多,特别是教育无痕这一点。我不禁感慨:抛砖引玉虽然是典故,但抛出来引玉的可不一定都是砖。

关于教育无痕,教育要润物细无声,以前在各种理论培训学习中也有所闻,但都没有这次体会深刻。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学《思想品德》,这次读书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行动)不行(行动)的问题,因此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特别是职校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逆反心理增强。所以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用事实说话,用真实的镜头说话,用现场教学资源说话,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

德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她应当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德育追寻真、善、美的境界,课堂教学可以用多媒体辅助,营造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让学生在美好境界中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无痕的境界。读《新课程备课新思维》确实很有收获,我要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加工能力、课堂组织引导能力以及评价反思能力。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重视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感悟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德行上的自主构建、自主发展。还要努力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灵活驾驭课堂,掌控好课堂教学环节。

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想要随着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必须要多学习,还要多读书,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认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调整,同时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创新,自觉运用新课程的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研究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以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我觉得“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在此,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见解。

一、以读为主,体验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读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尽情、尽兴地朗读,从而获得整体感悟。其次,要读出“花样”。如果一味用某种形式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个体读与集体读相互映衬、男生读与女生读相映成趣、学生读与老师读相互比较……还比如配乐读等等,都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读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成功地将他们带入了诗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达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准确感悟、培养素养。在诗歌教学中,教者设计问题多、杂。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获得一个整体感受,而且课堂重点也模糊,老师自己也讲得很累、很辛若,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所以,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围绕三方面来设计问题,即内容(事物、事件)、画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语言描绘画面”,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及词汇量毕竟有限,老师的语言示范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

三、淡化诗意,尊重理解。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多元教学,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五、拓展阅读,积淀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欣赏中,要抓住“读”与“想”,在“读”中感悟情感,在“想”中体会意境。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新课程百问—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新课程百问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当我拿到这本书《新课程百问语文》时心想:新课程实施了这么久了这一百个问题还用学有点不屑一顾。可当我静心阅读时发现作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如:《灌水与引水》、《因材施教新解》、《负担辨证》、《也是木桶》等等而其中的《仍然要提倡科学精神》一文的阅读让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

曾几何时我们教师只要一上到公开课似乎习惯于从网上搜集到特级教师或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不假思索不依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或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更不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照搬照用。结果学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包抱着科学态度不迷信教参考不能迷信专家不能迷信课本应该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我们要向特级教师或名师学习要不断思考:他们对某一课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效果如何?从而以他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尊重学生要善于表扬与赞赏学生。但却常常出现教学、学生的掌声不绝于耳的现象。是学生的发言真的那么精彩真的值得大加赞赏?否!我们的教师对待学生的答案不加辨析一味的加以肯定似乎持否定态度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结果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学习更为浮躁经不起批评。长期以往追求虚荣、文过饰非的不良习气也逐步形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答案抱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时作为教师应该坦然面对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原谅教师的缺点师生的关系将会更为和谐与融洽。[HTTp:///为您编辑]反之如果教师靠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维持教学以势压人就没有理可讲没有情可沟通了师生关系必将陷入僵局。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科学思想做到润物细无声如:对待差生我们应以一分为二及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说话、听话不捕风捉影阅读不断章取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唯师、不唯书。

总之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思想掌握与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在今年的新课程培训中,我们观看了两节全国优秀地理教师的比赛课,两节课同课异构,均讲的是新课程必修二中的一节课,但风格迥异,一节是典型的传统教法,一节课则充分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冲击。是啊,新课程,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支撑,必将落得和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一样,没有多少变化,国家的课程改革又将流于形式。

听了张海晨校长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特别是张校长展示的那两幅关于“学生对所教内容两周以后记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图的对比,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还不积极投身于课改,那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呢?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平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第二,是关于学情调查。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每节课的实施中有三次学情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今后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张校长介绍到的三查,一是在独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调查了解,二是在小展示环节,即我校的簇展环节,对学簇合作探究的结果的调查了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环节之后的课堂检测中,具体把握每位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我们学校的课改中,也有对学情调查的要求,但是没有张校长介绍的那样理性、具体。三次学情调查,时间不同,我认为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要灵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张校长介绍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簇的力量,以学簇为单位对每位同学当堂存在的问题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同时又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对象,我觉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是关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学校也曾提出独学、对学(同层次)、群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我认为在今后的预习课上,我们要逐步引入这样的方式,可以将预习课进一步进行分割,第一阶段由学生独学,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而第二阶段则是学簇内的对学、群学,通过合作,提高预习课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簇建设座位的编排要合理,以保证各层次的同学在簇内都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谐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四,是关于学道的编写。我们学校的学道编写虽说领导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始终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一大问题。在我们检查学生的学道时,经常会发现对于学道中的有些栏目如学习目标,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或者有的栏目学生并不喜欢去做。甚至于我们有的教师不喜欢使用学道,自己就对学道不够满意。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从学生中找。”我认为我们在学道的编写中,也应该引入学生的思想,我们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学道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导等。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我们教师再结合我们的思考,融入我们的思想,设计出有效的学道栏目和内容,以起到真正的导学的作用。同时,从教师层面,我们一定要精诚合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充分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种资料等,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高效的行动路线图。

总之,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深深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铸成的,他们的那些成功的经验背后也蕴含着许多的汗水、许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坚定课改的决心,要不断的创新方法,积极实践,认真反思、不断提高,努力使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课堂改革相结合,创造出我们无悔的灿烂的教育人生。

美术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如何在课堂上适时恰切地点拨学生学习知识,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

首先,我们先纠正自己的心态和思想。第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第二要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第三要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目前,我们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提问,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

创新思维读后感


创新思维读后感(一)

【创新思维】读后感创新是人类提一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一种活动和探索。当我们选这门选修的时候是保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当我们接触到创新的新奇的时候,我们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那就是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是唤一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因此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一性一质,又有其自身特征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一性一、变通一性一和独创一性一,而这些特一性一的产生在与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特别是与右半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例如:古希腊着名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斯,他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有一次阿那克西米尼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在军队将要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为使故乡免受兵燹,前往拜见国王。

创新思维读后感(二)

是通常而言:创造(Creativity)主旨在于造,凸显的是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至于所造之物能否转变为某种可得利益?这种利益有多大?很明显无力顾及;而创新(Innovation)主旨在于新,凸显的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新的改进,以追求使原有事物转变成有用的产品、服务或者工作方法。第一台便携式电脑由奥斯本发明的,但后来IBM通过产品创新推出了第一台带有CD-ROM的笔记本电脑大获成功、Dell通过创新一性一的直一销模一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笔记本电脑供一应商。他们都没有真正的发明笔记本电脑,但是分别通过产品创新和模一式创新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时代前进一步是先进,比时代前进三步是先烈。台湾饭店业教父严长寿这样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目的是创新而不是创造。我们要全力以赴保持先进而不是成为先烈。跟随别人的脚步固然也能生存,但是在别人掌控的世界里,你又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谋求更大的发展呢?

峻、突破你的固有思维

有五只猴子,关在一个挂着香蕉的笼子里,。猴子看到香蕉当然想去拿,但是拿不到,因为在笼子设置了一个机关,使任何一只猴子一碰到香蕉的时候所有猴子都会被电击。几次以后,就形成了条件发射,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再会去拿香蕉。这个时候,把其中一只猴子抓出来,换成甲猴子,甲猴子会不会去拿香蕉?当然会,拿不拿得到?拿不到,因为其他猴子会武力制止,饱以猴拳。因为他们知道会被电击,所以是拿不到香蕉的。当然大家也都没有被电击。这个时候,把另一原猴子换成乙猴子,同样,他也会去拿香蕉,当然也拿不到、也会挨打。而且A猴子会打得最凶,他也挨过打,所谓有冤报冤,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把其他3只原猴子逐一换成丙丁戊3只猴子,最后一只戊猴子进来会怎样?会挨打!想一想,这个时候如果他会说话的话他会说什么?他肯定会问:为什么要打我?不知道,反正进来就要挨打。其实这个时候所有的猴子都没有尝过被电击的痛苦。

其实甲乙丙丁炯没有被电击过,但是基于自己的遭遇形成了固有思维:进来就要挨打。你也可以把这仅仅看成一个笑话。但是当这种固有思维不能够突破的话,组织成员也就成了这些挨打的猴子,有着严密组织流程的组织更是如此。他们会面对需求各异的客户都使用千篇一律的服务流程和方法。他们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就是这样做。毫无疑问,不能突破固有思维的窠臼就谈不上创新。所以,首要的,突破过去的固有思维。基于现在的思维方式产生的问题,是不能用同样的思维去解决的。

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思维的流程方法

创新的目的只能立足于解决问题,我们任何人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显而易见:只有那些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成果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不是那些看上去很美却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创新结果。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完全是对组织资源的一浪一费。并且你需要界定你的问题,这里,你只需要注意一点:你的问题已经不能再被分解为更小的问题。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流程

你成功的界定了你的问题,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你得找出所有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右脑发散思维)。假如房间灯不亮了,可能是灯泡坏了、开关坏了、电路问题等等。尽可能充分的找出所有原因,可以帮助你确定原因的边界。尽情的头脑风暴吧,如果觉得不够,你还可以运用金字塔分析法,奖惩分析法。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边界之内找出产生问题的核心原因(左脑逻辑思维)。因为边界已经确定,所以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例如排除法,多次投票法等你就能找出最核心的原因。这样,你已经把握住了成功解决问题的钥匙。

提出你和你的一团一队所能想到的所有的解决方案吧(右脑发散思维)。你有许多很棒的方法可以运用,例如思维导图法,先提出一种方案,然后找出方案中的核心要素,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找出所有的可替代方案。这是整个创新解决问题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关键就在于你的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多,不论这些解决方案看起来多么的荒诞,先记下来,而把讨论方案是否可行的工作留到下一步吧。

在所有的方案中找出最优解决方案吧(左脑逻辑思维)。价值观权重评估法等是你可以采用的办法,只有一个原则,你需要的是最可行的方案,而不是看上去最好的那个方案。

最后一步,将你找出的解决方案对照之前你的问题,看这个方案是否能解决你最开始所定义的真正的问题,这有助于你避免解决的是不正确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做这一步!

整个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就是左右脑交替发挥作用的过程。而其中,右脑发挥的作用尤其体现了创新的成果,你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你我都是组织中的一员,我们和我们的组织一样,都面临着激烈变化的环境,这种变化可能是巨大并且充满压力的,然而我们都应该利用这些变化积极地、创新一性一地思考、进而积极地、创新一性一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确立和强化我们的优势,塑造最大的个人和组织竞争力。

《全新思维》阅读笔记


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中介绍了六项全新的个人核心能力,包括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

设计感,指的是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敏感性。为什么这项能力这么核心重要?在未来社会当中,读MFA(艺术硕士)的人会超过读MBA(工商管理硕士)的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多接触艺术思维世界,多去博物馆艺术展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设计感。

故事力,顾名思义,就是能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或加深另一方对某件事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坎坷曾经说过,人类生来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

交响力,就像是交响乐一样能演奏出美妙乐曲,能够把很多不同独立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跨界的能力,那些在迥然不同也能游刃有余的人往往比精通某一领域的人取得更大的回报,这时代综合型人才愈加受到欢迎。

共情力,是能与对方产生共鸣。共情不是同情,而是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

娱乐感,指一个人是否具有将生活变得欢乐有趣的能力。有娱乐感的人将生活当成冒险的成长。

意义感,为自己的生命赋予特别的意义,为人生的意义与信念去奋斗。正如尼采曾说,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的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够忍受。

关于《新课程新观念》心得体会


关于《新课程新观念》心得体会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读了《新课程新观念》,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6、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教育新思维》读后感


《教育新思维》读后感

一个小男孩伊桑,英语听不懂,数学不会做,写的字2024母方向全反,作业本上打满红叉叉,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面对这样的小男孩,你会怎么做?

这是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的小小主人公的真实情况。电影情节在不断往前推进时,小男孩的老师越来越觉得他无可救药,他的父母越来越恨铁不成钢,因而不知不觉中将他一点一点往外推。面对这样的小男孩,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我也曾多次问过自己,直到电影中那个改变他命运的老师出现之前,我都无法做出更好的回答,因为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达不成我命定的目标时,我除了生气和责骂,的确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方法。

但是,这部电影,这部电影里的那个老师深深地感动了我。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然要用满腔的爱去温暖每个孩子,用全部的热情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唯有在教育事业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才能真正享受到学生成长的快乐,学生成才的快乐,自己累并收获着的快乐。

作为老师,尤其是在当今进一步深化课改、提升教学质量的背景之下,解放思想,创新教育,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新思维》。这本书由华师大教授、博士胡东芳所着,也是他教育新观察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的基本理念是采取与以往教育研究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立论基点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将一些身处教育理论和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教育现状和前景的最新观察与思考推向社会,它力图通过通俗而富有启发的语言描述来准确反映当今中国教育发展中一些发人深省的现状及前瞻性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现实,思考教育问题,实践教育新理念,实现教育新理想。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教育新思想,教学新视野和师生新篇章。书中引用了很多通俗易懂又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叙写了大量国内外教育现状,并且还从各种独特的视角对教育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则处在一种无形压力的乌黑之。所以,在中国学校的课堂,学生的坐姿是以端正为好的,学生的回答是以举手为好的,学生的答案是以标准为好的。于是,伊桑之前的命运就这样被我们无意识地却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了。我们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天才,扼杀了个性,培养了一群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人。龙应台在他的作品《野火集》里呼喊:中国学生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敢置疑、不懂得置疑是一种心灵残障;用任何方式--不管是政治手段或教育方式,不管是有意或无心--去禁止置疑、阻碍思考,就是制造心灵残障难道我们不管反思是不是一个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伊桑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位能大胆解放思想,勇敢创新教育的好老师,一位能在伊桑幼小的心灵上投去一抹阳光的好老师。反思之余,我今后的学生们是不是也都能像伊桑一样幸运呢?在期待之中。

读着《教育新思维》这本书,回想着《地球上的星星》电影中的片断,反观我的课堂,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课堂上,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

尽管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对孩子进行事实性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教育者并不知道除了事实性知识教育之外,其他类别的知识仍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适应灌输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使得本该充满问号的童年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快就变成了句号。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我想答案是明显的。伊桑小小的脑袋中充满了无数奇形怪状的符号和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因为老师缺乏这三种意识,非常聪明的伊桑变得没有一点自信,几近自闭。

看来,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胡东芳博士说: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如此,我们不能负了这定义,我们得解放思想,创新教育。让我们教育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运的,都能茁壮成长!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范文一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知识层次的需求,那终身教育杜宇提高教师素质很重要。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彼得圣吉博士: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单位而言,要由传统教育中重视人的受教育权向重视人的学习权转变,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从做事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个人按常规办事总是容易的,要尝试一个新的途径就要困难得多。同样,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应归因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做人角度看,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有一个着名的命题: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也许同样可以说,人生中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每一个自我都由于其独特的个性而在与别人的相互区别中存在,并以自己的个性影响他人和社会,从而体现自己人生的独特价值。而从哲学的角度,我们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越超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他愿意承受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进行终身的修炼,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他的学生。

综上,一个现时代的引导型教师,无论是做人以其良好的修养引导学生,还是做事以其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都需要自身连续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原因只有一个进行终身教育者必先成为终身学习者。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范文二

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读书心得


教育教学《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读书心得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我阅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这本书立足于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这一原点。丛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智慧与信心。全书共分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教师的实践,所以,读来就有许多共鸣之处,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阅读本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豁然开然,不仅掌握了听课与评课的技巧,且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近十年来,虽然说课活动已逐渐展开,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起着中介作用。然而说课的内涵、功能、模式、评价等理沦还鲜有专门的、有深度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以课程改革理念为背景,现代教育设计理论为基础,学科内容为案例,对说课做了一番探讨,使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说课是讲课教师对教学课题的设计与分析。一般地说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一定场合面对同行、专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可见,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业务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评估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说课有其重要的功能

1、检查功能。领导可以通过教师说课,检查其备课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修改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2、评价功能。通过说课,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说课得答辩,通过答辩,能更真实、更准确的测试出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

3、培训功能。教师说课需要说清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法设计,还需讲出做法的依据,这就必然促使教师去钻研教材、钻研叫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身文化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我认为说课最重要的功能应在平时每周一次的学科组活动中,每周推荐一人主讲说课,众人评讲、讨论,这对下周每位教师的教学有着引领作用,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阅读本书之后,对于本书谈到了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是推进教学质量的关键非常赞同。本书中就这个问题阐述了实践中的问题摘录如下:1传统教研制度的弊端。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很不够教研活动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有必要对教研组织的结构重新构建使之产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教研组织结构。2构建新颖的教研组织结构。a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组的内涵。b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3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a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听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这与荷兰学者柯斯根提出的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智不谋而合。b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本书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建议设置专家评课这一环节就很好,专家评课就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的行为及其今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涵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

如我们学校科学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就十分注重评课这一环节,当资深教师评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环节,他却捕捉到了,并从理论依据出发,结合现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应融合在一起加以点评,听得大家心服口服。如: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性,适时收放,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千万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走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学生的诸多潜能均被扼杀。这就是学生学得过死,思维局限的根源所在;教师要学会灵活地驾御课堂,收放自如,既教会学生知识,又能开拓学生思维。经过多位教师们的评课之后。我们不仅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所以边学习此书中的有关理念,边结合自身的实践即时反思、共鸣,对自己的教学确实十分有益。

听课、评课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有效的教研方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好课中的教师表现认定为以下四个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对这节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及目的的达成。二是教师的智力、学术眼界、知识兴趣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展。三是教师是在教学生死记还是在教学生思考。四是教师的讲述能否得到反馈信息,讲述内容有哪些特点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对于教师这一面,好课的标准应该是:一看教师是否鼓励学生质疑,二看教师是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三看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争辩,四看教师是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五看教师是否鼓励并帮助学生改进

读新课程教师必读有感


读新课程教师必读有感

假期中我读了《新课程教师必读》这本书,起初只是随意翻翻准备拿它消磨时间而已。可是当我渐渐读进去,走到书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时,我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我觉得我应当把它当作一本很重要的书来读,因为他对我们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读了它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教育故事,教育启示集锦都发人深思。文中的作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事件,而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决。而且他们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例:《让人性的光芒在课堂闪烁》中一文案例的作者朱聪在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讲一个“给比拿愉快”的故事。他费尽口舌启发学生:“比如说,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时……”讲堂中一位学生打断了他的话,让老师给他们讲“给比拿愉快”的故事,老师却一时语塞了。致使老师课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及时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老师说了实话,只准备如何启发大家来说,却没想到自己来准备一个故事,明天我上课时给大家讲。虽然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但丝毫却没有感觉到刚才过关的庆幸。反而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责从心底涌起。作者在课后及时反思着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觉得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难题,但要真正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可能就有点困难了。光靠教师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活生生的例子作引导。在课堂中,如果讲关于自己的故事,肯定比讲听说来的、读到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但自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吗?是准备不充分吗?仔细想想这里虽存在着客观问题。那就是自己心底还深深潜伏着“师道尊严”的意识。
是啊,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一定得放下架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课堂上不至于这样。本文作者及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多么令人值得学习呀。确实我们教师曾几何时,两点一线成了我们生活不变的轨迹。早晨上班,晚上回家,路上匆匆而过,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里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暇真正了解学生。晚上回到家中,忙完家务,又要督促孩子写作业,再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关心邻家的事……就在这忙碌中,我们真的渐渐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课课都重要、门门皆基础。星期天,各门兴趣班排得满满。孩子们马不停蹄的赶场子,节假日也是这样,他们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却慢慢地枯竭。与人交往不再默契。他们说不出、教师说不出“给比拿更愉快”的故事的原因,不是不说,是没有话可说!因为没有看过,更没亲身体验过。
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一个小故事的确暴露了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经验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反思是发人深思的。我们真的应当醒悟了。我们不能埋怨本文的教师和学生缺乏故事和体验,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因素。我们的教育真应关注生活世界,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话题,它确定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去掉教育人为包装,以一颗淡然的心平静地看待像花蕾一样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意义、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本书中一个个案例无不释然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多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多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多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的所想。这样孩子们的世界将是一个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啊!
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教学机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己的教学反思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真的应该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了,决不能用灌输的思想去教学生了,决不能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了,真应当多动动脑筋,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再不能培养“标准件”统一模式化的学生了,要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
从教了十三个年头,真的感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去学习,去重新更新观念。为了我们的教育,我真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

读《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有感


读《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有感

龙港一小 谢树样

最近,我拜读了张天孝老先生的《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一书,深深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被他的数学教学思想所折服。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设计学习新序列

关于学习的序,我第一次是在俞正强老师的讲座中听到的,俞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选材和立序的问题,而《小学新思维数学研究》则在一个更宏观的范围上,谈论了通过“重组结构,更新内容,滚动发展”的方式,设计学习新序列。

本书认为可以通过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设计学习新序列。例如,以“乘法分配律”为核心,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和乘法分配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整合在“篮球场上的数学问题”的主题下,形成一个教学单元。从步测和目测开始,为长方形周长学习积累经验,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中引出乘法分配律,用乘法分配律来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解决较复杂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这样整合使得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

书中提到,采取“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呈现序列进行滚动发展。前有孕伏:结合可以联系的知识点,将学习一个重要知识点所必需的基础进行前期铺垫,降低在新知学习第一时间产生的难度。中有突破:让学生主动利用原有的知识,突破新知探索中的难点,使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后有发展:是指把“中有突破”的探索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在知识运用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上有所拓展。

其实不管教材研究还是一节课的研究,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我曾经利用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理念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竟然获得了温州市案例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真是喜出望外。

教学三环节实务和理论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规律,即数学思维的问题律、情境律、发展律,相应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做好引入、展开、巩固三个环节。

引入按照数学思维的问题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引出学生思考。展开按照思维的情境律,采用操作、图示、模拟等手段,通过分析和比较,抽象概括出原理和结论。巩固按照思维的发展律。既有模仿例题的基本训练,又有增加非本质干扰因素的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的灵活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书中为我们解释了应用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来龙去脉,这是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比较困惑的内容。曾几何时,应用题教学销声匿迹,成了谁都不愿提及的话题,似乎谁提及,谁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谁就因循守旧。其实是我们学养不够,唯上唯书的表现。张老先生在本书中专门讨论了应用题教学的相关内容,给人一种豁然开朗、醐醍灌顶的感觉。

应用题是把日常生活或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示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而求未知数量的问题。虽然课程标准没有出现应用题的名称,教科书也没有将应用题作为单独的教学单元列出。但是,应用的意识应是一个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书中认为应重视帮助学生分清条件和问题,建立“问题”—— “条件”——“算法”之间的联系系统,切实用好列式训练、补充训练、编题训练、选择训练、变式训练,让五种训练成为教学的有力抓手。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落实好以下几种思想:

(1)比较的思想:比较是思维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纵向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层次上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解法的比较。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新旧联结点上迅速展开,把“已知”作为基础,充分运用了已有的解题经验,因此有利于形成解题方法的逻辑联系。

(2)对应的思想:找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在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问题、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问题的教学中,都要作为一项基本功训练。

(3)假设的思想:把题中的某一条件先假设为其相近的另一个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趋向于简单明朗。

(4)替换的思想:把一个数量替换为另一个数量,使数量关系趋向明朗。

(5)转化的思想:转化比较的标准;从数量之间的不对应关系转化为对应关系。

总之,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让我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思想和特点,更好的利用教材,开展有效的教学,让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更确切地说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喜欢《《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读书心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