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相信这是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人都有过或正有的疑惑,它更困扰着每一个以孩子为教育对象的人,例如教师和家长。我也深陷其中。直到看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却得益于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它是美国两位亲子沟通专家所着,其中一位还是专业的画家,因此在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她的卡通表达形式。这本书分“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等七个方面,但我觉得贯穿这几个方面的是一个清晰的观点,那就是“认同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感”。
书中每个章节都有很多例子,其中最具特征的是书中配以有趣而又生动的漫画,这些例子和真是和学习生活非常贴近,它提供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语言,通过这本书,我渐渐明白了现代的新的教育方法,不再是老师主导一切的旧的教学制度了。曾经看过一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中在小学儿童的社会交往中说道:老师的期望能够很积极的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改善孩子落后的行为习惯,里面讲到有研究发现:老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的态度,更经常表现有好的行动,微笑,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的谈话更多,给学生给予密切关注,更善于赞扬学生等等。可见老师的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等多种传地方式等多种传递方法上都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多给孩子鼓励,真正的倾听孩子说话,相信孩子会悄悄地变化,慢慢的健康自信的成长!
书中还轻松地将我们平时惯用的生硬的命令变得柔和却赋教育意义呢!我们在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些词“停下!”……“站起来”……“走开”……“坐下”……等等。但当它是个名词时,你会发现它的魅力不小,“×××,你的座位!”孩子自然就会想到“我的座位怎么了?”“哦,我得坐在座位上!”“我最好坐下!”如此简单的词性转变,产生的效果却可想而知了!
通过书中的漫画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仅仅是沟通方法不一样,结果就差别这么大,这样的事情在孩子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念之间,就可能会引导孩子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未来。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 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 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 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 4。 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 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当我一看到书名,我便觉得这本书会在我困惑的时候帮助我。走上教师的岗位已经第十个年头了,一轮教学已经完成,当我把一个班级从初一带到初三,很多学生已经产生厌学情绪。为什么孩子渐渐会变得不肯学习,我的教学模式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翻开这本书,首先在第一章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中的关注学生的情绪,让我思绪万千。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而我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你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必须要怎么样,必须不能怎么样。发火也是家常便饭。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别人这样命令我做什么,我肯定也是极不情愿的。也许这这种方式在初一还能适用,但是到了初三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我要随时提醒自己:认同孩子的感受,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当然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在接纳、认同的同时,最好能说出孩子的感受,即便哦、恩、啊或我明白等简单的语言,也要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沮丧,偶尔点头或理解的回应一声,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这样孩子有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为何认同接纳孩子的情绪,会有如此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仔细想想,即便是大人,当负面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都会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书中还提到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哲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要求的就是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如果给与学生太多的否定,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便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
此时,我不禁想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彼此心灵的交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一)
作为新教师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尤其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孩子时,有更多的东西要去适应。面对那么多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是那么的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有时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达到要求而急躁,在看了很多前辈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后,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以及学会等待,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机缘巧合下,我发现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带给我惊喜、让我觉得像是拣了宝的书。
对此我深有感触,尊重、接纳孩子的感受,非常利于我有效的沟通。强烈的认同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好的第一印象。这本书讨论了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最后一部分叫做融会贯通,讲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许这些办法不会立刻改变孩子,但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会慢慢的感化他,让师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在书里学的,这几个月以来,我结合了在二班和四班的实际情况,我明白,要达到好的效果,我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学会等待。面对懵懂未知的孩童,老师耐心的讲解会引导他们,会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和过程的培养。想一下子见到效果,有些着急、有些焦躁,这样对孩子们是不公平的,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得慢慢来吗?自己现在是小学教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事情的思考、实施都要符合儿童的现状,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们。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3遍了。放在床头边上,经常还是会翻开学习学习。我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躁,而是想一想这些孩子们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他,而且这些方法和做法不能一下子给的太多,一点一点地给,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一点一点的给方法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我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源于心平气和。
后来,又买了本新出版的《怎么说孩子才肯学》,感觉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衍生。我又像发现了宝物一样啊,里面教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等等。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上这两本书,我慢慢的感觉到,要让每一位孩子受到关爱。即便是学习再不好的孩子,即便是习惯再不好的孩子,都要帮助他找到自信,这样他才有可能成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二)我打开看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时,当时就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白痴,不懂得去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和特点。我以前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身上,却不知道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我知道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呢?当我看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后,我才知道自己与孩子的沟通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好的沟通方式,即使说得再好、再对孩子也不会听。书中所列关于亲子教育的一系列不对方法和方式,几乎就是我的翻版,亏我还是幼儿园老师呢,真是惭愧啊!如何才能与孩子有一个好的沟通呢?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当他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时,那么在亲子谈话中就不会有争吵和责骂,他就会讲出许多事情,使你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感觉被否定,他就会觉得你不理解他,他就对你没什么好说的,同时他也会怀疑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孩子对大人的责骂、命令、说教、警告、比较等等都是很反感的。出了事要教会孩子如何去补救,而不是一个劲的埋怨,那样于事无补,还惹得孩子烦。(.org)什么事情做错了就说什么事情,不要把往事全部拿出来说。鼓励孩子要独立自主,不要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那样他永远长不大。平时孩子要多称赞他,当他听到这些称赞,才会更有信心向前迈,同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书中有所列的方法和技巧,我觉得非常实用,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用。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如果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优点就会越找越多,如果不欣赏用指责、抱怨、比较来看他,那他的缺点就越挖越多。最艰难的是家长的改变,习以为常的语言和心态会让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故态复萌,用最伤害的语言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三)首先要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比如孩子把湿毛巾放到你的床上,但是你肯定很生气,如果按我们正常的习惯就会对孩子大喊: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把湿毛巾放到床上,你怎么就没记性呢?快点拿走。这时孩子肯定会很不高兴,但是,本书却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比如:床上有一块湿毛巾。孩子就会领悟你的意思,就会把毛巾拿走了,无需大喊,无需生气,就解决了一个问题。还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或者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毛巾!。也可以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其实,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情节是把问题写出来的办法。遇见一个问题,父母并不是去急着怎样惩罚孩子,而是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接受的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写在纸上,父母并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观点,之后互相把解决的办法都写出来,之后再进行分析,哪项可行,哪项不可行,这样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也会遵守自己的诺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作为母亲,我拜读了美国着名的亲子沟通专家----阿戴尔.费伯与伊莱恩.梅兹立希两位享誉国际的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共同撰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教育书籍。书中用了多种丰富而又有趣的形式,去帮助读者建立教育观念。有很多实例,除了文字2024,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学会尊重孩子
承认孩子的感受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帮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一旦他们清楚地了解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现实状况,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问题。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要学会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才能是沟通畅通。
2.学会赞赏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教育是他们乐意接受的,而且能令成人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呢?――这就是赞赏孩子。因为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孩子对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是激发孩子内心张力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力。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所以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成人,特别是家长、老师的关注和赞赏。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赞赏孩子是促使他们能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教师赞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学生一旦受到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学会倾听
老师和父母光会察言观色还是不够的,你还必须用心的倾听孩子心中的话。即使这话对你来说或许很幼稚或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是你也必须洗耳恭听,那样孩子才有被接纳的感觉 ,才会把你当知己朋友,以后才能跟你一五一十的打开天窗说亮话,心里有什么事才会主动找你排忧解难,才会听取你所说的话。
读完这本书 ,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经意间走入了哪些误区。指引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在工作中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在暑期中教师开展了读好书的活动,每位教师读2~3本教育教学书刊,本人也喜欢买书看书,而且很杂,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美国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戴尔.费伯、伊来恩.梅兹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现,家长们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许多问题,例举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我们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教学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爱好,独特的感情,独特的愿望和独特的梦想,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许孩子为他们自己做事,允许孩子为解决他们自己问题而努力,允许孩子从他们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说来容易做来难!而为人父母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但现实的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有效地去培养他们,而是恰恰相反。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现在己经是四年级了,当时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体育课,有一个男生的鞋带松开了,他就叫我帮他系一下鞋带,我问全班学生谁能帮助他?举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课余的时候,我有意的跟孩子们拉家常,问他们谁会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数孩子说不会,我想:这些都己经被疼爱孩子的父母、奶奶、爷爷所包办了。再说我们教师,也有这样的许多事例,让孩子们做放心不下,我想我们的父母和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作为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教师、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平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2024,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2024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2024,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2024典。
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一位小学生偶然同妈妈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妈妈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的成绩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妈妈的提醒,以后很主动地在各种机会中表现自己。
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老师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老师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辘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教师和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教师和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九、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教师和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教师、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并且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的每一章,因为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是有很多的不融洽,所以在工作中也开始试用书中的方法,大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家长态度的改变、讲话方式与讲话语气方面效果最为明显,没想到书中的方法尽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于是我认真、细致的看完了全书。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倾听,学会了解、体会并且接受孩子的感受,不要想当然的否定它。如果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我会感觉没那么失落,这样才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鸣,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有时,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那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结果,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让孩子自己成长。
作为一个老师,恰到好处的语气同样重要。所谓语气恰到好处就是说,老师要将商量、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进行美术操作时不认真时,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你怎么这么不认真,看看你做的什么呀,真难看,会让孩子觉得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被人贴上了笨的标签,自信心会受挫。如果换上一种柔和、鼓励的语气:你虽然没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可是做的也很漂亮,很有想法,就表示潜台词是没关系,只要思考了动手做了就好,这样时间长了,就算是没自信的孩子,慢慢也会信心倍增 。
作者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从六个章节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代替惩罚的方法;
4、鼓励孩子自立;
5、恰当地赞赏孩子;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提供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1种技巧,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
当我读到第五章恰当地赞赏孩子,深受启发,我们平时赞赏孩子就是你真棒,表扬你等。书中的技巧我又用到生活当中,幼儿经常在午睡起床后穿反衣裤,当他们穿好衣裤后会问:老师,我穿的对吗?他们要是穿对了,我就说:嗯,穿对了。但以后还是会有穿反的时候,现在我学会了怎样赞赏他们。当他们问我时,我会说:宝贝,你穿对了,口袋在前面,ABC的标志也在前面,没穿反,拉链拉上了,钮扣也扣好了。这样他增加了记忆,下次就不再穿反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平时工作中经常能遇到,是这本书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和孩子们相处,让我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不断的改进。
“老师,我妈妈不知道今天我要留在学校办板报,能借您的电话用一下吗?”“老师,我和芳芳把咱们班的图书弄丢了,我们打算共同买一本赔偿给班级,您看可以吗?”每当我听到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时,我都会在心里为他们的独立能力暗暗惊叹,没有人告诉他们,可他们在面临问题时总会通过思考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这些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出色的懂得如何去教育他们的父母。拿自己的童年和他们相比,我只能自惭形秽,因为,我从小就是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中长大的,听到了太多“不被允许”的要求。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到邻居家借东西,妈妈都会一字一句教我到邻居家该怎么说,并要我在家对她演习一番,直到符合要求了才会让我去借,回来后还要我将借东西的过程再重复一遍。现在看来,妈妈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觉得我年龄太小,不会说话,担心我办不成事情,可她不知道,她这样的“保护”带给我的最终影响是我极其惧怕人际交往,害怕自己说错话,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在我长到很大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看到亲戚到我家,我也会快速地跑到屋里去,害怕和人家对话。当然,今天重提往事,绝没有埋怨妈妈的意思,毕竟在那个年代,在我当时生活的环境里,家庭教育至多达到让孩子“吃饱穿暖好上学” 的层次。
所以,当我读完由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阿戴尔 费伯和伊莱恩 梅兹立希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时,我马上想到要将此书推荐给我的家长和身边的朋友们。这本书解决的绝不仅仅是沟通问题,透过书中所罗列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独到的教育见解。
就拿本书的“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一个章节来说吧,作者教育孩子的观点就旗帜鲜明:“为人父母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试问一下自己吧,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有这样的高瞻远瞩?我们常常是恨不得将孩子时刻拴在我们身边,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我的一个同事,孩子才出生没多久,就开始计划为孩子存钱,以备将来上学、结婚之用了。上班路上,经过来来往往送孩子上学的父母身边,听到最多的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记得喝水”、“上体育课不要脱衣服”“放学后赶紧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儿”之类的交代和叮嘱。我们什么时候思考过: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在我们身边,遇到问题他该怎么办?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许多父母可能都会说,能操一天心是一天吧!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自己能操心的时候多为孩子做一些事,等自己看不到了,管他如何呢!说到底,经不起这番磨炼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这本书中,搜集了许多父母培养孩子自主独立能力的鲜活例子,并将这些方法加以分类,让学习者便于操作。比如第一种,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往往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有些时候还会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不妨多给一些选择。比如,需要孩子在当天晚上练琴,你本来是想让他现在就练的,但他正在看电视,你可以征求他的意见:“你是打算现在练琴呢?还是在晚饭前练,或者在晚饭后?孩子知道自己要练琴,但又不愿意放下正看着的动画片,就会给出一个自己的选择。如果父母强硬地让孩子当即就去练琴,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方法是不要问孩子太多的问题。父母问题越多,孩子的话就越少。举个例子来说,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放学后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老师表扬你了吗?”这话看起来只是很平常的询问,却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他会感觉自己上学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如果自己表现不好,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望,还要面对父母的失望。除了不要问孩子太多问题外,父母也不应太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先探索一下答案。此外,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于我们,家庭之外的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决定他的人生,一切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他树立这样的观念,就能让孩子和自己都从中解放出来。
上周给班里的孩子一次“无作业日”的机会,后来调查发现,有部分孩子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得充实、快乐;部分孩子却因为一下子失去了约束而变得无所适从,一个晚上匆匆过去自己却什么也没做;还有一些孩子因为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遭到父母反对,从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家庭“内战”。同样一件事情,孩子们却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当中,反映出的不正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吗?
令我感兴趣的还有“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一个章节。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需要更正自己的一个教育观念,那就是不要用语言去暗示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你总是这么软弱,难怪比人爱欺负你”、“他吃饭总是很挑,我都不知道该做什么给他吃才好”、“你就是不细心,每次作业都有错题”、“你这么倔,说什么你才肯听呢?”等,类似的话我想不少父母一定对孩子说过。一旦你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他就开始扮演这样的角色了。
有的父母会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可是,哪怕仅仅在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比如,当孩子看到你在玩儿拼图时,想要过来和你一起玩儿,你会怎么说。也许你会说:“好,先看看我是怎么拼的,然后我让你试一块儿。”也许你会说:“小心点,别把我拼好的弄坏了。”或者,你还会说:“好的,拉个凳子过来,看看这块儿带云彩的拼图该摆在什么地方。”三种不同的交谈方式会带给孩子怎样的感受呢?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还是一个破坏力很强的人,或者是一个可爱、有能力的人呢?这写标签不仅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也许,孩子一辈子都可能扮演这个大家眼中“固定”的角色了。
一定要把孩子从那些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书中用提问、评论、故事、图画、提纲等形式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找机会向孩子展示他的新形象(你虽然很想在家玩儿电脑,但还是陪着妈妈去姥姥家,你的“让步”让妈妈很感动。);创造机会让孩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妈妈不在家,由你负责喂狗和遛狗好吗?);让孩子旁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今天多亏儿子把锅盖扔到锅上,把火扑灭了);为孩子树立榜样(我很想去看电影,但既然答应陪你打球了,就到下周再看电影吧!);回忆孩子的突出事例(小时候你是咱们小区第一个学会骑两轮自行车的小孩)等。相信自己,不要低估自己这些做法对孩子一生产生的影响。
除此之外,书中还安排了“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如何夸奖孩子”等专题,真正帮助父母解决了亲子沟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项专题都大量列举父母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沟通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并以图画、案例、提纲的形式给出解决方法,可读性极强,实效性极强。在近一天的尽兴阅读之后,将此书推荐给所有的父母、教师和即将为人父母者。
我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并且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的每一章,因为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是有很多的不融洽,所以在工作中也开始试用书中的方法,大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家长态度的改变、讲话方式与讲话语气方面效果最为明显,没想到书中的方法尽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于是我认真、细致的看完了全书。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倾听,学会了解、体会并且接受孩子的感受,不要想当然的否定它。如果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我会感觉没那么失落,这样才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鸣,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有时,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那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结果,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让孩子自己成长。
作为一个老师,“恰到好处”的语气同样重要。所谓语气“恰到好处”就是说,老师要将商量、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进行美术操作时不认真时,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你怎么这么不认真,看看你做的什么呀,真难看”,会让孩子觉得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被人贴上了“笨”的标签,自信心会受挫。如果换上一种柔和、鼓励的语气:“你虽然没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可是做的也很漂亮,很有想法”,就表示潜台词是“没关系”,只要思考了动手做了就好,这样时间长了,就算是没自信的孩子,慢慢也会信心倍增。
作者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从六个章节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代替惩罚的方法;
4、鼓励孩子自立;
5、恰当地赞赏孩子;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提供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1种技巧,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
当我读到第五章恰当地赞赏孩子,深受启发,我们平时赞赏孩子就是“你真棒”,“表扬你”等。书中的技巧我又用到生活当中,幼儿经常在午睡起床后穿反衣裤,当他们穿好衣裤后会问:“老师,我穿的对吗?”他们要是穿对了,我就说:“嗯,穿对了。”但以后还是会有穿反的时候,现在我学会了怎样赞赏他们。当他们问我时,我会说:“宝贝,你穿对了,口袋在前面,ABC的标志也在前面,没穿反,拉链拉上了,钮扣也扣好了。”这样他增加了记忆,下次就不再穿反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平时工作中经常能遇到,是这本书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和孩子们相处,让我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不断的改进。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文化路二小 赵二玲
本学期我们学校统一订发了《读懂孩子》一书。看完之后受益匪浅。该书分三部,分别为0~6岁、6~12岁、12~18岁孩子的家长准备的。每一部都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2024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读教育学心得体会范文
同类热门:
读书心得体会:朝花夕拾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幼儿老师读书心得体会》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对您有所帮助。
每个人都喜欢受到表扬,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的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赞美,就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廪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收到别人的赞扬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孩子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表扬,会使孩子的思想、行为受到鼓舞,因而变得自信起来,从而生活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不恰当的表扬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情绪,还会使孩子变得受不住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那么,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我们有时往往想着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坏毛病,动机是好的,但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缺点,我们往往会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因而并不认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值得表扬的,但孩子总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尤其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得到大人的表扬。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多给孩子表扬,那样,孩子就会更自信,也就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和生活。
像书中细节三十八中的妮妮,她的口头禅就是我不会,像她这样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所以产生了退缩、胆小、不自信的表现,作为老师,除了要和她的家长沟通外,更要给予她所缺少的支持和肯定。比如妮妮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们就需要给予大大的肯定,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就能让妮妮的自信增一分,让她不再自卑、退缩,敢于与别人交往。
二、给孩子具体的表扬
书中细节一就提到,你真棒、你最棒之类的话一直被我们挂在嘴边,但这样千篇一律、徒有形式的表扬竟带来了案例中的副作用,引起了幼儿的迷茫甚至是质疑,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棒了,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可能会产生盲目的自大,觉得自己什么都好。
那应该怎么表扬孩子呢?首先,要慎用横向比较,尽量不说你最棒、你最能干之类的语言;第二,教师要因人而异,给每个幼儿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表扬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第三,将表扬和评价结合起来,在表扬的同时,通过一些指导性的话语帮助幼儿继续进步;最后,表扬的时候一定要真诚,以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
三、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孩子可能本身就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比如有的孩子画画一直很好,这时候,我们老师就会常常夸那些画的好的孩子,但是我们却没有思考过,我们表扬的是这些孩子身上显性的优点,这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如果我们能再多观察孩子身上新的变化,发现他潜在的优点进行表扬,并鼓励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
书中细节四提到的案例是老师对好不容易做对题目的凡凡说了一句话:你终于做对了,然后给他贴了一朵小红花。但是这样的表扬是不是有意义呢?老师的表扬只是重视了凡凡做对的结果,但凡凡是不是真的就是会做了呢?可能只是运气而已。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结果对了就好,对孩子的未来也会产生影响。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换种表扬角度,凡凡在错误了那么多次后,还是坚持去完成题目,教师可以对他坚持探索的精神进行表扬。如果在凡凡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让凡凡真正理解了操作结果,这时表扬凡凡的努力、认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表扬,是对凡凡努力的肯定。
表扬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并不是所有表扬都有效,我们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窍门,不能滥用表扬、也不能乱表扬。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教师读书心得范文汇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老师读《说孩子才肯学》心得体会》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中庸有感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