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美培根读后感

论美培根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以下“论美读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论美读后感(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读后感(二)

《论美》为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写的一篇随笔。

在培根所写的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 美 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

当下,人们只注重美丽的外表,而忽略了内在。那些所谓的美徒具美好的外表,却缺乏内在的修养。与真正的美相比,就是暴发户与贵族的天壤之别。


论美读后感(三)

美德好比宝石,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自然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有如盛夏的水果,而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 培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


篇一:培根随笔读后感1500字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mdash;mdash;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

师益友。

在这五十八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各蕴涵的深远意义,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

篇二:《培根随笔》读后感

论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

永兴中学 初二五班 孙旷涵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虽然它是讲道理的,但却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就拿《论求知》来说,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由此可见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一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拿《论美》来说,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他对美的理解与阐述确是十分深刻的,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令我影响十分深刻。在各种男神女神横行的现代社会,我们迷失了自己审美的方向,认为只要长得漂亮长得帅就是美。然而却忽略了内在的东西,这才是美的最高水准。颜色、形体、行为,这是美的三种不同的境界,只靠衣服、相貌只是徒有其表。高贵的国王如果压榨百姓,就得不到百姓的赞美。低贱的农民如果日日行善,却能得到另外人的赞美。所以,美并不是光鲜的外表,也不是硬要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只要行为端庄举止得体,相信我,你的美就会散发出来,感染到另外人。 他参透死亡:“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死亡开启荣誉之门,熄灭嫉妒之心。”我看到多情的培根对人世的感慨。死亡,这个令人恐惧的字眼,而培根正阐述了人内心的对这种情感的恐惧的原因。不同的心态面对同一件事,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猛然回首品味培根的精神与意志,却发现他是一个多面的人,冷静、骄傲、理性??这些看似矛盾的品质集中在他身上却没有一丝违和感,反而却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培根,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篇三: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一:培根随笔读后感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篇二:培根随笔读后感 对于这一本书,我还很陌生,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本书,所以这一本书,我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阅读的,而再读过这一本书之后,我从这一本书中获得了很多,其中许多语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本好书,这是我读完之后的感觉。 这一本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语言简洁,而常常有名言警句 是我猛然惊醒,在惊醒过后,往往能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这一本书有这非常多的分类,《论美》,《论善与性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单看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一本书所说的内容范围之广,而且这些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书目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不同的警示,所以这本书着实适合我这样的人去阅读,相信不光是我,任何中学生在阅读完这一本书之后,都会受益匪浅,从中能斩获非常多的道理,同时能够下意识地与我们的生活作比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法,从而让我们干煸一些生活习惯的可能性提到最大,所以,这是一本好书,所以,这一本书可以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散发着那特殊的,不可改变的光辉,一直在影响着后人,不曾改变。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读完之后给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这一本书也会影响的我的生活,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一本书,也给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虽然在我的一生中,这些道理如九牛一毛,但这一些道理在这个事件所给我的,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得,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理书籍,也是一份我值得回忆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好书,无可争议。 篇三: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

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篇四:培根随笔读后感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篇五: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是与《海底两万里》一起买的,起初,我对它比对《海底两万里》更没有兴趣,除了看起来古板的书名,还有刚开始翻阅时乏味的内容,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残忍地扔到了乱七八糟的旧东西里。在上,我了解到这是一本评价极其高的书,看了出于书中的各种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这是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从杂物堆里将被埋几个星期的《培根随笔》翻出来,沉下心,将书翻开。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

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论美》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重点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与美的德行结合,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一个打扮华贵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赏,转眼便是过眼云烟;而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随笔》的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读着它,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使人受益匪浅。 篇六: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

斯·培根所着。《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 》、《论友谊 》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 你把快乐 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 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

忧愁。”这说明 了朋友是我 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 ,可以为我们的生活 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 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 人的命运 ,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 了好人。可见在人生 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 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 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 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 的美。美德 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 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 ,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 的修养 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

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 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读《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有感


读《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有感

这本书分为四辑,分别为“教育与未来”“人生与美”“读书与治学”“哲思短语60则”,在“教育与未来”这一辑中作者提到一个观点: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就是教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我觉得他说的真的非常对。我们经常看报纸和杂志说一些学历高技术精的人却做出了让我们非常吃惊的有违社会道德的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一种人文教育的观念,一味强调技能等在未来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次,刚才所提到的人文教育绝对不能是功利主义的。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现行社会中比较热潮的“国学教育”。李泽厚就提出一个观点:要启蒙,不要蒙启。什么意思呢?即如果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给大家以“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的做法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作者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但是不赞成笼统地提倡“读经”。对于前面的话我不是很理解,什么是“宗教性道德呢?”还有待去考究,但是我很赞同作者后面的观点。我们需要反对那些不问青红皂白的读经,就是把过去的东西全盘搬过来的做法是欠考虑的,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作者其实是像告诉我们教育者需要取其精华。这就让我想到了“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在向学生传递的时候能正确对待。

如何培养有开拓精神、有创造性的人才呢?我们通过各种媒体看到现在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突出,但是实验动手能力却不如外国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念:知识本身并不代表能力。有位科学家说过科学就是选择,这就要善于判断。我们现在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判断、选择能力。其实对待知识本身,也需要选择。那是否意味着知识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不然,作为一个学习者,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博览全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在什么基础上去功呢?最好还能在雄厚的基础上去攻。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攻出成果。

喜欢李泽厚的一句话:有得于内,无待乎外。

读张枣《镜中》有感:论《镜中》的憾与美


论《镜中》的憾与美

——读张枣《镜中》有感

时雨之记

张枣,湖南人,当代著名诗人。《镜中》是他的成名作,或许不是他最好的诗歌,但其魅力却持久不衰,历久弥新。这一首《镜中》恰是对当代诗歌不熟悉的我们这一代了解张枣,了解当代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极好的启蒙。

请看全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一·梅与悔

开篇即言“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是一个隐喻,把对悔的追忆与梅落联系起来,无形之中使“悔”有了“梅”的象征和特质。梅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凌霜傲雪,多高洁坚贞义,如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较少有突破此类的。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了梅花的烂漫之态,非常特别。至于张枣则又是一个创新。

梅和悔音形相近,“悔”是很沉重的一种情绪,梅花则是轻盈的、柔软的,以梅系悔,冲淡了悔本身铺天盖地要将人淹没的窒息感,梅落使悔有了悠长绵软的奇异感受,化重为轻,但又不失于轻浮无力,一个“落”字轻而有力地向我们传达了悔的轻灵与美感,让我们想起了一生中的憾与美。

二.起承转合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两句很吸引人,惹人遐思,是什么事呢?“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些都是“危险的事”,是很美丽的。这两句出现了女性主人公,美丽的女孩游泳到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给人以好奇、天真的感受。女孩游泳是危险的,松木梯子是一株,让人纳罕到底是一株松木呢还是松木做的梯。私以为是一株松木,把它当成梯子一样来爬才更显天真刺激,危险而美丽。然后是转折“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这里有隐性叙述者“我”对“她”的宠溺,前者虽然美丽又刺激,但“我”更爱她骑马归来的英姿,尤其“面颊温暖,羞惭”,这是女性美的调和。讲到羞惭我们很容易想到徐志摩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然而徐志摩的这一句美则美矣却太过驯服,张枣的骑马归来后面颊温暖羞惭的女郎则兼有潇洒之姿与娇羞之态,当她回答着“皇帝”的时候,臣服感更甚,读者很容易作为隐性叙述者自我代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里很有必要提一提“皇帝”二字,据说作者张枣曾很犹豫地删去这两字,在当代诗歌中出现“皇帝”这一明显带有封建意味的意象乍看是很不合情理的,但中国是一个王朝史悠久的国家,皇帝一词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它意味着至高无上。并且当现代的女郎羞惭地回答皇帝时,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魅惑,可以幻想很多很多。可以说,皇帝一词对于梅落般轻盈的全诗来说是一记重音,非常好的支撑。“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全诗到此才点题,耐人寻味。《镜中》这个题目本身就不明朗,很朦胧,所谓“镜花水月”。镜子的作用即是观照。但对不同人来说又是不一样的。比如很有名的唐太宗的例子,以史为鉴,这是他作为一个帝王(皇帝)治国的大略。对于女子又是不一样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每个女子都有容销金镜的时候,年华老去,最是伤感,“不许人间见白头”。可是有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镜中还是虚幻,镜中的你是你又不是你,它是你在现实人生的映照,又是虚像。

然而偏偏易使人产生庄生梦蝶之感,尤其是在千帆过尽,人世间百情都历遍之后,就更容易迷惑。到底哪个才是自己呢?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坐下,那面永远等候着她的镜子,她想什么呢?是容颜不再的喟叹?前尘往事的伤怀?千帆过尽的安宁?不知道,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有解又无解。读到这儿,很容易与下文相连,“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首尾遥相呼应,回环复沓,结构上完整统一。更难得的还是意境。首尾的诗句几乎一模一样,但仍有细微差别。相较开头结尾多了“望着窗外”和“南山”。是谁望着窗外?

这一句上承坐在镜中的她,很容易使人从女性主人公的角度生发想象,她望着窗外,想起了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落满南山。女人的侧影,落花,本身就很美。而首句中是隐去了叙述主人公的,“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但一般都会认为是“我”,尤其到后面“她回答着皇帝”,这种自我代入感就更强烈。结尾望着窗外的主人公是不明确的,如果认为是“我”,那么“她”显然是在追忆中出现的,是“镜中”的,最后从回忆中脱出,望着窗外,但心绪却仍未平息,梅花落满南山。假如认为“望着窗外”的是那位坐在镜中的女子,那么,从首句“我”开始的追忆,到最后“她”的追忆,又是一番新境界了。她想的又是谁,是我吗,还是其他?不知道。恍兮惚兮。但无疑的是,望着窗外的时候,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是对首句的回应,也是情感的一次升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这一古典意象是悠然的代名词,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首诗的悔不是沉重的,是如飘落的梅花般的憾与美,绵软悠长。

三.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一想起诗歌,我们想起的大多是古诗,对新诗了解寥寥。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古典诗歌史,另一方面新诗的发展主客观因素确实很多,我们在这方面的主动意识也较薄弱。张枣的这首《镜中》却糅合了古典美与现代性,给予我们很奇异的感受。

这首诗我们读着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有很多的古典意象,譬如“梅花”“皇帝”“南山”,还有“镜子”。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意象。但是作者又做了很多创新,如梅与悔的联系,皇帝在当代诗歌里的时间交错,镜子的朦胧,还有南山是梅花落满,都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之感,乍读非常奇异,细品却颇多滋味。而这些创新恰是作者作为一个当代诗人现代性的体现。不是从古人的视角,而是以作者本身的敏锐的感受和天赋,还有“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很有生活感,是当今世界的物象图景。因此,在读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时空的交融,古典美与现代性兼具,魅惑非常。

这是一首关于悔的诗,它不激烈,却像梅花一般轻盈;这是一首有所追忆的诗,在恍兮惚兮的朦胧中数着往事前尘;这是一首关于悔有所思有所忆的诗,仿若镜中人,又似世外客,想起后悔的往事,不复当时激愤伤痛,唯有梅花落满南山,余愁点点,有多少悔就有多少梅花,有多少梅花,一生中就有多少的憾与美。 正因为是遗憾的,所以是美的。有多少梅花,也就有多少南山。

文字:意欢 在校大学生一枚,汉语言文学专业。

《美其所美》读后感800字(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美其所美--语文课怎么上》,读完不禁感慨,王老不愧是大家,以简洁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教育理念,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引经据典,生动有趣,带着疑惑去读,恍然大悟而出。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我们自然做不到像王老这么厉害,但是作为新教师,似乎能窥见语文教学秘妙的冰山一角,使我对于上课更产生了敬畏之心,不敢随意对待,否则,这会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也是对于自己职业的不尊重。

王老告诉我们,准确分析和把握课堂学情是语文课的逻辑起点,这一点要真真切切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不容易,想想,之前我们很多老师把“学什么”这一步交给了教学参考资料,把“谁在学”交给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分析,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看了此书我不禁醍醐灌顶。原来要想回答“学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本人要真正做到文本细读,不能仅仅参考教参,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深入理解和用心发现,永远不能有新的提升。而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之前学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套话,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话从表面上是在分析学生情况,实际上言之无物,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学情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最真切的想法,例如王老为了了解学情所运用的调查问卷法,使我收益颇丰。

在《美其所美》中,王老还提出了“理答”的概念,即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做出的反映。在平时的常规课中,教师经常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完成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平时会有意识的鼓励学生的回答,但常常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例如疑惑于每次学生朗读后应如何评价更好呢?怎么样能在指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促进?读了王老“理答策略”这一章,我如获至宝,原来司空见惯的朗读行为,还能从十二个维度进行理答,而我们需要记在心中的是,敞开自己的心胸,以开放的姿态去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话。

《美其所美》带给我的感动和收获不一而足,这本书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还有许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我们慢慢品读,就像王老说的,语文还有更高远的追求,追求文化、精神、民族之根,目前我还不足以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但我已看到语文的美丽,教师职业的美丽及重要,今后我会更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负未来!

远在上个学期工作室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万老师就专门提到本学期要读的书籍,万老师对各位小伙伴甚是关怀备至,令人敬仰,每次推荐的书目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书籍中的精品,堪称名家的集大成之作,从孙绍振的《文本细读》,到王荣生教授的《阅读设计要诀》等等,每一本都让人受益匪浅,感悟至深。我清晰地记得万老师在推荐时提到:下学期要推荐的是王崧舟老师近年最新出版的,也是王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书中涵盖了王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久久期盼的几个月之后,终于拿到,内心无限欣喜,如获至宝。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一拿到书籍,就迫不及待撕开塑料包装,一开始就深深地被王崧舟老师的《自序》所吸引,里面简明扼要介绍了本书的大致内容,从《美在此处》“内涵”“外延”两个方面展开,再从《美其所美》的“三个层次”展开,脉络清晰,语言隽永,诗意浓浓,不由得深深折服,如:“整个课堂,静与动,疏与密,精彩与平庸,亢奋与克制,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惨淡经营与漫不经心,尽在其中。我并不是在上课,我就是课;我并不是在讲语文,我就是语文;我并不是在聆听学生,我就是学生;我并不是在感觉一点点兴奋、一点点矜持、一点点任性、一点点嚣张,我就是兴奋,就是矜持,就是任性,就是嚣张。”

能写出这样大气洒脱的文字,这需要何等至深的教育情怀,需要何等至深的教学艺术,需要何等至深的文化素养,需要何等至深的人生历练……此前,听过王老师的几节精彩课例,已经崇敬至极,如今近距离触摸王老师富有灵动的文字,实在幸甚至哉!

一口气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美其所美》,内心无比震撼,又无比遗憾。震撼的是王老师不愧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特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钻研的确是炉火纯青的地步,对“学情分析”“教学模式”“课堂节奏”“课堂理答”“课堂境界”几个板块的诠释精彩至极,实操性极强,里面每一个案例,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遗憾的是,没有早阅读这本书,哪怕阅读王崧舟老师的其它著作都好,对我的教学一定有着很大的提升,忽然觉得自己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做了很多低效的事情,深感汗颜,只顾着低头教书,却忘了抬头看路。记得王老师也提到,他是无书不读,正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厚度,才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纵横捭阖。这恰好是一位教师进行专业研究和对他人引航所必需的。

王老师告诉我们,准确分析和把握课堂学情是语文课的逻辑起点,这一点要真真切切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不容易,想想,之前我们常常把“学什么"这一步交给了教学参考资料,把"谁在学"交给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分析,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看了此书我不禁醍醐灌顶。原来要想回答“学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本人要真正做到文本细读,不能仅仅参考教参,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深入理解和用心发现,永远不能有新的提升。王老师在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文本细读并不是简单地理解文本本身,而更多的是在文本基础上寻找更多的资料,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自己思考后的独特理解。而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之前学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套话,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话从表面上是在分析学生情况,实际上言之无物,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学情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最真切的想法,例如王老师为了了解学情所运用的调查问卷法,使我收益颇丰。

在书中,王老师还对“理答”从“意义”“策略”“智慧”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细微的阐述。在我们平时的常规课中,教师经常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完成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平时会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的回答,但常常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例如疑惑于每次学生朗读后应如何评价更好呢?怎么样能在指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促进?读了王老师“理答策略"这一章,我如获至宝,原来司空见惯的朗读行为,还能从十二个维度进行理答,其它诸如“内容概括”“重点问题回答”等等便可以举一反三了,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启发,今后我的课堂上一定要真正以开放的姿态去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话。

王老师最多的关注点还是语言文字本身,这也是提升课堂境界的根本。正因为王老师精确领悟了汉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精彩,才能在捕捉文本语言中完成了对思想和主题的把握。“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这六种方法才能灵活运用。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真正能够发现细微处的价值是需要慧眼的。要具有火眼金睛恐怕还是需要进行锻炼,锻炼的方式离不开读书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王老师还能够把许多问题简单化,并且很清晰很浅显地把问题说清楚,离不开他那刻苦钻研的精神。王老师在书中说到自己一次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课例失败的教训,当时王老师不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还从中摸索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经验。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教师做学问的精神和睿智。钻研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件苦差事,可是对于王老师来说,是件乐差事、甜差事,美差事。每当自己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时,他总是表现出来一种孩童般的得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像王老师那样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在失败时及时反思总结教训,在取得进步时及时提炼经验,并寻找新的空白点,去追求继续进步,使自己走得更远。骆驼为什么能够在沙漠中行走得那么远?因为拥有储存营养和水分的驼峰,这驼峰就相当于人大脑中的知识储备。这一点王老师清晰地看到了,也同样毫不吝啬地在书中告诉了我们。

《美其所美》带给我的感动和收获不一而足,这本书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还有许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我慢慢品读,如王老师所说的,语文还有更高远的追求,追求文化、精神、民族之根。目前我还不足以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但我已看到语文的美丽,教师职业的美丽,今后我会更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也会不断努力去追寻“把语文上成一束光,把自己上成一束光”的境界!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被解释的美》读后感1000字-喜欢美,就去感受美


很早就知道微博上一个特别有名的语言学习博主,莫水田,以前在豆瓣上也看过莫水田日记,总觉得似曾相识,直到这个夏天有幸拜读 《被解释的美》,才眼前一亮:原来金雯教授就是鼎鼎大名的莫水田。于是细细品读了这本《被解释的美》。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学习方法让英语生动起来英语学习与人文素养实用英文写作。本书可以算得上是学习英语的一本百科全书,作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金雯教授也是新浪著名教育博主。莫水田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我解答了很多关于英语学习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甚至语法上遇到的问题。其实有很多问题困扰我很久,因为作为非英语专业出身,真的在英语学习的浩瀚海洋中起起伏伏,始终不能得法。读过这本书之后真是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感觉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英语的学习已经成为负担,遇到了瓶颈,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真的让我领略了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文化奥秘,和学习趣味。

其实这个世界是一个语言关照的世界,每天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在时间维度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组织我们的语言进行表述,什么说,什么不说,怎么说都是有很大的奥妙,这是语言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实在功用。我们在文字中寻到声色形神,因文字的瘦削凄清而冷,或因文字的丰腴浓艳而热,读一段文字如真实的生命有所拓展,这就是语言作为认知和情感中介的功用。而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在这两个功用中诠释出语言学习的真实意义,就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体会。有的时候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忽然间你就会感觉好像和作者在某个空间,时间维度相识有默契一般。书中作者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我是以文字为进出世界和心灵的口令,越过经验边界的一枚竹筏。其实作为英语老师,准确的说作为高中英语老师,我看待英语更像是把英语看成了数学,而忽略了英语是一门语言,天天体会的是教会学生一道题,或者是学生做对一道题的成就感。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去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其实,读完这本书看来,这本书之于我,或者更准确的说作者金雯之于我相当于我至于我的学生,我应该做的是以文字为他们走入这个大千世界和题海里的口令,越过高考的这个沙漠中的骆驼。让孩子们真真正正从我这里获取的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受益最多的部分是关于翻译。自己比较爱好翻译,但还是没有系统学习的原因,始终觉得自己在模糊的状态下挣扎,而本书中的英语学习和人文素养部分,对翻译的讲解,举例真的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被解释的美。一种被深深吸引的美。而且有很多经验非常直接,例如作者提倡,在翻译的过程中,中英文的差别既不需要放大,也不需要缩小,有时候找个近似的对应概念即可,有的时候可以多加探讨,用意象描绘等方法来传达难以言表的意思。还有很多方法和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真的很长一段时间没读书了,可能借口有很多,但是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那个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的年代。新的学年来临之际,希望我能让我的学生体会到英语那被学习的美。

美之为美_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美之为美_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并不是说在远古时代,质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的。他们看到一只尾羽斑斓的锦鸟会觉得它美,但那时并没有“美”这个字眼,人们只是单纯觉得心生愉悦罢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见乌鸦而心生愉悦,有人喜闻花香,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闻臭草,有人喜欢舒缓之音,有人喜欢刚劲之声。那时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为判别标准的。而自从“美”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万事万物就被“标码”,就会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

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应该都是向善的吧。“物竞天择”,大自然都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情形发育,人亦如是。为害作恶心生的满足,是自我毁灭式的,要不断劳心苦力来满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论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长久之道,因此作恶人的内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探索美 自然美 和谐美 传递美


在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都透露着美,天空的天高云淡,大地的万物复苏,土地的生根发芽,树林的郁郁葱葱,以及海洋的碧水蓝天。正是如此,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是当火箭升起的那一刹那间,才会真正感受到宇宙的巨大奥秘,她探索到了美;姚明再去到非洲大草原时,才看到眼前的一番生机勃勃,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此时的人类才能与动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然美;指挥家轻轻一扬手中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而这构成的是和谐与合作的美;一名大巴车司机,在碎片插入胸膛的最后时刻,用45秒完成了所有动作,并嘱咐乘客不要乱动,但此时只有司机自己受伤了,其他乘客无一人受伤,看到者无一人不为之动容,这位司机虽然逝去了,但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了传递美。

我们的奥运冠军焦刘洋说过,对于她来说梦想是动力,但不是持之以恒的动力,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是她却用自己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功了。每个人的梦想是不同的,但坚持可以使我们完成梦想与愿望,焦刘洋诠释了坚持美,而她也创造了美。

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女老师,为了自己的前途,她完全可以继续深造,但她却不是,她留在了海拔1500米的一座小山上的一个小学校,从此,那冷冰冰的墙壁上有了欢笑,有了快乐。第一节美术课,第一节体育课,正是她,波动了孩子们心中的天真与与快乐,她们欢笑,她们快乐,而她们最敬佩的是老师,她那么活泼,那么开朗,使他们紧紧封锁的心一点一点的放开束缚,活出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完成了给予爱,创造爱。

在我们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从我做起,开始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向他们一样从生活中探索美,发现美,要学会团结创造美,而我自己也学会了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与期望。

美,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那么明亮,那么开朗。

谈美读后感


【篇一:谈美读后感】

本书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篇二:谈美读后感】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谈美读后感

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谈美读后感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习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政府者迷,观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过这第一三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篇三:谈美读后感作文】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篇四:谈美读后感】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篇五:谈美读后感】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篇六:谈美读后感】

《谈美》全书共有一五个话题,也便是一五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谈美读后感

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谈美读后感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习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政府者迷,观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一三封信。然而通过这第一三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与美同行作文400字:《与美同行》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与美同行》。

这本书分为四章,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替子还债的诚信老爹.里面主要内容是:吴乃宜的3个儿子向乡亲们借钱买了一条渔船,可是百年难遇的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苍南,把渔船掀翻了,只有第二个儿子死里逃生,吴老爹不得不面对儿子买渔船欠下的80多万元。每天天不亮,他就和老伴到沙滩上去捡垃圾罐,替别人织渔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老爹终于为孩子们还了债。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诚信就是一句话,说到了就要做到;诚信就是一种行动,是不管狂风暴雨或雷电冰雪都要按时赴约的信念!卓怒不违千里之约,最美老爹替子还债,他们都在尽自己所能遵守约定。

美丽的浙江人民,用美的心灵播下美的种子诚实守信的种子,爱学善思的种子,友善助人的种子,踏实创新的种子,颗颗美的种子,扎根于浙江大地,绽放出美的生命,营造着和谐的社会,追逐梦想的纯真。愿我们与美同行,人人学做美丽的浙江人,个个传递美的正能量,让山清水秀的家乡浙江,百花盛开,春色满园!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和别人的约好时间一时一刻都不能改!

《系统之美》读后感


《系统之美》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题是系统思考,围绕这个主题,重点讲解了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怎么去系统思考。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是它在最后的一部分勇敢的承认系统思考的不足,指出系统思考也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观点,各种模型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近似,永远无法取代真实而丰富的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系统思考提供的方法去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把握它的特性和趋势,顺势而为,而不是妄图控制系统。

一、系统

及组成

什么是系统?

我发现越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特征去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法越是有效。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知识的时候,因为知识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当你以联系的观点去打通各种知识的时候,你的学习效果就是最佳的。而系统思考的观念也符合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现实的世界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将研究对象拆分开来,这种拆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研究难度,但同时这种拆分有时也会破坏各个系统间的连接,而系统的特性往往和部分间的连接密切相关。系统思考的由来便是从整体上去研究事物,核心就是研究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以及各种联系对系统特性的影响,而这种观点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特征。

为了研究系统思考,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系统?系统指的是指具有一定的功能或者为实现目标由不同的部分相互联系总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有定义可知,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功能或目标、要素或部分、联系,接下来我们分别谈谈这三个部分。

系统要素

部件

与系统对应的就是部件或部分,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将一颗树看成一个系统,它的根、树干、树叶便是他的各个组成部分。

目标或功能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一定功能或目标的。比如一只由若干球员组成的球队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要赢得比赛。一辆汽车也是一个系统,它具有的一个典型功能就是代步。

连接

这可以说是系统的核心。我们以前就听说过,系统功能大于部分的总和,直觉告诉我们的确是这样。但是系统怎么实现其功能大于总和的一直是个问题。其实核心便在于连接。通过连接,各个部分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涉及到连接,本书重点谈到了连接的形式和功能,但连接同时还涉及到媒介。就我的理解,媒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能量、信息。

我们讲到血缘关系,其实就表达了物质作为媒介的连接,我们称其为物质流。能量连接的一个代表就是我们骑自行车的时候,人和车就组成了一个系统,当你掌控方向,同时给踏板施加力量的时候就是将人的生物能传递给自行车,通过这种能量流就建立了人和车间的联系。信息流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它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无处不在,互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网络中的信息的快速流动,可以形成各种系统,比如各种社群,“罗辑思维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结构

同样的部分,同样的物质连接物质,为什么效果或特性会完全不同呢。一想到这里,你会想到哪个例子?我想到最典型的就是石墨和金刚石。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样的球员,当采取不用的战术或反应策略,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的战术就体现出了结构的作用。

二、系统特征

前面我们谈到了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懂得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和目标,由各个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而里面的核心是连接,我们介绍了连接的介质,但是没有介绍连接将会产生的效果。下面将重点介绍连接产生的效果以及系统的一些特性。

两种回路——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

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导致的最典型的结果就是回路,或者叫反馈。什么是反馈呢?简单的将就是系统中某个部分变化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该部分的变化趋势。比如在一个草原中,当羊群中羊的数目增加时,可能会导致它的天敌——狼的数目的增加,而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限制羊群中养的增加,从而使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量,这种回路我们称之为调节回路。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回路,就是增强回路,顾名思义,就是变化的结果会导致变化本身的加剧,比如在学校里,某个学生一门课程学得很好,那么他这门课的成绩就会比较高,老师肯能就比较喜欢他,从而导致他更喜欢这门课,学习更加投入,从而使成绩更好,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结构。再比如在机械振动中存在的自激振动,某个问题振动的结果会导致振动的进一步加剧。但是,一般这种加剧不会无限制的,因为在一方面系统中会存在各种回路,会有回路调节它的增加,从而使其增加渐渐变成一个稳定的状态,而这就会导致我们常见的非线性,在后面会谈到这个概念。

两种量——存量和流量

前面提到了两种回路,这里介绍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流量和存量,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回路,另一方面为我们后面的解释做铺垫。存量指的是系统中元素的量,比如羊的数量,流量(流入量和流出量)表示流入或流出系统的元素的量,比如出生和失去的羊数。再比如一个人在拥有的存款可以理解为存量,收入和资产可以理解为流量。很容易理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存款的增加,而存款增加反过来导致利息收入的增加,从而形成一个增强回。

而支出一般会导致存款的减少,但如果支出中包含了投资,那么投资的收益会导致存款的增加,即在流出中,它可以同时包含两种回路。

三大特征

以上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连接,其中包括连接的媒介——“三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也介绍了连接后常见的效果——回路。下面将介绍各种连接综合起来后赋予系统的一些特性。

总体大于部分

这个不做过多描述,大家都好理解,只需指出,系统大于部分总和的根源在于部件间的连接。

动态

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在振动中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时变特性。

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性指的是系统和周围系统或者外界环境间的联系和流动。

适应性

如果形容一个物体,适应性可以指它在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如果形容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快速恢复的能力,比如体力、精神状态等。

而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适应性指的是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而这就是之前看到的另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反脆弱》中的核心观点,而与之对应的是脆弱性或刚性。

自组织

还记得我曾经写过的另一个日子——《黑客帝国的可能性-混沌和进化》,里面专门提到了自组织这个概念。这里强化一下:系统通过学习和进化使其使其结构更为复杂的能力称为自组织。比如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一个自组织的体现。这里特别指出,导致系统自身复杂话的底层代码往往并不复杂,它的组成元素类别可能很少,元素间的连接规则也可能很简单,但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元素和规则可以形成复杂的事物,最后甚至导致不可预测的混沌现象。比如科赫雪花,它的原则就是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上再起一个等边三角形。

层次性

层次性用来表达系统中包含系统这个概念。就像一部汽车,整个来看,它是一个系统,分解来说,它又可以分为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而每个系统由可以再分解,直至各个零件。很多系统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一个公司里面会有部门、部门下会有科室,科室下面还会有项目组,项目组下面就是个人了。这种层级结构会产生很复杂的系统结构,过多的层级有的时候反而不利于整个系统的运行,典型的表现就是反应慢。比如在一个层级过多的公司中,市场有变化的时候,有的时候一线的人员要通过层层结构才能将信息反馈上去,而要采取行动又要层层审批,这些过程导致周期长,而市场可能又发生了另外的变化。这也是罗胖一直强调的大组织的弊端,而互联网下的个人直接连接也会使系统复杂,但这种复杂是因为连接的多样性导致的,它反而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三流,从而更好地发挥效果。

六大误区

其实这六大误区中的一些其实也是系统的一些特征,只是人们在思考的时候,有时容易走入误区,所以将其放到误区中。这里我们用六个词汇对信息进行压缩,便于记忆。

表里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个不用多讲,大家都清楚。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误解,要多去思考内在的结构和深层次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曲直

这里的曲直想说明是系统中的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典型的线性关系,比如你在超市购物,你买一斤肉是20元,那么你买10斤就是200,依次类推(排除量多价低的情况)。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不是非线性的,比如商业中的复利效应。此外,这种曲直还包括看待问题不能直线思考,即单一性思考,常见的是单一的因果论。而在机械振动中也存在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之说,前者中一个有效的原理就是叠加原理,但是在非线性系统中就不能这样。

边界

我们研究系统的时候通常都是研究在一定边界下的系统,因为一个系统通常不会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系统之间存在着“三流“。所以,我们在划分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到边界的范围。而很多时候,边界上的情况也是很复杂的。比如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你怎么去处理流体和固体的边界,怎么实现边界上力、温度等量的流通和反馈。

延时

你采取一个行动,很多时候不会立马产生效果,这就是延时。比如你想减肥,你今天节食和运动,但是你不会今天一下就瘦下来,身体这个系统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对于机械系统,一个激励源通常不会立即就有相应,而是会存在一个滞后,这是由于系统的惯性和阻尼造成的。在系统中,前面的存量会导致滞后,或者说是一个缓存作用,比如一个人失业了,如果它有足够的存款,那么短期内它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延时效应也告诉我们做事需要耐心,因为整个系统的响应需要时间,我们要学会推迟满足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这就类似于中医中的调理的道理,短期不一定有效,但是对于长远效果是有利的。在后面的系统基模中还会重点谈到延时效果。

有理

这里的“有理”不是“有道理”,而是指“有限理性“。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无形的手“概念,每个人只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形的手“会引导市场增加集体的福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也提出了”看不见的脚“,或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所说的”有限理性“,因为人们通常只会根据个人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而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应是全的,甚至是错的,而每个人的决策最后导致的不一定是系统的最优。而且,亚当斯密的理论有个前提”经济人“——每个主体都是基于完备的信息和理性做决定的人。

有限

有限表示现实世界的系统一般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发展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比如一个公司发展迅速,为了增加销量,雇佣了很多的销售人员,于是订单增多,导致产能跟不上订单数,产品质量下降,导致一部分的客户流失,于是又考虑建立新的工厂,雇佣了大量的新人,对新人要进行培训,但是新人的技能提升速度跟不上设备的筹建速度,导致质量又下降,客户流失,经过一定的时间,人员素质提高了,质量又上去了,于是订单又增多,当订单数再次超过产能就出现类似的现象。这个例子也说明,当解除了系统的一种主要的限制因素,系统会得到发展,同时它也会调整系统中的限制因素的强弱关系,从而导致其它限制因素强弱关系的对比。

三、系统基模

系统的基模是作者综合前面的理论和知识,在观察显示世界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基础模型,在《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给出了九种基本模型,再次我只简单的谈论其中的几个典型的代表。

饮鸩止渴

这个模型说明的是,当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通常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当根本的解决办法比较困难,人们倾向于寻找“捷径”,但是往往这种捷径在缓解症状后,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会反过来使症状恶化。比如一个人精神不好,网上喜欢熬夜,于是为了提升就喝大量的咖啡,在短期内精神的确变好,但会导致睡眠不佳,进而使得第二天的精神更差,于是又通过增加咖啡的量来改善,形成恶性的循环。我认为这跟人的心里有关,就像《自控制》里面提到的,人们对眼前的诱惑更难抵挡,人们总是渴望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所以这类的东西往往具有很多的诱惑力,但是这种创口贴式的解决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要精神状态好,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这类措施很多不是立马可以见到效果,但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军备竞赛

这个模型说的是相互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比如冷战时的美俄两国,一方为了在军事上压过对方,就生产比对方多的核武器,当对方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此循环,直到有解决的方案出现。

目标侵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模型,其实它和《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自我超越以及幸福课中讲到的幸福提升的方法有很强的联系。前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创造性张力”,即现实和目标的距离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提升现实到目标,要么降低目标到现实,这两者都体现了反馈的调节作用。而在幸福课中,Tal给出的理由是,人们不喜欢“不一致性”,就是头脑的东西和现实不一致。他也指出了传统的提升人们幸福感的方法是告诉人们减低标准和期望,比如你以前的目标是90分,到只考了85分,心情不愉快,为了使自己高兴,就告诉自己没必要要求那么高,于是将标准降为80分,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变好。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常见的情形,就是安慰别人不要期望太高,免得失望越大。但是你会发现习惯性的妥协,不断的减低目标,表面上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它却在侵蚀自己,使的标准越来越差。而幸福课中强调,我们要设定一个目标后,在评估这个目标合理后,就不要轻易的改变,而是要敢于面对问题,克服困难,提升现状。《少有人走的路》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在克服困难中提升心智,虽然这个过程会有难免的痛苦,但有时这是成长必须的,就像锻炼肌肉,一些酸痛是必要的。在《系统之美》中,作者还指出,人们倾向于接受坏消息(人类进化的结果),更容易相信坏消息是真实的,而忽略和过滤掉好的,这样主题的感知到的状态要比实际的糟糕,而目标会受到这个状态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后,要保持一定的乐观态度,允许自己犯错,将其当做垫,从错误中学习,做一个乐观的现实主义者。两点措施:定的目标不要轻易变化;回想自己打到的最好的状态,以此为目标。

马太效应

不多讲,增强回路导致的强者愈强,富者愈富,除非到一定程度受到限制或者外在的干预措施,比如政府。

四、系统应用

前面介绍了系统的基模,本书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经给出了解释,而且对每一种模型都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和措施,也就是落脚到了方法论了,这也是我读书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实践,而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谈谈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怎么去更好地实践,这也是我们学思行的落脚点。

与系统共舞

书中作者指出她之前也陷入了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通过系统分析,可以认清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和复杂纠葛,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力量,最后找到系统预测和控制的钥匙呢?不幸的是这是一个错误,而且来源于根深蒂固的工业思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系统的反馈、自组织、非线性等本质上是不可控的,我们只能以最一般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我们不能让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世界变得四平八稳,毫无意外,一切尽在掌握,但我们可以从各种意外中学习,从中收益,而这也是《反脆弱》的一个重要思想——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系统,但是我们可以聆听系统的声音,听她们告诉我们什么,并顺应系统的特征,使我们的价值观更好地与之匹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事情来,而这些都是无法只靠意志力来实现的。我们无法控制系统,或者将其彻底搞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与之共舞。

系统中的杠杆点

在与系统共舞的同时,作者还给出了与系统共舞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就是杠杆点,就类似于武术中的命门,也像中医中的针灸,也好比减振降噪中的模态调整。

作者更具系统的特征,将调节方式归结为12大变革方式,我们只给出其中她认为效果的几个:

信息流

信息作为一种连接媒介,也是重要的系统杠杆点,因为它可以形成反馈,而且成本较低,效果显着,这也是古人讲求三省吾身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行为。

目标或功能

在不改变系统结构,元素,甚至连接的时候,只是调整一下系统的目标,就会使得系统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典型的代表就是里根总统设定的登月计划。这是让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

超越范式

这个部分和中国的无为思想和切合。这是最高的层次,就是放弃任何范式的控制,保持灵活性,意识到没有范式才是真实的。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方面都有巨大的局限性,这个世界太大,太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和认知范围。即使那些不断调整自己世界观的人也无法对这个世界有完整的认识。

总体而言,我们了解了系统的一部分的特征,这些观点也是一种范式,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顺应系统的特征,聆听它的声音,顺势而为。

《美魔女之路》读后感


《美魔女之路》读后感

昨天看了一个mm博客的推荐,就下单买了几本书。刚才看了水谷雅子和张婷媗写的两本书,她们都属于美魔女,40多岁了,还保养的和20多岁差不多。我很好奇她们的人生状态。

她们年轻的时候都很漂亮,结婚生子又当起了主妇。这种生活在豆瓣上是很受争议的,有不少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没有安全感。但是她们的心态都还不错。

她们为了美丽很努力,比起一般的人, 她们花了很多时间来保持容颜,还有减肥。我在想,原来生活无忧也是要努力的。她们似乎也没有请保姆,每天都要在家做家务,想想真的很累啊。想想我的女神平子理沙,女神就是不一样,现在还是可以回洛杉矶度假,什么都不用管。梨花也结婚生子了,现在看她,感觉皮肤有所松弛。

其实,你会感觉,每个人爱自己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不老的女人叫吴玟萱,没买到她的书,555 我倒是对她比较感兴趣,因为她离婚了,单身中。以前我就一直在天涯的时尚里看这种熟龄美女的贴,但是天涯写贴的,也都在35岁以下。不过现在我发现,女人美不美,和她的婚姻状况一点关系都没有。一个女人既可以享受单身的美丽,也可以越婚越美丽,不变的是,她们都有一颗永远向美的心,不断检视自己,做出改变。

美魔女都在书里写,这样做,你们也会变得很美丽,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少见的。

我认为现实中的女人会走进很多误区。

1,很多女人自己在上了年纪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美丽。要么自己本来就不美,就算了,要么已婚了觉得无所谓了。要么尝试后,觉得没有效果就随它去了,是啊,所以,有的大妈就去追韩剧了,当然,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最后人都是要死的烧成灰的,所以对皮囊的追求也只是一种活法吧。

2,onlylady上有很多追求美丽的女人,天天晒护肤品,拍照,写空瓶记,护肤routine结果我看到她们晒自己的照片,真的被吓到,看起来根本不像有好好护理过的样子。她们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关注重点可能错了。有的还喜欢把头像设成和小孩的合照,这种人无一例外都是品味很土的,没有任何看不起的意思。倒是时尚网上有一些男人,不知道是不是gay,在保养上花了很多心思,成效也很明显。都说中国男人不会打理自己,没品味,但是真的也有很多男人的水平很高,很时尚,又注意皮肤和身材。

3,美丽这件事和人品无关,和男人无关,和某种特定的方法无关。在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女人首先要是善良的,还有说,相由心生,生气的女人会变丑,有些佛教里宣传女人要孝顺才会美丽,婚姻幸福女人才会更漂亮这样的说话。但是都不能代表全部的。我很喜欢上野树里,不仅漂亮,有个性,还会写歌,有才,但是传说脾气不好,耍大牌,但是这也不妨碍她闪闪发光,释放她自己的天赋。

为什么要追求美丽呢?可能为了某种目的,为了吸引别人,作为自我修养,也可能,只是打发时间,为了自己由衷地感到快乐。所以根本没有要不要追求美丽这个问题。这只是一种手段。以前我也被林真理子的“女人一定要美丽,不然活着没有意思”所迷惑。

当一个女人,一个不太漂亮的女人想要追求美丽的时候,身边总是会出现很多反对的声音。还可能条件不够。可能没有鼓励声,没有赞美声。但是,任何努力都是一条孤独的道路,这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读后感《论美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美培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