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左公柳读后感600字

左公柳读后感600字

风语河岸柳读后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风语河岸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语河岸柳读后感

《风语河岸柳》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拉姆。这本书是一本儿童读物。最初只是作者讲给他绰号小老鼠的小儿子阿拉斯特听的床边小故事,在1908年出版后,成为最着名的儿童读物之一。

故事是围绕着河边的几只小动物展开的,一只鼹鼠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遇上了一只和蔼、见多识广的水鼠,水鼠邀请鼹鼠到河上划船游玩。从此,鼹鼠在他的朋友身边体验到了一种新的生活。在河边,在漫长的金色夏天,风吹过柳树时,在轻轻低语着它的秘密。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冒险,还有新的朋友:水獭和獾,当然少不了蛤-蟆先生-----着名的、聪明的、了不起的癞蛤-蟆先生当然,这只的蛤-蟆先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的朋友们可不以为然,当他疯狂的迷上驾车时,他变成了一只极愚蠢、极危险的癞蛤当然,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练后,最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鼹鼠学到了很多知识,癞蛤-蟆也变成了一只成熟、稳重、谦虚的蛤

这本书语言轻松、优美、流畅,以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见到的或很熟悉的小动物入手,从动物的眼光来看带世界,把孩子带入了风景如画般的小河边:动物们见面后互相问候,彼此友好;在朋友遇到困难后,积极帮助,尽自己所有给朋友提供便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朋友改掉缺点这些都是孩子们能从书中学到的优良品质。书中对景物的描写也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四季景色的神奇。

这是本值得向孩子推荐的好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风语读后感


风语读后感

内容简介:

本书著述的是,抗战时期中国三大秘密机构之一的中国黑室的故事,主人公陈家鹄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惊世骇俗的数学奇人、天才破译家。他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令敌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他埋头书山不识枪炮,却是那场战斗中的中流砥柱;他卧居深山纸上谈兵,却歼灭敌人于千里之外;他徒望四壁孤身一人,但起的作用却抵得过一个野战军团;有千万敌人想制他于死地,却又有万马千军护他周全。故事就围绕着军统的上层人士为了破译日本的空军密电,费劲心思把他挖到黑室而展开

读后感:

风语,既是风的语言,亦真亦幻,又是风的声音,如泣如诉,把我们带进一个谍战的世界,权谋的荒野,政治的舞台,军事的边缘。中国黑室这个曾经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真实机构开始从神秘中现身,那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也慢慢重见天日。

上个世纪的中国四分五裂,国共两党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企图拯救暗无天日的中国。然而时代总是给人类很多选择,却最终让你无从选择,自相残杀,为着相同的目标争夺唯一的资源,而在这本书中,陈家鹄这位密码破译天才无疑成了唯一的香饽饽,共产党与军统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而日军也在为了摧毁陈家鹄这枚定时炸弹策划着一场残酷的谋杀。天才是令人望尘莫及的,同时也是可悲的,在那个政治与军事交织的动荡年代,他没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或者说他的天才头脑注定要奉献给国家,最后被摧毁在黑室中;他算尽天下事,却算不了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悲哀。

作为一个海归,满腹才华,对数字拥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生活在当代,无疑会被安置在中南海最能发挥他的才智的位置,然而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他却要与心爱的日本人妻子天各一方,被关进阴谋集中营黑室里去破译日本空军密电。他的每一天或许就是一个残忍、瘆人的国度,日军的惨无人寰和日本妻子的娇滴温婉令他痛心;共产党的诚挚邀请与军统的软磨硬泡令他窒息;救国之心与对密码破译的恐惧令他纠结,他不是人,他只是痛苦的化身。

当代的我们也许距离破译密码太过遥远,以至于无法想象它的可怕与狰狞。麦家借陈家鹄的口告诉我们,破译密码,这是一条死亡之路!毁灭之路!自杀之路!不归之路!破译密码,是去倾听死人的心跳声,试问谁能听得到死人的心跳声,死人还有心跳吗?也就是说,破译不了密码很正常,破译得了就是一个疯狂且惊悚的举动!然而天才就是疯狂的,就是令人惊悚的,这也为天才总是多舛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世上再也没有比破译密码更残酷的职业,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职业,这是一个阴谋,是在特定的年代人类为了谋杀天才而设计的屠宰场。一位天才努力去揣摩另一个天才的心,这桩神秘又黑暗的勾当,把人类众多的精英纠集在一起,为的只是猜想几个简单组合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这听来或许很有趣,像一出游戏而已,然而人类众多精英却都被这场游戏折磨的死去活来,甚至心智崩溃,他们可以为了破译成功喜极而泣,亦可以因为破译不了而丧失理智,密码的了不起就在于此,密码破译家的悲哀也在于此。在麦家的另一本著作《暗算》中,瞎子阿炳本是耳力出众的一个平民,却正因为能听的出常人无法辨别的电码的频率被挖到前线,最终以一个听风者的身份死去;黄依依也因为是一个智力超群的少女,最终葬身于密码破译中心那堵高傲的红墙里何为密码破译,天才的破译家又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这让我不禁想给黑室一个自我的定义,那是一个见不得阳光,充斥着诡计的密室,在这里工作的人,设计的其实是将自己埋葬的黑洞,而他们日夜亢奋其中也只是将自己埋的更深而已。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人是无法待在这种比地狱还要黑暗、比魔界还要狰狞的地方的。是的,麦家在这里就是极力宣扬着意志力,相当于忍耐又高于忍耐的意志力,因为你可以想象人有多弱,但是你永远无法想象人有多强。

有些人从事一项很可怕的职业,但仍然忍着,痛并快乐着,只要活着一天,就不停地创造着奇迹,让我们意识到那些不见天日的领域,是如此深,如此广

苏童《河岸》读后感


【篇一:苏童《河岸》读后感】

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来自库东亮从岸上到河上十三年成长的痛苦爱情,来自库文轩出身之谜造成的家庭变迁,来自骄横跋扈的小铁梅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尽管历史依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背景,这背景却因为人性的真实可触而变得生机勃勃,蒸腾着血汗的腥气,弥漫着灵魂的哭泣,使小说呈现出一种超越史诗性的心理现实主义,一种坚实、紧致、细密的历史真实。毫无疑问,苏童是把握和描写人性的圣手,他能够切入心灵的褶皱,捕捉每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在颇具象征性和幽默感的细节中展现心理波澜。父亲被隔离后放回来后弯曲的腰身,对妻子下跪被儿子发现的羞惭,带着半截阴茎遭人围观的尴尬以及无法解脱的烈士情结,都在具体阐释着历史的本意。他在任上的风流韵事成为儿子性启蒙的教材,又以自残手段完成自己的改造和对儿子的教育,最终,庙堂不要他,他只能驮着据说是烈士母亲的纪念碑投河,金雀河的河底收留了他;我(库东亮)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年,面对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在河与岸的分割线上体味着革命年代划分阶级与生活空间的残酷性,也体味着初恋的懵懂与狂热、疼痛与挫折。我与母亲对立又眷恋的情感,对父亲的恼怒与维护,沦为下民的屈辱与孤独、愤怒与反抗,拉住慧仙小手的温柔情怀和偷窥少女慧仙的身不由己,理发馆的吹喇叭风波和拖回纪念碑告慰父亲的壮举,真实再现了一段特殊年代的成长故事,为高深莫测的历史之谜作一生命的注解;可爱聪慧又刁蛮任性、好吃懒做的慧仙是历史之谜的又一注解,她由可怜的弃儿到船户们的宠儿,由县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到下放的理发员,始终无法主宰自己被挂的命运。慧仙借助一堆乳罩告别了懵懂的少女时代,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条康庄大道,被她走成了歪歪扭扭的歧路。她还那么年轻,回想起花车游行的日子却已经恍若隔世。谁能说她的命运转折不应归咎于她任性而幼稚的个性呢?然而谁又能否认她的个人际遇与社会变迁紧密相关呢?这个形象,依然体现了苏童把握女性心理、性格的稳准狠,其认识的深刻和手法的娴熟大约没有人能够超越。

当然,除了以人性和人的命运来反讽历史,苏童还一如既往地赋予河岸象征意味。河上与岸上是两个等级不同的世界,相对于岸上,河上是被社会不容或鄙视的贱民们的生活空间,所以船户们上岸多次遭到治安队员的围追堵截,库文轩被剥夺烈属资格后放逐自我拒绝上岸,库东亮追逐爱情的岸上历险屡遭横祸,先被人民理发馆(慧仙)拒之门外,最后又被傻子扁金禁止上岸。库东亮亡命奔跑后徘徊于老家门前反思自己的人生,河上岸上,哪一种生活对我好一点?我思考不出什么结果,然后我听见了自己心里绝望的回答,都是空屁,是空屁,哪一种生活都不好!河上岸上都一样,我还不如在这棵树上住一辈子呢。库文轩决定终结生命后对儿子说:不,不去河上了,河上漂了十三年没有用,我们跑到天边也没有用,哪儿也不去了,我们就在这儿,东亮,你去睡,我守着碑。司机们说,五毛钱送你到幸福,可是库东亮去不了。庙堂里供奉着驮碑远行的乌龟,可是库文轩只能驮碑投河,结束悲剧的一生。还有烈士邓少香的纪念碑和有关她的不断变化的历史传闻,包括所谓烈士遗孤屁股上的鱼形胎记,以及慧仙那条代表李铁梅的长辫子和红灯,母亲审问父亲的工作手册和我的爱情日记,甚至库文轩的沙发,都构成诡谲历史的反讽意象,与人物命运合流,展现那个时代人的生存困境,一种与政治紧密相连但又留下形而上阐释空间的生存境遇。

我不愿意用新历史小说来规约苏童。我想,作为一个创作潮流,新历史小说已经漫漶为一种普遍的创作理念,体现在当代有关历史的文学叙述中,而失去了指认其为一个特定流派的特征。从《妻妾成群》、《红粉》到《河岸》,苏童的历史反思顺时而下进入文革,一路走来,丝毫不减人性剖析的犀利准确,同时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叙述中多了一份对人物的同情。人性的复杂卑微不掩其善良关爱,残酷的青春也有了温暖的抚慰。

值得一说的还有苏童诗化的语言和抒情的叙述语调。撵走了那少年,我有点心虚,走在黄昏的油坊镇上,仿佛看见自己的隐私像一盏盏路灯,慷慨地照耀着这个小镇,照亮了小镇人寂寞的生活。晚风吹拂我的拳头,拳头像火把,晚风像火种,我的拳头被风点燃了,像一个火把熊熊地燃烧。在一厘米的窗缝间,我看见了历史的金色光束,金色的历史降落在河面上,半个世纪之前的金雀河水向我奔涌而来,苍苍茫茫,我看见邓少香烈士遗留的竹编箩筐随波逐流,一个婴孩和一条鱼乘着箩筐随波逐流,我看见浩荡的河水淹没了婴孩,一条鱼跳出了箩筐。鱼。一条鱼。是一条鱼。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恐惧,那是历史的谜底吗?我父亲如果不是那个箩筐里的婴孩,是那条鱼吗?

【篇二:《河岸》读后感】

第一次读苏童,便是《河岸》。故事讲述的是70年代的残酷青春,讲述了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卑微却顽强,青春成长的烦恼和历史的荒诞不经。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说:苏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那样工整精妙,却是从骨子里就掏空了的。掏空了的青春,掏空了的对幸福的渴望。

父亲一夜间从书记变成疑犯,从正直清白变成背叛下流,从岸上走向船上;母亲的指责,怒骂,不耻;周围人的嘲讽与践踏;美好瞬间崩塌,剩下的是扭曲的世界。就是这扭曲造成了东亮畸形而扭曲的青春,空屁随着童年的嘲讽一直伴随着东亮。空屁到底是什么?是空荡荡的青春,是受尽侮辱的青春,是不敢寂寞的无谓挣扎。

河与岸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身份不明的库文轩,他人生一下子黑暗了,离开岸上的他一直坚信自己还是烈属。但是,相信他的人又有多少呢?他开始晕岸,惧怕岸上的一切,怕那坚实的大地。但他一如既往地以儿子的身份祭拜烈士,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东亮的青春是寻找的过程,他不断东碰西撞,不断寻找,不断摸索。他的青春在哪?他的精彩在哪里?他不想和父亲一样变成一条鱼,可是他又被岸上抛弃了。他思考:河,还是岸?他该往哪里走?幸福呢?哪里才有幸福?最后,他似乎知道幸福在哪里,可是他到不了。五毛钱,到幸福那里去。那么好的地方,那么便宜,可惜我去不了。

库文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赫然发现一生赖以生存的徽征已经不复存在,信仰瞬间崩塌。那一条鱼去了哪里?慌张,不安,紧张一股脑儿地出现,他们的徽征比他们的一切都更重要。他把它强行地烙在自己的脑里,灵魂里。最后,在夕阳的照耀下,那一刻东亮恍惚了,身负烈士石碑的父亲在水下一声声地召唤下来吧,下来吧的呼唤中,找到解脱,又重新找到信仰。东亮觉得耀眼。

东亮的离开岸边的卑微生命,只能记录在本子上的卑微爱情,空屁一样被践踏的尊严。一张张的警告牌,让他措手不及,让他无处躲藏。直面无处申诉,无处选择的悲哀。当一个人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选择,妄图借助爱来继续生存的人,却永生驱逐。

东亮的青春,在河?在岸?

以后的河岸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青春凌乱的步履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篇三:苏童《河岸》读后感作文】

说到河流一类的小说,就不由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迟子建的《额尔古纳右岸》比较著名的河流小说。说到苏童,读者都不能不熟悉他的《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帝王生涯》,《米》,《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以及2009年出版的《河岸》等。在个人印象中我却是从他的短篇小说开始认知这位有先锋头衔的当代著名作家。他早期的作品,诸如:《桑园留念》,《训子记》,《垂杨柳》,《人民的鱼》,《手》,《伞》,《西瓜船》包括中篇《离婚指南》,《三盏灯》这些比较经典并颇具争议的名篇。苏童是南京作家,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可以想象曾经的金陵繁华,秦淮旖旎,市井酒肆,烟锁愁亭,铺红叠翠,骈赋斑斓,锦花团簇,直至奢侈淫靡,歌吟弄舞,犹唱后庭的颓废气息都能在我们的感官中升腾。而苏童的小说恰恰再现了这历史镜像背后的东西。苏童婉约的文风以及笔端细细流淌的阴湿气息,都洇濡着读者的情绪,不知不觉或者干脆被强行牵引走过日朗天清的现代都市大街,穿越时空般去领略帝王将相的愁绪与伤感,感触深宅大院内,衣食无忧女子的凄凉与悲苦,感受他们的奢华与放荡,孤独与禁锢。这些被荣华美馔包裹的肉身,他们在饮酒箸肉之际流露出灵魂的无助与凄惶,无不令我们现代人动容。

苏童自诩是以虚构为小说根基的唯美作家,但谁都能从他虚构的作品中领略到人性颇多真实的体现。从他早期的香椿树街系列到枫杨树村系列以及城北地带,这些略带个体体验的先锋小说。我们慢慢熟悉那个热血喷张,纯粹,冲动,不无稚拙,可爱,个性张扬且鲁莽的苏童。从《训子记》中我们发现了苏童,余华作为同时代,同纬度惊人类似的街头故事,他们的气质里都拥有着血性,暴力,荒诞与不可弥合的伤痛。从《妻妾成群》,苏童的小说就有了割据,一些由内散发的迷人魅力开始漫漶开来,一系列以红粉命名的小说应运而生,诸如《红粉》,《碧奴》,《妻妾成群》等。苏童在中国文坛这个花团锦簇,驳杂生趣,贫富不均的开发区很霸道地割据南方作为他独有的话语权,开始了南方堕落的纵深挖掘。他挖掘不是用来建造楼亭阁榭,而是将大面积的土块抛到一边,只为疏通曲径通幽,园林式的精致,纤美,典雅和丰饶。苏童小说是诗意的,他几乎不吝笔墨,泼墨丹青般描绘着从古到今属于金陵的王朝气息,以及颓废仍存的阴柔淫靡。正有如专家论者所言,苏童是个擅长意象描写,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常常意象叠加,氤氲葱茏,气韵生动,流转玲珑,读来愁肠百结,余恨未了。

评苏童有一种笔意淋漓,舒解意绪之感。因为苏童生于苏州这个以园林闻名于世的好地方,又定居南京素有六朝古都,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著名冠冕的古都南朝,你有多少诗意都可以恣肆横溢,有多少愁绪都可以铺陈排满,有多少缠绵悱恻都可以想象,有多少国恨家仇,多少男欢女爱,多少离别聚首都能萦绕纠结。

苏童很少用外部景观来作小说框架,他多以向内,并且像园林般曲折,如地下煤矿的深井般幽深,挖掘属于用来燃烧才能呈现灼人光泽,吸引人的隐秘。正如著名学者葛红兵所言:苏童,他掉转了我们高昂的头颅,让我们看到自身内部。它打开了民族记忆的盒子,在民族性格的深层挖出了一道犁沟。

(一)历史是个谜

古运河支脉雄浑,莽苍的浊浪,扬子江的波涛翻滚,秦淮河的凝脂残红,既映照了帝王富贾的骄奢淫逸,也承载了布衣白丁的心酸贫穷。苏童曾坦言自己就在以河为生命依存的脉流上成长,从父辈到自己,从河面到岸上。河流,在地理学上它是流动的地形支脉,而在人文中它是时间与历史的隐喻。河流是古老,宽阔,遍布的,同时,它有着柔韧的性格与穿透性的威力。河流,让人想起:远古,洪灾,吞噬,时间,历史,迁徙,家园,包容,洁净,沃土,丰饶,等等包罗万象的人生与悲欢离合的镜像。苏童以河流为背景的小说不仅仅只是《河岸》,《河岸》似乎是一个归纳,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新生。这是怎样的一个新生呢?《河岸》以河与岸二元对立的形式阐述着河的自由,岸的禁锢,河的宽阔,岸的狭小,河的暧昧,岸的无可遁迹。河与岸可以说是人生存于世的代称。通常有人死了要过奈何桥一说,即过了奈何桥就与阳界永远隔离了,生即岸,死即弱水。河岸隐喻了生与死的终极。河流更多隐喻时间与历史,因此,河流的意义就相当丰富了,这期间要挖掘的矿藏是无可想象与比拟的。而《河岸》是苏童试图挖掘潜伏于河流中的生命伤痛,那种即便是虚构的历史,同样能击伤我们的心肺,震撼我们的灵魂,感触着那真切而凛冽的彻骨之痛。《河岸》让苏童荡开以往靡丽,阴柔的文风,也不再以挖掘女性深如煤层般层叠阴幽的内心。在这里要闲说一下苏童所坦言新生之说,类似于莫言对《檀香刑》所作撤退之说。意即回到最初小说的叙述原点,不再围绕先锋,魔幻作文章。这种新生与撤退其实也就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一个新的更成熟,更具风格,更民族的突飞猛进,但有没有预期中的效果,我想还得靠时间的鉴定才行。不过他们的雄心与大胆创新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河岸》由最初的《离岸记》定稿后,更深层次地涵盖了苏童这种郑重其事,宏大叙事的魄力与担当。

《河岸》叙述的是我与父亲在特定历史境况中不同遭遇的悲惨人生。我的父亲库文轩曾经是女烈士邓少香的遗孤,凭藉高贵血统享受到无比优越的待遇,成为油坊镇综合大楼的一个干部。好景不长,由于我父亲当初是装在箩筐里放到金雀河里被河匪封老四捕到送给孤儿院,几年后在孤儿院凭屁股上的鱼形胎记指认我了我父亲是烈属。因为镇上的傻子扁金屁股上也有鱼形胎记,因此,怀疑我父亲可能是封老四风流成性所留的结果。镇上来了一队遗孤鉴定组,我父亲被鉴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开始接受隔离审查。母亲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大义灭亲也对父亲开始内部审查,查出了父亲与综合大楼很多正经严肃的女人有着不堪入目的龌龊关系,并被记在了一个小本子上作为罪证。然后提出离婚,抛夫弃子独自带着盲目的革命积极性走了。我与父亲被放逐到油坊镇金雀河的向阳船队,过起低人一等的船民生活。我曾经的烈士军属莫名其妙就成了别人嘴里一个空屁。空屁几乎是我直至以后的代名词,没有人喊我大名库东亮。在我父亲都找不到确切身份的情况下,我不是空屁又是什么?在这里苏童有个大胆的虚构,就是原来烈士邓少香干革命的出发点并不是理直气壮,干气云天。邓少香本是小资本富商棺材铺家的女儿,由于心存正义离家出走,自愿嫁给一个果农,终因不堪忍受丈夫及婆家的庸俗与白眼一把火烧了自家房子,跺跺脚就出去革命了。(苏童《河岸》第5页)显然,这样的出发点显得有点暧昧,不太明朗。给她后来的英雄行为与英雄就义所带来的无尚荣誉多少增添了点灰色成分,但谁又能确定所有的英雄最初的出发点都是那么明朗呢?所谓梁山都是逼上的。苏童这种试图改写历史,意欲恢复历史原始面貌的举措不能不说是惊人的。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将苏童这种潜入历史内部,搜索细节真实的描述称为进入当代中国的史前史。所谓史前史,也就是说历史是被后人拟定的,在拟定的同时有没有被修正,很值得探讨与玩味。因此苏童提出了质疑:历史是个谜,这句话在《河岸》中不止一次地重复。这种质疑我想并非苏童要去否定或者推翻历史,而是历史究竟是否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苏童这种冒险性地叙述其实并不是真正为了质疑历史,而是在为文学,或者叫小说寻找更宽广的叙述空间,寻找更令人信服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颠覆。后来傻子扁金也因屁股上有鱼形胎记而可跟库文轩一争真假。再后来,这两个人都被否定是烈士军,原因是流传邓少香因与丈夫不和并未生子,那箩筐中的孩子是借来掩护革命工作用的,这为历史是个谜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二)鱼形胎记的荒唐闹剧

我父亲库文轩从小因被河匪封老四指认屁股上的鱼形胎记而定为烈士遗孤,因此屁股成了油坊镇所有群众追捧的对象。无论在街头巷尾,孩子们都会追着库文轩看屁股,也互相看看是否有胎记,大人们在澡堂里都以屁股有胎记为荣,反之就是屈辱,整个油坊镇因鱼形胎记而沸腾,形成了一股荒唐的闹剧。当库文轩被隔离审查,被問急了就开始脱裤子让人们看他屁股上的鱼形胎记。这一举措透露了人们崇尚英雄的盲目性与可悲性。当我母亲眼睁睁看着自己从人人尊敬的烈士军属的位置上跌倒在地时露出了绝望与受骗的神情,坚决要与父亲离婚,我父亲面对昔日油坊镇的文艺骨干,绝色美人,自己的妻子乔丽敏的绝情,没有了往日的威风与尊严,又是流泪又是下跪,最后把裤子褪下让我母亲看屁股上的鱼形胎记印证他烈属的身份,央求妻子不要离婚,免得将来后悔。鱼形胎记事实上成了库文轩唯一赖以存活的支柱与理由,就因为有这个连他自己也无法看到的所谓证明,一直支撑他落难到船上并坚持十三年未上岸,最后把自己绑在儿子偷回来的邓少香烈士碑上投河自尽。至死,库文轩都不放弃作为烈士邓少香儿子的身份,事实上,库文轩至死也没有为自己找回确定身份。

(三)成长中的噩梦

《河岸》某种意义上叙述的是一个成长中的故事。我从小因为父亲烈属身份遭到质疑而被迫与父亲落户为船民,凡是金雀河向阳队船上的落户人家都是有污点的,形同于流放。我从以往天堂般的生活一下子跌入地狱,失去烈士军属的护身符,失去母爱,我成为人们口里的空屁,这两个略显粗鄙的字眼一下子成了否定历史的最有力证据,没有了确定的身份证明,人们开始给我及父亲安排身份,定为河匪封老四与妓女烂菜花的后代。唯一可以慰籍心灵的是一个叫慧仙的小女孩随她母亲一同出现在船队,尔后,母亲消失,生死不明,女孩慧仙由船队抚养。慧仙精灵样的外貌与恃宠成性的骄横一下子让船队换了天地,有儿子的人家挣着养她,想将来留作媳妇。我正值青春年少,慧仙虽然是个小女孩,由于趁乱收藏了母亲记录父亲累累罪行的小本子,对性有了过早的意识,慧仙的到来加剧了这种危险意识,让我寂寞阴暗的生活有了一丝光亮。随着慧仙一天天长大成为美丽少女被镇上领导发现她的文艺细胞,提上岸培养去了,但慧仙因为自身缺乏教养与管束,天生放浪,轻浮,虚荣,导致最终只能成为人民理发室的理发员,但这丝毫没有减损我对她的爱恋。为了慧仙我开始跟父亲反抗,不遵守他严格的规章制度,不服从他的管束。为了慧仙,当众揭露与父亲当初有龌龊行为的综合大楼里的女人,惹祸上身,几致送命。不服从父亲的惩罚还当众揭父亲私处的短,导致父亲羞愤难当服毒自杀未遂,最后也并没有打动慧仙,一腔深情只换来慧仙年少时扮演《红灯记》里李铁梅手里拿的那盏红灯,算是对他爱情的一个交代。《河岸》的主旨就在于淘洗历史中一些人为边缘小人物的青春与骚动,成长与伤痛,一切都像噩梦般让人冷汗涔涔,虚无又警醒。一切都归为空屁,空屁两个字包含了:消极,无奈与屈辱,有自怨自嗟的意味。

(四)《河岸》中的欲望化抒写

《河岸》虽然也以香椿树街为背景,但大大拓宽了原来的叙述面,将香椿树街放在一个无限延展的河流中,虽然叙述的也是文革轶事,却没有大肆铺呈文革的乌烟瘴气,而是从人性,欲望的角度反衬特定环境下人性的变异,畸形的成长,青春期少年欲望压抑后的鲁莽,粗暴和逼仄。评论家张学昕评价苏童在对历史方面的把握与重视,正是由于对人欲望的挖掘,因为欲望才是能够深入人的复杂层面的关键因素,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性格,只是人物的表层特征,只有欲望与人物的精神形态更为接近。

《河岸》中父亲库文轩落马的原因,其中欲望占了决定性因素,而他自我反省的方式则是将生殖器剪去一半,成为阉人,这是男人的最大悲剧。儿子库东亮也是因为欲望才有那么多盲目的冲动,鲁莽的行为,粗鄙的话语,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存无。有外国论者批评苏童《河岸》对于库东亮性意识觉醒,过于频繁运用敏感之词。欲望是小说的兴奋点,但过于频繁必导致恶趣。苏童自己也有这样的阐述:性描写如果不恰当,就会堕入色情。对于当下所谓下半身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抚摸式的恶趣书写,没有任何美学可言。在特定时代中欲望是最直接导致人生悲剧的原因。库文轩如果仅仅因为身份不能确定,没有那么多不堪入目的恶劣行径,乔丽敏或许能与他共同承担苦难,女人最大的脆弱与最恨的就是男人的背叛。库东亮如果没有对慧仙作一次次的性幻想就不至于有那么多鲁莽冲动的行为,就不至于被勒令即日起禁止向阳队船民库东亮上岸活动!告示的禁锢,过起比放逐更悲惨的孤寂漂泊的生活。欲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割伤别人也割伤自己,而在视欲望为洪水猛兽的年代,欲望对人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

(五)结语

对于《河岸》,评论家王干说是预示苏童先锋小说的句号。言下之意苏童找到了更好,更精准的叙述方式。的确,《河岸》没有苏童以往的先锋性,但依然看到其精神脉络的痕迹,特别关于神奇与宿命论方面的叙写,比如,父亲库文轩从小被放在箩筐里屁股底下有一条鱼,库文轩的鱼形胎记可能就由此而来。库文轩能听懂河水的密语,连我也经常听到河水的密语:下来,下来,下来。在《妻妾成群》里颂莲就能听到那口淹死过人的水井里经常有下来,下来,你下来水的神奇呼喊,让人感到一种渗入骨髓的幽凉之气。(张新昕语)这也可能是苏童独特的充满鬼气的话语方式。这种阴冷来自金陵王朝的深幽与玄秘。在苏童描绘的布景上属于阴暗色调,它不同于死亡所呈现的坚硬,干瘪和萎缩,它是一种属于宫廷或者深宅大院的阴森,湿冷,恐怖和抑郁的宿命色彩。

苏童的小说很具有绘画特质,《河岸》开篇就描述邓少香烈士碑上深刻的雕像,浮雕包涵:庄重,厚实,坚固,苍凉与真实,同时显示坚毅与不可动摇。苏童小说画面感很强也是受导演们青睐的一大原因。

《河岸》彰显了无限,深远,空寂,悲凉,但没有了以往的晦暗,漆黑,柔弱与颓废气息,即便死亡也显得张扬与高亢,将生命落实到深一层的伤痛中,就避免一些悬浮飘荡的东西。著名作家叶兆言曾戏说苏童的小说属于免检产品。我们同样也期待《河岸》能成为时间的免检产品。

《河岸》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读《梅溪河岸》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梅溪河岸》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拉·英格斯·怀德,这本书讲述了她小时候跟随父母搬迁到梅溪河岸生活的故事。他们来到梅溪河岸的时候,他一开始住的是地洞,后来,又自己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小木屋。罗拉觉得那里就是天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每天都很开心。她的爸妈每天也在辛勤的照顾田里的小麦,罗拉和姐姐玛丽也上学了,虽然会受到别的同学的欺辱,但她们还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在学校,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与别人吵架,我们应该宽容大度一点,不那么斤斤计较。

然而,一年以后,就在收获小麦的前夕蝗灾袭来,小麦绝收。爸妈一年付出的心血全都白费了,一家人都很失落,但罗拉的爸爸没有灰心,为了养活全家,他只好只身去了千里之外打工,非常辛苦。罗拉好想好想爸爸,每天都在盼着他早点回家。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拓荒者家庭的辛苦,好不容易小麦要成熟了,却被蝗虫给吃了,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可能早就失望放弃了,但他们还是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这使我十分感动。虽然生活多么艰苦,但他们一家还是和睦的生活着,不像我和妹妹遇到一点事都会吵起来,儿罗拉与玛丽相亲相爱,一起玩耍,这点我和妹妹应该向她们学习。

我建议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很让人感动哦!

《柳家大院》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柳家大院》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家大院》是老舍笔下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柳家大院里各色人物的生活,重点讲述了张家、王家和“我”家在大院里生活。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是个算命先生,一天也抓弄个三毛五毛的,老伴儿早死了,儿子拉洋车,日子还算过得去。“我”在柳家大院里算是个“文明人”,但我并不像老王那样总也吹胡子瞪眼睛,更不会对儿媳妇挑鼻子弄眼睛,摆派头,折磨儿媳妇。因此,“我”这个“文明人”很同情王家的那个像窝窝头的小媳妇。

不光作品中的“我”同情小媳妇,当我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也十分同情小媳妇,并且对她周围的人充满了愤恨,特别是老王、小姑子二妞和丈夫小王。他们都是她的亲人,应该去照顾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弱小的小媳妇,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还处处为难小媳妇。老王要学“文明人”,要做足了当公公的气派,他变着方儿的挑儿媳妇的毛病,他没有空儿的时候,便叫女儿替他办,总之是小媳妇没有一天得着好气的,有时候还吃不饱。丈夫在城外做工,十天半月回来一趟,本应该没有什么事,不能打骂小媳妇,也没有什么理由呀。可是,小王经不起老王和二妞的挑拨,结果每一次都要毒打自己的媳妇。小媳妇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己受了冤枉却没有人来帮忙,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曾关心过自己。更何况,柳家大院里的人都认为男的该打女的,公公该管教儿媳妇,小姑子该给嫂子气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奈呀,小媳妇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在房梁上吊死去了。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打妻子,怎么就下得去手呢?为什么小姑子总是搬弄是非来欺负嫂子?难道她就不是一个女人吗?她没有嫁出去的那一天吗?她就不怕以后有同嫂子一样的命运吗?小媳妇固然可怜,她死了也许会是一种解脱。但我觉得二妞更可怜。因为,她不曾想过自己将来的命运,她不会善待别人,她还并不知道,她所看见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更可笑的是,她还不知道父亲要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给儿子续一房,卖个三百二百的除给儿子续妻之外,自己也得留点棺材本儿了。

可见,当时的社会,女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终没有自己做主的时候,自己受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女人与女人之间都不存在互相的关爱。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虽然,作品中的悲剧性很强,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却表现得不那么强烈,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平实而又有地道的京味,全文的语言都很幽默,使得文章更具有了讽刺意味。使人读后没有思想感情的波折,却能使人有深深地伤感!

《春风柳上原》读后感


《春风柳上原》看完了,短小精悍,很不错,改变了我对江南的看法,之前一直不喜欢她写的东西,因为是女性作者,写的武侠缺少一股侠气,现在发现还不错,至少这一篇还不错,引人深思。

我们一开始都像十六岁的柳上原一样,年幼时无所畏惧,志向远大,希望能改变世界。别人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理直气壮地会回答想当科学家。问你想上什么学校,脱口就会说想上清华北大。现在会想起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又是那么的令人怀念向往。 当我们渐渐长大,有了太多的顾虑,太多的羁绊,太多的杂思,反而失去了最初的冲劲,面对之前的目标有些胆怯,直至放弃,正如二十八岁的柳上原那样。虽然不能热血一辈子,有时确实需要圆滑世故点,但是他一味的忍让,不敢伸张正义,难免有点让我不太舒服。

十六岁的柳上原单纯正直而又干劲儿;二十八岁的柳上原圆滑成熟,但又无可厚非,因为即使他是大侠,也同样有很多无奈。我不知道我更喜欢哪个柳上原,只能说对于十六岁的柳上原我是充满怀念、羡慕的。对于二十八岁的柳上原表示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水之而来的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束缚,各种恐惧,谁都无法逃脱。人生真是一场让人错愕难明的荒诞,是一场荒冷冷的悲剧。

柳侯祠读后感


篇一:文化苦旅读后感

阅《文化苦旅》有感

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旖旎风光,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余秋雨结合了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文化苦旅》。

在《文化苦旅》 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真的读得很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

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言,最动人的一定是《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究竟是什么触动了我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于是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干兴趣的读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笃笃声与船桨划破江面的水涛声,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的膜拜,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篇二: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为大家整理阅读余秋雨《山河之书》的读书心得,这本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下面是这篇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一

一、学者行者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书》中开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对话。

对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古代现代,均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难。在古代,书籍昂贵,万卷书更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读万卷书对一般读书人来说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别说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更决定了行万里路是一件困难程度丝毫不下于读万卷书的事情,否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因为玄奘法师十万里西行取经、徐霞客数十年遨游山川大地而进行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在当代,文化繁盛,一天出版的书籍、报刊不知多少,更无论泥沙俱下的网络创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那些无数的文字里,又有多少能让人带着敬畏之心认真阅读?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展,将远古视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变为通途,千里万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将自己的灵魂与大地紧密相联,把心灵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先生有这样回答的底气。于他,书读的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的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文化行者。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书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欧洲、西亚、南亚、北非等数十个国家,探寻对话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叹》,道尽古今中外文明兴衰;一本《行者无疆》,让人贴身感受欧洲文明的古典和现代。这两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和文化行者两种身份的完美体现。没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谈不上对这些文化的对比、探索,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而没有对数十个国家的行走体会,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文

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武装分子枪口相对的场面。但正是艰辛的付出,才有丰厚收获。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确确不光是读万卷书得来,也是行万里路得来。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无人能否认他的学识;余秋雨先生《行者无疆》之后,无数人以行者自居,但无人能象他那样在行程万里之后,著作等身。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两者而兼一身者,论学识深厚,论行走之远,论著作之丰,余秋雨先生当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说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学成学者,令人敬佩。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二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城,看到余秋雨的《山河之书》,随手翻翻,看到写承德避暑山庄的一篇名为《山庄背影》,前年单位旅游曾经想去,但因人多价高而放弃,心也曾向往过,了解过一点,不禁多看了几眼。看到民族正统论和姓氏正统论,他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时的口号,点燃了对清朝的仇恨,这就是民族大义,是气节吗?还是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规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何为真伪,正邪,忠奸?这也是我现在想知道的,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虽然心里知道真相很多时候是痛苦,但更不喜欢被蒙在鼓里,我要自己去探询。所以买了此书。后来别人又借我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对比这几本书,山河之书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关于中国大地山水记载的合辑,部分篇名和内容略有改动,行者无疆写的是国外的,暂时没看。所以先挑我书里没有的看,比如家住龙华,比如藏书忧,比如笔墨祭。

(一)家住龙华。书中说余秋雨的家在上海龙华附近,18年前我在龙华寺和龙华塔下生活了4年,每天听着它的钟声,过节吃过它的素点心,也曾新奇过龙华寺的和尚也去看电影、逛街,但从来没有去寻找过龙华寺和龙华塔的历史,看过这书才知道 ,最初龙华塔是三国孙权时期由不知名高僧建造的,后寥落,至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重建龙华寺。唐朝皮日休过龙华时还写过一首诗: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补上一课。

(二)柳侯祠。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特别喜欢这一段, 特别喜欢这个状态的柳宗元,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做事,多好。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天主教说人有七宗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充斥了这些。而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颗正直的心,他们自律、充满理想。宇宙这么广袤,人生如此短暂,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着,至少从我做起,我自己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营造一个正直、和谐的小天地,这样的人多了,世界就变了。向柳宗元致敬。

篇三: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

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

第一篇:《山河之书》 读后感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城,看到余秋雨的《山河之书》,随手翻翻,看到写承德避暑山庄的一篇名为《山庄背影》,前年单位旅游曾经想去,但因人多价高而放弃,心也曾向往过,了解过一点,不禁多看了几眼。看到民族正统论和姓氏正统论,他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时的口号,点燃了对清朝的仇恨,这就是民族大义,是气节吗?还是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规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何为真伪,正邪,忠奸?这也是我现在想知道的,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虽然心里知道真相很多时候是痛苦,但更不喜欢被蒙在鼓里,我要自己去探询。所以买了此书。后来别人又借我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对比这几本书,山河之书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关于中国大地山水记载的合辑,部分篇名和内容略有改动,行者无疆写的是国外的,暂时没看。所以先挑我书里没有的看,比如家住龙华,比如藏书忧,比如笔墨祭。

(一)家住龙华。书中说余秋雨的家在上海龙华附近,18年前我在龙华寺和龙华塔下生活了4年,每天听着它的钟声,过节吃过它的素点心,也曾新奇过龙华寺的和尚也去看电影、逛街,但从来没有去寻找过龙华寺和龙华塔的历史,看过这书才知道,最初龙华塔是三国孙权时期由不知名高僧建造的,后寥落,至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重建龙华寺。唐朝皮日休过龙华时还写过一首诗: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补上一课。

(二)柳侯祠。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特别喜欢这一段,特别喜欢这个状态的柳宗元,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做事,多好。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天主教说人有七宗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充斥了这些。而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颗正直的心,他们自律、充满理想。宇宙这么广袤,人生如此短暂,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心意而

活着,至少从我做起,我自己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营造一个正直、和谐的小天地,这样的人多了,世界就变了。向柳宗元致敬。

第二篇:《山河之书》 读后感

余秋雨代表作《山河之书》,余秋雨教授花费五年时间,特地重新修订、增补该书,并按照时间顺序重新做了编排了人们所熟知的文章,使全书更系统、更完美,展现给读者展现最震撼的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他还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

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文章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出自

wk-78500000544893.html,此链接!。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第三篇:《山河之书》有感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书》中开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对话。

对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古代现代,均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难。在古代,书籍昂贵,万卷书更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读万卷书对一般读书人来说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别说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更决定了行万里路是一件困难程度丝毫不下于读万卷书的事情,否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因为玄奘法师十万里西行取经、徐霞客数十年遨游山川大地而进行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在当代,文化繁盛,

一天出版的书籍、报刊不知多少,更无论泥沙俱下的网络创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那些无数的文字里,又有多少能让人带着敬畏之心认真阅读?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展,将远古视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变为通途,千里万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将自己的灵魂与大地紧密相联,把心灵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先生有这样回答的底气。于他,书读的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的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文化行者。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书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欧洲、西亚、南亚、北非等数十个国家,探寻对话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叹》,道尽古今中外文明兴衰;一本《行者无疆》,让人贴身感受欧洲文明的古典和现代。这两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和文化行者两种身份的完美体现。没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谈不上对这些文化的对比、探索,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而没有对数十个国家的行走体会,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话题作文 山河之书读后感(3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武装分子枪口相对的场面。但正是艰辛的付出,才有丰厚收获。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确确不光是读万卷书得来,也是行万里路得来。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无人能否认他的学识;余秋雨先生《行者无疆》之后,无数人以行者自居,但无人能象他那样在行程万里之后,著作等身。当代

中国,文化学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两者而兼一身者,论学识深厚,论行走之远,论著作之丰,余秋雨先生当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说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学成学者,令人敬佩。

白门柳读后感


白门柳读后感(一)

小说《白门柳》中描绘的柳夫人与《别传》中记述的河东君,真可谓性格迥异。前者说其性情娇惯、行事跋扈,能够将钱谦益摆弄于股掌之间。后者,则将其塑造成了一位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一代红妆。二者相比,我觉得小说中的描写更接近真实。毕竟说穿了,柳如到底是娼门出身,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社会,她一定会沾染许多娇嗔任性的脾气,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要强于同时代的一般女性。她委身钱谦益之后,虽备受宠爱,名义上也成了尚书夫人,但在钱氏这样的缙绅之家,还是不会轻易被主流观念所认可和接受。所以,她的颐指气使、斤斤计较,更多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得已的自卫行为。这样的女子,能够在南京被清兵占领时毅然投水自尽,在钱谦益降清进京时坚持拒绝随同北上,只此两点,便足以被歌颂为风格高古的旷世奇女子。

董小宛,在明朝末期的经历比柳如是要简单和快乐得多。即便在秦淮八艳中,董小宛也算是绝对的幸运者。他遇到了冒辟疆,真正找到了相对适合自己的归宿。虽然小说将冒辟疆写成一个有些大男子主义的无行文人,但对小宛总还算有情有义,董小宛在冒家也确实度过了一段相夫教子的快乐时光。关于她的传奇故事发生在清朝顺治年间。董鄂妃与董小宛是否同一个人,至今仍是令那些清史专家大伤脑筋的话题。而《白门柳》只写到鲁王之败便作结束,其时董小宛还在和冒辟疆过着贫苦颠沛的逃难生活,虽然艰辛,但此时的她能够和心上人常相厮守,心中是无限快乐的。

作为书中两位绝对的女主人公,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似乎有意制造柳如是与董小宛之间的性格差异,将这两个同属于名妓群体的女性表现成追求各异、个性鲜明的另类女子。柳是圆滑世故、爱慕虚荣的代表,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正气凛然;董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代表,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集于一身,展现淋漓。

这样的刻画大体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形,但经过了小说家的不少煞费苦心的加工。可以肯定,加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少我接触的读过小说的朋友,大都对董小宛的温婉贤淑分外推崇,很多人明确表示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然而,我却一直深爱那并不安分、甚至婚后还曾红杏出墙的柳如是。

人就是贱呐。

感觉在情感问题上,自己对柳如是的态度有点像金庸笔下的任盈盈。《笑傲江湖》的结尾处,任盈盈扣住令狐冲的手腕,幽幽叹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终生和一只大马猴锁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盈盈娇柔无限地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愉悦满足的,她以为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但令狐冲这样一个生性跳脱放荡不羁的浪子,被扣住手腕的感觉应该不会幸福。所以,任盈盈的幸福,是以牺牲令狐冲的自由为代价。令狐冲一旦爱上了盈盈,便再不会有片刻的自由了。

当爱上柳如是这样的女子时,我的自由也就消失了。

由于《白门柳》的篇幅较长,也为一些杂务所干扰,三部总共用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第一感觉:如释重负。做一件事只有有始有终,才能善始善终,读书亦然!临近考试,还是决定读完书再复习功课。

明末清初之际,不足三年的时间,只有五个主人公,作者刘斯奋却用了140万字2020对其描述,其中滋味自可知。关键是没有真实的经历和详尽的文献资料,却叙述的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当然改朝换代给人更多的是辛酸,是悲痛。但对于今人的我们更应该追寻一亡一兴的深层原因。正因为明朝政府后期的腐败,当然腐败应从万历朝累积下来,期盼中兴的崇祯已无力回天,最终只能自缢于煤山,悲夫!历史有一次验证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里用哲学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为确切!在弥留之际被生拉硬扯出来的弘光小朝廷也无济于事,因为清军的挥师南下没能让弘光在招揽宫女上有所收敛,反而更加放肆。黄宗羲等人也清楚的认识到为一姓的利益是中国几千年之诟病,但目前也惟有在一姓之下同清作战才能不致沦为亡国奴。黄宗羲也亲帅义军作战,有所成果,但终只是鸡蛋石头,大势已去,唯有着书立说以一个明朝遗老的身份给后人留点什么。现在我们知道,像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他们留下了很多,很多

大儒钱谦益在清军即将攻破南京时为了一城百姓选择了剃发投诚,前往北京。但最终被定格在《贰臣传》中。对他后半生又反清复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柳如是,柳如是的大义选择令钱谦益甚是惭愧,如书中所说,柳如是的不守妇道,偷情于郑生同钱谦益的卖国求荣相比,不值一提。也因此奠定了二人大难后的大恩爱、大民族主义

更喜欢冒襄和董小宛之间的爱情。尽管董小宛因冒襄而不致再沦落风尘,但冒起出对小宛并不是那样恩爱,小宛还要忙于家中的大小事务,劳力劳心。冒襄的一场病和家的支离破碎最终使小宛得到了真正的认可(不乏封建因素)。冒的病好了却累坏了小宛,婚后8年,小宛离世。婚后八年但真正相爱大概也就五六年光景吧!冒襄失一知己,人间失一美人!于是写了《影梅庵忆语》,以表哀悼、思念

《白门柳》厚厚的三部,短短的三年,我看到了大忠、大义、大勇和大爱!

花了两个星期终于三卷《白门柳》看完了。不得不说看这部小说非常的累。作者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原貌,使得小说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不高。还有个原因是作者描绘的那个年代太痛苦,描写的那些明末士子的经历太痛苦。从这两点看,就娱乐性是不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的。

明末清初无疑是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那当时那些人算是英雄呢?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包括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肯定算是英雄。闯王李自成也是个乱世英雄。名将袁崇焕算是个英雄,史可法虽然才略略逊于上述几位,但看在以死报国的份上肯定也是个。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吴三桂是不是,但论他的才略应该是,但考虑到他的反复,便不可以称得上英雄,但至少是个枭雄。洪承畴也是个投降派,但以现在目光看,我认为他也算个,他看到天下苍生的未来,他的行为顺从了历史潮流,他作出了正确选择。就目光远见,超出了当时一般人;就才略也在史可法等明将之上。张献忠不算,才干并不突出,品行很成问题,但就凭他闹出的影响来看,也算是个枭雄。

说了那么多,我们看书中的主角们,以钱谦益,黄宗羲,冒襄为首的士子集团算不算英雄呢?很可惜他们不算。他们在秦淮高歌,主张清议,臧否人物,谈论时政,一派风流潇洒的形象。但是在那乱世,他们注定是个悲剧。他们无法左右政局,他们往往还沦为政治牺牲品。就他们自身来看,他们也总是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缺陷。就书中主要描写的几个人来看,钱谦益作为东林旧人,(.org)在政治立场上一直是徘徊的,年老时一直患得患失,最终还成了投降派。黄宗羲看起来倒是一副英雄气概,有理想,敢作为。但往往显得天真幼稚,对大明王朝充满幻想,而且时时显出毛躁的缺点。最终只成为个思想家,学者,在政治上一无所成。冒襄更具典型意义,作为富家公子,风流,有才气,慷慨好施,但时时又表现出中国文人的自我,软弱,无能。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复社同人一样为理想奔走。在感情上又处于自恋型的,对一往情深董小宛的始终犹豫,最终还是在朋友撮合帮助下才决定迎娶董小宛的。在逃亡的过程中更是处处显得无能,甚至还拿董小宛出气。另外其他一些人物,如陈贞慧后来隐居不仕清朝,侯方域后来投降了,方以智出家成为无可大师,顾杲被乡民误杀,龚鼎孳也成了降臣。总之东林,复社等辈最终都是历史的悲剧人物。

不得不为这些人可悲。除了在政治上的无能,感情上的懦弱,他们还表现人相轻的陋习。常常有门派之争。对于阮大铖他们一直死咬不放。一群整天满口国家兴亡的才子对于一个无官赋闲的人花去太多精力,简直好笑。整天为君子小人之辩的君子最后却与小人有了共同归宿,可见大是大非上才真正见到君子小人之分。而复社文人一直咒骂的奸臣马士英最后却死得十分壮烈,这真是个讽刺。

这种悲剧也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要得人心,尤其是士子之心。但是文人儒士却从未获得真正的地位。秦朝的焚书坑儒就不说了。汉高祖曾经往儒生帽子尿尿,后来虽独尊儒术,但社会上崇拜的却是侠客,即现在不读书的流氓。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乱世里,文人更是悲剧。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都是拿文人开刀的主。以后的那班名士都不得不放浪形骸,以求自保。唐朝好点,不过举国有尚武之风,文人的地位仍然不高。宋朝可能是文人地位最高,言行最宽松的朝代,但两宋积贫积弱,文人成了国家衰弱的标记。元朝也不说了,臭老九不是白叫的。明清两代的文字2020狱足够让文人时时自畏了,八股取士就是另一种愚民政策。这样看来东林复社那班文人算不错了,至少他们还能在一边抱着美眉一边谈论政治时,博得个好名声。

历史上文人和女人总是联系在一起。文人的悲剧往往又被比喻成女人的悲剧。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一点没有正面描写,所以书中真正的闪光点是女人从良的女人。书中重点描写的柳如是有着男子都少有的才情和见识,敢爱敢恨,有个性而又有气节。董小宛有着传统中国女子温柔贤良的品德。还有没有直接描写到的陈圆圆,李香君等。不得不说,历史上妓女无数,只有秦淮八艳把一段悲凉动乱的历史涂抹的绚烂起来。

以上就是看完书的一些想法。很久没写读后感了,经历了一番痛苦阅读后,思绪还是挺多的。

读后感《风语河岸柳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左公柳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