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读后感(二)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2020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德兰修女读后感(三)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修女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位伟大的修女学习,当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许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她行动的微小,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那就是爱,而只有拥有了爱的灵魂,一切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驱动力。喜欢她的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篇一: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有感】
《德兰修女传》这本书我最近一直在看。它是从我会是自已来到现在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感人的一本书。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人翁是德兰修女,而讲述的则是德兰修女爱的感人故事。
德兰修女小的时侯十分可爱。18岁时,她自愿参加了修女会,成了德兰修女。38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收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修女们帮他们清洗那爬满了蚂蚁生满了蛀虫的伤口,并帮他们洗澡。每一个年轻的修女都在认真的工作着。渐渐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开了大大小小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还在一些地区开了几家艾滋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儿童之家。然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会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没有拒绝这些患者。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为穷人们服务。
德兰修女的这些举动感动了那些穷人们。他们甚至愿意把那康复的伤口在此撕开也不肯回家。因为他们在这儿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家得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和孤独。
德兰修女是多么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岁那年,她还是多么的年轻,她是多么的富有青春的活力。那时,她可以继续去追住自己的梦想,她可以可她却是那么的固执,那么的肯定。38岁的她放弃了在修道院里舒适的生活,走向了穷人的中间。他把爱带到了穷人中。爱无境界!他一直都在爱中行走。她没有享受那虚荣的升华,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穷人,把自己的爱与穷人分享。
读了这本书,我对穷人们的同情心也大又增加。我曾想过,假如我是那些修女中的其中一个,当我在面对着那些穷人是,我是默默地呆子一个角落对他们视而不见,还是勇敢的去帮助穷人。虽然我对那些穷人们都非常同情,但我似乎不敢做出选择。选择前者我又觉得自己对穷人太没有同情心了,选择后者,我又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胆量,做不出来。
《德兰修女传》感人的故事。她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面永恒的镜子。
【篇二: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爱看书的人,这和我小时候的经历很有关系。小时候,我很喜欢看书,但是,我很小就近视了。父母为了不让我的眼镜更近视,所以三年级之后,他们就不让我看教科书外的书,每当我拿起课外书来看的时候,总会在被我爸妈看到后,又一次夺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也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了。读书时,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天天捧着教科书和辅导材料努力学习,等到工作后,原本以为总有时间看书了,却发现,每天忙碌着学校的事,根本没有心思和时间看书了。直到最近,因为有了小宝宝,怕辐射,不能对着电脑,便有了一颗安静的心,捧起了我一直想看的一些书籍。
读完《德兰修女传》,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德兰修女矮小瘦弱,人们抬头看到的是那张皱纹纵横的脸,但她庄严的讲话,是那么质朴,又那么美妙。她创造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千亿多美金的资金,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3套,自己换洗,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带着爱的光芒在无限的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大家。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一生活的像个畜生,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麻风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
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是的,爱的伟大,并不意味方式的伟大,方式的微小也并不意味意义的微小;爱的伟大并不在于方式的大与小,而在于方式所折射出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累积后的结果。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有人说:真正意义的人要经历的两次诞生,第一次由母亲诞生了人的躯体和灵魂;第二次由教育者诞生了人的知识和智慧,这第二次诞生,需要教师的辛勤耕耘,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更需要教师用深深的爱去播种希望的种子。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身上的责任是何其重大!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更好的帮助他们进步。当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付出无尽的爱,还要让学生去懂得爱,懂得付出爱。
【篇三:读《德兰修女传》有感作文】
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灯光闪闪的豪华大厅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正在进行。在一群雍容华贵、气质非凡的各界名流的热切期盼中,一名矮小瘦弱,穿一身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丽的老妇人,激动而安详地走上了这个全世瞩目的领奖台,她就是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创始人-德兰修女,一个服侍穷人中的穷人的人;一个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一个完全奉献自己的人。
德兰修女于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和谐的生活,锦绣的前程,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加入劳莱德修女会,到印度去当修女。在那里她选择了她一生的精神导师,传教士的主保圣女小德兰。她将自己的修女名定为德兰,准备效仿小德兰用一生的努力活出主的圣爱。
经过17年漫长的等待和历练,年轻的德兰修女已脱变为一个意志坚定、经验丰富、受人爱戴的圣玛丽中学的校长。但是在1931年在加尔各答街头所见到的匍匐着无家可归的人让她内心的不安与日俱增:她不能假装看不到倒在街边奄奄一息的人;她不能假装看不到孩子乞求的目光;她不能假装看不到那些被老鼠啃嗜的身体;她不能假装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悲惨。
两年的考验,德兰修女得到了教皇比约十二世的特许德兰修女可以以修女的身份离开劳莱德,去为大众服务!就这样,德兰修女放弃了鲜花与绿草、美丽和优雅、高贵和体面、安全与舒适,选择了混乱、流浪、贫穷、饥渴和死亡,开始了她艰辛而忙碌的一生;走入了一条让全世界都落泪的道路;诠释了人间的真爱,大爱。
我的天职就是爱。这是德兰修女的精神导师在加入圣母圣衣会时的一句誓言。这句誓词成了德兰修女的行为准则,也成了她一生的伟大写照。
【篇四: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崇洋媚外又称之为社会的地球表层面,冷漠似乎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爱,被流行歌曲中红男绿女们庸俗的制造着、被满大街小p孩一样的小情侣们山盟海誓的说着,乞丐们或者更确切的称之为骗子们随意的利用着等等。在这些事物面前,爱,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苍白!究竟这个世界的爱是多了还是少了?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然而,我们又有谁比她更富有?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
有人称她为修女,也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等,但大多数人叫她姆姆,她在1997年去世时已经87岁了,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赐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地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而我们生来就是爱人,同时被人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
在读《德兰修女传》时候,我被感动着,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尽管书中很多地方是不被某些人赞同的,但德兰修女一生所给予的爱却久久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她一生在爱中的行走,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爱,一种来自上帝的爱。用娇小羸弱的身体发出最后一点爱的光芒。不停的去爱不停地去给予,直到成伤。在见证爱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这个世界,刺痛了人们的冷漠和灵魂深处的寂寞。
德兰姆姆本是一个在高墙内享受鸟语花香的修女。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是美丽和优雅,是高贵和体面,是安全和舒适。而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穷是疾病,是饥渴和奄奄一息的垂死。离开和舍弃是需要勇气的,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吗?不,德兰姆姆就这样毅然舍弃,她走出修道院最后的一瞥,已经吹响了爱的号角,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爱的呐喊,这个娇小的躯体内来自上帝的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爱,即使他有钢铁一般坚强的灵魂,没有人不需要尊严,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而是指爱心的渴求。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的人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这是德兰修女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的几句话。
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的一生活得像个畜生,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麻风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
爱人如己。她向那些没有信仰的人见证了上帝的大爱降临过人间的事实,她彻底撕毁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也许,有人永远也不知信仰是什么,永远也不相信这个世上有个爱我们的造物主,永远也不相信神迹会降福人间,但正像有人所说:我不谈信仰,我将用行动告诉你们,我的信仰是什么。是的,德兰修女已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她信的是什么。天空之所以广阔,就在于它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大海之所以浩瀚,就在于它容纳了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也许,我们这些在世俗的泥潭中挣扎的人,永远也不能企望达到德兰修女和她的追随者一样的境界,对德兰修女,我们永远只能远远地望其项背,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一学她的精神,在人间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用伟大的爱,做一些渺小的事。
这个世上,一切都会消亡,一切都会被淡忘,一切都会沉寂,唯有爱,生生不息,世代相传,这是一位矮小瘦弱的妇人用她一生带光的行走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位老妇人就是受全球敬仰的德兰修女。
所以,请别轻易说爱,爱是包容是理解更是一种责任。主说:你是我所创造的,你是我的孩子。我永远不会撇弃你。当你哭泣的时候,我怜悯你,我与你同哭泣。当你高兴地高呼时,我与你同笑。当你泄气时,我鼓励你。当你跌倒时,我扶起你。当你疲惫时,我背着你。我将与你同在直到最后的日子,并且我将永远爱你。
【篇五: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德兰修女传》,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了这本书的主人翁是德兰修女,而讲述的则是德兰修女一生爱的感人故事。
德兰修女小的时侯十分可爱。18岁时,她自愿参加了修女会,成了德兰修女。38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收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修女们帮他们清洗那爬满了蚂蚁生满了蛀虫的伤口,并帮他们洗澡。每一个年轻的修女都在认真的工作着。渐渐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开了大大小小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还在一些地区开了几家艾滋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儿童之家。然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会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没有拒绝这些患者。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为穷人们服务。
德兰修女的这些举动感动了那些穷人们。他们甚至愿意把那康复的伤口在此撕开也不肯回家。因为他们在这儿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家得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和孤独。
德兰修女是多么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岁那年,她还是多么的年轻,她是多么的富有青春的活力。那时,她可以继续去追住自己的梦想,她可以可她却是那么的固执,那么的肯定。38岁的她放弃了在修道院里舒适的生活,走向了穷人的中间。他把爱带到了穷人中。爱无境界!他一直都在爱中行走。她没有享受那虚荣的升华,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穷人,把自己的爱与穷人分享。
她的一句修行名言深深地感动了我忘记自我,便能找到自我。遗憾的是自己在生活中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与得失为半径在划圆,执着于我有、我所、我能,患得患失,不是牢骚满腹,就是怨声载道,甚至是呵风骂雨,责圣咎贤,似乎全世界都应该来关爱并成就自己的名闻利养,结果把自己灵性中的真我给忘了,在世上如行尸走肉,整日与十恶业为友,实在是罪过累累,无地自容。
读了这本书,我又开始问我自己,假如我是那些修女中的其中一个,当我在面对着那些穷人是,我还会默默地呆子一个角落对他们视而不见,还是会勇敢的去帮助那些穷人?有时想,也许我会有一时的冲动去帮助他们,却很难一直做出帮助每个人穷人的举动。但我似乎不敢做出选择。很多事,贵在坚持。
《德兰修女传》感人的故事。我想她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面永恒的镜子。
【篇六: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当我合上这本《德兰修女传》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全书讲述的是一个修女用爱感动世界的故事,德兰修女从小有个不错的家境,谁也想不通当时漂亮的她为什么要弃家去做修女,她只是平静的给出一个回答:上帝召我去那儿。她让我做他们的兄弟姐妹,要让我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
在德兰修女的一生中,她帮助了无数的穷人,有饥饿的,有重病的,有残废的,有垂死的。甚至还有被蛆虫吃了一半的人,要我,想起来就恶心。可德兰修女不怕,反而却细心的照顾他。从德兰修女身上,卖出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药:爱。金额:0、00元。想想,难道那亲手被儿子扔进垃圾箱的老奶奶不需要爱吗?可她的亲生儿子竟抛弃了她!当她快要死时,不是德兰修女在陪她,是爱,真真实实的爱!
再看看我自己,当看到乞丐的时候,我只感叹一下世态的炎凉,就像一个人将死时,神父对他诉说上帝对他的恩典一样可笑。反之,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到天真些,上前放下钱,得意的大嚷大叫地走开。每次我们走到乞丐的身旁时,都想到了什么?乞丐是装出来的,骗钱的?我发现,人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病:冷漠。而爱正是良方,要懂得去爱别人,才可以医治那无药可救的冷漠。当爱充满世界的时候,哪有杀人、赌博?哪有警察、小偷?只有人人互相帮助,世界便无穷富之分。那时,我们的世界将何等美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爱别人,去帮助别人。只要人人有爱,哪来冷漠可言?
让我们一起行动,让世界更加充满爱,让这个世界不再冷漠,要让它更加美好。
【篇七: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望着封面黑色背景中椅子上这个瘦小苍老、皱纹纵横、目光中露出几丝担忧的老太太,我不禁心中疑问:德兰修女何许人也?
翻开书读下去,我逐渐认识了德兰修女,她传奇而又伟大的一生在我的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德兰修女1910年8月出生于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城,在1997年去世时已经87岁了。1979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就衣服。掩卷沉思,我不禁对封面上这个瘦弱患有心脏病的老太太肃然起敬!
一、什么是真正的爱
细观她的一生,一切行为皆缘于爱!她怀着非凡的爱,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一个那么好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的人。她就像一件上帝赏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又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
反思自己,我们的爱在哪里?让我们撕下伪装的外衣剖析一下:我们内心有真正意义上的爱吗?我们纯粹地不计回报的爱过人吗?甚至是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心开始变得麻木,冷漠,封闭。开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不愿与人沟通,蜗居于一个个火柴盒似的斗室,我们宁愿上网挥发激情抒发郁闷也不愿与人对面倾诉。我们不认识对门的邻居,我们不关心别人过得好不好只关心自己的腰包。我们即使付出爱,也是需要有所回报的,当所付出的爱没有回报,我们有了烦恼,我们抱怨,我们开始叹息,我们开始心灰意冷。我们的爱带有自私和功利性,就像对于学生,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吗?我们的付出真正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着想的而不是考虑自己的考评名次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吗?其实,就像德兰修女关心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样,爱不需要施舍,爱不需要炫耀,爱是善良从心底自然的流淌,爱是奉献,爱是不计回报!爱让这世界变得光亮温暖!
二、生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读这本书,我觉得她给我最重要的启示是:生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尤其对穷人也一样。她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于她在物质上如何帮助了穷人,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所以要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她说: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富的人,也在切求爱、关心、接纳与认同。德兰修女会经常把耳朵附在贫苦人的嘴边,听他们倾诉什么。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有尊严,都值得我们尊重!曾经当记者问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最想对人们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平静的说:我最想你们把我与正常人一样看待!是呀,他不希望人们用有色眼镜看他,他不希望歧视,不希望怜悯,他只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尊重!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全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想到了我们教室中有这样或那样缺点和毛病的问题生、学困生。是不是只有犯错时才想起特别关注他们呢?我们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我们给了他们申辩的机会吗?我们总是对优生喜爱有加,小心呵护他们的自尊,而对于差生,我们平等对待了吗?是不是有时候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心呢?我们是不是真正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而没有凌驾于学生之上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时刻有尊严感是教育的秘诀。他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的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爱学生,首先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人格上的完全平等,不让学生的自尊在任何情况下受到伤害。以老师对孩子的尊重来激起孩子们对所有的生命、知识和规律的尊重,这么说:教育其实就是以尊重来教会尊重,有了尊重,万物生灵才会有真的和谐,育人当如此!
读《德兰修女传》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它像一把刷子,轻轻扫清我们心灵的污垢,帮我们使生命绽放得更有意义!让我们一起向她说出我们的感谢和敬意吧,她用带光行走的一生,把整个世界都放进爱里,那么现在,让我们用崇敬和怀念把她伟大和高贵的灵魂放进我们的爱里。
【篇八: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22: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22: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这本书的全名是《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德兰修女,也被世人称为德兰嬷嬷姆姆,她以博爱的精神,时刻温暖着世人。
德兰姆姆说过:有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基督服务,哪怕是乞丐、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身上,她也能看到恶劣基督的影子。
她留给每一个人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她说:我们不能让一个人死前被抛弃,至少应在他咽气的刹那,让他感觉到,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被爱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把一切都装入内心,总是微笑着,仿佛中她的笑容照亮了加尔各答,整个印度,乃至全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缺少或丢失了什么,却从没想过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可以给予什么!恐怕这世间从没有一个人像德兰姆姆这般用一生去爱、去温暖、去给予、去帮助每一位所能帮助的人。我愿这世界都能像德兰姆姆一样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美好!愿这世界都能像德兰姆姆一般成为爱的践行者!
书籍可以让我们静心,让我们平静的看待各种事物,仔细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脑中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本书的印象。你写出来的读后感质量高吗?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德兰修女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修女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位伟大的修女学习,当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许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她行动的微小,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那就是爱,而只有拥有了爱的灵魂,一切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驱动力。喜欢她的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我们都爱科学,但很少人知道爱的科学。——德兰修女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名句中长大的。在这个科技的年代,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某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听到这些话我们眼中总会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学好知识就意味着学会了谋生的本领,就意味着将来生活无忧无虑,不必再为工作发愁。我们经常讲“技不压人”,也意味着鼓励人要多学习一些东西。就是现在作为妈妈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打击孩子的求和欲,让孩子多学科学知识。
承然,科技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不用现金就可以支付,手机和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让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太空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足迹进入太空。
但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在逆转、颠覆我们的思维:许许多多看起来生活富足的人,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在生活中找不到爱的来源,感受不到爱的力量;许多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却整日争吵,不得安宁。读后感·相反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追求人们眼中的富裕,去边远的山区做支教,像是柴静采访的卢克安,在我国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他和山区人民一样,住一样的房子,穿露脚趾的鞋。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像“卢克安”们能够坚持下去,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到宁静和平和呢?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给了我们答案。其实仔细想一想,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富足的表现,当我们内心富足了,我们就会让我们的爱流淌起来,当我们在付出、给予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幸福时刻吗?但如果想一下我们对父母、对孩子、对枕边人的态度,谁又能说爱的表达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家人体会到我们爱呢?“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只要我们有了爱的力量,才可以给我们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在爱中行走》告诉我们关于爱的科学,让我们开启爱的旅程,在爱中找到幸福的源泉。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看过许多的文学作品,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学家们在书中书写着人性的沉沦,也会给每一个读者描述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母亲的怀里,被抚摸着,亲吻着。让我们在爱中长大,就德兰姆姆说的那样,爱是治愈贫穷最好的药方。
对于德兰姆姆的第一印象是初中时期在课本中所描写的形象,脸上布满皱纹,身穿白色粗布纱丽,脚上有一双破旧的凉鞋,一生都恪守贫穷,穷其一生,只为做一双穷人的手臂,毕生都将为穷人服务。我从不信仰宗教,但在这本书中,我对上帝充满敬畏,我相信,姆姆的一生是一次上帝的邀请,让我们相信光明。她是姆姆,她像一个母亲,爱抚着每一个受伤的孩子,即使在今天,依然温暖着所有被抛弃,被刺伤的孩子。
姆姆的童年是不幸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9岁时,父亲永远就离开了她,是母亲的慈爱与坚强,保住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尽管生活艰难,母亲还是竭尽全力的帮助穷人,并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她。似乎也是上天的安排,在复活节来临的时候,母亲送给他一本《圣方济各亚西西传》,方济各修士的精神和圣女小德兰深深的影响了这个小小的心灵。前者为穷人服务,后者说我的天职就是爱。这大概就是偶像的力量吧,姆姆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
在二战中的加尔各答,在人们只好在污浊里存活,孩子们在垃圾里玩耍,母亲在垃圾中喂乳,人们喝着阴沟中的水,各种疾病的人们在大街匍匐,许多人在饥寒与病痛中死去。这源于人心的自私,为了利益,泯灭了人性该有的善良。我们的姆姆听从内心的召唤,走出教堂,走出华丽的修道院,她无法无视那些不幸的人们。爱,直到成伤。她其实和一个常人一样,不敢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与丑陋,但是有了信仰和爱,用坚强的意志,向那些很渴的人们拥抱并用无限的爱填补心里的伤口。
一天,姆姆和修女们从阴沟里救出一个人,他一半的身体已经被蛆虫吃掉,修女们还是给他清洗着身体,并尽可能的安慰这个可怜的生命,他说:我像一个畜生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个天使。没有多久,他就死了,在那些穷人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伟大,姆姆给了穷人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尊严。
在慈善的道路上是充满荆棘的,当她不受到人们理解的时;当一个男孩抢走她唯一的食物时;她微笑着,看着他们说:他们只是太穷了。当他体力不支,倒在病床上时,她流着泪说我辜负了他们。
我做义工时,一个老奶奶曾双手合十,对我说道:谢谢你,小姑娘。在她的眼神里,我决定更为坚定的在公益的道路上走下去,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像姆姆那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留给世界更多的爱。
我们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苦楚,姆姆对于贫穷的定义十分的广泛,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一片面包就可以解决,可怕的是内心的贫穷。当姆姆本能的握起一个老人的手时,他的眼里噙满泪水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样一双温暖的手。
姆姆是可爱的,也是我们亲爱的姆姆,鼓舞着更多的人,让我们在爱中行走。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文/王翁|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读后感.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德兰修女读后感范文》,拜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迟迟不能忘怀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一番评析,读后感怎么能写好?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修女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位伟大的修女学习,当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许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她行动的微小,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那就是爱,而只有拥有了爱的灵魂,一切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驱动力。喜欢她的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看过许多的文学作品,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学家们在书中书写着人性的沉沦,也会给每一个读者描述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母亲的怀里,被抚摸着,亲吻着。让我们在爱中长大,就德兰姆姆说的那样,爱是治愈贫穷最好的药方。
对于德兰姆姆的第一印象是初中时期在课本中所描写的形象,脸上布满皱纹,身穿白色粗布纱丽,脚上有一双破旧的凉鞋,一生都恪守贫穷,穷其一生,只为做一双穷人的手臂,毕生都将为穷人服务。我从不信仰宗教,但在这本书中,我对上帝充满敬畏,我相信,姆姆的一生是一次上帝的邀请,让我们相信光明。她是姆姆,她像一个母亲,爱抚着每一个受伤的孩子,即使在今天,依然温暖着所有被抛弃,被刺伤的孩子。
姆姆的童年是不幸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9岁时,父亲永远就离开了她,是母亲的慈爱与坚强,保住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尽管生活艰难,母亲还是竭尽全力的帮助穷人,并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她。似乎也是上天的安排,在复活节来临的时候,母亲送给他一本《圣方济各亚西西传》,方济各修士的精神和圣女小德兰深深的影响了这个小小的心灵。前者为穷人服务,后者说我的天职就是爱。这大概就是偶像的力量吧,姆姆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
在二战中的加尔各答,在人们只好在污浊里存活,孩子们在垃圾里玩耍,母亲在垃圾中喂乳,人们喝着阴沟中的水,各种疾病的人们在大街匍匐,许多人在饥寒与病痛中死去。这源于人心的自私,为了利益,泯灭了人性该有的善良。我们的姆姆听从内心的召唤,走出教堂,走出华丽的修道院,她无法无视那些不幸的人们。爱,直到成伤。她其实和一个常人一样,不敢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与丑陋,但是有了信仰和爱,用坚强的意志,向那些很渴的人们拥抱并用无限的爱填补心里的伤口。
一天,姆姆和修女们从阴沟里救出一个人,他一半的身体已经被蛆虫吃掉,修女们还是给他清洗着身体,并尽可能的安慰这个可怜的生命,他说:我像一个畜生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个天使。没有多久,他就死了,在那些穷人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伟大,姆姆给了穷人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尊严。
在慈善的道路上是充满荆棘的,当她不受到人们理解的时;当一个男孩抢走她唯一的食物时;她微笑着,看着他们说:他们只是太穷了。当他体力不支,倒在病床上时,她流着泪说我辜负了他们。
我做义工时,一个老奶奶曾双手合十,对我说道:谢谢你,小姑娘。在她的眼神里,我决定更为坚定的在公益的道路上走下去,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像姆姆那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留给世界更多的爱。
我们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苦楚,姆姆对于贫穷的定义十分的广泛,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一片面包就可以解决,可怕的是内心的贫穷。当姆姆本能的握起一个老人的手时,他的眼里噙满泪水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样一双温暖的手。
姆姆是可爱的,也是我们亲爱的姆姆,鼓舞着更多的人,让我们在爱中行走。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fsir)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文/王翁|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读后感.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最近读了一本书,一本在生命的历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本书《德兰修女传》。德兰修女用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告诉我们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1979年2月10日,在庄严肃穆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一位矮小瘦弱的老妇人走向了举世瞩目的领奖台。她其貌不扬,满脸堆满皱纹,穿着朴素,却迎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就是我们尊敬的德兰修女。面对这项人人羡慕的荣誉,她的回答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愿意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这是她的回答,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因为她的一生就奉献给了穷人。她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使 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怀。她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
爱是无界限的。德兰修女不是印度人,可是她却为印度及全世界的穷人奉献了她的大部分生命。她是阿尔巴尼亚的后裔,生活得富足而美好,但是她在18岁时,却毅然地做出决定,到加尔各答去,到穷人中的穷人中去。她本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她却说,谁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就帮助谁,不管他是回教徒、印度教徒还是佛教徒。一个回教徒临终时,她诵的是《古兰经》;一个佛教徒临终时,她诵的是《弥陀经》。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她看来,爱是没有界限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只要有爱,就能够成为父子、兄弟和姐妹,就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最重要的是,是否有爱,而不是别的什么。所以,她不仅帮助印度的穷人,也帮助全世界的穷人。饥饿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需求。哪里在期待爱心,哪里就有德兰修女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爱是谦卑的。爱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为了帮助穷人,她首先把自己变成了穷人。贫穷成为她们生命的馈赠,成为她们工作的必备条件。德兰修女曾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真正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为了表示对穷人的尊重和同情,修女们放弃了一切不必要的物质需求。
爱是无我的。德兰修女完全地奉献出了自己,不留毫分,直到成伤。她们放弃了对物质的贪求,放弃了名誉和地位。在她们的心中装的不是自己的苦,而是穷人的苦。放下了自我,也就放下了沉重的包袱,所以她们的人生是自由的、轻松的、快乐的。她们既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将来,她们只活在当下。她们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她们不为明天的事发愁,因为相信自然有解决的办法。如果单纯是自己的私事,那就不一定成功。
爱是无所不在的。爱是没有局限的,只要你想爱,那么任何时刻、任何地方,你都可以献出一份爱心。有时,我们迷失在以为做大事才是奉献爱心这种错误的理念当中,好像奉献爱心是要故意去做某一种事情,就如同想救落水的孩子,而希望有一个孩子落水似的。实际上,爱是一种自然流淌,只有存有一颗真正的爱心,所经之处,人们都会受到爱的滋润。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就是德兰修女的人生格言,而这也正是其爱的自然流露。如果我们连小事情也做不好,又怎能做好大事情呢?有人指责德兰修女,说: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做法是幼稚的,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世界吗?还有:与其给他们以鱼,还不如给他们钓竿。类似的指责很多很多,但德兰修女只是淡淡地说:无论是谁,无论他说了什么,你都要面带微笑地接受,同时继续做你的工作。当有人问修女应该如何为穷人服务时,修女总是说从自家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帮助别人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爱心。在我们的一生中,常常不能够成就什么大事,但我们却能以大的爱心来成就一些小事。德兰修女不只一次地提醒我们,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所做的事里,究竟倾注了多少爱心。对她而言,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准。
爱是无所不能的。最不可能的事,在爱看来都是容易的,是甘馨的。1948年她独自一人走向穷人,这时恐怕没有人想到,几十年后她手下会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在她身无分文时,恐怕人们也不会预计到,她创建的组织会有4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在她默默无闻地照顾那些垂死的穷人时,人们也不会想到,将来她会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这一切的取得靠的就是爱,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有了爱,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因为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德兰修女只是怀着一颗伟大的爱心,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她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理,什么是爱。人人都期待被爱的感觉,却往往为了自己的私心和为自己打算而感受不到爱。爱在哪里?从德兰修女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爱就是奉献。当你奉献一颗爱心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爱的感觉。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习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精选: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模板集合五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其中还介绍了小德兰的故事,她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她虽然在行动上并没有过多的事迹,但是却写了许多东西,她写的这些东西也给德兰姆姆很大的影响。她们都爱上帝,爱耶酥,而且都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因为那样才可以真正见到上帝,与上帝对话。
德兰修女对这整个社会的贡献是最伟大的,否则,在她去世的时候,怎么可能使整个世界都哭了呢。正是因为她作为上帝的使者把爱带给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更需要关爱的穷人和被遗弃的人。这也是人们最受感动的地方,她爱那些穷人,并不是给他们金钱,或者给他们大量的物质资助。而是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得到了关爱,让他们有家庭的温暖。德兰修女和她的追随者放弃了一生本能得到的幸福,来为这些穷人们服务。在印度的时候,一开始,德兰修女只想到去关心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会使那些穷人觉得自己是在施舍他们,所以那些穷人大多都不理睬她,有的说了一两句话就走了。这时,德兰修女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她也必须像那些穷人一样,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衣服,吃和他们一样的饭,并且也不能再住在修道院里,她必须要走出修道院的高墙。那个时候她已经是校长了,而她当时的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她失去修女的身份,但她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犹豫。这说明,这些名称在德兰姆姆的心中并没有去救助穷人那么重要的。所以也说明她的这些行动都是发自她内心的,因为她在小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并不是因为一种很偶然的想法而决定付出一生,去帮助穷人的,而在她小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常常将穷人带到家里来,给他们一些吃的和用的,并且说那些穷人是自己的远房亲戚,其实是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才这样说的。德兰修女小时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我认为她从小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文/王翁|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读后感.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00字:
我们都爱科学,但很少人知道爱的科学。——德兰修女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名句中长大的。在这个科技的年代,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某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听到这些话我们眼中总会流露出羡慕的光芒。
学好知识就意味着学会了谋生的本领,就意味着将来生活无忧无虑,不必再为工作发愁。我们经常讲“技不压人”,也意味着鼓励人要多学习一些东西。就是现在作为妈妈的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打击孩子的求和欲,让孩子多学科学知识。
承然,科技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不用现金就可以支付,手机和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让地球成为一个小村庄,太空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足迹进入太空。
但是这几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在逆转、颠覆我们的思维:许许多多看起来生活富足的人,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看起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孩子,却在生活中找不到爱的来源,感受不到爱的力量;许多看起来富裕的家庭却整日争吵,不得安宁。读后感·相反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去追求人们眼中的富裕,去边远的山区做支教,像是柴静采访的卢克安,在我国云南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他和山区人民一样,住一样的房子,穿露脚趾的鞋。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像“卢克安”们能够坚持下去,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到宁静和平和呢?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给了我们答案。其实仔细想一想,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富足的表现,当我们内心富足了,我们就会让我们的爱流淌起来,当我们在付出、给予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幸福时刻吗?但如果想一下我们对父母、对孩子、对枕边人的态度,谁又能说爱的表达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家人体会到我们爱呢?“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只要我们有了爱的力量,才可以给我们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在爱中行走》告诉我们关于爱的科学,让我们开启爱的旅程,在爱中找到幸福的源泉。
刚从地铁站出来,在这个初夏天气偏热的日子,四周围都充满了浮躁,越发不想在人多拥挤、忙乱无方向的人群里多呆,管那些人是要赶着上班、赶着谈合作,还是赶飞机、赶动车,赶着去接孩子。我只想赶紧出地铁站透透气。
很多机会吧,我们会“浪费”一些时间在候车室等汽车、等火车、等飞机,而很少有人会把这部分时间当成享受的时光。所以当我看到作者被邀请要在希思罗机场的第五航站楼待一个星期,并写出一本书,我想他疯了吗?虽然这座航站楼是最新的旅客集散中心,位于伦敦头号机场的两条跑道之间,虽然能住在五星级酒店,但天天听着飞机起飞、降落,我想这也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吧。还暗暗担心这一周能写出怎么的文字来呢?倒是十分佩服邀请作者进驻的这家跨国公司,在忙碌嘈杂的年代,还愿意投注资金从事一项艺术抱负如此崇高的活动。然而,我们成天的忙碌似乎就忽视了这里面的某些东西,因此,我很感激通过阿兰·德波顿的文字去感受另一种思路。因为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进场—出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入境大厅,按照乘飞机的先后顺序。这个看似枯燥的过程却也有那么多故事。
一对情侣在热情的拥吻。在远处看似激情的行为,一旦走进却发现是伤心欲绝的事情。非凡美貌的女生哭完,和男生对望,再看看时间,于是绕机场走了一圈,继而走出了机场,却买了点东西又回来了,互相喂着吃,看似永无止境的道别在时间面前毫无力量,女孩拿起背包,故作镇定的跑下了走廊,冲进了安全检查区。然而在登机前又再一次奔溃落泪。这时,相信很多人在同情这个美丽姑娘的同时也不紧想起了她或者他吧,反正我想起了;
在安检处,第一次感觉安检人员是多么苦逼的一个职业:他们得像惊悚小说家一样,职责就是把人生想象得比实际上刺激一点,必须把所有人都当成歹徒看待。越是没有危险的人,比如孕妇、儿童,越要怀疑,也不能对搜查的对象产生太多的好奇,哪怕多看一眼,少了多少美好;
还让读者认识了一位在机场做清洁工的安娜·玛丽,她当初在音乐学校表现杰出,远在家乡的亲友都以为她早已在英国成了知名的声乐家……
再来看看那些行李们。我们的经历中,行李提取处是一个很不令人开心的地方。曾经有个朋友说:地勤人员一般都习惯性的“扔”行李,多少发泄下工作的烦闷情绪。而在第五航站楼,对待行李的细心程度少有人能及,行李等待转机,机器会轻柔的把它们带到一间宿舍,放在黄色的床垫上,一个行李一个床垫,一点儿也不拥挤,任由它们懒洋洋的等待候机。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在机场有一个忏悔室。
作者问牧师:“一般人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来找你?”
“找不到路。”
“他们通常是在哪方面找不到路?”
“噢,都是因为找不到厕所。”
“旅客应该以什么比较有收获的方式让自己度过登机前的最后这段时间?”
牧师态度坚定,“应该把心思集中在上帝身上。”
“可如果不信上帝呢?”这样的问题非常不礼貌。
“死亡的念头会把我们推向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这种念头会赋予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追求内心所重视的生活方式。”
难道不是吗?乘上飞机后,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和在家看电视相比,登机之前的这段时间可说是灾难的前奏曲。是否愿意在购物袋环绕下面对永生的世界呢?这样说不免悲观,但往往人这么开始想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摘录:
从一开始写作,我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
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
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目的去写书。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的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哪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
不过,我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羞于见人的秘密,所以并没有资格批判别人。
他并不期待对方循规蹈矩,他知道自己喜爱的这头狒狒一定会砸毁他的陶器,而且还对这样的结果乐在其中,因为这样的宽容恰恰证明了他的权势。
在他们的表情和话语中,完全想象不到其中一人才刚从地球的另一端飞越了1.1万公里的距离来到这里。……大概也还是只会和船上人员这么淡淡地打声招呼。
望着这些屏幕,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到售票柜台前,然后不到几个小时,即可出发前往某个遥远的国家。
管理就是通过利诱而不是威逼的方式,导引员工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从而把快速有效的服务提升到贴心的境界。工作能力虽然能够通过训与教导而灌输给员工,人性的态度却无法借由硬性要求而产生。
父母其实是全球资本注意真正的人力资源部门,却从来没有人肯定父母在这方面的功劳。(他们培养孩子,生命最早的老师)
人类之所以愤怒,原因是我们过于乐观,所以才会无法接受人生中必然的各种挫折。
要真正了解其它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那里工作。
灵感就像胆小的动物。有时候我们必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许转头望向繁忙的街道或者航站楼——灵感才会从地洞里窜出来。
一般人会想要擦鞋,通常是因为想和过去划清界限,或是希望外在的改变能够激发内心的变化。
优秀的作家都会突显出经验中值得注意的方面。若不是经由他们的文笔论述,这些细节恐怕不免淹没在充斥于我们四周的感官信息里。通过作家的描写,我们才懂得注意与品尝身旁的这些经验。
专业人士面对比较热衷艺术的人,总是采取这种态度。在他面前,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站在父亲面前的小孩,不确定父亲对自己是否疼爱。
我看着他那双平稳而厚实的手,心里想着他距离童年已有多么遥远。
这些监管人员就像放不下孩子的父母,只有看到每一架飞机安全降落之后才会感到安心。
一站在行李输送带前面,就不禁又想起了人生中的物质方面与各种压力负担。行李提取大厅与飞机代表了某些基本的二元性——物质与心灵、沉重与轻盈、肉体与灵魂。
任何人,不论多么孤独寂寞,不论对人类多么悲观,不论多么看重金钱,终究都不免盼望自己重视的人会在入境大厅迎接自己。
就算你心爱的人已经表明自己当天必须忙于工作,就算对方说他不喜欢你出远门,就算对方已经在去年6月份和你分手,或是早在XX年半以前就已经去世,你还是不禁觉得他们可能会来接机,就只为了给你个惊喜,让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每个人小时候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否则我们绝对活不到现在)。
无论是什么,我们都不免忘记:读过的书、日本的庙宇、卢克索的陵墓、航空公司柜台前排队的队伍,我们自己的愚蠢。于是,我们又会逐渐把快乐寄托于家乡以外的异地。不久之后,我们又会再次想要收拾行李,想要盼望,想要尖叫。再过不久,我们就又必须重新学习机场带给我们的重要教训。
喜欢《德兰修女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兰姨娘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