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800字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一)

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二)

学习这门专业课,特别是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不单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不但但分析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等,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

然而这一点对初次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说,常常混淆教学的目的性。当我们要努力使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现代化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的成绩,过去地关注课本上所描叙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于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都旨在向我们介绍经济学知识,而透过微观经济学,透过书本,我们需要掌握的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掌握经济学或能够称为经济学入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产生经济的直觉,并能够把这种直觉升华成理论上的思想。学习微观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这种经济直觉,让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三)

因所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西方经济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专业基础课。初次学习了高鸿业着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学习这门学科,同时自己进行课后复习,现简单谈谈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看法。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s://www.dhb100.com/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疆域)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www.dhb100.com

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2015年11月9日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一: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一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一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一精一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篇二: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日花了一天时间把《魔鬼经济学》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书了。没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书,还是最近几个月来看完的唯一一本书,着实让自己意外。

看完后,首先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列维特是个很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我觉着他才是一个牛一逼一的旁观者,有数学思维却不表面运用数学,能够洞察人一性一。

刚看完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着想着就觉得有点不对。我是学计算机,为什么我半年没看完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却在一天之内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难道我的兴趣不在计算机?再进一步想,我毕业这么久没有任何计算机方面的进修,也就是说我能保持我还行的技术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学里的基矗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现在吃以前的,那以后吃什么呢?我该注意了,思考了。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不过,我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篇三: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篇四: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下面这些命题作者都用一些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姑且不论这样的方式是否是有效的)

1、美国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好看些,往往会在试卷评阅之前进行私自修改;日本的相扑运动里面的相扑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排名在关键局一般会相互作一弊。这是作一弊的案例。

2、3K一党一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

3、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一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一毒集一团一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一毒,所以贩一毒的人待遇很差。

在这里作者举例说:为什么一个一妓一女的收入会比建筑家的高,因为想做一妓一女的人少,相对供给比建筑师的相对供给就少,而需求也可以这样说:一妓一女不需要建筑师,但是建筑师不一定不需要一妓一女。

4、美国的犯罪率为什么在前几十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犯罪分子的减少作者把这个归于堕胎合法案的通过。因为想堕胎的母亲大都是来自贫穷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未婚群体,如果他们将孩子生下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不是很足,这就增加了潜在犯罪的数目,但是堕胎合法就降低了潜在的犯罪人数,这个影响当然是由在法案通过后的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得到的。

5、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结论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专家的话,因为当你读足够多的专家的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父母对孩子确实有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于做父母本身的人品,至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则是次要的。

6、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一生有影响吗?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的,这还是要通过他们的父母实现,当一个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寄予某种希望,当然他们也会为这种希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作者还分析了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取名,由于种族对立依然存在,所以在取名字时是收到影响的,黑人想在黑人区呆下去最好是取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底层的阶级取名一般倾向于想高层人士学习,所以当那些名字被底层人士普用之后高层人士一般会创造出新的名字。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好的,同类的书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多的,就是研究一些比较切中实际的问题,尽量多的找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当然一切大都要回归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正常心里,基于此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符合我们的现象。

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篇五: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也是贪个小一便宜。回家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盗版书,满篇都是错别字,好在还没达到影响理解内容的程度。看来小一便宜不能占啊!

《魔鬼经济学》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他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一性一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一党一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

在这本书讨论的众多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于黑帮成员是如何分赃的那一段。我是一个俗人,所以一看见和收入、分配相关的内容就格外兴奋,记忆力也仿佛好一些:)。下面,就以讨论影响某个人的工资水平的因素,来作为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吧。当然我们讨论的将是在美国的情况,这比讨论中国现状来得安全。

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首先与他从事的行业有关,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一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一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用这四点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妓一女的平均收入比程序员还高(《魔鬼经济学》上给出的例子是建筑师,不过程序员更贴近我的生活啦):①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去当一妓一女,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较少;②一妓一女的技能是要在非常具体的环境当中才能磨炼出来;③一妓一女所从事的工作让她们感到很不愉快,这份工作有潜在的威胁,并且她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获得幸福家庭的机会;④想找一妓一女的服务的人远远多于想找程序员服务的人。以上几点就导致了相对于程序员来说一妓一女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因而一妓一女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较高。(美国情况,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同一个行业内,个体之间也存在工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同,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不同引起的。这一点是我在读《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价格歧视一段时突然领悟的。

篇六: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前些天王小岚发我一书:《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曾经大热,为一位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与一位自一由撰稿人合著,非常轻松易懂,是我所阅读过的(虽然样本极少)最好读的经济学相关书籍之一。

既然如此轻松好看,便意味着信息量或者信息难度/深度的有限,作者自己也指出该书初版时的一些反对声音,有些我也同意如有人指出该书有着明显的模糊不清的风格;还有人说在关于犯罪率下降的章节作者显然太不谦虚。还有更多的反对集中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主题,对此我没有太多想说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是否会对作者的研究价值产生本质影响,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让人想到哲学家。至于连贯与否,对于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提出新鲜问题的好奇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除非这个好奇者碰巧是逻辑一爱一好者。

而对于先前提到的两种批评,我认为都有证据支持。

首先,虽然作者在课题研究时大量采取了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这是经济学实证化的强大工具和支撑,但作者在下结论时常常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过于武断,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当然,客观地看,这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实证科学做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损失,可视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机会成本,可不幸的是,当这种机会成本以否定人们所熟悉的观念,即以否定传统智慧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来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适(如作者证明了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犯罪率急剧下降是由于很多年前堕胎法的通过,势必引起了保守主义、基督徒的反感。)当这种不适感具有普遍一性一时,这种理论就有可能被视为武断、无理,甚至是谬论。话说回来,在这里,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价值判断上引起我个人的反感,尤其当我考虑到他经济学家的身份,但是,正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一名科学家/学科的深入研究者,作者并没有展示出充分的客观一性一。回归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控制变量法,是将经典物理学/数学的方法引入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分析中,然而众所周知,作者更知,社会经济问题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或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首先是建立在不完全和不确定一性一的基础上的,确定也是在有概率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谈论;相关,由其定义可知,区别于确定的函数关系,变量间的相关虽可量化,但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全,其可靠程度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没有社会统计是真正完全的。统计学是一种不可放弃的强大工具,但如何把握太重要了,经济研究中应努力防止被统计牵着鼻子走。因此,经济研究,必然要求经济学家时刻保持客观一性一和谦虚不过考虑到此书面向大众读者,那么,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也可以容忍,但这又是机会成本,即以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的代价换取更多注意。

行为经济学读后感


多数情况下,人是感性动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

多数时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下,才能做出选择;

免费的诱惑,无人能抵挡,所以,免费也是商家最常用的营销手段。这一点我直接联想到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简直把免费套路玩儿到了极致。现在我们获取的各种信息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确实最珍贵的注意力。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真话!

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就算不能实现,也能也能让自己进步一点;如果任由自己随心所欲,恐怕会堕落的很深。虽然多数人觉得生活是有底线的,人们常说,最坏还能坏到哪里?事实上,生活是没有底线的,它能让人一天比一天惨。

虚拟的所有权:当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着拥有这件商品,你会如何如何快乐,享受,获得怎样新奇的体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这件商品的虚拟所有权。虽然你还没有买下来,但是,你会高估这件商品的价格,当付款结账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买贵了。

人的感觉会夸大损失,缩小收益

同样的100元,同样的一个人,丢掉100元,它会感觉自己丢掉了一个亿(夸张手法);如果他捡到100元,他会觉得自己捡了一瓶买可乐的钱。

当两个选择相差不多时,行动比选择最重要。

当人在纠结于吃猪肉还是吃鸡肉,苦于取舍选择时,猪和鸡都已经跑远了。所以,干,就完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方经济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