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柯灵散文长相思读后感

柯灵散文长相思读后感

《长相思》读后感1500字-恨到归时方始休。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相思》读后感1500字-恨到归时方始休 ”,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按理说,桐华这篇小说我是要骂的,女主玛丽苏,男主婚内出轨,男二乱伦,男三玩世不恭。写了这么多段感情,却没有一段值得称道的感情,简直就是一部三观不正导致的恋爱惨剧大全。然而,有一点却触动了我:那种贯穿始终的孤独感和求而不得的命运悲剧感,不知怎么,恰好契合了我最近的心境。

《长相思》,到底是指谁呢?是爱而不得的玱玹?是默默守护的相柳?是情路坎坷的涂山璟?是历尽生死的小夭?还是同床异梦因爱生恨的馨悦?

长相思,相思何来?求而不得方致相思。恋爱和婚姻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让许多人误以为爱情是个必需品,何其谬哉!爱情其实是个奢侈品,以天地之大,择偶窗口之短,恰好遇到性情相契的人,还正好心心相印,男未婚女未嫁,客观条件和社会关系也都遂意,这概率是多么渺茫?有几人能有这样的幸运呢?

小夭和相柳性情相契,然而相柳自始至终也不曾向小夭透露他的心意,两个三观扭曲的人是无法得到坦率的幸福的,用情越深越悲剧。小夭和涂山璟两情相悦,然而涂山璟却有婚约在身,尽管作者对涂山璟的未婚妻防风意映各种抹黑,也无法改变涂山璟婚内出轨的事实。贵为高辛和轩辕两大国的王姬,也一样没有得到爱情的垂青。

可是,纵使垂青又如何?人生太长,变数太多,世事变迁浮云遮眼。悲伤,有时候会伪装成快乐的样子来临。短暂的幸运,不过是不幸的前奏。只需一些小小的变化,甜蜜就变成了酸楚,情话就变成了嘲弄,温柔的吻就变成了锋利的痛,力量之源就变成了苦涩之泉。曾经的幸福,变成了燎身的火焰。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意映怀孕,涂山璟大婚,小夭虽然不露声色,但内心已是天崩地裂。曾经的温存变成了午夜的梦魇。曾经为乐的,都已成苦;曾经为喜的,都已成悲。她能管得住自己的行为,却管不住内心一阵又一阵翻腾的绞痛。

孤独,人生而孤独。亲密,就会受伤。有爱,就有期待;有期待,就会失望;失望,催生憎恨。爱与恨,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的互换,比常理想象的更快更自然。两者都同样消耗人的精神力量,让人变得软弱、暴躁、无可理喻。

可是,把自己的爱情献祭给事业的人,也一样遭到了命运的报复。玱玹,轩辕和高辛的王子,为了争取资源,他把对小夭的感情深埋心底,迎娶神农族馨悦,迎娶高辛王姬阿念,娶了十七八族的贵族小姐,终于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统一中原的理想。可是,他永远失去了小夭。日夜不宁的嫉妒使他杀了涂山璟,而小夭为了报复又毒杀了他,用的正是联系两人回忆的凤凰花。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反目成敌。

爱情,不知为何经常成为事业的祭品。玱玹有能力,有野心,背负着两大国君的教养和期望,资源和资质都是顶级的。然而,依然想求双全而不得。可笑的是,人们往往在做出选择时,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牺牲的是什么,往往也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玱玹身处万花丛中却益发孤独,他以为自己可以扛得住寂寞,为了万里江山,一次次把小夭推到别的男人怀中,最后江山到手,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坚强。爱情是狡猾的,它给人一种甜蜜柔弱的印象,让人不自觉想要亲近。而一旦你不慎让它渗入你的内心,扎下根来,它就要吸你的血,吃你的肉,咬噬你的精神。纵使你能扛得住一时,你也扛不住日日夜夜。

赢了天下输了她。

《长相思》,这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扭曲的,每一段爱情也都是扭曲的,拨开国仇家恨、争权夺利、爱恨情仇的迷障,只不过是命运戏弄之下的无奈叹息。茫茫人海,有几人称心如意?众生皆苦,求不得,求不得,恨到归时方始休。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南渡北归》读后感2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看完了,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有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大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关心国家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终于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游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着。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不如归》读书笔记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归》读书笔记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归》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不如归》有多个译本,最著名的是丰子恺的译本。如丰子恺所言,《不如归》中所描写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压迫之下的一个惨剧。其中包含的问题很多:婆媳关系问题、母子关系问题、夫妇关系问题、新旧道德问题、传染病问题、义理人情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当然,在此的诸多问题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婆媳关系问题,夫妇关系问题以及母子关系问题。

《不如归》描写一位日本女性——浪子,与丈夫武男以及其各有的家族之间的纠葛。浪子不幸罹患了肺病,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医治,并且这是容易传染的疾病。武男的母亲因此要迫使这对夫妇离婚。在当时,日本虽是历尽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但存留下来的封建思想观念等还在人们心中占据这主要地位。因此,武男在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下,很难去违抗自己的母亲,即便他是怎么的反抗,也注定了失败。而恰巧的,此时正值中日战事急迫,武男作为一名海军不得不参战。在武男归于军队之时,母亲趁机迫使浪子与武男离婚,并将浪子送回娘家。这对可怜的夫妇,在此便再无重新结合的机会了。

《不如归》的描写十分优美,情节更是扣人心弦。使人读完,倍感凄凉,又能顿幻出美的情感。小说在开篇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两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离开了赤城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太空中象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沉,寒风乍起,这两片云就褪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飘浮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之间消失得行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在空中彷徨。”这段描写并非简单的环境描写。联系全文来观察这段描写,便可以清楚的发现,这段描写更是对武男及浪子的描写,两朵云便是他们的象征。云的消逝,是对他们结局的暗示。如丰子恺所评述的:其中一句一字,处处暗合,处处双关。由此,可见芦花对于环境描写及情节设置的高深。

《不如归》系芦花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的。丰子恺在《不如归译后记》说:“据《日本文学大辞典》的编者藤村作的记述:那时日本有个陆军大将,叫作大山岩,他有个女儿叫做信子。信子嫁给一个子爵,叫作三岛弥太郎。结婚后,信子患了肺病。那时还没有特效药,这是一种致命病,而且容易传染。三岛家就向大山家提出离婚的要求。大山家先不答应,后来媒人把女儿说服,信子终于和丈夫离婚。回到娘家,不久就死了。一八九六年,芦花在逗子的柳屋旅馆里遇见一个妇人,是大山大将的副官福星中尉之妻,她把信子的惨史讲给芦花听了,芦花就是根据这事实而创作小说《不如归》”由这样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成,较为真实的表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无奈,这也是《不如归》的特点。

《不如归》描写一段凄美爱情故事,给人以恸哭难受的心情,或者是欲哭无泪的叹息。它促使着我们不断的回顾着曾经无奈的现实,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珍惜当前。它所包含着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十分深重。总之,一部优秀的作品,历古常新。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有望了解从前人的情感读者,十分适合读一读。对于情感无助无奈的人,同样适合读一读。作者:王子仲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范文:

这套《南渡北归》总算是看完了,这是去年在看完一些大师作品的时候朋友推荐的,一直排时间排到今年第四个月才开始读,《南渡》、《北归》、《离别》一共三部,读了恰好三个星期,实话说第三本并没有读完,大师们往往死的很惨,所以我决定就放下不读了。

还有一点要特意说在前头,虽然读我文章的朋友不是太多,每篇阅读量也就百来个左右,但是我不愿意给任何一个朋友误导。我确实要为这套书写读书笔记,不过这套书写的真的不怎么样。这个作者付出了一定的诚意,包括前往许多西南联大的旧址探访,还有和当事人的子女或学生求证等等。作为一本清末民初到解放后记录中国学术社会变迁历史的书,非常的不合格。主观立场太多,一件历史事实加上了太多他自己喜好的情绪评判,有愧于史家应有的态度。另外,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虽然他长的奶白奶胖的,居然非常喜欢写八卦。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恋爱关系写的真细,包括林徽因和冰心之间的江湖撕逼也分出了单独的篇幅。所谓男生女相是不是性格也会更加三八呢,这个长得略微像老年女性的作者如此写史,居然也是为了向大师表示敬意。

当然,吐槽归吐槽。写一部跨度时间这么长,涉及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本来就很不容易。作为长篇八卦野史来读,每种读者应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至少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的大师更为详尽的信息。

话说回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发现小时候从课本上读来的,或者听老师讲的许多东西真的不可靠。比如说郭沫若就不是个好东西,尽管他才高八斗,十分难得。中国和西方特别不同的一点是,中国非要讲究个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不管现不现实,不管讲什么才能总要讲一下为人,尤其这些文人墨客高级知识分子,本来就无德还非要给自己装点特别多的道德文章。前阵子跟着单读的共读活动了解了一下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发现西方作家非常坦荡,乔伊斯是个当之无愧的混蛋,但是他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字天才,写出了百年英文文学经典里好几部代表作。他一生也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称自己是好人,也不需要去讲人家是不是好人坏人,而在西方的文化圈子里也没有这个必要,活儿好就是活儿好。

中国人很有意思,做什么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讲真,我一直不喜欢胡适。读过他的散文,寡淡无味,既没有文字之美,也没有真正的朴实。也不知道胡适先生的研究专长到底是什么,就像王国维可以拿出来称为专长的简直太多了,中国甲骨文研究者最高贡献者之一,精通多国文字等等,几乎可以为此再写上一千字,所谓“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不管怎么说,胡适先生对于学生的提拔、抗日时期出使美国四处演讲争取支持,最后甚至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珍珠港事变之后的美日交恶,他是有功劳的。当他跟着失败了的蒋政府去了台湾以后,由于他学术领袖的地位(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是领袖),在内地形成了势必要打倒他的风潮,郭沫若就是领军先锋之一。胡适我不喜欢,但是他至少这辈子除了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和鲁迅等“法日派”打打嘴架,不怎么会刻意的恶意攻击,真是比起那些倒胡运动冒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要好太多了。

这套书里,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许多真正的大师风范,还有学术之外的家国情怀。在谈论真正的大师之前,有一些人在我心目中还不能称为大师,但是我会一直记住他们。比如七七事变北京即将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起来决定一起南迁,其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当年在英国求学,导师为了支持中国科学研究赠送了他50克放射性元素--镭。他用一个坛子装好,请梁思成夫妇用小汽车连夜用小汽车将他送出北京,一路南迁,路途艰险,他的家当丢光了,身上的衣裳都破了。一个多月后,一个紧紧抱着咸菜坛子的乞丐走到了长沙,拄着一根木棍晃晃悠悠的走到了三个大学的临时大学门口,工作人员不让乞丐进入。他看见了梅贻琦,忙喊了一句“梅校长!”梅校长一怔,仔细看了好久才认出来这个人,继而泪水涌出了眼眶。

中国的田野考古学应该从李济开始的,他学的并不是考古,他是哈佛人类学博士。他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作为一个出国多年并没有留在当地的现代人,大概听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没留在国外。当然谈不上什么报效国家,只是怀念二十四小时永远有人气的故土。

在七七事变后,日军即将进京,这几个大学和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壮举,文物南迁,一万八千多箱文物国宝在抗战八年时期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辗转,一件未失!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讲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鼓,就曾讲起过这段历史。这里就有李济教授的功劳,尽管在他后来随蒋政府赴台带走了一部分,形成了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馆,但是这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

李济是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后除了名声斐然的四大教授外,唯一的正式讲师。清华大学的来历是庚子赔款所成立的,所以清华当时不成文的流程大概就是清华读书八年,美国留学,回到清华教学。除了一些家境不好实在不能成行的学生以外,培养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说到这里,我又很感叹,剑桥、牛津、哈佛这些世界名校的风范,号称泱泱大国的天朝上国,或者其他号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根本办不成这样世界性的大学,没有门户之见的教育了来自于多少不同文明的青年。或许当年的清华还有一些这样的影子。

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教职员公示:

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讲师:李济;

助教:陆维钊、梁廷灿、章昭煌;

主任:吴宓

事务员:卫士生;

助理员:周光午。

就像王国维的治学之论:“一校之中实行教授之人多,而名为管理之人少,则一校之成绩必可观矣!”作为当年最好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仅仅只有两三个行政管理人员(毕竟吴宓也算是个学者)。简直不能想象现在一个大学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现在任何一个机构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

这四大教授里除了赵元任后来出国不是很了解,其他三位在我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三位大师。尤其陈寅恪,被称为三百年才出一人的大才。据说保守估计精通至少十三种语言,精通既是可以阅读并使用,这些语言中还包括许多已经灭绝的民族和死掉的文字,他最擅长的历史是隋唐前后,他在清华上课的时候,其他的教授包括吴宓、朱自清他们都会乖乖旁听,所以也被成为“教授们的教授”。而且陈先生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他在欧洲游学十几年,包括后来又去了哈佛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他都是在学习一种学问或者语言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后,直接寻找下一个导师下一个学校下一个课题,从没想过要拿文凭。据说吴宓在邀请他从哈佛回国任教时,他就一个要求,先多给些钱,他需要买大量大量的书。

插一句题外话,陈寅恪这样的极特殊天才适用于无文凭聘请,还有许多类似于北大教授沈从文的自学成才等等。也不必过于怀念那个年代无文凭的大师还是有一些的,虽然现代天朝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大学讲师到大学教授,必须对应一定学问的文凭,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一个看上去比较死的门槛至少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至少不算太差。

陈寅恪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已经有一只眼睛不好了,到南迁前已经近乎于失明,他放弃了出国就医的机会,执意跟着学生一起奔赴西南,他喜欢清华园里好好研究好好教书的生活。他的讲课风格很有意思,据说每次搬着一摞参考文献,从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开始,就能从上一次课讲到的内容开始继续,直到走到黑板前,写上满满的板书,再走到为了他准备的椅子坐下滔滔不绝的讲下去。之后他有一次受邀去牛津讲课的机会,原本已经动心,为了救治太太的病,从西南联大辗转到了香港准备登机出境,结果被孔祥熙的妻女用自己的行李、家具、宠物和杂物霸占了整架飞机。官太太大小姐跑路了,日军轰炸,进而香港沦陷。学术界一度以为陈教授死在了香港,引起学潮、罢课等教授与学生同时暴动。在此刻,陈教授正在香港用日语驳斥上门送米粮的日本兵,并将粮食扔出了家门。

陈教授在晚年的时候,两个眼睛几乎都失明了。民国时期从不见他在报纸上或者什么媒体上与其他人争吵,也没有跟随傅斯年去台湾,解放后他也没参与任何运动去批判别人。一辈子做学问,教学生。这套书的第三册《离别》我看不下去,就是因为陈先生等人的死尽在第三册,世界性的文化财产死的都太惨了。

一说陈寅恪,似乎避不开一个人叫傅斯年。大概是除了蔡元培先生,我另一个最有印象的北京大学出身的学者。他与陈寅恪相识许多年,这个胖子大概这辈子除了陈寅恪大概也没在学问上服过谁。这个胖子脾气不好,当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看谁不顺眼就怼谁,不管是怼教授还是怼学生,又很聪明,体型又魁梧,一副梁山泊好汉的领头架势,还是五四运动发起人之一,典型的学生领袖。留学回来后作为英美派代表跟着胡适骂了许多法日派回国的学者,还看不起许多本土成长起来的土包子。所以我真的不太喜欢这个胖子,但是实在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我回到那个年代,大概跟这个家伙的品性差不多。

更加不得不说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者们体弱,包括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为肺病多次病危又抢救过来,包括后来陈寅恪通过香港试图去英国为太太治病,虽然最终因为孔老二的白痴女儿没有走成。这背后都有傅斯年不计一切代价背负着许多政治压力、财政压力争取来的努力。即便他愚忠蒋家去了台湾,后来成为台大校长,大力改革教育体制,才有了台大如今声名斐然的良好学风。胖子脾气不好,加上他的体型,高血压简直就是催命符。他在各种形势复杂的环境里顶住压力骂遍天下,为了办学,为了更好的大学教育,却在冬天冷的没有棉裤,赶紧给杂志写篇稿子赚点稿费,期盼着能让夫人去帮忙做条棉裤,稿费还没有收到就病发忽然走了。

中国的田野考古从李济开始,后来有了梁思永回国,还有本土成长起来的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但是这一路护航的人是学生领袖傅斯年,一个讨人厌的凌驾于教授们之上的太上皇。包括田野考古的研究,包括故宫文物南迁之路,都有他保驾护航的影子。而像陈寅恪那样不拿文凭做好学问的天才,傅斯年也是有的,只是他太喜欢呼风唤雨了。尽管我不喜欢这个胖子,但是我真正觉得他是个汉子,每一次政治漩涡里他是一面正大光明的石碑,他有民族大义,也有友人义气,真的不应该被忘记。

讲到中国的考古学,就想要谈起来的是第三位大师,梁启超。从小读历史时看到戊戌变法,他与康有为试图从光绪年间推行君主立宪,不论成败如何这件事情都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当他成为清华四大教授时已经名声很大了,他的次子梁思成被送出去学建筑,三子梁思永被送出去学考古。他推崇用现代科学保留中国的历史文明,并将孩子们全部送往这条路上,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梁启超先生的肾不好,当时住进了协和医院,由学成归来的外科医生动了手术摘除坏肾。结果动手术前,医护人员标记错了位置,手术医生也没有再次核对,取走了梁先生的好肾,这是近乎于致命的。可以想象当年造成了多么坏的社会影响,可是梁先生自己劝说大众,把医学交给专家,不要怪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并没有错。加上梁先生连日伏案写作,想要留下更多文化研究的成果,五十多岁就过世了。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真的不仅仅是学问。

那时候的学者教授们真的很穷,比如蔡元培先生的女儿蔡威廉,因为没有钱治病死掉了。有些人穷的忽然性格大变,比如闻一多比如吴晗。这也是小时候知道的所谓革命家的又一个违背真相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穷的很有志气,比如梅贻琦校长,他作为清华大学校长握着庚子赔款以来的基金会很多年,就算最后去了台湾,也只用来办学,他真的特别瘦特别清贫,最后去世时随身携带的破公文包里,只有这笔基金这些年每一笔账目用途的明细。在昆明办西南联大时,委托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舍,从第一流的大学建筑设计改了无数稿,因为没有钱,最后把梁思成气的将设计稿摔在了梅校长的面前,面对梅校长恳求他再改改,流着眼泪改成了茅草教舍。

在那个时代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家族,曾家。曾国藩的家书在现代社会里突然红极一时,他留下的家教真的堪称典范。不仅拥有上万册的私家藏书楼,曾家子女好像没有不成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的留洋博士,穿着不爱洗的长跑,也不爱刮胡子,两只鞋子前后均有破漏,却在西南联大成立南迁时,每天比其他师生更早出发,走到前方写日记等着大家赶上来。留英考古学专家曾昭燏是曾昭抡的妹妹,南京博物院院长,等等。翻阅曾家的家谱,各类学者都有,而且几乎都未参与过任何是非性活动。不像鲁迅还有个软骨头弟弟周作人,日军入京的时候选择留在北京为日本人办大学。(有时候真的感叹历史真是个面目全非的BIAO子)

就像我篇首提到的,这套书写的不算好,但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我喜欢的大师还是我喜欢的,曾经在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一些主流教育里如雷贯耳的宣传人物,可能真的不咋样。前阵子在公众号里读到的那句话,爱因斯坦讲,偏见,不过是十八岁以前所有常识的总和。而我以为,对于绝大多数并不思考的人类来说,可能八十岁依旧如此吧。

我所写下的这一些,几乎都是在脑子里一蹴而就的,既没有时间翻着书来写,也觉得值得记忆的并不会忘。而我也将持续不断的把这些曾感动过我的人和事,继续传承给每一个想听的中国人,请不要忘记,我们真正骄傲的历史财产。作者:王匆匆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_《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名叫《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这个故事讲得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凭着他的机智、聪明和勇敢,与秦王进行交涉,最后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并且自己也平安回到赵国的事。

蔺相如有勇有谋,使得完璧归赵,挽回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是好样的!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一个记者嘲笑中国穷,便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很好,币值稳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总理和蔺相如一样,智勇双全,有力的回击了外国记者的刁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在心里为他点个大大的赞!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中,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他的机智和勇敢也令我深深的佩服!

蔺相如、周总理、小于廉它们都是好样的,我要向它们学习,成为一个遇事果断、有勇有谋的人!

评语:本篇读后感先为我们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后引用材料,结合现实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尾扣题,作者从中明白了:做事应该有勇有谋!结构合理,情感真实自然。如果能将每个事例后的观点和感受阐述的更详细些、具体些,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了!

作者:冯昱茹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长相思》读后感1500字-恨到归时方始休》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柯灵散文长相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