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甘地自传读后感1000字

甘地自传读后感1000字

《甘地自传》读后感14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甘地自传》读后感14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甘地在很多人心中是个谜。这几天连续翻阅了《甘地自传》,这个谜好像解开了,但不尽然。谁能说谁能真正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更何况是甘地的内心世界。读甘地的自传心情很复杂,一会儿觉得自己跟他很接近到那是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集结的宗教情绪与他的合拍和亲切;一会儿又觉得距离他那么遥远书中展示的印度与中国的文化历史差距几乎使我震撼。
书本中的印度给我一种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诚和民族的屈辱。这些也都集中体现在甘地身上。这两点是甘地之所以最后成为圣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想到,在印度这个地方出现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这是个纯粹的民族。
他的自传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忏悔录》,比卢梭的自责丝毫不差。甘地在书中尽量公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记不得为什么一看到甘地的自传就买了回来,其实我买过很多书都是和这本自传一样的命运:让它长卧书架落满灰尘。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来,为了让我有兴趣,我挑选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经禁欲,并且彻底禁绝性欲,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随手翻到父亲去世与我的双重羞辱这一节。其实我可以把这本书称作是节欲的甘地,讲述他的各种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性欲。
甘地13岁童婚,据说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权利。在17岁的时候他已经做父亲,陷于情欲甚至使甘地的学业受到影响。16岁那年,深爱父亲、一贯孝顺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欢愉的时刻,父亲撒手人寰。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他从父亲的病榻旁走开回到床上5分钟就有人突然跑来告诉他父亲去世的噩耗。甘地后来一生都在反对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极度虔诚的印度教徒。节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欲望其实是他们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习惯。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 他们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后甘地发誓连牛奶也不沾,彻底素食。当甘地的妻儿病危的时候,医生建议必须进食牛肉茶汁以补充体力抗衡,甘地作为可以主宰他们命运的父亲和丈夫他断然拒绝,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样。不过上帝屡次最后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转危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盐。
甘地的非暴力其实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杀生,当然必须非暴力。这并非一项明显的政治策略。年轻时甘地在南非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作为一个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极度屈辱时,比如白人平白无故给他几个耳光,他也绝不还手。不过,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习惯,同时是一种性格:甘地是个极其羞怯内向的人。作为律师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费还给当事人。这样一个人很难想像会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绝食这样看来也很自然。他们的宗教本来就有各种的绝食习惯,他母亲就经常绝食。比较宽泛的绝食是不吃主食,再严谨的绝食连蔬菜也不吃,极端的绝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岁开始与恩爱的妻子分居之后,为了减少性欲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绝了,只是吃水果与于果。最终甘地的节欲成功是在36岁。甘地说:克服情欲一点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来得容易。让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严格的人,在对待别人时的宽容和谅解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这一点来自于他的善良和博爱。他的高尚人格不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壮观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可以在自传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是我喜欢这本质朴老书的一个原因。在这本书中我寻找到一个澄明节制的世界。与其说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实践的,如说是生命实践的。甘地 自己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名字是:真理的实践。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洁身自好已经不容易了,节欲在今天提起来就像一个黑色幽默。欲望的无限膨胀与生命的内敛纯洁渐渐在我这里有些区别: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甘地传》读后感3800字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很少有人会唱起《大同世界》,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富强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然而在所有的斗争方式中,人体炸弹是最惨烈、最具争议的一种,因为它以袭击者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以包括老人和儿童在内的平民为目标,使每一个平民生活的地方都有变成炼狱的可能。这种极端的方式使我想起了印度的圣雄甘地,当年甘地所面对的印度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国内不同教派冲突激烈、种姓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比今天巴勒斯坦的局势还要复杂艰难。然而甘地提倡并奉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人民团结在一起,使殖民者步步后退,印度终于以最小的代价在1948年获得独立。甘地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邪恶,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邪恶。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
对照今天的中东局势,我确实没法不怀念甘地。
甘地,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甘地的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南部卡提亚华邦波尔班达城, 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结婚。16岁丧父,第一个孩子出生便夭折。从小学到中学,甘地一直平庸无奇。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当地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旅程。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处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开始领导南非印度人的反种族歧视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做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实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实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
1919年34月,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由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
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民众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但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甘地也入狱,直到1944年5月被释放。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歧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但最终却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独立后甘地虽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大权旁落,其终生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面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但不幸的是,甘地自己也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于1948年1月30日下午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
甘地的思想极为庞杂。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言论记录,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宗教与政治,资产阶级思想与小生产者思想都兼而有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然而甘地主义的核心却是其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面对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难以让人信服,但它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
甘地主义更具有实践价值。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麻痹的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而且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几度汹涌澎湃,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终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主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
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无论对于他的敌手,还是他的亲密同事抑或一般群众来说,他始终是个谜。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在一些人看来,他简直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欺世盗名的救世主、矫揉造作的阴谋家。但时至今日,人们一般都认为,甘地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功不可没。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赤诚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及坚强的意志、坚韧的耐心使我震撼。爱国不只是一个口头字眼,更应是隐含在当代大学生举手投足间的一种行为,况且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要真正将爱国落到实处,承担一名接班人的责任,甘地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存储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感动,一丝感念和一份期待。
甘地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力。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糅合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的团结,勇敢无畏地追求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甘地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关心人民疾苦,这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呼吁博爱的先行词,使不同人种的心理认可被各种文化接受。自由、平等、博爱,体现出全世界的爱与责任。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达到一种心理的均势,不论贫富,贵贱,种族,友好和平的共处是全人类的梦想和责任。
甘地生活清苦,安贫乐道,在当今这样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物欲社会里,他的生活给了我们一次次自我反省的空间,我们由此看到了中东,看到了阿富汗,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工程,看到了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们,看到了周围的世界,荒芜的家园好像全世界的空白。甘地还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殊不知,在倡导人人平等的今天, 女性的社会角色却赋予了其精神空间的匮乏。社会由人构成男人和女人,在城市特定的组合体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依托、相互竞争、相互利用,这或许才是生活最本真的东西。他们和谐共存,为了生存,为了全社会的和谐。我想,我所景仰与爱戴的甘地也该在九泉之下微笑了。

《红与黑》读后感1400字


于连是司汤达呕心沥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整部《红与黑》的核心,离开这个人物,《红与黑》的魅力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朝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惟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微贱,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人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显然,于并不是完人。他的感情并非纯洁无瑕,他的行为和思想充满矛盾。但正因为如此才是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出的,是资产阶级个性中最有活力、最有进取性的一面。他属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精力充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这种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生活对于他们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在《红与黑》中,这个人物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他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的出身,他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他的价值。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因为这个人的成功意味着等级制度的破产和个人价值的获胜。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宁愿在家挨父亲的拳头,也不愿到贵族人家当奴仆,关心和谁同桌吃饭,胜于关心薪金的多寡。他的全部生活目标就是要摆脱低贱的地位,登上社会的顶层。这种不甘屈居人下的思想,支配着他所有的情感和行动。甚至他的两次爱情,最初也都是从战胜蔑视的心理出发的。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利,个人的行为只需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因此,任何习俗和社会法规对他都失去了约束力。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他只对自己负责。或者说,他心目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为了肯定自己的价值去恋爱,为抗议对自己的侮辱而杀人,最后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拒绝乞求赦免……总之,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作者以这个人物作为生气勃勃的平民阶层的代表,并以他的受压抑和抗议来揭示1830年七月革命的因。虽然这一类型人物作为个人并非不可收买,并非不会堕落,但作为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却注定是贵族社会的对抗力量,在他们当中总会不断产生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本文选自)
于连之所以比一般的个人给予人更强烈的印象,显然不是道德力量引起的美感,而在于他是一种信念和力量的化身。特别因为周围充斥着世纪病患者的一片呻吟,这个形象就显得格外突出。他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个性,而是司汤达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 英雄。
从上述观点出发,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必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正面英雄形象,代表着正义的呼声。尽管这位英雄我们今天看来未必伟大,当年在司汤达心目中却绝不渺小。即使这个人物的行为并非无可指摘,他却是作者所赞赏的那种勇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冲锋陷阵的人。他敢于蔑视封建等级和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以个人的价值及两次不道德的爱情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神曲》读后感1400字


但丁的《神曲》,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一方面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另一方面义显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作品为了唤醒人心,给改革铺平道路,但丁在作品广泛、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严厉谴责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父子只顾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力,并忠实地描绘了佛罗伦萨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对教会的揭露和批评尤其尖锐。《神曲》对现实的揭露一般都是通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大多是历史上或当代的著名人物,因为但丁相信,只有通过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
《神曲》通过但丁和他与在地狱、炼狱、天国中遇到的著名人物的谈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因此,《神曲》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神曲》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它不只是来世永生的准备,而且有其本身的价值。诗中显示出但丁对现世生活、斗争的兴趣。诗中强调人富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在生活和斗争中应遵循理性指导。要像一座坚塔一般。要克服惰性,因为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就如同空中的烟雾、水上的泡沫一样。这种追求荣誉的思想,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诗中热烈歌颂古今英雄人物,作为在生活、斗争中的光辉榜样。
《神曲》还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的思想。诗中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称亚里十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王,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等。(本文选自)
《神曲》描写的虽然是来世,但正是现世的反映: 地狱是现世的实际情况,天国是争取实现的理想 ,炼狱 则是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 。书中暴-露了现实,也着重描写了生活的理想,这说明《神曲》并不纯粹是现实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在黑暗的现实中,诗人渴望一个没有黑暗和罪恶的世界
《神曲》中的人物形成一座丰富多彩的画廊。作为《神曲》的主人公,诗人自己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最为细致入微。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这两个向导虽然具有象征的意义,但并没有概念化和抽象化,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鲜明性格。
《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构思明确,想像丰富诗人把地狱、炼狱、天国三个境界细分为若千层,体现出作者根据哲学、神学观点所要阐明的道德意义。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色调也不相同。在《地狱》里,但丁借自然景象来描绘人物受苦的场面,在 《炼狱》里才直接描写了自然景色,《天国》描写的是非物质的、纯精神的世界。这些境界的描述都非常真实,使人如身历其境。对自然的描写也往往富有高度的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 。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神曲》是一部长篇史诗,《地狱》、《炼狱》和《天国》各有33章,加上全书序曲共100章,长达14 233行,每部曲最后一行都以星字作韵脚。这种匀称的布局以及诗中三个境界的匀称的结构,都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的。
《神曲》是用三韵句写成,这是但丁以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为基础创制的新格律。更重要的是,《神曲》用意大利俗语写成,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800字


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晚年时生活富足,颇为自己的一生而骄傲,开始对儿子以书信的形式讲述自己的身世,文字朴实无华,不尚修饰,看起来并不像父亲教训儿子。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自传》,被称作美国文学的开卷之作 。
作为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当然是大人物,何况他的头像印在面值100美元的钞票上,我历来对大人物怀有恭敬,本以为大人物要谈大问题在中国连小人物也在谈大问题,所以我以为富兰克林一定是要谈谈大问题的,人类、世界、宇宙且不说,至少要谈谈美国的前途吧。很惭愧,读完全书,我发现自己想错了。富兰克林无意于深奥的哲学探讨,更无高深的道德劝诫,书中谈的都是琐事,从如何创业到如何省钱、早餐吃面包合算还是喝啤酒合算。
如今书店里自传、回忆录成灾,传主无非是想炫耀自己与众不同,而富兰克林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普通人虽然他一点也不普通。他是发明家、科学家、美洲最成功的报纸老板、印刷商人、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很少有人像他这么一身兼有许多种才能。看惯了眼下流行的自吹自擂的自传、回忆录,就觉得富兰克林的可爱可亲。该书的英文版序言说:在那些仪表庄重、令人钦佩的元勋当中,他(富兰克林)是惟一不需要我们以严肃的神情去注视的一位。美国人既企盼英雄辈出,同时又对他们带有几分猜疑。他们仰慕华盛顿,尊敬杰斐逊,给林肯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只有富兰克林一人他们可以按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看待,而且也只有富兰克林一人确确实实是普通美国人当中的一分子。
反观美国开国几百年的历史,美国人对整体改造社会的理想最不感兴趣。对比其他国家的乌托邦实验,愈发觉得美国人民是幸运的。世界上最不乌托邦的民族恐怕就是美国人了,脚踏实地、讲究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尊重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体现在富兰克林身上。但如果据此而判定他是不关心社会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没有人像富兰克林那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曾经改善街道照明、创办世界上第一个会员制图书馆、创办医院和学校、组建消防队和火灾保险公司等,致力于自我完善而又关心社会进步,这种难得的品质贯穿于富兰克林的一生。
富兰克林本人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个人奋斗史,从一个印刷作坊的学徒到印刷厂老板,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所说的美国梦,只是觉得成为开国元勋之后的富兰克林仍然那么可爱,从他告诫年轻人花钱时的斤斤计较,你看得出他仍是当年的那个波士顿穷小子。富人喜欢他,因为他比他们还要富;穷人喜欢他,因为他发了财也没有忘记穷人。最喜欢富兰克林的人可能就是牧师们了。牧师喜欢他,因为他们能放心地拿富兰克林的例子证明爱上帝是好的和有用的,证明美德是好的和有用的。实际上这也是富兰克林写这本自传的主要意图。他想证明使穷人致富的品质是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他说:对于每一个希望在尘世间生活幸福的人来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符合他自己的利益的。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早该让年轻人明白最能使穷人致富的品格就是诚实和正直。
我相信他的证明,并且打算按照他的话去做,但对这番道理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表示怀疑。在当前中国,渴望财富与对财富的仇视似乎是并存的,我们爱金钱胜过爱其他一切,但是由于许多种原因,尚未拥有金钱的人对已经拥有金钱的人仇恨到了诅咒的地步。如果你想说服大家美德是有益的,而恶是有害的,不管它披着什么样的道德外衣。有听众是你的造化,没有听众则是非常自然的。
在我看来,《富兰克林自传》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了道德和财富的关系。无论在哪种制度、哪种文化背景下,财富与道德的矛盾都是最深刻的矛盾。当一个社会只剩下发财的欲望而不探讨发财的手段,这个社会就是出了问题。当整个社会底层普遍仇视富人,这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经常看见义愤填膺的学者在批评资本和消费,不能说这种批评没有道理,奢华、浮夸在东方和西方都一样应当受到谴责。但是,放过掠夺和社会不公不论,却大批而特批金钱和消费,显然是本末倒置了。笔者虽然是中国的穷人之一,也瞧不起乱花钱的土财主,但并不认为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如何花钱是个人权利,通过什么手段挣钱才是真正的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如此描述富兰克林: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富兰克林的存在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他那个年代,超越了他84岁的肉体生命。
富兰克林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的典型。他勤奋自学,热心公益活动;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崇高的道德情操;他更是美国精神实用主义的信奉者。这样的富兰克林,其实不只是不凡而已,在某种象征意义上而言,他已经是平凡的美国人血液里普遍流着的祖先遗脉。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甘地自传》读后感14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甘地自传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