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

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

《有些路你非走不可》读后感2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有些路你非走不可》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些路你非走不可》读后感2000字
从小在山沟沟长大的我童年就是放牛,打猪草,喂猪,割稻子和砍柴,我们乡就叫蒙山乡,在家背后就是海拔1000多米的蒙山,山的背后是什么完全不知道(长大之后才知道山背后是新余市)。所以从小就有一种渴望,渴望走出山沟沟。。。每一年都盼望新年的到来,因为新年到了才有机会出去亲戚家走走,可能还有机会进县城!现在想想都感觉自己非常的可爱,嘿嘿。还有一条路走出山沟沟的就是好好读书,在我村有近几千人口,但是真正上过大学的寥寥无几,整体读书氛围还不是很浓,很多跟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好一点的读一个中专或者大专,他们宁愿在家里学点开车技能因为我们村那边矿石资源丰富,其中有一种叫做硅灰石的矿石占了全国四分之一,很多外面的一些企业在我们那里办厂。可能每一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子女的要求不一样,我爸妈就是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块,老爸在年轻的时候上完小学之后上初中,可是因为贪玩包括当时那个年代学习氛围也不是很浓,念完初一就不再上学了,从此走上了一条比较辛苦的奋斗之路。老爸从学校出来之后跟着一个亲戚做过泥水砌墙等技艺,跟母亲成家之后买了一个做面的小型机器供应整个乡镇的面条生意,每一天做好面然后放在外面晒,晒完之后用扁担挑着到处买,非常的辛苦。还要干各种农活,所以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小孩跟他们一样靠体力活来养活生计。在我的印象当中小时候爸妈对我非常的严格,只要我稍微犯一点错就要挨打或者挨骂,那时候特别害怕老爸老妈。不过这些举措让我只能安心在家里学习,而不会只想着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虽然资质不是很聪明的我从小就养成了勤奋这样一个习惯,因为我相信天道酬勤!每一次的渴望虽然知道前面的路会很艰辛但是只要希望在就要勇往直前!(读后感)
第二节:一定要自己考上大学!
由于在中考过程中发挥不是很好,只考上了一个普通高中的分数线,为了让我能够上重点高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爸妈决定拿出家里仅存的5000块存款供我上重点高中。当时我忍不住内心的愧疚默默的流了不少眼泪,也同时下定决心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为爸妈争点光。经过高中第一年的努力在高二我顺利从普通班级到了尖子班,但也并没有放松自己,相反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但不大讲究学习的方法也不懂得劳逸结合,只有一个信念要好好读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经过一年的拼搏成绩在班上总体也就中等,但身体素质却越来越不行了,到了高三身体素质算是达到最差的一个时期。那时候爸妈也非常的操心。还特意在学校外租了一个房子,然后让我跟他们一起住,这样他们好顾得上我的吃住,每一天老爸都要我喝一杯用热水泡的生鸡蛋,说是这样对身体有好处。爸妈的一片心意全在里面了,我问自己能够做什么,唯有好好读书,但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第一年高考落榜,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我暗暗的告诉自己明年一定要考上大学。复读在一些学习的技巧和自己不足之处进行了很多的反思,但有一个心结可能是像我们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会有的,是什么心结呢?来自农村的我们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我们很多也能够吃苦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但我们太渴望成功了甚至说非常的迫切,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伴随我很多年包括今天我依然每天在反省自己这一块。这种心态在高考这种决定人生命运的场合就完全不行,严重影响了考场发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会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数据来看,不可否认那时我心理素质很不好但没有人可以给我很好的引导,到了大学的时候我都有时想有一天也许我会去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因为我是从那种环境当中走出来的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太重要了,也许哪天开个心理诊所也不错。第二次高考还是落榜!也许很多人会选择不再读了,我的父亲告诉我你去读三本吧,家里承受一点压力,但当我了解读三本每一年要近20000以上的开支的时候,我写信给我的爸妈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补习,如果我没有考上我就不再读大学,我自己出去打工!从此开始的第三次征途,第二年补习在心理素质调节这一块我有意识的加强训练,同时也加强一些学习技巧方面的训练,确保在高考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分一定得到,虽然最后考出来的分数没有达到老师对我的期望和父母对我的期望,但至少已经跨入了大学的门槛,那一刻心理终于放下了重重的一块大石头!!!
有些路你非走不可,也只有你自己亲自走完你才知道路是怎样的,所以到后面做很多事情我都鼓励自己勇于去尝试,年轻的时候不尝试以后就更加没有勇气去尝试!虽然前面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你跟从内心的声音,不断去总结不断去思考相信有一天你会获得一种叫做智慧东西!这种东西不是聪明可以代替的,往往是要你经历很多艰辛的历程才有的人生智慧今天分享了许多,愿你我能够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永远向前看!世界,晚安!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目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的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星夜》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读后感2000字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读后感2000字:

“北望今心,陈年不移。有人说,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玖月晞的一部作品。这文在我网盘躺得够久了。2016年9月18日收藏,2018年5月24号我才看。只因突然重温《因为风就在那里》。

说回来,文风一开始就很压抑,对于刚重温完骆老板和周瑶小朋友的美好爱情故事(《因为风就在那里》)的我来说,略难以接受。然而,越看越压抑。百度百科定义是一篇悬疑文,是从后半部分开始。

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前半部分主要是男主北野与女主陈念相识,到北野成为陈念守护者这身份的转变。陈念出于某种原因受女同学魏莱欺凌,作为混混的北野因陈念救过他,而且出于某种情绪(归根到底它还是一部言情小说)守护着陈念。

而魏莱后来死了,陈念在魏莱死前见过她,并捅了她一刀,但未致死。魏莱的死是“雨衣人”——强奸惯犯兼北野发小所致。这名发小还跟北野说,如果魏莱的死被发现,就嫁祸给女主。当然他是不知道北野和女主的关系才跟北野说。北野怕陈念受牵连而毁了前程,而自己伪装成“雨衣人”。当然,结局是好的,算是吧......北野被判7年有期徒刑,陈念被教育,最后则到北京学法律。

整部作品时间跨度就高三下学期,而且校园暴力这个题材也并不新奇,但这个故事很深刻。

.女主陈念遭受同学的威胁、欺负,但在放学路上却对同样被同学欺负的男主出手相助,下场可想而之。也恰因此命运将两人牵扯在一起。两个人都成为彼此生活中的温暖,相互守护,相互救赎。

在警察对施暴者教育不理想的情况下,尽管他们不相信警察,但他们仍相信真、相信美、相信善。他们没有办法原谅施暴者,但他们仍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仍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这,我也认为是女主考上大学选择学法的原因。

虽然法律没有保护好脆弱的他们,人民的守护者警察仍对同龄施暴者存保护之心,但他们因为彼此,而期待着新生,期待着未来。

在后半段中,警察郑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能是作者的原因,这位警官表现得略为“失真”。

北野为了保护陈念,利用所有指征,将自己“定罪”,说魏莱是他杀的,让陈念撑着不露出破绽。而郑易坚信自己的直觉,认为北野在撒谎。读书笔记也因他的这点坚持,拯救了北野和陈念。作者在后话中也说到,这样的警官让人觉得不真实,但不能否认现实中有这样的警察存在。虽然“警察”这个职业给人的印象是不作为,人证、物证全了就结案,不去深究。

确实很多警察是这样,但也有很多不是这样。觉得蹊跷的、有疑点而翻案的警察也有。文中的警官郑易也说到,如果在校园暴力发生之始,对施暴者给予足够高的重视和精力,是不是后来的一切(魏莱的死、北野杀“雨衣人”并抗下所有罪名)都不会发生。

或许是,或许不是。

其实很多色事情不都是这个道理吗?在事情没有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前,我们对这种矛头或者预想予以足够高的重视和精力,是不是就不会出现我们不想见到的结局。

然而事实往往是,只有出现了严重的后果是,我们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精力。

校园暴力不罕见,我也只能说有幸,只存在于身边的故事。幸于因家人,能进入学风较好的学校,学校也对这种事情足够的重视。不知身边听闻那些被害者是否能得到足够的安慰,走出阴影。

文中的女主是选择了遗忘而非原谅,岁月带走了她的悲伤,留给她那段年少被少年守护的美好。真正的释怀也不过如此了。

不执著过去,只期望未来。

过去的自己也总执着于过去,遗憾于过去的时光。现在只展望未来。

前几天还和小吴同学夜倾情,小吴同学找到两份工作都做了2天就走了,直感叹今年可能都找不到工作,早知道去考个教师证,现在也不会这么烦。然后逐步铺开4年如何如何颓,怎么就看不起教师证。

我也顺带附和了几句。但是都过去的日子为什么要用现在的时间去回味。想做就去做,立足于当下永远不晚。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

曾几何时,我也是个缠着别人抱怨生活的青年。不过几年,反倒是我成了别人的心灵开导分析师。

番外里,作者也借女主的角度表达了一些对法律的想法。

女主的授课老师说法律是给人希望的,而不是给犯罪者绝望的。女主就此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给犯罪人希望,却给受害者绝望?

是啊,给了犯罪者希望不就代表给受害者绝望吗?特别对于未成年犯罪者,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觉得对孩子不该用法律去苛责他们,他们还是孩子,还可以教育。

也如郑警官说,作为孩子的他们还具有可塑性,可以从因一时邪念而犯罪的误途上撤回来。

但从另一方面,这一宽容对于同样未成年的受害者而言,施暴者的存在即阴暗。一旦施暴者不知悔改,将给受害者带来一而再的伤害。

这个时候,我们还能说法律给人希望吗?当作为脆弱的受害者的他们,不再相信警察,不再相信老师,不再相信这个社会,此时的法律则变成一把无形的“杀人”利器。作者:今莫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000字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000字:

吾日三省吾身,看书乎,睡乎,记乎。

答:看了,然后就睡了,书上的字都记脸上了。

鉴于今天过得很单调,所以,他把脸上的字都给抄了下来。整理成了读书笔记。

注意:

这本书不是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都很直白,而且观点赤裸裸的说出来,有些话让他无地自容,他以前一直觉得自在随风的性格是他骄傲的资本,但读了此书感觉被打脸。好在他捂着被打肿的脸,把这些记了下来。

第一章:讲了问题和痛苦

说实话,看这篇是真的很痛苦,犹如把你一层一层的剥开,把你之前安慰自己的谎言逐一击破。(一句话,把你之前的伤口一点点挑开,说你这样缝合的方式不对)。

说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作者列举好多,总结一句话就是:遇事逃避,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感叹命运不公,仿佛老天上辈子欠他的,就是不想办法解决。

然后说,生活中遇到问题(摊上事),这本身就很痛苦,解决一个又来一个,所以人生苦难重重(一直痛苦)。如果你逃避的话,心智不会成熟,能力不会提升,问题会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大。患上严重心理疾病(就像是流水线,一个环节出问题了,没解决,那么残缺品越堆越多,然后工厂瘫痪)。

讲了问题严重性,再给你讲讲解决问题的好处,激发智慧,勇气,让心智变得更成熟。(这些都太空泛了,我认为就是解决问题后你会很爽,能力提升后你会很吊,然后从周围人身上获得满足感)

好处坏处都讲过了,下面说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俩字,自律

刚看到这俩字我懵逼了,然后说自律有四个原则:

1)推迟满足感。2)承担责任。3)忠于事实。4)保持平衡。

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是爱。

先说说推迟满足感,他说了很多,也举了很多例子。其实说白了就是,控制自己,要懂得先苦后甜,不要透支你的未来,“先上车,后补票”的行为不可取。不过有人懂道理还是做不好,作者说缺了个东西,解决问题的时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患上拖延症了,然后又举了好多个例子,目的就是让我们相信,你只要是个正常人并且懂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有点扯(很扯),但如果这些问题不是那些高深的量子力学,让你造载人飞船之类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修个电脑,换个轮胎那些学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的事情,我觉得还能接受。

再说说承担责任,里面介绍了两种心理学病人,一个是神经官能症(就是出了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觉得自己欠整个世界。),一个是人格失调症(就是出了事都往外推,觉得整个世界欠自己的。)可能作者也觉得自己扯淡了,便说“在复杂多变的道路上,判断自己改为什么人和什么事负责,这是个永远的难题,只有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读书笔记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明白(举个例子吧,俩孩子打架,父母追究起来,孩子都会推卸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父母应该合理安排资源,让两个孩子都感觉到公平。也有不少孩子会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没有想到这应该归咎于父母没有对他们付出足够的爱)看完这两个例子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点。

再说说忠于事实。哎呦,这章可真够长的,举的都是心理病人的例子,看完我都觉得自己好像有病了。作者讲了那么多无非说俩字,“迂腐”,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变,你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对世界对周围的认知)不放手,便会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怎么办?不断学习,接受信息,不断反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痛苦吗,痛苦就对了。不承受痛苦,怎么巴拉巴拉巴拉。(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突然觉得自己可欠揍。最后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总个结。

最后的保持平衡。唉呀妈呀,自律真难。既要做个诚实的人,有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活在当下。这不是扯淡嘛,咳咳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在彼此冲突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保持平衡最高原则就是放弃,这点我很赞同。小时候和我表妹下五子棋,连着三盘都赢了,然后表妹哭了,连着两天没理我,后来我妈跟我说我才知道,我赢了棋,输了妹妹。典型的不愿放弃赢棋的快感,导致妹妹恨我两天。妹妹和赢棋你选谁?这就是另一个概念,兼容并包,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里面有句话很好,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一回事。

其实如果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学医的你敲个程序,做个系统肯定可痛苦,也很困难,但是到编程大神手上一切不是问题。我比较赞成这个观点,如果你有其它观点欢迎讨论。作者:小小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

为什么要旅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有的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说:“行走,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远行,为了回家”,甚至有人说:“不去会死”……哈哈哈哈

至于游记,就更五花八门了,有写景为主的(大多数),有写人为主的(比如新加坡尤金的书),也有提供各种资讯的攻略,也有以人文历史为主线的(比如比尔·波特的游记),还有很多是旅行中的感悟,比如奈保尔、陈丹青、詹宏志的书,而这一本,也可以归入此类。

作者是孤独星球品牌和市场总监,中国区发言人,周游了四十余个国家,之前还写过一本《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作者说,“我从不劝人一窝蜂地辞职旅行,这种做法代价很大…当你在外放逐,你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熬着,他们必然会比你累积更多的东西。他们加薪、升职、买房,你一次次与生活闹翻,暴裂出走,转了大半个地球,带了一身尘土回来,可能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能力既远走他乡,又安居此地”。

这话我深表同意。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个,想要什么都需要靠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去获得,想要现世安稳就得在社会的熔炉里熬着,这时的远方更多的时候只是远离实际美好的想象。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如果现实并没有和你短兵相接,你个人的认知尚能和现实和平共处,内心并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要让你躲起来想明白搞清楚,那么,这种长期去远方的那种自我放逐就明显不适于你而且弊大于利了……

再扯远点,我个人一直认为乐于长期行走的人都是多多少少有些敏感避世或者性格里趋向于逃避的(没有贬义),出离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者是因为哲理思维发达对人生的最初困惑太多,或者是因为认知太清晰无法理解和原谅这个现实社会,或者迎面而来的问题太多一时无法解决......总之内心忧烦,需要抛下这一切,躲开一段时间......很可能回来时思路清晰有了方向,或者缓解了困惑的焦虑,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或者一定的休息换来更强的忍耐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很容易让人上瘾,像吸毒一样发作时就得离开去浪迹一下......

通过这本书,我个人感觉,作者属于天生哲思发达那种类型的,促使他不断上路的动力来源于他的困惑,人生最原始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试图弄清楚的是自己、边界、自我、执着,这些没有实体的概念。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命运是什么?人既然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存在的意义呢?这整本书就是他边走边思考的记录。

他一个人周游中国,又用一年时间穿越亚洲大地,曾经用10个月走了15个欧洲国家,零零散散地到处行走的地点就更多了……在路上,他认识了做餐馆的米糕姐姐,一起行走西藏,南疆,结为姐弟;去约旦路上碰到的女嬉皮小仙,不断地SofaSurfing;也认识了在重庆KTV当服务生挣钱旅游的咖啡;读书笔记在柏林一个人带孩子的女房东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还有在印度,喜欢上不丹年轻喇嘛的女孩火柴;厦门经营小旅舍坚持单身的JOJO;独自在乌兹别克斯坦不思妻女的老蒋;在新疆边境值守多年哪儿都没去过的小宋;一个人在美国走一号公路的小董……

人人都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熬着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谁也不知道是在生活呢还是存活?他们看透了世界的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作者是诚实的,说起旅游的意义,他说“我其实比任何人都想知道它究竟改变了我什么,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带来什么。无用。”“我以为那年困惑我的所有事情会在我30岁的时候解决,可惜没有。那些很像爱情的不是爱情,那些很像自由的可惜也不是自由。星月征程,去了几次远方,换了几次同伴,我依然充满了困惑”。

“出路是什么?感情何处寄托?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与这个世界相处最愉悦的方式。但我也开始渐渐明白,生活的实相是无常,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木心说“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只是,路上会充满意外,经常遇到一些陌生人,分享彼此的生活见解,发现一些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让每一次行走开拓了新的疆域。相对于大多数过早对生活投降的人,行者的可贵之处是自己划定了疆域。随着在外行走时间的增加,“渐渐发现自己那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多了一些开阔,多了一些随遇而安”……

这一路作者见世界、遇众生,山河过目,在每一段孤独的旅途里经历着自我的认知,有些是美好,有些是徒劳。这些山川河流以一种不断回溯、极度缓慢的方式改变着作者的生命走向,使他渐渐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视角看待身边普通事物的价值。

我对作者这本书和他“不泊岸”的个人理解:困惑是永远存在的,所以解惑的需求就一直都在;生活是无常的,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拥有和属于,只要适合自己的,只要不断经历,所以,随遇而安,随缘随喜......

王菲说什么是幸福:有方向,在路上。作者:整天幻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有些路你非走不可》读后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走别人没走的路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