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人的一身追求的东西非常的多,可是能够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快了的东西也可能就是这三样了。
人说,不要在三十岁之前思考人生,但却不是想不思考就能够停下来的。 很多时候做再多的事情,得到再多的物质可能还不及得到别人的赞美与心底的许可。
渴望被爱,更是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许人做的许多事情都是提你升自己,让自己变的更好,更有能力,更成功,才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爱。被爱的感觉那么美好,哪怕是一个最不值一提,卑微的人对他人的爱,都是不会产生憎恨的。
被爱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许才是安全感的来源。
其实如果说,只是追求被爱,那这不是爱的全部。爱,本身也是幸福的,美好的。这里,爱不是名词,是动词,不是被动而是一个主动行为。爱本身和被爱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没有去爱的人,很难去感受爱带来的幸福和美好,同样也不会全部体会到别人给予的被爱,就像一个还没有为人父母的人,很难完全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爱,只有当自己去做父母了之后,才回过头来体会到了当时父母对于自己的那份深深的爱。
爱情中,总是会有伤害与痛苦。那爱有很多方面,不能那么美好的遇到一个既爱自己,你自己又爱的人。一旦感觉到不被爱,就觉得失去了一段感情,完全失去了一段爱情的经历。或则不到失去的很多人,也不能体会爱的幸福。他们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去得到被爱,得到别人对于自己的爱。这样的付出就是渴望着别人的回报,而这回报还必须是爱,可能还要求有形式。一旦别人不能如想象中回报,就受到了 极大的伤害。其实,对于这样的人,也并不懂爱。不知道其实爱是不求回报的,不求别人对于自己的爱。不以爱换回爱。确实,爱情不同与母爱,占有性很强。得不到回报的爱,必然带来很多的伤害。
有些人在爱中受过伤害,就否定一个人否定一段情,否定一个性别,否定着世上还有爱。要否定的其实只有自己。否定自己的爱,自己的付出。一个毫无顾忌,毫不保留地去爱过人,能够体会到爱,不管遇到什么,心中都相信着爱。而爱带来的幸福感,永远都在心中,回味而带着微笑。即使,那已经是一段破损的经历。
有些人,在爱里受了千百回的伤害,千穿万孔,爱别人爱到毫不保留,也铭心刻骨,然后也被别人伤到死去活来。然后下次又是毫不保留的去爱别人,然后又被伤害。这样好几次,旁人可能都已经看不下去了。但自己却相信着每段感情,或许不相信某个人了,但不后悔,不后悔这样的经历,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也同时相信着某人当时的爱,只是后来变了而已。朋友们,都会觉得他傻,可是也许没人体会过他的爱,以及他得到的爱。这样的人,对于自己的付出没有任何的期望,不会让对方感到压力,不会用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对方或者给多方以责任感,也许对方感到的是自由,痛快,偶尔也带着不负责任。然后就被伤害了。可能够微笑着回忆这一切的,唯有对于爱的痴迷于信任,也许只是回忆着自己当时那奋不顾身的爱。
信仰,听着很高端。人们都觉得自己,中国人,都没有信仰。先是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东西,然后被打倒了,开始觉得是共产主义,也许后来的后来觉得这东西太过于飘渺了。然后的然后,就什么都不信了。于是成为了没有信仰的人,于是只看着名、利,只看重怎么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然后生活的更好,应该是比别人好。(读后感)
其实信仰也没有这么高大上的。虽然解释都是说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做事,考虑事情,权衡事情的方式,这些背后的东西就是这些各种观,只是很少有人去总结这个东西。而信仰也是这样,是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未来能够达到的一个自己内心的信念。这也是基于自己的很多观念的判断得出的。如果对于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那么这就是自己的信仰。而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望,必然会影响这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相信着对于世界的愿望会实现,就是那源于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信仰。而有了这东西,自己的坚持有了理由,自己的做法有了解释,甚至受的苦难也会以未来的美好来回报,所以会因此而感到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2500字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上述两段话高度概括了作者艾弗洛姆这本著作的思想,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许多观点都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又或者说原来我在这方面本来就没有什么认知),在重读了一遍以后,我恭谨地将作者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part1:爱情是一门艺术吗?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人追逐名利和权力,女人热衷外表与装扮。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无论是历史上的门当户对,还是现代的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思想深入人心,爱情自然也受到影响。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当前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也渐渐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奇迹般突如其来的疯狂爱恋并不能算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这实际上只能证明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

爱情是一门艺术,就像音乐、绘画、建筑那般,需要过程与对象相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印证。每当人们在爱情上失败的时候,往往将之归咎于选错了对象,从不曾反思是自身爱的能力不足,从不曾觉察是过程出现差错,于是继续寻找所谓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于是继续失败。

part2:爱情的理论

孤独,如何克服这种来自于区别和距离的孤独,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保留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消除孤独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爱情是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现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人类的一种主动行为,换句话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把给解释为放弃,一个重商主义者把给理解成交换,一个感觉自我道德高尚之人把给理解成自我牺牲。然而,具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给不是放弃,不是交换,更不是牺牲。()

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给也应该是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应该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给,在丰富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

在爱情的积极性要素当中,除了给,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是对我们所爱之人成长的积极的关心。

责任心并非义务,而是我们对所爱之人愿望的答复,是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答复的体现。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她一致,而且接受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她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她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我只有用她的眼光看待她,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她。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来前一阵子在论坛十大上看到的那个关于有男生约出去玩,是不是第一次约都要拒绝的帖子,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现把原帖粘贴如下:是不是即使是自己有好感的男生来约出去玩,第一次也要拒绝太容易约出去他就不珍惜了对不对?不能让他知道我对他也有好感,这样他才会珍惜是不是爬楼过程中发现成本与珍惜程度无关的理论最为靠近问题本质。

本书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探讨,作者认为: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到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中间典型的区别与联系就像是母爱与父爱。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而我已经是了。母爱不需要去赢得,或者说根本就不能赢得,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与此相对应,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所以,父爱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是可以受自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的。(pS:给予父爱的不一定是父亲,也可以是母亲;同理,给予母爱的不一定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甚至是更为复杂的二者为一。)

许多成年人在追寻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这种父爱或者母爱的影响,往往因为其童年缺乏父爱或者母爱从而想要在爱情中寻找慰藉与代替。然而,这会严重扭曲爱情的本质。爱情并非父爱,也非母爱,非要说的话,那就既是父爱,也是母爱。父爱和母爱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得到成长,让孩子独立,让孩子离开自己,而爱情的终极目标是让对方得到成长,让对方人格得到完善。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事实上,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利己与自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能够凭空产生,也能逐渐消失。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学习如何去爱是如此的荒谬。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被父母所爱,我们爱自己的爱人,我们被子女所爱,我们的人生如果有一颗缺乏爱,那就等同于死亡。但是,什么是爱?爱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爱?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读书笔记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爱的艺术》读后感心得体会


何为爱?如何爱?——《爱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16级经济三班 王蓉

书籍简介:《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心得摘要: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对真正的爱情有着很深误解,幻想着爱情如许多泡沫电视剧、言情小说描写的那样,两人邂逅然后坠入情网,厮守到老。我们也经常把各类营销号中的恋爱理论奉为真理,却忘了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借用巴拉塞尔士的话:“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正是对爱的一无所知,许多人才一遍遍地犯着那些无知的错误,以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去思考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爱情,他们为之付出各种努力:男子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拥有更多权利和金钱;而女子则花空心思打扮自己。事实上,这不过是赢得人心和吸引异性两种倾向的混合物。与我们所提的爱情毫不相关。另外一种常见的错误便是把能否赢得爱情看作是能否找到爱的对象的问题。最常听到的话便是“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在东方则把爱情归结为所谓“缘分”。

随着资本主义观念大行其道,许多人也把爱情、婚姻看成一场交易。对方值不值得追求,既要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也要基于自身实力与潜力,当他们在市场上找到相互契合的对象时,他们便开始相爱,交易也就此达成。

爱同许多艺术一样,都是需要学习的,并且理论与实践二者都需要兼顾。艾.弗洛姆强调,爱是一门艺术。在本书中,他创造性地从几个角度解释了爱情的重要性。

首先,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们为了摆脱因为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而产生的孤寂感和恐惧感,不得不寻求各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种:纵欲,同一化和创造性劳动。

纵欲只能给人们提供短暂的兴奋和满足感,在其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受也消失了。但这治标不治本。而同一化则通过和其他人保持一致,在刻板化的公式引导下与社会融合,但这种行为注定是磨灭个性的,也不会有较长的生命力。创造性劳动则能制造出属于一个人的创造成果,在这一瞬间,实现了创造者和创造物的和谐统一,但这类似纵欲,同样是短暂的。只有爱,才是最为持久和富有生命力的,然而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艾·弗洛姆把爱情的真谛解释为“给”而不是“得”,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情绪,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他借用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一概念,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伊斯兰教诗人和神秘主义者鲁米的诗:“在圣人的眼里天空是男子,大地是女子;大地接受天空掉落之物。大地如果缺少温暖,天空给予之;大地如果失去滋润,天空给予之。天空的行踪犹如丈夫的足迹,丈夫为了妻子在寻找食物。而大地则操持家务;她帮助生命的诞生,抚养她所生之物。”除了爱情中给的意义之外,在很多方面,给都有积极意义。给是一种富有的表现,不光是物质财富的富有,还有精神上的富有,只有给才能最深刻的感受帮助人的喜悦。他还提及了爱的其他三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这些要素即使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有现实意义。无论母爱,父爱,爱情,都遵循这几个要素。

作者也介绍了爱情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现代西方社会以市场作为调解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则的基础,把一切东西都赋予经济价值,包括爱情。人们把爱情当作商品,依靠供需关系来解决所有问题。把爱情当作是婚姻的一种交易,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病态的爱情: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过分依赖的恋人关系,施虐癖和受虐癖等变异情感。所以才说,在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充斥的社会中,爱情在逐步消亡。不光是爱情,甚至爱人之心、同情心也在泯灭。只有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爱是一种可以去学习的能力,并不断了解,爱才能延续。天真的、孩童式的爱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我认为这是艾.弗洛姆对于爱情最好的解释。

在最后一章关于爱的实践,他就关于如何学好爱这门艺术,提供了一些方法。学好一门艺术,需要有纪律,耐心,集中和有兴趣。而对于爱而言,便是先学会自爱,也就是爱自己,而这个爱自己又要和利己又有明显区别。利己是以自己的得失为标准进行对错评判,而爱自己则是对自己身心的全面关注。要有对自己合理的信念,是以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为基础的。这样才能对世界有客观性认识,才能真正的自爱,才能懂得爱这门艺术。

爱的光芒_《爱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


爱的光芒——读《爱的教育》有感1500字

爱,就像空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却让人感动。——题记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拉开窗帘,早晨的清风从窗口吹进来,与我撞了个满怀,好凉爽。于是,我坐在书桌前悠闲地打开手边这本书——《爱的教育》,在清风的吹拂下细细品读起来。透过书香,我嗅到了爱的芬芳。这本书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的,作者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故事里处处洋溢着爱,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了。

《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一位才上小学五年级的叙利奥眼看着父亲早生白发,就想帮父亲抄写文件多赚点钱。可又因为父亲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来偷偷的帮父亲抄写。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叙利奥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父亲看了非常生气,还屡屡责骂他。而叙利奥却默默地忍受着父亲对他的误解,对他的训斥,他把难过埋在心底,继续为父亲分忧。当他最后一次抄写时,突然感到父亲的手在抚摸他的头,只听父亲哽咽着对他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这种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眼泪不知不觉湿润了我的眼睛。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这么懂事这么体贴,这么有责任心,令多少人为之感动!

读完了这个扣人心弦的父子故事,我被小叙利奥的坚强所感动,还被他对他父亲那份深深的爱而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叙利奥小小年纪就背起了支撑家庭开支的重担,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而且,他顶着爸爸的责骂去帮爸爸抄写,更是一种坚强。为了看到爸爸舒展的笑脸,他宁愿自己默默吞下泪水和委屈,他也曾想过停止抄写,他深知这样下去绝对不行。可是一到十二点,就有一种力量促使着他去做。不做,就像偷拿了家里几块钱似的。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责任感,也就是对父亲深深的爱啊,多么可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在家吃得饱,穿得暖,还觉得不满足,经常向爸爸妈妈要钱买零食。而叙利奥为了挣两角钱,半夜起来抄写签条,比起叙利奥,我们是多么羞愧!他愿意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去帮他父亲,而我却不肯放弃电视帮我爸爸做事。想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有一次,爸爸让我帮他拖一下地,我却想看电视。于是我就说:“爸爸,你叫妈妈去拖嘛!”爸爸说:“你看人家小芳,她天天帮家里洗碗,拖地,洗衣服……”我打断了爸爸的话,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人家想干就干呗!我想看电视。”没想到当时还不懂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关心的我,说话这么没礼貌。是啊,想起叙利奥,我羞愧万分。他不知比我懂事、孝顺多少倍。此时,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这样几个情景:在我生病时,爸爸总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在我烦恼时,爸爸总和我分担忧愁;在我失落时,爸爸一定会在身边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重拾自信,找回快乐。而我又为他做了些什么呢?想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在心里默默地说:爸爸,对不起!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好书,就是一千轮太阳。灿烂千阳,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把爱传递。爱犹如茉莉一般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亲人的爱定会伴随你的一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爱的同学们,从这一刻起,让我们向叙利奥学习,散发爱的光芒温暖自己身边的人吧!

文章语言流畅优美,主题明确。通过对《小抄写员》故事的概述,让我们体悟到了用爱心与坚强对待自己的家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陈晨同学由叙利奥想到自己,二者的行为构成鲜明对比,让她深刻明白了爱自己的亲人要从现在开始行动。全文叙议结合,给人深刻启迪。由此可见,多读好书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吧,在书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瑞安市马屿镇第二小学二小四(1)班陈晨 指导老师:林月桃

相信《《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