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简爱所有的读后感

简爱所有的读后感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读后感27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读后感2700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读后感2700字
书有两个生命,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安妮.弗朗索瓦
去书店淘书,就像男女相亲,眼缘至关重要。一般我不挑大牌的书,只挑合我胃口的。挺幸运,一周前我和它一见钟情,到现在依旧缠绵悱恻。读者也许会纳闷,这是如何一本有魔力的书,引得眼光挑剔的清明雨如此大加赞赏?
它就是安妮.弗朗索瓦的《读书年代 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作者并不出名,只是法国一家文学出版社编辑。书的封面极为朴素,是一个夹着书的蓝裙子红围巾的卡通女子。它像一个素面朝天的清秀女子,安安静静地躺在枫林晚的书堆中。
花了两晚看完此书,我明白书名的意义,同时爱上这本书。
《读书年代》是安妮对五十年读书生活的回忆。自打孩提年代,安妮就喜欢看书,把它视作童年最有趣的游戏,不像现在的孩子电脑、手机不离手。法国是个和书相连的浪漫国度,常可以看到在地铁站、机场边等边读书的人们。安妮的母亲在家里失火的情况下,第一反应不是带着有钱的财物跑出来,而是在腋窝下夹着借来的书。安妮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想,为人父母,是否可以放下手中的活计,陪孩子一起静静地看看书报呢?而不是一边搓麻将,一边喝斥孩子:还不好好去看书?言传不如身教,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做个爱读书的父母吧。
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这是安妮的愿望。安妮是个幸福的女人,她的老公弗朗索瓦也是个书虫,夫妻俩不断地看书、买书、藏书,最后书达到一万多册,为了找到更大的房子安放这些命根子,安妮一家不得不搬家,从巴黎搬到乡下。带着所有的书回巴黎是安妮的愿望,可惜这个愿望安妮此生也不会实现,因为她已去了天堂,相信天堂里有许多书陪伴着这个可爱的书痴。
这是本有趣的书,我边看边笑。有时我的笑声会让一起看书的儿子用诧异的眼神看着我,活像看个怪物。我还试图念给孩子听,被他严词拒绝:妈妈,我也在看书啊。各看各的吧,不要作交叉影响。好吧,我就念给读者听吧。你瞧安妮如此描述《公共图书馆》:呸!不,图书馆可不是闲人免进的娼馆,恰恰相反,它向所有人敞开大门,但只借不卖,其宗旨是知性、民主、实用、慷慨、方便、经济而对这一切福利,絮我只能坚决放弃。
老天,把图书馆里的书和娼妓联系起来,这够大胆。我颇赞同安妮的观点。图书馆的书对读者来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的确不爽。特别对于我这种遇到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的人来说,非常痛苦,所以我就出现过遇到好书私藏囊中,而后和图书管理员谎报丢失,不惜以双倍的价格来赔偿。这种囧事出现频率不只一次。我也有过先借书,后买书的情形,如《萧红文集》和《魔咒钢琴》都是这样。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不太跑图书馆,改为隔三差五跑枫林晚书店。书店老板泡的生普特别好喝,那里的书更是对我的脾气。我几乎每次都会带上好几本书回来。其实家里还有好些书没看呢。书店真是个可怕的地方。
安妮是个书痴,为了书吃尽苦头,但她自我解嘲的本领一流,让读者不仅没有流下同情的泪水,而是笑得花枝乱颤。安妮在有备无患的大部头〉〉中这样写道:长此以往,颈椎炎和关节炎接踵而至,只好吞两片止痛药,再拿出伤痛膏(原料是辣椒),在脖子、肩膀上涂个遍,把自己涂得像只金黄灿烂的母鸡。
好一只金母鸡!笑过以后,我对安妮还是抱几份同情的。同为爱书人,我也得上肩周炎,前几日因为推拿和拔罐、刮痧,背上和手臂上被摧残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活像被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受病痛折磨时发誓要远离书本,但人的筋骨活络些,又马上和书如胶似漆,故伎重演。谁让好书总能和心心相印的恋人一样,找到共同语言呢?
《读书年代》道出安妮对书的万般热爱,就像孩童喜欢糖果般的纯真自然。她的性格和我是有几份接近。我也向往纯真,保持赤子般的天真和孩子的好奇,才可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便成为我的个性签名。因为有这份纯真,安妮的文字是活泼、感性充满激情的。你看:如果赠书人忘了题词,我会讨上门去,甚至偷一个来贴在衬页上。没有题词,我心灰意冷,只好自己写上某某赠,于某日。
比起安妮,我的脸皮可能会更厚些。记得去年九月,华少来宁波书城签售。为了和心中的偶像拍到照相,我和孩子不惜苦等两个小时,先后买了八本书,最后如愿以偿。在枫林晚书店,为了和著名作家艾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我便主动和他套近乎,向他索要手机号,强行将其加为微信好友。感谢老天,艾老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将我这个疯癫的粉丝加入黑名单。主啊,如果一切都是以书的名义犯的错,请饶恕我吧。
安妮的文字幽默生动、感性纯真,其中也不乏深刻。男人们可千万不要小瞧女人,尽管女人成为哲学家的概率极低。请关注安妮的《书腰的意义》和《条形码与书的结合》这两篇文章。
安妮对书腰持否定的态度:多年以后再看到一本书的书腰,总是让我很惊奇。莫里斯.蓬斯曾得过法兰西学院大奖,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的确,书腰只是商家促销的噱头,并不能代表一本书的真正价值。好书未必有书腰。如此书就没有腰封,也没有名家点评,唯一一句就是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美国作家考布斯基的《苦水音乐》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都是没有书腰的,但同样引人入胜。亲爱的读者,你去书店或是网上购书,可千万不要被某某著名作家推荐必看等字眼给迷惑,翻翻书里的内容,看看是否对路,这是最重要的。
安妮的理性同样表现在《条形码与书的结合》一文中,她写道:可是,在我眼里书从来就不是商品。一看到书上的条形码我就气得冒烟,这个钉齿耙样的怪物蛰伏在封底,趾高气扬地炫耀着书商的胜利.条形码将读者降格为商品社会中受制地人的消费品.别的商品的条形码印在包装上,书的条形码却是一道抹不去的烙印。这太残忍。
我非常赞同安妮的观点。我把书看成是朋友、亲密爱人、孩子。我觉得书是有气味、有记忆、有感情的。我愿意每天带着书去上班、下班,带着书去旅行。有书的陪伴,我的人生历程不再孤单。我喜欢拿书拍照。我喜欢去实体书店买书,喜欢用手指轻轻滑动书页的声音,如同清风轻盈地穿过有阳光的森林发出美妙的天赖之音。这一切都是网购无法体会的乐趣。我喜欢读书,由此认识一群爱书人,如第一次约会便拎着一大袋书送我的作家胡泊,枫林晚、天一青年读书会、宁波读书人俱乐部等地的书友们。
记得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这些年,朋友们说我在逆生长,人变得越来越年轻美丽,我想都是读书的功劳吧。而且读书能够让心灵变得更安静,让我对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读后感)
书有两个生命,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安妮的《读书年代》让我看到一个巴黎书痴所有与书有关的幸福回忆。我和它不经意相遇,我的所有与书相关的生活记忆之门也被打开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杰克·韦尔奇自传》读后感2700字


近40万字的《杰克韦尔奇自传》是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的回忆录。其中除了许多生活趣味和个人情感,韦尔奇的智慧饿率直传达出来的经营理念,足以使渴望成功的人士心灵感动。
当华纳以700万美元的稿费预付给韦尔奇并首印120万册销售时,可能他们也预知了本书的成功。因为《杰克韦尔奇自传》的高价码的确物有所值。杰克韦尔奇出生于美国一个极普通的家庭,身材矮小,还带点口吃,但却自信非凡。从1981年人主通用电气起,在短短20年时间里,使通用电气的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他本人也成为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商界领袖,获得了世纪经理的美誉,成为几乎所有CEO效仿的典范。他的神话是怎样创造的?我们不妨看看韦尔奇先生的 圣经里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
1.最好的20%与最差的10%。发现优秀人才,剔除不称职人员,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义。通用的做法是要求每一个团队的领导必须对本团队人员进行全面评估,韦尔奇称其为360度评估。通过评估,把团队内人员按20% , 70% , 10% 的比例分为最好、中等和最差三个层次。最好的人士得到晋升和提薪,最差的员T-必须走人。尽管把10%的最差员工清除出去是残酷的,但通过这种区分,使团队门槛越来越高并提升了整个组织的层次。韦尔奇自豪地称这就是如何建立一个伟大组织的全部秘密。
2.工作外露。韦尔奇上任伊始,即对办事沓拉、机构重叠的官僚体制首先开刀。他推动的工作外露计划,要求员工敞开自己的心扉自由交谈,把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公开暴露出来,在互动式学习中加快思想的流动,增进创新意识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外露真正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当场决定规则。它要求经理人员必须当场对至少75% 的问题给予是或不是的明确答复。任何人都不能对这些意见或者建议置之不理。由于员工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想法迅速得以实践,使员工开始忘记自己的角色本身,开始到处开口讲话。
3.无边界理念。韦尔奇把此理念称为他的重大发现,认为这是使通用与其他公司相区别的核心价值。无边界公司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在无边界公司里,国内或者国外业务将没有区别,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并且还要努力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无边界公司还将向其他公司的好经验、好意见敞开大门。
4.诚信为本。虔诚的基督教徒和优秀的商人似不能兼得,但韦尔奇做到了。他的做人宗旨正好契合了中国的道德规范:做人要以诚信为本,做企业同样如此。他认为,诚信一旦形成,不论在何种好的或不利的情况下,都要保持这一作风。不可能所有人在所有事上都同意你的看法(你也未必全正确),但只要每个人明白你做事诚信就够了。这样才能建立与客户、供货商、分析家、竞争对手及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这是韦尔奇为通用定的基调。诚信使通用的道路越走越宽。
5.成功源于创新。韦尔奇在任的20年一天都没有停止变革,他所推行的六西格玛标准、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几乎重新定义了现代化企业。同时,这位锐意改革的管理奇才还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和操作系统,该系统依靠一种扁平的、无边界的管理模式,一种对人的热情关注以及一种非正式的、平等交流的风格,帮助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摆脱成熟企业的病疾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走上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道路。他直接制造了大量就业而被美国政府看做功臣的无数小公司,他所倡导和实行的管理的革命,重新弘扬了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一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扭转了二战以来国际大企业普遍福利化的倾向,使企业获得了真正的动力;当其他大企业纷纷以与GNp保持同样增长率为经营目标的时候,他开始领导公司创造2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他创造了一个最有益于人才成长的文化,造就的不仅是一代企业家,更造就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公司作为典范,使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具备了越来越多的健康细胞;他的经验还将通过他所造就的人和他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后世。(本文选自)
6. 效能来自管理。发挥所有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韦尔奇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为此,他压扁了公司的结构,强调热情和自信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素质。他简化了公司繁琐的程序,提高了运转效率。他把公司比作一幢楼房,地板好比组织层级,房屋的墙壁如同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为了获得最佳经营效果,就必须将这些地板和墙壁拆除,以便创造一个自由流动的开放空间。韦尔奇刚上任,下属便把一大包书面材料堆到他办公桌上让他签字,在他之前已有16人签过字了。他说,每层主管都拥有来自董事会的明确授权,我多签上一个自己的名字又有什么用,于是便废除了这项程序。此后18年他没有对任何一份批准拨款的申请签过字。当各级主管知道签字责任不能再往上级那里推脱的时候,审批项目的态度就更加严肃认真。另一方面,他投资数百万美元在公司总部修建了健身中心、宾馆和会议中心。他说,花这些钱与业务紧缩目标是一致的。最优秀的人才不应该在一所破旧的煤渣砌成的房子里接受培训,如果你想得到卓越,那么最起码你的环境应该反映出卓越。韦尔奇拒绝实行终身雇佣制。他认为,任何一个公司,如果认为他可以提供终身的工作保证,那么它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只有满意的客户,而不是公司,才能给人们提供工作保证。现实会无情地撕毁公司与它的员工之间曾经存在的隐性契约。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成为安全的就业天堂。
7.发展凭借人才。通用电气之所以能成为赫赫有名的经理人摇篮、商界的西点军校、全球《财富》500强,就是因为有一个神奇的人才体制。寻找、选拔和培养人才,是杰克韦尔奇成功领导企业的最重要部分,他执掌通用电气时把最大部分时间用在人才上,如他对两个重要职位的任免过程,差不多是用他们各自对待红袜子棒球队的爱好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去留。他看重的是作为经理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强烈的好胜心。他说:虽然我不是吊灯中最耀眼的一个,但多年以来我始终相信自己能使所有的灯泡放射出最大的光亮。韦尔奇说他总觉得花在人身上的时间不够:对我来说,人就是一切。我总是不断提醒我们的经理:不管是在哪一个级别上的人,都必须分享我对人的激情。今天,我在他们面前是大人物,他们回到公司后,在员工们看来,他们就是事实上的大人物。他们必须把同样的活力、献身精神和责任心传递给员工们。自信与自负之间仅一步之遥。每年,通用电气都要运用活力曲线对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分类排序,分出哪些人是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属于中间大头的70%,哪些人属于最差的10%,表现最差的员工通常都必须走人。活力曲线靠奖励制度来支持,坦率和公开是这种绩效文化的基石。一年又一年的区分使得门槛越来越高并提升了整个组织的层次。
以上这些只是这本 《杰克韦尔奇自传》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要想窥探一下这个价值700万美元的管理圣经所讲述的秘密,读一读这本书是绝对值得的。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400字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400字:

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女孩是出类拔萃的,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深入地心的女孩与一个正常人的“对话”以及女孩最后一次“到”地球表面的场景。后来“我”才明白她是地心探险的“落日六号”的领航员,为此激动不已,但得知她要在这个小船舱里度过她的余生,“我”又为她难过。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为人类对地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这个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感觉到了她在地心中的无助和无助中的勇气。她的无畏、她的毫不利己的精神令我感动!年纪轻轻竟有如此不可思量的勇气以及对于国家对于人类的无私的奉献,好像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看得轻于鸿毛而又把人类对地球的研究看得重于泰山。

我为她的无畏点赞,为她的无私所感动,更为她把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而钦佩。

我们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为人类做出牺牲的奉献,但是我们也要尽所能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看看那些为了利益而破坏家园的人们,在我眼里他们没有一丝可爱。愿那些蒙蔽了双眼的人啊,早些醒悟吧!作者:张智翔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900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选择这是我在读了刘慈欣著的《带上她的眼睛》后所感受到的。

这篇《带上她的眼睛》是一部科幻小说,用轻快又略带哀伤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动人故事。文中的我带上了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结束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发现了我与那位女宇航员在面对大千世界上极大的反差。那位女宇航员面对一花一草,都会兴奋的忍不住落泪,她还要为那每一朵花儿起名字,她渴望看到日出日落甚至每一束目光。反之。我甚至有些不耐烦,在她热情的请求下,才勉强行动。我认为这个世界是枯燥、乏味的。但在她的影响下,也渐渐懂得了珍惜能看到的。这种反差更突出了这篇科幻小说珍惜目前能看到的,就是幸福这一观点。

因为被困在地低下,女宇航员再也无法看到地面美好的世界,所以她珍惜了能看到的每一个画面;因为受到了她的感染。我改正了对这个世界的观点:灰色,开始重新感染这色彩斑斓的世界了。从中我学到的东西也有很多:在困境中渴望光明,这是人的本性。既然我们还能自由自在的在这片辽阔无垠的天空下游玩,那么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在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

作者难道只是为了阴沉、为了写出女宇航员被困地底的可怜而写这篇小说吗?当然不是。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对那些无法看见世界的美的人的怜悯和对那些不珍视现在一切的人得愤怒。上帝给了我们双眼,我们就有义务好好和使用它们。我们既然可以朝气蓬勃的活在这世上,就证明了我们拥有洞察世界的能力。毕竟,对于那些永远都无法触及光明的人,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这个世界黯然无色。所以,我们要重新收拾好行囊,轻装出发。为小说中不幸遇难的女宇航员或那些失明的人们带上他们的眼睛,替他们寻求一点光明、一丝慰藉,一些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如果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无法看到这美好世界的话。那么,有朝一日,当科技发达起来之后,制造出传感眼镜之后,请你带上他们的眼睛,去探索发现那些如花般美好、绚烂的新事物,与他们一起分享。

《灭绝的年代》读后感2000字


《灭绝的年代》读后感2000字:

是什么驱使纳粹对犹太进行屠杀?为什么这场人间浩劫是那么的系统、有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此的顺利?对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中国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大多怀着猎奇的心态。毕竟杀人,而且在短短3年间有组织的屠杀了110万人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对于生性包容的中国人来说,始终不能理解什么力量在驱使着纳粹大规模的屠杀犹太人。真的存在魔鬼吗?我们最多会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战争的一个附产品。这一切发生在过去的那个世纪,也许是欧洲人过于野蛮,也许是犹太人真的令人厌恶,再或许是纳粹分子的魔鬼附身。但总之会引发我们的沉默。

当二战结束时,德国仍然有800万纳粹党人,而几十万犹太人基本上从德国的版图上消失了。而整个欧洲有600多万犹太人被种族灭绝。这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个数字。但是看过《辛德勒名单》的人都会被黑白色胶片和冒烟的焚尸炉压抑的透不过气来。而现实要比电影恐怖的多。而最为恐怖的则是,当女人、儿童、老人走向毒气室的时候,年轻的警卫脸上的麻木和鄙夷。什么力量在驱使着文明的兽性。我一直认为屠杀只是纳粹的恶行,当我从书中看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挪威、波兰、比利时这些国家的所有人都在扮演者刽子手的时候,我变得茫然起来。是的,所有人,就连瑞士和瑞典这样的中立国家也没有给犹太人一条生路,甚至是梵蒂冈,也在用沉默来默许针对犹太人的屠杀。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想会有人给我若干的答案。但是不是亲历者,一切都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不要装作很懂的样子来蒙骗谁,其实答案是无法真正的揭示。

我只想问,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是不是都需要剥夺其他民族生存的权利。种族主义背后凝结的仅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人性压抑太久而不得释放的贪婪在作祟。当杀人成为一种工作,当死亡被熟视无睹,人类彼此之间连种类都无法相互被认同的时候,此刻,我甚至无法从恐惧中自拔。人类比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聪明,同时我们也比任何的物种都残忍。我们似乎懂得爱,但我们却真的知道该如何偿还仇恨。这便是人类永远矛盾的自己。

奥斯维辛纪录片的最后一集讲述的是当俄国人冲进奥斯维辛之后发生的事情。在我们的思维当中,解放则应该是欢呼和喜悦。而事实却是,俄国人对剩下的犹太女人们夜以继日的侵害甚至杀戮。然后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90%在奥斯维辛工作过的德国人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活着的犹太人回到故乡,房子被侵占,人们对他们毫无怜悯之情,他们变得一无所有。而失去的亲人,奥斯维辛的梦魇让他们绝望的面对未来。于是在后来整个欧洲出于怎样的一种妥协,居然延续了希特勒原本计划的马达加斯加计划,这便有了后来的以色列。在夹缝中求生的犹太人,却又把另外一种伤痛带给苦难的阿拉伯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轮回?

也许这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在面对这样纷乱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愿意选择放弃。人类历史上的苦难就是在不断的忘记中重新上演,而每一次遭到伤害的种类却各不相同。我们喜欢人云亦云的呼喊世界和平。可和平的真正含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在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含义。可怕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宁愿在电视和广播中接受一些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历史观和偏见,而不愿去阅读和认知那些记载真实的文献。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一部记载我们自己苦难历史的电影可以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触动心灵。我们宁愿花时间去制造杀戮的美,而没有人愿意思考死亡和战争的残暴而对人类造成的最终伤害。而精神的创伤比肉体的伤害更为久远,也许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于是,太多人选择遗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许谈不上遗忘,因为很多事我们并不清楚,也没有记忆。我们寄希望别人的忏悔。而同时又用一切办法来让我们的下一代记住仇恨。我们把自己标榜的强大,同时又要用极端的无知在自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仇恨的种子。而终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也许我们足够强大,就不会被别人伤害,但若只记得仇恨,我们又要去怎样伤害别人。1870年才知道统一是个什么滋味的德国人又何尝想到未来将会手握屠刀?不要忘记,1933年,那些被经济危机折磨的人们,只要用一点火花便点燃了仇恨和偿还。而仇恨的矛头却指向了8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犹太人。不要把一切罪恶都指向纳粹。真正点燃杀戮的是人类内心的脆弱和贪婪,无知和偏执才是塑造苦难的真正的恶魔。

今天仍然有人相信上个世纪对犹太人的屠杀是源于犹太人在商业上面所取得成就侵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虽然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和信仰的偏见仍然埋藏并存活于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真的可以包容世界?还是寄希望世界来接纳我们。我们真的希望强大到主宰世界吗?还是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主宰我们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遭到了挫折,我们自己是否能真正的反思,还是寄希望靠仇恨来化解危机呢?

犹太人所坚持的便是主宰自己,付出了几乎灭种的代价。哪一个民族又何尝希望被历史抹去,而人类到底想要的是主宰别人,还是恐惧被别人主宰,我依然困惑。作为个体,我们又何尝不是孤单的,作为整体,人类又何尝不担忧失去未来。

不要忘记别人的苦难,更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我,才会拥有未来。作者:翔叫兽

喜欢《《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读后感2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爱所有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