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一个女孩读后感1000字

一个女孩读后感1000字

一个渐冻女孩的生命故事——《颤抖的音符》读书心得11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一个渐冻女孩的生命故事——《颤抖的音符》读书心得1100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一个渐冻女孩的生命故事《颤抖的音符》读书心得1100字
自2002年至今,我患抑郁症已有13年了。从抗拒、挣扎、痛苦、煎熬到释然,其中滋味良多。感谢上帝!当我又一次战胜病魔,能与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可爱的学生们又在一起时,就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也非常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此书能走入我心中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小我四岁,和我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教育背景相仿,所以使我很想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上海渐冻症女孩丁铭,1976年出生,自3岁起患病,却于11岁始得确诊。长达20多年疾病造成的种种生理与心理重负,使丁铭因沮丧而绝望,有过轻生的念头和举动。2003年初,她开始接触网络,逐渐敞开心扉,用已无法抬起的手和无法自如的手指,于2004年秋,开始撰写长篇自传,纪录自童年以来的患病经历、与家人共同走过的艰难时日,以及内心迭荡起伏的繁杂感受。该书于2007年出版。她用细小的力量,弹奏出了震撼心灵的乐章。
这类书籍我以前很少触及,患病以后才真正能用心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长期失眠曾使我绝望,对生活没有一丝的眷恋,更使我产生厌倦、抱怨的情绪,错误地认为得病都是别人造成的与自己无关,这种情绪困扰我很多年,都使我无法自拔,觉得世界对我太不公平,从而自怨自弃!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低谷,唯有经过炼狱才有重生的感觉。当我最终从死亡的泥沼中挣脱出来时,对生活的态度完全变了。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一切,以前骄傲的我也变得很谦卑,这何尝不是抑郁症给我的礼物呢?
我身边的弱势群体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灵体验课。记得有一次我去家门口的菜店儿买菜,排着队就听见有人在喊:土豆在哪?只听我排在我前面的姐姐大声地说:我给你找!说完,她就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摸起来,这时我才注意,原来这位姐姐是盲人,就住在我们小区附近,我下意识地马上帮她找到了土豆的位置,然后提醒她。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她对生活的坦然接受以及对他人的爱。(读后感)
随后,这幕影像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即一对盲人夫妇总是面带微笑,出现在我们小区附近,妻子就是找土豆的那位姐姐,有时还能看见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拌嘴,互相搀扶着,非常动人,我总有一种想探究其生活的冲动,始终未能如愿。盲人谋生极有可能就是给人家按摩,也许他们的谋生手段就基于此,但我从未看到他们沮丧的面孔,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这些正常人照得十分尴尬,以致我们不得不收敛起所有的伪装,勇敢地面对前面的每一天。这其中有欢笑、有泪水,但与他们以及书里的主人公比起来,我们实在太幸运了!
现在我能坦然面对我的疾病以及我周围的一切,每天看到五颜六色的景像我会非常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的生命就如尘沙,如何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光彩完全取决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及态度,愿大家都有充实和美好的人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书心得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一个句子,一种祈望,一本书。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幸福的老师,他就是陶继新。既是编辑,又是学者,也是老师。他微笑着,笑得自然而谦和,朴实却不乏睿智,儒雅之中透着刚毅。昨天的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此刻打字才发现他的名已成了一个独立的词条。

这不是一本专业的教育书籍,里边却写满了深刻而富有诗意的教育哲理。它指引人走向希望,走近幸福。没有教条,更不是指挥棒,只是一缕淡淡的馨香,引着你悠然前行。他说:“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的境界了。”教育不单单是奉献,还有对自己身体的呵护与对自我生命理想的追求。教育或许应该是激进的,热烈而充满了畅想,但它一定不是功利的。徜徉在教育之境的我们,既要充满自信,谦虚好学,也要学会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内在和谐。而书,正是 滋润教师生命成长的甘泉雨露。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令我们能够坦然地立于讲台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书是催生我们生命活力的灵丹,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攫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然时光易逝,人生匆匆而过。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必得感谢这一个职业,让我们有时间,有心绪走进阅读,与经典对话,聆听教诲,汲取精髓,进而寻找到自己的生命活水。让我们不必再为时光的流失而叹息,在阅读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在宇宙空间里所承受的重量。我是一粒微尘,我亦是一个世界。

那么,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走进阅读,坚持阅读,习惯阅读,享受阅读。

巴金的《一个车夫》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巴金的《一个车夫》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巴金的《一个车夫》写在一九三四年,事起于巴金和朋友的一次外出打车经历。那时没有烧汽油的出租车,他们打的是人力车,因为这车子是从日本传入上海的,所以人力车又被叫作“东洋车”、“洋车”。

巴金自一九二八年回到上海就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届时单身无家室、经济无忧,出门以车代步应该是巴金生活的日常。以一个作家的敏感从人力车夫身上挖掘写作素材是再自然不过的,巴金遇到的这个未成年的小车夫更有一种值得书写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是我们现今的眼光所希望发掘的旧社会的黑暗,或者人力车夫的辛劳。当然不是,在黑夜里待久的人哪里知道自己在黑夜之中!现在满街跑着出租车,会有人写文章关心他们的如厕难、吃饭难,呼吁改善他们的生存境况。但是这样的文章会被当作反映了现实的黑暗(这种黑暗可以被认为是技术发展上的黑暗,不能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代替人工驾驶),而成为流传到下一个百年的美文吗?

巴金的创作特色,是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在这篇短短的散文中,他还是秉承一贯的态度,从一个小车夫的境遇引出他家庭的不幸,进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状态。在当时,人们不把未成年人出来工作养家看成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从巴金朋友的问话:

二十吊钱,你一家人够用?你家里有些什么人?

可见当时的上海普遍存在靠孩子出来养家糊口的家庭。造成这种情况的的天灾人祸多种多样,根据这个小车夫的叙述,他家是当时较典型的吸毒(父亲吸食白面)造成的家破人亡。

他抽白面,把我娘赶走了,妹子卖掉了,他一个人跑了。

这短短四句话,二十一个字中蕴含了很多信息,也为后面文章中另一个车夫提出的道德见解埋下了伏笔。“他”指小车夫的父亲,在中国传统的人伦纲常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绝对权威,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这里的“他”因为抽白面,自己废除了为妻的纲,把孩子他娘赶走了。还把家里的女孩子当成商品给出售了。(在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中,未成年的女子没有属于自己的身分,被物化当成商品处理是理所应当对抗贫困的方法。)最后,他还是生活无以为继,干脆再废除了为子的纲,自己跑路了。

巴金从小车夫的眼光里看去,他曾经拥有的家庭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没有家,没有爱,没有温暖,只有一根生活的鞭子在赶他。”那么,他可以忘记过去,“用自己的两只手举起生活的担子,不害怕,不悲哀。”这样足够开始新的生活吗?

然而,从另一个车夫那里传来了一种道德的见解:

小孩儿,听我说。你现在很好了。他究竟是你的天伦。他来看你,你也该拿点钱给他用。

小车夫毫不迟疑地发出了反抗的声音:

我不给!我碰着他就要揍死他!

这样深刻的仇恨可以看成是小车夫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自然判断,但违背了“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假设他的父亲真的回来找小车夫,在社会道德的舆论之下,小车夫很难做出激烈地反抗,他也跑路倒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他的父亲回来找小车夫的事件移位到当今的社会来看,现今的法律也同样保护父亲要被儿子赡养的权利,同时会惩罚儿子对父亲的人身伤害。在不同的时代,对小车夫的支持几乎是一样的少。

巴金在文章最后对小车夫的外貌描写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出乎我意料之外,它完全是一张平凡的脸,圆圆的,没有一点特征。但是当我的眼光无意地触到他的眼光时,我就大大地吃惊了。这个世界里存在着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存在的。在那一对眼睛里,我找不到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

这里的“权威”代表着人伦纲常与世事无常。小车夫是一个对自己生活负责的坚强的人,这个世界里存在着的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在他那里是不存在的。巴金想要坚持让其“存在的”是什么?是贯穿巴金作品中的“真与善”,他肯定小车夫这种坚定的生活姿态。这也就是巴金为人作文的态度。

《渐行渐远的红利》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作者曾经任各种大投行包括中信、中金和光大的首席经济学家,这本书也基本是作者此前报告观点集结的文册。看研报如果是为了投资,其实看首席经济学家的文章,多半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所写的文章过于宏观和中庸,缺乏鲜明的观点和对某个领域针对性的投资建议,而且甚至有一些定位不明确的首席们,经常站在政策建议的角度对着政府喊话,而忘了自己身在江湖的真正职责。

但(当然得有但是,不然就没法写笔记了)如果是出于学习逻辑和分析思路的角度,看看首席的文章还是有意义的,当然不能直接作为投资参考,除非你是10年20年的投资。

本书两个值得学习的地方,一是开篇对于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发展历程的简单总结,二是其中关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的解析,是对经济学常识比较好的思维锻炼。

读书笔记:

1、简单的经济学和货币政策总结:

古典经济学包括两部分:一般均衡论和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主义核心是总供给理论:总供给是为满足总需求所需要雇佣的工人数,总需求是住户和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总需求决定总供给。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是总需求不足,在货币的交易功能外更强调货币的储值功能。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发扬了约翰露丝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设。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革新版的一般均衡论,即实际商业周期理论,用生产率变动解释就业、投资、消费和GDp的波动。

新凯恩斯学派,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加进了理性预期假设,但强调市场体系中有一些摩擦,导致经济有暂时的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价格不能及时变动,货币变动先影响实体经济,后影响物价。

一定意义上,新凯恩斯经济学是古典的货币数量论的一个更切合实际也更有现代微观基础的革新版本,被冠上凯恩斯的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其实它更多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精神。

操作标的上,受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影响,70-80年代央行主要以货币总量为中间目标,背后的假设是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之间有稳定的关系,而广义货币和名义GDp增长/通胀之间也有稳定的关系。央行通过改变基础货币的量达到控制通胀的目标。

到了90年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使得货币的定义和量度变得复杂,央行转而以短期利率作为操作标的。依赖的机制是短期利率和通胀之间有一个稳定的关系,比如在美国有著名的泰勒规则。

70年代后期,里根的供给学派政策,通过结构改革改善经济的供给潜力,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减税。在英国,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政策,也是典型政策。读书笔记金融方面,克林顿99年废除了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消除了多种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经营限制。其效果就是20多年的低通胀和高增长,西方成为“大缓和”时期。

2、本书中有一些比较好的文章是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的分析,如房地产交易是否会超发货币?再比如发展直接融资是否会降低通胀?以这个例子为例:

如果之前居民100块的存款对应了100块的贷款,现在公司将50元贷款置换成50元债券。相当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缩减一半,直接融资代替部分间接融资需求。这是否对通胀有影响呢?作者认为要看居民持有债券的目的:

1)如果本来居民就想买债,只不过之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那么将贷款转为债券,融资总量不变,经济增长不变,同时物价不变;

2)如果居民不想买债,企业为了发债,就得提高债券利率,导致利率水平上升,融资成本上升,融资总量下降,经济放缓,总需求压力下降,从而物价下降。

如果能有更多的报告和书籍多做这种讨论,可能对经济学中大量似是而非的逻辑进行梳理,使得经济学更贴近真实世界。

3、其他:

判断经济增长的走势,一般短期看需求(消费、投资、出口),长期看供给(劳动力,资本存量,生产效率),但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政府的短期需求管理可能影响经济长期潜在的增长能力。

总需求定义成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总量。总需求分成三部分:消费、投资和出口,投资进一步可以分成固定资产投资和厂商持有的存货变动。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出口往往被称为最终需求,存货变动是中间需求。

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社会生产活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GDp;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进口。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因此可得出GDp等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供给端看,GDp=f(L,k),L是劳动力,K是资本存量,f是全要素生产率,短时间来看经济的供给能力,即潜在增长率的变化是渐进平滑的。

生产者/消费者比例是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可以用来分析基础设置建设实际增长率,该指标与政治周期相关。

国际经验显示,居民消费率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U字型走势。农业阶段占比高,工业阶段占比低,达到高收入阶段后,消费从生活必须品向享乐型延伸,投资率下降,导致消费率重新上升。

美联储主要关注核心通胀率,新兴世界国家央行包括中国央行主要调控整个CpI衡量的通胀率。

读《像你这样一个女孩》有感作文


读《像你这样一个女孩》有感今年暑假,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做《像你这样一个女孩》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大作家殷健灵。她写过许多长篇小说:《是猪就飞》、《米兰公寓》、《纸人》。曾获冰心图书奖、“巨人”中长篇小说奖等。《像你这样一个女孩》就是她著作中一本在我看来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书中描写了生活在上海的两个女孩——邓先子和骆茵茵。这两个女孩给我最大教育的是邓先子。邓先子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子,她与身患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走出了一条自强自立的成长之路。这本书有几个地方让我特别喜欢,譬如第五章讲述了邓先子的自述故事,充满了悲苦与欢乐相结合的色彩。邓先子三岁就必须得孤身在家,三岁!我还在妈妈的怀里吵着要听故事吧!我深深地被邓先子的故事所吸引了,多勇敢的女孩呀!第三集讲述的是邓先子开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和小伙伴们坐在一起,邓先子感到很兴奋。过了几天,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但是邓先子心里的负担卸下了一大半。邓先子在充满磨难的生活中还学会了拉琴。这让我感觉到十分的惊奇,邓先子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邓先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考上了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凤凰中学。在这里,老师和同学们都聪明而有活力,他们在让邓先子感受到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邓先子家里非常的贫穷,她不得不在假期时间去卖牛奶,这样两个月,差不多就能凑齐下个学期的学费了,邓先子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邓先子,邓先子,她真的好像一个“仙子”一样,让我感受到了她笑容里的坚强与乐观,我真想成为像她那样的女孩子啊!我建议大家都去读读这本书,你也肯定会像我一样喜欢上邓先子的。

相信《一个渐冻女孩的生命故事——《颤抖的音符》读书心得11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女孩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