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新闻读后感300字

新闻读后感300字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3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3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300字: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了对新闻报道真实的向往和追求。目前,我国的新闻存在一种维护现状的现象。这或许是无意的,但这一问题确实造成了某些新闻的失实。媒体或许考虑到某些事实不会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在下意识的回避甚至曲解现实。这种经过筛选的新闻就会让舆论导向有所偏离。但是,我国的媒体大多都在这样做,传媒可以表达某些言论,但是触动不了权力机制。而我们就是应该不做不该做的,做好该做的。

另外,本书让我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以为只要懂交际,懂得发现事件就可以从事新闻行业。现在发现,新闻从业者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新闻言论是不容出错的。

学习新闻的必要性就在于学会去避免错误,更准确的报道新闻并通过新闻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新闻体系。作者:李婉宁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宋史十讲》读书笔记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宋史十讲》读书笔记

严格意义上说,《宋史十讲》并不能算是邓广铭老先生的著作,而是他的论文集,中华书局把这些论文编辑在一起用来阐述宋代历史的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看似零散,但大体串联起了宋代的主线,大体如下:

赵匡胤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并逐步统一契丹以南的国土,更继承并改进了历代政权在唐代藩镇和五代十国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各项制度,包括募兵制和对兵权、相权、地方官权的种种制衡。尽管皇位后来被赵光义所逆取,但这些政策都得到了继承,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开创了北宋160多年的相对和平稳定局面。

也正是这些立国政策,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和政事不通,部分看到问题的知识分子想要变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安石,提出至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三不足精神,即天变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更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但終因积弊太重、利益太深,并触犯了上述宋朝的立国政策而归于失败。

军队战斗力低下、农业荒废的问题延续并加重,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政权的入侵而遭遇靖康之耻,汉族政权随后偏安一隅,以岳飞为代表的军人在抵抗金兵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政府内部的制衡,更由于蒙古帝国的崛起,汉人终于没能收复北方领土,反而在一百多年后被蒙古所灭,走向终结。

以上是政治军事层面的主线,从文化层面讲,宋代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是儒学终于冲破了从汉至唐期间“章句训诂”的死胡同,吸取大盛的佛教、道教的精华,融合“儒释道”,形成了邓老先生所成的“宋学”。虽然其中的“理学”被明朝所利用发扬光大并最终成为禁锢中华民族思想的藩篱,但那是后话,在宋代当时,“宋学”推动了全社会的文化进步,也让后人多认为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高峰。

除了这些史实和历史发展趋势,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也颇值得借鉴,宏观微观相结合,与投资的方法论也是想通的。邓广铭先生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也是名副其实。当然,由于大部分文章距今已经有几十年,某些观点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读书笔记比如阶级斗争的观点在文章中时有体现,但这并不影响全书的阅读质量。读完本书,对宋史略窥皮毛,想起一句看似不相关却似乎又符合宋代三百年特征的一句词,并用其结尾: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附宋史十讲主要内容:

1、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和立国政策;

2、宋太祖太宗传位问题,即传说中的”烛影斧声“;

3、宋朝家法,主要为分权与制衡;

4、募兵制,这个制度确实起到了维持政权的作用,但副作用似乎更大,既抢夺了农业劳动力,又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是“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5、王安石变法,提出了当时振聋发聩的“三不足”精神,却终究挣脱不了宋朝家法和体制的束缚归于失败;

6、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即大家熟知的宋高宗、秦桧、岳飞等故事;

7、辛弃疾的事迹和词作;

8、宋代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

9、介绍了儒释道融合发展来的“宋学”,以及宋学和理学的区别。

10、富弼、司马光等人在洛阳的聚会,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不能独立成章,但确实文人雅兴的一个表述。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400字


最近读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我对新闻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真实,独立,公众这三个词在我脑海中盘旋。

正如书中所言,希望得到真实信息是人的基本欲求,而新闻所追求的真实是一种操作性的或实用的真实。就像老师曾说过的永远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对事件所呈现的真实,对被采访者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对已掌握的信息,都要时刻保持怀疑。但在我们追求真实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事情。因此我们应当把新闻真实理解为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目标。虽然难以把握但我们仍信奉它。

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客观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受任何人或事的影响,独立于报道对象,并成为独立的权利监督者,要按良心行事。

新闻工作者要为公众服务。要对公众负责,更要学会如何吸引公众。要有产品意识,就像书中写的新闻就是有目的地讲故事要知道公众喜欢看什么,什么会吸引公众,要使大事接地气,与读者息息相关,同时也要保证报道的新闻全面均衡。

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心,要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做有道德的新闻人。但我想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良心都应当放在首位,当然新闻不仅有良心,但它绝对不能丢弃。不论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在新闻写作中都应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长尾理论2.0》读书笔记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到底是怎样强大的力量在背后驱使呢?我想,克里斯安德森所著的《长尾理论2.0》给出了其中一个维度的答案。

前言

细心观察现实,我们就会发现,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呈现出这么一种现象:极少数成为大热门,绝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说那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所以才默默无闻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真正的答案在于稀缺两个字。

举例来说,每年暑期档总有那么几部电影成为所谓的热门大片,满满当当地占据了荧屏,而与此同时,大多数影片却少有人问津。如果说这大多数的影片都是因为没有价值而不能成为大热门,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通过研究发现,真正的原因在于稀缺。影院是稀缺的,资金是有限的,时间是固定的。一部影片的制作需要成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方,有限的资金的情况下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聚焦于那些有明星大腕的影片,因为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不符合这些条件的电影根本不会被电影院播放。这就是典型的古典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基础上。类似的事件随处可见,比如在超市中陈列的必然是销量好的商品,不被看好的商品是没有机会被摆上货架的。

然而,假如影片的制作成本低到接近于零,假如有近乎无限的影片,假如观众能够非常方便地接触到所有电影,假如有工具能够引导观众在无限的影片之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影片,那么这种大热门现象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本书的主题长尾现象。

所谓长尾现象,说的是虽然热门仍然占据多数,但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压倒性多数,因为出现了数不清的冷门,这些冷门无论有多么冷,它们总能找到自己特定的消费者。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一个很小的数乘以一个很大的倍数是有可能与一个很大的数乘以一个很小的倍数相抗衡的。如果把足够多的非热门产品组合到一起,实际上就可能形成一个堪与热门市场相匹敌的大市场。如果以各种商品的种类按照销量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作为横轴,纵轴为每一种商品对应的销量的话,那么实际数据表明,这将是一条服从1/x次幂的曲线,从直观上看就像一个大大的头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所以作者用长尾一词去形容这个理论,而互联网正是促使长尾出现的巨大推动力。

用一句话概括长尾理论: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pS:按照菲利普科特勤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part1:长尾简史

虽然长尾现象主要是以互联网现象显现出来的,但是其起源要远远早于互联网。

1886年,一箱手表从芝加哥的一个珠宝商那里被错误地运给了北红杉地区的一个商人,商人的名字叫理查德西尔斯。西尔斯将这些手表全部买下来,然后转售给铁路沿线其他车站的代理商,这项业务让西尔斯大赚了一笔。(铁路网在这里充当了网络的作用)同年,希尔斯与罗巴克合伙开办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主营销售乡村家庭和企业用品。他们建立起大型的仓库,把商品分类目录送到乡村农民手中,当消费者下了订单之后,西尔斯通过他们自建的配送系统将商品邮寄到农民家中,而且其价格还要远远低于原本乡村本地的杂货店,这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让西尔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崛起,其本质与西尔斯的创举并无二致,只不过原先纸质的商品目录变成了数字化的网页而已。然而,新技术的诞生也使得这种商业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part2:长尾的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生产工具的普及。比如,以前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制作电影,因为他们有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知识,但是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普通人都能完成,因为有专业的软件可以帮他们非常简单方便地完成。

生产工具的极大普及让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转变成为主动生产者,为兴趣而生产的业余者。为什么业余者要参与生产呢?即使明知在没有金钱回报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对理解长尾现象至关重要。

在需求曲线的头部,产品可以获益于强大但却成本高昂的大规模市场流通渠道,商业上的考虑因素占据统治地位。这是专业者的领地,而且无论他们有多么喜欢自己的专业,这本质上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生产和流通成本太高,不允许经济利益让位于创造力。金钱驱使着一切。

在需求曲线的尾部,生产和流通成本寥寥无几(这要归功于互联网),商业因素往往是第二位的。人们是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进来的比如自我表现、娱乐、试验等等。我们之所以把这条长尾也称为一种经济,是因为这个领域中也有一种吸引力毫不亚于金钱的财富声誉。声誉是用一种产品吸引了多少注意力来衡量的,它可以转化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工作、头衔、拥趸和各种各样诱人的商机。

第二种力量

第二种力量是通过普及传播工具降低消费的成本。尽管每个人都能参与创作,但如果创作出的内容无人问津,一切边毫无意义了。个人电脑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生产者,但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传播者的却是互联网。不单单是无形的商品,即使是对于有形的商品,互联网也能大大地将其接触消费者的成本。我们把这种将数之不尽的各类产品集合在一起以提供给消费者无限选择可能性的工具称为集合器。

主要的商业集合器分为五大类:

1.有形产品(如亚马逊、eBay)

2.数字产品(如iTunes、iFilm)

3.广告/服务(如Google)

4.信息(如Google、维基百科)

5.网上社区/用户自创内容(如博客)

由于互联网能够大大地降低消费的成本,所以从利润门槛的角度出发作比较,有形零售商要高于混合零售商,混合零售商要高于纯数字零售商。

第三种力量

第三种力量是连接供给与需求,将新产品介绍给消费者,推动需求沿曲线向右移动。这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谷歌的搜索引擎,比如音乐播放器的歌单推荐等等。这种力量进一步扩大了对利基市场的需求,让曲线变得更加扁平,将它的重心从中部推向了右部。长尾,在转移需求的同时更是在创造需求。

我们正在离开信息时代,迈入推荐时代。今天,信息唾手可得,你实际上是踩着信息走路的。收集信息不再是问题根据信息做出聪明的决策才是奥妙之处,所以,别人的推荐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推荐系统和其他类似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在长尾中找到合适的产品,我们把这类工具叫做过滤器。这些技术和服务可以细查数之不尽的各种选择,然后把最适合你的那一个摆在你的面前。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过滤器的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它,稂莠不齐的长尾对于我们而言信噪比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我们都不愿意付出那么多时间成本去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part3:长尾经济学概述

古典经济学以稀缺为常态,遵循80/20法则,追逐大规模生产的短头;长尾经济学以丰饶为常态,逆80/20法则而动,追求多品种生产的长尾。前者的收入份额与利润份额成正相关;然而后者却可能以相对较低的收入份额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份额。也就是说,前者是(大规模生产)成本导向的,后者是(个性化定制)增值导向的。当前者不得不进行价格战时,后者可以回避价格战。

作者通过一个例子对80/20法则进行批判,甚为深刻生动。所谓80/20法则,就是说20%的产品带来80%的收益,更带来100%的利润,然而这只是在传统的零售商那里才是这样的。在长尾零售商那里,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原先所有的产品在这儿只占10%(其中2%热门商品,8%冷门商品),剩下的90%都是长尾特有的商品。同样的,那2%热门产品带来了不成比例的收益(50%),那8%非热门产品带来25%的收益,那90%长尾产品带来剩下的25%收益。这时候神奇的一幕来了,由于长尾产品引起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其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成本甚高的热门产品。所以25%收益的长尾产品占据33%的利润,25%收益的非热门产品占据33%的利润,剩下的收益达到50%的热门产品只占到33%的利润。由此可见,非热门产品和长尾产品的利润空间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传统的80/20法则说的只是热门产品可以带来不成比例的利润,但是却没有否定其他非热门产品就不能带来利润,在其利润空间甚至比传统热门更大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去追逐呢?

古典经济学与长尾经济学看似势不两立,其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任意一个时间点,总有某些因素是稀缺的,总有某些稀缺的因素因为技术的进步而不再变得稀缺,总有某些新的稀缺因素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这两种经济学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互为补充的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part4:长尾文化

按照长尾理论的说法,在文化上我们将从共同兴趣向特殊兴趣转变,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志趣相投的人,这是否会导致大众文化的分割呢?这是否会破坏社会纽带呢?作者认为,长尾理论本质上就是鼓励人们更多地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会让我们形成广泛的兴趣,这终将导致人们在各个领域纵横交错,这才是新的社会纽带。

part5:长尾的九个法则

1、让存货集中或分散

2、让顾客参与生产

3、一种传播途径并不适合所有人

4、一种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

5、一种价格并不适合所有人

6、分享信息

7、考虑热门和非热门,而不是热门或者非热门

8、让市场发挥作用

9、理解免费的力量。

尾声

我非常兴奋地发现在长尾的未来上我的想法竟然与作者如此的相似:终极的长尾应该是直到产品需要被使用的时候才将它制造出来,在此之前,那只不过是一个存储在服务器上的一个文件而已,而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只有等待成熟的3D打印机技术的到来。我非常欣喜的看见如今的3D打印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前已经有人把房子都打印出来了),但还需要更多的进步。

人们本来就生活在物理世界中,要想最大限度地摆脱物理的限制,能做到的并不是3D打印技术,而是虚拟现实技术。有了虚拟现实技术,连实物都变得不再必要,在宽带上传输的比特直接转化为我们人类的身体知觉。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那不成了黑客帝国里面的场景了吗?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我觉得我是不用考虑的了,因为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人类科技都不会达到那样的高度。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本书,我感悟颇深。

这本书讲述了远古~前207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管鲍之交》。

当时,齐襄公荒淫无道,引起内乱被杀。管仲对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自以为把他射死了,连忙让公子纠回齐国。可谁知公子小白没死,还被拥立为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恒公。齐恒公要处死管仲,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之后,他又立管仲为相。从此,齐国经济繁荣、军力强盛、政治清明。

春秋时代有“五霸”,就是五个政治上称霸的君主。五霸中的第一人就是齐恒公,可是齐恒公能够称霸是靠管仲的辅佐,如果没有管仲,齐恒公就成不了霸业。不过,管仲如果没有他的朋友鲍叔牙,管仲也无法建立他的事业,管鲍之交是历史上的一件美谈。

齐恒公心胸宽大,不念旧日的仇恨,任用管仲为相。管仲知恩图报,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的绩业。鲍叔牙宽容大量,管仲三次出去做官,三次被免职,他不讥笑管仲无能,他知道那是管仲没有遇上好的 国君;管仲三次参加战争,三次因战败而逃亡,他不认为管仲怯懦,他知道管仲还有老母,不能轻易牺牲生命……

管仲之贤固然难得,鲍叔牙的知人才是更难得呀!所以我们要学习管仲的知恩图报,更要学习鲍叔牙的宽容大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3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闻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