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2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2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字:

这本书很短,是一百年前的书,应该属于启蒙运动的读物,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都是伴随着两次技术革命而起的,正因为西方的现代化比中国起步早几百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赶上,但是2个世界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理念上。

乌合之众多引用法国大革命的时间,当然提到了拿破仑和巴士底狱事件。乌合之众说的是集体无意识,民众是盲从的,野蛮的,不理性的。当然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有社会认同的倾向,会迷失自我。

虽然我看这本书一知半解,但是也看完了。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6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我们自己的道理。而对于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正义不过数量。

《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从书名开始就已对世人警示:谨慎从众,否则乌合之众便是下场。仔细想想,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人这种动物太缺乏安全感了。为了获得认同,愿意抛弃是非,仅为了换取让其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事事都有两面性。从众与否亦然。

人从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举例来说,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断,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维的同化。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形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也就是说,当有人牵动的时候,群体很容易被集体带动,这也就引出从众的弊端——“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今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关切。

人不从众,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独和孤立,因为你与我们不一样——“数量及正义。”这也是作者痛斥也无奈的一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能好的将个体文化展现,但人总是向往群体的,而一旦进入群体,个体文化便很容易泯灭。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形成个体文化的升华,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人寰处处有争执,总是纷纭难解,何况是人内心所想要归属,更难抉择。事无绝对,从众的好与不好无人能给出答案。就比如《乌合之众》这本书。人人都说它写的精彩,直至内心,那你是否要从众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绝?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了很多心理学著作,以《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完成于1895年。

《乌合之众》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导言、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它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阐述,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深刻的剖析了群体的特点。从群体的组成,特征,分类,观念和信仰,到影响群体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因素并通过群体领袖这个角色来说明领袖是通过什么方式去领导其群体,最后通过犯罪,陪审团,选民和议会这四种群体来说明其特点。层层深入,描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人的个性会被淹没,群体的无意识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能力。

书中的关键词——群体其实指的是许多人凑在一起,每个人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这许多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心理学角度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凑在一起的人必须在感情和思想上都关注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个性消失,这群人才形成了一个群体。

大多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就会变得懒惰起来,不太愿意去自我思考了,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思想,跟着大众走,犹如抱着“大腿”,觉得应该跟大多数人保持的立场一样,这样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哪怕最后被证明是错的,个体会觉得法不责众,可能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想:你看,那么多人都错了,我错了也是挺正常的。在这过程中,一旦你身处群体中,你的那种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顿时就变弱了,以至于说压根就消失了,个体变得懒惰了,本来好逸恶劳就是人的本性,而这刚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态度的话,那么称所在群体是乌合之众的话,那就一点不奇怪了,群体的智力是远远低于个人智力平均值的,因为他们压根看问题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当时的情绪决定的,而这个情绪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一旦抓住这个心理现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纵全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这本书的背景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联想到文革的大范围的批斗现象,通过无理闹的群体行为批评、打倒他们讨厌的社会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错案,诸如刘少奇等等,前阵子看《周恩来传》时,在里面也有一定的阐述,当时周恩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国家总理,也不能乱搞啊。但这过程中,它就是点燃了群众民主之火,却缺少大量合适的各级指挥人员,从而使群众力量走向歧途,变成了不可控的历史灾难。

回到当今时代,它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群体的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一经发表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谋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评论,发评论,点赞,转发,马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转发之前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还是仅仅根据所谓的点赞数、转发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这件事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样。于是,这过程中,随着社交链的传播,马上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事人、对后来的读者造成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或许仅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而已,从而阻止了谣言进一步扩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要陷入群体的这种陷阱中,遇到事情多问自己为什么,不盲目从众,多保持一点独立、自由精神,维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也许能避免悲剧。我们应该突破了所谓“乌合之众”的思维,避免自己成长一名“乌合之众”。作者:阿灿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500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1500字:

文/尚清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研究的是“群体”,勒庞在本书中这样说明“群体”的定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勒庞,2015:62)《乌合之众》原名《TheCrowd》,即“群体”,但译者翻译为“乌合之众”,我认为这也不妥。因为成语“乌合之众”本来是用于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显然这样的一群人只能称作“大众”,他们中的个人仍然保留了自觉的个性、也没有产生集体心理。或许译者另有意图,因为勒庞在书中说过,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充分利用大众的“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成为领袖,就可以把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集体心理的群体;但倘若方法不当,领袖也可能沦为群体所唾弃的人。大概译者的理解类似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体可以成就领袖、也可以毁掉领袖。

在读《乌合之众》期间,我欣赏了一下电影《浪潮》(德国2008年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电影)。在电影中,文格尔先生所领导的“浪潮”这个小群体确实与勒庞所描述的几乎相同:首先它的诞生就暗含着领袖文格尔先生的偏执与反抗意识;其次,“浪潮”群体有着很高的同质性,有着严格的群体规范,并且“他们从合作行动中获得了空前的一致与满足以及依赖感”(于志云,2013:63-64);最后他们发展出冲动、谄上欺下、缺乏责任感等特点。比如“浪潮”成员有统一的手势、着装、标志甚至思想;他们为了宣传群体标志而破坏公物;他们歧视未加入“浪潮”群体的人、试图排除异己。

在这个群体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主动放弃个性融入集体的马尔科和蒂姆、也有自我意识强烈的反抗者卡罗尔、还有清醒的旁观者莫娜和卡罗尔的妈妈。虽然最后“浪潮”群体在悲剧中解散,但那不是因为卡罗尔单薄的反抗力量和旁观者的阻拦,而是发生的血腥暴力事件使事态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导致了群体的消亡。电影告诉我们,独裁之下,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但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不理性的、难以控制的,它最终会让群体走向消亡。

勒庞在《乌合之众》书中所说的“群体”并不仅仅是独裁统治下的群体,实际上在其他的群体中,由于个人的想法受到他人的想法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失去一些理性和个性,从而成为群体心理的一部分。“为了不失去群体,更为了取悦群体中的他人,他就可能扭曲自己的成本收益计算。”(盛洪,2015:59-73)所以独裁统治下的群体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读书笔记这个群体之中的人完全丧失个性和理性。但是就其他常见的群体如政党、街头群体、陪审团等等而言,这些群体中的个体保留了一定的个性,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内部人员彼此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失去部分理性。

虽然“由于受到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局限,勒庞的群体思想中充满了对拉丁民族的不满和对保守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民族的向往,充满了对社会主义的蔑视和恐惧”(刘佳磊,2013:70-71),而且勒庞认为妇女比男性更低级(勒庞,2015:75),但是这些奇怪的意识形态观点并不影响本书的本质:勒庞在书中将群体行为特征以及其背后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得十分深入,并且包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乌合之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它们掺杂在一起,使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需要加以辨别,而且精华之处更值得仔细品味。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更像是一张应该被钉在床头的便签,让我们尽量保持清醒。

一、群体心理

心理群体的特质是人性的特质决定的,人性的特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群体心理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也是冲动的奴隶,强烈的情感暗示能带来巨大的能量,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个人融入群体时,智商不如独立时来得高。三人市虎,以讹传讹,当某一件事得到数千名目击者的证实,真想很可能渐行渐远。

二、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1.种族

2.传统观念

3.时间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让人更道德,也不能让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断获取谋生的技能,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5.简短、模糊、重复的口号式语言,经过不断地传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众接受的观点,最终都会顽强地扎根于社会最上层,不管观点多么荒诞。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种族不断形成各种必要的特质,让这种理想变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当一种文明的强盛和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停止发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随着理想不断消亡,种族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使之团结、和谐、强盛的特质。个人的个性和水平可能会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种族的集体自我意识会被过度发展的个人自我意识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种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动能力的降低,最终成为一盘散沙。恰恰在这个阶段,当这些拥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体不能自我管理的时候,国家开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到文明,在理想破灭之后走向衰败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作者:晓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乌合之众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