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汇总。

读后感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用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您一定在考虑如何去写作品读后感吧?我们向大家提供了《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1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这本书其实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读了一次,但是再读一次的时候,又有了新的不同的感觉。最近看之前读过的书,都会萌发出新的之前从未有过的感悟,常读常新。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让我想起初中时的一件事情,可能在现在看来,我由于自己的不作为,也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一个爱告状的女生,被班上男生无意中发现,从此在我们班受到了排挤。当时我们班一个非常强势的女生对她进行了“教育”,其实就是质问她为什么要将整个班级的小秘密告知班主任,当时这个强势的女生问我,要不要参与质问的队伍,可能由于小时候家庭极为严苛的教育,我选择了拒绝,可能如果自己不坚定,就会鬼使神差的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虽然我也是唾弃这种爱打小报告的人,但是让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质疑,我也做不到如此。

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他们只是受到了一种群体的鼓动,让他们变成了一个愿意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人。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让我想到,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学术与社会。当然现在已经改名了,这个教授当时被指控猥亵女学生,网上一片的谩骂声,大家都在网络世界中讨伐着他,但是事情过去一年多了,好像事实真相和网络传言似乎不一致,但是大家所关注的不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他们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韩国是一个偶像群体非常庞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粉丝群体异常庞大的国家,大家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韩流文化的影响。初中,能拥有一本韩流杂志,在我读书的时候都是非常抢手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居高不下的偶像自杀率。有这么一种说法,韩国粉丝的容忍度比起中国粉丝容忍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只要韩国偶像有一点失格,那么一定会成为粉丝群体的抵制对象,他们肆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对有错,但是有时候无形中变成了一把利刃。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人这一生都是生活在群体中,从上学的班级学校到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处于群体生活当中。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永远永远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2

这本书早于我们一个世纪,在1895年,它就伴随着席卷欧洲的民主革命诞生了,作者的灵感来源于当时随处可见的群众运动,而书中的观点却在之后的岁月里被无数次地证实,这样,这本书就有了超越时空的能力,成为了经典。

拿破仑的权势从何而来?日本普通群众为何沦为战争机器?纳粹为何狂热地屠杀犹太人?

想知道答案,建议你看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弗洛伊德说,这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

其实,勒庞这个人不能算大师级的学者,《乌合之众》中也有许多明显的错误观点,而且基本上没有逻辑严密的论证。在取材方面,他也是一反常态地使用特殊案例来说明问题,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不错。

勒庞的最大优点在于,“他从头到尾都对重要问题有高度的敏感”,如果说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那么他简直就是个天才。因此,《乌合之众》的主要功能也就在于发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本书通俗易懂,且少有废话,同时用了大量事实进行举例,因此阅读的趣味性也大大增加了。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观点缺少透彻的分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也正因如此,才能让许多读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深入学习。

因此,想了解点心理学,我推荐你好好读一下《乌合之众》,这是本很好的入门书。

这本书不厚,除开大堆例子和重复的说明之外,关键的内容很容易把握。下面就简单复习(剧透)一点吧。

我们可以看到,当许多独立的个人形成了一个群体,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产生其独有的特征。这种特征固然只是暂时的,但确实存在着。

群体中,人们的个性消失了,所有人都趋向于统一。即便组成一个群体的人之间有巨大差别,但他们在面对某个事件或观点时,也总会表现出一致的感情和态度。

作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即存在于人们心理深处的根本观念。人们只要属于同个种族、同种文化,那么这种“无意识的因素”就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容易达成一致,产生共鸣。

另外,群体中的个人才智被无限降低,理性不再作为了,只有形象思维仍然在线。人们变得极端轻信,极易接受来自外界的暗示,同时感情和行动会在群体的个人之间迅速地传染,从而表现出一致和狂热。

如果你是一个演说家,不要试图用科学的论证去说服群体,理性的东西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只能用形象去打动他们。群体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观念和情感,暗示是快捷有效的方法。而提供给他们的意见,他们要么全部接受,要么一概拒绝。

群体中的个人,由于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人越多,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以及人多势众的力量感,就会产生一种能摧毁一切却无需承担责任的感觉,因此,他们便不再抑制内心深处的欲望,变得狂躁,同时表现出最恶劣的破坏性。

这样看来群体似乎是极其恶劣、毫无道德的,不对,群体根本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群体中的个人,既会表现出最极端的邪恶,也会拥有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但这些都是局外人的评价。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不管是让他去犯罪还是牺牲,他感到的都是崇高的义务和荣耀,他的感觉是:本该如此!他只是去完成群体给他的使命,真实的罪魁祸首,不是这个人,也不是群体,而是给予群体使命的暗示,或者人。

我相信,世上所有的狂热皆来自信仰,而信仰的低级层次叫做信念。狂热的群体显然是有信念的,群体的信念属于一种宗教情感:差别就是异端,就是敌人。不要在群体中尝试着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除非你想让群体在完成其使命之前先给你一个了断。

这些都只是群体的一般特点,还不到书本一半的内容,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后面,作者还写到了影响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种族、传统、时间、社会制度、教育)和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还解释了领袖是如何说服并动员群体的等等。

今天,互联网发展起来了,身处各地的人们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社会事件或者某样新鲜事物,通过网络联合成为群体,各种网红、报刊引导着公众的舆论,相比一百年前,我们成为乌合之众的几率是大大地增加了。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写过一本书叫《技术赋权》,认为网络技术将使得现实的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转移到互联网上,从而加大了国家的治理难度。的确,社会学与政治学现在也不能再忽视网络技术的问题了,看看现在网民愤青式的言论,《乌合之众》在当下的意义,更是显而易见。

前些年抵制日货的运动,或许大家还记忆犹新吧,砸了人家的车不算,还砸了人,那可是中国人,自己人啊!现在看过去当然都是不可理喻的行为,但读过《乌合之众》之后,似乎就好理解了。理解了,就会警惕。

如今中美贸易战开打,摩擦肯定会继续升级,国内民族主义的情绪正在上升,互联网的秩序还没有成熟,国民的理性也还未发扬,这些都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国家。而冷静的头脑,首先应该来自我们读过书的人。

希望《乌合之众》,能够让我们不再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3

 作者依托于法国大革命的时间背景写的这本书,主旨告诉大家,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将会失去自我的意识。从而会让自己心性大变。群体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会形成群体白痴或者群体无意识,非常容易被别人影响,蛊惑。失去理性的判别能力,要影响一个群体,远比影响一个人要容易的`多。

我们该有怎样的思考呢,在投资中我们该如何来运用这种大众心理学?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为无论站在哪个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疯子,即使是专业投资者,各个都是身经百战,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往一个方向看的时候,往往悲剧也就会发生。

其次,独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时刻警惕群体无意识,当被别人煽动的时候,要多想想这本书,多站在理性的层面思考,不要被几个简单的词汇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群体无意识。

第五,不要迷信权威,特别是关于未来的学问里,专家也是猜的。

我们一向的认识,站在人堆里最安全,但这本书的理论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群众,尤其是投资这样的事。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4

一、读书的“整体观”

脱书谈书,有时难免流于流水账。

但是我以为,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至少对于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这是一句实话,也是一句无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办法记住书中的很多细节。有时候,读完一本书,留在心中的仅仅是一个观念,甚至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

这和我的学养不足很有关系。

但是这也有好处,有的时候,脱开细节,方成其本质。

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质主义,也有非本质主义的。而介入问题的研究,有的时候需要的是非本质主义的精神。即,把本质当作灰箱,着手研究具体问题。

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较认同所谓“结构主义”的思路和“解构主义”的思路。

二、乌合之众与社会心理学

有一个词,叫“群氓”,这里不取其极端化的意义,而仅取其“群众”的释义。

个人第一次面对“群氓”这个词的时候,从中读出了精英论的论调。的确,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笔者带有一种把自我与大众区隔开来的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与精英,看似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体两面的。

精英论,在我的语汇体系中,第一次拿出来用,是在交大读本科的时候,讨论治理者的构成问题的时候被拿来使用的。

即,国家究竟是应当交给精英来治理,还是应当交给大众。目前的一个比较通行的解决办法是“代议制民主”。

说完我探讨“群氓”的来由,下面开始说一说个人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是成对出现的一组概念。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情境下的人格稳定性;而社会心理学大体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质下的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机制。

看起来,像是逻辑上的一个嵌套结构。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认为,单单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颇。当然这里涉及到【科学哲学】的问题,老马会在阅读一定资料的基础上,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

说到社会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社会。

勒庞这里的“社会”,还是比较中观意义上的了。

这也是许多人读了《乌合之众》之后对作者勒庞抱有微词的一个源头。囿于勒庞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些结论在某些人看来会有些失之偏颇。好比当下的人评价马克思一样,也要有所辩证地看待。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对静态地看待问题。

勒庞对群体的洞察是:群体会使人趋于愚昧。

当然,这只是我很粗浅的一个概括。接下来对书籍的详细解读,将和大家一起看看,勒庞是如何将这个论点逐步展开的。

笔者打算考察出勒庞书写这本书时的草蛇灰线,再作辩证看待。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5

老实说,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愤怒,我认为勒庞一定是个极端主义者,才会这么绝对的看待一类事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思辨思维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潜意识里一直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中庸之道,认为绝对地认识事物是愚蠢的做法。这世界上有精英群体,也有乌合之众,而我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维上的训练足以让我在某个群体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头脑清醒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转念一想,根据我这些年在各种各样群体中的经历来看,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就像我本以为读这本书一定是一次糟糕的体验,但事实证明我开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从未注意过的问题。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有些可能与独处的个人有相同之处,另一些则完全相反,完全为群体所特有,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见得到。”我开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许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发挥到极致,当我处于群体当中或许会变得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或许大部分时间里我向别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个维度。就如勒庞举的例子,众多细胞聚集在一起创造的新生命有着与单个细胞完全不同的特征,酸和碱组合后会形成与原来物质完全不同的新实体,我们在群体当中会不自觉根据当前环境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它们当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们意识不到。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很无奈,我想不出方法来让这种积聚愚蠢的行为停止,只能尽力的保持冷静,向别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数时间里,我选择保持沉默,甚至在无意中迎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被群体所影响,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一个具有一定理性思维的人在融入群体之前会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种更强大的心理暗示,这就是群体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国家民族。我们在高中历史中研究民粹主义和精英决策到底哪个更能维持国家的和平稳定,我一直认为群众的力量强大,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他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能力参与国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国家来说,公投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有一类人,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也不会对他们产生过多影响,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毫无责任意识。另一类人以为自己做出了符合逻辑的理性选择,但事实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个组织所影响,做出了与自己的意愿和国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选择。在这种几乎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民主的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就是决策者反映民众的意愿,但不要完全被群体力量征服,因为群体也并不完全知道他们想要得到什么,这才能使决策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高度。

即使这样的群体心理不可避免,对于以上两类人,后者也比前者高尚许多。勒庞提到“群体从来不渴望真理”,但群体中的个人渴望真理。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针砭时弊的见解,不在意自己到底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和什么有权势的人意见相左。有一些人则具有更大的格局,他们不会一味地向群体中的其他人输送自己的价值观,而是希望自己提出的想法能够引起群体中人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将他们的任务做得更好。然而事实往往和想象有很大出入,这些人要么成为默默无闻的独行者,要么被众人批判,被群体驱逐。长此以往,成功只属于个人,人们将群体于乌合之众画上等号,感叹反智主义在低智商社会横行。难道我们就这样什么都不做,只能在乌合之众中做一个蜷缩在角落里的看客吗?

其实群体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但我们要的是改变缺点和更多益处。就拿我个人所经历的来说,辩论赛让我的辩证思维得以发挥,但我的想法难免有偏差,几个人集中在一起深入思考和讨论就能让这个偏差减少很多。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可是我们教育环境、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不允许它有更多。“人们还是会接受我们的传统教育的种种不利之处,虽然它只制造失去社会地位的人和不满的人,”我们之所以无法换掉教科书和竞赛,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或者难以付诸实践的另一种替代方法来锻炼人的能力,而现存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效率低下,或者他们从未想过从中获取有用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只一味的死记硬背,于是就造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可悲的局面。正如勒庞所说,一个国家给青年人什么教育,就可知道这个国家以后会怎么样,希望有一天真正适合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大规模施行,我们能在国家和民族这个大群体中充分展现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好处。也希望我们能从现状中寻找出希望,实现真正的德育和智育。积极进步的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智慧的群众,而不是等待听命的群众,哪怕他们改写历史的力量再强大。文字/张钰惠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6

说实话,这已是看第二遍,感觉还是似懂非懂。懂的是,群体力量一旦被激发,潜力无限、战力爆表,因为有过切身的体会,所以能明白那种热血上头下的“无知无畏”状态,这是优点更是缺点。因为引爆群体的往往不是正能量,而是不知由头的道听途说,所以群众常被别有用心者糊弄,然后动不动给人扣上“被洗脑”、“你不懂”、“活该XXX”等帽子来反驳人们的疑问,真是让人无言以对、欲言又止。不懂的是,为什么有时让人癫狂的成本如此之低,甚至有时只需要一个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的谎言就能掀起大波澜。说好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呢?按照哲学原理,任何事物内因才是关键,外因只能推波助澜,或许原本就有很多人不满,借此算是聊以慰籍。不过就算知与不知、对与不对,读了此书至少明白了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危害性,也算是从某些方面对“人言可畏”的社会学解读吧,以后不会轻易的被一鼓动就头脑发热,急忙拍胸脯做保证。

话又说回来,人的社会属性注定每个人都要融入群体之中,在群体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认知、思考、分析、判断、抉择等不可避免将受到干扰,或被道德绑架违心而从、或碍于旁人眼色逆来顺受,很难独善其身,保持人格、思维的独立远非易事,对不少人而言代价尤甚。特别是在网络无处不通、无处不达的时代,每个人都避开不了有形的网、无形的网的困扰,如果说这么说太绝对,那请扔掉手机试试。现实就是如此,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是那样。不过也不能因为此书就消极地认为人民群众都是傻X,我们自己不也是群众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说一百年前的人和现今的人在本性上有什么差别,还真有点难断言,但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却是有目共睹,彼时的群体心理理论用到此时恐怕也难自圆其说,不说全盘否定,至少要打折扣。就如,作者对底层群众的看法,万般不敢苟同。不管再精练再重复,人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甄别能力的提升,煽风点火、鼓动闹事的能人之徒越来越难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妄图以假大空、莫须有的口号来调动情绪的手段不再那么奏效。对于企图想通过了解群体心理来施展个人手段,达非份之想的人,还是尽早绝了这个念头,愚人之人终究不会得逞。又如,作者对集体智慧的极度蔑视,其实现在看来,一个集体只要领导人选人用人有方,总体上公心大于私心,对于提出的方案决定基本能从善如流,不是博览众家之长也算集思广益,至少能通过众人把一些自己没想全的没想到的进行完善吧,从这个角度讲,集体智慧又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切不可因此书就觉得掌握了领导精髓、操控全局的本事。

看完后大致就这么点感受,很片面很零散很空洞,因为确实对此书不是特别感兴趣,能在1年多前看了纸质版,又在现在利用手机看完电子版,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在迷茫时代如何做个明白人找点由头,仅此而已。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7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GroupThinking(1)的这套理论似乎能解释勒庞群体智力水平远低于个体平均水平的观点。试图挑战GroupThinking的人往往死得很惨,如果他们没有极佳的辩才和与对手相当水平的专横。精神贵族似乎不缺辩才——起码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别于群体,不过得遗憾的指出,这些精神贵族往往对于专横也持有相当程度的鄙夷。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开头碰壁之际便收手占了绝大部分。少数能坚定不移于不要脸的自我吹捧与蛊惑人心者,打破其他群体的Groupthinking倒是有相当几率,但这也意味着,会被供上神坛,成为另一个群体的领袖(3)。不消说,当一个精神贵族得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压力,从无人理解到违心言行,甚至还有牺牲部分智力水平的风险,从冷静客观到无法避免的GroupPolarization(4)。

勒庞同时认为,作为个体的人要受意识的约束,而在群体中,意识退回躯体深处,整个人由无意识统治(弗洛伊德至少在这点上对勒庞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而老弗对勒庞态度的漂移不定似乎也有分居不同群体的影子)。而无意识是简单粗暴,狭隘又自私的低等意识(5)。为何在群体中,人群更不受约束?勒庞的解释再次华丽丽地让我想到两个心理学中所说的名词——破窗效应(6)and责任分散效应(7)。破窗效应主要针对不良行为的示范性作用,而责任分散效应让更多的人在公众场合助人为乐这件事儿上选择了袖手旁观。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心里承受的道德压力会因为“也有人和我一样”小很多,从而一次次冲破个人设定的底线。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乌合之众》所带给我的乐趣远非复习一遍脑子里的各种名词。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贯穿这本书的,看似大逆不道的核心内容——所谓民意,大抵可相当于另一种程度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比所谓专制,来得更隐蔽,影响也更加深远。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8

人作为社会性生物,注定是没有办法脱离社会独立生存的,个人的力量渺小需要依靠群体力量,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这样一来难免身处各种大大小小和性质不同群体。

难道就无可避免的成为乌合之众吗?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乌合之众》系统的分析了群体的特征,但是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这本书里,需要读者自己深入思考并从其他地方寻找答案。但我相信看完这本书后人们的想法和生活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仍旧会是各种群体中的一员,尤其是在网络世界中,看到不同意见时还是会立刻站队维护自己所在群体,在这一点上我是持悲观态度的。普遍认为艺术家是最具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但是纵观艺术史,看到的也是各种群体:古典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同一个群体中的人接受即成的思想这方面与《乌合之众》所描述的并无二致。对此,木心说“艺术,一入主义便不足观”,杜尚给予抵抗的方式是:沉默,缓慢,独处。而他二人得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独立。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再看这本书描述的部分内容,更像是一本记录当时社会和思想状况的历史调查报告,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相去甚远。例如勒庞在第三卷讨论异质性群体的时候谈到了种族,但是这里他混淆了种族和民族(此处民族不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民族,而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主义)的概念,此书写于1895年,彼时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兴起,还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和概念,我们现在谈到的种族主要指不同人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形成的全球一体化,现在即使是不同国家的民族其在群体行为上也越发趋于相同,不再表现出勒庞所说的那种异质性特点。

对于这个网络时代群体的特点,看理想公众号最近的一篇文章《我们的悲欢不相通,我们的趣味也不再相通》很能说明问题,当中有一段描述: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即便是社恐,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与自己爱好相似、观念一致的人。社交媒体,又为群体互动提供了形态各异的载体。

可是,当我们舒适地使用社交媒体,浏览资讯软件时,却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回声室」:在「我的互联网」上,我看到的观点,皆是自己观点的回声,并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这样。

这无疑将导致:一方面,信息来源愈发闭塞;另一方面,则是鄙视链的出现。

精准的兴趣匹配之下,人们更习惯于抱团取暖。各类社交媒体,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性和气质。人们会普遍认为:虎扑=直男,豆瓣=废青,抖音爱好者又自然看不上快手……

假如有一天,我们想跳出自己的圈子,了解其他群体也没那么容易:我们必须强迫自己理解并认同他们的说话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而这又很容易造成不适感,致使我们退却并转而回到原来的圈层内。”

最后怎么利用本书的知识,是把它当做王权之术控制他人,还是说要避免在群体中失智,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就见仁见智了。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9

这个礼拜我们读的是乌合之众,嗯,是沐风所写的中国版的《乌合之众》,以下是读完后想法:

01、一个人变得无脑,通常是各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所以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

其次,不要忽视自己的任何一个小缺点,也许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点一起共同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同理,可以培养一些小优点,也许某个时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们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为没有可以对标的努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很容易花掉得来的钱,大吃大喝大额购物,消费一些平常舍不得的东西。

偶然性收入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提高大家的消费阈值。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为购买了不符合自己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的名贵产品,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待消费完毕,再回到原来的普通生活水平会很不习惯。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为的终极解释,其余都是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看起来是人们在路口聚集乱糟糟的.一群之后就过马路,其实是因为一开始走的人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于是自然谁也不肯吃亏。还有,当我们闯红灯被车撞了以后,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车原本没有责任也得赔偿,这其实就是一种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随意闯红灯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风险却并不大。

所以我们的所以过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终总结人外在形态可以到,内心的各种行为都有其内在规律,不要轻易的批判一个人,也不要让自己轻易轻易的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外在行为可能乱糟糟,内心却其内在规律,不要轻易的批判一个人,也不要让自己轻易轻易的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10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对于学习大众传播学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近浅读了这本名著,这本书因为理论和专业术语很多,很难坚持完整读下去,找了中译版本研读了,一点心得体会分享一下。这本书可以说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某些理论的确跨越了时代的束缚,直到现在也能从社会的一些事件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堪称经典之作!书中的一些理论都是可以印证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说,勒庞先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各个方面深度剖析,极尽看似平淡之词,实则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直指惨淡的人性特点,这个确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树立起来一座大众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这本书里的几个观点现在来看还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群体作用导致个体智商下降。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当群体聚合的时候,群体的智力会高于每一个个体,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智力的一个平均值?答案是不会的,特定时间和背景下,群体智商的智力会远远低于个体智力水平。

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个人观点和是非,用所谓的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什么有的犯罪团伙里面的成员最后为了利益不惜内讧自残,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内有手足之情,他们就是一群典型的乌合之众。

还有一些职场上面的人士,如果没有个人强烈的主见意识和是非观点,一旦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与群体意见相碰撞或者抵触,个人就会收回自己的观点或者意见,从而屈服于群体的意见,不管这种意见是错还是对,这时候个人的智商就会降到最低,强势一方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势,弱势一方个体就会沉默不语,呈现出螺旋状的下降趋势,这个观点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有点类似。

德国的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一个大众心理学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人是社会性高等生物,是群居性的生物,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这个理论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有有所体现,特别是个人观点孤立,小群体联合提出自己的强势观点时候,个人不得不屈服于群体,牺牲自己的正确的观点,从而获得占时的妥协和顺从。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在承担个人的责任,这时候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盲从行为在智商下线的时候就会占据制高点,回想那些昔日的“抢购猪肉,抢购食盐”、“抢购板蓝根”事件,无一不是个体在群体行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从群体行为,放弃个体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愿我们都不是乌合之众,远离乌合之众的负面影响,不要人云亦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在大众心理和传播领域的意义自不待言,相关解读也多见诸笔端,不需再多做解读。我今天想要做的是,以一种现实的视角,把《乌合之众》和今天的社会与世界联系起来,或许能够看到百年前勒庞的预见。

我们都知道,当今国际环境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几十年,之于“世界中”的中国也正在面临新的挑战。环视全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甚至瑞士,都在尖锐地与我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中美贸易战、南海的侦察机、驻休斯敦大使馆的关闭,从经济、科技、军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外关系似乎进入了所谓的“新冷战”时期。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民间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显然,这种唱衰自身的观点绝非为了冷静审视诸种问题,而是将现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危机,全部归咎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以史为鉴,或许多少可以理解今天的情形,给唱衰的论调一些反省的启示。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中国禁止鸦片,招致英国来攻打中国,随后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等等国家也加入其中。这场战争孰是孰非已毋庸多言,正义的一方被多方攻击,与当今的世界何其相似。我们所以为的文明国家,对待中国的方式如此非理性,却还有为不少的人为此寻找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这是何其荒谬的事情。通过一个小小的例子,已然能够驳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但是这些论调的鼓吹者却并未有清醒的认识。实际上,这个群体正是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看见幻象,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更为可怕的是,这个群体无力理解事件的“复杂”,把所有的事情都“简单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单向度的。

勒庞认为“乌合之众”的分子是一个个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按照个人构成国家的观点,我们或许可以把由人民群体组成的国家视为一个“世界中”的个体。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各个国家之中,也不乏“乌合之众”。不久之前,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所做的演讲,宣称过去50年美国对中国接触政策的失败,并提出所谓“团结自由世界对抗中国”,按照蓬佩奥的原话,和美国站在一起的包括“从布鲁塞尔到悉尼,再到河内”,美国还意图联结“联合国、北约、G7集团、G20集团”。事实上,我们与这些国家、团体并不存在何种必然要发生关系变化的缘由,而目前与我们发出不同声音的国家,更多的是处在一种应和的状态中。恰如“乌合之众”受到了蛊惑,“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在这个群体之中,“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正处在一个非理性的群体中,逐渐消解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力,甚至,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美国官员接连四场演说,都号称以自由民主为精神,并以此“团结”其他国家,意图建立一个自由世界。许多国家被迷惑,从而盲目与其结盟,然而并未以清醒和理性地态度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局。

以上论及的个人与国家,都已在勒庞的《乌合之众》有所预见。我想表达的是,世界如此多样和复杂,任何人身处其中都将在众多的信息、信念、精神之中,生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值得所有人警惕的。放眼环球,我们并不能以个体之力改变其他国家的、团体的非理性。这恰如勒庞所一直所坚守的精英主义立场一样,我们作为群众,或许难以通过智力、个性难以改变历史。但是,作为历史汹涌浪潮中的一员,保持自我的清醒、理性和判断力,应该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种对应历史的叙述,也是映照现实和未来的预言,以此为镜鉴,也许可以找到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世界的方式。(韩煜涛)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从社会集体心理角度,细致探讨了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并指导大家,应该理性的从群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而不是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

从书中绵延至生活里,那么,怎样成为乌合之众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会慎独。

何谓慎独呢?《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能够在独处中谨慎不苟,依我看来,慎独当从敬畏开始,若无敬畏之心,则难以以道义自绳,堕入肆意妄为之境。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慎独自律,是立身之本,视规则为无物,就容易出问题犯错误,而这,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游戏规则。

正如《乌合之众》书中说的那样:“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其实和孔子关于君子如何待人接物的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印象深刻”。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要告诫人们,群居交谈,应以义理为内涵,言谈都要涉及道义,实践大智慧。人类群居,切磋以善道,渐渐便会养成敦厚质朴的习性,道德修养亦会一日新过一日,慢慢会达到至诚至善的境地。

然而,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不能慎独自律,则会养成投机取巧、行险侥幸的习性,道德修养也就日趋薄弱,也便很难有所成就了。也就是说,想在一个群体里面成仁,是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实现的;当然,如果想在这个群体里跟歪风邪气的人成为一丘之貉,也是十足简单的。这里教化我们的,就是要学会遵守为人的游戏规则,不要总是跟风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拒绝成为那批乌合之众的立身之本。

修身以立仁,慎独以正心,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做到事事遵守游戏规则和社会规范,总是与那群乌合之众同流合污,往往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产生更恶劣的社会影响。多少高官年轻时尚存清廉之心,为官一任倒也恪守本分,但官升几品后,慢慢开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监守自盗、公款博彩、亲朋好友走后门,利用职务收受贿赂……一桩桩,一件件,让原本干净忠诚的优秀官员渐渐被金钱腐蚀,最终走向不归之路。这些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浮躁动荡的物质世界里,如何坚守本心,心中常怀红线,不去违反游戏规则,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改变的真实现象。

君子慎独,拒做乌合之众的内在机理,是要有一定的坚持,坚持初心,坚持真善美。

论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自我坚守,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因为有时候不去盲从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名字,叫正义。

如是,就请坚定本心,无问东西,勇敢的坚持自己的善良和真实,学会慎独,遵守人生的游戏规则和社会法则,学会在浮躁的世界中练就打不跨的心,即使宇宙万变,也莫改初心,让一身正气,成为自己前行的力量!

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汇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