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或许你需要"《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一直想找个机会大概了解一下日本这个国家,因此开学初第一本书我选择了《菊与刀》,其概述了日本的信仰、风俗、观念等。因为我也是初接触其战争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无法下判断,但是我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菊与刀》顾名思义,讲的是菊花和战刀,一个国家的矛盾之处及体现在其中,既精致又好战。

日本人强调等级制度,上下、老小、男女之间界限分明。打个比方,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占有绝对的权威,妻子的地位就比较低,婆婆可以随意差使媳妇,如果孩子是男孩子,那么,孩子也被允许辱骂打母亲。男人结婚前,必须服从父母亲的安排,即使是娶自己不喜欢的妻子甚至是在婚后,父母要求他抛弃妻子孩子,他也必须照做,不然就违反了“情义”。

日本人强调精神必将战胜胜利。他们对精神极其倚重,他们的战事须知里有这样一条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之数量,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无论在军队还是平民中,政府都鼓吹精神胜于物质的信条。比如说,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即使筋疲力尽,将领也会告诉人们操练将使他们获得能量。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战争期间,有一位大尉向司令部报告情况。刚汇报完,他就倒下了,立即气绝身亡。经检查发现,他的胸口有致命的弹伤。这说明日本人坚信“沉着冷静的精神历千年万载而不朽”。日本人的精神强得让人感到恐惧。日美战争期间,在寒冷的冬天,士兵们受命潜伏在冰冷的水中。真的一动不动,美军之后发现了日军的尸体,一直保持着同一种姿势,不能不说他们的精神力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不是很理解。日本天皇幽闭在宫廷中,行动受制于幕府,有严格的制度限制着他。也就是说,天皇没有实权,像个傀儡,真正的权利掌握在幕府手中。但是,日本人们却喋喋不休地宣传“天皇对其臣民有永世不坠的统治权”,都把天皇当做自己的信仰甚至是神。只要是天皇发布的,每个人都一定会遵守。他们对天皇无条件、无保留地忠诚。这是为什么?我想的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日本政府将天皇作为一种信仰的象征推向了全国,他不必亲自出面处理事务,因为要保持他在人民心中的神秘感以及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信仰。

日本传统的“情义”很特别,称得上“日本特色”。武士忠于自己的领事,并不一定忠于将军。也就是说,日本人对自己的直属上司忠诚是一定的,不然就违反了“情义”,是没有脸面继续活在世上的。然而,特别的是,虽然武士绝对忠于领事,但是,假如领事做了让武士认为自己受辱的事,武士可以向领事实行报复,且这一行为是被所有人认可的,并不会被诟病。因为,这种“报复”也属于遵循“情义”,称为“洗刷”污名的义务。如果不报复,反而会被人们认为这位武士不勇猛。除此以外,在日本,对父母的孝是必须的义务,包括宽宥父母的恶性和无德。只有在对父母的孝与对天皇的忠发生冲突时,才可以不尽孝。无论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破坏自己的幸福,尽孝是必须的义务。日本有很多义务,以我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病态的,可是他们的文化就是如此,他们一直历来的生活也是如此。

日本人的信仰非常绝对,然而,只能说大和民族是个神奇的民族。在我们看来,时刻被条条框框束缚的日本人是很难做出改变的。但事实却让我们看见这个民族特殊的韧性。被美国占领后,他们迅速接受了美国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模式,而且,一旦开始改变,他们就绝不会动摇。日本很不一样!作者:蒋阳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


关于日本精神——菊与刀读书笔记感悟

纪录片《二十二》像个炸弹一样投放在朋友圈引起轰动之后,对日本的批判不绝于耳。抱着解读日本在二战后的行为表现,捧起了已经落灰的《菊与刀》,因同时看了几本书,也因看书不愿一目十行,时隔一个半月终于读完了。

读书期间也一如既往做了笔记,整理了一些战时和历史中的现象折射出来日本民族的特性。包括他们为什么侵略,意念是否高于一切,天皇是怎么样的存在,日本民族等级制度的兴衰,忠,孝,义理。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好像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在读书之前深深相信,想了解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一定是从集体特征去做的整理和提炼。

虽然现在也认可,但是不想那么绝对的去概括了。放大来说,普遍认为中国人都重视礼德,但是现在的社会确实有很多现象以及看法与之相偏离。人们都说美国人崇尚平等和自由,但是歧视和不公也确实广泛存在。甚至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格。这样来说怎么能给每个人烙上标签呢。

刻板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里。

再者说我们看到的现象真的是他的真实性格和品性么。日本人扬名天下的自杀式袭击以及剖腹自杀行为,是日本政府试图去灌输给士兵的想法,事实上每个士兵确实是不怕死么。有人类学家在研究神风特攻队时,看到士兵的书信里抱怨道“日本政府这是在逼死我们啊”,这说明,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和你和我一样是怕死的。

我想,可能是我接触的渠道太过于狭窄了,于是翻了一些日本历史和行为解析的纪录片,看完之后,仿佛更无法写出读后感了。每每这样,读书笔记我总想把它归咎于自己的词汇量和文笔实在是匮乏与粗糙,没法支撑想法乱窜的大脑。如果用浅见揣摩一下日本政府为什么是这个态度,“无论这个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多么怪异,他感知与思考的方式都是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这个政府的态度和决策,也无非是历史演变沉淀出来的结果。

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而非“罪感文化”,区别在于,耻感来自于外部制约,而罪感来自于内心的道德。

正如译者所说“要了解一个社会,恐怕仅凭一本书或一个结论提供的画像远远不够。而了解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民族性格与文化——《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民族性格与文化——《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如果问我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毫不犹豫是小日本鬼子,从有了记忆之时就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这已经是国人的民族记忆了。后来上了中学,姐姐送了我一个松下的随身听(周杰伦的磁带攒了一抽屉),那会儿日本产品代表了质量,先进,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到了高中一边看着日本小电影,一边听着日本威胁论,对这个国家没有一点兴趣。一直到了大学,才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二战时为美国政府整理的关于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分析的调查报告,供美国政府决策参考。刚看到关于本书的注释时,内心触动很大,一方面对美国人把本子当小白鼠一样进行观察实验与分析感到震惊,好像他们在研究一个新的物种;另一方面佩服他们的科学态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对日本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靠主观情绪臆测。此书有一个重大的局限性,就是作者没有把中国和日本联系起来一起研究,这对理解日本文化与民族性是一个遗憾。

新渡户稻造博士在《武士道》中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与中国文化的渊源。虽然博士不断强调与美化“武士道是日本所固有的精神”,但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看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核都会感到亲切与熟悉,孔孟思想和儒家文化是武士道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发扬了“古为今用,洋为日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如果考虑中日文化的差异,唯一的区别在于日本没有“中庸”。中国古代在关于阴阳、矛盾、冲突的认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和”文化,即中庸。日本从古代文化自西方侵略后直接过渡到现代文明。在《武士道》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切腹”的场景,舍生取义,以一种静谧、镇定的态度面对死的方式不是一日修炼能够做到的。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刀”的,这更多的是男性文化吧。

《菊与刀》这本书关于日本文化的阐述完全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因为作者本人创作时并没有去过日本。没有什么比电影更直白,在观看了大量的日本电影后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能这一点有助理解日本的女性文化。一方面日本色情电影的主角几乎完全以女性为主题,读书笔记镜头大多以女性为主体,而且这样赤裸裸的表现让国人感到新奇,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是消费主体(从经济角度),也可能由于女性如同纯洁的樱花用于欣赏。另一方面日本爱情电影中唯美、纯粹的情感故事与画面让人无法与任何色情联系来,关于爱情的忠贞与极致美好可能是由于社会中不存在这样的事物所以需要这样的精神慰藉而来,也可能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身存在对这样完美无瑕的情感追求与向往。中国的爱情影视作品少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性和爱是一体的,友情、亲情和爱情是不能分离的。我是从这个角度理解“菊”的,纯粹而执着。

如果说《菊与刀》刻画了日本的民族性与文化(这样并不准确),那在关于“刀”的部分完全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中看到其灵魂,关于“菊”的部分恰恰反映出一个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文化差异。日本的文艺作品总是将性格与情绪发挥到极致,或恐怖,或美好,或压抑,或纯洁。。。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用几何图形来形容两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圆形,日本文化是一个多边形,让我们总感受到棱角。需要明白的是每一个角都不是日本人全部,你能欣赏日本的文明礼貌,就要理解日本的残忍无情。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菊与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菊与刀》一本很好的书,带我们走近日本人的世界。

先说下读书的感受,刚开始还是比较看得懂的,但是到后面感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是比较深,总的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好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地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各得其所;报恩;洗清污名。

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要从这句话入手,“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有其等级制度,这规定了在每个阶级日本人都有其要做的事,且不得逾越。例如在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吃”或者“坐下”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表明他是在和某个亲密的人说话,还是在和下级或者上司说话。日本的“孝道”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辈分,性别和年纪在一个群体内“各得其所”。一个人如果是兄长,就应该有兄长的性格,就像鱼在水中那么自然。其实在家族中等级制度也是很森严的。父亲或者兄长要对整个家族负责,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由家中的父亲或者长者来定夺,长辈们享有优先沐浴的权利。

“恩”是债务,必须偿还。但在日本人看来,偿还债务和负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对日本人而言,所谓的“恩”是原始的,常存的债务,这个“恩”的范畴是和偿还的范畴完全不相干的。报恩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无限的报恩,即父母之恩河天皇之恩,就是忠和孝。还有一种是会到期的报恩行为,如受恩产生的债务。

“对自己名声的义理”是一个人维护其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对贬损自己的人有可能需要进行报复,或者可能需要自杀。有一次,一位侍从听说了主人对他不好的评价,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诋毁。于是他背叛了主人,向敌对的领主通风报信。这样他的“义理”就得到了满足,“义理不仅仅是忠诚”,它在某种情况下也是要求背叛的美德。

我只分享了我在书中的一点看见,理解起来有所难度,毕竟与我们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500字:

个人情欲:

日本的道德规范,在要求彻底、极端的自我克制的同时,又极力追求五官上的享乐。这也体现了日本佛教与本源佛教的一些区别。日本人认为,肉身愉悦是一种善行,值得培养,但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尺度,绝对不能扰乱到生活中的严肃事物。其在培育身体享乐的同时,又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禁止在严肃的生活领域耽于纵情享乐。享受:热水浴、睡觉、浪漫爱情(彼此彼此嘛)、性爱快乐(对男人婚外情的纵容、艺伎的存在)、同性恋、自慰、酗酒(饮酒与用餐的严格区分)。个人情欲是上天所赐之物,上至哲学家,下到普通百姓,谁也不能指责。而人总是处于一种无法达到较高忠、孝、义理等要求的痛苦之中,因此日本人更倾向于悲剧式的戏剧结局。

德性的困扰:

日本存在诸多的德性要求,同时并不存在善恶之分,经常是困于两种德行选择的矛盾之中。如《四十七士物语》这一故事中,就反应的是“义理”与忠、“义理”与“孝”的矛盾,最终、“义理”获胜。而在有的故事中,忠战胜了“义理”,但在这些故事中,最终主人公无一例外选择了自杀,以此实现对多重德行的履行。而自明治维新以来,反映在《敕谕》中,日本官方有意贬低“义理”而褒扬“忠”,显然是为了提升天皇地位,加强权力集中。

“诚”:是指遵循日本道德和“日本精神”所描绘的“道路”的热忱,主要可解读为对公认的“日本精神”的赞扬,或者是对日本德性领域中某些公认的指标的赞扬。

“自重”指要恪守规则,达到别人的期望。这也体现了日本精神当中的外趋性。注入谨慎、警惕。而一个人如果不遵循善行的明确指示,或者是不能权衡各方责任,又或者没预见突发状况,都是一种耻辱。而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因此,每个人都特别注重公众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自我训练——克己自制:

日本的自我训练,一种是能力上的自我训练,另一种是期待有更多收获,即“练达”(存疑)。能力训练,即培养一种行为能力,精神驾驭法则,即人的意志应该能够驾驭可以忍耐一切训练形式的肉体,肉体本身并没有健康法则,即使受到损害也应该置之度外。当涉及到个人情欲与更为重要的事物时,应果断抛弃个人情欲。训练——快乐:

“练达”源自禅宗用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无我”加以介绍,是指在意志与行为之间“没有一丝间隙”的体验,没有练达的人,其意志与行为之间隔着一块屏障,其被称为“观我”(正在观察的自我)、“妨我”(正在妨碍的自我)。而“无我”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心中所想之事完全一致。自注:自我理解,这一思想更偏向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战败后的日本

战争中的顽强抵抗,战败后的坦然接受,日本能够踏上和平之路的真正优势,在于日本具有敢于承认自己行动“失败了”的魄力,继而能够集中精力去寻找其他出路。(思考:这是其自身文化的灵活性,还是其内在核心的脆弱性,没有可坚守之物,也就没有可失去之物?)再者,对天皇制的保留,顺应了日本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彰显了此书研究的价值。

《菊与刀》:

呼应本书题目,对菊花的喜爱,是日本人个人情欲的一部分,而提及刀,实际上所展示的是日本人对自我训练的一种要求,以此出去自身的“锈迹”,进而追求“练达”的人生境界。

后记:

1.本书写作与上世纪中期,作者对于日本的介绍,时至今日,读来仍使人受益匪浅。但是,本书毕竟是上世纪的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发展,世界、日本都有了相应的变动,对今日日本的认识,此书仍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书目,但不可过于局限与此。

2.读书越多,更加认识到自身认识水平的有限,在之后的阅读中,应更加注重于都质量,且越是好书,越需要多次阅读,就像本书一样,读完仍感觉需要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且阅读后的总结和思考。也是极为重要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