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书之《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书之《我们仨》读后感4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读书之《我们仨》读后感4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今年杨绛先生逝世,各种报道铺天盖地,方知更多的有关这一大家子的事儿。原来,除了钱钟书杨绛夫妻外,其女瑗也是一巨匠。

这本《我们仨》是先生晚年作品,为追忆一家三口的故事。这么一个大家的作品,为了能惠及更多的读者,而定价极地且质地尚好,真是让人感动。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买一本来读呢?

书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但就是朴实的文字中,让人感动,感情至真。也许是多年的沉淀和一直学习的结果,虽然贯穿了近100年的历史,但就是不乱,让人看得入胜,而又看得相当清晰明了。

读到“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这句话,我潸然泪下。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从他们在牛津的照片来看,当年也是郎才女貌,衣着不俗。他们追求上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可以出国留学,而后回到祖国,出版著作,在高校任职,历经战争和社会动荡,受苦受难。老了才得以安居,但一辈子都不忘记看书和工作,正是他们那样的人才可以留下伟大的著作。

一辈子不为名不为利,完全是自己的兴趣使然,多么令人崇拜啊。自然在这样的家庭中,才可以培养出和他们性格一模一样的爱女,真是无比让人敬重的一家人。作者:逊哥儿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


万里长梦话凄凉——《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

关于写作:有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仿佛是为了掩盖贫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庞大的阅读量。有人喜欢用最平实的语句,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而情到深处自然就浓了。

我比较喜欢后者。《我们仨》便是这样一本朴实而又饱满的讲述亲情的佳作。杨绛先生用最简单的语言,举重若轻般描绘出“我们仨”在一起时的幸福美满,以及“我们仨”走散之后的肝肠寸断。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简短的记述杨绛先生做过的一个梦,梦里钱钟书走丢了,她怎么也找不到。梦醒,埋怨钱钟书为什么一声不响撇下她就走了。

二、第三部分是关于“我们仨”的所有美好回忆。

书中这一部分放在第三章,而我准备按时间顺序先说美好的部分,因为这里会对人物做出描写和铺垫,看完这些,再去看分离,更能体会那种伤痛。

这部分记录了二人结婚之后,以赴英国求学为起点展开的幸福生活,这部分的描写很喜欢,因为语言平淡、真实、有趣。

更难得的是,杨绛的描写很接地气,她笔下的一家三口就是很平凡的一家的三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光环加持。让人很容易引起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想一想,他们仨后期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我们也出生了,有些记忆、有些生活、照片中一些物件都能找到重叠之处,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的生活场景,有代入感。

不仅如此,关于人物的描写也很立体,每个人的小性格或者弱点都一览无余,没有滤镜下的人物更加真实。

钱钟书其实很居家,会给杨绛做早饭,他们搬家时会帮忙打扫房间,他在做选择时也会犹豫不决,他笨手笨脚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打碎了房间的餐具、弄坏了门把手、弄脏了衬衫等。他在一个地方学习,也不常去附近游玩。

杨绛其实有点胆小,怕黑,睡得晚起得晚,也会因为在牛津只能走读而感到自卑,难过时也要钱钟书安慰、疏解。很佩服他的一点是:永远尊重别人的选择。

钱媛很乖很懂事,也很聪明。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朋友同事学生多尊敬她,后期还给予父母很多照顾,曾经在病中给杨绛写过一首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以前没有了解过她,通过这本书的叙述,深觉钱媛老师应是年轻人和所有儿女们的榜样。“我们仨”就这样在时代和生活的风雨中互相依偎,遇到困难一起面对,无论多么辛苦的路都能走出幸福和甜蜜。(他们仨的故事没有列举太多,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真的很有爱很温暖)

可惜,人生没有永远

也没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美好结局

风风雨雨半生

终于在暮年有了属于三人的安稳居所时

病痛来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在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杨绛住在古驿道的客栈,每天去陪住在311号船上的钱钟书,晚上回客栈休息,睡梦中飘到女儿钱媛的病房看望她的近况。

春去秋来,古驿道上的柳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直到有一天钱媛也来到这古驿道上,直到有一天杨在这古驿道上再也找不到钱钟书。

其实,这个万里长梦,就是1994年钱钟书开始住院的历程,311号船是他的病房号,古驿道的客栈,就是他们仨在三里河的家。而杨晚上睡梦中飘去女儿那里是钱媛1996年生病住院后每晚打电话给杨讲述的自己的现状。

杨绛在听到女儿隔壁病床上夫妻聊到钱媛说她“很坚强,就是一直在惦记爸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的时候,她写到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钱媛的病愈发严重

直到有一天

杨绛看到钱媛轻健的来到爸爸的船舱看爸妈,说“我已经好了,我的病完全好了”

钱钟书睁大了眼睛,告诉杨绛“让她回去,回到她自己家里去”

圆圆说:爸爸,我就回去了,爸爸,好好休息

圆圆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997年钱媛因病离世

钱钟书的身体日渐消瘦

从开始能坐起来陪她说说话,到后来只能轻轻捏捏她的手,表示他还在

那晚,他强睁着眼睛

她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好生过)

好像没有说“明天见”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姥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在上初中,有天晚上他睡前无论如何要把我叫过去,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春苑,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那时懵懵懂懂的,只知道应声。不久之后姥爷就离开了。

是不是人在最后时刻都有感知?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时候人该多么难过多么无助啊,又或者是不是会释然呢?)

1998年钱钟书因病离世

长达四年的梦,就这样结束了。

杨绛说:我忽然想到第一次在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夜深人静,我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触动,泪流不止。

杨绛先生字字句句直戳我心深处

她平实的描写,处处都拨动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说美好回忆像一碗粥,温暖、治愈,让曲折的旅程无时无刻不被幸福包裹

那么万里长梦就像一壶酒,辛辣、清冽,如梦如幻,一点一滴都在刺痛神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也终将失去自己的时代

我们应珍惜

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珍惜所有美好

又是一年生日时

谢谢爸爸妈妈

祝我生日快乐

另:1最后一张图片系去年十一和爸妈及爸妈朋友去九华山游玩所摄

2从第一篇的大段文字堆砌,到这篇已尝试将文字、段落和排版都化繁为简

3关于以后,希望继续改进。预备配图全部用原创摄影作品,因为我的摄影水平还不错,哇咔咔。有可能还会插入自己唱的歌(恩开个玩笑)作者:酋长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对政治不甚了解,也毫无兴趣,对钱钟书的了解也只限于《围城》和日常聊起的只言片语。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完全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做一枚这样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也没有的人生。

有野心不知到底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欢,我也没有。“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这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最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近来又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这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家庭式回忆录,倒叙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与初次阅读的相同之处在于看到深刻细腻处依然会提笔勾画并且抄录,不同之处却在于心境由久久不能缓和的悲凉而变为丝丝扣心的温暖。

才开始了解他们故事的人总会因为书中第一部分“我们都老了”里杨绛先生隐晦表达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而感到气氛沉重,而后越是读到幸福之处越是惋惜,将先生本想记录的多年来的家庭趣事硬生生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头段时间无意间听朋友聊起“我们仨”,凝重的字句他更多是一句带过不会刻意解说,与杨绛先生书中一笔带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一下不谋而合,接着朋友说这书更适合倒着看,因为看喜不看悲。

印象深刻的这样一段儿话:“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细细想来先生看似平平无奇的愿景却饱含了对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最厚重的爱和理解,求的向来不是钱财富贵、不是权势附庸、不是与众不同,只是至亲的相依相伴,幸福苦难面前他们从来都是一体,却也给彼此最大的空间去做独立的自己。

提及平凡,总有人莫名将“平凡”与“无趣”画上等号,似乎没有大起大落就无法刻骨铭心?这样的有趣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抱以享受。先生书中提到与丈夫两人每日在起居室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互不相扰;工作以余最大消遣就是跟着丈夫四处“探险”,实则就是饭后两人“壮着胆儿”去去平日不常逛的地方遛弯儿,也总能发现一片片新大陆,这就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状态。

后来先生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也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彼此借着一颗儿时的童心童趣美化着能见之物,年复一年的日子却也始终踏实舒坦,守着对方心里的那一方净土去容纳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他们的相处之道。他们的和睦投契自然也为女儿钱瑗营造了一个毫不刻板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父亲母亲的相处从来都是平等而自在的:父亲眼中女儿可以照顾好母亲,这是信赖;母亲眼中丈夫是自己和女儿的好老师,这是欣赏;女儿眼中自己和父亲是母亲的两个小顽童,这是童稚。平等的沟通之下更容易换位思考:即使大我们几十岁的父母也容易脆弱,也会偶尔犯笨、最后会慢慢变老,而家人间从来不是谁一味的包容谁,更多的是需要为人父母亦或为人子女的一番同理心。

“我们仨”——简单的三个字、一本书,书中真切实在的情感使捕捉的每一个细节、叙述的每一件趣事无需过分修饰就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但我相信对杨绛先生而言,至亲家人这辈子的缘分却也不是一本从头翻到尾的书物可以道尽说明;只是拥有时则惜福惜缘,在或许平淡的相守中去感受别致的幸福和家庭的乐趣。作者:李梦瑶

《读书之《我们仨》读后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