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

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

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读书笔记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

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当年朴槿惠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走出了低谷。后来当上了韩国总统。

2、好处二:当你处在顶峰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就会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朴槿惠的经历似乎说明了这点。她当上总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却在此后遭遇了闺蜜门,急速下落重新回归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达到极限,而急转直下呢?

冯友兰举了牛顿的例子:

牛顿感觉到,他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

冯友兰另外举了一个反例:

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还有一些物极必反的情况,跟超越客观环境的极限有关。

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这个适量,要接此人的年龄、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质量来定。

这都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总结:

越浅薄的人越容易骄傲,越骄傲越容易浅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不要膨胀,想想那么伟大的牛顿,还那么谦虚的讲自己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在海边捡了几个贝壳。

膨胀很容易让我们达到极限,进而走向衰败,最近沸沸扬扬的乐视公司,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呢?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第17-28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17-28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睡前读《中国哲学简史》十七章,对董仲舒“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感兴趣。如果汉帝国理论化的政府职能是帮助发展人性,政府组织就不该是为某个阶级服务而压抑其他。董的理论教之先秦思想家,也许政治功用性更强,但似乎更自相矛盾。由群里说到的“救世主”所联想的一点。

10.11中国哲学简史18章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因其贵族政治哲学的本质,汉代时获得独尊的地位(书中同时讲到独尊的另外两点历史原因,包括思想统一的需求以及儒者作为思想家和学者的特殊双重身份,其中作者以后者为要因),刘邦令叔孙通首试新的朝仪后满足地声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一方面暗指刘邦德才欠佳,一方面佐证汉代贵族阶层对礼节的需求出于“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先秦儒家虽维护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对社会理想依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如此看来,儒家学说的真正精神在汉代独尊的环境中却反而被有所歪曲。

下层阶级向往追求社会的公正平等,一旦获取平等继而又追求“高人一等”的阶级优越(繁文缛节和特殊荣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的“实”与“足”对社会发展并非一定就是积极的推动,“知礼节”和“知荣辱”也并非就带来社会的和谐,反而更多地出现“饱暖思淫欲”的现象。物资的充足改变不了攀比炫耀的心理,外显的“礼”也没有其理想化的功效,社会主体的素质与修养也即儒家正统强调的仁义反而凸显出了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10.12《中国哲学简史》19章大部分新道家同样推崇孔子的圣人地位,甚至认为比老庄更伟大,因为孔子对于“忘”真正做到了“知者不言”。他们认为,忘“忘”的为圣人,是已经体现了“忘”的本质;强调“忘”的只能算贤人,因为心中还存有“忘”的念头,还“有心于无欲”。

这里与前一章提到的名词术语“非非”类似。“非非”即“想入非非”中的“非非”,指佛经里“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三界之无色界天最高层。这也进一步佐证了作者在前一章提出的道家和佛学在神秘的形式上的相似之处。

作者认为,新道家这种对孔子甚于老庄的推崇,源于孔子在当时的地位,和新道家实际上已预先接受了儒家的重要经典思想,他们只是以这种思想对老庄进行重新诠释。但是作者也认为这种诠释更富于辩才,而且不乏高明的创见。

其中一点就是,对于“无为”的修正,向郭等新道家将其定义为“尽能”和“自任”。这就将狭义的“无为”概念即“什么都不做”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无为”应该是不“刻意”为之,顺应事物固有本性自然发展。该做不做不算“无为”,顺应天性做了很多事也可以算作“无为”。这也就对道家攻击知识的观点(老子强调弃智,认为知识是欲望的对象,《道德经》中说智慧出,有大伪)做了修正,他们认为模仿的才叫知识,他们攻击的是模仿这种刻意改变本质的行为,并且认为这种“有为”无用且有害。而圣人是天资如此自然发展,他们并没有任何知识。

作者在前一章认为新道家的兴起是缘于南北朝时期政治、社会的黑暗,悲观主义盛行,道家逃避现实的思想体系适合乱世中人的需要。但阅读这一章后,反倒觉得新道家相对先秦道家,消极性有所弱化。

《中国哲学简史》20章新道家的主情派强调享乐,不仅是身耳目鼻之类的肉体享乐,还包括“超乎形象”的精神享乐,后者即为新道家追求的“风流”与“妙赏”,并使得魏晋时期中国诗书画艺术达到高峰。主情派相对圣人更有烟火气,相对俗人更有艺术范。王戎丧子而悲,朋友山简问:“这孩子还是襁褓中物,你又何必如此悲痛?”王回答:“圣人忘情而不为情所动,俗人困扰于世而不知情为何物,能为情所动的恰恰是我们这样的人吶”,朋友叹服此话也任情流露为他悲恸。本章大量引用了《世说新语》的篇章对魏晋“风流”精神进行佐证,将这本书纳入最近期阅读清单。作者解读的新道家主情派的这种态度让我觉得这些人亲切可爱,想进一步了解。

《中国哲学简史》21章

作者认为大乘佛教引入对中国人最大影响分别为“宇宙的心”概念和“二谛义”,后者作者称为形上学负的方法。

性宗将宇宙的心和个人自觉的同一定义为涅槃,而中道宗用“二谛义”描述涅槃,即涅槃不能定义。本章通过僧肇和道生二人(均为鸠摩罗什弟子)的论述对中道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因为它与道家的结合最终发展出了禅宗。

二谛义三层次通过后来的吉藏大师描述为,第一层意识到“万物是无”,第二层意识到“万物非有非无”,第三层意识到“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什么也不能说不用说,即涅槃。

而在此前,僧肇的理论主要就是这个第二层,但是他也对第三层做过具体化论证,认为“般若”是不知之知“涅槃”是不知之物。他三十岁早逝,作者认为他本该取得更大的成就。

道生的“善不受报”即将“业”归为刻意的行为,只要“无为无心”就不属于贪恋执迷而不受业报,这属于道家理论向佛家的扩展。他又提出“顿悟成佛”,认为悟不是渐进式过程而是突然的飞跃,类似量变质变。他还提出佛无“净土”论,认为眼前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区别在人的觉悟,这就是“迷则为凡悟则为圣”。这个理论和如今经常听到的对“彼岸”的向往追求可以对比思考。道生还提出“反对佛教者也可成佛”,这个理论与当时的《涅槃经》冲突而被一些和尚赶出南京,多年后更全的《涅槃经》翻译出有一段与他这个观念相证。

一个有意思细节是,玄奘取经引入的“相宗”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在中国的精神发展中没有起什么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22章禅宗第一要义就是中道宗“二谛义”的第三层次,不可说而保持静默。因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均为传述,在11世纪前没有任何文献。因此作者认为僧肇道生对禅宗的创立意义大于神话人物般的菩提达摩。

禅宗的第一义显得与任何佛经无关,因此临济宗(禅宗流派之一)创始人有若要得法“莫授人惑……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观点,这也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出处。

这也就导致禅宗奉行的修行方式是“不修之修”,即无心地做事,自然地生活,不造作因缘,不念念驰求。这与不修的日常,作者用“滞着”这个词加以区分。即不修之人行于日常又困扰于日常,修行之人只是行于,通过修达到不困不扰。

“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刻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这段对近期一些事的思考有解惑之用

《中国哲学简史》23章作者认为中国佛学最重要的发展在于对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的弱化,因此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学是新儒家的思想来源。另外的来源除了儒家本身以外,还有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介绍了周敦颐、邵雍和张载的宇宙发生论,都从《易传》而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近似于无,本章读得有点囫囵吞枣。

《中国哲学简史》24章心学和理学两个学派的创始人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分别由王守仁和朱熹完成。

新儒家的精神修养方法从周敦颐时期的“静”转到“敬”,更为强调“努力”的观念,与禅宗进一步分化。

新儒家推崇情感和心的剥离,认为情感仅是针对事物当下做出的具体而短暂的反馈,事过则迁而心不用受累。

从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到新儒家邵雍自号“安乐先生”自名住处“安乐窝”,可以看出儒家的“克己”“无欲”和追求人生之乐并不抵触。作者认为新儒家的这方面将中国的浪漫主义(风流)与中国的古典主义(名教)最好地结合了起来。

《中国哲学简史》25章讲朱熹和理学,读的比较慢。作者讲解了理学中“心”、“理”、“气”、“性”以及“太极”的概念,容易混淆,需要进一步消化。作者认为朱熹是新儒家极具代表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系统在中国影响巨大,因此这一章在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时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联系区分。在政治哲学方面,朱熹提到“圣王”和“英雄”的区别,认为尧、舜、三王、周公、孔子等圣王就是遵循“国家之理,而后来历史上的“英雄”统治者只是凭借直觉或经验,未遵循亘古不变的“理”,自然也不可能长存。这其实是孟子的“王”“霸”治道之论的延续。而精神修养方面,讲究“格物”和“用敬”,格物是用了解具体的物达到明白抽象的理的目的,类似于方式。“用敬”则类似于方向,指导格物最终是为了“顿悟”,明心见性。

《中国哲学简史》26章朱熹和程颐认为“性即理”,陆九渊却认为“心即理”,这也道出两个学派的根本差异。陆认为心和性根本没有区别,而心就是真实的世界,这种理论在王阳明那里被系统化和完全化。王认为,当人没注意到某朵花时,那朵花就与他无关对他而言也不存在,当他注意到这花,这花的颜色形状才明白并存在,所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也因此,与理学直接相对,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心才是起源。作者认为王阳明用“致良知”(也就是发现遵循“本心”)作为中心观念与《大学》的纲目进行了最好的融合。但他否定“格物”的重要性,而被理学派诟病为是禅非儒(王阳明曾经格七天竹子而毫无所得大病一场,后来被贬时在龙场顿悟)。作者认为心学派“学苟知本,六经皆为我注”的激厉奋迅这方面确实是禅宗的继续。不过王阳明却批判佛家的不着相其实已经强调了相,作者因此认为心学比佛家还要佛家。

《中国哲学简史》27、28章(完)这两章作为全书总结概括了20世纪初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影响下的发展,同时由于作者是推动这些发展的学者之一,其实更多讲解的是作者的哲学思想。他将西方哲学研究方式命名为“正”,并和前面章节提到的“负”的方法对比,表示两者并不矛盾抵触,并提出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必然始于正的方法终于负的方法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的观点。读完全书,作者的举重若轻印象颇深,也因此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行为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赏析!

原文摘要读书笔记摘抄:

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出世和入世的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使命是要在两种极端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育从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开始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现在的孩子,要按照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虽然理解能力增强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一直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天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在现在社会,我们常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富,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老子之道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文:修雷;道德经第一章很恐怖,非常晦涩。本章作为开篇第一章,定义了很多的概念,道,常道,名,常名,无名,有名,天地,万物,无欲,有欲,妙,徼,玄,玄之又玄等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都可能指代不同的含义。解经我就不抄了,我也没理解很多。摘抄些概念。欢迎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版:图腾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某种非人性(比如石头)的神力创造。

第二版:兽性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一只鸟、乌龟等创造出来的。

第三版:人兽宇宙观。人首兽身的创世妖怪出现,各个文明的神话体系慢慢成熟。

第四版:人性宇宙观。人格化的创世妖怪。人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创世者。

第五版:没有创世妖的宗教。比如不可知论者,泛神论者,自然神论者

第六版:科学宇宙观。总结为,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但是,第六版存在的问题:一、如何解释并找到第一因?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洽性与完备性不可同时兼具。从科学的角度,到底存在不存在一个完备的终极版呢?人类的宇宙观是否注定只能永久地不断升级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就发现之前的版本充满漏洞呢?(我自己在想,即使玄论被证,那玄会不会又引出了一系列的从哪来的问题)

回到《道德经》。我们来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

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无,无是一种鸿蒙之气,无质无象,所以无名。无生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无欲: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有象,故生有欲。合道则生无欲,应物则生有欲。无欲并不是说把欲望都排遣走了,而是人在

领会到无的时候,生出的一种状态。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妙: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原意是人扔东西出去,引申为轨迹,道理,象。

(神,原意并非神仙神奇神叨叨的神,而是造化之良能)

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的追求蒙昧无知。

无欲有欲之辨(辨认的辨),体现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

几步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无应物之有欲,则不足以应万物;也不主张使自身为欲望所吞没,不审万物之所出,不察万物之所以然,无合道之无欲,则失其妙。

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失其所见,则难见物理人情。以有观无,则失其所宗所以然之理。无欲有欲之用,两者皆悖,则尽丧其道。

玄:张衡在《玄图》中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WTF)

读后感心得体会:

开篇这么点字,就搞出了这么多事,还给出了宇宙观,世界观。对于宇宙的看法对屁等小民也没什么用。倒是有欲和无欲的看法,颇有深意。有人即使看了上面这些解释还是不知开篇在说什么,总觉得要跟古文一一对应的翻译下才行。我来尝试下。

道如果是可以描述的话,就不是常道(永恒的大道);名如果可以命名,就不是常名。

无名(鸿蒙之气),天地(宇宙)的开始;无生有后万物开始演变。

所以(为什么要说所以?),用无欲(合道)体验创造的神机,有欲(应物,顺应事物)观察万物的轨迹/道理/规律。

此两者,有和无,都是从道里生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都叫他玄,无生有,有生万物,此乃万物生生不息之妙。

《道德经》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什么了解,西方哲学也只是懂了一些马克思哲学的皮毛,后来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我便趁着当当促销的时候买下了它。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有着微妙的变化。我觉得学者林语堂的以下这段话能够很好地概括我心态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包括发现的和还没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的和文学的,总之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其中,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道的范畴。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部分从来都不能概括整体,能够具体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那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世界本源,分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矛盾冲突产生相互关系这个第三者。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及其相互转换形成的。数千年前的老子就能把世界本质参得这么透,我不得不给他点2014个赞!

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人为是指没有顺其自然的强制行为。所谓无为,就是言行符合道,符合普遍规律,就是不妄为,就是不违反普遍规律,其目的是有为。我从前一直都误解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让我想到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多么的重要!正像著名的《白马论》,对于白马非马的激烈争辩不正是来源于对非字的差异化理解吗?一方理解为等价于,而另外一方理解为从属于。

老子关于大爱无私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指出,天地依道而行,大爱无亲,不为自己而生存,公平无私地对待天地万物,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天地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从这个朴素的自然观中论证出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利他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无私的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原因不也正是此善人依道而行吗?

辩证统一思想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事物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

我非常赞赏老子关于强弱之辩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在强弱之中毅然选择后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选择守其雌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能成为雄,而是在知其雄,也就是知道强大是什么样子,曾经到达过强大的地步的前提之下,选择守其雌,也就是甘于柔弱。这时候的柔弱就不是一般的柔弱,而是包容了强大地柔弱。纯粹的强大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包容了强大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强大,要做的就是首先变得强大,然后再用柔弱包容强大,甘于柔弱。如同常言道:要想真正放下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拿起它,而且不是以放下为目的的拿起。

除此之外,《道德经》中还涵盖了许许多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比如对完美的阐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比如对细节的重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对积累的提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对天道人道的对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也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诸多学科,实在不是我所能完全理解的。至于老子说的抽象的道,我想,所谓依道而行依照的必须是具体的道吧,不然这句话就只能流于空谈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列举出所有具体的道,而只是阐述了抽象的道,其原因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掌握尽可能的多的具体的道,然后依道而行,希望结果不至于太差吧。

相信《《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老子和他的道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