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和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和读后感

三国读书笔记之孙策的倒霉运与不好惹的大仙于吉。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三国读书笔记之孙策的倒霉运与不好惹的大仙于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三国读书笔记之孙策的倒霉运与不好惹的大仙

三国前期能够混出个头脸的人物,无一不经历了多次的跌倒再爬起来。但是有一个人是不在此列的。那就是小霸王孙策,除了他老爹被杀这件事之外,他还真没有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挫折,一直顺风顺水的打成了江东老大。

但是,没有挫折未必是好事,因为人不一定会一直顺,说不定那天一花盆就砸你头上了呢。孙策混成了一流实力,让曹操既想收买人心,又不想让他做大做强。策略就是结亲可以,但是想大司马这种官是不能给你孙策做的。

孙策的倒霉运要从吴郡太守许贡说起。不知道孙策因为什么得罪了许贡,还是许贡对大汉朝忠心耿耿,反正他私下遣人给曹操上书发表了一下自己时局的见解。许贡觉得孙策是跟项羽差不多的人物,还是不要外放为官,把他招到京师给他个工作干就行了。

没想到孙策防务做的好,使者信还没送出去就被抓起来了。孙策一看信,这是要置我于死地啊。许贡的下场,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可是事情没玩,许贡的三位门客,没死跑了。那个时候人还是讲信义忠诚的,这三位趁孙策出去打猎,射伤了孙策,三人从容就义。

叫来医生一看,箭上有毒需要静养百日,不能拍桌子急眼,否则就没治了。正巧张纮有使者从许昌归来,言及曹老板的谋士郭嘉很看不起孙策,说什么轻而无备,性急少谋。孙策哪能忍了,勃然大怒。这个时候从袁绍哪里来的使者陈震终于走到地方了,孙策一听说袁绍想要联合一起攻打曹操,顿时心里舒畅。

好啊,第二天设宴款待陈震,没想到的是在大街上看到了被吃瓜群众前呼后拥的大仙于吉。孙策觉得大仙于吉动摇了他的统治根基,不听众人的百般劝阻,竟然让武士杀掉了于吉。

于是,麻烦事来了。要是大仙那么好杀,那也不叫仙了不是。人家于吉混了这么多年,没一点道行怎么干出来行走江湖。不是砍我的头吗,天天在你脸前头晃悠,你能奈我何呢?用现代话说,就喜欢你恨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孙策就这样活生生的被气死了。临死前安排自己的后事,还是非常明智的。让兄弟孙权接替自己的位置,张昭周瑜辅佐。

周瑜听说孙策中箭,正赶回来看望,没想到半路接到孙策已死的消息,星夜奔丧。对于孙权接班的事情,周瑜是承认的。两个人一聊,以后怎么咱们怎么玩啊?周瑜说,不管怎么着,你首先得有人啊。

我给你推荐一位我的朋友,鲁肃。周瑜当年干居巢长的时候,缺粮找鲁肃去借,鲁肃挥手就把家里的粮食直接给了周瑜一半。就这样硬的关系,不用说了,鲁肃也就自然而然的跟着孙权干了。

孙权对鲁肃灰常尊敬,没事就找他聊聊。一天晚上,就说起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我该怎么办呢。

鲁肃分析的很到位,说道汉王朝缺砖少瓦想要复兴是基本没望,曹操现在的势力也不是一时半会咱们能动摇的,咱们就趁北方现在战乱顾不上咱们的时候,干掉黄祖、刘表,据长江而守,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鲁肃的这番话基本上奠定了未来三国的格局,足见其眼光之高。

曹操听说孙策死了很高兴,趁你病要你命,准备一鼓作气起兵江南。侍御史张纮劝阻说,你这乘人之危不太好啊大哥,万一你再打不下来,就结成仇家了,不如现在雪中送碳结个善缘。

曹操听从了意见,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当然了张纮同学也得到了会稽都尉的职位,跑到江东跟孙老板穿一条裤子去了,他还给孙权举荐了顾雍,从此孙权这边是彻底稳定了下来。

袁绍听说这事心里又开始动摇了,原来挟天子令诸侯这么爽啊。

我是不是也可以呢?然后起兵70万(号称70万),攻打许昌,终于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到底未来鹿死谁手呢?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衣带诏曹操与刘备的博弈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衣带诏曹操与刘备的博弈

王忠、刘岱跑回许都,曹老板很生气,你俩还有脸活着回来?孔融劝阻,两人才有幸留下性命。

时至冬日,曹操也有心无力去攻打刘备。只好先去招安刘表、张绣。无独有偶,袁绍此时也派兵去招安。

一桌饭,却来了两家客人,到底降谁?谋士贾诩,看的很清楚,知道能够笑道最后的肯定是曹操。于是乎,赶走了袁绍的使者,投降曹操。曹老板也果然如贾诩所料,善待张绣。

狂人祢(mí)衡,闪亮出场受死了。其实不知道,此人的才能到底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胆子的确大。最后被曹操送给了刘表,刘表打发给了黄祖,黄祖实在忍不住杀掉了祢衡。

不知道祢衡怎么想,但是起码死得不值。不要把别人当猪,但愿自己不是狗这句话,祢衡应该好好的思考。死不足惧,关键是你为何而死?为何而狂?

董承这边,刘备一走,基本上计划落空了。整日与王子服商议,也没能有办法,一气之下一病不起。皇上很贴心,派出名医吉平前去慰问。董承,天天长吁短叹吉平也不敢问。

正巧一日,董平睡觉说梦话,大喊了一声曹贼休走,这回露馅了。吉平问道,你想害曹公?董承瞬间一身冷汗,不知道咋接这话。吉平说,国舅别怕,我虽然是小喽啰,但是心中未曾忘记大汉啊。

好险,未曾忘记就好。那就一块签个名吧。咬了手指,签了字。吉平很是风轻云淡说道,别操心了,曹操命在我手,趁给他看病的机会,一点毒药就毒死他就成了。

这边大义凌然,谁曾想隔壁就是苟苟且且。董承心里高兴啊,一抬头看见自己的家奴秦庆童和自己的侍妾云英正勾勾搭搭呢。男人嘛,对这事一般很忌讳,顿时火冒三丈,给我狠狠的打,打完先关起来。

董承似乎忘记了,自己现在谋划的是什么营生。如果打完之后,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事也就算了。可是没打死这事可就大了,小人哪有这么好得罪呢!果然,秦庆童半夜逃走,转脸毫不犹豫的就跑曹操那里告发了他们几个密谋的事情。

吉平怎么能玩的过曹老板呢,三言两语试探之后就被揭发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严刑拷打了。面对敌人的拷打,吉平致死不招。可是不招也没用,至此当时谋划的人,基本被一网打尽。

顺带着差点连累了汉献帝,让曹操萌生了废除汉献帝的念头,幸好程昱劝阻。额,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曹老板怒气未消,进宫杀掉了董承的妹妹董贵妃。一代帝王,连自己的妻儿都保不了,何其悲哉!杀掉了在朝中的五人,还有刘备、马腾逍遥法外呢,这事不能忍呀。程昱说,马腾屯兵西凉不好打,好生慰劳,回头腾出手来,把他骗到京师干掉就行。

刘备目前在徐州,兵力分布成掎角之势,也不好打。先放一放,不如,先打袁绍好了,柿子还得拿软的捏不是?

这个时候,正好郭嘉回来,曹老板征求意见。郭嘉看的很透,袁绍性迟多疑,不足挂齿。刘备现在刚开始重整军队,趁着人心未稳,一战可定!好,那就打刘备吧,有实力真好,想打谁打谁。

传到刘备那里,顿时慌了手脚。只能求救于袁绍。袁老板现在正因为儿子生病痛哭流涕呢,想着陪儿子去地下的心都有,哪有心管刘备这种闲事。不过还是说了句面子话让孙乾传给刘备,要是混的不咋地,就来投奔我就行。

刘备听了结果,估计跺脚骂娘的心都有。张飞出主意说,曹兵远来一路劳顿,不如去劫营!刘备很高兴,我弟现在大有长进呀!好,今天晚上哥哥跟你同去劫营,杀他个天翻地覆!

劫营到底顺利否呢?且听下回分解。

鹿死谁手,决战官渡——三国读书笔记之官渡之战


鹿死谁手,决战官渡——三国读书笔记之官渡之战

现在看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只有四个字形容,以少胜多。经此一役,曹袁二人之性格,指挥力、决策力对比可谓一目了然。

以少胜多并非是兵法常态,以多欺少才是正确路线。为什么袁绍拿了一手好牌,反而输的如此惨烈?这个我们要从头说起。袁绍一方,对于是否出兵,谋士团成员的意见是相左的。

田丰认为现在不宜大动兵戈,要等时机。而逢纪认为咱们主公行的是仁义之师,有什么不能出兵的呢?

结果逢纪胜出,田丰被关进打牢闭门思过去了。行兵到阳武,沮授也因提出“咱们兵多而不精,建议以守为战略主线”策略被关了禁闭。

战役还没开始呢,袁绍就自断双臂。

反观曹操这边的情况,虽然大家心存恐惧,但是高层却意见统一,只有一战。荀攸提出看法,就是速战,咱们的粮草拖不起啊。

两军对阵,曹操说我奉旨讨贼,袁绍说我奉衣带诏讨贼。一言不合,开打呗。结果曹老板,这一仗大败,只好退守官渡。两军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拉锯战。袁绍这边推土成山,向曹营射箭,曹军造了霹雳车,反击袁军。袁一计不成,又想挖地道,也被曹军所破坏。

这个时候,曹老板撑了两个月,军粮捉襟见肘,谋生了想要撤回许都的想法,写信咨询荀彧。

荀彧一言点破天机,我们就这么多人,竟然跟袁绍对峙了两个月没有被打败,不正说明问题了吗,为什么要撤?只要坚持总有机会。故事的转折要从曹操部将徐晃的手下抓获了袁绍细作,得知韩猛要押送粮草送到军中。徐晃的办事效率还很可以的,顺利的烧掉了韩猛的粮草。

这个时候审配,向袁绍建言,行军打仗粮草为重,一定要重兵把守才可。

袁绍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派爱喝酒的淳于琼前去驻守乌巢。而曹操这边粮草也已经告急

曹操写文书给荀彧让他置办粮草事宜。可是,这书信却没有送出去,最终落到了许攸的手里。

许攸很高兴,这么大一馅饼落我头上了,赶紧去袁绍处,建议袁绍去攻打许昌。

袁绍半信半疑,觉得这会不会是曹操设的一计呢?正说话间,审配派人送来了许攸贪赃枉法纵容亲人的书信。袁绍大怒,就你这种人还来我这里献丑,不杀你就不错了,还不滚蛋。许攸郁闷之下,投靠了曹操。曹老板生死存亡之际,自然是礼贤下士。在坚持用人不疑的情况下,亲自带兵前去乌巢劫粮,留下众将看守军营。淳于琼喝的不省人事,乌巢顺利被劫。袁绍一方看到乌巢被劫,又产生了意见分歧。

张郃认为应该前去救乌巢,而郭图认为劫粮曹操必定亲自前去,不如趁此时攻打曹操营寨,肯定一打一个准。

双方争执不下,袁绍采取了你们都对,我都听的策略,既派蒋奇前去救乌巢,又让张郃、高览前去攻打曹营。结果蒋奇被杀,张郃、高览攻打也不尽顺利。

郭图怕张郃回来找自己对证,设计离间张郃、高览与袁绍的关系,只是两人投降曹操。

事情到此,胜败已分。袁绍带着800余骑仓皇渡河而逃,而曹老板大获全胜,犒劳三军军士。至于袁绍逃走后的故事,只能放下下一篇中来说。作者:秦少白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0


这个暑假我过的很是充实,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正直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以鄙人有限的历史以及文学知识来看,《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别的小说无法撼动的,虽然一般人眼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居于首要地位,但是就从小说在大众中的普及率以及影响率来说,《三国演义》无疑是压倒性的击败《红楼梦》的。就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也许不会陌生,但是两人的故事他们又知道多少?但是对于诸葛亮,关羽,恐怕三岁小孩也能给你讲出一段“空城计”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等一干事迹的。对于我个人而言,《红楼梦》我小学就开始尝试性的阅读,不过可惜读了两回就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当时年纪过小,文言功底以及思想造诣实在太低,不过也就是在当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我却是看完的了,或许这两本书的故事性之强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就算是到了现在,《红楼梦》也是我未敢涉足的禁区,在多如牛毛的红学研究者和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书籍的恐吓下,我望而却步,如果一本书前后铺垫的如此完美,前面的每一句话后文都有照应,甚至连人名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譬如甄士隐其实是真事隐,贾雨村其实是假语存,OH,MY GOD,我看小说本来就为了消遣,倘若看个几千字就把你整成半死,那还有什么意义。

毋庸赘述,鄙人这次选择《三国演义》作为暑期读书的对象,起原因有三,其一就是最好选一本名著小说,这样才比较有意义。其二,就是上面所讲的,《红楼梦》文学性太强,读不来,也分析不来。而《水浒传》这本小说又太低俗,满篇的宋元时期的口语,文学性又太弱,而《西游记》明显是志怪小说,对于光明向上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封建文化“集大成”的东西最好不要看,三国演义恰好走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既不失小说的故事性,又不失名著的文学性,作为一本半文言小说,对其研读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其三则完全是追求时尚了,殊不知现下文化界叫的最响的名字是谁?易中天先生是也,此君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品成名,刮起了一阵品评三国的旋风,关于此君我不想做过多评价,虽然最近批评的声音很多,说他在央视侃大山,误导了广大无知的青少年。误导不误导不好说,不过我认为,引发孩子们的读书热,读史热总比让孩子们天天做在电视机旁看那些酸溜溜的日韩偶像剧要好的多,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谢易先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也没有说到正题上,应该转一转了。

这次暑期品评三国,鄙人参考的唯一一本书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至于陈寿的《三国志》,抑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参考了,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借鉴了部分文学普及参考书以及网上的某些观点,这里事先说明。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正因为是小说,它绝对不能作为正史来读的,但是正史却没有小说那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强大功力。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奸雄曹操,忠雄关羽,智雄诸葛孔明是三个最为典型的典型。不过这三个人物我先搁置一边,我先分析一下最喜欢的赵云。

小时侯读三国,最关注的是武将的战斗力,因此赵云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高大的,当阳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书中描写道“赵云怀抱后住,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一段描写何等的荡气回肠,看罢之后是何等的血脉喷张,恨不得自己就立即化作赵云,在当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搏杀。汉中一役,他率几十士卒镇守大寨,杀退曹操数万人马,被刘备赞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此时的事迹达到最高潮的辉煌,这句评价也可以说是对赵云最高的评价,后期跟随诸葛亮六出祁山,赵云依然势不可挡,有过力斩五将的辉煌战役,虽然可能经过罗贯中的润色。综观三国,赵云的伟大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形容他,恐怕也不为过,无怪乎当闻之赵云病故的消息后,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言辞之伤感,由此可见一斑。

从另一点上来说,赵云的“忠”也是小说着力刻画的,有人形容赵云“尽忠刘氏,义贯金石”,还有人说他是“择贤而事,克尽职守”,总之,赵云所表现出的忠义,是不亚于关大圣人的,早期和刘备一见如故后,便立即倾心于他,后不远万里前来投靠。效忠刘备后先后两次挽救刘家的香火,长坂坡单骑救主,长江夺江截阿斗,赵云无不是赤胆忠心,置生死于度外,怀安危于胸中的,刘家的香火得以残存,绝对是应该给赵云磕一万个响头的。无怪乎赵云死后,后主刘禅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中矣!”,并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可见刘禅还没有昏到家,至少还知道他这条小命是谁拼了命救回来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赵云的智勇双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一开始只能算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后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用。我想如果换作赵云去守荆州,或者是赵云辅佐关羽联合去守荆州,或许最后的结果不会那么坏,不过一切也只能是设想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三国读书笔记之孙策的倒霉运与不好惹的大仙于吉”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和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