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第17-28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中国哲学简史第17-28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17-28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睡前读《中国哲学简史》十七章,对董仲舒“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感兴趣。如果汉帝国理论化的政府职能是帮助发展人性,政府组织就不该是为某个阶级服务而压抑其他。董的理论教之先秦思想家,也许政治功用性更强,但似乎更自相矛盾。由群里说到的“救世主”所联想的一点。

10.11中国哲学简史18章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因其贵族政治哲学的本质,汉代时获得独尊的地位(书中同时讲到独尊的另外两点历史原因,包括思想统一的需求以及儒者作为思想家和学者的特殊双重身份,其中作者以后者为要因),刘邦令叔孙通首试新的朝仪后满足地声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一方面暗指刘邦德才欠佳,一方面佐证汉代贵族阶层对礼节的需求出于“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先秦儒家虽维护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对社会理想依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如此看来,儒家学说的真正精神在汉代独尊的环境中却反而被有所歪曲。

下层阶级向往追求社会的公正平等,一旦获取平等继而又追求“高人一等”的阶级优越(繁文缛节和特殊荣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的“实”与“足”对社会发展并非一定就是积极的推动,“知礼节”和“知荣辱”也并非就带来社会的和谐,反而更多地出现“饱暖思淫欲”的现象。物资的充足改变不了攀比炫耀的心理,外显的“礼”也没有其理想化的功效,社会主体的素质与修养也即儒家正统强调的仁义反而凸显出了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10.12《中国哲学简史》19章大部分新道家同样推崇孔子的圣人地位,甚至认为比老庄更伟大,因为孔子对于“忘”真正做到了“知者不言”。他们认为,忘“忘”的为圣人,是已经体现了“忘”的本质;强调“忘”的只能算贤人,因为心中还存有“忘”的念头,还“有心于无欲”。

这里与前一章提到的名词术语“非非”类似。“非非”即“想入非非”中的“非非”,指佛经里“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三界之无色界天最高层。这也进一步佐证了作者在前一章提出的道家和佛学在神秘的形式上的相似之处。

作者认为,新道家这种对孔子甚于老庄的推崇,源于孔子在当时的地位,和新道家实际上已预先接受了儒家的重要经典思想,他们只是以这种思想对老庄进行重新诠释。但是作者也认为这种诠释更富于辩才,而且不乏高明的创见。

其中一点就是,对于“无为”的修正,向郭等新道家将其定义为“尽能”和“自任”。这就将狭义的“无为”概念即“什么都不做”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无为”应该是不“刻意”为之,顺应事物固有本性自然发展。该做不做不算“无为”,顺应天性做了很多事也可以算作“无为”。这也就对道家攻击知识的观点(老子强调弃智,认为知识是欲望的对象,《道德经》中说智慧出,有大伪)做了修正,他们认为模仿的才叫知识,他们攻击的是模仿这种刻意改变本质的行为,并且认为这种“有为”无用且有害。而圣人是天资如此自然发展,他们并没有任何知识。

作者在前一章认为新道家的兴起是缘于南北朝时期政治、社会的黑暗,悲观主义盛行,道家逃避现实的思想体系适合乱世中人的需要。但阅读这一章后,反倒觉得新道家相对先秦道家,消极性有所弱化。

《中国哲学简史》20章新道家的主情派强调享乐,不仅是身耳目鼻之类的肉体享乐,还包括“超乎形象”的精神享乐,后者即为新道家追求的“风流”与“妙赏”,并使得魏晋时期中国诗书画艺术达到高峰。主情派相对圣人更有烟火气,相对俗人更有艺术范。王戎丧子而悲,朋友山简问:“这孩子还是襁褓中物,你又何必如此悲痛?”王回答:“圣人忘情而不为情所动,俗人困扰于世而不知情为何物,能为情所动的恰恰是我们这样的人吶”,朋友叹服此话也任情流露为他悲恸。本章大量引用了《世说新语》的篇章对魏晋“风流”精神进行佐证,将这本书纳入最近期阅读清单。作者解读的新道家主情派的这种态度让我觉得这些人亲切可爱,想进一步了解。

《中国哲学简史》21章

作者认为大乘佛教引入对中国人最大影响分别为“宇宙的心”概念和“二谛义”,后者作者称为形上学负的方法。

性宗将宇宙的心和个人自觉的同一定义为涅槃,而中道宗用“二谛义”描述涅槃,即涅槃不能定义。本章通过僧肇和道生二人(均为鸠摩罗什弟子)的论述对中道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因为它与道家的结合最终发展出了禅宗。

二谛义三层次通过后来的吉藏大师描述为,第一层意识到“万物是无”,第二层意识到“万物非有非无”,第三层意识到“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什么也不能说不用说,即涅槃。

而在此前,僧肇的理论主要就是这个第二层,但是他也对第三层做过具体化论证,认为“般若”是不知之知“涅槃”是不知之物。他三十岁早逝,作者认为他本该取得更大的成就。

道生的“善不受报”即将“业”归为刻意的行为,只要“无为无心”就不属于贪恋执迷而不受业报,这属于道家理论向佛家的扩展。他又提出“顿悟成佛”,认为悟不是渐进式过程而是突然的飞跃,类似量变质变。他还提出佛无“净土”论,认为眼前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区别在人的觉悟,这就是“迷则为凡悟则为圣”。这个理论和如今经常听到的对“彼岸”的向往追求可以对比思考。道生还提出“反对佛教者也可成佛”,这个理论与当时的《涅槃经》冲突而被一些和尚赶出南京,多年后更全的《涅槃经》翻译出有一段与他这个观念相证。

一个有意思细节是,玄奘取经引入的“相宗”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在中国的精神发展中没有起什么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22章禅宗第一要义就是中道宗“二谛义”的第三层次,不可说而保持静默。因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均为传述,在11世纪前没有任何文献。因此作者认为僧肇道生对禅宗的创立意义大于神话人物般的菩提达摩。

禅宗的第一义显得与任何佛经无关,因此临济宗(禅宗流派之一)创始人有若要得法“莫授人惑……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观点,这也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出处。

这也就导致禅宗奉行的修行方式是“不修之修”,即无心地做事,自然地生活,不造作因缘,不念念驰求。这与不修的日常,作者用“滞着”这个词加以区分。即不修之人行于日常又困扰于日常,修行之人只是行于,通过修达到不困不扰。

“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刻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这段对近期一些事的思考有解惑之用

《中国哲学简史》23章作者认为中国佛学最重要的发展在于对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的弱化,因此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学是新儒家的思想来源。另外的来源除了儒家本身以外,还有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介绍了周敦颐、邵雍和张载的宇宙发生论,都从《易传》而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近似于无,本章读得有点囫囵吞枣。

《中国哲学简史》24章心学和理学两个学派的创始人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分别由王守仁和朱熹完成。

新儒家的精神修养方法从周敦颐时期的“静”转到“敬”,更为强调“努力”的观念,与禅宗进一步分化。

新儒家推崇情感和心的剥离,认为情感仅是针对事物当下做出的具体而短暂的反馈,事过则迁而心不用受累。

从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到新儒家邵雍自号“安乐先生”自名住处“安乐窝”,可以看出儒家的“克己”“无欲”和追求人生之乐并不抵触。作者认为新儒家的这方面将中国的浪漫主义(风流)与中国的古典主义(名教)最好地结合了起来。

《中国哲学简史》25章讲朱熹和理学,读的比较慢。作者讲解了理学中“心”、“理”、“气”、“性”以及“太极”的概念,容易混淆,需要进一步消化。作者认为朱熹是新儒家极具代表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系统在中国影响巨大,因此这一章在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时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联系区分。在政治哲学方面,朱熹提到“圣王”和“英雄”的区别,认为尧、舜、三王、周公、孔子等圣王就是遵循“国家之理,而后来历史上的“英雄”统治者只是凭借直觉或经验,未遵循亘古不变的“理”,自然也不可能长存。这其实是孟子的“王”“霸”治道之论的延续。而精神修养方面,讲究“格物”和“用敬”,格物是用了解具体的物达到明白抽象的理的目的,类似于方式。“用敬”则类似于方向,指导格物最终是为了“顿悟”,明心见性。

《中国哲学简史》26章朱熹和程颐认为“性即理”,陆九渊却认为“心即理”,这也道出两个学派的根本差异。陆认为心和性根本没有区别,而心就是真实的世界,这种理论在王阳明那里被系统化和完全化。王认为,当人没注意到某朵花时,那朵花就与他无关对他而言也不存在,当他注意到这花,这花的颜色形状才明白并存在,所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也因此,与理学直接相对,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心才是起源。作者认为王阳明用“致良知”(也就是发现遵循“本心”)作为中心观念与《大学》的纲目进行了最好的融合。但他否定“格物”的重要性,而被理学派诟病为是禅非儒(王阳明曾经格七天竹子而毫无所得大病一场,后来被贬时在龙场顿悟)。作者认为心学派“学苟知本,六经皆为我注”的激厉奋迅这方面确实是禅宗的继续。不过王阳明却批判佛家的不着相其实已经强调了相,作者因此认为心学比佛家还要佛家。

《中国哲学简史》27、28章(完)这两章作为全书总结概括了20世纪初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影响下的发展,同时由于作者是推动这些发展的学者之一,其实更多讲解的是作者的哲学思想。他将西方哲学研究方式命名为“正”,并和前面章节提到的“负”的方法对比,表示两者并不矛盾抵触,并提出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必然始于正的方法终于负的方法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的观点。读完全书,作者的举重若轻印象颇深,也因此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行为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

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著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冯友兰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而后又到美国学习西方哲学,所以他的这本哲学史著里会时不时将中国古人的思想见解在西方哲学中找到映射,同样也免不了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举重若轻的仅用短短的300页正文,就能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非常系统的、透彻的呈现给读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提炼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对超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还有哲学,可以让人们不会沦陷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因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极少关心宗教的中国人通过对哲学的极其关心,来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觉解,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中国先哲们认为单就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同一,为了得到这个同一,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哲学家以身载道,展开了“出世”与“入世”的体验和探讨。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在无数探寻真理的路上,总会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表象对立,实则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寻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当然,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哲学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时候,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身处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先哲们都支持一个共同的理论——物极必反,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也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觉得到,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农”的思维习惯让中国古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变化,因此许多发明创造也受到阻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当然,中国哲学不仅只是适用于当时条件下生活的人,她还有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住”。中国哲学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儒家思想认为:理想的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冯友兰先生提出,这些人伦的性质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必须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分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可变的。每种哲学都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共同的东西。”正如冯友兰先生所预见的那样,“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哲学正在逐步为适应现代化的中国而发生变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导作铺垫,才有后面提纲挈领式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该书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如下:

一、儒家

创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新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五、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六、法家

韩非子

七、禅宗

佛学分支与道家哲学结合的结果

毕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记录,冯友兰先生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跳出历史材料的堆砌,对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学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理,不仅给出了每种学说的要义,对每种学说进行分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尽力呈现给读者一个个具有立体感和画面感的哲学人物。不仅如此,冯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讲解中不参杂一丝主观色彩,读书笔记m.i1766.com只有胸中有丘壑,才会下笔如有神。在冯先生的笔下,中国哲学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冯先生所说的人生的第四种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先生的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与开篇遥相呼应的是,冯先生在书中结尾处再次提出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而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对此,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写于此,心境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授学生专业课程,无非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大部分的人,一样不会从事智慧的思考,而是专注于怎样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终究只能培养出前两种境界的人。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因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样,学子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结合起来,不再专注于咫尺之侧的空间,而是看到九天之外,鸿蒙太空,如此岂不是教师职业的一大乐事?

研究哲学史,并不在于还原那个曾经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本书能穿越时空仍迸发勃勃生机。

人生三快事:美酒、挚友、枕边书,此书可作枕边书,闲暇之余翻阅,总会有自己的收获。

《28岁赚千万》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28岁赚千万》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最近一直有还房贷的压力,陷入到处红着眼找钱的状态。女票发了我一篇Luke朋友圈的文章,关于财富。作者是JOIN于宙,知乎小网红,自己在大连做了一个芝士蛋糕店,貌似还挺成功的。

文章中提到一个主要的观点:如果你没有获得财富,是因为你对财富还不够饥渴,强大的驱动力才是从rich到wealthy的本质原因。Greedisgood!

深以为然。

文章还提到了一篇天涯的帖子《28岁赚千万》,一篇自传体的商场小说。是否真实故事已不可辨,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仍然不过时。

读完后很受鼓舞,有些道理之前都听过,也认为是对的,但由于见识有限,所以,不知道在真实场景下是这样的应用方式。

销售是商业的重要一环,做好销售才能赚钱:

之前一直会瞧不上销售,认为销售就是忽悠,没水平,技术含量低,没面子。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好的销售可以将同类产品甚至是弱势产品,卖出去,甚至是卖到一个更高的价位。

从观念上需要摆正位置,重视销售。另外,销售其实就是要不断的揣摩人心,获得信任。这些事情之前自己一直不屑于做,陷入自我的世界,认为自己很强,无需与外人配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章中讲述到磨练销售的技巧,是大量的分析、模仿和练习,才能够有现今的销售技能。而且是真正的自学。背后强烈的赚钱动机才是更为底层的驱动力。

生活无处不销售。

你对外的输出,构成你自己:

过去的荣誉也好,失败也罢,都不构成你自己。只有你对外的输出,才构成你自己。

和之前察觉到的“做一个有价值输出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合作社会,你需要首先满足别人的需求,才有可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外输出是困难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高原反应。

文中提到被炒鱿鱼之后,为了能够在接下来的家电销售旺季赚到一笔钱,他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精准营销的过程,全是苦力活,但是,却能够做下来。这种把自己放在一线的做法最能够鼓舞团队士气,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团队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为后来的腾飞打下坚持的技能基础。这些事情,看似累,但因为有后边更大的谋篇布局,可以实现价值闭环,所以杠杆率非常高。

回想自己,其实只是想要通过赚钱的动机来躲避啃老带来的愧疚,并没有真刀真枪的去在一线拼杀,也就是说,没有对外的输出。这才是30岁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所有的动机和努力,只是在脑海中消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输出。如果不做出改变,40岁的时候,你必将后悔终生,而且,这个问题还会遗传给你孩子。

真实的商海,是一个零和博弈:

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因为总体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没有那个行业或领域能够一直保持指数增长,总归有一天,回达到环境条件限制的瓶颈。

这个时候需要有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去面对竞争对手;也要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智慧,能够把握时机。

丢掉过往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打不过的时候,才考虑双赢、合作。

商海中的利益之争,只有胜败,别无他路。想要在这条路上淘金,就要有这样的觉悟。金字塔登顶的过程中,剩者为王。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这是一本结合了很多领域、在宏观上讲整体人类历史概观的书,会忽略很多微小生动的细节,但看完《人类简史》的时候,应该对人类史有一个清晰的概貌,而且对一些基础的历史问题会有明确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帝国?钱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曾经,野野对于“大历史”的概念是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启的,那种以小见大、纵横捭阖的论述方式看看后来无数的模仿者就知道其影响之大。而《人类简史》这哥们的冲击力已经不仅仅是“大历史”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意图就是-作者试图把人类回归到一个物种的位置上去,我们和花鸟鱼虫一样,只是这大千世界其中的一个品类,而已。

在《人类简史》之前,人类史的尺度都是建立在人已经像个人样的基础上,不论是从农业社会还是畜牧社会。而赫拉利认为这不过是一小段历史,人类的历史还要往前倒,倒到我们什么时候走出非洲、什么时候退掉体毛、甚至什么时候和黑猩猩分道扬镳的。今天的人类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我们只承认有记录的人类史,不论是刻在甲骨上的还是印在泥版上的,这最多不会超过万年的尺度。《黑色的雅典娜》的作者提出过一个惊人的观点-雅利安文明是被包装出来的,是被两百年前那个启蒙运动所谓的理性之光包装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欧洲文明的源头叫古希腊,古希腊一定是纯洁的,它是欧洲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源头。而当我们说到石器时代的时候往往用“狩猎采集”四个字就说完了,这上百万年的尺度就这样被我们直接略过了,只在万年的尺度上摸爬滚打,这是很有问题的。

作者试图写出一本突破史观尺度的书,但可以看得出万年尺度的人类史主要还是由三种史观所构建:

退步论:

主要属于早期文明,就是雅斯贝尔斯讲的那个轴心时代,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波罗多》,还是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总的来说就是,原来是黄金时代,然后是白银时代,然后变成青铜时代,反正整个世界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就像孔子说“无从周”,他想象的周朝,秩序井然、人人彬彬有礼不逾矩,那是个非常美好的社会。然后礼崩乐坏,一天比一天差,整天就唉声叹气。整个退步论里暗含一个期许,总得有一天要重整江河。

进步论:

这主要是欧洲的调调,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欧洲告别了上帝。我们的命可以hold在自己的手里,不再需要上帝的庇护了。这种史观催生出了新的观点,人类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借由科技的力量、人的理性去亲手造出来一个新的世界。在100年前进步论那是相当深入人心,几乎是全民喧嚣、大家高呼着口号,认为指日可待地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缔造伟大社会。

循环论:

这在东方文化上有着非常深的烙印,无论是印度的吠陀到婆罗门,还是佛教到中国本土的一些文化,都在讲天道轮回的一个观点,它给了生的希望,就是说世界一定是在毁灭中孕育、在孕育中成长、成长中必然毁灭。这种循环论因为科技含量不高,所以被进步论打败。

建立起自己的史观还挺重要的,并不是去站队,一个人的史观可能是30%退步史观+20%的进步史观+50%的循环论,了解不同的史观有助于自己意识的开放性。

书里有一个观念非常有意思,作者认为定居是个巨大的骗局,这真是个让人拍手叫好的想法,赫拉利觉得在原始人类是没有产权这个概念的,定居之后才出现了“产权”。

定居之前,人类过的是信马由缰的生活,那真是天下处处皆为家的生活,哪儿有果子吃、哪儿能逮到兔子,哪儿就是家,环境不好就换一处。

而定居之后,人类从找果子吃变成了种果子,种植的过程可能会有天灾人祸还会被贼惦记着,于是人们开始求神拜佛还要防小偷,人们开始围篱笆,确认产权。

定居让人类的行为和心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定居之后才成为人的嘛。

从某个角度看,我们仍像上古时代的智人一样,都在朝着“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向奔跑,只是我们跌入了一个叫“努力”的陷阱,当我们抬起头来,远方依然是远方,只是我们不再奔跑。

作者还提及了人类千万年驯化其它物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彼此驯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动物驯化是人和动物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它有一个相对可悲的结局,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里我们驯化了很多动物,把那些桀骜不驯的、野生状态的物种都纳入人的行为版图。我们始终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们驯化了狗,同时发生的是狗驯化了人。鸡马狗羊鹦鹉,这些动物其实每时每刻都在驯化我们,驯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结构、驯化我们的饮食习惯、驯化我们的喜怒哀乐。它们驯化通常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人类的某些东西投射在它们身上,这是我们特别乐此不疲的,把这那些小猫小狗叫孩子,把我们很多东西投射给它们。二是我们为动物提供了一些被它们接收的行为范式,反过来讲,它们为我们注入了某种行为范式,比如说喝牛奶,这对人类基因的演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年李鸿章就是因为看到了大航海时代、贸易通商、挖掘矿藏、大机器生产的世界格局之变,看到了船坚利炮对当时大清王朝冲击的猛烈程度,派出去的官员,到欧洲去访问,回来之后受到那种心灵的震撼,所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互联网就是今天我们身处的一个千年大事,它其实也是一种返祖的表现。

互联网的本质是相互链接,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类返祖的隐喻吗。原始的我们,曾经赤裸在草原上奔跑着,穿越崇山峻岭,叫得出每一个鸟儿的名字、识得出每一种蘑菇、听得懂山川流水,那种自然的状态不正是万物互联吗。

但,定居之后,我们心智模式改变了,这些都听不懂了。

而今天的分享经济也是在召唤我们回到原本那种纯粹的自然心智状态里。因为分享经济的本质是分享那些让人自然真心产生愉悦的东西,并非是我多了一个不好的东西,我把它给你。以及分享经济的意义是万物皆有用,我们曾长期处于一个过度被建构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浪费了,不是因为它们没用,而是因为被放错了地方,而分享经济是让所有的资源都流动起来。

互联网让人的底色发生了巨变,因为有太多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要学会拥抱这种不确定性。

今天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迎接一个悖谬丛生的世界,就是说我们该如何hold住这个世界?今天的我们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西方过去这1、2百年进步主义的路是条条探索都失败的道路。就像量子物理打破了牛顿力学、打破了哥德尔定理,量子物理出现之后几乎把一百年前数学那种狂妄、包打天下的雄心壮志完全瓦解了。那时候的数学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写出来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本数学书,里面包罗万象,将来人们碰到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或者推演一下,就有答案。物理也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梦想就是能把最后一个定律写完,然后全世界的大学没有物理系、从此物理学家绝种。经济学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政治学孔多塞的《选举悖论》。。。这些都告诉我们顺着西方之前的那条路,特别是我们坚守为正道的罗格斯的那套话语逻辑,推演出来都是悖论,而他们面对这个悖论之后又束手无策。在这种情景下,数学、物理学、经济学、政治学。。。通通都走到了一个历史的交汇点,所以今天西方的学术思想到这里是停滞的。这就很容易理解过去一百多年那些反思西方学术体系、想突破这个硬墙的人把眼睛转到了东方。荣格在理解人类集体无意识、人格构成的时候发现不能按罗格斯的方法,因为罗格斯的基本假设是这个世界一定是干净的、一致的、不矛盾不打架,意思就是讲道理不辩不明。但现在的出现问题是,我们摆道理讲事实也不一定能达成共识。

人类史上我们就只有两种动作,说话和打架。它们都服从先什么后什么的宗旨,不论是传教士、布道、云游、政治游说、拉帮结派、还是政党营私。这些东西就只为了认同,如果话语不能认同,就开打、打完之后再来认同、认同完再打。所以操纵过去文明史冥冥之中的逻辑就是—我们坚信,存在着一个指路明灯。我们坚信的那个指路明灯跟另外一个族群坚信的那个指路明灯没有办法对话和沟通的时候,那不就得打架呗。到了今天,这个东西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我们如何认识在彼此没有共识的前提下怎么合作,这才是未来更大的挑战。现在的商业逻辑是我们有契约、有共识、认同才能合作。将来的问题是,我们不认同,我们怎么合作的问题。就像作者说的,以前是以家庭、社会、国家为单位,但未来是以地球为单位,那就真变成经济命运共同体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文化,当我们用文化视角看问题的时候需要提防过去我们谈及文化时那种捍卫的状态,不管是捍卫自己所信仰、还是捍卫一个自认为是真理和事实的东西,以前我们的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是捍卫的姿态。而结果就是,越捍卫就越各捍卫各的,最后就变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为什么捍卫不对,因为捍卫有一个假设,你之所以捍卫它,一定有一个假设立在那儿,捍卫只是举证而已。

未来不再是捍卫那会是什么呢?是上面提到的拥抱不确定性,去掉我们对确定性的追逐,以前大家只相信这个世界有定数,只不过你的定数是耶稣基督告诉你的、我的定数是佛陀告诉我的、他的定数是默罕默德。这其实还是方便之争,关键是咱三最后都相信定数这件事情,这很可怕。我们能不能先放下定数,如果这个世界是无定数,它是不确定的呢。我们要学会拥抱悖谬丛生的世界之前,先得拥抱不确定性。不确定才有可能性,不确定才能为未来的思想重启提供可能。

当我们说未来有没有可能的时候,就已经在指望一种旧式的解决方式。不确定性是不要指望我们一定能够指哪打哪。未来会以一种特别好玩儿的方式呈现-打哪指哪,就是我先打出去,然后过去画个圈。画圈是解释,是我对我的行为赋予有意义的解释,而不是我寻求我做这个行为的意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观。指哪打哪的生命观是有图谋的,它总是想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殉道、为谁而受难。这个解释是别人给他的,以及这个解释在数千年当中一代一代被合法化了。可是今天,这个解释已经没有办法承载这个复杂的生命架构。雅思·贝尔斯讲的轴心时代说世界出现了四大文明,这个说法感觉人类好像是突如其来诞生的。我们今天的人类史确实也是这样写出来的,充满着进步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情怀,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服务于人就是唯一的目的。而新的认知结构,未来的人类重启,我们将要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主义,我们只不过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分子而已,普世不再是以人为中心的普世,而是以这个环境为中心的普世。

互联网作为一个可能都不止是千年大事,而是万年级别的大事,正是因为它与“不确定性”紧密相关。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将一切都连接起来,都彼此嵌入的时候,还原论、两分法、确定性的哲学传统就失效了。互联网连接了我们彼此,让我们和我们的人工造物连接、嵌入、共同存在着,甚至会出现一个新的物种。

简单地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没有展开。

除了《人类简史》还有三部曲的其它两本书,《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以及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和凯文·凯利的《失控》都很好看,可以一起看便于搭建出一个对未来的整体框架。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最初听到这个书名,会让人觉得是科幻小说,但其实并不是。大量的论据证明,作者书写的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科技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改变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尽管作者描述的就是现实,但听起来可能非常刺耳,令人无法面对这一切,但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正在做的事情正如描述。这本书的风格与《人类简史》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可以说对《人类简史》的延续,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可以说是体会了赫拉利的思想和愿望(诉求)。天才的作者总是能够从一种极致宏观的角度对最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宏观、宏观、再宏观,不单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颠覆你的思考方式)

赫拉利通过将人类与动物比较,证明人并不那么神圣,要心存敬畏,体现了赫拉利一种博爱的境界,实际上他并不止爱动物,他更爱人类。全书有对现实与未来本质的揭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但其中更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深深的关爱,对人类命运、前途、未来的思考与担忧,内含一种批判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带给人相似的体验和感觉,但梭罗的年代背景吃亏,所以梭罗只能去追求回到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批判有着类似之处。但生活在现代的赫拉利显然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也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引用。(感)

科技不断追求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去探索人类的基因,无非想让人类活的更健康、生命延续更长,说人类追求长生不死也不为过;人类通过不断地经济增长来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和需求,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也不为过;人类通过科技获得不断改进的自己的身体和智力,通过生物科技、交通工具、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的获取强大的力量,实际上已经获取了以前神才拥有的力量,而且科技的脚步并未停下,人类甚至可以获得比“神”更强大的力量,说是化身为神,获取如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也不为过。(人类新议题)

现代人其过得很辛苦,每个人都背负压力,但是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压力来自何处,但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从目前为止,并未看到这个趋势有被逆转的可能。其实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早已签订一份“现代”契约,所有人都身处洪流之中(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要经济增长,就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就需要更加细致的分工,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先进的科技,需要每一个人去充当促进这个世界加速运转的“芯片”,借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契约)

科技公司太过强大,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拥有最强大的科研团队,看起来异想天开,但那些曾经我们以为的“异想天开”一步一步走进现实,令我们不得不去相信科技改变未来的现实。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被人工智能(算法)统治;还是说一小部分人进化为“超人(智神)”,这一小部分人不仅从物质、精神上超越普通人,竟然从生物上(更长的生命、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智商)开始大幅度拉开和普通人的距离,人类从生物上开始划分阶层,智人被“智神”统治;又或者权力到最后直接交给数据主义,人只不过是数据的生产者或者人仅仅是个数据;也有可能这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可能性,但是当它发生也不要太惊讶,人类同样也有很多方式来避免失去控制权。(智人失去控制权)作者:大青虫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中国哲学简史第17-28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