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

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

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

接下来,让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来了:

我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会跟不良少年厮混在一起?我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跟“好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哈里斯看来,最关键的控制因素,正是咱广大天朝中产阶级父母们正在实践的常识:

购买一间优质的学区房。

“你只要搬到一个不同的社区,或选择一所不同的学校,你就可以改变孩子的生活轨迹。”

其实你并不确定你的决定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总体而言:

“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会惹事生非。但如果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水平,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一个大家都很有钱的地方往往会觉得不自在。”

对此,哈里斯本人的观点很明确: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冒着孩子被排斥的风险,把孩子送到一所最好的学校,一所有聪明用功学生的学校,一所没有人因为你爱读书而取笑你的学校。”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正在跟你不喜欢的不良少年打成一片,哈里斯的建议是:搬家。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总是被人欺负时,哈里斯的建议是:搬家。

搬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哈里斯自述到:

“我小时候经常搬家,也有过四年被排斥的经历。如果这些没有发生过,我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比较会交际也比较肤浅的人,但绝对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因为成为作家的首要条件是愿意花很多时间独处。”

虽然在搬家之后,你的孩子仍然有可能会跟新地方的不良少年继续混在一起,仍然有可能被欺负,但确实有过成功的案例——一位叫做马里昂的妇女有十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不错,就是倒数第二个孩子结交了坏朋友,还要辍学。她说: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从学校弄出来,搞得他晕头转向,然后把他送到犹他州一个偏远的小镇上,跟他的大姐住在一起。这个方法虽然很严厉,但很管用。后来,这个男孩高中顺利毕业,还准备上大学。”

此外,父母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给孩子穿其他孩子都穿的衣服,给孩子取一个不奇怪也不土的名字,让孩子看起来正常、有吸引力。

“因为外表的确很重要。”

不过,这样听起来是否太缺乏技术含量?父母能够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的程度而已吗?按照哈里斯的观点,父母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那些育儿专家们的各种建议?难道我们看了他讲了这么多长篇大论,只是为了看一个《孟母三迁》故事的社会行为学诠释版本吗?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那道选择题——一个人行为模式的成因:

A、基因

B、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早期教育与照顾等)

C、原生家庭以外的成长环境(周围社会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同龄玩伴等)

D、命运/业力

以下是我所理解的、哈里斯的答案: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模式,一半来自于基因(A),一半来自于同龄玩伴(C)。

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模式,一半来自于基因(A),一半来自于父母的管教(B)。

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以下是我所理解的、哈里斯的观点:

父母无法控制将哪些基因传给孩子。

父母无法控制孩子不在跟前时的行为模式。

父母无法决定外面的世界怎样对待孩子。

父母可以决定孩子在家里的行为模式。

父母有很大的权力决定孩子在家里是否快乐。

哈里斯撰写本书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美国的教育专家们和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自由、平等、快乐,应该让孩子充满自尊、按照自己的特点自然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孩子如果出落成有出息的大人,那一定是家长教养的功劳;而反过来说,如果孩子有任何问题,那一定是家长——尤其是母亲——的责任。

所以哈里斯就是那个唱反调的人:

第一,父母理所当然是家中的支配者,是孩子面前高高在上的权威,有权为了孩子做了错事而适当的打他们的屁股。否则,父母还能是谁呢?

第二,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也许重要,但这与他们是否能适应社会相比,又算得了什么?退一步讲,如果他无法适应社会,又怎么可能快乐?

第三,子不教,未必是母之过,也未必是谁的过。虽然母亲往往当了背锅侠,但即使她用不同的方式教养孩子,也没有证据表明结果就会符合我们的期待。

是的,这本书可能无法减少某些父母对孩子的焦虑感,甚至让父母的焦虑感更重了,因为更大的不可控性往往带来更多的焦虑。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美国人——与祖辈们相比,更倾向于相信一切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人为干预来解决的。我们m.i1766.com都能把人送到天上了,我们都能解读基因的秘密了,我们相信我们迟早会像神一样无所不能,改造几个不良少年又能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呢?你的孩子变成了不良少年?那一定是你不够努力。

而哈里斯翻来覆去吐了半天口水所要说的就是,孩子最终在社会上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有基因的影响、有教养的影响、有同伴的影响、有电视的影响、有Facebook的影响、有隔壁大妈大叔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因素是家长不可控的不可抗力。你们这些(男性)专家把所有的锅都推到母亲头上,让母亲充满负罪感,除了让女人越来越不敢生孩子之外,又能带来什么好处?

“《美国医学会杂志》确信,麦克厄尔希尼太太在怀孕期间读了太多的悬疑小说,使她的儿子卡尔成了一名杀人犯。”

在哈里斯看来,这TM是什么鬼!?倒不如坦然承认:孩子有出息,那就是孩子自己有出息;孩子犯了错,那就是孩子自己犯了错。父母无意伤害到孩子,也许会造成他们的痛苦,但并不会使他们变得反社会,不必因此抱憾终身。故意虐待孩子的父母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我们(尤其是美国社会)对普通父母进行的很多指责与惩罚(很多时候是为了给未成年人脱罪)却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对于书名,想必有些读者会有困惑,什么叫“由内而外的教养”。我起先也好奇,当我了解两位作者的核心思想后,豁然开朗,并且很有共鸣。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个年轻家长的行为,是否受到童年时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从自身的观察得到的结论是:有影响,且影响较大。这本书,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

其实,这个问题在当今中国也被广泛热议。“童年时代的家庭”,心理学家称之为“原生家庭”。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的心理学家应该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比如国内比较知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

本书的作者,同样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一个人童年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其成为家长后的行为的。本书的副标题是: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西格尔认为,接纳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先从回忆童年的经历开始。玛丽发现,父母如果有机会反思自身被教养的经历,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做出更有效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童年被养育的经历会深深影响自己成为父母后的行为呢?

我们一起看看两位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

答案是:记忆。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的新的脑内联结。也就是说,大脑不是客观地存储信息,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新联结)后再存储。那些悬而未决的往事和未经妥善处理的旧伤会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烦扰和矛盾。因此,作者认为,善于自我反省,妥善处理不良记忆对现在的影响,我们就能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待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既然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记忆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在记忆中找寻这些言行的源头。那么,这些影响我们成人后的源头又是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几个要点,也是检视原生家庭环境的切入点。

1.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

如果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高,能使得孩子善解人意,乐观积极。这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升情绪沟通能力,首先要自我反省,认知情绪。我们常常不能审视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比如:一对小夫妻突然离婚了,丈夫的离开,让妻子无法忍受。她会因自己3岁的儿子要她陪伴而大发脾气。这位母亲不能接受离婚带给她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她会觉得儿子的“过分要求”对她来说是一种威胁,而其实儿子只是表达了想和亲近的愿望。当她把产生的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她的出气筒。

自我反省以及对自身内在情绪作用过程的认识,能让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的反应方式。意识产生选择的可能性。

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如何?对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情绪沟通有什么影响?

2.与父母的情感联结。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建立在正确倾听与回应孩子的基础上。当孩子告诉父母他们的想法或感受时,不管父母是否有同样的感受,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说孩子不对。

良好的情感联结,反映在一种能力上: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适时沟通”。适时沟通,能使双方感受到彼此的内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同时也是人们培育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核心所在。

适时沟通,其实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懂得适时沟通的家长,会在婴儿笑时报以微笑;会在婴儿哭时,觉察到为何而哭,并作出合理回应和行动;会在宝宝牙牙学语时,给予适当的语言回应和输入;会在相对长的时间分离后,给予孩子拥抱和互动。

一位母亲下班回到家,两岁的儿子满怀期待地跑过去迎接她。经过一天的分离,儿子想和妈妈“重新取得情感联结”。然而,这位母亲想换去身上的职业装后再做“联结”,结果孩子失望地哭闹了。妈妈反而觉得莫名其妙,气不打一处来,上班这么累,一回来就不省心。生气之时,训斥了孩子一顿,孩子也生气地离开了。“情感联结”失败。

类似的失败“情感联结”偶尔发生,问题不大。如果是经常发生,那么孩子成人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不会乐观。

3.父母是否给予安全感。

父母能够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作出积极回应,孩子便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心智健康的孩子,进而提升幸福感,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导致孩子难以调节自身情绪,出现社交障碍,甚至有暴力和精神分裂的倾向。

作者指出,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婴儿在所有灵长类后代中是最不成熟的物种之一,他们的大脑与成人复杂的大脑相比,发育还很不成熟。而且,人类有着复杂的社会性:我们的大脑在结构上能与他人的大脑建立联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脑的功能和发育。

婴儿依恋父母,是进化的结果,是存在于大脑内部的一套先天系统。依恋能使孩子寻求与父母的亲近;不高兴时把父母当作避风港寻求安慰;把与父母的关系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安全模式。

如果依恋关系不健康,孩子会出现不安全型依恋,且分为三种: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回避型依恋: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或者常常拒绝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孩子通过回避,以适应父母的冷漠态度。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时常常语气冷漠,缺乏感情。这种关系,在中国旧社会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矛盾型依恋:孩子与父母交流时会有不协调感。具体表现在: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父母自己面对问题本身表现出纠结、犹豫、存疑,甚至焦虑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会察觉到与父母的交流、感受和反应都不具有一致性,每次都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帮助自己。

紊乱型依恋:如果孩子的依恋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而父母的行为又时常给他们带来迷惘和恐惧,他们就有可能形成紊乱型依恋。此外,在经常受到父母打骂、甚至虐待的孩子中,紊乱型依恋出现的概率比较高。研究表明,曾有心理创伤或情感缺失的父母,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就极有可能做出让孩子恐惧的行为,从而造成孩子的紊乱型依恋。

我们都承认,人需要自我反省,但如何反省其实是件非常难的事。这本书就提供了家长各个自我反省的角度。作者还为我们父母提出了大量的自我反省的问题。

比如:

1.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得怎么样?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2.你和母亲与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3.你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经历让你感到难以承受或者精神上受到了创伤?它们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4.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这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对你现在为人父母有什么影响?

5.你能记得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这种感觉怎么样?你是否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吗?

6.当你高兴或兴奋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当你烦恼或不快乐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7.小时候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依靠你和父母或其他人建立的关系走出困境?

有时候,就是几个简单的问题,能够惊醒仍然在沉睡的人。在检视自己育儿的言行时,这些自省型的问题,能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的行为,是受到童年的家庭环境,以及与父母相处方式的影响。”作者:逸爸

胜者的迷思——《罗马人的故事》读书笔记及感悟


罗马人的故事读书笔记及感悟:胜者的迷失

这册讲的是赢得汉尼拔战争后,凯撒掌权之前的70年的历史。这期间几个听过的名字陆续登场,马略,苏拉,庞培。其实对这几个人也不是很了解,就因为名字好记吧,因为论功绩,比起战胜汉尼拔的西庇阿,建国之王罗穆路斯差不少,但那些人名字太长,不好记。做品牌,名字很重要啊。

罗马这七十年是非常折腾的七十年,主要是随着国土疆域的扩大,同盟国的增加,如何保证公平,有效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民主共和的方式在管理环地中海广阔国土时遇到的极大挑战。几任关键执政官的思路差异很大,各项相互矛盾的法律相继出台。罗马在来回折腾中,内战爆发,斯巴达克斯的起义爆发,西班牙战争爆发,小亚细亚战争爆发。而战争加上元老院的低效,政体逐渐走向独裁的帝制。

这里很有意思的公民大会在政体转型中的表现:

1)公民的诉求相对比较短期。凡事能带来短期利益的法案很容易被通过,但其实长期将损害国体,并最终戕害公民一两代人。

2)公民其实也容易被个人所左右。当一个救国英雄要求独裁时,公民也会投赞成票。

3)公民作为投票人,其实往往信息不充分。法案出台的背景,以及其深远意义往往解读不充分。因此,广泛投票的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模式。

顺便想到三峡大坝的人大代表投票结果,一边倒的舆论宣传,精美的模型往那一摆,那些非水利专家的代表们自然心潮澎湃投赞成票。其效果,已经陆续出来了。

历史,不是人民创造的,是英雄创造的!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2500字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2500字: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一口气已经阅读完毕,阅读是最好的修行,读前辈的作品,帮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今天谈谈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集合科任老师的力量,让科任老师紧紧围绕你周围,为班级出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教育工作的保证。

对于班级科任老师搭配,作为班主任无权决定。学校在安排时一般也秉承“平衡”地原则,即一个班级中既有教学能力突出的老师,也有课堂驾驭能力一般的教师,所以班主任手上的这把牌是花色齐全,智慧的班主任会把这把牌理得很顺,让每张牌都用在恰当的地方。

总所周知,一个班级的成绩好坏与科任老师搭配密不可分,优秀的科任老师能减轻很多班级工作,甚至替帮你分担,要是遇到一些连课堂都驾驭不了的老师,班主任可就头大了”。要把科任老师这座大山转变为靠山,就需要班主任想在科任老师之所想,全力以赴做好科任老师的服务工作。

(一)像研究学生一样研究老师。大家同在一个工作单位里,对于每位老师的强项、教学能力、教学风格都是比较熟悉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班主任都是可以预见,对于容易出现的问题,班主任在做班级思想工作时就要多加引导,多让学生发现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安排科代表时,要巧做安排,扶持一些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学生,为班级树立积极的榜样,帮助科任老师树立威信。

(二)多和科任老师沟通

和科任老师的沟通不单只局限于班级方面,闲来无事拉拉家常也可。这样的交流有两大好处:一来,科任老师有他看问题的视角,有他掌握的信息,比如,学生可能迫于班主任的权威,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可能只是在科任老师面前显露出来;或者有些话只对和他关系好的科任老师说,多和科任老师进行沟通,能帮助班主任掌握全面的信息,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前几天,我班生物老师课后向我夸奖了我班学生,生物老师上课提倡不开空调,没想到那天一进班,班上的学生已经主动把空调关上。这不,通过和生物老师的交流,就发现了我班同学体谅老师的可爱之处,

二来,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仅局限于本学科方面,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缺乏总体的把握,班主任获取的信息相对比较全面,这样可以协调科任老师对学生的教育。

(三)力所能及地帮助科任老师解决实际困难

记得初一时,恰逢班里地理张老师怀孕在身,站着上课辛苦得很,于是我在班里动员学生,给他们讲老师对大家的关心和付出,暗示他们要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没想到这班家伙一下课就跑到地理老师那里,争着帮老师拿课本到课室,课前还贴心地在讲台前准备好凳子,张老师还为此发了条朋友圈表扬了我班学生,想想我校其他同事、家长都通过朋友圈看到这条信息,活生生为我班免费宣传了一把。

今年上了初二,面临生物地理中考,地理老师平日上课任务重,课后还要培优辅差,累得病倒了。我也暗示班级同学,在老师生病期间要体谅老师,更应该保证起码的课堂纪律,同学课后跑去问问题,都应该对老师说声谢谢,还可以提醒老师多喝水,注意休息,读书笔记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因为没有人不需要关心。后来地理老师在办公室说起这件事,夸我们班学生情商高,我才知道,还有同学给老师送了润喉糖,这让我颇感欣慰,教育到底还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起码的人性,而不仅仅是红色的分数。

(四)帮助科任老师扫清工作上的障碍,减轻工作之外的烦恼

帮助科任老师挑选得力的课代表,课代表工作负责认真,还真是帮科任老师省心不少,这一点我作为其他班级的科任老师,颇有体会。10班的政治课代表海丽同学,做事非常贴心,甚至还帮老师想在前头,比如作业的布置,当天我没有他们班的课,她也会积极地安排作业给同学,完全不用我操心太多,在课代表的带领下,10班的政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见,优秀的课代表助科任老师一臂之力,减轻工作负担。

除了班干部的培养外,为老师上课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讲台、黑板、课前纪律、电脑设备、课室卫生、课堂纪律等,也是帮科任老师省力省心。我经常跟班里同学讲,我们都是这个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卫生就是我们的门面,踏入一个班级,看到满地垃圾,学生精神面貌萎靡,老师上课心情自然低落,教学环境好了,老师上课自然舒心,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而且,一个连自己地盘都收拾不干净的学生也肯定不是优秀的学生。我带班,要求值日的同学讲台抹布、粉笔摆放好,黑板在课前擦干净,一些班级还精心在讲台前放了盆栽,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做法。

陈宇老师还在书中为我们为我们抓好课前纪律的好方法。一直以来,学生缺乏时间观念,临上课或打了上课铃才去洗手间,这样的问题让我头疼不已。陈宇老师在书中提到,课前准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没有准备,老师上课之前就能听见教室里的喧闹声,老师来了也没有任何改变。第二个层次,老师走进教室前十分吵闹,见到老师来了能安静下来,这就有点进步了。第三个层次,用一个安静的课前准备迎接老师的到来,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陈宇老师要求自己把每次的预备铃都当做自己的课堂,经常早于任课老师来到课堂,检查班级班委是否打了预备铃之后在教室执勤,帮着班干部提醒学生此时应该做什么。把一个安静的课堂交到任课老师手上后。还要等一等,直到开始上课了才离开。班主任尤其要注意不可爱课前准备时到班级发通知、讲事情、收东西,否则留下一个乱哄哄的课堂还不如不来课室。在班会上重申自己的理念,告诉学生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只要用心一直坚持做下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养成这个习惯需要花去一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把精力投放在习惯养成上,是一项具有长期效益的投资。

(五)在班级里大力培养学生关心、尊重老师的风气

坚决捍卫科任老师的尊严,遇到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冲突,或者对老师出言不逊,班主任要积极介入,平息事件,倘若学生真的有对老师不尊重的言行,要要求学生向老师道歉,屡教不改者还要请家长介入甚至做出书面检讨。

班里举办活动,班干部还要真诚邀请科任老师一起参加,因为活动是最能增进师生感情的。

平日在班级也要多给同学们讲讲科任老师的优点,老师这份职业的辛苦和对同学们的付出,随着和老师相处时间的增长,相信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越加深厚。

只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做好科任老师的服务工作,让我们的科任老师感受到幸福,帮人就是帮己,最终受益的还是你的班级和你自己。作者:有个刘老师

《鲁迅文集》阅读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鲁迅文集》阅读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长久以来,对语文课本里的作家都缺乏敬意,坦白说,是不太愿意阅读他们书的,原因无他,读书时代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背的腻烦了,加之小镇没有图书馆,即便想读也找不到。现在看来,能够出现在课本里的作家大多有可取之处,倘若能够触类旁通,将作者的其他书也找来看,想必是另一番风景。

在所有课本里出现过的作家中,唯独钟爱鲁迅,先生的文字深刻,笔下的人物让人不自觉的反思,很多话语细细品味,常有一语道破天机之感。现代社会,说话的人多,敢于说真话的越来越少,毕竟多数情况下说真话又不能赚钱。先生笔下的人物中,有两个非常深刻,其一是阿Q,其二是祥林嫂。

先生说阿Q光头,留着一条小辫子,这与Q这个英文字母很相似,所以叫阿Q,然而阿Q为世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和字母Q形象一致,而是因为其独特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头上有一个大的疤痕,加上光头,于是自卑又敏感,凡人说到光头,无论别人有心还是无心,他都认为是在讥讽他,于是满脸通红的发起怒来,然后在心底默默估量对手,对方木讷他便骂,对方气力小他便打,但不知道怎么回事,阿Q吃亏的时候居多,于是后来改变的自己的方式,只怒目而视了。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就释怀了。

王胡在凳子上捉虱子,阿Q看到便要去比一下,虱子没别人多,咬起来没那么响,便觉得王胡地位比他更低贱,不该比他更多更响,发起怒来,与王胡扭打成一块,阿Q与王胡打架吃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的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阿Q回家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脸上打了两个耳光,打到自己脸部火辣辣的痛,打完后便心平气和,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外一个自己,不久就仿佛自己打了别人一样,于是心满意足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怡然自得的进入梦乡。

阿Q在茶馆调戏小尼姑,小尼姑躲避,阿Q便理直气壮的说:“和尚动的得,我动不得”。像是他摸小尼姑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样,阿Q有一套自己的学说,他觉得,凡是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走在外面,一定想要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那一定是要有勾当了。

自从阿Q在茶馆里摸了小尼姑的光头,内心也开始荡漾了。由于未庄地方小,阿Q能够接触的女性不多,单身的更少。一天阿Q在赵大爷家帮工,遇到赵大爷家唯一的女佣吴妈,便忍不住对着吴妈大叫:“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吓的吴妈赶紧夺命而逃。自此阿Q在未庄被所有人所不待见,饭馆不赊酒了,也没人找他帮工了,连土谷祠也不让他住了,无可奈何的阿Q只得进城谋生。

阿Q进城后不久便做了小偷,最胆小的那种小偷,第一次犯案,风吹草动便逃回未庄,因偷了点衣服回未庄销售,一时间竟成了未庄热门人物。后来革命,阿Q成了替罪羊被枪毙。

除阿Q外,先生笔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祥林嫂了,算得上中国近代社会底层人物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其人,早年嫁给了比她小10岁的丈夫,跟婆婆还有小叔子住一起,新婚燕尔,丈夫不幸离世。祥林嫂独自去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帮工,因安分勤劳,踏实肯干,很快被雇佣为长工。然好景不长,快过年的时候,祥林嫂的婆婆找到她,为了给小叔子筹备彩礼,要将其强行卖给了贺老六,嫁到大山里。

不久后,祥林嫂在大山里生下一子,然而贺老六却因m.i1766.com得风寒救治不及时死了,悲痛之余,祥林嫂照顾儿子的心也就分散了不少,山中饿狼多,一不留意,儿子也死于狼口,至此,祥林嫂又是孤家寡人了。

祥林嫂在儿子丈夫死后,重返鲁四老爷家帮工,但工作再不如先前灵活,记忆力也大大减退,表情如死尸般,每天逢人便讲述其悲惨遭遇以及儿子惨死的经过,一开始乡亲们还特意去听她讲述,但听的多了,祥林嫂也就慢慢的被乡人所恶。

先生所作短篇中,有一篇讲动物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先生说:“动物大多适性任情,对就是对,错便是错,无一句辩解的话,虫蛆或许不干净,但它们从不自鸣得意,猛兽以软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它凶残,但它们从未竖过“公理”“正义”的棋子,使得牺牲者直到被吃为止,还一味的称赞它们”。

有一个绝大多数人所喜爱的动物是先生所不待见的,就是猫,先生仇猫缘由有三,其一,猫凡是捕食雀鼠,从不削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捉住,又放走,直到玩腻了,方才吃下,颇与人们幸灾乐祸的心里相同,习惯于慢慢折磨弱者致死;其二,猫同虎属,却生的一副媚态;其三,在人们睡觉看书之时,猫的叫声总叫人心烦意乱。

还有就是一个家庭里,猫是不肯将老鼠灭光的,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官兵也常常这样做,他们不肯扫清土匪或者敌人,如果扫清一切障碍,他们就会不被重视,甚至因失去用处而被淘汰。

在所有的道德绑架中,先生提到一点深感认同,就是平素不太往来的人,忽然寄一红贴,上印“小儿完婚”“为舍妹出阁”等等含有阴险性暗示的句子,使得接受者不花钱便觉得过意不去,花了钱本质上又十分不开心。作者:梵一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父母能做的——《教养的迷思》阅读笔记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的教养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