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全章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全章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我写的,而且是摘的,基本上整本书的精华都被我复制过来了,没时间看正本书的,可以看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应该算是一本“网红”书吧,也许说它“网红”有些不太合适,但是这本书好像读的人真的非常多,写读书笔记的人也非常的多,我写它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记忆,若你我有缘,不妨一看。

卢森堡博士认为,暴力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而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使沟通的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男人会说,恋爱中的女生都喜欢作。我虽作为女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不光是女生的错。就拿简单的“来姨妈喝热水”这个梗来说。

作为一个来姨妈就会痛不欲生的人,我深知女生在来姨妈时,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安慰,但是我们不直说,我等你猜。

那直男哪知道啊,翻来覆去的只会说多喝热水呀。气的女生直跺脚,马上就上升到“你不爱我”的境界了。女生作吗?作!但是一半原因是男的逼的。

男生也委屈,我要工作呀,不能总陪她嘛。但是他也不说,一心以为女生本就该体贴。

这就是典型的你不说我也不说,大家都蒙头在那里猜,猜对了还好,猜不对免不了要吵架了。所以卢森堡博士才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了,情侣间故意的猜猜游戏不算,秀恩爱咱就不看了。

接着看卢森堡博士的观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发生的事情;

2、清楚的表达观察的结果和感受;

3、说出哪些需要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明确告知他人我的具体请求。

按卢森堡博士的方法,女生在被告知喝热水以后可以这么表达自己的感受:我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你只说喝热水,让我很难过,因为你的陪伴会让我比喝热水更温暖。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谁还没有个小情绪啊。

理论知识: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我们说话总是会倾向于评论分析别人,而不是客观的描述观察的结果。就像我们写作时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经常去写情绪,而不是去描写事件的细节。

【区分感受和想法】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有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作了区分。

例如:它会说“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而不是说“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都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表达感受。诸如,我觉得、被忽略、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拒绝、不被重视、无人赏识等等,这些词都是在表达想法。

表达感受的词有:兴奋、开心、喜悦、乐观、幸福、害怕、担心、焦虑、难过、着急、紧张、失望、麻木、孤独等等。

【清楚的表达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来自我们自身的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纺织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然而,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提个人需要,尤其是女人,社会总是期待女人们无私奉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一、“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二、“面目可憎”的时期——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它会说“你大声说话时,我有些烦,我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学习”,而不是说“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

【提出具体的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首先,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其次,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就需要得到他人的反馈,以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第三,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她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运,如果我们清楚的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她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例如:它会说“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认为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说“我希望你理解我”。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的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的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它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见证了,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是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责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

先列出不得不做的清单,然后把它转化成“我选择做XX,为了得到XX”。

比如: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又不得不工作。

转化成:我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赚钱或者其他原因)。

如果括号里的东西是你舍弃不了的,那就证明这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也能带给你快乐;反之,你就可以放弃那份工作,放弃那个没有任何乐趣的事情。

【充分表达愤怒】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有人问我,“在有些情况下,愤怒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例如,看到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愤怒不是正直的表现吗?”我的回答是,如果我把人看作是“正直的”或“不正直的”,“负责任的”或“不负责任的”,那么我的想法也会带来暴力。我坚信,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批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这段“是非观”可以说写的非常的精彩,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是”与“非”的观点都是在我执之下产生的,对与错都是个人的想法,与其用批判的心去看待他人,不如反观内省,专注自己更好。)

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与其沉浸于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识的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惩罚的类型代价和局限性】

体罚是常见的惩罚方式,我发现家长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相信,通过体罚,例如打屁股,可以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不该做什么,另一些家长则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体罚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当别的方法都不起作用时,就可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除了体罚外,指责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话去做,父母可能会说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

另外一种惩罚方式是不给孩子某种好处,例如不给零花钱。在这种情形中变得冷漠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对惩罚的恐惧也会让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

例如:如果孩子刷牙是因为担心受到批评或被嘲笑,他们的口腔健康可能会得以改善,但是自尊却会受损。

有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惩罚的局限性:

一、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二、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出于爱干净,或对父母的关心去打扫房间,指责或威胁显然不太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常见的情形是,孩子打扫房间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

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

【解决内心的冲突】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到沮丧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欧内斯特·贝克在他的《精神病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当代女性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就是因为内心有冲突。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她们会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会相对缺失,对孩子的愧疚就让她们非常的痛苦。

对于全职妈妈来说,孩子的教育和亲子陪伴都足够了,但是自我提升全部暂停,甚至有的妈妈会陷入“我读了这么多书,难道就是为了来做全职太太的?”,心中多少有些不甘心。

职业女性也好,全职妈妈也罢,只有我们用心的去了解我们的需要,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做出选择。

【充分表达感激】

中国人都比较内敛,经常会把对他人的感谢藏在心里,而不用言语表达出来。约翰·鲍威尔在他的《爱的秘密》一书中讲到,对于没有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感激,他十分伤心。

如果无法向那些对我们一生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人表达感激,我们会感到多么悲哀啊。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一、对方做了什么事情是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二、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三、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此文除部分案例外,理论部分都摘自《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原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向前辈致敬!作者:调皮妈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000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000字:

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沟通,亲密在与亲友、伴侣的交流,疏远如陌生人的寒暄。从熟能生巧的角度来讲,人人都应该是沟通高手了。然而却并非如此,在生活中,因为语言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或许翻开《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暴力VS非暴力沟通

作者认为常见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暴力沟通,另一种是非暴力沟通。暴力沟通

的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它的根源在于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有点类似于以暴制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的沟通方式。两者在沟通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

(一)隐藏暴力沟通的行为

1.道德评判

*将人分类,制定相应标准,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负责或不负责等等

*会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对他人进行评论,使自己陷入是非之中

*评判的标准来自于“对方有没有伤害我”

eg:男朋友迟到,所以指责对方“混蛋—这是暴力的评价体系

2.进行比较

3.回避责任

*受说不清力量的驱使。eg:你不得不去做某事

*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eg: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

*同伴的压力。eg:为什么要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4.强人所难

用你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试图绑架他人来满足自己需求。

(二)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观察的重点在于,不带评论的观察,不做任何评判

*因为有了评判,对方会觉得你言过其实,就会反抗

2.感受

当别人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人们通常有四种反应:

*责备自己。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对方。感觉恼怒,认为被嫌弃后回怼对方,引发争吵。

*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感到伤心,因为我们看中体贴和支持。

*体察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对方可能需要体贴和支持?

所有的批评都是暗含期待的,间接表达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

eg:你从不理解我—我渴望你理解我。

较好的表达感受的方式:我(感到)…因为我…

3.需要

分析需求:了解感受的来源

提出具体的请求:说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

回馈:把你的观察感受与告诉对方

4.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此时此刻,你的心情

请求反馈: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明白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

二、学会倾听VS表达愤怒VS表达感激

简单了解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后,你可能会疑惑泛泛而谈的理论,应该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呢?我选取了书中罗列的三个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来分述,即如何学会倾听、如何表达愤怒、如何表达感激。

倾听彼此。作者认为让对方得到充分倾听,有助于让谈话顺利进行,倾听的要点在于保持持续的关注,全心全意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当对方得到充分倾听后,你们的谈话气氛会变得轻松,他也会停止谈话。那么当对方渴望被倾听时,我们正处于痛苦时,该如何处理呢?作者认为,这时你需要体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向对方大声提出自己的请求,如果有可能,去换一个环境。

表达愤怒。愤怒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情绪,那你为什么会愤怒呢?本书作者认为人们愤怒的核心在于,我们是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生气的原因往往是自己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担心失去控制想而显得强硬。那么当面对愤怒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作者认为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停下来,觉察呼吸;留意我们的指责;体会我们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求。

表达感激。正确的表达感激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不当的表达却会导致关系紧张,那应该如何表达感激呢?作者认为表达感激可以遵循三个步骤: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心情怎样。

三、培养对自己的爱VS人生三个阶段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除了有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对自己的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人是无法真正给予他人真正爱的。它的意义就在于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教会我们去练习爱与被爱这个人生课题,进而实现人生三个阶段的成长。

那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根据对自己尊重和爱护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在服务他人的同时,照顾好自己。

人生的三个阶段。作者认为人的成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时期,这时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阶段是面目可憎时期,这时自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还没有学会恰当表达,导致表达方式生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第三个阶段是最理想的状态,即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时期,这时我们既能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无需为对方的情绪负责,但是会满足对方的请求。《爸爸去哪儿》中的小可爱Jasper就已经有这种能力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也强调,若想将书中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需要给自己时间和耐心。作为实践过的er,就觉得每次的练习都是加深自我认知的过程吧,你必然会面临着,自己的出尔反尔,不断的自我反驳,自我否定,自我瓦解,可是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呀。毕竟无论你多跌跌撞撞,无论你多步履蹒跚,你都是在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路上,你也永远比那些不敢尝试的人要强。与其在踌躇,不如去奔赴。作者:李野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500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500字:

文丨郭玉娥。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00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00字: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亲子版读书笔记3000字


《非暴力沟通》亲子版读书笔记3000字: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作者:陶桂林

相信《《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非暴力沟通全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