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一)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一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一性一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一精一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二)

此书应是我从事与建筑息息相关行业以来第一次详细阅读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以前对建筑的泛泛理解在此书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毕竟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阅读,只是在〈序〉中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幼稚的思想。

通过安藤忠雄老师的表述我知道了日本在60年代与中国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不平静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经济以及各种文化并没有被动荡的政治而抑制,甚至此时期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在其后的一些设计活动中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60年代对于国人来说却是一场噩梦,一切几乎停止,更不要说建筑理论、建筑思想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我想也正是通过建筑而表现出来的,建筑本身没有生命而言,但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类思想的灌注,它便与人类一样赋予了灵魂,充满了生气。

美国以现代化而着称;巴黎的罗曼蒂克为世人皆知;日本的幽雅宁静正象这个民族很具代表的浮世绘被关注着;中国的古典、神秘而朴实令世界叹为观止。

因为对世界建筑目前的我知之甚少暂且没有也不敢妄加理论,在阅读【序】此篇其间让我对我国建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中国文化的博大一精一深、历史渊源让现代的我们有了更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以我们并不能沿用其建筑形式,现代的建筑更多了些商业化的意味,开发商总是求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个我们倒是可以理解。但对于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有保护或良好的运用古建筑的责任和义务呢?

我并不想去讨论如何去保护利用好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前面我曾提到过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魂所在,我想的是,我们怎样能够在创造现代化的同时而又让属于我们中国的魂而不丢失呢?

中国的古建筑对世界而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有些甚至是不解之谜。也许是由于60年代的不平静令中国各个方面陷入死水,而迫使中国建筑的发展被世界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我们这一代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由BOX式在向多元化、个一性一化、国际化迈进的改变。我们为中国的前进而欣喜;而不幸的是,我们成长着,建筑界的理论与思想更是以飞一般的速度趋于成熟,在这个年代若想思想上标新立异,理论上别出心裁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

中国建筑的改变虽然是可喜的,但这其中也是可悲的。在推开建筑设计之门以后我对建筑便更多了关注与关心。现在我生活在北京,通过我的观察北京的建筑以及我所作过的各地建筑效果图中所表现的建筑来看,大都是抄袭国外模一式,并没有着完全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思想,也许我们正在学习中摸索和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也许因为我对建筑的浅薄认识此观点很是片面,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我的理想与目标也正是为创造我们的中国魂而尽献微薄之力。

我在想,既然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代表一性一的建筑,为什么我们不为此做点什么呢,(也许已经有人做了正因为我的浅薄之见还没有看到)既能找到我们城市的魂又能将此发扬光大呢?或者具体一点说,在做现代建筑的同时其中也多少借鉴些原始建筑的风格再或者某个局部的功效呢。让其中的独特展现在现代建筑上。试想,如果那时的建筑始祖鲁班一直活到现代与岁月同步,那么他会怎样构造现代建筑,在他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同时是否会丢一了古时的魂呢?!当然,这只是妄想,甚至有些瞎想,可是在现代化的我们身上是否也应该像日本一样保留住属于自己的魂呢?也许每个国家,每个国家中的城市都应有着自己建筑的魂,而我国就目前现状来看,各个大中小城市除了楼的高低有些明显的差别外其他的风格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而只有少数城市和地区保留了他们自己的特色。

建筑设计是我最终想达到的目标,而开始涉足此行业对我现在的工作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建筑表现,对建筑最终的形成也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建筑表现首先应该与设计者有着充分的沟通,设计者向建筑表现者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但如果表现者对建筑设计毫无了解而言,那么他将不会把设计者的思想体现在建筑效果图上。真正好的效果图不仅能够体现建筑的形态更应该渗透着设计者的心思与汗水。自信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至诚挚深的一爱一,有了一爱一的建筑才会有灵魂,才能足以打动人心。建筑为人而活,人因感一性一与理一性一的的建筑而享受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对建筑这一行业来说应尤其重要,吸纳各建筑之一精一华为我所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物都不要模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才开始第一步,正如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嗷嗷待哺,我也会像婴儿一样去汲取不同的养分让自己茁一壮成长起来。最后能够学之以用。此书正是我的第一份补给,我会用心、细心地去慢慢体味、消化,我想对我的益处和给我带来的收获一定会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

我会大踏步前进,朝着我的方向、我的目标、我的理想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一)

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静态平衡,一个是动态平衡。以前的建筑一般都以静态平衡为主,下大上小,下实上虚,下粗上细,源于上千年的转世结构体系。第二个就是动态平衡,静说的是建筑物本身是静止的,动说的是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移步易景,常见的手法就是随着人的移动,使用者所体会到的建筑物也会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给人带来动的空间体验。

实际上的均衡与稳定与审美上的均衡与稳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天然的稳定,但这并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来维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筑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这是因为重力的缘故,要维持一种静态的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3)韵律与节奏

韵律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完全靠我们在观察建筑时的理解与感觉。韵律美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其一,重复的韵律,各元素之间保持很定的距离与关系;其二,渐变的韵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可以无止境的连绵加长或者变短,亦或者变疏变密; 其三,起伏的韵律,指的是简便韵律如果时而强烈,时而低弱,这种韵律活泼且富有运动感;其四,交错韵律,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之一定的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一正一反。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我看来,韵律是建筑外形中最难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

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4)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对比与微差

形体塑造过程中,建筑或者装饰等形体构成元素,在整体的统一,主次关系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态丰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结合这本书

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

(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4)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二)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 (pennsylvania Ave) 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1937 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 ( 东馆 ) 从 1968 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建筑简介

东馆位于一块 3.64 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 , 南临林荫广场,北 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 西隔 100 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建筑分析

以下内容仅仅是结合《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 清晰的阴影 ,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二、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三、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 …… 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161班 白俊天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建筑。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主义,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国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书中“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建筑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这本书讲叙从各个角度分析建筑,也提出了建筑学发展的本质联系,让我对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雄拓读后感


雄拓读后感

今天,我又读了60页《雄拓》,说句心里话,滑稽的是,我越来越读不懂会长东方毅先生的这本书了。

“功利的教育只会滋养功利的教师;功利的教育只能培养功利的学生。““(课堂)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实践,少一些空洞;多一些研究,少一些说教。”以上两句话均原文摘自《雄拓》第三章《文化中华》第四节“教育拓展塑新人”部分。很明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向国内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开炮”。该章节还提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重塑民族精神,重塑国民性”,“拓展教育,以人为本,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铸造伟大的国民性”等。咱姑且不论”拓展教育”能不能那么神,也不论其教育理念忽悠不忽悠,就冲会长东方毅先生所述内容,关注当下教育,并视办好教育为己任这股劲儿,这份精神,我就愿意为他竖起大拇指——会长好样的!我们一起祈祷“铸造伟大国民性”的优质教育早日到来吧!至于是不是书中所论述的“拓展教育”,我个人认为,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还是今天,上午,协会集团有个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律硕士高材生前来应聘。不瞒您说,当时我就震惊了:尼玛呀,中国当下的教育是肿么了?堂堂法律硕士,一位社会科学顶级殿堂——社科院培养出来的高材生,都找不到工作了?要到这儿来找饭碗?当然,就事儿论事儿,我没有任何贬低协会集团“工作好去处”的意思,也没有丝毫的对上述那位“高材生”能力方面的怀疑。只是想问,我只是想问,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那个推动力会是包括拓展教育理念在内的拓展主义、拓展文化吗?我不知道,至少,目前我很难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拭目以待吧,时间,唯有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加油!

建筑书籍读后感


建筑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终于把《谈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说来这本书还是跟静静在三联书店买的不知道在北京有米有人陪亲爱的静静同学逛书店。

书籍装帧很有特色,不张扬但又能够让人感到奇特。每篇文章都没有分段,只是用横线把段落分隔开~美中不足是有的图片太小在理解文章方面没有起到图解的作用

关于内容

不做雕梁画栋的猥琐细节,不抄袭古典建筑的结构形式,却要体现传统的精神和审美特征,我们面前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是读完这本书后最令我深思的一句话。让我回想到大学时期学家具设计时。我们总是在强调发掘传统的元素,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但跟安腾的建筑比,我们差太远,我们思考的太少。那时的我们太稚嫩。

一直很喜欢王受之老师的书老先生语言诙谐幽默,看事物很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建筑设施比如说 地铁站 火车站 飞机场也有很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腾忠雄、Frank gehry(膜拜)通过王老师对建筑的讲解同时也了解到了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的建筑状态。原来 建筑设计无处不在 只是总被我们所忽略

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发现 多说收集 多多去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 一定也可以跟他一样的吧

建筑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并且对建筑做了各方面的解释,包括政治、哲学和宗教、科学、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解释,以此来探讨建筑做空间方面的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关系,并得出建筑空间的解释才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根本解释的终极结论。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并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对建筑艺术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达出了建筑艺术中能够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书中通过建筑的功能性特点的角度把建筑艺术详细的划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大体上,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审美性上,两者都有着充分的共同点。应该看到,建筑艺术的本质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生活场所,因此,实用性作为建筑艺术必要的特点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用性上来,而是随着整个人类族群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把建筑艺术的评价标注提高到审美的层面,出现了对审美性的要求。

书中给出的建筑的定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做的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筑就是人类族群为了保证自身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立体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整体组织和建筑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认为,建筑的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参照书中所述,我对我国的建筑以及建筑艺术进行了参考,我发现我国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形式,这种以木质结构为特色的结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这种建筑艺术表现能力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这个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其次,这种建筑形式,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不追求过高过大,这样就对减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观我国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不仅仅充分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同时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我国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生,偶尔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处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我在角落翻看着,但是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大 的一名学生了,重读经典,收益良多。从最初学习建筑的迷茫中走过,细致的看完这本书,我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对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书讲述的建筑艺术深入浅出,但是的确是我们专业所必须接触的读物。作为一个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是带我们走进建筑艺术的先导。曾经难以理解的解构:表皮主义,还有什么尖锐的大三角都是从这里演化过来的,曾经的难点和重点,都如同换形游戏,改变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其内涵。通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来源和发展,我们可以对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等空间形式的表现加以理解,可以对囊括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学习到空间艺术的更深层级知识。

《雄猴的战争》读后感


《雄猴的战争》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由沈石溪写的关于猴子的小说《雄猴的战争》。这本书讲了四只猴子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那只兵猴,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下吧!


它叫大白牙,生活在萨蛮猴群里,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大白牙由于没有母亲,没人给它吃的,所以从小大白牙就靠抢幼猴和老猴的食物维生,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成了人见人怕的土匪。

有一次它冒犯了王子,猴王要打死它,幸运的是,这时,油橄榄猴王带领着多朗猴群来打仗,最后大白牙咬伤油橄榄,多朗猴群落荒而逃。就这样,猴王不仅免了大白牙的罪,还送给了它一串樱桃。从此,大白牙成了一只善良勇敢的兵猴。

但好景不长,一只绿头乌雕开始攻击大白牙的猴群,所以萨蛮猴群中的的兵猴,也就是大白牙开始攻击两只小雕和那只绿头乌雕。小雕还是很好对付的,但当和绿头乌雕战斗时,它却感觉到了一种恐惧。突然,它看到了王后蓝蝴蝶,它没有逃走。就这样,它又找回了勇敢和绿头乌雕开始战斗。在大白牙生命的最后一刻,随着一声咬断翅膀的声音,它和绿头乌雕一起掉下了悬崖,同归于尽。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一个勇敢善良的人,即使必死无疑,也要勇敢的面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论读书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