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读后感500字趣味数学

读后感500字趣味数学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5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小学生在学习能力最活跃的时候,应该多看看课外书籍。多读书对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小学生读后感范文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前段时间同事推荐看这本书,这一周每天晚上会跟孩子一起看,看后觉得这本书挺好的,挺有启发性。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孩子数学的书,至少涉及学前数学的学科本质和教学法的部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介绍和有趣思索。

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刚好适合小儿子的习。每晚看完后,就会针对一个解题技巧出些相对应的题,一般是五到十到题,让儿子觉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nDH765.cOm更多精选小学生读后感阅读

天真妈妈的读后感


杨红樱的《天真妈妈》是一套用线条和色彩来讲述马小跳故事的漫画书。下面是天真妈妈的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天真妈妈的读后感篇一

我很喜欢看杨红樱阿姨写的书,她写的书有很多,比如:《贪玩老爸》、《飘亮女孩夏林果》、《笑猫日记》等等。

我看的《天真妈妈》这本书里我映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三明治这一章,那一章里:秦老师说周末的作业是做一样平时没做过的事,马小跳想来想去还是给妈妈做一个三明治好了,放学回家马小跳一放下书包就马上行动了起来。马小跳把很多东西都拿了出来。马小跳在第一层三明治上放了两片苹果和一片菠萝。第二层一直到第十一层都是差不多的,直到第十二层马小跳在上面放了一颗小小的樱桃。

妈妈下班回来了,他一走进来就看见一个十二层的三明治,就问马小跳是不是他做的,马小跳说是的。他的妈妈马上就哭了。他的妈妈开心也哭,不开心也哭。妈妈把三明治拿到了爸爸放奖杯的地方,把它放了上去。在妈妈心里马小跳的三明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爸爸回来了,看见自己的奖杯在地上,气的头发都竖起来了。

杨红樱阿姨的书,真的太好看了,我很喜欢。

天真妈妈的读后感篇二

最近今天,我读完了《天真妈妈》这本书。

这本书是说马小跳和他天真的宝贝儿妈妈的生活趣事。宝贝儿妈妈非常爱哭,跟一个小女孩一样。就像那次,马小跳做了个很普通的12层三明治给妈妈,天真的妈妈就被感动的哭了起来。还把它放在放奖杯的柜子里,把奖杯拿了出来。这么点小事都哭,你们说是不是很爱哭?还好,我妈妈没有宝贝儿妈妈那么爱哭,要不我们家的房子都会被淹了。

不过,马小跳还是很爱他妈妈的。他妈妈的脚扭伤了,马小跳每天都坚持给妈妈煮东西吃。当他不在妈妈身边的时候,他就在纸上写了一句话:请帮帮我的妈妈,谢谢!所以,宝贝儿妈妈去医院的时候,就会有许多人来帮助她。马小跳的孝心深深地打动着我,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

我们也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天真妈妈的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天真妈妈》的书,是杨红樱写的,我对这本书有浓郁的兴趣,读完了这本小说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爱,不过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写马小跳的妈妈是一个橱窗设计师,有一头像海藻一样弯曲的头发,在厨房做饭是爱穿一条镶荷边的碎花围裙。她像小女孩一样爱哭,马小跳给她做了一个十二层的三明治,马小跳给她洗脚,马小跳给她过母亲节﹋她都会感动的流泪,这就是马小跳的妈妈。

马小跳虽然顽皮,但,他有一颗爱心,让我们学习学习马小跳吧!

天真妈妈的读后感篇四

原来我特别不喜欢看书,自从我看了杨红缨阿姨写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我就对看书非常有兴趣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里面有许多本,有《天真妈妈》、《贪玩老爸》、《轰隆隆老师》、《笨女孩安琪儿》、《漂亮女孩夏林果》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天真妈妈》,喜欢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这本书写的非常具体,比如说:在母亲节,马小跳用自己的压岁钱送给宝贝儿妈妈一个漂亮的头发夹,还帮她做了一个十二层的三明治,任是把宝贝儿妈妈感动的像是小女孩一样。从这些故事中,我深刻感觉到了马小跳的孝心,虽然马小跳成绩不好,还常常爱搞破坏,但是马小跳的孝心是值得我学习的。第二点我喜欢故事里的人物,里面的人物有:淘气包马小跳、宝贝儿妈妈、贪玩老爸马天笑、班主任秦老师等,我最喜欢的人物属宝贝儿妈妈了,因为她很漂亮,而且还是一位非常天真善良的妈妈。她会别出心裁的把商场的橱窗设计成儿童的舞台,还会在母亲节不动声色的为马小跳过了一回节日。这本书使我从马小跳身上学到很多好的品德及优点,也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400字


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难的,难就难在学生是否真学,而老师又是否真教。这两者是否真正的存在和谐的发生。

首先,要明白何为真学,真学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真学要有真学的理念,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真学要明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思考学习,不能以我去想儿童,而是回归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儿童的那方思考学习本身。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它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儿童的兴趣,当儿童要满足一种冲动去火星,意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而努力则会有克服困难,熟悉教材,运用创造力,耐心,坚持和机智的意义,它必然包含着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的能力以及要有知识,儿童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才会增强。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不应只是出于自己课堂教学的考虑,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也不能只是为了满足成绩的提高,一味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应更多的关注学生,或者把自己当成长大的儿童,多从儿童的立场去考虑,去教学。

不要“精灵妈妈”——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范文800字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书,书名叫我的妈妈是精灵。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一首歌: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书中讲了陈淼淼的父母离婚了,她再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了,看着看着,我不禁泪流满面。
故事主人公陈淼淼的悲喜、哀怨与失望,时时牵动着我的心。淼淼原本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可是这份幸福和谐却在妈妈不经意的一滴酒粘唇之后,而变得支离破碎。虽然淼淼使出浑身解数故意装病、装学坏、夜不归宿等招数,极力促和即将分离的爸爸和妈妈。但,终究因妈妈不是人类是外空间的蓝色精灵而宣告失败,精灵妈妈不得不离开了。
我不禁要问:离婚,离婚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不得不离开的精灵妈妈、精灵爸爸?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和日后的生活。看看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都缺少父爱或母爱,这使他们无法走出在没有父母关怀下成长的阴影。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在我们托管中心里有个叫沈馨怡的小朋友,她一出生,她的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她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成长,这给她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导致她性格很自卑。不愿意和同学玩,自己常常一个人看着妈妈的照片默默地发呆。正是她失去了母爱,她的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愿和人交流;正是她失去了母爱,她的生活没有了规律;正是她失去了母爱,她的作业也没人教,导致她的成绩下降。哎!这些都怪谁呢?都怪不负责任的父母。
而我,十分庆幸,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享受着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妈妈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生活起居和学习。爸爸每天不辞辛苦地挣钱养家,给我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满足我各种需求。我们一家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再看看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真难想象他们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陈淼淼的妈妈是精灵,所以不得不离开。那其它离异家庭的父母们呢?你们真的也不得不吗?我真想大声地对各位家长说:我们不要精灵妈妈、精灵爸爸。我们只要和你们在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一出版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而清晰的阐述”。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是数学》读后感,供参考阅读!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篇一: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一次在某数学论坛闲逛,发现多人在谈论此书,而且评价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数学有关的,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这本书,直到真正阅读此书时,这本书已经在抽屉积尘多时。读了之后才发现收获真的是太多了。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爱因斯坦评论说:“《什么是数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阅读此书让我们明确知道了什么是数学?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竟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但却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阅读《什么是数学》,将对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让大家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学,我想若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有了一个认知,会让学生学起来不再觉得数学是那么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书作者那样高屋建瓴,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判断出哪些是数学本质的知识,纯熟地处理有关的数学内容,还要取决于我们身为师者的数学底蕴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地方向。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篇二:

什么是数学?数学家R、柯和H、罗宾,合写了一本数学科普读物告诉你。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士,或是想学数学的人都可以阅读这本书。特别对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学数学教师,都是本极好的参考书。全书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纽约时报》评论这本书既为初学者也为专家而写,同时也为学生和教师、哲学家和工程师而写,是一本极为完美的著作。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XX中学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 很久以前的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我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给我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壮大中国;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创造。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我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中学毕业时,我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 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我从中读懂了,数学也有技巧。只要掌握技巧就一定会成功。

翻开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方面有多缺失,感觉自己的数学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甚至连中学所学的也忘的差不多了。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常常都会感觉到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总是不能深入,看不透其本质。《什么是数学》这本书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的专业书籍。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知识点一环扣一环,遵循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凭空跳出一个结论让你接受。里面的知识点还要细细的品,去咀嚼消化,把自己的一桶水壮大,真正悟出 什么是数学 。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慎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 这句话,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有的智慧的老师总在说数学的核心就是哲学。我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要辩证的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比如1/2比1/5大,在单位 1 不相同的情况,有时1/2也会比1/5小。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

《什么是数学》读后感篇三:

由柯朗与罗宾合著的《什么是数学》是一本世界数学名著。初版已过60年,曾有中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在约20年前出版过。可喜的是,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出了增订版,近期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版的中文译本。

作为20世纪的杰出数学家,柯朗曾在当时的数学圣地———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希尔伯特等数学巨匠。纳粹上台后,他来到美国,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柯朗研究所。关于柯朗,瑞德有一本传记《一位数学家的双城记》在我国翻译出版,里头有柯朗和同时代数学家的许多故事。单单翻翻书中的照片,当时优秀知识分子的集体形象伴随着如雷贯耳的名字跃入眼帘,足以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仰慕不已。有意思的是,格丁根那些令人生畏的数学泰斗们,都写过精彩的数学普及读物,如希尔伯特的《直观几何》、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外尔的《对称》以及柯朗的《什么是数学》。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高屋建瓴、厚积薄发。

阿贝尔曾经说过,要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大师的门徒学习。因为大师们可以引领你快速地进入正道。

《什么是数学》一出版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认为,这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而清晰的阐述”。外尔和莫尔斯等数学大师也对之赞誉有加。《纽约时报》也肯花版面予以介绍。

单单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体裁有多种选择(选择太宽,有时既是自由也是难题),比方说,这本书既可以写成低幼读物,也可以是大块头的专著(类似闻名遐迩的布尔巴基《数学原本》之类)。柯朗选择的体裁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高级科普”。高级科普的创作难度不在于知识的专深,而在于如何保持作者与广大读者之间必要的亲和力。它既要充分体现作者自身的想法,又要兼顾那些并非专家的读者。这方面失败和成功的例子都很多。而流传几十年而不衰、今天还要请数学科普名家斯图尔特增订这一事实,就已经证明了《什么是数学》注定是一本成功的经典名著。也许将来还会有个斯图尔特2来增订哩!写到这里,笔者在想,论文的价值在于引用率,那么科普著作的生命力是否在于它出修订或增订版呢?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除了体裁,柯朗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20世纪的数学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望洋兴叹的地步,如何在一本可以带出去郊游时随便翻翻的作品中,把这门异常发达的学科的面貌体现在读者面前呢?柯朗的做法是搜集很多数学上的“珍品”,每个方面的讲述并非深不见底,但也不是蜻蜓点水。适当地深入,然后在该结束的时候结束。这种既非盲人摸象、亦非解剖大象的方法,可以让普通读者也能粗略领悟到数学无比精巧的结构之美。这大概也是遵从了希尔伯特所倡导的数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柯朗为这本书煞有其事地添加了副标题———“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所谓“研究”何以谈起呢?斯图尔特为我们作了揭示。原来,在相对浅显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这样的思想骨架,即数学的学科性。这种学科性并非某些人的自由创造,为抽象而抽象;但也不是完全从实物出发,尽管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数学就跟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学科性固有的“节律”促使它向前发展,而我们的职责是履行这种学科性。比如植物学家发现一个新物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恒星,就要记录下来,不记录才是不称职。如果碰巧这一新物种对人类战胜癌魔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这个植物学家保不定会得诺贝尔奖;如果这种植物对于人类没什么用处,植物学家可能顶多在百科全书中简略提及。而一开始就质问这种知识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那就背离了学科固有的原则,乃是彻头彻尾的无知和错误。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价值不大的,什么该淘汰,这应由历史而不是人为决定。希尔伯特尽管谨慎地提出了23个问题,但他也同时警告说,预先去判断一个问题的价值往往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中有一部分之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确实没有当初想像的那么大。庞加莱说过,“要想预见数学的未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它的历史与现状。”《什么是数学》选择了一些有价值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发展成熟的,并且也是引人入胜的。

《什么是数学》的内容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数学的三大版块———代数、几何和分析按章依次加以阐述。作者也注意到不同章节适当的衔接。全书从自然数谈起,然后引申到数论和数系的扩充,直到集合这个最一般的客体。第三章又转入几何作图,并与数域代数联系在一起。接下来的两章,作者从射影几何、非欧几何一直谈到拓扑学。最后三章重点阐述微积分及其应用。

数学或相关学科的重大问题,一直是发展数学理论的源泉和刺激。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难易程度,也不在于是否“高等”。通过穿插书中的一个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活生生的数学研究过程。就拿解代数方程来说吧。由于提升了次数,便与几何作图联系起来,最终的发现是丰厚的:一是复数和代数基本定理的提出;二是群论的发明。另一方面,提升方程的元数,则导致矩阵、线性空间的概念,最终与群也有关系。单单一个解方程就搞出那么多名堂!

微积分是一个与代数方程有较大差异的领域,亦始终由一些有趣问题而触发。这些问题更多地来自物理,最著名的是最速降线、三体问题和关于肥皂膜张成极小曲面的普拉托问题;也有纯数学问题,如四色问题。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问题,使得数学家将微积分拓展到微分方程、变分法、拓扑学和微分动力系统等重要分支。作者还加入了不少著名的“初等极值问题”,如等周问题、光路三角形、最短网络等。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而且强调了这些历史名题对数学发展不可磨灭的功勋。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最终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解题本领,而是强化理论武器,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广的视野。所以数学家不是工程师,整部数学史是数学家找问题,而不是问题找数学家。工程师、医师总希望问题少点好,而数学家恰恰相反。书中对问题背后新概念的把握可谓丝丝入扣,读来经常有得到“提升”的感觉。几个世纪以来,数学家把零零碎碎的问题在根子上寻找统一的努力,无疑树立了人类理性的伟大里程碑。

当然,柯朗没有看到数学的一些激动人心的新进展,如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的证明,以及素数问题、纽结、分形和连续统假设等。这一切都由斯图尔特在第9章“最新进展”中做了精要而出色的介绍。

本书的参考文献也做得相当好,推荐阅读书目肯定花费了作者很多心思。这也是一本好的科普书的特征。

好作品要让读者常读常新。例如《西游记》,比起那些佛教典籍,太容易读懂了,但好玩的故事和浅显的文字背后,其思想上的玄妙实在不是一语、一人可以道破、穷尽的,故而历来评论绵绵不断;即便是普通读者,碰到一些社会现象,与小说中的情节做些类比,也有新的感悟。那么科学著作能否也达到同样的功效呢?至少,《什么是数学》这本书是做到了。

亲亲我的妈妈的读后感


《亲亲我的妈妈》是一本亲情小说,让我的感受颇深。小编收集整理的亲亲我的妈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亲亲我的妈妈的读后感

这是一部深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的小。

《亲亲我的妈妈》读后感 作家直面当前生活,用充满灵性的温情笔触,叙说弟弟和妈妈在相识、相处中的陌生、微妙和忐忑。 安迪是一个小男孩,是一个被老师唤做“赵安迪”, 被爸爸叫成“安宝儿”、被妈妈 称作“弟弟”的十岁男孩。弟弟在爸爸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了妈妈舒一眉——那个漂亮的、像刚从照片上走下来的人。在这个阴郁的瞬间,命运将弟弟推向了一道险峻的崖,崖的那边,是散发着甜橙般香气的妈妈舒一眉。她在他的世界中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一个来无踪去影的电脑游戏一样的人,一个在有限的空间里给自己留下了无限多的空白的人。舒一眉高挑,挺拔,走到哪儿都是有耐看的风景,想不引人注意都难。其实她在大多数的场合中总是选择沉默,眼睛也不喜欢看人,看远处,或者缩回内心看自己,目光幽幽的,冷冷的,迷茫的。 故事起落有致、扣人心弦;文笔潇洒俊逸、激荡心灵。表姐可儿、姨父宝林以及“血爪”张小晨的出现,内容充满了时下生活气息,形成了韩剧般的效果。

篇二:亲亲我的妈妈的读后感

《亲亲我的妈妈》写的是有一个孩子,因为爸爸意外去世而从原来的父系家庭来到了陌生的母系家庭。来到了陌生的家庭后。他显得十分格格不入,十分尴尬。但是后来,他们从原来的戒备紧张慢慢地变得靠近、理解、融洽、到最后可以像一般的母子一样,互相支持和鼓励着,让人知道血浓于水的真理。孩子和母亲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无论之前敌视和陌生到什么样子,最后他们还是亲爱的一家人,关键时刻他们还是会为对方出手。

书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舒一眉双手扶住弟弟的肩 ,深深地看着她的眼睛“赵安迪”她说“我还没有给你过过一个生日,你能原谅我吗?”赵安迪拼命点头。“妈妈,我长大也会给你过生日的。”我觉得它特别感人。

小说中的孩子有轻微的孤独症,妈妈有轻微的抑郁症,其他所有人都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匆匆闯进这本书的。有些人上一段落还没有,下一个段落里却不容置疑的挤了进来。我暂时变成了一个隐身的成员,感受着他们的伤感、快乐、温情,最后又和他们一起飞扬。

篇三:亲亲我的妈妈的读后感

在快乐的寒假时光里,我阅读了《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亲情小说,让我的感受颇深。

赵安迪是一个被老师唤作赵安迪,爸爸唤作安宝儿,妈妈唤作弟弟的十岁男孩,在有一天放学的时候,爸爸被一次意外车祸夺取了生命,命运把他推向了第一次在葬礼上见到,浑身散发着香橙味道的陌生女人,她的妈妈——舒一眉。

虽然在刚开始,舒一眉对弟弟的态度十分冷漠,可是渐渐地,每一次的训斥都变成了关怀,拉近了母子俩之间心的距离……

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可他们对我们的关怀更是常人给不了的。他们在你失落的时候,给你几句话的鼓励;在你高兴的时候,陪你一起享受快乐;在你迷失方向时,为你指示前进的道路;在下雨时

为你撑起一把伞;在黑暗中为你点上一盏灯……

父母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在多么幸福的家庭里,就像鱼儿离不开大海,鸟儿离不开大树,我们应该要好好珍惜这些美好时光,时间一去不复返时再来后悔!

书香里,我的妈妈 ——《妈妈的吻》读后感作文800字_初三读后感


成长至今,生活至今,身边总有妈妈陪伴,而我似乎已习惯了这种陪伴。偶然的一次搜索,《妈妈的吻》映入眼帘——“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寥寥几字却写出了作者对妈妈的无限思念,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妈妈想起了原来我的妈妈已不再年轻……

文中的作者由他生活的小山村想到了他的妈妈,想起了妈妈的两鬓白发。读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的妈妈还没有两鬓斑白,我们还有时间可以回报妈妈。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小山村,但我们却和作者一样,有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童年时的我们都喜欢缠着妈妈,因为我们觉得有妈妈的地方就有安全感,就有依靠。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光阴的积累,我们离妈妈越来越远。但是就像文中说的“过去的时光难忘怀”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心中一定有一个小山村,那里面有我们的妈妈,也是我们心中最安宁恬淡的地方。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看到这里,眼前一幕幕如电影放映般闪过。多少次的跌倒流泪,多少次的心酸后悔都化为脸上晶莹的泪滴。那眼泪的苦涩是我们内心的酸楚,只有我们的妈妈愿意替我们吻干这酸楚,愿意抚平我们内心的创伤,默默吞下那苦涩,留给我们温暖的心房。作者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会难过,但是她们收起了自己的难过,展现给我们她们的坚强。

最后作者说“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再还妈妈一个吻。”我不禁陷入了反思:一路成长,妈妈总是把她的爱毫不吝啬的给予我们,而我们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羞于面子。一句“不好意思”就打发了这个表达爱的方式。但是我们要记住。不管我们长得多大,甚至我们都已为人父母,但我们在妈妈面前始终是一个孩子,她在期待,她在等待我们的回应,一个爱的回应。也许吻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用行动,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也来吻干她们的泪滴,也陪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在时光中领着妈妈行走,让她们的两鬓不要被时光匆匆的染白。也许这才是我们像妈妈表达爱的最好的方式。

当了这么多年的女儿,我竟然发现我在看过《妈妈的吻》后才真正了解了妈妈。有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营养品。我想是的,在书的滋养下,我的心灵得到了成长。因为在书香里,我看到了妈妈眼角的皱纹;在书香里,我读懂了妈妈多年的辛酸;在书香里,我理解了妈妈的训斥;书香里,我的妈妈,我最珍贵的人。

读后感《《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500字趣味数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500字趣味数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