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不上锁的门有感

读不上锁的门有感

读“不比为贵”有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不比为贵”有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读“不比为贵”有感


今天,在《党支部书记》20xx年第七期看了章剑和的一篇“不比为贵”文章,受益匪浅。
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有个通病,即爱与人比,拿自己与别人比,拿别人与自己比,比家庭的穷富,比身份的贵贱,比生活的优劣。没工作的比收入多少,有工作的比单位好坏。比吃比穿比行,比房比车比存款,等等,什么都比。比来比去比的生出许多无名火来、气来。比,总想要有个高低,有个区别,有个结果。比上不足,易生怨气;比下有余,易生骄气,比来比去,都有气。
细想想,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且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起点上,怎么比也是不好比的。与其比出怨气、骄气、暮气,还不如不比。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很重要的一点,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 )”。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郑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科学家霍金悲惨的命运: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霍金却说:“我的手指不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而言,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轻视长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是失去自我。
不和有钱人比金钱,不和有势人比权势,不和任何人比长短;在平淡的生活中,乐此不疲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平淡的生活中,孜孜不倦地寻求自己的乐趣……
尽管我们是平庸人,但我们要自感生命平而不庸!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建构孩子的生命经验。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学校都有一些真正践行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

前不久,到一所镇上小学跟岗学习。学校的校长推荐我们去听一位罗老师的课。于是,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似乎没有身份感和距离感。上课伊始,罗老师一个口令,全体同学向我们听课的老师敬礼,礼毕,罗老师开始提醒孩子们课堂规范,孩子们听的认真。一堂课听下来,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没有听过小学的课,对比前一日,我站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情形,我对罗老师越发敬佩。敬佩归敬佩,罗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堂的一些细节:第一,数学课堂的育人意识很强;第二,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正向激励,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更不是用疑问的语气强调,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在一位同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来的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我们谈教育家,似乎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人,有很多很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普通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教育"的。

我想,只要我们常怀教育的热忱,勇敢的向我们的孩子敞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就应当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老师,我在做好的"教育".

人贵勤奋―读《百家文》有感 (800字)


当我捧着《百家文》,读者一个个古人立志的故事时,学贵有勤这四个字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中跳出来,并不断在我眼前做着放大缩小的运动。

我是个滋味感觉还算勤奋的女孩子,在校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偶尔也能翻翻课外书。每次考试总能应付自如,课余与同学交谈也有共同语言。因此,我曾为自己的这点勤奋而沾沾自喜。然而,当我读着远行千里为借书的刘恕隐居深山为读书的郑樵夏夜囊虫而读的车胤冬天映雪而读的孙康牛角挂书而读的李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顾炎武时,自惭形秽逐渐爬上了我的心头,并慢慢扩散开来,我的这点勤奋又算得了什么呢?

发愤图强,这又是《百家文》烙印在我心头的一个词。越王勾践兵败而入会稽山,从堂堂皇帝沦落为一介囚徒,可谓免顶之灾。然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信念,使他忍辱负重带着妻子为夫差当奴仆,终于得到夫差特赦而放。回到国中,他每天卧薪尝胆,以告诫自己不忘国耻。正是凭着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苦营十年,三千越甲吞吴。是啊,人生若有图强的精神,许许多多的难题都会给你让道!

以前老师在我作文本上写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啦?你的字又喝酒了,怎么东倒西歪的!爸爸也时常感叹:你啊!什么都好,就是字写得龙飞凤舞!叫你横平竖直,你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一直以来,我很苦恼,也想写端正些,可写着写着就又潦草起来了。一天,阿姨来我家做客,她一见我的作文本就唠叨开了:你啊,与其长久的煎熬,不如痛下狠劲把字练端正!于是,我买来了钢笔字帖,开始练习起来。可是心血来潮没几天,我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真的又要半途而废吗?不能,决不能!于是我拿来辣椒,每当想偷懒时就咬上一口。一星期过去了,帮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终于,老师在班上表扬我的字明显进步,爸爸妈妈也不再直摇头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朋友,如果你想成为他人心中的天才,那么请不要忘记:人贵有勤。

五年级:by兔兔

读《胡小闹日记之不比聪明比努力》有感600字


今年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在学校里发生的四年级的事的日记书,这本书是这个假期里我看过最好看最励志的书!这本书主要介绍这些人物发生的事:胡小闹、林聪、秦奋、长安、冷面冰箱王老师

胡小闹,是四年级三班赫赫有名的“活跃分子”。自认为凭借聪明大脑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可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安,胡小闹同班同学兼死党,是一个超级小胖墩!无时无刻在想着关于吃的事!秦奋,人如其名,是个认真刻苦学习的好孩子!是胡小闹的同班同学。林聪,胡小闹新结识的大哥哥。帅气时尚!是个聪明的人!“冷面冰箱”王老师,乐多多小学四年级三班数学老师。其实,这位严厉的数学老师是个面冷心热的“侠客”哦!

这本书主要发生的事是:学校里要要进行奥数竞赛了,胡小闹发现同班同学秦奋的一个大秘密:如果勤奋不能参赛或参赛了没拿到奖金,他就要退学了!心地善良的胡小闹岂能袖手旁观?于是胡小闹与死党长安决定一起帮助秦奋!恰恰就在这时,胡小闹与长安遇到了一位聪明绝顶的大哥哥——林聪蝉联多届的奥数冠军!更令人惊讶的是大哥哥不但答应了教秦奋学奥数还主动教他如何赚钱!然而,接触了没有几次,大哥哥林聪却被抓走了!据说有不少家长举报林聪,说他以各种手段欺骗未成年儿童放弃学业,乞讨赚钱!后来出现了一位神秘人帮助了秦奋。

这是一本很好的励志书!有时间的话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读《活着》有感: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读《活着》有感 --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

蒲怡菲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活着》是于1992年秋在上海诞生的,这本与我年龄几乎一般大的书,真正被我所知是在2004年3月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后。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发商们也马不停蹄地加印《活着》,就这样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线内。但事实上这部书早在2004年前就被前人学者们奉为经典,经典有经典的好处,它历久弥新,但经典也有经典的坏处,它让人望而却步。于是真正将《活着》这本书和电影看完却是在近几日,而它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诉说欲望。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影。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看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好在张艺谋没有让我太失望。电影,它土它乡村它深刻,但它不沉闷也不晦涩,尤其是里面本应该以务农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戏,那曲调那韵味,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也望尘莫及的。然而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形之下,电影还是略显苍白,也空洞了不少。尤其是电影的结尾,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向往美好的生活远远没有小说里只剩福贵与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来的更震撼人心。但好在前者还有希望,而后者只剩回忆。

余华很聪明也很残忍,同样是写人物,他不写大人物波荡起伏的一生,专写小人物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字里行间平实无华,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生活的缩影,真实、残酷,一次次给活着的人希望,再一次次骤然掐灭这丝希望,让人们一个个在活着中死去。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正如书中的福贵嘴里常常念的“这都是命”。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书里给人印象最深、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徐福贵,他从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从痛苦到麻木,从麻木到欣慰。他饱经风霜,于是云淡风轻,可还有什么比一个深陷痛苦的人,为了超脱这种痛苦,拼命节制、强颜欢笑、举重若轻,更让人不忍呢?

福贵父亲的死是福贵逼的。嗜赌成性的福贵将家里全部的田地都输给了龙二,连祖屋也没剩下。但当福贵父亲说“赌债也是债,是债就要还”,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一个父亲为不争气的儿子,宁愿倾家荡产也求他浪子回头。福贵终于懂了,但父亲还是走了。

福贵放下了少爷身份后,学会了下地干活,家珍也在生完有庆后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是全了。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了,福贵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看病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也是在这途中,余华借着老全的口第一次说出“活着”这个词--“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带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活着”两个字就这样深深地扎在了福贵的脑海中,从那以后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想就能活着。于是他会对得了软骨病认为自己连累了一家人的家珍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会对遭到批都后想要自杀的春生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即便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的儿子。“活着”,早已成了福贵的信仰。

在那之后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却也早已走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家还是完整的。之后的日子,福贵干活勤勤恳恳,他坚信“一只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额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也就好了。”但有庆的死却为徐家的“诅咒”正式拉开的序幕……

在小说中有庆是为县长女人输血活生生被抽死的,电影里则改成了县长开车撞到了墙,墙塌后砸死了有庆。我不能说这种改法不好,毕竟很多故事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能明说。就像我读到有庆死后,福贵除了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知道县长是春生后就不再追究时,我却出离愤怒了,因为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医院怎么会忍心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干,无法理解一位父亲怎么会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其实人总是这样,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愚昧还未开化的时代,无法感同身受那些事情,也便无法得知福贵当时的想法,但我知道是痛的,而且会很痛、很痛,这个伤口不会痊愈,活着一天就被折磨一天,但是还是要活着……

家珍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余华笔下希望的象征了。她先是得了软骨病,被医生告知准备后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个奇迹,但谁说生活中不能有奇迹呢?家珍的康复给这个已经濒临破碎的家再次带来了希望,毕竟福贵、家珍、凤霞,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凤霞的死我认为电影里比小说里诠释的更好,短短十几分钟的片段,不仅将文革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让凤霞的死更显得在情理之中。至于小说后来二喜、家珍和苦根的相继死去,在电影里则全部删去。这样的处理方法或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也或许是电影的意义在于正面教导观众,所以要留下希望,但不得不说这确实大大弱化了这本书给人心灵的冲击力。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着明显硬伤的,徐家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连女婿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情节不是不可以,但在作者的笔下我却总有一种牵强的感觉,这种为了“死”而“死”的设置,不但很难让我难过,而且有时会觉得好笑。小说中凤霞难产,福贵和二喜都决定保大人不要孩子,后来医生又说大小平安,接着凤霞就突然大出血;二喜的死是工伤,没人知道出了什么情况,万二喜就被水泥夹扁了;至于苦根则是吃豆子活活撑死的……其实就情节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情节很好,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博得同情或是引起共鸣,而且很容易上升高度说:“事实永远都会比最恐怖的小说更恐怖,比最科幻的作品更科幻。”但就作者的描写而言,我却真真不敢恭维,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死亡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叫“凤霞”、“二喜”和“苦根”的代号。死了也就死了。我一直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再丰满点、真实点,他们的死因写得再深刻点,或许会给读者的冲击性更强。但偏偏是这种貌似无味的描写却让我感到另一种感动和恐惧。而这种感动和恐惧全部都是来自一个人--徐福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是在讲完苦根的死后,福贵说的话。那句“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很难形容的一种感受,那种本该是声嘶力竭、痛彻心扉的感觉硬是变得踏实而又有那么一点幸福的味道。但这笑中带泪的幸福却更能揪住我的心,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知道必败,不如败得漂亮。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却可以败得光荣。席慕容曾在《时光九篇》中说:“故事一旦开始,再怎么曲折,也只是在逐步走进结束的方向,我当然明白,所以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人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只是为了分别……”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徐福贵的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一开始的痛哭流涕,到之后的奋力挣扎,最后只剩一句喟叹“这都是命”。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今何在问:“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福贵最后认命了,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怨天尤人。我猛然惊醒,想知道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是在复述福贵的话语?那些不够饱满的人物,那些乏味的描写,究竟是出自作者,还是出自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口中?如果是后者,那需要多少绝望,才能看淡一切;又需要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同情、怜悯、感动这些最表层的情绪开始浮动,但却终究没有压制住我内心里由徐福贵带给我的深深恐惧。

有人说:人生的游戏规则就像划拳喝酒,划输的人,反而可以畅饮美酒。曾几何时我也向往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想把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觉得跌倒了就跌倒了,受伤了就受伤了,觉得挫折是成熟的过程,渴望经历一些大风大浪,然后正式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高人状态。其实说白了,真正吸引我的是“宠辱不惊”四个字,觉得这才是高人一等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事情,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真的像池莉说得那样:“阅读让一个人活好几个一辈子”,慢慢地我开始恐惧挫折。闾丘薇露曾说:很多人曾羡慕我丰富的生活经历,说我好像一个人活了好几个人一样,但事实上,那些羡慕我的人只看到了我今天的成就、地位,却没看到我一路上的辛酸与泪水,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得到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不确定我是否还会选择同样的路。咪蒙也曾就文学方面提过伤痛与幸福给人生活带来的不同表现,“很多时候,伤痛就是文学的春药。如果你文章写不到顶好,不一定是才气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你太幸福。文坛即武林,幸福的人因为平和,少了锋芒和机关,携带的常常是钝刀。而不幸的人因为激愤,充满尖锐的痛感,往往怀抱利器。正如龙应台说的,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大智若愚、云淡风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巨大生活变革的人,他们都曾悲伤过、挣扎过、怨恨过,但终归他们看透了,或者说是认命了。而《活着》带给我的恐惧正是徐福贵的认命,他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宠辱不惊,我越是同情他,也越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他说:“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了”,我却要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我们都会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失去。

我很害怕看深刻的文字,因为越是深刻的文字你越会去深刻思索,而越是深刻思索,你身上留下的锐气就会越少。就像刘瑜说的:“她小小年纪,怎可以放任自己的清醒。”我愿意糊涂一点,任性一点。年轻,什么都没有,可是有勇气。我愿意天真的活着,认为什么都可以把握在手,那些幸福,天长地久。所以我说: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那种悲伤、那种痛苦、那种被生活洗礼后留下的举重若轻、强颜欢笑,统统不要。

我们会怎样地老去呢

我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

那无法预见的命运

如果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无法重复

我至爱的 我们又如何能优雅地谢幕

“这无法尽兴的一生啊!”

将是我们最后最轻的喟叹

读《成语故事》之《洛阳纸贵》有感350字


感情强烈,是左思文章的感情代名词;笔力充沛,是左思文章的语言代名词;寒门丑陋,是左思本人的代名词。这三个词语看似毫无关联,根本是三个代名词。而这,却集合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便是左思。

“赋”是汉朝鼎盛之文学,很多人因此作赋,但有名气的却只有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身为西晋时期并出身寒门的左思竟想有一番大作为,不禁惹人讥笑,但左思不受人影响,仍是孜孜不倦,潜心创作,着了迷一样的走到哪里都低头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三都赋》圆满成功,这本历经十年的艰辛之作,令很多人慕名前来抄写,导致洛阳的纸供不应求,涨价飞快。

是啊,只有经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左思这种发愤图强,不屈不挠,不害怕挫折与嘲笑的精神,才导致他名垂千古,成为一代文豪。我们在现实中,就更应该为我们的良好环境负责,为我们美好的未来不努力学习、发奋学习,为那充满朝阳的明天增添光彩!

人贵尽孝读后感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很多方面的言论,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本书,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我也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论语》里多处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都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可论语中只看到“子孝”的讨论,并没有写父母的爱。其实,根本不需要提,因为那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呢。

父母是那么的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又对父母有多少关心。就拿自己来说,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父母为我处处操心,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处不在,而我却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唠叨声让我很厌烦,甚至对父母的爱有一种反感,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爱了,我会真心去对待这些爱。

其实我真的觉得自己挺不应该的,会跟父母顶嘴,吵架,可我却不知道父母骂我是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也许在生活中的一件很小事就能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对他们的爱,比如:做一件家务事,替妈妈分担;过新年说上几句祝福语;吃饭的时候像父母照顾我们一样为他们加一点菜……

《论语》是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说不尽,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来。对于《论语》,正如编着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读后感大全:人贵勤奋—读《百家文》有感


当我捧着《百家文》,读者一个个古人立志的故事时,学贵有勤这四个字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中跳出来,并不断在我眼前做着放大缩小的运动。

我是个滋味感觉还算勤奋的女孩子,在校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偶尔也能翻翻课外书。每次考试总能应付自如,课余与同学交谈也有共同语言。因此,我曾为自己的这点勤奋而沾沾自喜。然而,当我读着远行千里为借书的刘恕隐居深山为读书的郑樵夏夜囊虫而读的车胤冬天映雪而读的孙康牛角挂书而读的李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顾炎武时,自惭形秽逐渐爬上了我的心头,并慢慢扩散开来,我的这点勤奋又算得了什么呢?

发愤图强,这又是《百家文》烙印在我心头的一个词。越王勾践兵败而入会稽山,从堂堂皇帝沦落为一介囚徒,可谓免顶之灾。然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信念,使他忍辱负重带着妻子为夫差当奴仆,终于得到夫差特赦而放。回到国中,他每天卧薪尝胆,以告诫自己不忘国耻。正是凭着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苦营十年,三千越甲吞吴。是啊,人生若有图强的精神,许许多多的难题都会给你让道!

以前老师在我作文本上写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啦?你的字又喝酒了,怎么东倒西歪的!爸爸也时常感叹:你啊!什么都好,就是字写得龙飞凤舞!叫你横平竖直,你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一直以来,我很苦恼,也想写端正些,可写着写着就又潦草起来了。一天,阿姨来我家做客,她一见我的作文本就唠叨开了:你啊,与其长久的煎熬,不如痛下狠劲把字练端正!于是,我买来了钢笔字帖,开始练习起来。可是心血来潮没几天,我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真的又要半途而废吗?不能,决不能!于是我拿来辣椒,每当想偷懒时就咬上一口。一星期过去了,帮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终于,老师在班上表扬我的字明显进步,爸爸妈妈也不再直摇头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朋友,如果你想成为他人心中的天才,那么请不要忘记:人贵有勤。

从朱贵的职位说起--读《水浒传》有感_550字


众所周知,梁山泊有一位专门以开店为名打探消息的好汉,性朱名贵,人称旱地忽律。他的小店建于梁山脚下,人们经常路过这里。如果是好汉,他便招揽上山。有一次,豹子头林冲被高俅所害,无奈要上梁山。路过朱贵酒店,被朱贵得知:"曾有东京的人到此,传说兄长(林冲)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既其柴大人书缄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朱贵深知自己的本领不如林冲,但还推荐他.林冲之后的朝盖。吴用。公孙胜。三阮等,都是他举荐上山的。开始时,他的职位还在第四把交椅,但推荐一次他就向后退一位,随着越来越多的好汉上山,他的职位越来越靠后,最终排在了九十二位,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但凡有好汉,他都竭力保举,从不疾贤妒能,总以山寨之事为重。

朱贵的事迹让我联想到了现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官员,有才的人登门找工作,他们看到比自己有本事,便起了嫉妒心,于是堵塞贤路,拒绝录用。他们专用没自己有能力的人,阿奉承的人。这样国家得不到人才,便不能繁荣富强,这些官员就像白衣秀士王伦一样,缺乏朱贵识才举才的胸襟。

但有些官员,求贤若渴,总是广开贤路,招贤纳士。如有能人,定竭力举荐,不管能力是否比自己强,会比自己职位高,他们像朱贵一样深明大义,不为一己私利闭塞人才。

朱贵虽是一个梁山小头目,但却为梁山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朱贵的举荐,便没有一百单八将的梁山泊,所以朱贵是功不可没的。回眸历史,许多小人物小事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做人的启示,在别人比自己有本领时不应妒忌,应积极推荐他,是虽小却体现一个人的精神。

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人贵忠诚


《三国演义》这本书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记载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它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时会让我泪如雨下;有时会让我喜上眉梢;有时会让我心急如焚,有时会让我火冒三丈。其中那些锦囊妙计令我拍案叫绝;那些能人贤士令我好生佩服;那些精兵良将令我刮目相看。

《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经典人物,他们的许多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最最欣赏的要属诸葛亮了。不是因为他足智多谋,也不是因为他博学广闻,而是因为他对刘备自始至终忠心耿耿,为蜀国的的强大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刘玄德三顾茅庐,答应辅佐刘备,到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不负重托,全力帮助刘阿斗保江山,再到孔明病逝五丈原,不忘蜀国兴亡,留下锦囊妙计,足以证明诸葛亮是个对刘备无比忠诚,有着极强的责任心的英雄。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依然存在,依然需要。每当在洪涝灾害中,在大地震中,在火灾中,在边防哨所中,我们总能看到解放军叔叔们不顾个人它危,保家卫国的身影。难道这不能反映出解放军叔叔对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忠诚吗?是啊!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强大就需要解放军叔叔这样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才,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我,也应该像诸葛亮学习。我在班级中一名小干部,我应忠于班主任许老师,辅助许老师管理好班级,为班级争光,不要为班级抹黑。

人贵忠诚,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发扬光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不比为贵”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不上锁的门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