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刘少奇传记有感2000字

读刘少奇传记有感2000字

读刘少奇传记有感2000字 刘少奇传读后感 2019-09-28

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书,就像是与他人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在十九大召开之际,我选择了《刘少奇自述》这本书一读。

书中所涉及的资料主要出自刘少奇的自述或笔录,还收录了王光美、黄铮同志对他的回忆。生动再现了刘少奇平凡而伟大、曲折而光辉的一生,实践了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的崇高准则,歌颂了老一代共产党人鲜为人知的坚韧意志和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刘少奇,出生于1898年11月,湖南省宁乡县,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及、理论家。他的一生,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书中介绍了他的儿时经历,从幼时随母亲求神拜佛,到上学堂,接触到孔孟之道、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再到凭借自身的努力奋斗和哥哥的帮助,进一步升学,受到达尔文思想的洗礼,并深信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学说,直到五四运动后,才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辩论,才确认它为真理,才成为共产党人。

在本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写给儿子的几封家书,里面蕴含着浓浓的父爱,就像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才,运用商量劝解的语气,从学业上督促他前行,寥寥几封,把他人情化的一面勾勒出来,使他不再拘泥于纸上,而是一位实实在在存于我们历史中的人。

他在书中曾说到,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运用到现在也是恰当的,去年的反腐,拉下了很多的高层干部,不为人民办实事的,就应该退下来,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更为强盛。

通读全书,我认为刘少奇的一生光辉而伟大,他的人生大部分都奉献给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处于多苦的逆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在刘少奇同志家里做客》读后感


《在刘少奇同志家里做客》读后感


今天,我在寂静的考场中仔细地阅读了《在刘少奇同志家里做客》这篇文章,感受颇深。我归纳了一下,有两点使我感触很深。当前,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瞧不起教师,更不愿意去当教师。因为教师的工资比较低,许多人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就低。可我们的好主席却不是这样认为,你听他说:“当人民教师很光荣。我们的毛主席、徐特立同志都当过小学教师。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人。”说得多好啊!未来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岂有立锥之地?可知识又是谁传授的呢?是那可敬可亲的教师。他们为了使祖国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为了可此文来源于网络的祖国更加富强,为了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他们不知疲劳、呕心沥血地工作着。我们的主席刘少奇同志能如此尊重老师、重视教育,我们每一个国民难道不应该如此?你看,刘少奇同志在吃饭的时候,虽然“只有一小碗炖肉”,可主席却“把肉挟到每个教师的碗里,一再说:‘你们一定要吃饱!’”吃完饭,还坚持陪教师们看电影到10点多钟。他是多么尊重老师呀!刘少奇同志不愧为人民的好主席。
刘少奇同志身上的另一个闪光点——艰苦朴素,同样使我深受感动。
刘少奇同志身为国家主席,却不追求豪华舒适的生活。“饭是在集体食堂吃的。两张桌此文来源于网络上,除了几盘素菜外,只有一小碗炖肉,主食是普通的大米饭。”想一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国家主席还阔气。哪家的餐桌上没有鱼呀、肉呀,哪家的餐桌上只有几盘素菜?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吃好些、穿好些也未尝不可,浪费却是不应该的。例如:有些小同学雪白的大馒头咬了一口就丢了,作业簿写了一页就扔了,铅笔用了一点就不要了。有的工厂、学校里更是水长流,电灯长明。想一想,如果全国12亿人每人每天都浪费一度电、一盆水,一年下来将损耗多少水电呀?!这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我们有这样好的主席,就应该以他为榜样,每个人都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我们的民族才能兴盛!啊,我们的好主席!中国人民为有这样的主席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共产党人刘少奇》观后感800字


通过观看《共产党人刘少奇》这部电视剧,真的是受益匪浅,刘少奇同志的一生,对整个国家、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主要有一下三点感受:

1、刘少奇同志一直以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一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要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品质,要在实践中去锤炼,坚持问题导向中锤炼,求实,讲的是实际情况,客观地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正确认识到问题,不可以弄虚作假,要脚踏实地,光明磊落的做事情,当发现问题要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并且纠正工作上的偏差和错误,这八字真言在整部电视剧最为记忆深刻,这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上应有的品质、生活中要信守承诺,敢于面对各种困难。

2、刘少奇同志的勤于学习,对梦想执着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从小在看到一家人没有饭吃,最后投河自尽,深深地触动到了他,所以他就开始在心中埋下了要让全天下人都能够吃得饱饭,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远大志向,正是这个伟大的梦想,他在成长中不断的在为这个梦想经历了各种困难,在加入共产党前积极投身到反对军阀,帝制的斗争当中,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后,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千里迢迢去俄罗斯(苏联)学习,学习的路上非常的艰辛,又是敌后区,一旦被抓到就会万劫不复,但是他还是为了梦想,就算再苦再危险都要去坚持。

3、自从加入到共产党这个伟大的组织后,为了团队的终极目标也牺牲了很多的利益,连自己最爱的母亲去世都不能够去送终,刘少奇未来实现团队的目标奉献了很多,在加入共产党初期,在危险重重的白区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危险,时刻遭遇到生命的危险,但是还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这个宏伟的理想,义无反顾。有时候对照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我自己有没有能够为了团队的目标真正的放弃自己的利益,无论是金钱也好,时间也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但是只有真正认同了团队的目标,团队的目标就我的目标,才会这样去做,这个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大写的人生,不灭的神魂—读《刘少奇的故事》的读后感


你,刘少奇,一个令人敬慕不已却又扼腕叹息的名字;你,敢爱敢恨敢想敢做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不灭心中的真理之光;你,用一个刘卫黄谱写了一生一个苍然于世的大写的人。

降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却优于国破家亡踏上了留日的海船,心头涌动着满腔少年壮志;你一心为公,在敌人心脏城市大搞罢工游行,堪称大智大勇;缔造新中国,你舍身忘死;建设新中国,你呕心沥血;面对四人帮,你却依然镇定自若,批斗大会,大义凛然,因为你心如明镜不染尘,真理常在心中长燃不熄;直到魂归大海,心却早已许给了人类共产主义事业。

那是1962年的一次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你深入湖南农村作了调查研究后,又去了大兴安岭,冲破重重阻力,冒着巨大的风险,本着实事求是的宗旨作了工作报告.提出两个三七开:成绩七分,缺点三分;而造成经济严重困难的是三分自然灾害,七分党的工作失误。这份实李求是的勇气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践是检脸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是一脉相承吗?无论你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出自一颗爱民爱国的赤子之心呢?是真情赋予你勇气。

真情不仅使你敢于总结错误,更让你敢爱敢恨,拍案而起。亩产水稻1000斤,再创新纪录。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浮夸风越刮越猛,你再也忍不住了,一改往日温文尔雅的态度,啪的一声,对秘书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全是假话!大话!空话!于是河北、山东的农村山寨里有了你的身影,脚路实地,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开座谈会,你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尚在萌芽的新中国,全凭着一股激情,一股支持你走完一生的精神!

你是伟大的,为了人民,你连生命都在所不惜。还记得1960年去葛洲坝视察的途中,突然风高浪急,为救江面上的船民,你命令自己乘坐的客轮向风浪中心驶去却全然忘了自己的安危。忽然想起朱镕基总理的一些话,就是前面是地雷阵,刀山火海,我也会一往直前,在所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震人心魄的话语不正道出了新时代刘少奇的心声吗?

你又是平凡的,像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样爱自己的妻子与儿女,然而你更牵挂热爱的却始终是这个大家中国,和这

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人民。正因为如此,你可以大公无私,舍小家以慰大家,你可以做出许许多多伟大之中尤其伟大的事,充满激情地追求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你去了,却可以幸福而无憾地长眠于地下了。人心自有公论,历史为你昭雪;更令人宽慰的是,你的遗志被后人继承,你的精神留传至今,也将永远在中国大地上留传下去,炎黄子孙的爱国心、报国情一脉相承,亘古不息!

【作文点评】

中学生读些伟人的故事很有意义。伟人风范,可以指点为人之途,可以明晓为人之道,可以端正为人之行。也正是在伟人精神的激励下,本文作者在高三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向祖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读《小铅笔的自述》有感250字


今天晚上我读了小铅笔的自述这篇文章,我非常感动,因为小铅笔家族为主人献身,从不唉声叹气,从不感到孤独寂寞,却认为为小主人服务是它们的骄傲。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小铅笔家族在小主人家享受高等待遇。它的小主人十分努力,也很爱惜它们。小主人每天放学后就坐在书桌旁,拿出它们来写功课,写字,画画。它们在小主人的手里,简直成了一只只神采飞扬的神笔。看着小主人栩栩如生的图画和秀丽的字迹,它们陶醉了。

看了这篇文章,我一定要向小主人学习,读书要十分努力,很爱惜铅笔。每天放学后就坐在书桌旁,拿出 我的铅笔家族,来写字.画画,让它们在我手中成了一只只神采飞扬的神笔。

橡皮的自述500字


我是一块橡皮,我长得可漂亮了。全身洁白,用塑料袋包裹着。现在,我被用的脏兮兮的,只剩下一点了。但是我从不抱怨,我用一生的青春去帮助小主人纠正错字,我也有童年、青年和老年,我的人生三部曲。
童年:我被摆在货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因为我是一种新产品钢笔橡皮。我技能擦掉钢笔字,又能擦掉铅笔字,所以我的兄弟姐妹们总是供不应求。一天,我正在货架上和尺子哥哥聊天,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左看看,右瞧瞧,目光落在了我们的货架上,说:老板,我要这一块橡皮。呀,他指着我,就这样,我被我的小主人买走了。 
青年: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这位小主人上小学三年级,老师要求小主人学会用钢笔写字,可小主人老是写错字,划掉后十分不美观,就买了我帮他纠正错字。小主人把我放在了我的新家文具盒里,我和钢笔大哥、铅笔小弟住在一起。我因为能擦掉他们俩写的字,当上了家长。作为家长的我,要督促他俩把字写正确。一有错字,我就报告小主人,去消灭错字。就这样,我们家的成员欢乐一茬又一茬。
老年:小主人上五年级了。在我的帮助下,小主人改掉了写错别字的习惯,作业整洁,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只是在做大的改动时才请我出山,可我却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最终,我下岗了,改正带接替了我的职业,它改起来完全没有痕迹,不像我擦了以后本子会毛糙。 
现在我静静地躺在垃圾桶里,但我无怨无悔。我陪小主人走过了两年岁月,帮助小主人学习进步,我,死而无憾。

蓝鲸的自述 (400字)


小朋友,我是一头须鲸,我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重的虾和小鱼,我是鲸中体型最大的蓝鲸,我还有个别名哦:剃刀鲸,怎么样?有趣吧!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是人类的贪心使我们陷入了苦恼,我是十分漂亮的哦!

我的身子有蓝又有白,我没有牙齿,是把食物吞进肚子里的,我们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其实我们的祖先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祖先的前肢和尾巴逐渐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生活。我们的小鲸是胎生的。

我们生活本来是快乐自在,可是人类的贪心使我们陷入了苦恼,像我这样的蓝鲸,在20世纪有近36万头被杀,我们鲸对人类来说是满身是金、在高级餐馆,鲸肉是非常贵,富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贵,使劲向餐馆订鲸肉。而且工厂的污水、烟气能不能消除掉?为什么人类科学家不能发明消除污水、烟气的工具呢?

捕杀者,你们能不能少不杀一头鲸,现在已经有许多种类的鲸已经濒临死亡,请你们不要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要伤害我的家族,其实人与动物是好朋友,小朋友,你们说我说得对吗?

五年级:2369206016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2020、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十年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母亲原是不识字2020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2020教母亲认字2020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2020。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2020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org)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可惜,目前被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太遗憾了!

18岁、还算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的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学校附近租屋陪读,有的要吃妈妈乘飞机送去的饺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别了!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和勤奋之外,无庸置疑,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近百年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将一个生活在农村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杰出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参加联合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应该说,这位英雄母亲为中华民族做了一桩功德无量的美事!

人们在赞叹胡适的同时,自然会思考:当今的教育,是进步、还是负进步呢?

冰心自述读后感


【篇一:冰心自述读后感】

因为急着要借书,所以忙赶着把积压的、没怎么翻过的、舍得还掉的书匆匆过一遍。有些书就是这样的鸡肋,只有到将还的时候才生出读它的紧迫感。

上次听老六念冰心老家宅中的对联,海阔天空气象,风光霁月襟怀,便把读老人家史的热情蔓延到了冰心的身上。不过翻了李辉编的《冰心自述》,发现韩寒以前有过的批语冰心的文采很差确实有一定道理,和那些让我惊叹的现代的语言高手相比,她的回忆文字有些直白,感情抒发有时又过于单调,更不要说思想问题,到了建国后的文字,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结果就是,文章写得像申论!

但毕竟是关于往日生活的回首,因而融进了太多时代的背影和亲情的墨迹,还是有很多细节引人下泪。

关上最后一页,首先从脑海里跳出来的是这个场景:冰心的舅舅随冰心一家从福建搬至北京铁狮子一带生活,一日生了疾病不治而死。从小冰心和几个弟弟就受小舅舅的影响看书识字,情同一家人,伤痛可想而知。父亲远在外地,靠几个孩子打理舅舅的身后事。找来棺木找人布置,弟弟跟冰心说了一句,把棺材开一个口,这样舅舅就不会觉得里边憋闷了,他不知道人死之后呼吸也没有了,还一心惦记着舅舅在里边躺着的感受。这样幼稚的语言不明所以地揉着心肠,在生命离去的悲哀无力中,它的真实和质朴胜过任何煽情。

冰心写回忆文字是受一个美国朋友的启发才动笔的,这位朋友说,写下你的生活,可以让我们对产生这种生活的时代有更清晰的了解。冰心也说,很多旧事,刻在心版上;今天干脆写下来,便不用从心版上去搜索。关于儿时记忆,家乡的点滴,对大海的情怀,传奇的学生经历,以及父母的面孔,在几十年后的梳理描写中,有淡淡的时光的味道。而手拿纸笔写就他们时,只剩下我自己一个了,冰心晚年极其长寿,百岁老人与猫做伴,看报、听广播、接待访客,心底一定有很大的孤独感吧。然而这就是生命的无奈。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家长》,封面是非常非常老的冰心照片,长久以来,她都作为一个符号被定在官方的文学正史上,如今我才知道她的《寄小读者》是在美国卫斯理女校读书时一封一封写的,而她在五四期间声名鹊起的源头是因为向《晨报》投了篇控诉家长制的虚构小小说,之后因为落了很多医学的课才转入了从未梦想过但更擅长的文学系。很多日后所谓声名的造就,其实和偶然很大的关联。

【篇二:冰心自述读后感】

冰心,是我年幼时心仪的作家,也是我们中国促进会的老领导,对她的身世,我一直存有一种好奇,近日,偶然在书店看到《冰心自述》,立马拿下,旋即开读。

冰心,从小到大,读的都是女校,中学是贝满女子中学,大学是协和女子大学,研究生是美国的威尔斯利学院。解放前,中国有不少女校,解放后,提倡男女同校,女校几乎绝迹,上海市三女中是硕果仅存的几所,改革开放后,女校作为一种教育改革,似乎又有复苏的势头。男女是同校好?还是分校好?恐怕各自都能列举无数的理由,但分校的存在,至少能让人们多了一种选择,或许,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书中有两个章节,是专门写她的丈夫吴文藻的。从1923年,在开往美国的杰克逊号邮船上阴差阳错地相识,1925年,在康乃尔大学补习法文期间的私定终身,1929年在燕京大学完婚,接着是抗战,内战,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夫妻俩不离不弃,携手走过,直至1985年,吴文藻先生离世。将近一个甲子的相处,一个是感性的作家,一个是理性的学问家,梅贻琦校长曾用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来形容两人的性格差异。有意思的是,吴文藻在他9000多字的自传里,只有两处提到冰心,一处是何时相识,一处是何时结婚,其余全无,而在吴文藻去世时,冰心也因为身体原因,未去见最后一面,这一点,我深感意外,要换作我,哪怕坐轮椅,哪怕爬,也要爬去,看上最后一眼,作最后的告别。

吴文藻先生去世之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我是很赞同的。人死之后,面目狰狞,一脸土色,那副惨样,还邀别人来参观,浪费别人时间不说,还有损自己的良好形象,实在献丑,大可不必。至于盖棺论定的悼词,也都是身后之事,说好说坏,随它去好了,反正你也听不到。文藻先生的骨灰是撒海的,这个,我有点顾虑,不知为何,我对大海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无边,无底,不如埋于树下来得踏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树参天,我也就获得了另一种重生。

冰心先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甚深,崇尚个性,向往自由,然而,解放后,也一样被驯得服服帖帖,老老实实,歌功颂德的话没少说,当然,其间,也有抗争。我曾在好几个地方读到过冰心先生的一次著名的发作,近来,终于在贾植芳的《我的人生档案》中找到了出处。据贾文记述,1979年,贾刚解放,去京,造访冰心,冰心先生大发牢骚,口无遮拦,她说,我现在是什么也不怕了。开除公职,我现在早已退休了;开除出党,我不是党员;离婚,你问问他(吴文藻)愿不愿意;坐监狱,我现在已经八十岁了,监狱里还没去过,倒可以增加人生阅历;杀头,死了以后还是烈士。这通酣畅淋漓、振聋发聩话,在思想刚开始解禁的当时,出自一个弱女子之口,实在让人叹服,似乎也是先生长期压抑、受尽屈辱之后的一次总爆发。

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其中也有几篇写于30年代,总的感觉,先生30年代的文字要明显好于70、80年代的文字,年岁增大,创作力下降,可能是一个原因,历次政治运动的折磨,伤了元气,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他们那代作家中,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茅盾,巴金,曹雨,,哪个不是如此,这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悲哀。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269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