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心中有民 心中为民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虽然只有三个部分构成,但这三个部分已然代表着全部,我感受颇多,更是受益匪浅。以前我只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知青插队的经历,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才得知原来我们党的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如此坎坷,却又如此丰富,如此充实。在神圣的革命老区延安插队的这7年时间里,总书记彻底把自己的心态从“大城市”调整转型到了“小山沟”,哪怕成为最后一名走出山沟的知青,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老百姓,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成为了他的“常态”,我想这正是总书记所提到的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上好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在插队的这7年里总书记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成熟青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是能磨练人的品质,考验人的意志,总书记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真正做到了融入百姓、深入百姓、心系百姓,在与百姓打交道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试想我们在总书记插队那个年龄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总书记已经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延安老区带领着百姓把生活过得更美好。我想这段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自己来说也必将是终身难忘,是人生接受锻炼的一课,也真正做到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管他在赵家河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还是在梁家河大队担任村支书,都能立足村情,大胆探索,埋头苦干,和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着百姓们打井、打坝、修公厕、建设沼气池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心无百姓莫为“官”,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大队村支书后,把这个“村官”与百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捆绑在了一起,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把百姓的冷暖放在了心上,真正做到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哪怕是后来被推荐上大学,临走前他还是说了“要是梁家河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

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正是在那里他把村支书干的有声有色,时刻为民,始终为民,慢慢读懂了“中国农村”这本大书,为以后真正走上从政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时至今日,总书记从最基层到党的核心,这是巨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装着百姓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心中有民。心中为民,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党就为百姓做什么,民生大计永远是第一大计,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这也正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正价值取向。

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再联想到我的工作,作为一名基层财政人,我也奋斗在基层一线,面对百姓群众的时候,我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发扬螺丝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把财政工作做得更好,令百姓更加满意,令社会更加满意。三、要鼓劲加油,有创新意识,拼搏意识,在本职岗位上奏响人生最优美乐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全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全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了七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今年8月,我有幸到梁家河学习,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

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梁家河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第三,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浮现,我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练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首先,我要学习他学习奋进的精神。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他从一开始从北京背着重重的书箱来到梁家河大队落户,到白天劳动、晚上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黑,再到考进清华大学,他始终爱学习并坚持学习。他向书本学知识,向当地人民群众学干农活,向他人学技术,爱学习精神好像他与生俱来一般。其次,我们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作风。知青时期,是我们国家的贫穷时期,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文安驿插队,每天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参加劳动,以获得少量的劳动工分,却经常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得好了。在穷苦落后的梁家河大队,不但要克服农村生活的种种不便,还要克服劳动所带来的辛苦和考验,可以说知青七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再者,我们要学习他为民服务的情怀。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是插队的知青,但却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有一次他获得了一辆摩托车的奖励,但他觉得摩托车对于他和梁家河大队来说没有多大作用,于是把摩托车换成了拖拉机、打磨机等三样东西,因为这三样是梁家河最迫切需要的工具,能为梁家河群众解决许多生产问题。“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他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深水井……”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过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用质朴的陕北话这样讲到。

七年知青岁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群众紧密的站在了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同甘共苦,他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全心全意的为群众服务,干了很多的好事和实事。人民群众喜欢他、感谢他,他也把自己融入了梁家河这个集体,把自己当作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应该说那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了。

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道:“下乡插队的七年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农民,……”的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党员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做为新时期的年轻党员,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奋进、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敢说敢做敢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合格”,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生活,为新时期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教材,自己反复阅读学习后,深受教育和感染。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看齐,磨炼艰苦意志,树立为民思想,打牢群众根基,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要把根本宗旨牢记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梁家河往事时深情地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说到做到,带领全村老少建沼气、修淤泥坝,乡亲们这样评价:“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为民爱民情怀,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忘初心、真心为民。当前,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落实“六个精准”和“七个一批”清单为重点,下足“绣花”功夫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真正用脱贫攻坚成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要把吃苦精神发扬传承。总书记插队的地方,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他没有怨言,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当地老百姓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尽管我们处在深度贫困地区,但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总书记当年插队时不可同日而语,待遇也有了显著提高,我们没有理由在工作中喊苦叫累。我们要继承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品格,大力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人往一线走、事要亲自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特别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生态环境、兴修梯田水利、建好路水电房,以苦干治贫穷,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三要把务实作风外化于行。总书记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插队期间,他带领群众办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发挥了社员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当前,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的鲜明政治品格,在吃透乡情村情的基础上,围绕县上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草畜、玉米、中药材、林果、劳务等多元富民产业,做到贫困户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种植10亩产业田、养殖2头增收牛(或10只羊),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四要把责任担当勇扛在肩。总书记插队期间,敢说敢做敢担当,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他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种担当意识,是由强烈使命感、责任感驱动的。我们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把为民、惠民、富民的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确保中央和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有效落实。特别要主动承担起全面从严治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主体责任,碰到问题不推诿、遇见矛盾不上交,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与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起生活、劳动、生产的群众、知青,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知青岁月的七年是学习奋进的七年。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他从一开始从北京背着重重的书箱来到梁家河大队插队,到白天劳动、晚上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黑,再到考进清华大学,学习始终是他的一种坚持。他向当地人民群众学农活,从大城市来到贫苦农村,不会干农活的他,没有放弃和埋怨,踏踏实实的跟着老百姓学做,最终掌握了农活的规律和技巧。他向别人学技术,不但向同是知青的年轻人学习、交流经验,还到外面学习技术,并将技术带回大队,带动大队的发展,比如沼气技术等。

知青岁月的七年是艰苦奋斗的七年。知青时期,是我们国家的贫穷时期,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文安驿插队,每天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参加劳动,以获得少量的劳动工分,却经常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得好了。在穷苦落后的梁家河大队,没干过农活的知青们不但要克服农村生活的种种“特殊条件”, 比如说蚤子引起发痒等问题,还要克服劳动所带来的辛苦和种种不适。可以说那七年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一段岁月。

知青岁月的七年是为民服务的七年。那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是插队的知青,但却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有一次他获得了一辆摩托车的奖励,但他觉得摩托车对于他和梁家河大队来说没有多大作用,于是把摩托车换成了拖拉机、打磨机等三样东西,因为这三样是梁家河最迫切需要的工具。“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他带领大家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深水井……”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过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用质朴的陕北话这样讲到。

知青岁月的七年是联系群众的七年。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群众同甘共苦,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人民群众喜欢他,感谢他,他也把自己融入了梁家河,把自己当作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应该说他完成了从“城里人”向“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道:“下乡插队的七年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农民,……。”我想,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与梁家河群众紧密的站在了一起,关心爱护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全心全意的为群众服务,干了很多的实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一步步走近、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党员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做为新时期的年轻人,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学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敢说敢做敢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部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不仅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政治素质提供了生动的范本,也为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连日来,反复品读此书,深受教育和感染,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一、矢志不渝的理念信念。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这是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知青时的习近平并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到,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逃避退宿、畏惧不前,而是主动过好“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一个个关口,勇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磨砺中增长了见识才干,锤炼了意志品格,夯实了信仰之基。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从那里起,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就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7年”。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7年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总书记后来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乃至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7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扎扎实实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校正好人生的坐标原点,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以人民利益至上。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今时代,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追求,始终心系群众,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句话落到实处。

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等,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贫困边区走访与人民群众谈话时,不仅说话接地气,也总能说到点子上,说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他在发表讲话、演讲时,也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的学习积累密切相关。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

四、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7年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在那段岁月,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村里吃水困难,他就带领村民打了一口吃水井,冬天下到水里往外挖泥土和石块,站在刺骨的冷水里一干就是挺长时间。他下决心办沼气,有效解决了村民们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他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有效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了5大块“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过去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他上大学离开的时候,群众都舍不得他走,十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在不同场合讲过这样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五、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在梁家河村父老乡亲眼里,知青习近平具有敢说、敢做、敢担当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和燃料问题,青年习近平决定到四川取经学办沼气,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年人直接反对:“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要带领社员们在村里打淤地坝,有人议论:“搞不好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要办代销店,有人担心被扣搞副业的帽子,如此等等。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青年习近平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讲规划,讲道理。村民们说:“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那样,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作出业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丰富多彩的经历,重要岗位的历练。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历程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课时曾提到: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年15岁的习近平和众多知青到陕北黄土高原上开始一段艰苦特别的人生之旅,是一种际遇,也是那代人的命运。学习习近平对待人生际遇,把握人生,从容和坚韧能够使一个人坚持本心,明晰认识方向。在五星红旗飘扬下成长的我们,其实更需要学习和了解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艰苦生活中所磨练的毅然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历史担当。通过书中的精彩刻画,让人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坚定之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处在纷杂社会的环境中,明确自己的个人价值定位,找到自己的前进榜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总书记从那片黄土地开始,7年知青路,基于他无可复制的人生经历和获益终生的财富,记忆沉淀在流年岁月中,但绝不退色。他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人生楷模,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知青生活。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洗礼,只是道听途说略有所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志青年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和成长历程,同时也更加深入了解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近平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1969年不满十六岁的习近平毅然放弃留京机会奔赴陕北,这一去就是七年,他凭借自强不息的刻苦磨炼,战胜了农村“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深入到黄土高原的农民中去,走好了群众路线,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读书学习风格,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试想在那个政治形势极为复杂、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一个少年人能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态度,甚至利用这远离城市的时机,在昏黄的油灯下读完了《国家与革命》《资本论》《中世纪史》等大量的中外名著,极大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力!无比敬佩的同时,我想应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和学习定一个更高目标了。

习近平同志的奋斗精神激励了我,我决心以他为榜样,在工作和学习中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再上新台阶。

首先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北京知青,试想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在那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吗?“人生一世就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情怀,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从不消沉应付,而是把身边的事情尽量做好,正所谓“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

第二要学习习近平同志不怕吃苦受累的劳动精神。我们如今的条件和陕北窑洞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农村“四大关”的困扰,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我们有干净整洁的办公和住宿环境,有每餐四菜一汤的单位食堂,更应该塌下心来认认真真把工作干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第三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有空就看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有个针缝时间都要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而且他注重分析对比,就一个观点和史实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了解问题,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书籍极其匮乏,而我们现在有管理处提供的种类丰富的图书室,还有海量的网络信息和电子书可供查询,更应该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来充实和提升自己。分析对比的确是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三严三实”工作精神时就可以与厚德文化中的**作风和理念互相印证。

“我现在就是个农民”,这是习近平在陕北时说的话,因为他从内心觉得,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是很光荣的事,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目的。推己及人,作为一线收费员,我们不只是收费秩序的管理者,为过往司乘人员服好务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本着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想法,才能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态度,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踏踏实实为自己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同时也为传承和维护**使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导师:李剑明 泰达心血管病医院

作者:孙茉茉 2015级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核医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过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视角,对这具有重大意义的七年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的内容并不轰轰烈烈,没有硝烟炮火,没有惊天动地,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都一点一滴体现着情系人民、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敢于吃苦、乐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党员去思考和学习,从而能使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良好状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党员,我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也未曾身处恶劣环境,但恰恰相反,作为90后的我们一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党为我们营造了安逸、富足的成长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而越是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今天的我们却被贴上了自我、自私的标签。到底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小时候听老师说我们的今天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那时懵懂的我们不知何为共产党人;作为新生的我们穿着新发的白大衣,站在礼堂一字一句地宣读着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时的我们虽然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却也没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无私奉献;当我们争先恐后的挤进病房,看到满面倦容刚上完夜班却仍坚持带教的老师为我们介绍患者病情时,开始有所感慨;直到逐渐接触临床,真正融入到医生这一群体中,我们开始明白,恪守岗位,解除病痛,救死扶伤,虽不是轰轰烈烈、血溅沙场,却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素养。

我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他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你们所处的时代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时代,也是在爷爷的感染下,踏入大学的第一年,我便迫不及待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爷爷曾不止一次向我提起过,作为建筑工程师的他初到陕西省铜川市时,那里一穷二白,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是党带领着和爷爷一样的一群党员干部同志以及当地人民群众将整个城市建设起来的。而爷爷只是他们中老一辈党员干部的缩影。还记得前一段时间观看的榜样节目,其中先进的党员干部形象仍历历在目。不论是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但却下到基层带领村民培育天麻发家致富的罗官章,还是扎根于深山36年辛勤培育大山中的花朵的园丁支月英;不论是坚守岗位享受工作,用手中普通的焊枪奏响优美乐章的大国工匠李万君,还是走遍万水千山,用自己的双眼还原父亲可爱的中国的烈士方志敏之女方梅, 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无一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革命时期先辈们的使命是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使命便是奋发有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我们要做到:第一,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汲取情系人民、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丰厚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合格党员。第三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磨练意志,接受生活中的各种考验。第四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时刻牢记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牢记党员的义务和身份,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牢记责任担当,永远跟党走;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更要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解除患者病痛的任务放在首位,人之所贵,莫过于生,病人将生命托付于我们,我们必将全力以赴,不辜负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履行一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恪守誓言,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的经历润物无声,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是我们广大青年党员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我们必将倍加珍视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在十九大来临之际,希望每一位青年党员都能够对照两学一做重新审视自己,自律自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真正合格的党员。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岁月匆匆,青春如歌,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听村民们、知青们讲述一个个故事,在那些经过岁月沉淀却依然珍贵清晰的回忆里聆听一段历史,似乎看到总书记青春岁月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刻苦读书学习、树立始终不渝信念的画面。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时,我看到了勤奋、信念、感恩这些伟大的字眼在总书记身上熠熠生辉。

这本书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让我们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中洞察一个时代,从青春奋斗中汲取成长智慧,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产生青春共鸣,震撼着心灵的同时,让我明白青春宜当奋斗。以下是我读后的一些小感以及印象深刻的片段。

文化建设之读书与思考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爱学习、善思考的品质让我记忆深刻,贫瘠的陕北土地,却不曾让总书记的心灵贫瘠。我清楚记得知青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见到好的对联会抄下来,遇到新鲜事物就刨根问底,他在插队期间如饥似渴的坚持读书学习,还带领村民和知青们看书,他让贫穷落后的梁家河村子面貌大改。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从小我们就知道诸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诚然,读书使人智慧,思考令人明智。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读到总书记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煤油灯下读书这些故事时,深深明白读书之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勤思考的重要价值,思考的过程是让所需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让抽象知识呈现出来的过程。

由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便爱读书善思考想来,近年来对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文化自信都对我们提出了提高文化修养的要求。我等正值青年,当多读书多思考,学习近平总书记刻苦的品质,汲取智慧之光,让自己的青春岁月焕发勃勃生机。

精神建设之信念与奋斗

书中有这样一些话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总书记自己说过这样一段话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的经历,都没有让青年时期的总书记放弃最初的理想。正如流沙河《理想之歌》一文中所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总书记在青年时期树立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让他始终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坚持,强烈的使命感,让总书记成为不平凡的人。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习近平总书记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作风也当时我们学习的楷模,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是同他一起劳动过的村民的评价,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实干苦干创新干,我想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这样的评价,和好后生这样的肯定,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田间地头一锄头、一锄头干活时洒下的汗水,就足以让我们明白,踏踏实实奋斗是让我们青春岁月熠熠生辉的最好途径。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要向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很是喜欢总书记强调的不忘初心一词,而读过此书,我也深深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何有如此强烈的初心不改,脚步不停的使命感。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因为他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生在陕西长在陕西的我们,总是很骄傲说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乡,记得看报道说总书记看望老乡时,深深被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作为感动。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的深厚感情,让他成为为百姓做实事的领导人,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阅读他的七年知青岁月,看到他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再到近来的社会热点厕所革命,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忘初心的誓言。

李大钊曾这样勉励青年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看到榜样的力量,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看到信念、伟大、奋斗这些熠熠生辉字眼在总书记身上闪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明白自己也当在宜奋斗的青春岁月里树立理想,并坚持为之奋斗;明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座右铭;明白无论何时都当用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姿态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4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4篇

1

当习近平总书记的父母亲受到批斗和审查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巨大的压力不埋怨不绝望不向困难低头,反而是在逆境下向阳生长、生生不息。当十五六岁的同伴们去寻食的时候他却依然能够稳坐在那里阅读和学习,并且带领村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由此可见,青年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他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2

在整整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扛住了生活上、体力上、心理上的沉重压力,还一直保持着一颗求知上进刻苦钻研的初心,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并努力实践之。

3

有些苦可以化为动力,有了动力就可以改变现状。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没有选择抱怨和放弃,而是把苦都放在心中,让知识充实自己。放在当代,我们可能早就顺应生活,不会想着去改变它,改变自己,安于现状。而习近平主席的经历让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4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插队七年,这是他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他收获满满的七年。在那个上山下乡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梁家河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却仍然痴迷读书,热爱思考。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勤奋好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根据部机关党支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在知青岁月里打磨人生。细细品味,启发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干。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定自己的脚步,树立正确的理想,立足于自身岗位,不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服务于民的伟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帮助了习近平总书记,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青年是树立远大目标和筑牢思想基础的最好时期。时代在呼唤,我们没有理由不向前。风劲帆满,远航正当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近日,在***学习以及团支部带领青年团员的学习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书中被访者细致地描述了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

从“过四关”到建沼气,我们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从一个学生娃到成熟的青年干部的成长历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一段。我们知道,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泪,也有成长和历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尽管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社会矛盾的激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的指路明灯。这本书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即使在最艰苦,最简陋的环境中,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与思考。对理想的追寻,对信仰的笃定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要敢于吃苦,勇挑重担,时刻不忘学习和思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部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不仅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政治素质提供了生动的范本,也为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连日来,反复品读此书,深受教育和感染,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一、矢志不渝的理念信念。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这是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知青时的习近平并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到,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逃避退宿、畏惧不前,而是主动过好“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一个个关口,勇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磨砺中增长了见识才干,锤炼了意志品格,夯实了信仰之基。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从那里起,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就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7年”。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7年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总书记后来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乃至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7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扎扎实实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校正好人生的坐标原点,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以人民利益至上。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今时代,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追求,始终心系群众,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句话落到实处。

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等,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贫困边区走访与人民群众谈话时,不仅说话接地气,也总能说到点子上,说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他在发表讲话、演讲时,也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的学习积累密切相关。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

四、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7年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在那段岁月,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村里吃水困难,他就带领村民打了一口吃水井,冬天下到水里往外挖泥土和石块,站在刺骨的冷水里一干就是挺长时间。他下决心办沼气,有效解决了村民们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他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有效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了5大块“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过去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他上大学离开的时候,群众都舍不得他走,十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在不同场合讲过这样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五、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在梁家河村父老乡亲眼里,知青习近平具有敢说、敢做、敢担当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和燃料问题,青年习近平决定到四川取经学办沼气,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年人直接反对:“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要带领社员们在村里打淤地坝,有人议论:“搞不好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要办代销店,有人担心被扣搞副业的帽子,如此等等。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青年习近平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讲规划,讲道理。村民们说:“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那样,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作出业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党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党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汲取精神养分 锻造无悔青春

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于是,这样的一本口述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了。它是我们一面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镜子,更是我们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此书给了我青春的答案,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我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锻造自己无悔青春。

以苦干实干精神为青春筑梦。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带领一个村的群众修灌溉井、修沼气池到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一步一个脚印,他用实干精神诠释了党员的本色。基层很辛苦,也能锻炼人,我们基层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实字当头、以干为先,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党员干部“大走访”,切切实实做实事,让青春年华在奉献中升华。

以爱民为民精神为青春着色。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得知一个老党员的老母亲过世了,习近平和一起插队的知青前去看望,因为顾忌当地的忌讳,先是征求了家属的同意,然后才去给过世的老人恭恭敬敬的鞠了几个躬。这体现了习近平对待群众的细心和关心,更体现了习近平对基层群众的尊重和热爱。一句“近平真是个好后生”,真实的反映了基层群众对他的认可和肯定。“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就是总书记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理念,也是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和认真践行的工作目标。

以艰苦奋斗精神为青春聚力。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一代人,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勤奋好学精神为青春加油。总书记“在窑洞里的时候,就在炕桌上、抗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40多年了,知青的珍贵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对没有褪色。发展,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之路虽有困惑,但注定会越走越宽广;攻坚,对于青年人来说,前方征途虽有荆棘,但注定会越走越光明。贯穿于这个过程的,有一份永恒的坚守,叫做不忘初心,有一个常新的镜子,叫做榜样力量。对标看齐,方能补齐自己短板,愿年轻一代的自己,能在基层一线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上三党支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和电脑网络自学相结合,把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作为党员干部职工的根本要求。我通过研读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感觉该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党员干部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作为党员要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推动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和干好水利各项工作中锐意进取,主动作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按照课程安排,我代表第七组学员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和大家学习交流。

根据党校的学习安排,我认真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进行了阅读,读完全书,我感受深刻,受益匪浅,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下面我讲几点感悟。

一、肯读书,善学习

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不仅学习政治、经济、哲学,还学习军事、古典文学等大量的书籍,在本书p56页中提到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影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一些必须具备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的学,踏踏实实的学。王琳老师以及朱玉莹老师在授课以及开场白和总结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借用书中一段话形容他们,总是充满自信,谈笑风声,越听越觉得有味道,有特点,有内容,越听越爱听,越想听。这种学识,这种修养,是她们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二、真抓实干、巧干,实干的基础上加巧干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里人踏踏实实地干,齐心协办搞好工作,有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科学分配工作,从修建沼汽池、铁业社、代销点等工作一点一滴的做起,其中两段话感触颇深,p65中提到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p332页中提到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以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我给大家讲两个细节,七组学员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戚春林主任作课堂笔记的时候,每页都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标注序号,给我很大的启发,这就是巧干,很多同志不知道笔记怎么写,写多少,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我兼任财务科长,也找到财务工作怎么干的突破口,从细节做起,巧干会干,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为我树立了榜样。另外早上克老师授课的时候,讲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时候,只有戚主任讲到读Yao,这也是他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学习的结果。

三、沉下心来,行稳致远

重温书中两段话p417页,走山路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着急,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才能克服困难,走得更远。行稳致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p117页,把一个干部真正沉下去做一个村的工作,了解情况并处理一些问题,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落下去,确定能比较实际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时候就开始沉下去工作,和现在提出精准扶贫也是有联系的。

针对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工作,只有心沉下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干,改进工作方法,会巧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竭尽全力努力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最后,我将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为契机,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荥阳经济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年岁月的一点感悟,同时感谢市委党校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如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三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三篇

(篇一)

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有感于“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在陕北插队7年知青生活,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人生和历程看一个人的成长,在15岁至21岁阶段刚好是人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阶段,是一个人在不断地同周围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从自身的角度认识、了解社会,对社会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识的心理历程。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了中国最偏僻、最贫穷的陕北农村生活,参加农村劳动,接受思想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变化是不一样。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生不逢时,不积极锻炼,没有很好地利用与群众亲密接触,共同生活的机会,使自身全面成长,有的人可能会随波逐流,把待在农村看得凄凄惨惨戚戚,想尽办法混过去,能有机会就早点离开农村回城市……而习近平能面对现实,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磨炼自己。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青年时就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坚持跟农户同生活、同劳动、同患难;坚持听党的话,相信拥护党的领导,同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辩证地思考问题,对书本的知识,社会问题、劳动实践能透过表象看问题,寻找矛盾的根源解决之道,形成自身的见解;坚持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即使是面对家族的困境、条件的恶劣、生活的不易,从来没有放弃,而是不懈努力,勇于奋斗,自强不息。这些磨炼锻造了习近平的青春,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这段岁月比喻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相当形象,又富有哲理,让人油然产生共鸣,有很深的学习教育意义。

每个人都经历过从青春的躁动到人生的积淀,作为青年人自身要主动接受社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思想,主动构筑青年人进步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方面要努力营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树正风,扬正气,为青年思想构筑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二、有感于“随身带一箱子书到农村”

在陕北7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书的痴爱。习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

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习近平在7年的知青岁月中把学习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在学习上体现出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劲头抓学习;二是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对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后,又会为此跟别人讨论。不仅分析比较说法、学说的不同之处,而且深入研究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此章节感受颇深: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讨论分析书本中的观点和见解,结合时代,与时俱进地提出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观点,进而不断完善,最终创立新的思想理论。学习要同国家命运、建设,民族的未来,群众的生活福祉结合起才更有意义,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理解。学习提高自身对事物认识和鉴别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还能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养心、养性,培养良好的情趣爱好和气质,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常学常新的学习态度,自觉地把自己摆到习近平治国理论中去汲取知识,把看齐意识首先落实到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有感于“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习近平说过知青在农村要

“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是对知青在农村生活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在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积极投身于实事建设中,在赵家河修厕所、带领群众办识字夜校、修筑淤地坝、推广建造沼气等一些实事。习近平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军委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又决定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要下基层、到农村去,用在陕北干了7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群众办实事。从中感到,为群众做实事贯穿于习近平工作的实践中,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习近平在和普通百姓牵手共度时艰时,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

作为在乡镇基层工作的我,以此为镜,对照自己,虽然在日常工作能坚持为民办实事,为民谋福祉,但在工作细节之处还是会有群众思想工作做不到位的地方。回想自己,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在农村,对农村真的要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心态不忘初心,把为群众办实事不仅仅是当成一个口号,一段时间的事情去做。而要从内心上、行动上知行合一,用一辈子来坚持、坚守。

(篇二)

近日,我们**公司党支部响应集团公司号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2018年8月在全国发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灵魂再一次受到洗礼。青年习近平忠诚、担当、实干、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就是要不忘初心,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近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广受欢迎。它是一本多个受访者口述历史及其细节的采访实录,受访者包括曾经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当地村民以及当时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同时,这本书也拉近了普通群众与大众领袖间的关系,在思想、人格等各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就为我们践行了这条真理。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在知青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坚持。虽然当时下乡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忱,不论是当时任梁家河村支部书记眼中的“近平那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装的全都是书。我那个时候就觉得很感慨:近平当时是个十五岁的娃娃,虽然个子高,但是挺瘦的,这两大箱子书,我们干惯了体力活的社员都觉得太沉了,他竟然从北京一路给搬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来,真是太不容易了。”还是当地村民眼中的“近平特别爱看书,他的炕上都是书,一得空闲,就捧着书看,干了一天活,累得不行,他还点着煤油灯看到半夜,经常脸上熏的都是黑的。”还是当时任知青专干眼中的“据我了解,当时在知青中,读书最多的就是他。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酷爱读书,并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态度和精神追求。反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其中不乏经常逃课和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与知青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的渴求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好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此时读书就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因此,主动学习是现代大学生所缺少的;在各种资源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多读书,用知识的力量装备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磨难重重,从而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正如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所说:“所有这些转变的跨度还是相当大的,知青们面对各方面考验也是相当大的。对相当多的知青来说,特别是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当年只有十五六岁的知青来说,到农村插队所经受的磨练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几年中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观,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对于处在象牙塔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眼界就宽了,心胸也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从而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梁家河村支书的时候,做了一系列题便民惠民的事情,比如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等,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让人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书中的一段话“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作敢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干部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为老百姓办实事,他的心在老百姓中间,显示出了大国领袖的魅力。书中还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帮忙做思想工作方面的几个例子,他做工作的出发点公平且平等,不出于主观情绪,也不出于成见,而是给予别人必要的尊重,从而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人心里去。这也是快步入社会的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需要学习的地方。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才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已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话是对全体青年人的勉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应该明确目标与理想追求,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十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十篇

(篇一)

最近,兰州市地税局给每个支部党员发放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怀着好奇和一探究竟的心,一拿到手,我就拆开了塑料薄膜外包装,一下就被新颖的“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大块目录所吸引,忍不住打开正文,细细品读了起来。

不出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思想和精神着实被深深地撞击到了。回顾整本书,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始终没有放弃三件事,那就是刻苦学习、为村民办实事、坚持入团入党。在大西北黄土高原条件最艰苦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年仅15岁的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由北京高干子弟蜕变成真正的农民,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夜读,还常常要忍受吃不饱饿肚子的煎熬。在那个人人都为烧柴、吃饭、穿衣发愁的年代,习近平带领村民改天换日,与天斗与地斗,建沼气、修淤地坝、办夜校、打水井、开磨面坊、办铁业社、办缝纫社,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村民生活。苟富贵,勿相忘。1993年时任福建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兑现了常要来看望乡亲们的诺言,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还给村民家家留下了名片,让乡亲们有困难来找他。在福建,习近平自己出钱治好了吕候生的腿病;为村民的苹果销售谋出路,为梁家河村通电想方设法。正如当年他离开时说的那样:“我人虽然离开了梁家河,把心却留在了梁家河。”

伟人自有不平凡之处。由当年的村支书到现在党的总书记,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一生吃苦、克己、好学、为民的必然。返京上学后,习近平又有了更好的前途,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7年的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的疾苦和人民的期盼。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来源,是十八大以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初衷,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目的所在。

整个采访实录中,最为打动我的除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干劲和创劲,还有他一直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当年他从北京带来的两大箱子书给接待知青的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就是每个人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窑洞,第一影响是“窑洞里到处都是书,地上、炕上、褥子上全是书”,在没有电仅靠煤油灯照明的夜晚,习近平常常苦读深思至凌晨,鼻子和脸经常被熏黑,第二天照样要下地干农活,农活间歇还抽空看书。难怪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在电视中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的讲话,可真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正如当年梁家河村民所说:“听习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梁家河7年艰苦知青岁月这本无字的大书中,习近平不仅学会了“吃得苦中苦”,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民融洽相处,更让他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国情,读懂了中国共产党。正如网民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苦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

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立即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怀着久久难已平静的心,写下了此读后感。第二件事是:在工作生活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约束自己,在点滴中传承好家风、家训。第三件事是:正在重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治》一书,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温故而知新。

(篇二)

8月18日出版的学习时报用四个整版报道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出版。文章中描述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当时与习近平一同插人员的回忆记录,侧面真实的描写了习近平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即使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下,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在这样重重的身心压力下,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同时他有一股“钻”劲儿,有想法,有思路,在当选梁家河的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打坝地,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梁家河村还在受益。

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是拥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年轻人,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就怨声载道,一味将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和环境。面对成功人士,也仅仅是看到他们的光环与优势,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为例,他与同时代的青年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练,他并没有沉溺于困难,而是在逆境中坚持学习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在困境中升华,使这一段经历成为他日后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纵观其他行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磨练中成长、从困境中涅槃。作为当今的青年,更应当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困难当做提升自己的挑战。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力量给自己踏出一片宽广的前路!

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厚厚的一本采访实录,我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 在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对接现实,我欣然感悟,习近平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习近平的品格风范鲜明展现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质形象,习近平的智慧情怀极大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前景。随着一步步走近习近平、了解总书记,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 习近平说,下乡插队的七年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这句话给了我信心、勇气和力量。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在与村民同甘共苦、和衷共济的生活经历中凝聚真挚的群众感情,在思考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的解答中洞察厘清国情民情,在品读钻研农村广阔天地这一“无字之书”中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沉淀,磨炼和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和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保持气节,义无反顾,誓把毕生芳华铭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篇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记录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往事的纪实著作,也是一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史料经典,更是一部叫人感念历史、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总书记青年时代鲜为人知的史实,同时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一代人成长的缩影,是对“不忘初心”的真实诠释。忆过往,观今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带领我们回顾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让我们增添了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履行党员义务,干好本职工作,为我省努力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厅科教处党支部通过组织党员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知青岁月,我们没有经历过,对那段岁月的概念大多来自影视剧,此次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知青岁月,图片、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知青岁月的原貌;对话、描述为我们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那个艰苦岁月发出这样的心声,带动了其他知青的积极性,点燃了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斗志,激励了当地老百姓创造新生活的愿望。时至今日,社会进步了、环境改善了、吃穿不愁了,可是一部分人不干正好,一干就累的思想出现了,我们要努力杜绝这种后退思想的出现和蔓延,以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奋斗精神和奋进思想为榜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方面,要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为实现镇安追赶超越、打好“五大攻坚战”而不懈奋斗。

另一方面,要从总书记成长历程中汲取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用以指导全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基层一线中发现和培养好干部,打造一批干将、闯将、能将。

(篇六)

我也曾经是一名知青,在农村插队3年多时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感亲切,倍受感动。感受到了在农村插队时期的习近平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善待“憨娃”、为乡亲治病的故事,读到与乡亲打成一片“修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建“代销点”的故事,读到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画面感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书中反映的生活场景都是很多知青所亲历、所熟悉的,没有空洞口号,展现了一种真实、平实、踏实的清新文风。”这样一个个真实、动人的伟人故事,怎能不力透纸背、打动人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达的是一种饱满精神的状态和昂扬奋斗的姿态,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篇七)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三元村基层党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我村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体研学、座谈研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班前班后会、心得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掀起了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热潮。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作为三元村党支部书记,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责任感,自觉拥戴核心、坚决维护核心、绝对服从核心、始终紧跟核心,带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践行好“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始终带着压力、动力和活力投身工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百折不挠的奋斗史、一部苦难辉煌的革命史、一部矢志不渝的求真史。”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崇高的信仰信念、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和严于律己的为政之道,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传承并发扬矿山优良传统,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青年都可以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要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落实到行动上,通过真抓实干,有效发挥党的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学习,我深受启发。作为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里充满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越读越觉得心里敞亮。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一名称职员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从点滴做起,不断学习新知识,扎根基层,真抓实干。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离开梁家河的时候看到送行的乡亲们哽咽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非常艰苦,在离开梁家河的时候看到乡亲们却流下了泪水,正是有了这种朴素的人民情怀和人民情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他今后的成长历程中始终强调心和百姓在一起,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通过认真学习,我进一步提高了对确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重大意义的认识,增进了思想和情感认同。我们用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就是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和掌握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敢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书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二是善于吃苦。书中谈到,习近平同志爱动脑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既当指战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我认为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并不是肯吃苦就能成为技术高手、成为“工匠”的,必须还要善于吃苦,这种善于我理解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钻研意志。

三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同时,更不能因为自己有了历练、有了成就,条件好了、荣誉多了,就忘记吃苦的根本,变得浮躁,变得好高骛远。

近期,在乡党委和老党员的介绍下,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书中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历程,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村官更多的工作、生活启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阅读、勤思考,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打好知识的基础,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以此充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格局,是由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决定的,从书中汲取的智慧、从生活获得的阅历,都将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格局。正是由于这七年知青岁月,才有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提供了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我们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努力为群众解民忧、办实事,群众才会实实在在信任我们。基层的工作确实是繁琐细微的,但就是这些琐碎的工作让我学到了无限的东西,也让民心温暖了起来。在我看来,解民忧,其实就是要将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放在心上;办实事,其实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朋友,才能更准确地了解民情。两年来,我积极投身到村级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关农村工作中,在本职岗位上认真践行为民服务的理念,以踏实苦干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我们青年人的一面镜子,更是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方向标。我们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踏踏实实苦干,为老百姓做实事。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由此激励我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大学生村官,在很多年轻人心里,只不过是个很微小的角色,但是时间会证明,并非如此,有着组织的支持、群众的信任、有着90后的激情,在今后的村官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定信心,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经历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趁着时光正好,实事求是,踏实苦干,扎根基层做贡献,释放青春正能量。

(篇十)

拿到厅直属机关党委发放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本后,内心十分激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干部,能够在书中对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经历有更深的了解,这是难得的机会。通过在工作之余、在家中对全书深入阅读,有了很深的感触。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记载了总书记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宝贵经历。通过认真阅读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心中深刻感受到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可感可信、可亲可敬,通过体会书中不同的故事,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坚定了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读后感《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