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晚清有个曾国藩》的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晚清有个曾国藩》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轻轻的合上了书本,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哎!终于读完这本书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也随着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并且在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那颗原本稚幼的心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内心仿佛也经过了一场浩瀚的洗礼,人也不由的成长了许多,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阵对这位晚清老人——曾国藩的敬畏之情。

1811年12月16日,一个小孩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做白杨坪的偏僻小山村里呱呱落地了。他,就是后来为晚清做出巨大贡献,并带领湘军剿灭太平军起义的晚清第一人——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还是一个在一般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他一生对自己苛刻无比,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一直试图不断超越自己,一直在挑战自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绚丽多彩的历史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不灭的一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曾国藩,让世人去评判,去议论。他是那样出众,那样独特,他始终都在做着一个真正的自己,从不去刻意模仿别人,他只是他!也正是他,为晚清付出了一切。

所以,客观的说,没有他——曾国藩,也可能就没有洪秀全起义后的晚清了,是他带领湘军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挽救了后来的晚清,他当之无愧为晚清第一人。我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曾国藩的一生在我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科举考试也还是考了三次才考上的,可他并没有放弃,在前两次名落孙山后,他并没有像某些人一样一蹶不振,而是回家继续学习,终于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在前两次名落孙山后就放弃了,回家老老实实的做一为农民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了。再者说,曾国藩在率领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屡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曾多次面临险境,可他于别人不同,他顽强,他不屈。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打败了洪秀全,剿灭了太平军。他这种精神,怎么不值的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曾国藩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把这种伟大的精神用在学习上,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呀!

曾国藩,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榜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阅读晚清重臣《曾国藩》读书笔记1000字


阅读晚清重臣《曾国藩》读书笔记1000字:

内容简介:“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

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

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攻下南京后,曾氏家族手握重兵。当此之时,曾国藩显赫至极,然而,曾国藩成功后做的首件事,是与一直在暗中支持他的京中权贵肃顺断绝了交往,在肃顺政变失败后没有留下一点把柄;而攻灭太平天国的次月,曾国藩便主动上折提出裁撤湘军,并且果断实行,终于使得曾国藩成为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

有次和朋友闲谈,聊到子女教育问题,就推荐了曾国藩家训这本书,对曾国藩产生了一些兴趣。

但由于教科书给予的清朝落后、腐败、割土求安等的影响,始终不太喜欢跟清朝有关的所有,不愿去了解那段尽是屈辱的历史,不过曾国藩却改变了我这样的想法,觉得我之前的想法太可笑。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的末期,以曾国藩的事迹为主线,迁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人的认知状态以及一些富有时代感的社会风气。但我感兴趣的还是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前期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读书人,满脑子都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加之仕途顺利,想的便是成为国家宰相,位极人臣,光宗耀祖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他跟我在书里“认识”的所有了不起的人都不一样,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有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诸多的缺点。

但他的优点是平常人所无法企及的——一旦定下目标,不成功不罢休。

他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要定下目标便要奋力实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到底,期间不断的反思、自省、学习,戒掉一个又一个毛病,一个又一个的陋习,到死之前还在自责没能改掉爱下棋的毛病(认为太耗费时间)。

此人严于律己,善于思考,懂做人、识人、用人。

他总能真心的思考别人的批评,认真的自省、反思,恪守严格的规则,将修身“自我教育”践行一生,不仅育自己、育家人、育儿女、育弟弟妹妹,读书笔记还育族人,他的《曾国藩家训》被推崇度认同度很高,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了不起的人都对此家训推崇异常。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他的“自我教育”,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烦恼、诱惑、绝望、过错等等,不管何时总要守住底线,坚持方向,做最好的自己。

曾国藩的一生也有巨大的遗憾就是历史书上留名的卖国贼骂名事件“天津教事件”,但他组建湘军,书生带兵还打大胜仗,在其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等事迹,这些事情都是很了不起的举动,是可以和林则徐并肩的清朝为数不多的睁眼看世界的人。他对读书学习和自我反省的执着和坚持非常令人敬佩,他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和改变自己,他做人、做官的哲学都令我辈望尘莫及。作者:惜月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

Cogitoergosum

大学迄今为止,自己为数不多写的公选课论文之一。自己感觉写的很跳跃,水平有限,能力不足,还望大家见谅。全文如下:

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的感慨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而我从唐先生书中了解并触动最深的是我们当时的海军高级将领们,竟然都是军校的"佼佼生".他们首先在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马尾水师学堂学习,学术实习并用,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

而我们熟知的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等都是这样的精英人士!还有我们熟知的黎元洪,严复竟也都是马尾水师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一件事让我不胜感慨:亲自参加这场军备竞赛的李鸿章本人是知己知彼的。他知道他的舰艇速度不够快。他要加买快速巡洋舰。在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知道它老主顾的脾胃,特以新近下水的世界最快,时速23海里的4000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但举朝就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艘船被日本人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者,即此姝也。

历史的玩笑性,莫过于此了吧。

然令人可悲的是,此时的海军最高指挥机关——海军衙门,则是由一个纨绔子弟醇亲王来掌控。而随着1881年慈安太后的离奇去世,慈禧也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政治权力掌控。这里就不得不简要提一下中国近代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如文题所示被西方人称在甲午战争中"以一人敌一国"的李文忠公—李鸿章。

李鸿章生平就不加以介绍,我主要想谈谈他在甲午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都知道,这场浩浩大大的"洋务运动"就是出自以他为首的清政府开明高级官员手中,他为了拯救垂死的清政府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前文所提,置办海军,购买先进舰艇,训练北洋水师…都是出自他手。而到了甲午战争的前十年,官场形势愈加黑暗,国际情况也愈加复杂,清政府继续衰败…他一切都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此时户部却经得海军衙门同意,为太后万寿筹款,舰艇购买停滞两年,那是在1892年啊!李鸿章百般周折才购置了十几尊炮,聊以慰藉…但在这种腐烂的政治下,你怎么能不失败呢?

再谈谈甲午战前,在朝中一片主战的势头前,李鸿章仍严令丁汝昌坚守,力规避战——而这是为后人所痛骂的一处。但我们又何不这么想想,李鸿章久涉洋务,他必知当时的情况是不能出动他的海军的,即使陆军失败,但仍可保全海军实力,以求东山再起之战。然那种过分的自信以及所谓的自尊让这一切,轰轰烈烈近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付之东流。我不能说当时李鸿章的决定或看法是多么的明智,但我觉得,这确是一个折中的方法。而在1894年8月29日发给小皇帝的密奏中,他则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随着一个半月后的黄海海战,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我们也都清楚后面发生的事情:黄海海战大败,不久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革职为两广总督,马关条约…正如唐先生所说,老李也不是好东西,他纵横捭阖,抓权揽位;享荣华,受富贵;扶植死党,包办朝政……但我不得不说,他确实配得起"中兴名臣","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的称号。

唐先生在此章的最后所说"大清不亡,我军不败,实无天理".话虽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到了那种地步还能继续苟存下去的,那真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了。

《大熊有个小麻烦》读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大熊有个小麻烦>>,讲了一只孤独的大熊为了有个朋友,四处去寻找朋友,可是每当他说出“我有一个小麻烦,我能不能。。。。。。”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没有耐心倾听的朋友们打断了,大家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凭空猜测帮助大熊,却没有真正解决大熊的小麻烦。最后是一只有耐心、爱倾听的小苍蝇真正帮助了大熊,成了他的好朋友。

我觉得我们大家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耐心地倾听朋友的话语,并且能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对朋友、老师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及时交流沟通,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迎接困难,共同战胜困难,我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和蚊子有个约会》读后感


《和蚊子有个约会》读后感

《和蚊子有个约会》由一百多位作家的经典作品组成:“《懒猴悠悠》、《天下我最拽》、《黄油蛋糕的命运》、《梦》…….许多知名作家进行“武林大pK,”《 红奶羊》是《和蚊子有个约会》这本书里的第一个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红奶羊》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沈石溪,原名是沈一鸣。他的动物小说可不是瞎编的,初中毕业他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生活了十八年,经常和动物打交道,特殊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和内涵,风味独特,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作者笔下的《红奶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动物之间的感情。自古以来,羊怕狼,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可是,这个故事却带给我别样的感受。在尕玛尔草原上有一只美丽的红母羊——茜露儿,被狼爸爸“黑宝”捉去当奶妈,迫于无奈,茜露儿不得不给“黑宝”的儿子“黑球”喂奶,奇怪的是在哺乳过程中茜露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一起待久了,就会产生感情,茜露儿和黑球就是这样。每次哺乳时,茜露儿的内心都涌起股股温情,产生出一种神圣的母爱感觉。有一天,黑宝为了保全黑球的生命,勇敢地引开猎人和猎狗,被猎(qiang)枪打死了。黑宝死后,茜露儿完全可以回到尕玛尔草原去风光,但是,出于母性的怜悯,她不可思议地留下来了继续哺乳黑球。年仅半岁的黑球为了茜露儿,奋不顾身地和凶狠的豺搏斗,留下了一个半月形的伤疤,茜露儿感动不已。黑球断奶后,茜露儿狠下心来悄悄地离开了黑球,回到了曾经的草原和羊群里,和头羊古莱尔生下了两只小羊:母的叫“珊瑚”,公的叫“沦嘎”。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古莱尔的懦弱,“珊瑚”成为猞猁的小甜点了。茜露儿伤心极了,努力把“沦嘎”培养成一只大胆、有责任心的公羊。然而,在遇到一对狼夫妇夹击时,无情的“沦嘎”却用强壮的身体挤开母亲茜露儿,头也不回地逃走了。茜露儿的心碎了,绝望地伫立着。突然,公狼发出一声“咩——”,非狼非羊的叫声,是黑球!黑球没有忘掉她!茜露儿狼口逃生,奇迹地逃过了这一劫。

母爱是伟大的,茜露儿被迫做小狼崽的奶妈,在为她厌恶的黑球喂奶时,她依然深情地想到了自己的宝贝羊羔,这是多么深沉的母爱啊!令我愤愤不平的是头羊古莱尔和“沦嘎”,他们俩还不值得和恶狼黑宝相提并论。黑宝的父爱多么感人,为了保全儿子“黑球”不惜牺牲自己。而黑球年仅半岁,就懂得保护哺乳他“羊”妈妈茜露儿。他们虽然是凶残的恶狼,却懂得亲情,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古莱尔和“沦嘎”呢?危险来临时,抛弃女儿和妈妈只顾自己逃跑,我为古莱尔和“沦嘎”的胆怯、懦弱、自私,而感到愤怒。特别是“沦嘎”,茜露儿这么辛苦地培养他,他却要把妈妈送到天堂,真是一只“白眼羊”!茜露儿这只追求完美的美丽母羊,最终失望了,永远也不想再回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动物之间和人类一样,也有爱恨情仇。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个人,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一个爱中国的外国人——《亲历晚清四十五年》读后感


一个爱中国的外国人《亲历晚清四十五年》读后感

李提摩太,之所以熟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一家咖啡馆的名字,我去过李提摩太,但不了解李提摩太。那天本来要在图书馆借写论文要用到的书,偶然间却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

这本回忆录里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他的所见所闻,读完这本书不仅能让你了解李提摩太其人其事,还可以从他个人经历和见闻中窥见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所以,喜爱研究近代历史的同学不妨读读这本书。

李提摩太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是来自英国的传教士。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漂洋过海的来到中国,目的就是向中国人传播福音,他只是众多在华传教士中的普通一员。他带着福音的种子来到中国这片土地,老来离开中国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到处是他所结的果子。他在大街上布过道,去宁武知府家中和知府大人谈论过宗教,他还向山西巡抚曾国荃张之洞提议修铁路开矿藏,向李鸿章讲述过基督徒的一些不公平遭遇,在他的游说中,总是一边向高官显贵和市井百姓们讲述福音,一边为国内基督徒遇到的种种迫害而鸣不平,还时不时的为政府官员建言献策,有时他就像个纵横捭阖的政治家。至于他传教工作做的如何,这个没有数据统计,但是倘若没有像他这样的传教士,起码曾国藩家族后裔不会成为基督徒,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也不会听到关于福音的消息。

他是科学和文明的传播者。他在青州行医救助病人,他在太原应官员与学者的邀请向他们作演讲宣讲天文学、化学、光、蒸汽机、电、医药学的奇妙,他的拥趸和学生遍及民间和政府。他不是一个狭隘的人,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研究各门宗教,拜访过回教徒,和儒学者同居过一室,在寺庙居住过且与佛教高僧私交甚好,和天主教徒主教相互拜访,还拜访过大喇嘛,他一人几乎可以完成工程浩大的文化交流工作。进入广学会后,他一人全职从事文字事工,让《万国公报》和他的理念传遍全国,连政府机关报《京报》都在转载万国公报的文章。除此之外,他还在当时的满洲建立国际红十字会救助日俄战争期间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又促使各国建立一个类似后来联合国类的国际组织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他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家。1900年,山西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拳匪屠杀事件,朝廷害怕此事激怒联军,处死了一大批匪首,同时,庆亲王与李鸿章邀请李提摩太协商处理此事,李提摩太认为发生这样的屠杀事件完全是因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无知和迷信,他建议清政府把赔款中的五十万两用来建立一所西式大学山西大学,于是政府让他做山西大学的管理者,给他十年的管理权。十年期限还未到的时候,他便将学校移交给政府管理,因为他认为现代教育已经在山西扎根了。

他是个坚定的改革家。李提摩太算得上是改革派的幕后师爷。清廷里,李提摩太是翁同稣、孙家鼐、李鸿章这些改革派的座上宾;清廷外,改革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都是李提摩太的拥趸。梁启超在听说李提摩太需要个秘书时便自告奋勇的来担任他的秘书,户部郎中陈炽为李提摩太修订过献给总理大臣翁同稣的改革方案。当光绪皇帝决心改革的时候,一共请了两位外国顾问,一位是使日本强盛的伊藤博文,另一位就是李提摩太。当改革失败的时候,孙家鼐谭嗣同梁启超拜访李提摩太,他又力图设法营救这些改革派。

他是一位坚定的反革命分子。我们都知道维新派和革命派之间曾经那段著名的论战,而保守派的主要论战阵地之一就是李提摩太主持的万国公报,和维新派人一样,他坚决反对革命。据说孙中山和他父亲一样是基督徒,但孙中山决心用暴力推翻政府。而李提摩太始终认为通过文字可以启蒙政府,革命不会让这个国家富强,只会给人带来流血和灾难,在之后的革命洪流里李提摩太也目睹了革命的血腥和贪婪。1900年李提摩太在横滨拜访孙中山时,孙已经毫无妥协余地的要闹革命了,李提摩太与孙博士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已经分道扬镳了。李提摩太的反革命立场是从一而终的,早在山东赈灾时期,他曾两次被邀请做农民和秀才们暴动的首领,那时他的反革命立场就显明出来。在被邀请做暴动首领的时候,他反而劝说那些怒不可遏并且准备揭竿而起的人不要革命,应该采取建设性的方式而非通过破坏来改善处境,他认为建设比破坏更难也更加有意义。

从李提摩太本人的经历与见闻可以对那个时代窥见一斑。在他的经历和见闻里,你能看到那个时代有行善的,也有作恶的;有智慧的,也有愚昧的;有保守的,也有激进的。你能看到那个时代国家的衰败,也能看到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忱,还能看到李提摩太这样的人在中间发挥着特殊的良性作用。读李提摩太的回忆录,你可以看到晚清朝廷内部的分裂和斗争,也可以看到反朝廷者之间的分裂,还可以看到东西文化之间的撕裂,还可以看到科学与愚昧的争竞。那是个悲怆的时代,也是个撕裂的时代,读这本书,会令那个时代的社会最底层者和最顶层者同时跃然纸上,他们各自的模样清晰可见,因为李提摩太既是最底层者的朋友也是达官贵族的朋友。认识所有值得认识的人,读过所有值得读的书,有人曾经用这句话来形容阿克顿勋爵,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形容李提摩太,而且形容的一点也不过分。

他不是中国人,但是他对这个国家的爱却如此真诚。与其说他爱这个与他结缘深厚的国家,不如说他爱的是这个国家里的人;他的爱不求回报,就像他在收到曾国荃给他的感谢信后却把信毁掉一样坚定(山西赈灾后山西巡抚写信替千千万万百姓感谢他赞美他,他担心自己未来会不正确的使用它,于是毁掉了这封信)。他对中国的爱还化作对中国的期望,也就是他推动维新变法的原因,也正是他反对革命的原因,他不希望这个国家因为仇恨而陷入无谓的混乱,不希望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不希望这里的年轻人仍然愚昧无知,不希望女人的脚再被缠住,不希望这里的掌权者仍然专断,他期望这个国家和平而富庶,他期望这里的年轻人聪明好学又有信仰,他期望所有对人不合理的枷锁都能被拆毁,他期望这个国家的掌权者不再是奴役他人的人。他爱这个国家,爱这里的每个人,不论他是灾民还是皇帝,不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

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要说李提摩太这样一个外国人无缘无故的爱中国人,那更是匪夷所思了。因为这种爱并不能带给他什么好处,除了让他屡屡陷入生命和健康的危险之中,还会背负帝国主义对我文化侵略的马前卒的罪名,在他告老还乡的时候我们送别他就像送别司徒雷登一样,矫情加挖苦的对他说一句别了,李提摩太,他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难道他是有什么经济利益目的吗?可是他来中国一直都在撒钱啊!别人都想着名利双收,他似乎什么都没得到。他到底图什么呢?这大概就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faith了,faith在很多人脑子里就是个bug,听到faith情绪还比较稳定,一听到God这个词好多人甚至会怒不可遏,这些bug其实也正是李提摩太这些人想要解决的。

当然,李提摩太不会像我这样汉语中插着英文单词,李提摩太的汉语说的估计要比我6。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晚清有个曾国藩》的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曾国藩》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