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童年读后感1100字

童年读后感1100字

又见金锁_读后感1100字。

读书,不是为了物质致富,而是为了精神的饱满,书籍是一个良医,在某个不经意之间就被它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高中,对某些人来说,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苦最累的一个阶段,所以有时候劳逸结合很有必要,比如阅读。读了一本书后,有时候会豁然开朗,对自己很有帮助。那么,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又见金锁_读后感11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爱玲的三十年前的月亮被后人称作写苍凉之美的经典,令人窒息。

爱玲是一个冷眼旁观者。文字很淡甚至很冷,淡得彻底,冷得寒心。七巧这个女性形象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的落寞与乱世的苍凉联系在一起。

我想《金锁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世俗。它并不凌驾于世俗之上,并不傲视世俗,而把自己看作盈澈的荷花。不,它不是这样。爱玲小说中最劲道的东西就是世俗人间烟火气。这使得她的小说从晦暗中明朗起来。世俗性其实也是人性,是大众的人性。但她并非沉浸在男欢女爱的主题中,她很冷静,很敏感,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把撕心裂肺的痛描写得淋漓尽致。

《金锁记》中七巧为了金钱,为了生活,甘愿服侍一个残废的男人。分家后,她更是过着十分病态的生活,她嫉妒幸福美满的婚姻,为了不成全女儿的婚事,她竟引诱女儿吸食大麻;她戕害儿子,暗中鼓励儿子去宿娼,儿媳更是活生生被她的黄金枷砸死!她不断地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刻毒,人性扭曲,被黄金枷紧紧套住!

此时此刻,我似乎看到七巧冷冷地掀开华美的袍,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孤独。

通过《金锁记》,我触摸到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与丑陋的一角。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他们只有兽欲,生物欲。在封建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都明晃晃地进行着欺诈,其可怕点就在此。而他们根本不引以为耻,连最后一点藏掖都抹杀殆尽!他们全是这个社会病了的人。爱玲更是用她那讽刺冷血的笔调描写出这个冷血的社会。

《金锁记》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的靠不住。这里面有不同阶级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揭去了华丽的袍,剩下的是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

《金锁记》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除此之外,我真的还想不到其他。七巧最终死在自己的黄金枷里,还拉上了儿女作陪葬!真想不到这个有着青春温情回忆的女子竟变成了阴骘,凶狠心理变态的姜二太太。她嫉妒所有和睦的婚姻,走进了被食,自食,食人的怪圈。

《金锁记》中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创百孔的。男女无真情,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至上的精神游戏;母女无真情,互相讹诈。叔侄无真情,把彼此推向罪恶的深渊

至今还不能忘记那个有清凉月色的夜晚,七巧将她的银镯缓缓推到腋下,那圆润的胳膊随着那飞逝的韶华,早已枯萎

远远望见七巧那一滴浑浊的泪珠久久地挂在脸上,任它风干

腐朽的旧文化网住了封建的男男女女,他们只能在圈子里打转,走不出,逃不掉,任它上演一出出令人寒心,阴差阳错的悲剧

三十年后的月亮还在,照着未懂此情的人

hdh765.coM更多高中读后感小编推荐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11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它讲述了1941年秋天,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边打边撤,甘用自己做靶子把敌人引上了地势险要的狼牙山。利用地形优势,打退了日本鬼子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子弹没有了,他们就搬起巨大的石块,把鬼子砸得东倒西歪,哇哇乱叫,留下了许多尸体。最后,面对敌人的步步逼近人,五位英雄身负重伤仍宁死不屈,像发起冲锋一样纵身跳下深不见底的悬崖。

读了英雄的故事,我觉得热血沸腾,内心对他们充满了崇高的敬意,也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是无数像五位壮士这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的。

读了英雄的故事,我的内心还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痛恨他们践踏我们美丽的国土、残杀我们无辜的同胞!

我也在想,在地图上,日本是丁点大的小国,为什么敢欺负到我们这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家里来呢?

爸爸跟我说:日本是军国主义教育,他们的国民都有很强的意志力,又很讲团结,这用在工厂里,可以让他们生产出无比精良的产品。但用在军队里,就形成了去侵略别人的邪恶力量;妈妈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国那时由于长期骄傲自大,闭关自守,已沦落成一个没落的封建王朝,所以各种侵略势力才敢趁虚而入,蜂拥而上。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妈妈也曾给我讲过,在抗战胜利47年后的1992年暑假,中日孩子也曾有过一场大草原上的较量,但在那场较量中,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勇敢,也不比日本孩子能干,无论是体质还是精神意志,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的中国孩子都输给了日本孩子,这无疑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人侵略别人的力量终归是用错了方向,最终邪恶不敌正义,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面对日本工厂做出的精良产品,我们自己的工厂应该生产出比他们更精良的产品,那时就不用再发起抵制日货的运动了。而作为一名处在和平年代的中国孩子,则应该不忘国耻,磨炼自己的意志,让大草原上较量的结局不再重演,珍惜大好时光,学好本领,长大后就像李录铭同学的爸爸李叔叔在视频里说的感恩老师、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也才是对烈士最好的怀念。

在这个呼唤和平的年代,侵略别人的事已比较少了。但世界上还是有些国家和人们每天生活在战乱之中,从天而降的炮弹无情地摧毁了他们曾经的温馨和幸福,那里的小朋友是多么的可怜!我想对那些想破坏世界和平的国家和人说:和平是多么的宝贵!我们的祖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东亚病夫,而是正在腾飞的东方巨龙。虽然我们中国人民是最最热爱和平的人民,但我们用革命烈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家园怎容你们再来践踏。如果你们一定要执迷不悟,胆敢再来侵犯,把团结和意志用于邪恶,那我们也一定毫不客气地用我们高科技的战斗武器、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军队把你们打个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读后感1100字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

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

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早上,王道士正辛勤地打理着洞窟里的杂物,他是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几粒零散的沙子,也不能被他容在眼里,而就在这堆沙子之后,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此刻为你,尘封开启。没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只是静静地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裂缝,仿佛它本就应该蜿蜒在粗糙的墙面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的意外,却引来了无数的悲哀与叹息。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一笔沉睡千年的财富就在这样一个不世之时苏醒了。可是,它并没有因为它的九五至尊而得到保护,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它的,只有一位面无表情,身着破烂道服的道士。它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受人顶礼膜拜的自己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只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方圆百里,偶尔有几位历史官员前来探访,顺手捎走几件用作行贿。他们知道这笔历史遗产价值不菲,可当谈起运至京城的费用时,他们又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了,而这笔历史的遗产渐渐沦为一个道士的囊中之物。

千里之外,外国的历史学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日夜兼程的赶到敦煌,只为见证历史璀璨的光辉,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上帝的宠儿,用少得可怜的银两换走大量无价之宝。一天之内,他们从历史学家变为商人,再变为成功的史学家。美其名曰历史财产的救世主。他们的笑容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叹息,一个朝代的悲哀。

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的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這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些不远千里奔来的外国历史学家吗?因为他们偷走了华夏的宝藏。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吗?因为他出卖了祖国的利益。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批享受清闲之乐的官员吗?因为他们玩忽职守,危害祖国。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吗?因为他们的软弱无能,致使国破家亡。

而如今,谁是敦煌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就让它随着黄沙的飞舞,渐渐的被埋没吧!历史的泪滴早已化为心灵的血液,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躯体内。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霞露岀笑脸。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100字


最先是从《 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篇课文开始接触刘亮程。那篇文章极好,极平淡的文字极普通的事物延伸出极广阔的文思。会不会当一切曾经属于我和环绕在我身旁的所有物质都消散的时候,我的存在也就那样变成了不存在我真的在世界上度过了属于我的一生么?全文通读罢,这样深刻的疑问在脑海中震荡。还记得,同寝好友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我深深感慨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那个时候对刘亮程文风的大致猜测是文风沉重,文章内容应当是多属哲思。然而《一个人的村庄》中的文章内容勉强可以将其归属于哲思,但是和文风沉重是完全没有一点干系。

刘亮程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说是在调侃中衍生,每一篇文章在我看来都总有那么一点自嘲和嘲他。整本书就好像刘亮程在跟我说话,文字是那样直白生动,你甚至可以想象在那时他的表情。但只能说是他在跟我说话不是跟我对话。因为整本书的紧凑感和文章间那无以名状的联系都无法令我插一句话。

文章所描写的事物你一点都不陌生,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或许这样说还不妥,文章所描绘的事物极少应当是文章所描绘的事件那样普通,普通到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发生过无数次。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注意那样的事件,但是刘亮程却注意了何止是注意呢。全书由这样细小的事件组成由不得让人感慨他难不成是把所有的时候都花在这些琐碎上了么。我相信那所有的一切在刘亮程眼中绝不是琐碎,他将它们视作生活的最真并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去感知。

随着所读篇篇目的增多便发现一个极其明显的现象便是刘亮程对于自然万物的态度。虫子、驴、牛、村口的那棵老树等等在他的文章中层出不穷。并且从文字中你丝毫不会觉得这是动物或者植物,你会觉得这些事物和刘亮程生活在一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不是就那样呆呆的伫立或是无力的过活只有几个月的生命。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刘亮程真正将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彻底消融和实践。倘若只是将这种想法挂在嘴边是无法真正享受到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世间万物皆如己出的和谐的。

这还不是刘亮程最令人感到钦佩的,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对于性这一敏感话题的认知。在他的笔下性这一话题出现的频率已经不能算少了,有时候再搭配上他那如口述般的文字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他生活中极其普通且不可缺的部分。

这是对人性认知的何等高深境界。他将其作为人的本性完全接纳了,不带一点偏见和偏激。将其视为人固有的本能,你无法回避你身上所存在的这种欲望那就接受你的身上存在这种东西。接受并且真正认知它,然后控制它。与他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相比那些禁欲者是何等的小气和落后,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人又谈何去说教和感化他人。

你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用那样独特的视角去解释生活中的一切。

最后一点,我无比要提。刘亮程的文字看似像是口述实则完全不然,把你读过的文章并且做出注释的地方再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匠心之深厚。

最是生活见繁华,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黄沙梁刘亮程。

何为平等与尊重_读《心声》有感1100字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及被人尊重;每个社会人都有权利、责任实行这三种尊重。

题记

老师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但却不能挑剔与放弃那普通平凡甚而凋零的几枝花儿;老师浇灌祖国以后的树苗,但却不能只精选那最高、最壮以及最繁茂的几株每个人,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可以最可爱;不是最聪明,也可以最充实;不是最顺利,也可最乐观

从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知晓,教师公正是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根源。在中国的孔子的有教无类领悟,教师公正是实现大同社会、产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美谈的重要基础。

从《心声》文章中李京京受到的来自其老师的不平等待遇,更让我们对教师公正对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而深思熟虑。教师个人的性格、风度、素质不同,而引出了他们对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及乖巧懂事的好学生的态度及言行全然不同。因此,这不公平三字便由此而发。

学生的能力有限,被老师认为不思进取;学生的勤奋有度,被老师认为贪玩好乐;学生的智商有异,被老师视为愚蠢之极。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成绩似乎变成了可上天遁地的通行牌。只要成绩好,作违反校规之大事可不予深究;只要成绩佳,做违背良心的坏事可随心所欲。而那些成绩差的人,只要不小心践踏草坪,被视为破坏环境的罪人、只要不注意,衣着褴褛,就会被贴上邋遢如鼠的标签。学校里,一有坏事,首当其冲被调查的是他们;老师一有烦闷,一马当先被当出气筒责骂、训斥的亦是他们。成绩好的人与成绩差的人之间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条深沟里便会出现那可怨可艾的事物。

但那两面青山中难道不能搭建一座桥而逾越穿过这鸿沟么?那被人在行为上践踏、精神上鄙夷的差生难道不能靠自己努力为走上那个受人奉承、被人尊重优生之路而铺上一层由石板铺成的平坦之路么?为什么,我们要站在一旁对老师的不公平待遇责骂、怨艾、讽刺,却不会利用这段时间来为成为优生而奋斗、努力,与那无可挑剔的优生分庭抗礼、并驾齐驱呢?当我们受到那般尊重,便有资本批判差生不被人尊重的弊端,这不是件益事么?

尊重,要靠自己来获取;尊重,要靠自己来抓取。但,当我们跻身于这备受尊重的上层学生时,我们也不能去讥笑、去打击、去讽刺曾与我们又相同经历、相同地位的保守不尊重的下层学生。否则,这与曾经你所讨厌的人又有何异呢?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人必自辱而后人辱的千古佳句永记吾心,无敢忘却。

尊重是人类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这种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传统中华美德的核心内容。而那平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母亲的守望_读《母亲的菩提树》有感1100字


故乡老屋后,那棵菩提树姿态宛美,就这样静静地,伴母亲走过了在故乡的那些年。这棵菩提树,宛若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缕细线,串起了这个家的五彩珠,一颗缀连着一颗。长工阿荣伯在树下工作,热了就脱下棉袄往树枝桠上一扔;帮工阿喜从田里抓来田螺,也往树上一挂;母亲拉了把竹椅,就坐在树下做活儿

午后,母亲总是浸在和煦的日光里,一个人坐在树下,呆呆地盯着菩提树,轻抚着它,眼神是宠溺,好似眼前的是自己的儿女。难怪,毕竟菩提树守望在母亲逝去的年华。这些年,没有女儿的陪伴,没有丈夫的依靠,她只有在菩提树下虔诚地祈祷。一遍遍地对树许愿心,祝愿女儿在外的学习顺利,身体健康。母亲常说:菩提树叫人看了没有忧愁。树叶的清香,熏得人心旷神怡,自然而然也就陶醉其中了。这菩提,久久陪伴在母亲的身旁,扎根在母亲的心里,对母亲的重要,无疑是不言而喻了。

母亲是个乡下人,规规矩矩,对父亲的安排都逆来顺受,这无非是对父亲深厚的爱。这爱,只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只是想要有个人可以相伴一生,只是奢求有个人包容和分享人生。尽管长久的等待,换来的是父亲的背叛,但母亲能够凭借这份爱,和一个与自己瓜分丈夫心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何其伟大。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因新鲜感渐淡而随时间的推逝变,慢慢变淡,直至最后的厌恶。我想也许此时,母亲也只好带着对父亲的爱,静静地守望在菩提树下,默默地为父亲祈福。眼中漓着泪水,注视着菩提,心痛地吐出一句:祝他们幸福!

母亲爱父亲,由衷地爱,撕心裂肺地爱;母亲爱我,宠溺地爱,视我若心地爱多少日多少夜,母亲守望在菩提树下,暗暗地操心我的一切一切,转身青丝变白发。礼佛是母亲修身养心的方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无疑,酒肉是母亲的大忌,可我恰恰好吃荤。当然,母亲也会日复一日地为我做荤菜。即便那冒犯了她信仰的佛祖,但母亲眼中,我才是第一母亲对我的爱有如春雨般滋润我的心脾,有如音乐般愉悦我的身心,有如阳光般普照我的身躯,母亲的爱未眠

当今社会,多少孤寡老人,流离失所,遭到儿女的抛弃。多少妻子,遭到丈夫的背叛,终日以泪洗面。我曾听闻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丈夫早早离去,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港湾已是儿女。命运总是弄人,她被自己的孩子狠心抛弃,孤苦无依。这个老人,日复一日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怀中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总是自言自语,又或是在和娃娃讲话。她总执念,孩子会来接她走的,一定会的!就这样,她一直等,一直等。最后,甚至是在这把藤椅上咽气的。她守望的是什么,一个母亲的守望能是什么

我认为,母亲的守望不过只是儿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养育一生,不过是渴望儿女能带给她个家,母亲的守望无非是能有丈夫的依靠,两人相伴一生,最后葬在他身旁

闭上眼睛,眼前隐隐有一个素衣女子,独自坐在菩提树下,嘴唇一张一闭,双手合闭放在胸前,凝视着菩提的藤蔓,眼神很柔,柔得若水。渐渐地,渐渐地,转眼青丝变苍发。

读后感《又见金锁_读后感11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后感1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