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00字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00字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2019-09-25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感动;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行为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 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小学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小学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
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900字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900字
庄韵留馨读书会 张进党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优选范文)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诠释,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本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反思。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诠释,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本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反思。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平等的。其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她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教育事业上。
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秀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常,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常,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刘瑞杰)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00字(精选)
卷首语:爱心传承希望,知识启迪未来。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老师要从爱心、关心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为基础,用我们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感触很多。李老师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因此,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心才能传承希望,但是,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使他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