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草屋《唇齿之间》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草屋《唇齿之间》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唇齿之间》写得很累很辛苦,洋洋洒洒31k的小说其字数说少也不少,说多也不多,但其作者给我们所讲述的却是一个社会,一个社会原始人文生活的缩影。

作者要反映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发展经济膨胀人性本质转变中的一个悲剧故事。简单一句话:作者要反映的是这个经济浪潮冲击时代中人性的异变和异变不了的人性本质。

一种全新的劳动体制向台风一样击碎了久远不变的旧体制,于是,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进步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错位与反差,追求经济与惟利是图,人生价值与人欲冲突,个性解放与道德沦伤,社会的进步与人的贬值,这些拜物主义与人性本能突然间发生了激烈碰撞,也于是便自然而然滋生出了荒淫与无耻,高尚和美丽的必然冲突。

发廊小姐,酒店三陪,假公济私,虚开发票,贪污腐败,文人下海,富翁跳楼,乞丐当官,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有钱包二奶,无钱下妓院,小青年大白天搞xx,等等等等,在这一社会转型期中,不该死的死了,不该富的富了,不该跳楼的当了没有勋章的英雄,不该拿劳模的当了先进,生死之交的兄弟为了几张人民币抛头颅洒热血反目成仇,儿子因父母就是要饭讨钱还供不起自己上学而要将其父母告上法庭......这就是金钱社会的产物,社会进步的必然肿瘤。

《唇齿之间》主人翁李小就是这个社会变革中所诞生的一个悲剧人物。得到与失去,落魄与抗争,自卑和自尊,人性和理性的各种矛盾相交加,他究竟该何去何从?他的命运是谁的注定?他为什么会走到如此地步?这是李小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作者留给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该文作者其主题是比较明显的,立意很不错,有相当功底。但该文的总体遗憾在于很明显作者着笔得比较匆忙,从而导致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一些败笔。下面就此举几个例子:

第一节写得很不错,一开始就用李小和李小小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着笔相当老练。但第二节的背景描写过于冗长,第5节李小的妻子在家破人散的心境下怎么会产生要以性欲(甚至达到去脱李小的衣裤)而作为离别的表现,这样去安排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的心理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呢?望三思。第七节对李小失恋后的心态描写过多,这些描写的目的其实是多余的。第8节写为达到对李小事业落魄后的尴尬作强笔刻画,但没多大意义,其次就逻辑上而言,李小肩负如此大的债务(被逼迫得要与妻子离婚家庭破散)想以外出打工这应该不合常理的,挣惯了每日成千上万的商人大款落魄得还要一心还清债务而在作者笔下自己的理性思维中想达到东山再起但作者把人物放到如此环境中的这些刻画应该是逻辑思维上的一大败笔。第10节对白的突然和对李小多年的暗恋以及与李小见面后的性欲反应(尽管她是一个妓女,但她是爱他的,而正因为爱他才有可能面对李小应有所理智和留一份矜持)以及对李小突然的感情转变都显得作者写此小说到后面的匆忙和没有投入更多的逻辑辨证思维去处理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发展,这是小说中的最大弊端。如果说是以荒诞手法来写的,但这种思维的跳跃性是难以让人接受的,立不起足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得失之间读后感


得与失

得与失的关系,就像处事完全不同的兄弟俩,他们要完成的任务相同,但顺序不同。

题记

人们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往往截然不同,大家都喜欢得,而却忌讳失,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得与失是相等的,只是开始不一样,然后慢慢地,得者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而失者却得到了更丰富的馈赠。

从文章《得失之间》中我知道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讲了黑人菲力斯在28岁那年取得了全欧马拉松冠军后的一个小故事:在他获得荣誉后应邀到全国最大的监狱去作演讲,他向上千名罪犯讲叙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全场掌声连绵,有人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全场都关注着他,希望能够马上听到这个的人物身份,然而,他的回答竟让众人都吃了一惊:小偷,居然是15年前偷走他自行车的小偷!因为疏忽小偷成功了,从此更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个教训确实的家境贫困的菲力斯每天跑10公里的路去上学,三年下来历尽艰辛,吃了不作文少苦头,这也为他将来的比赛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取得了全校长跑冠军、市比赛亚军但他总觉得对不起小偷。他刚说完,台下的罪犯希库莱就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菲力斯摘下自己的奖章别到他的胸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关于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父亲下荷包蛋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拿了有蛋的那碗,吃完了父亲才端起碗吃,面下藏有两只蛋,父亲告诫儿子,贪占便宜可能占不到便宜:又一次,父亲仍然下两碗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先选无蛋的的,果然是完全无蛋,而父亲那碗上卧一蛋,下藏一蛋,父亲教训儿子道,想占便宜要吃亏;第三次,仍如前一样,儿子让父亲先选,父亲自拿了那碗有蛋的,儿子面下也藏有一蛋,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想占便宜,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得与失都一样,得者最终失,失者最终得,这是古今的史实道理,正如刘备失徐州而得荆州战略要地,诸葛舍灭孟获之良机而得万众敬服之心。

人鼠之间读后感


人鼠之间读后感

小说很短,只有六章。晚上 12 点开始看,一口气看到一点半就结束了。书是英国朋友 David 给介绍的,本打算先看英文版,不过他说里面俚语很多,我可能不太好看懂,于是选择先看中文版。之前在手机上百度了一下,粗略看了一些内容,不全面,而且翻译的不太好,感觉莫名其妙。在电脑上找到另一个翻译版本的完整版下载了,资源不太多。小说有些年头了, 1937 年出版的,作家是美国的约翰?斯坦贝克。

故事情节简明扼要,主人公是两个男人。 Lennie 强壮高大,却憨头憨脑,是个轻度智障的傻大个儿; George 短小精干,却精明警觉,是个脑袋灵光的家伙。这两人勉强可称为兄弟,因为一直是 George 在照顾 Lennie ,带着他适应社会,虽谈不上无怨无悔,但也算是尽心尽力。两个人刚从一个农场逃走,因 Lennie 在酒吧里摸了一个女孩儿的裙子,他喜欢柔软的东西,尽管没有肮脏的想法,但女孩儿毕竟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所以感到被侵犯而大叫,还好反应快的 George 带着他赶忙逃跑,躲过了一劫,去下一个农场找活儿干。他们不停的找活儿干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俩有一个梦,想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自己耕种、养一些家禽, Lennie 喜欢羊,所以 George 答应只要他不做什么错事,以后梦想实现了就让他管羊。 Lennie 喜欢听 George 讲他俩的梦想,于是总会不停地让 George 讲, George 也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在一个小树林里, George 对 Lennie 说,如果他不小心又做什么错事了,就跑到这里来,他会来找 Lennie 的。在新农场里,他们住进了一个木屋,认识了其他人,他们有个室友叫甘德,得知他俩想要拥有的土地的梦想后,被打动了,决定加入他们一起圆梦。然而有一天, Lennie 因为喜欢农场老板儿子顾利的妻子的头发,而不停的抚摸不肯放手(那个异常轻佻的女人发现 Lennie 正好一个人,便先去招惹 Lennie ,把自己的头发给他摸),女人被吓到了不停挣扎,最终 Lennie 不小心扭断了她的脖子,逃到树林里去。顾利发现之后非常生气,带领全部工人包括 George 一起去追捕 Lennie , George 为了不让顾利将 Lennie 折磨得生不如死,便先去用手枪杀死了正在树林水潭边等他的 Lennie 。故事就此结束。

描述了这么多,只是将主旋律铺陈了一下,以免自己日后忘记了可以回忆一下故事线索,但很多动人的细节是没有涉及到的。故事精彩而叫人怀念的地方也是那些琐碎的细节,所以看到结局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很难受,但也理解 George 那无可奈何的残忍。如果他不先出手快点了解好友 Lennie 的生命,顾利的确会用尽一切手段让 Lennie 受折磨的,所以他让 Lennie 利索的死掉了,没有过多的痛苦,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面前, Lennie 一点也不会怨恨 George ,纵使他到最后都不不知道 George 会杀掉他,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傻傻说着他们的农场梦,说着他的五颜六色的兔子。

这个故事表达了许多东西,仅我读出来的,有种族歧视、对弱者的欺凌、对社会底层人物梦想的践踏以及友情。看完小说之后,在网络上搜索同名电影,可惜没有资源,但却发现有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新文艺复兴阅读计划的公开课,李家同教授作的讲座,以《人鼠之间》为开头讲社会贫困问题。谈到这本小说的创作背景是 1931 年的美国,正值大崩盘时期,美国的股市崩溃,其程度比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要严峻的多得多的多,经济萧条,并且中部地区闹旱灾,使得土地都成为一片沙漠,天灾人祸的冲击之下,社会弱者受到巨大的压迫。 John Steinbeck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这类书的。讽刺了风靡许久的 American dream 的虚幻性和整个社会严重的贫困问题。

故事这样阐释梦想和歧视弱者的主题。 George 和 Lennie 一直期望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在那里种点东西,养点鸡和羊( Lennie 苦求 George 一定让他管羊,他要各种颜色的羊),花花草草啊什么的,想喝威士忌就用鸡蛋去换一点,生活平淡、自给而自在。他们的梦想吸引了一直对生活不抱希望的老头甘德,他年纪很大了,一直攒着钱,不像别的工人把每个月的工钱去酒吧随意挥霍,当听到这样一个梦想后,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于是愿意将所有积蓄入股,加入他们的梦想。他有一只狗,跟随他很多年,狗已经老的不能动了且臭的厉害,但他舍不得丢掉,一直照顾这条老狗,在他看来狗就是他的亲人。而农场的另外两个工友贾尔纯和施林却无比嫌弃这条老狗,并将之杀掉,他们觉得狗太臭。甘德不能挽救自己最珍爱的伙伴,因卑微的身份无力抗争,只能让狗任人宰割。估计看到了自己将来可能会和这条老狗一样的下场,到完全无用的那一天就会被撵出农场,他才毅然地决定跟随 Lennie 和 George ,买一块自己的土地,希望终有一天能不受人压迫,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活。

另一个弱者是黑人库鲁克斯,因为小的时候被马踢了一脚而成了驼子,每次农场老板发脾气的时候总会拿库鲁克斯出气,他不和别人住在一起,自己有一个小屋,有很多书,有自己的空间,表面看上去挺好,但实际上他希望有个伴,他太孤独了,没有旁的人愿意理会他,大家总喜欢欺负他,打架的时候也想方设法不让他赢。有一次 George 随大伙儿去镇上玩儿,留 Lennie 在农场,他到狗棚去玩狗,看见库鲁克斯的屋子亮着灯,想进去坐一会儿,库鲁克斯看似不太高兴,受了侵犯的样子(他是黑人而 Lennie 是白人,自己的身份卑微),其实心里非常乐意,和 Lennie 聊了许多。他嫉妒 Lennie ,因为 Lennie 是个傻子,但是他却有 George 在照顾他,一直陪伴他左右。当 Lennie 向库鲁克斯说了土地梦之后,库鲁克斯也有点动心,甘德来找 Lennie 说兔子的事情,库鲁克斯甚至跟甘德说他也想加入,帮着干点活儿。然而当大伙儿从镇上回来的时候, George 当众说 Lennie 不应该在库鲁克斯的屋里,可怜的库鲁克斯立马改了心意,认识到自己黑鬼身份是多么卑微,便对甘德说自己还是退出算了。他也是有梦想的,但是受到自身禁锢和社会的排斥,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轻易放弃了。

对于 George 也一样,如果没有 Lennie ,他也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帮工,尽管是精明的,但仍然跟别的人没有两样,会在每个月发工钱之后,去酒吧喝酒泡妞花掉,再辛苦劳作,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而正因为有 Lennie ,他跟别的人不一样,他是个有责任在身的人,需要看着 Lennie ,避免他不小心闹事惹麻烦。对于 Lennie ,他是有愧疚感的。因为曾经取笑 Lennie ,甚至让他走下山崖,害得 Lennie 掉进水里,如果不早点捞起来了的话 Lennie 命都没有了,而 Lennie 还傻乎乎的对 George 捞他起来感到感激,从此之后 George 再也没有捉弄过 Lennie 了,因淳朴的他对自己的信任和单纯。和 Lennie 为伴,他也感到与别人不同,俩人互相关怀,共同拥有一个梦想,生活有奔头。所以,当最后 Lennie 被他亲手杀死时,他也枪杀了自己生活的希望,没有了 Lennie ,没有了梦想,生活再没有了意义。

Lennie 是一个非常单纯而善良的人,他轻微智障,做事傻傻的,却生得高大威猛,太容易招惹是非。喜欢漂亮柔软的东西,总想摸一摸。他有欲望,但是十分干净,一点儿也不下流,然而他的无心过失,总会使对象造成伤害而死亡,无论是那些路边被他抚摸的老鼠,还是施林送给他的黄白色狗仔,还是顾利的妻子,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旦对象反抗,他所知道的只有仅仅抓住手中之物,他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送掉了性命。对于甘德和 George ,他则更是象征着希望。当 Lennie 还活着时,三个人整日朝思暮想那个仿佛触手可及的梦想,但却不知它这么易碎,就正如那些美丽而柔软的东西,被 Lennie 不小心破坏掉了,顺带连他的生命也一并断送了。令人惋惜。

进一步想说明的是,他们的农场梦看似美好,但却是注定无法实现的。首先, Lennie 自身是智障,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不到处惹祸;而 George 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一方面怀揣着梦想,一方面又还是过着普通人碌碌无为的生活,当施林跟他谈话的时候,他便意识到所谓梦想根本无从实现,还是死心去过普通日子,终于决心抛下 Lennie ,跟随大伙儿一起吃喝玩乐。 George 杀死 Lennie 是死也不是偶然,当甘德的狗被贾尔纯枪杀之时,他仿佛已经提前预见到到那是将来自己与 Lennie 的结局,所以偷偷拿走了贾尔纯的枪,在最后众人一起在树林中寻找 Lennie 之时抢先一步用枪杀死了他。可以说,当 George 偷贾尔纯的枪时,他已做好杀掉 Lennie 的准备了。虽然文中并未直接交代,但是可从一些隐秘的线索推断出来。想到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感到心寒。

美国梦是那样的美好,所有怀有梦想的人都来到这里,拼命劳作希望能够实现它,但是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泡沫,社会根本无法容纳这些人圆梦,经济无法承受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狂热追逐,社会底层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受到上层资产阶级的剥削,正如小说中农场里劳工们被农场主的儿子顾利那样,凶残狠毒,时时刻刻想要欺凌可怜的劳工。人们有梦想,没有能力去实现,所以梦想如玻璃球,太易碎。正如黑人库鲁克斯,根本没有勇气去追逐梦想,只能固守藩篱,永远做一个弱者,无力改变,只得默默承受。

故事是看的 pDF 版本的,我想大概会去买书,太多的细节想要反复重温回味,读过之后也证实斯坦贝克的小说值得反复咀嚼,他将生活中挣扎的人物描写的如此深刻,让人动容。而在 1962 年,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算是一个证明。约翰?斯坦贝克死于 1968 年,享年 66 岁。《愤怒的葡萄》、《伊甸园东》和《珍珠》都是他另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时间会找来看看。

得失之间读后感作文


得与失

得与失的关系,就像处事完全不同的兄弟俩,他们要完成的任务相同,但顺序不同。

——题记

人们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往往截然不同,大家都喜欢“得”,而却忌讳“失”,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得与失是相等的,只是开始不一样,然后慢慢地,得者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而失者却得到了更丰富的馈赠。

从文章《得失之间》中我知道了这个道理。这篇文章讲了黑人菲力斯在28岁那年取得了全欧马拉松冠军后的一个小故事:在他获得荣誉后应邀到全国最大的监狱去作演讲,他向上千名罪犯讲叙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全场掌声连绵,有人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全场都关注着他,希望能够马上听到这个的人物身份,然而,他的回答竟让众人都吃了一惊:小偷,居然是15年前偷走他自行车的小偷!因为疏忽小偷成功了,从此更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个教训确实的家境贫困的菲力斯每天跑10公里的路去上学,三年下来历尽艰辛,吃了不少苦头,这也为他将来的比赛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取得了全校长跑冠军、市比赛亚军……但他总觉得对不起小偷。他刚说完,台下的罪犯希库莱就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菲力斯摘下自己的奖章别到他的胸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关于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父亲下荷包蛋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拿了有蛋的那碗,吃完了父亲才端起碗吃,面下藏有两只蛋,父亲告诫儿子,贪占便宜可能占不到便宜:又一次,父亲仍然下两碗面,一碗上有蛋,一碗上无蛋,儿子先选无蛋的的,果然是完全无蛋,而父亲那碗上卧一蛋,下藏一蛋,父亲教训儿子道,想占便宜要吃亏;第三次,仍如前一样,儿子让父亲先选,父亲自拿了那碗有蛋的,儿子面下也藏有一蛋,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想占便宜,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得与失都一样,得者最终失,失者最终得,这是古今的史实道理,正如刘备失徐州而得荆州战略要地,诸葛舍灭孟获之良机而得万众敬服之心。

经典古文,多年后再读,依然唇齿生香


经典古文,多年后再读,依然唇齿生香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归去来兮辞序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三 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逍遥游(节选)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唐雎说信陵君佚名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大洋之间的光》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英国作家M。L。斯特德曼的作品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网友对《大洋之间的光》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前半生在战火硝烟中生存下来的汤姆,遇到伊奇后,在杰纳斯度过了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虽然生活条件艰难,工作也是无尽的重复,但相爱的人啊总是能发现生活的乐趣。

无奈三次命运捉弄,他们无法孕育自己的孩子,伊奇绝望至极,一次意外,他们遇到了露西,或许带着一点私心,将其作为上帝的恩赐留在身边,即便汤姆带着疑惑、担忧也动容了,他是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看到这儿,有一瞬间,希望就这样“一家三口”生活在杰纳斯吧!看来自己也是这样自私的人呢。

后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母亲健在,一个形容枯槁的女人,在泪水中期待着自己的丈夫及女儿,汤姆懊悔了,伊奇害怕了。他们曾经的一个决定,让三个人的生活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怎么办?

最终,孩子还是回到了生母身边,汤姆和伊奇也搬离了帕特吉乌斯,岁月冲淡了一切,小说最后剩下的平静祥和让人感到舒适,汤姆对妻子的爱无疑是伟大的。

合上书,我又想起了杰纳斯的灯塔,无边际的大海,温暖的阳光以及不会被打扰的幸福。

02

M。L。斯特德曼用简单易读却深入人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情感的悲伤故事,这个故事会让身处安宁幸福生活里的人深觉平安的不易。《大洋之间的光》在M。 L。斯特德曼的笔下让人悲伤,却在悲伤中怀有对汤姆、伊莎贝尔的敬意。

汤姆是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军人,从战场里生存下来的汤姆内心的绝望与痛苦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M。 L。斯特德曼没有回避人性里的自私与狭隘,除了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帕特吉乌斯的风土人情,也更注重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伊莎贝尔是位年轻健康的女孩,在遇到汤姆之时,看似纤弱的伊莎贝尔便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决定——与自己所爱的汤姆去条件艰苦的杰纳斯做灯塔看护人的妻子。吉纳斯岩上的灯塔成了他人生命的守护神,而汤姆和伊莎贝尔这时本应享受健康生活的夫妻却遭受一连串的失去孩子的痛苦打击,他人的生命安全是多少像汤姆与伊莎贝尔这样的人付出才得到的。

M。L。斯特德曼将吉纳斯的自然恶劣环境描写得入木三分,环境的恶劣使得健康的伊莎贝尔失去做母亲的资格。而露西是伊莎贝尔生活里的救星。这个小小女婴,让伊莎贝尔重新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母性的爱与面对汤姆良心的痛苦决择,让身处其中的伊莎贝尔迷失。M。 L。斯特德曼并不简单的将生活的复杂性略过,露西生母的汉娜的痛苦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性,最终,因为宽恕,因为爱,汤姆,伊莎贝尔,汉娜,露西,都在生活里找到了生命的本质。

活着已然不易,不必再去互相伤害。 倘若没有后顾之忧,孤寂的生活也并非是那么难以忍受的折磨。倘若没有了心中的爱的美好的期待,梦想中的生活最终只是海市蜃楼。M。 L。斯特德曼 的《大洋之间的光》向读者展示了纯真易碎的感情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也可以得到伟大的呵护与善待。

善待他人何尝不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增添美好。让人能够活下去的恰恰是这茫茫大海中易逝的些微之光。

汤姆这个伤痕累累的男人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伊莎贝尔,在伊莎贝尔生命最后的日子,汤姆仍视伊莎贝尔为珍宝,细心呵护照料,纵然汤姆与伊莎贝尔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存活,但M。 L。斯特德曼却通过露西将自己儿子克里斯多夫带来给这对养父母的情节,向读者传递着生命中爱所创造的奇迹。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一)

孙朋朋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二)

断断续续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07年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爱恨之间读后感(三)

爱恨之前,先了解

上学期,用闲暇时间在手机读书软件上看完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看书要看老半天的人来说,能看完就已经不错了。原因主要有三:一来是这本书确实不厚;二来是白岩松的节目我一直都还比较喜欢;三来就是日本这个国家我一直有兴趣。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是07年"岩松看日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

日本这个国度,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日本电器,日本动画,日本歌曲,日本电影电视剧,陌生的当然就很多了,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感受等。而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口,给我们一次了解日本的机会。实话实说,这种专题介绍日本的节目,少之甚少,因此也感觉难能可贵。

这本书由于是中央台制作节目的一种整理,因此不能发现,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官方的。注重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我们一贯关注的那些领域。因此,一些内容我们是事先多少有所了解的。而这本书,有不少地方都只是得到了印证而已。这也是这本书的些许遗憾,但这种遗憾无法避免。毕竟,这本书的言论是很官方,很正式,且很负责任的。

翻到《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这一章的时候,以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心态来读,心情和以前很不一样。日本这个国家,由于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众多,防灾意识当属世界第一。特别是看到书中所讲一小学的防灾演习和普通大众准备的防灾生活用品这两项的时候,尤其令人感触良多。联想到学校今天下午将要举行的所谓防灾演习,心里更不是滋味。像这种提前通知时间的防灾演习有任何意义可言么,仿佛可以预见到时候大家是怎样一种心态。我们需要从这次地震中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不知道当发现日本那传说中装备既专业又齐全的地震包的背后印着"made in China"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而我们不管是离日本健全的预警机制还是全民防灾的国民意识,都还差得太远太远。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次大地震之后,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一切更深入的认识都要来自于亲身经历都要来自于这样有切肤之痛的大灾难,那我们付出或者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惨痛了些?我不敢想象。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2020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2020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07年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2020,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我阅读的白岩松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岩松看日本》系列节目的文字2020版本,时隔七年,再版。2007年我正处于大学阶段,对于这些政治经济什么的,总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现在,慢慢地开始接触,接触中总会产生些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方面的日本,同时也看到了亟待发展的中国。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之前才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每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我很感谢这本书,感谢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们,给我们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了解日本。透过他的语言,摄像,照片,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这不单是了解一个国家那么简单,正如书里所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日本来照照我们自己。

白岩松说,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中国人对日本人总怀有着爱恨杂交的情绪。

通过这本书,看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这样我们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取并把有益之处及时运用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

《虚实之间》读后感700字


《虚实之间》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在了解到上次的提问风波之后,我接触到了这本书,让我对芮成钢又有了客观的了解。
这本书由很多小文章组成,语音幽默风趣,包含了许多新锐的观点,如对奢侈品、特权等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书中不乏有许多作者与著名政要零距离接触的幕后花絮,让我们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内幕。这些有趣的内容使整本书信息量巨大,涵盖各种方面,吸引了不少读者。
读完整本书,很多故事让我大跌眼镜,颠覆了我以前所了解的一些所谓的常识,尤其是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类似我这种被广告词洗脑的人大概很难想象,钻石高昂的价格只是由于一家叫做戴比尔斯的公司垄断的结果,听说地下还有无尽的钻石矿未被开采,那些赋予钻石的美好意义显然也是该公司的杰作。
钻石不过是碳,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常识。碳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储藏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遇到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便形成了钻石。然而,在哪些虚荣心和权威的诱导下,我们的常识便被颠覆了。
保持理性独立的思考的确太不容易,很多事物,我们往往被表面所迷惑,心甘情愿买单,面对议论时,也往往人云亦云。就像芮成钢在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的那次争议性的提问,如果不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恐怕依旧人云亦云的认为他当时失礼了,至少现在,我有了更客观的看法,要将一个人盖棺定论,不听听本人的解释,而只是随大流的认为,很难客观理性,在这方面,我做得还很差。这本书从点滴中教会了我许多,不知不觉中增添的感悟,或许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李金娥

在肆意休息的假期,断断续续地阅读几本书,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一段旅程。回头一看,恍惚的瞬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但确实曾经抚摸过的文字,总有一些温度,而这感觉,带着一种理性的智慧!因为,像白岩松这样记录国外的见闻与采访,虽平实的文字,但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然,这里难免夹杂着他个人的情感,可丝豪不影响我们主观的判断。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理性而客观地记录另一个国家,这是难得的,更是可贵的!

或许与我的爱好和职业有关,关注的着眼点,一是文学,二是防灾与环保。

如果没有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是很难走近对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了解的。文章中说,他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可惜我是多么孤陋寡闻。为此,结合着书中的采访纪实,我又百度了渡边淳一的相关资料,并花费了几天时间读了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目的就是想了解这位情爱作家所说的"纯爱".不得不说,连看书都中规中矩的我,头一次看这种情感色彩浓厚的书籍。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渡边淳一通过文字的手段,放大了人情感深处的某些意识,给了潜藏着的情欲一个赤裸裸的平台。道德与伦理的挣扎,爱情与亲情的取舍,沉沦与不可自拔的矛盾和痛苦……所有的描述的确是一把利刃,刺在人的灵魂上。我只能说:这是一位敢于面对与剖析人性的作家。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写的这个书,变成一个箭头,能够扎在读者隐藏在深层的内心的欲望上,如果射在这上面的话,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我很高兴通过读一本书,认识一位作家,而通过一位作家,又打开我我阅读的一扇独特的窗!

日本的防灾与环保工作可以充分地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强大的软件建设。更折射出这个民族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也许我们说,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是和这个国家的地震频发相关,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日本的专利呀,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灾害。但日本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每个区都有防灾体验馆,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有"防灾商品柜台",重要的防灾组织"消防团",60%出于自主防灾而且成立的团队。据说日本人出门办事,会自然想到"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这是日本人从小养成的意识和传统,也训练出了各种应对灾害的手段。我很欣赏白岩松在书中所言:"这种民族性的差别,从精神层面而方,确实有差异。勇敢面对,才有可能克服困难。"

在"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这一章,最吸引我的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中心,名字叫舞洲垃圾处理工厂,这个看似儿童乐园的建筑物,据说已成为日本垃圾处理技术和理念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这样的处理工厂,既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又像是一个儿童科技馆。能针对孩子心理进行设计,让孩子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还能让孩子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类,我认为这是这个工作最大价值的体现!再走进日本的家庭看垃圾分类,我更是服了!少到六七种,多至十几类的垃圾分类,是做到了极致。每周两次的垃圾回收,居民们都需要按时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这看似很麻烦的做法,但在日本的许多城市都已经进行二十年。垃圾分类从家庭内部开始,而垃圾的再回收,日本又做到了世界第一。我们如何不感叹,为何日本那么干净,水那么清澈,天那么蓝……看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看自己。而环境问题,它不只属于一个国家,更属于整个世界!

重点说了如上两点,实际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有很多,如最近正在看日本的动画片《七龙珠》,据说日本的动漫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还有日本的温泉沙浴,很令人向往……

这就是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一直想看白岩松的文字,在没有看简介,只凭感观,而选择了他的第一本书,却与日本有关,的确挺令我意外的。但相遇就是一种缘份。我很喜欢他在序中说的这段话:"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亦是如此,在爱恨之间行走,以理性的光辉赢得做人做事的智慧!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文/陈 婷

从看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喜欢他的理性和睿智,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国家,白岩松写《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该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既要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又要谨慎地做到不激起国人的愤怒。他在日本专访了20多天,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段日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这本极具份量的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探索真正的日本。

我是英语专业,二外便是日语,上学时我便对日语的学习很狂热,日本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国家之一。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一本介绍日本的很好的向导书。当然,它最令我感动的不是书中描写的寿司和动漫,而是浸透在文字中的包容与理解。曾经的日本带给世界的伤痛必然无法抹去,但每个民族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白岩松笔下的日本,不管是从丰富的文化还是和谐的人文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到一个地方,每采访一个重要人物,都用心去感受那一份特殊的情感。白岩松说得没错,看到别国优秀的地方,拿过来用,没什么不对,要战胜别人,( )必须得先战胜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他以自身的责任与态度帮助更多人愿意去走近日本,了解日本。

还记得2012年钓鱼岛事件引起了国人很大的不满,在长沙也掀起狂澜,平和堂被砸,各种游行示威纷纷上阵。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愤怒与粗暴的行动来获得认可,而应该靠内心的力量与理智去解决问题。白岩松说学会在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间的课题。诚然,联系到我们的生活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受过伤,朋友、恋人,甚至亲人的背叛,同事的鄙视、嘲笑,有些伤痛或许一辈子都会留有疤痕,但我们仍要学会去包容、接纳、理解。在痛苦中学会成长、成熟。但愿我们在爱恨情愁的社会里淡忘那些痛苦,重新去拥抱对方,拥抱美好的自己。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有了停顿,有了些许宁静,白岩松用自己行走的所见、所感,以冷静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对日本的初印象,对日本政界、文化界、财经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以及真实的和平博物馆和扭曲的靖国神社等等,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

就我本人而言,初三临毕业时遭遇非典,高三临高考汶川地震,大二新疆七五事件,大三听说西安反日游行加打砸日本车封校等等,这些带给我的恐惧或者愤愤远远小于我对日本这两个字眼的痛恨。我们中国现下国人可能大都同我一般,对于日本,有着极度的厌恶与抵制,或者更甚,这两年,从钓鱼岛到前不久公然出台解禁自卫权欲使其合法化,我也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厌恶、痛恨而不能自省。但是我又能明白而庆幸的告诉自己单纯的不理智行为并不能真正抵制和遏制日本。

一直以来,我都没能好好的了解这个国度,只是看到了、感受到从以前到现在我们中国所遭受的来自这个国度的耻辱和产生的愤怒,愤怒淹没了理智。我很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能够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这个国家。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不断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满清堕落的时候日本又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到近代,我们中国又向日本学习派遣留学生。正如白岩松在书中所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影响至深,到处可见。而我们当代的文化却对日本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因为自豪,所以我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白岩松在本书中讲述了许多日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防灾、比如环保,详细讲述了日本的防灾建设、环保问题的垃圾处理等等,人常说,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了解对方,借鉴对方,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去了解对方,取长补短,这样才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从战争的胜利到今天,国家领导人用宽博的心包容着,我们用恨铭记着磨难,同一个世界,行走中的相处,需要我们的奋发图强,我们用眼看,用心学,用理智对待,用历史励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我们中国的未来会更加强盛。

(红星四场 张晓梅)

《我们夫妇之间》(精选读后感)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萧也做创作的《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其贫农出身的妻子张同志的故事。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这是一对典型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这也是当时的时代潮流“知青下乡”带来的影响之一。李克和张同志在最初贫苦的生活中并未有过矛盾,并对这样的结合感到十分融洽、愉快。但到了北京城之后,夫妻两人的矛盾不断,观念冲突不断。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进城第二天,他们夫妻二人便就城市人的生活观念争论了一次,虽不至于吹鼻子瞪眼,但也成了他们争吵的一个开端。两人在后来的城市生活中先因吃饭的消费观念不合,再因李克抽烟的事闹了不愉快。张同志看城市的奢侈风气不顺眼,觉得李克的心在来了城市后变了;李克觉得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妻来了城市眼界不仅没有开阔,其狭隘、保守、固执的个性却越发明显。他们夫妇俩,一个希望改造城市,一个希望改造对方。而夫妻俩真正的第一次争吵是在冀中和冀西一带闹水灾之后,农民出身的妻子十分担心家乡的亲人,而身为丈夫的“我”却说着俏皮话丝毫不担心,这一来更让张同志生气不满,于是便引发了后面的将“我”稿费未经商量直接寄回家,张同志带着孩子与“我”短暂分开……在之后保姆小娟和“扔石子的小孩”两件事中,我却慢慢地认识请了这个贫农出身的倔强的妻子。张同志经历的一切苦难,使她变得倔强,而男主李克决心要来帮助她完服某些缺点。我认为最开始他们夫妇二人能和睦相处,一是结婚头两年未住在一起,距离产生美;二是在农村时条件不允许其享受;三是妻对夫有很大程度的佩服和顺从。但到了城市,仿佛一切都变了,夫妻俩在生活上有了许多争吵,甚至感情上也出现了裂痕。作者萧也牧在后来的检讨中也表示自己对李克这个主人公持有了嘲讽的感情,因此李克才会带有小资产阶级色彩,乃至后期被批评。小说最后在我看来是以妻子服软,向丈夫问问题,让丈夫重新觉得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得到重视继而顺利成章和好了。《我们夫妇之间》的创作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和巧妙。小说一方面讲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可能带来的某种思想斗争,一方面指出了城市发展中出现政治性的存西,甚至乱扣帽子和人身政击的东西。这被许多人当成一种倾向来看,便导致了萧也牧随之而来的大面积大范围被批判。我个人的认为《我们夫妇之间》讲述的一对夫妻从农村到城市观念的改变,也有一点暗示当时的新中国在缓慢或快速发展后可能出现的现象。人民在有钱后能否享受?这种享受是否是资本主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究竟会走成什么样?这是当时的萧也牧可能有的一种超前的想法,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的猜测。《我们夫妇之间》始终是一篇佳作,我们在阅读时因带着思考去读,不能忘记在那个时代萧也牧因思索创作带未的不幸。

《德礼之间》读后感800字


本书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本书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以夫命神学界定前诸子时期思想的特质,本书力排众议,代之以德礼之间。这种诠释新人耳目,而且于史有据,令人信服。本书完整地展现了由周初至春秋末年的时代风貌,由此而勾勒出诸子时代哲学突破的清晰的轮廓,在于德礼体系的推陈出新以及道法精神的不断滋育。最后落实于古典意义上的中国意识的形成。
本书抓住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核心概念德礼思想的产生和演变,从语文学、政治制度学、社会史学、宗教学、文化学、道德系谱学等多方面的视角,对上古时代(主要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刻揭示了上古时代中国思想的特质,及其对我国轴心时期即先秦诸子时代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是吉利的,以为神就凶了,因为那将成为迷信。祭祀,仪礼,因遇大事而做,仅是为了表示重视,并非为了求以得之。这是一个文化的传统,文明的范式。近人多诽古之祭仪,以为迷信,然这种文祭并不阻碍科学的发展,譬如人有理性的思维亦有感情的维度。今天在韩国,台湾和日本,祭祀已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示出它对祖先的尊重和延续。吾国之汗颜,礼仪之邦今恐难副其实。

优秀读后感:猫与狗之间


养过动物的人都知道,猫和狗是前世的冤家,不可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否则,就不得安宁。可你们听过猫狗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故事吗?

本书的主人公沈石溪来西双版纳的时候,那里的村长送给他一只当地的白色小狗,叫做土白。可是没有几天,家里就闹起了鼠灾土白虽很忠诚,但不会捉老鼠,又一次,土白跳上桌子捉老鼠,不仅连一根老鼠毛也没动着还打翻了油瓶子,真的是狗拿耗子所管闲事。

无奈之下,他只好到镇上买了一只小黄猫,取名为黄旗,黄旗虽小,却显示出了猫的威风,老鼠很快被吓破了胆子,再加上土白和黄旗年龄相仿,他们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是,很快这种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它们的友谊出现了一道很深的裂痕。

三个月后,它们都长大了。在一个宁静祥和的中午,土白在玩纸团,黄旗在太阳底下打瞌睡,嗓子里还是不时地发出呼噜噜的响声(当地人叫做猫念佛,是猫长大后的一种生理反应),就在这时,土白停止了玩纸团,警觉的竖起了耳朵,寻找声音的来源,当他发现这个声音是从黄旗的嗓子里发出来的时候,立刻又又伤心又气愤,冲着黄旗吹胡子瞪眼。

没过几天,杯具又发生了。土白对待主人很热情,只要主人一回家,便就扑在主人的身上,所以,他们回家的时候总是先抱抱土白在去管黄旗,猫的嫉妒心理是动物力最强的就因为这样,它们的矛盾与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他们俩人都不在家,就剩下土白和黄旗,黄旗抓老鼠时不慎跌入水缸,那是土白怀了孕,已到了快要分娩的时候了,土白挺着大肚子,跑了两里多路,把主人找回了家,救了黄旗。

黄旗也是聪明的动物,它知道时土白救了它,过了几天,它又用同样的热枕回报了土白。那年,村里发大水,所有人都去抵抗洪水去了,但水还是漫了上来,土白和四只狗仔的窝在低处,沈石溪回来的时候想,四只狗仔应该都死了吧?可是,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它们的窝被冲塌了但土白和黄旗还有四只狗仔都在屋顶上,黄旗正在细心的舔着两只狗崽的毛,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很显然,土白当然不会叼着狗崽爬上屋顶,这肯定是黄旗的功劳!以后,这两只动物学会了互相宽容,在黄旗念咒的时候,土白躲得远远地,在土白和主人亲热的时候,黄旗自然也会躲得远远地,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你救援我,我帮衬你,动物之间互相帮助,真是一段奇异的友谊!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草屋《唇齿之间》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