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平凡到非凡读后感

从平凡到非凡读后感

《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的读后感20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的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读过台湾著名教授郭玉霞所著《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一书,让我感触颇深。在读第一单元的时候,有一节内容是让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即同理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因为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时,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自己的孩子,你会这样处理么?看到这句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确实做了很多让学生伤心难过的事。扪心自问,不无汗颜。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弟弟妹妹,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我愿意看到他被老师那样批评惩罚么?当然是不愿意的,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我当然会耐心的告诉他作业要按时完成,你一定是最棒的,你看你的字多漂亮从这以后,我试图改变自己对一些后进生的看法,我试图耐心地和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有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当然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要宽容这些孩子,因为老师一味的责备,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的第三个单元没关系,老师等你。郭教授提到在印度听一位医师主讲的课程,医师虽年轻,步调却有如年长者,什么事都慢慢来,耐心听同学们提问,郭教授急得不得了,可主持人却说:为什么这么急?难得同学们关心自己吃的食物,你急个什么劲?

这个经验让教授反省到:时间是我的罩门吗?自己真的无法承受让时间消耗在我认为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上吗?时间的罩门,让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催赶着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下,生怕影响了教育的进程。老师们在时间的压力下,没有耐心等候表现迟缓的学生,不论是心智发展的,还是行动的。而芬兰教育中老师总是等所有的人都学会了,才会进入下一个单元。同学们不会嘲笑学得慢的人,他们习惯等,老师们除了耐心,还是耐心。作家简嫃说,很多老师欠孩子的一句话是:没关系,老师等你。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喊着没时间,没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没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没时间从事进修,动作快一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时间,是老师能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每个大人能给孩子们最珍贵的记忆。可是我们给了吗?

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们,这样就容易知道学生为什么会那么想,从而更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还是借一双慧眼吧,让你及时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定会发现他们的美好,当你看到他的优点的时候,他也总能给你以满意的回报。

让我们换一种心态,多给学生一点耐心,让我们寻找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光,也要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步完善他们的人格,引领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时,只要给后进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正如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说的: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读后感


《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读后感

用心做事,必须要明白如何忙在点上,做正确的事快人一步,正确地做事心无旁骛,既要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路。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善于思考,路才会越来越宽。要用心规划发展线路图,做自己事业的"摆渡人"。

本书讲述了正是这样一个用心做事的故事:主人公马丁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是怎样克服内心各种恐惧,而最终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活出自己。在现代企业里也和马丁的橄榄球场一样,有各种类型的员工:有的只说不做,有的只做不说,有的只看不说也不做,有的不断制造麻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只有用心做事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员工要用心做事,员工也在谈论做事要用心。但是,到底什么是用心、怎样用心、将心用在何处,却很少有人能搞清楚。本书不仅阐明了用心做事、用心比赛的理念,也阐明了用心训练、用心做事的方法,让人们懂得用多少心就能做多少事。只有这样,一个员工才能从平凡到优秀,并最终成就卓越。正如马丁在训练手册的最后,写给肯教练的献词那样:肯教练是一位父亲、一个丈夫、一个传奇式的橄榄球运动员、一个教练、一名老师、一位顾问、一个朋友、一个兄弟,他对许多人而言都像父亲一样。他的人生追求卓越并帮助别人追求卓越。而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同样应该正视的问题就是:打造优秀团队,让平凡的人也不平凡。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工匠,应该永远带着热情和信心去工作。这样,你就会从平凡走向卓越。要实现从平凡到卓越,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远大的的抱负。相信自己,不断自我激励,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有了自信,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如果没有自信,即使有出众的才华和优异的天赋也于事无补。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卑只能自怜,自信才能成功。确定目标后,目标要和个人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相结合。

读《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对于平凡,对于卓越,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处事接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成就就在于坚持在小事上做得比别人好10%、5%,甚至1%。精英们虽然非常伟大,可他们也不比常人强太多。他们只是在很多方面都比常人好一点点。他们只是把普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已。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在处人方面要善于理解别人,和别人沟通,促进合作。这样的人在各方面才是比较优秀的。撇开那些让你分心的琐事,将注意力集中在你为了成就每天要做的事情上。不要拿自己跟别人比。别理会那些否定你的人。一个人要么进步、要么后退,不可能停留在原地。如果你没有进步,那就意味着你正在后退。每一天,集中精力持续进步和不断提高。只要正确把握这几点,那么从平凡到卓越并不是什么难事。

读了《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予我动力和信心。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2000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职责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范梅南明确地道出了著作此书的目的性:新教师能够感到本书不仅仅引导他们更善于反思,并为其带给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对教育学的反思首先是有好处的,并且是能够实现的。有经验的教育家从书中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期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教育教学读后感。更重要的是,我期望本书能帮忙我们优先思考孩子们的幸福,认真地对待年轻人,始终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

这部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理论的东西比较深奥,并不能一下子读懂,但它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透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读完此书,促使我反复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落实课改精神,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的这天,我们教师该如何应用教学机智,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主角。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依靠本身的素质和瞬时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强调顺着教案走。而新课程则强调课堂学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2

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以及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得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潜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潜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潜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此刻: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来融洽师生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我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个性是遇到自控潜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持续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潜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用心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资料、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资料,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决定,妥善处理;还能够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5)教师务必锻炼自我的表达潜力。一方面,要锻炼自我的言语表达潜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潜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必须的知识信息。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我决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2000字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就是满堂跑的那种。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语言表达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后来,他慢慢地变得愿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电话联系詹俊烨的家长,咨询他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经了解,孩子在家经常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孩子的父亲在家经常采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错或是不听话,父亲就会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气和内向的性格。于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必须停止这种“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多给点耐心孩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

经过家长的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来,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边偷偷跟他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你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来到学校一见到我就会张开双臂抱着我。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我来了,便会欢天喜地地向我跑来抱我。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我对这个孩子的境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者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问题的根源,盲目解决问题。那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把“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审视需要强调思考,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和分析。

通过反思,我可以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教学,矫正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重新认识原先似是而非的东西;通过审视,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完成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循环: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

二、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拒绝僵化”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随时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要读书,要研究,要写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已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任务。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个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

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特发境况的随机应变;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是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爱学生。我们常说我们爱学生。可是,你真的爱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

王晓春在书中“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师的每一天也应该是新的。做一名善于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创新自己,超越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在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站稳今天,去更好地创造和追求辉煌灿烂的明天。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2000字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

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等十余部。经常在报刊发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家教专题讲座。多年来应邀给全国各地家长及老师做报告,目前已达数百场,受到广泛好评。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询、培训工作,使他在家教领域显示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帮助家长解决当代家教难题,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

(二)内容介绍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了100个小学发生的真实案例。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的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2

二、精彩分享

案例1:"宇"是一个新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上课看漫画书,老师没收了也无所谓,考试成绩不及格,但足球技术还算不错。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师就用心教育他、关怀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级里也遇到这样的学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师差不多,认为用心灵感化心灵,学生就会慢慢变好。

但王晓春老师指出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儿的普遍弱点。我们的思路:"学生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这种已经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经不起推敲。因为学生从家长和老师天天的说教中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口头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学习还是不起劲,特别是差生,这是问题不是单单就是爱心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缺少爱,家长给他们的爱太多太多了。"爱"不能包治百病,虽然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但爱不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想解决问题,老师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现代的老师在遇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中要牢记教育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3

读后反思

首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师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一份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心之外,还要有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解或是上网多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拥有的,那么这种智慧从哪里来呢?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4

经典语录

1、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爱,谁不会?家长对孩子的爱,难道比教师对学生的爱少吗?为什么他们反而常常求老师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的障碍。

3、成功的关键不是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4、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5、我们把习惯"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0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2000字

生命律动,是过去我的一点思考,读完未来简史,想法在不断撞击,出人意料的平静。

远古时代的众多部落里,总会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善于观察、记录和思考,通过思考与预测的不断被应验,他们的认知慢慢形成,巫师群体随之出现,懵懂之间,他们知道了这些信息知识于他们的重要性,可能就是出于此种原因,这些认知被人为包裹了神秘外衣后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臣服了。历史滚滚向前,信息知识不断易手于皇室、教会、权贵之间,除了“他”感觉到危险的时期,即纷争战乱时期,我称其为信息知识大迸裂期。比如: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学逐步走向民间,而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帷幕被徐徐拉开。比如: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开启。诸如此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些来对比来研究一番。写到这,突然有一瞬感到知识具有了生命,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延续而不是跟着旧有的权贵一同毁灭(这感觉,稍加推敲后好像又消失不见了)。同时,又有大形势下的小现象,比如张良得《太公兵法》的故事、刘伯温山中获得四卷奇书的故事……,等等,然后,他们都成就了伟业。来到这里,感觉这些故事除了表面告诉我们的外,是有隐晦而深刻的寓意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是际遇还是必然?是荣耀还是群体的受难?是我们信息知识的富足还是贫瘠?

因为信息知识如此重要,凡是率先掌握了的人便不大愿和别人分享,以致最关键的往往就被留在了少数人手里,然后是一层一层的被保留甚至被涂改后的与众见面。古时如此,现实若何?有这么一句话:过去将会成为未来,你做过的事情将会成为将来要做的事情,太阳下面没有什么东西是全新的。大家又作何感想呢?所以,到今天为止,我们依旧是看不到一个事物的完整信息知识的或者是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的。由此,也招致了,在有思维能力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永远是局部和曲解的,另外,这些曲解了的观点可以影响参与者所处的情况,因为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最终,这些错误曲解的“小插曲”都会被客观存在冷静地扭回来,在这期间对大部分人是灾难,对小部分人是机遇,这也就是索罗斯所一直秉承的“相关反射理论”吧。所以,在大量获取信息知识之后的去伪存真和向内探寻才是正确之路吧?这又需借助于个体的经验,然而,良好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大多数经验却来源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正确或者很错误,就相当于始终在惊涛骇浪中被无情的抛上抛下,其实,最好的答案不过是能始终平静的行于路上,哪有那么多的正确和错误呢?

小时候看西游记,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哇!真的是好远。怎么就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呢?现在想,原来这只是一个属性罢了,这个属性里的无穷尽也还是在如来佛祖的手心里呢。掌握了一手天量信息知识可能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咂摸出点味道来的人与掌握了一手最宝贵信息知识的人又何尝不是孙悟空和如来佛祖的关系呢?凡是人,都是会有把最宝贵的信息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私心的,因为他会给带来太多不言而喻的好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属性呢?这样的属性又是被攥在谁的掌心里呢?

最近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两个比较吸引眼球的新闻:一则是AlphaGo Zero,完全从零开始,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更不需要参考人类任何的先验知识,在只设定规则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强化学习和参悟,棋艺增长远超AlphaGo,与其对弈比分为100:0。另一个是10月25日,在沙特举行的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类机器人索菲亚成为史上第一个入人类籍的机器人,虽然该称号更多是荣誉性质的。哪怕某些东西现在或将来触动、超出了人类的情感范畴,我觉得“他”冥冥之中仍在进化的过程范围内,只是人类无法接受而已。如果说人类来自于单细胞生物的缓慢进化,我取数字“一”,“一”可能就代表了非此即彼,他非常稳定,少于中间和模糊,二维世界的生物看到的他就是:丁是丁、卯是卯的物件,他既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也会走到他完美的成全,成全什么呢?也许就是那二进制的计算机吧,我取数字“二”,“二”可能先天就代表了既此又彼,他在稳定的基础上又增多了许多的不可思议,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样的不可捉摸,三维世界的我们看到的他就是:固定的点与点碰撞之后的一如既往的稳定和美好。

在这一刻,信息知识的生命好像又展现在我的面前,“他”时间进化的刻度表让我乍舌,如此缓慢又如此待于一击,“他”只是在进化,丝毫不纠结寄身于何处。我们呢?要不就跟上进化的节奏,要么就可能再无价值了吧!

从0到1读后感1300字:从0到1读后感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斜杠思维》读后感2000字-从财务自由到身份自由


前段时间看到有文章提到,想要生活有保障,在工作之外还要有赚钱渠道,想起前段时间刚看完的《斜杠思维》这本书,还没写读后感,现在补回回来吧。

▼什么是斜杠思维?斜杠思维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按照我的理解其实就是多角度多渠道展示自我的一种思维。斜杠这个词语源于网络上对于自我描述的一种方式,比如教师/作家/漫画迷,这样对于自己多重身份的列举,因为这样的列举方式大多是年轻人,所以有段时间斜杠青年这个词语也成为网络热词。一个人拥有多重身份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初高中的思想品德课本上我们就能看到关于角色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我们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斜杠思维就是将多重身份抽离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比较有价值的身份,深度挖掘,着重展现,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思考方法。

《斜杠思维》这本书主要从自品牌的建立与营销这个角度来讲斜杠思维,或者说用斜杠思维来建立自品牌。自品牌是将自己当做一个品牌,以自身为出发点建立一个产生价值输出的空间。正如微信公众号的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将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展示出来,就是我们自己的品牌。我认为自媒体的兴起就是自品牌的开始,而自媒体也是让我们的斜杠身份得以展示的一个动力。当然,斜杠思维这本书没我想得那么狭隘,利用斜杠思维,打造自品牌的渠道很多,专业性平台、跨职场关系等都是实现的方式,自媒体只是其中一种。同时斜杠思维主要讲自然是思维,是方法论,是让你重新思考自我,思考自己与职场的关系,思考自己可以实现价值的途径,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这才是我想要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斜杠不是多一种赚钱方式,而是多一种生活方式在工作之前就有不少人跟我提过,上班得来的工资只够生存,而上班之外的收入才是生活,除了正常上班之外,人应该多一些渠道增加收入。而那时正是微商猖獗的时候,所谓上班之外的收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竟然是朋友圈微商,靠着熟人赚钱。我不是看不起微商,但是大多数刷屏的微商我还是很讨厌的,而我对于靠着赚熟人的钱来增加收入。不能说工作之外做微商不是斜杠,但是这样的斜杠显得比较苍白,斜杠不是多份工作的累计,更多是体现作为个人本身的能力价值以及性格特质。如果只是简单的多一种赚钱方式,我认为那不叫斜杠,只能说是为生活奔波;斜杠应该是多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立体,展现出自己多方面的价值。

《斜杠思维》提到一种斜杠身份的组合模式主业+副业(兴趣或者爱好),这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种方式。大多数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是不太如意的,无法选择自己想要做工作,只能选择自己能够做的工作,这是常态。即使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工作选择的时候可以稍微任性,但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已的选择还是大多数。工作是工作,兴趣爱好却不应该只是兴趣爱好,相对于不是很喜欢的工作,兴趣爱好对于我们生活提高更有潜力,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兴趣爱好的投资是长久的,也是最容易让你专注,以此为基础创建的斜杠身份是最稳定的。至于如何通过自己兴趣爱好获取物质奖励,这个问题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是什么难题,只要你将自己兴趣爱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是有它创造的价值。举个例子,有人喜欢吃东西,那么他可以写美食攻略,可以拍美食推荐,甚至直播吃东西都会有不少人来看。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带来物质奖励,要么是对自己的兴趣还好了解地还不够深刻,要么是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展现方式。

▼重新看待你和公司的关系,不只是忠于企业,更要忠于职业,忠于专业。企业会赞成你在工作之外还有其他工作吗?很显然大多数企业都是不会赞成的,毕竟在企业看来,即使法定工作时间只是8小时,但必须24小时都在想着工作的事情才对得起企业。然而斜杠思维提到一种个人与企业的新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即员工做自己专业的事情,在不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能为任职公司做事情,也能为其他个人或者组织展现自己的功能力。我大学学的是物流管理,在学到众包物流的时候就想到未来的企业形式是不是也应该如此?类似于现在的外卖平台或者打车平台,做事情的人不是专门隶属于这个平台,只是通过资质认定之后在上面领取任务、完成工作、获取报酬,不用固定在一家公司待着。在书中提到,目前确实有这样的公司,不过我从来没遇到过。不过人才众包这样的平台还是有的,比如猪八戒就是这样的模式,通过技能与需求相匹配,完成人才与企业的工作对接。当然,目前这种模式肯定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我相信这种人才与企业不再完全绑定在一起的模式,肯定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其实斜杠思维说到底还是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挖掘自己的潜在价值,不过要记住贪多吃不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斜杠别太多,多了反而没有突出的地方。

《斜杠思维》目前只读了一遍,实际上内容还有很多,也很详细,从各个方面来讲了如何打造自品牌,而不是通篇枯燥的讲什么是斜杠思维。而这本书给我最大启发,其实不是说通过多重身份来赚钱,而是让自己拥有多重身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正如书中提到从以前的追求财务自由到追求身份自由,摆脱单一职业的限制,开启多重身份,开放自己。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立体有趣,建议你可以找来读读,看一遍有收获,过后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来看看,反正有些方法论有时间我是得翻出来实践实践。

从《草木智慧》想到的


从《草木智慧》想到的
你是否知道,草木也是有智慧的。在我最近看的《草木智慧》这文章里,作者列举了两个关于草木有智慧的例子:1.作者要回家探亲,舍不得一盆白玉兰,怕它没有充足的水分而枯萎了,于是作者临走前先给花浇足了水,然后按照平时浇水的量,打来半盆水。再把水放在花盆旁,找来一块毛巾,把毛巾一头浸在水里,一头铺在盆里。等作者回来后,水没了,毛巾干了,白玉兰长得好好的,长出新叶子。2. 作者家有盆买来一年多的剑兰,由于春天爆出了很多新叶,所以要换花盆。当作者把花拔出来时,他看到它的根已经一圈一圈密密有序盘结起来,更奇特的是,有一条根,已顺着盆壁长到底部,从透气孔里长了出来。当剑兰被移到盆大花后,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那一圈一圈的根呈现出蓬松奔放的姿态,有的还露出花盆,延伸到了大花盆的盆壁,并且长得更茂盛了。作者最后得到了一个启示。
“对于一个不甘于命运的魂魄,只要抓住一把泥土,一缕水分,不放弃爱的信念,再大的困境也会变成命运芬芳的馈赠。”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位上世纪的伟人——海伦??凯勒。她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但她不相信命运,敢于与命运做斗争,于是,她掌握了英、法、德、希腊和拉丁文五种语言,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性的人物。海伦?凯勒的一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这个奇迹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在于你会不会去追逐,有没有勇气!
读完《草木智慧》,我想:连植物都有智慧,有灵魂;连植物都知道,世界上的“不可能’是为弱得没有灵魂的人准备的,在它们的眼里,没有不可能! 我们人怎么能只有躯壳?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被我们夸大和畏惧的“不可’往往存在于头脑中,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冲透它,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一)

福田区上步中学 谢玉娟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余老师在前言部分是这样写的:"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按照词典的解释,卓越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实际上,卓越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卓越的本质是"超越":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永无止境。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不仅要让教学变得效果更好、效用更高,而且要让教学变得更有人性、更有意义、更有境界、更有内涵、更有品质、更有精神。"他还提到,"对教师来说,卓越教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卓越的思想、精神、态度,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具体的模式、行为和表现。"

这本书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卓越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即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及首要指标。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当前教育方向的偏差导致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培训、竞争,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学生在疲惫、劳累、压抑、烦闷、痛苦中学习和生活,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均被摧残着,最后必然形成对知识的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的意义和使命,要考虑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喜欢的,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不是技术性的工具,我们不能只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数,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自己,在教育信念上改变自己,并且努力把上课变成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活动。根据本书的精神和个人感受,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以下四方面打算:

一。 教学理念方面

1. 时刻牢记"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

个要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目标,是落脚点;

2. 培养"会思维"的学生;

3. 做 "有温度课堂"的老师,真正接纳每一个学生,不单以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给学生安全感;

4.经常性地进行自测与评价,在反思中进步。

二。 教学内容方面

1.不断学习,打开学科边界走向综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努力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

2.关注如何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教育内 容的一部分;

3.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

三。 学法指导方面

1. 注重处理好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给予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充分空间;

2. 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下功夫,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上下功夫;

3. 解决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特色,要恰当使用,不可流于形式。

四。 学生能力、素养培养方面

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寻找快乐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

总之,卓越教学是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生;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增值,一切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着。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二)

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方萍

提起笔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光阴荏苒,春去秋来,我已然为人师十九年,而这十九年来,我最可贵的品质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日复一日行走于教室,踱步于讲台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这得益于我的读书梦,我的读、思、行。

九年前初识余文森教授,当时我在福师大教科院就读教育硕士,有幸地成了他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余教授上课睿智幽默,把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剖析得独到有味,宏观和细节阐述生动,理论和案例相互交融,给我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拜读了他的《有效教学十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教育专著,正式开启了我的读书梦。

我的教育梦、读书梦很简单,我不是大学者,不是教育家,作为渺小的个体,我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努力影响小环境。我不敢言学高身正,但可以无私奉献,我希望通过读书、读好书,充实我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我希望我与学生之间不只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我常想如果我是一桶没有任何用处的死水,我会愧对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渴望成为那样的涓涓流水,让学生们天天都喝到甜甜的水。即使这源头活水不够强大,也仍一如既往地充实、更新着。于是,我遇到了余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

读余教授的教育论著,使我深有感悟: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过程。追求卓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要求,这部教育专著是时代教育精神的体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教育教学问题, 阐述了现在及未来的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其视野之宽阔、思想之深刻,永远是我所不能企及的,却是我可以努力去无限靠近的。我把阅读当作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有效途径。书中通过热情、严谨、和明晰的教育语言,让我体会到崇高的教育理想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很好催化了我的教育信仰。

在书中,余文森教授提出:如果说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有效教学出现了内涵知识化和窄化、教学活动模式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了: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应有度,物极必反。纵观现在的通用技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无形扩张了教学容量,导致表演和走过场现象的发生,或者为了多腾出课时给学生动手实践,人为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学习内容,学生被太多的知识填满,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更无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了。这样的通用技术课堂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也是值得反思的。没有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探索和深层次思考的课堂。

我的读书境界到底有多高呢?手执一书,凝神静气,独坐窗前,细细品读。即便不读,闻着这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满足。我经常在读书过程中掩卷沉思,发挥思维和想象力,按自己的思路一路畅想,然后打开书,比对文中思路再继续细读下去,思路与作者偶同,我会大欣大喜,若大相径庭也没任何尴尬。

那么余教授笔下的卓越教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呢?和我想象的一样吗?余教授在书中非常鲜明地指出:相对与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卓越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是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以及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得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重要体现在从"知识导向"的教学走向"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这本书给了我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深刻启迪:

1、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技术设计与制作解决设计技术问题的能力,识读技术图样的能力,技术与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等。而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着眼点,从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个方面形成和发展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迁移学习,促进其终身发展。

2、卓越教学呼唤卓越教师,我顺应中国课改的历史潮流而来,怀着对技术与设计世界的虔诚而来,揣着教育责任心、抱着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书中的知识、经验加以选择和提炼,融进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感受与经验,用激情与理智的感染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思想型教学的卓越教师。今年暑假以来,我一场不拉地随着名师工作室的脚步,聆听余文森教授关于提炼教学主张的讲座和辅导,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飞越就是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有教学主张的教师。从读书到思考与实践,再到行动起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卓越攀登,这种修炼充满正能量的诱惑。在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努力中,我懂得了教师生涯的意义。

我想,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只要用心浇灌,便会繁花似锦,收获的是教育的成功,体验的是教师的幸福。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后感(三)

探寻卓越教学的内涵

卓越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用这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的话说:"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永远只能在过程中。"需要我们且读、且思、且实践。

读了此书,让我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有效教学,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有一定理论指导,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关注,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舞台,每一个空间都以孩子为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拥有被重视的感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唯有"学生为本,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一批自信、阳光、敢于担当、睿智机敏、热情仁爱的孩子。日常的教学设计、活动安排必定要时刻从学生的出发点进行,将学生作为一切的焦点。此外,教师要带着丰富的情趣情感走向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真诚、和谐、温馨的情感关系。沐浴在教师美好的情感里,儿童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为学习和生活营建了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

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与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在常态下与学生保持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想法,就一定要走近学生,平易近人,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亲密无间。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与学生随意的沟通中能更加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教学强调纪律、秩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太强,"没有意外惊奇".可是,我们忘了"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名家大师拥有丰富的阅历,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人生感悟,站在这样的观景台怎么会感受不到更宽阔的视野?若教师们在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更重视学生智慧的生产和人格的塑造,便可使他们理清志向,从而导航他们的人生。现代的教师都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即便能授之以渔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领学生树立"渔"的思想,即要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渔场、渔业、鱼的世界。学生一旦有了思想,没有知识可以补充知识,没有能力可以锻炼能力;但若没有了思想,已有的知识可以遗失,已有的能力也可以荒废。因此,开启思想,催生智慧是教师工作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能力,一流教师教思想。

教师真是一个有学问的职业。不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还要把这些都交给学生,而且硬生生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还不行,还要用各种方法: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等等方式,让学生快乐的学。我想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才能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始终强调:"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代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也真诚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把育人的种子深埋在自己心田,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育人的诉求;把育人工作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读完此书让我受益良多,以后会继续博览群书,驽马十驾。

从行为到思想


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感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这样温柔似水的母爱中成长。

故事告诉人们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中,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中国母亲,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她的礼物,用心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看这行字,我想起了第一篇故事:看着这个小男孩,很努力地打蝴蝶结,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还是看着这短短几个字,让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个宝石,又亮了起来。

那时,应为小,又贪玩,不愿意写字。大人们也总是笑笑说,还小呢,让他多玩一会,以后就没时间了。

可幼儿园也有教书法班呐!在家里我用我那时的小手,在米字格上,歪歪扭扭地写出一行字来,有大有小,像是乱涂鸦上去的。写的我厌烦了,就跑出去就爱哦妈妈帮忙。

妈妈,你帮我写好吗?为什么?我要得大红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这个理由很可笑。我记得当时妈妈也笑出了声,然后带我到桌子上来,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得写,还念叨着:不急慢慢来,一笔一划就能得大红花了。

我当时就应该好好感谢妈妈,第二天我真的得了大红花。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字也没有多好看,或许还是要归到小时候爱玩上面吧。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真的能所有事情都慢慢来吗?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或许童年那声慢慢来让我们难忘。但孩子也会长大,做事也不能像小时一样。

你可以慢慢来,但是快快放手也是必要的。在那时,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长大了,也就有了这个能力。那声慢慢来对我们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小时是行为上的慢慢来,能让让我们把该做的,都能做好;但长大,不在是做好那么简单了,我们应该做到沉着、冷静、全方面对待问题,而不是儿时那么片面了。或许这就是慢慢来不同的意义吧:从行为到思维,还不知道会到什么境界。或许那时,思考问题真的很透彻,也很成熟了,才叫真的慢慢来吧!

从信任到责任


从信任到责任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以一个教师的视角剖析了种种复杂的教育问题。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即时幸运,又是不幸。说不幸是因为正当我为取得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它仿佛一张有力的大手一下把我拉回了教育的起点,但幸运的是站在起点的我能看到一条通往教育的不一样的路。

对我来讲,整本书的启发可以凝练成两个字信任。为什么雷夫老师可以随心所欲的对他的学生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而不会脱离对班级的掌控。在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讲文明、守纪律、有爱心、会思考和富有创造力的56号班级。我想其中最根本就是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学生相信老师,老师信任学生,从而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呵护逻辑、你就是榜样。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就是一句话:取信于学生。对于还在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讲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一双关心他保护她爱护她的大手。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谁也无法撼动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样的,有了这层信任为基础,那么接下来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般流畅。说来惭愧,我一直以为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是管理学生最有效的法门。确实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像军队一样管理班级确实是一种高效廉价的手段,你能在短时间里面让学生像士兵般服从命令。但是没有信任为基础,这一切恐怕都是空中楼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反感服从一个操着命令语气的老师,服从一些他们不理解的规定。

如果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教育的基础,那么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则是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这很好解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嗯,你可以的这事儿要不是交给你我还真不放心你没问题的,我是不会看错人的你会怎么做?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被别人信任,那么从那一刻起他的肩上就担负起了绝不辜负他人的信任的责任。而责任正是人成长最有力的催化剂,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分水岭。信任永远是最慷慨的恩赐,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所以不要吝惜你的信任,今天付出的是信任,明天回报你的将是学生们成长的喜悦。

此外,书中提到的很多教育方法也很具有参考价值。比如文中提到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我就觉得非常适用。它既帮助我们分析了学生道德发展上不同阶段的成因,又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简而言之我觉得雷夫老师之所以高明的地方是,他既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学生的成长,又可以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需要。即能高瞻远瞩的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大道,又能平易敬人地为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并且用他真实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人都懂却又常被遗忘的道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对人的塑造。

增长的本质:秩序的进化,从原子到经济读后感2000字(3)篇


塞萨尔·伊达尔戈,麻省理工物理学家,跨界学科研究特别是物理学到经济学的新一代翘楚。

跨界已是当下所有学科的趋势,究其背后的那个交叉点,就是“信息”。“它既可以被稀稀拉拉地刻在泥板子上,又能被密密集集地塞在一段DNA里”。“信息是无实体的,但是它能被物理性地表达呈现出来。信息不是一件事物,而是多个物理事物的组合。它是“物理秩序”。。。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吃惊的还是,信息是无意义的。”

晕?让人晕并能大道化简解释后让人理解接受知识的书是好书!“从宇宙的起源到我们的现代经济,这包含了物理、生物、社会和经济学的增长率其实是指信息的累积和我们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增长统一了生活和经济的增长,多样化和财富的产生。”我们世界与祖先的有何不同?细想之下,所有的不同都可以归结为物质排列既物理秩序的不同,人类的发展就是信息摩尔累积的过程。

信息从哪里来?如何逗留传承?时间是否可逆?信息是从非平衡系统的稳恒态中产生,被固体逗留传承,时间不可逆。“在我们的宇宙中,不存在过去和未来,只有在每个时刻都在进行计算的现在”。

从信息到“人比”,再到社交网络,伊达尔戈平滑的切入经济领域。“产业可被理解为具象化于当地公司网络和社交关系网的知识技术的表达”,“大量的知识技术需要通过强大的人脉网络来体现,同时传播或者复制强大的网络不像转移一小群人那样容易。”这对全球一体化及中美贸易争端具有很好的预判指导意义。如果不怕烧脑,不怕前后翻书,五星推荐!这是二月份看到的最棒书籍之一!

2019年第五本书。这是一本晦涩难懂、不明觉厉的书,横跨物理、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一本硬书,于我而言更重要的价值是构建全新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吧!n选择这本书阅读是在去年预算启动会上,面对增长的需求,我第一次给自己提出了“从个人到企业,从社会到国际,为什么都要求增长?!如果不增长或者负增长,意味着什么??”带着如上问题,我找到了这本书。我试图解释一下本书的回答。一切源自于时间不可逆的原理,秩序的变化产品信息,信息的累加增加了世界的复杂程度,熵增带来混乱的风险,因此世界其实是每况愈下的,所有的努力,所有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本发展、企业内部信任生成等诸多因素的构成和进化,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作者生造了一个词“人比”(人-比特),人比效率,因为各种原因被限制,所以才要求整体系统的增长来优化和提升人比效率。如果不增长,时间裹挟大量熵,将破坏整个世界的秩序,不是战争,战争也是某种激烈状态下的秩序。无序意味着没有价值,意味着灭亡,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十分形象:我们要的是一部法拉利,而不是法拉利上每个单独的零件,一辆撞报废的法拉利零件的物理属性依然存在,但没有了运行秩序,我们将一无所有。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是趋于熵增的,即无序和混沌。但在银河系的一个不起眼的星球上,却诞生了逆势而生的生命。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通过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将周围无序的状态转化为有序(信息),并将这种有序状态借助于固体而持久化,从而为持续的增长成为可能。

这本书告诉我们:增长的本质源于信息、知识技术的增长,信息是原子的物理的物理秩序,知识技术是对其进行解析的能力、产品是想象力的具象化。信息知识技术以人和人际网络进行存储,增长的限制是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信息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增强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增长能力,使之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以此为基础经济也会随着不断增长。只是受限于物质和能量,经济的增长或许会受到阶段性限制,我相信,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会不断突破这种限制,使负熵(即秩序)向宇宙的各个角落发展。

很棒的一本书,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创意具像化”直到最后的“信息增长的本质”,从原子到物理秩序,从信息增长到经济增长。真是奇特的视角!经济其实是宇宙信息增长的世俗表象,宇宙运行有着更深刻的逻辑,还不为我们所认知,但这本书无疑是我目前看到更深刻接触本质的深度思考,作者的写作方式也值得学习!五星好评。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看了《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我被书中方文墨等17位大国工匠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深深的打动着,内心充实着,更有一种敬佩油然而生。对他们不断追求和打造出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发自肺腑地大声赞叹!

我想,阅读既是培养心性,也是铸就匠心力量的源泉。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成为不了大国工匠,但可以抱有一颗匠心去做好本职工作啊!他们之所以成为各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高技能人才,正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就如书中提到的关键词:热爱、专注、极致、坚守和担当,可谓语中的道出了大国工匠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境界,工匠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热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乐于工作,热爱岗位。正如我深爱着我的家人一样,深爱着这份工作,怀揣梦想,立足岗位,不断奋进,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成长的舞台上体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书中有人说过: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形象化的做工作,麻木的觉得做了工作,至于工作结果和质量好像就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每天不停的机械化做工作,也许会让人心生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每个人都会累,也会偶尔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烦,这事不归我管因此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甚至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人人都喜欢自由、喜欢快乐、喜欢家,因为在家里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只有调整好心态,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只有用心做事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的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成败。

看完这本书让我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更是一种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财富,更是一个帝国。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不一样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一样。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而现代社会,敬业的事迹也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不论是冒火救人的影院经理,还是非典前线的白衣战士,亦或是美国9-11袭击后参与救援的官兵民族不同、国别不同,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敬忠职守,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无畏的品格值得学习。

敬业会让自己出类拔萃,敬业乐群、忠于职守、超越平庸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成为企业里的一员。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对待工作,职责、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潜力是否很强,也只能社会所淘汰。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只平庸的处理。

相信大家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时候会想:反正都发那么多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惬意吗?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平衡?等等《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也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工作。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可能默默无闻,无私的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确保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试想,若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将会怎么样?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以公司为荣,明天公司以我为荣,我是公司中的一员,我应该对公司负责。如果不作奉献的话,整个企业终将会失去盈利的机会,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公司,还有员工,当然也包括自己。所以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的根本是:我是谁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达到领导的期望,我们常常以为达到领导的期望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实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在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工作就是做结果。就像挖坑和种树的例子非常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受到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的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生的讲述总是只有开始和成功,中间的过程和失败总是被自己有意识的掩盖,除非那些失败值得炫耀。人生就是个怀揣梦想,却又埋头前行的旅者。回望的必然,在前行时都是犹豫不决的选择。你总以为技能和技巧可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却永远不明白只有作品才证明你的价值。人生的盛宴,不是你受邀参与、衣冠楚楚的出席,而是你在准备食材并下厨。你准备的材料,可能糊弄得了你,未必糊弄得了这个世界。你也或许暗暗操练很久,却在真正面对人生的时候惴惴不安。你梦想的筵席和绝佳的食材中间隔的是安静的力量。即如一把壶和泥料之间,看似永远是个技能,其实是安静的去做,按部就班如仪轨,安静专注如婴儿。或许你选择更灿烂、更美丽的人生,但前提是你不是为了遮掩你材料不好,中间不够安静,人生的技能不足。当你为了掩饰自己而装饰自己,为了无用而装出一副有用的样子,如那些花俏的紫砂壶,收获的或许是赞赏,其实是人生的硬伤。世界从来都很诚实,你骗过了自己,却骗不了世界;这个世界也很无聊,你以为费尽心血的人生,却被世界这个买家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现实的生活,总被梦想叨扰的毫无心思前行。梦想和现实对立的时候,连安静的生活都变成了奢望。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的人生,你注定是你人生的工匠。锻造自己的材质,学习需要的技能,将技能转化为能力。很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梦想太大,或是因为梦想而无视当下;而是懒得锻造材质,懒得遵循仪轨,更多的失败,是努力掩饰我没有安静对待我的梦想,只是害怕自己的人生被自己的努力戳穿,我越努力炫耀我人生的花活儿,越让我的人生无用和瑕疵尽显。

最简单的最难,抱着对人生的敬畏,做一个自己人生的工匠。左岸记:庖丁解牛,神乎其技!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是演员,演员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好演员。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仆人。我们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弥补信仰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每天反思反省,实务精进,磨炼灵魂,修炼心智,修正内心的误差,改变行为的偏颇,做一个快乐的工匠师。薪资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积极表现,或者是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后得到的回报。所以说我们需要先努力的工作,积极的进取,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赏识,薪资自然水到渠成的。这个便是先工作,后金钱的心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首先你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多一份专注的心,少一份功利的心;多一份精进心,少一份浮躁心;多一份感恩心,少一份利己心。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梦想,目标千差万别,各有不同,自己是不是正在梦途中铿锵有力的信心百倍的行走?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好方法:

一,结果导向,凡事以结果为导向,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

二,提前量,让工作中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这样或许你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质有量,因为你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进而上升为工匠者。带着爱去处理工作事务,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让工作在爱中,让爱在工作。这是我们应该靠拢的方向。减少自己偏见心,利己心,不公心。增强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让爱的力量深入工作,深入人心。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因为工作影响生活,更不要因为生活影响工作。领导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工作效率的员工。父母也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儿女感情。只有你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只有你才能从中取舍,只有你才能弄清选择的后果,只有你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和生活,安排工作和家庭,然后执行自己的选择。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对她所选择的事业,爱之至深,干之极致。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着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的到了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从内心点燃了工作的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我与公司的发展有机连接在一起共同进步。

从0到1读后感


读《从0到1》有感

在《从0到1》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法则,叫80-20法则(学名"帕累托法则",把你这个名字记下来真的是会累趴下的,还是80-20直观好记)。该法则讲的是这个人在意大利发现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衍生出"这个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在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这个模型呢。

本书作者运用该法则来讲解投资领域的"潜规则",如投资到前景较好的新生企业里面,最终让投资人获利的,通常是其中的20%.借用这个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读书中,核心内容仅占全书的20%,也就是说还有书中还有80%的垃圾内容。

所以,我在书中也确实只提取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中最鲜明的两个观点,同样也是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认同的地方。

第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呈现,即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简单的讲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实现自己暂时的成就,有可以参照的东西,自然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垂直进步,就是讲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实现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书里面有两个词分别来代表这两个概念,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就是把某地有用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科技才是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的,从16世纪人类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后来的数万年中,取得了几近为零的进步,直到18世纪60年代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社会才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结果就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前几代人所能想到的都更加丰富。

第二,社会中的竞争和垄断。企业的成功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都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说到垄断,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地起价、随意哄抬物价,导致市场的环境很差。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垄断企业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为这些垄断企业继续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再说大一点,也是为它推动历史的车轮、推进人类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整日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说说罢了。

从长远来看,竞争的状态都是不良的,难以规避竞争,离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要依靠那些能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和那些有真正创新思维的人。

说到这里,请忽略以上80%的垃圾内容,以下20%才是精华内容:

10%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多源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

另外10%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垄断;也只有垄断,才能规避竞争!

五洋五建/张阳杨

书籍简介:该书作者为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等经历。此外,《从0到1》还涉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知识,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读者思考从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喜欢《《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从平凡到非凡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