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读后感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针对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特别是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

日前阅读由冷溶主编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内容涉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问题。学习此书对进一步领会十七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哲学和现实的思路。现就学习感想并联系教学实践谈若干体会。

首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站在新世纪新时代高度,继承和坚持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切实结合国内外发展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分析我国的发展进程及未来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对中国和世界各国而言,即将过去的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损失震惊了世界、令人心痛,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畏困难,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圆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举国欢庆,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风采;神七升空,中国成功完成首次太空行走,用事实证明中国人不断创新、挑战自我、追求先进科技的开拓进取精神。

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第二,以人为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紧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明确集中地概括为以人为本,高度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进一步科学地定位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新的时代内涵。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xxx同志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三个方面概括了统筹兼顾的主要内容,并把统筹兼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对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对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使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凸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只有坚定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始终具有正确的前进方向、科学的价值取向、不懈的创新动力。掌握唯物辩证的哲学思维。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xxx同志要求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读后感

15级审计 殷正馨

新中国审计机关自从1983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30多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的审计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在国家审计方面研究时间较短,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很多审计理论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审计理论,无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紧密结合,因此审计理论的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也不禁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爱好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刘家义审计长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该书不仅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立意深远,紧贴实际,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读完此书感觉深受启迪、获益良多,该书不愧为一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对国家审计理论的总结和创新。该书在吸收总结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制论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免疫系统论"这一观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本质最贴切深刻的概括。审计长把审计同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类比,认为国家审计同样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功能。"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体现了刘家义审计长在多年国家审计实践中对审计本质、内涵的精准把握。该书以"免疫系统论"为主线,贯穿全书始终,使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完整统一,并且这一创新性的理论名词的提出,也必将会对今后的审计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审计实践。我国的国家审计比较年轻,有些审计工作者往往会偏向直接把国外的审计理论生搬硬套到我国的审计理论中,很明显这种一味地"拿来主义"很难解决不同国情下我国的审计理论需求,具体的审计理论也很难在我国成功实践。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审计也必须能够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对国外的理论我们不能盲从,而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批判和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就各国审计功能这点就曾提到:"各国由于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不同,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着力点不同,作用方向和领域各有侧重".所以,本书的参与者大多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署领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情为基础,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审计目标研究这章中,审计长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求国家审计目标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这些理论是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完美融合的结晶。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实现了以理论合理指导审计人员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知识必须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然就容易出现"本领恐慌"问题。而本书不仅介绍了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的审计方法,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审计人员的实践方向和理念。朱熹曾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真诚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审计工作者认真地品读此书,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书中的审计理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这本书,凝聚着很多审计署领导和高校教授的心血,他们无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理论修养还有纵观全局的视野,所以整本书无论是篇章的结构安排还是内容的深度,都具有高超的水准和权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是一本难得的值得推荐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理论著作!

《科学发展观》读本读后感


《科学发展观》读本读后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读本读后感

一、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改善民主和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读本“以人为本”是这一理论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问题。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二是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统一起来。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读本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涉及有关发展的各方面,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做了完整阐释。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读本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抓住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读本,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科学发展观》读本,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学校党员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掌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对供应公司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改革开放使中国打开了国门,也推动了社会的流动。在改革的潮流中企业是推波助澜的主力军,企业的建设是力量的瞬间爆发,企业生存与发展却是管理起着滴水穿石之力。

《科学发展观》读本读后感第2页

一、从严管理,从我做起

企业的生命决定于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与分享能力,以及对变革的适应能力。而从严管理正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真理,无论一个企业如何有潜力,有创新,一旦管理不严、散乱经营,都会如同一盘散沙,无所事处。将散沙凝聚一处的力量不是外加的“约束力量”而是发自内在的自我约束力,众心所向,才能移山填海。这就是说从严管理表现在个人工作中,应该是务实敬业的精神与自我约束能力;表现在集体中,应该是团队的协作能力与包容度,使每个人都融入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中,将这种自我管理的力量扩散到团队的协作与企业的管理理念中,直至发挥出更强大的凝聚力,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岗位中的人性化管理。

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下手,让员工明确管理严格正是为了扶正压邪,更好的保护每个员工的平等权力,个人利益。让员工意识到从严管理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而完成自我管理就应从约束自己一言一行的小事做起,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管理要求与企业文化的自我工作原则,做到事事讲原则,这样不仅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更为我们员工创造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遇。为了使从严管理真正透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我们更应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从严管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完善自我,严格遵守岗位职则,杜绝工作中“人情面子好说话”的现象。这在物资部门的表现应是最为彰显的,物资部门作为企业的后勤补给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表,从它的职能特点上看,很多人在背后讲这应该是“人情衙门”。事实上,我们物资部门的同事从始至终都是秉公办事,依章而循,严格遵守岗位规范,无论是熟人,生人或是亲朋好友都是一视同仁。多年来物资部门本着企业生产中“轻重缓急”的原则,视各岗位需要为已任,努力满足各个岗位的后勤补给及供料工作,做到“不误公、不误事、不误人”,“账目清、货单明”,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物资部门是“清明衙门”,物资部的人员个个是按章办事,工作中不惰、不怠,不讲人情的“铁面衙役”。物资管理上更是严格把关,不营私舞弊,不滥用职权,同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对各部门的物资供应工作。

二、创新理念,实现人性化管理

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其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而且万事万物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律。自然界如此,经济社会如此,企业管理也如此,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管理制度。一项制度的健全不仅表现在它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它的执行、实施是否有效,它的管理约束机制是否有效。一项好的规章制度不是内容上无懈可击、形式上花样繁多,而是它的约束力是否符合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运做中是否具有公正性、人性化。管理从严不仅仅是从严管理纪律,更重要的是从严管理思想,从严管理风气。

从严管理的程序要公开,公正,是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角逐的前提。只有公正程序,服从程序,尊重程序才能使企业的管理秩序有条不紊。这不仅能够提高管理制度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也是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的衡量标准。

现代企业的从严管理已经不仅仅是“不迟到、不早退……”简单的纪律约束,而是更深入企业的深处、细处,触其要害,治其根源,将人性化管理融入到管理理念中;从严管理更多的表现在生产、服务质量当严;人员心理、思想素质当严;工作效率、成绩当严;领导作风、机构风气当严……从公司领导到公司职员做到相互监督,自我约束,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勇于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从严管理的榜样效应

我们提倡创新管理,实现人性化管理,否认管理只是领导对职员,上级对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同时,作为现代企业领导,我们又不能忘记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的话“领导就意味着树立榜样,人们都会模仿你,下面人的眼睛都看着你”。所以领导干部在从严管理中的表率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样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我比别人(员工)更有能力,不仅表现在我对他们的管理上,更重要的是我能管理和约束自己”。无数成功者的经验是我们迈向成功的扶梯。

正是因为管理上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工作中有自觉的管理意识,使我们用无言的默契,沟通的心灵,灿烂的笑容,理解的目光代替贪图私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趋言附势。正是因为从严管理是尊重他人和享受他人尊重保障,所以使我们省去耗费精力的烦恼,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中,投入到岗位工作中,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生产力。

读科学发展观有感


把握科学发展观,促进祖国永前进
——读科学发展观有感
孟宪杰

党的十七大会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对党的三代伟人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一脉,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色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成果,从而成为我国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2、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出发点,以国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结果有益于全体人民。
3、科学发展观要以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以十七大精神战略为鼓舞思想,以抗震救灾,以全国人民迎奥运举办成功的精神,汲取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科学发展观。
4、树立科学发展观,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当今世界文化、经济与政治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单纯经济的发展已落后,以牺牲环境和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开发,把可耕地变成商品房世界已被淘汰,这不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要以高科技低资源消耗和清洁生产,全面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已被树立。
二、科学内涵
1、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提高全民族素质,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2、全面科学发展为目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化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总产值翻番,国家总人口控制在14亿内,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提高,形成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全面梳理科学发展观将会缩小地区、城乡、工农等各层的差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从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特色社会而共谋、和谐、自然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1、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全党、全民要聚精会神,脚踏实地投入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抓好经济建设,因为我国正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综合国力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实用重要战略机遇,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群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和谐、自然、文明发展。
4、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要求,贯穿于多方面工作,面面俱到,避免顾此失彼。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解放思想
1、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局面,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世界国情多极化,经济全球曲折化,综合国力竞争化,多种矛盾错综复杂化,多种思想激荡对我国情况随时影响着,资产阶级的思潮随时腐蚀一些干部,使他们出现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监督不力等严重现象。资本主义腐蚀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蚀着党的队伍,使他们不能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尽心尽力、发扬民主、依法办事、自力更生、艰苦卓绝,反而使他们信念动摇、意志衰退、贪污盗窃、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经受不住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
2、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
共产党要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必须有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改革、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画地为牢,坚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任人维贤,反对以权谋私,安逸享受,庸俗乱用,进一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联系群众,真抓实干,艰苦朴素,拒腐防变,弘扬先进党风,创造奇迹,发展思想观的培养。
3、整治党风,解放思想,顺应潮流,永葆先进
1)、全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出发,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务实求真,锐意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世界在时代潮流追逐中不断发展变化,我国改革和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如果我们的党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实践前治阵地,党的思想理论不能贯彻落实,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去认真学习和领悟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汲取群众意见和群众创建的新鲜经验,不尊重客观规律,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有的用老方式、老方法看问题,这叫老方不治少病的思想观念,还有的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和片面性严重,这些思想作风必须扭转,从这些误区中解放出来。
3)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许多方面法律政策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执政党不注重思想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机体,损害党员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对党的思想作风要用清醒的头脑,全面的估计,找不到主流就悲观失望,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丧失警惕,不去加大力度解决,而熟视无睹,任放自流,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思想政治建设,抓的不紧,这就是制约社会发展思想的根源。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联系企业实际解放什么思想?
随着三十年的春风荡漾,各行业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展现新时代国际化的新局面,企业日渐发展,滚向向前的暗流中,涌现出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方法。
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档次、质量方法方式,起成败作用,以保证本企业发挥真正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服务技能。要循序渐进、不厌其烦,要创建一套适合现代高校建设发展的管理与服务的高效模式,必须从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解放思想为中心,取得解放什么思想对企业起关键作用。
1、首先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融会贯通于企业管理与服务中,要活学活用,切勿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发展。
2、打破封建迷信愚昧无知、低级趣味、孤陋寡闻的枷锁。多行线上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到第一位,这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旺、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科学观,提高全民素质,增长自身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后勤管理服务团队的科学发展思想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宽阔眼光观察世界,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管理后勤工作。
3、从倚老卖老,不思进取,无事生非,消极待工,出勤不出力,上岗无事做的思想雷区里匍匐出来。
4、必须放下素质不高,水平有限、相互攀比、成灾泛滥,重整旗鼓,创新取进。
5、废清“拜金主义、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形式主义、极端主义的思想作风,变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主义。
6、欺上瞒下,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必须废除。
7、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懒散成性、虚度光阴,变勤勤恳恳,寸金寸光阴。
8、越过用人雷池误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莫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好的干群逐渐消极。
总而言之,后勤管理队伍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读后感


正当全党、全国和全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对把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初步学习《读本》,收获很大,感受良多,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具有权威性,而且内容全面系统,表达准确深刻,文字简明流畅,是一本以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读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

《读本》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系列战略决策是一个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而展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处于理论指导的地位。正如《读本》所说,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读本》进而把科学发展观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明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深刻论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所阐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使人们确立起这样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读本》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只有准确系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才能转化为贯彻落实的自觉行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辅助材料的《读本》,理所当然的要把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本质内涵列为重点内容,并针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给予回答和阐释。

《读本》首先从总体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作出集中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主题,抓住了要害,言简意赅,通俗精当,对人们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大有帮助。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第2页

关于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读后感


正当全党、全国和全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对把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初步学习《读本》,收获很大,感受良多,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具有权威性,而且内容全面系统,表达准确深刻,文字简明流畅,是一本以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读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

《读本》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系列战略决策是一个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而展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处于理论指导的地位。正如《读本》所说,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读本》进而把科学发展观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明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深刻论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所阐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使人们确立起这样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读本》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只有准确系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才能转化为贯彻落实的自觉行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辅助材料的《读本》,理所当然的要把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本质内涵列为重点内容,并针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给予回答和阐释。

《读本》首先从总体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作出集中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主题,抓住了要害,言简意赅,通俗精当,对人们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大有帮助。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们要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念的新贡献,也是为亿万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所作出的新建树。《读本》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读本》指出:“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说明了以人为本,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及西方人本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首先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到中心位置,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或偏移,就谈不上发展,科学发展观也就无法体现和落实。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这“五个统筹”是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科学发展观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读本》深刻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读本》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读本》将这一总体目标,从不同层面上加以展开和论述,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使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落实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读本》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党中央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思想。《读本》遵循中央“四位一体”的重大决策,在深刻阐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又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开了深入阐释,有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贯彻和全面落实。

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第2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第2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文/孟庆云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共同创立的理论成果,从1844年在巴黎会晤开始,他们共同或独自地写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针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攻击,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对杜林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其中单独出版的几个章节。这本小册子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作,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称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重温这个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

针对杜林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否定和攻击,恩格斯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科学并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恩格斯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已经开始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开展,但又很不充分、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关于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是极为天才的发现;傅立叶的贡献在于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并初步揭示了辩证法;欧文不仅揭露了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是私有制、宗教和现存的婚姻制度,并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恩格斯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性表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同时,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提出,以往的社会主义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没有揭露出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却不明了这种剥削是如何产生的。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正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

二、总结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在本书的第三章,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这个基本矛盾的考察和把握,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差不多每隔十年重复一次,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而无产阶级革命将导致矛盾的最终解决,即“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在产品占有方式上,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出发作出的科学预测,表达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成为共产党人和整个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首先有助于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而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不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究竟说了些什么,不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也就无从谈起。恩格斯这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虽然写于19世纪80年代,但由于它深深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沃土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系统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又科学指明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因此,它仍然是我们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权威教材和最好的“入门”。

其次,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可为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恩格斯的这个著作,牢牢构建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之上,探讨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的理论;提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观点;主张“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有这些,对我们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等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光辉著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甚至出现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并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坚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芒,对于进一步凝聚全党的力量,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党校党建部主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一)

读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后,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趋势有了大致的把握,主要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的阐释,其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其基本原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等等。

以上三大板块构建了全书的基本框架,当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并步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当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并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又有了科学社会主义。那么,在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到达鼎盛并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更完善的理论成果。正如恩格斯在书中揭示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中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大致有这么几点: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中运动着,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一方面是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既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导致无产阶级越发贫困从而不断激化阶级矛盾;三、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将导致矛盾的解决。

以上是文中观点的归纳,我有几点疑惑:

1、从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早起有英国的圈地运动、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等等两大阶级的斗争等等,都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典型。而在当代,资本主义通过对其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相较于历史上实际似乎是大为缓和了。那么,冲突加剧的依据又在哪里呢?现今又有怎样的表征呢?

2、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自从二战后,无产阶级在经济上争取到更多权利和利益,生活水平在绝对值上明显提高了。甚至在一些高福利国家,即便没有工作的人,也会有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来帮助你,吃穿住行都不成问题。能佐证无产阶级生活每况愈下的切实数据调查又在哪里呢?

3、关于无产阶级以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问题。现在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在绝对标准上是不断在提高,今天的水平比昨天高,明天的比今天高。那么他们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意念似乎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吧?

4、我以前和一个台湾的学生交流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异问题,当我谈到剩余价值理论时,他的直接反应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人民不占有,资本家把它出租给雇员,从而使雇员获得一部分价值即收入,资本家获得另外的价值即租金。因此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获取是合理的。要是照马克思主义所说,若要资本家把工人利用自己得生产资料所创造的价值全部给工人,那就不会有免费供应生产资料了的资本家了,工人也会一无所有。在这里,我类比到社会上所有的租赁行为,他们获得租金是合法合情合理的。但是为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剩余价值时,就变得是一种反动和负面了呢?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二)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应拉法格的请求,把他在18771878年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中的三章抽取出来改写而成的。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就点明了这部着作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下面就是本人对此书的理解。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恩格斯在本书一开头就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以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为标志,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在欧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说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在本书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思想理论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但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认为理性是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没有把他们看成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妄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理想社会。这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在本书第一章的结尾,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关键。

二关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走出乌托邦的荒原而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这要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从根本上客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局限性。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展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己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且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时,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2、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

3、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4、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5、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6、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7、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8、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

9、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以上这些设想,集中地表达了先进的人们长期以来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崇高目标。

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他们提出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信社会主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于1880年把自己于18771878年写成的著作《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写成的一篇独立的通俗的着作,后又经过几次修改和补充而成。它简要地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以及展现给读者一个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当时的社会所得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书。

时代在改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十九世纪末到我们的二十一世纪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有多了。不少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之后又有不少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不止一次地发生变化。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少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次一次的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被其转移至第三世界,他们的国民的生活也未见得水深火热。

科学社会主义预言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在我们有生之年看见取代之日还真是显得毫无希望。那个没有国家,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们可以得到充分自我实现的自由王国在私欲、仇恨、文化差异等阻拦下更是遥遥无期。

不是科学社会主义错了,而是条件还没成熟,至少我是这样相信着的。在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向公有制渐变,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总体中的公有经济成分,特别是国有成分不断上升。而股份制的出现也让持股工人成为了微型资产阶级,上市股份公司更是全体持股人集体所有的。而马克思最关心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阶级处境问题,也因高工资和国家福利政策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这一切在十九世纪是难以想象的,或许未来还有更多的改变,身处二十一世纪初的我们不容易料想得到。我作为一位科幻爱好者,读过不少关于未来世界的社会形态描写,其中不少是基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这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我设想的未来社会,首先是没有工人阶级的。一切可重复的劳动都由先进的机器来完成,而指导机器运作和设计机器的的人,我称他们为设计师。

那么机器由谁生产呢?当然还是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称为母体,它能生产各种标准模块,用来拼装出不同用途的机器。

生产机器的原料也是由机器收集,由卫星或者探矿机器人探测到矿脉,建筑机器人建立矿井,采矿流水线自动将矿物采集输送到出口点,再统一运输到精炼厂。

如果这过程中需要人的参与,也就是说如果有设计师没有设计的情况的话,人也可以以机器替身的方式远程控制机器人工作,他们被称为操作员,由于是远程操作,以及机器的智能程度很高,其工作强度非常低,只需要几个指令或者手势就能控制机器完成复杂而高强度的工作。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能源。一旦生产完全机械化,能源消耗很可能比工人时期大,这需要依赖于类似于核聚变发电,常温超导体传输电流,太空大面积薄膜型太阳能发电卫星系统。一旦实现这三种技术,人类将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

由于不再需要工人,而且社会生产效率很高,人们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去学习与自我实现。社会存在一个或若干个奖励机制,以促进人们学习以及设计更优秀的机器,或者研究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

由于一切由机器生产,那个年代的生活必须品是充足的,人们不必要担心自己缺乏食物与住房。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须物资都免费提供,也免费提供发展的空间,比如免费提供一切教育,免费提供科研条件等。

当然如果需要获得比最低生活水平更高的物资,人就要进行学习与研究,以获得创造点,只有创造点可以换取相同创造点的物资(对方的创造点不会因此而增加),而且每个人的创造点就如自身的经验值一样不能交易,集体获得的创造点由第三方机构认定贡献度划分。操作员可以稳定地获得不算很多的创造点,而设计师只有设计了机器或程序后才能获得大量创造点。

设计师中存在特别拔尖的个体我们称为研究者,他们会对现有技术进行革命性改造,或提出更本质的理论,如我们社会的科学家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样。

未来社会仍然存在奢侈品,但需求量和认可程度已经远远不如当代了。正如现在大街上人手一部Iphone,高端手机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那样。

由于更多的人进入科研领域,生命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让过去许多不治之症真正绝迹,而且药物生产也由机器完成,医疗成本已经降低到可为社会每一个人提供终身免费医疗的程度。

文化产业将会成为另一个未来社会的重要产业。毕竟创作是没法用机器代替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将有充分的机会展现才华,从中获得创造点。

这个社会还存在一个维护社会秩序与认定成果的群体,称为鉴别者,鉴别者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由于信息发达,人们可以直接投票选出鉴别者,也可以投票将不合格的鉴别者排除出这个团队。鉴别者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管理人员,上至指导社会生产方向、制定奖惩政策,下至预止高智能犯罪(比如编写机器人病毒,或者利用机器人生产违禁物品)、根据贡献度分配创造点等,都由鉴别者完成。

一切可作用于机器人的代码都要经过鉴别者的认证,才能传输到机器人内。

所谓贡献度,并不是由鉴别者决定的,而是由产品实际投入使用后,对其领域的促进程度决定,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代的书籍销售,只有开始销售一段时间后,才知道是不是畅销书,出版社才能决定该付给作者多少版税。

维护环境生态也是未来人类的责任,专门负责这类活动的人是生态卫士,他们是复合型人才。生态卫士致力于恢复过去人们破坏的环境,保护现有的自然。同时,他们也监督现有生产机器所存在污染和破坏自然的情况,并及时上报给生态卫士中的鉴别者。

最后,为了打击已经存在的犯罪,以及保护民众于各种危险之中,称为执行者的军队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基本上是机械化部队,根据鉴别者的指示进行执法活动,同时响应民众的求救信号而进行救援活动。

最后总结一下这种我空想出来的理想社会:

其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机器人技术,以及先进的能源技术。其社会制度由各行业的精英制定,社会管理也由他们组成的团队进行。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资免费供应,教育、科研实行免费提供,并对创造提供各种奖励,医疗终身免费。创造点是每个人独有不可交易的对社会的贡献的度量,可用来获得他人的创造物。社会分工有:学生,操作员,设计师,执行者,生态卫士以及各行各业之中选出的鉴别者六大类。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和健康得到保障,拥有充足的发展机会,社会安全由鉴别者和执行者保证。

当然,因为我的想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许很多地方幼稚,或者把问题简单化考虑,所以我承认我的社会主义设想也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一个社会远比想象的复杂,这是肯定的,可是一切复杂的事物都是从简单而幼稚的东西发展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希望这种美好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将一日从理想社会变为现实。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读后感600字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和文明观。它的内涵可以包括四点:
1、要突出发展主题,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环境等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2、 可持续性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3、人与人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
4、 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时代伟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敢于攻破艰难、改革创新,才能应对新形势、开创新局 面。对组织工作中存在的老问题,要从体制和制约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运用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些难题。
另一方面,对于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提出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与此同时,对组织工作的发展方向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组织和群体新生的同时必有一些消亡,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预判能力,来确保党的领导和工作对整个社会、组织、群体的全覆盖。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同样也是推进我们工作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局,统筹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自觉地把工作与党联系起来,促进整体工作的相融互动、共同提高。同时,要注意统筹全局,正确处理当前工作与总体目标的关系。
只要坚持不断深入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并且在它的指导下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得到合理的安排,最终达到自我的完善。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讲话、发言、读后感、论文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讲话、发言、读后感、论文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讲话、发言、读后感、论文第2页

民政局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民政局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

民政局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读后感第2页

喜欢《《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