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800字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800字

季羡林的《学问人生》之读后感20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季羡林的《学问人生》之读后感20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听一次党课、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活动,并向全校党员推荐了部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我们党的重要文献和文件,有的是成功人士的励志之作,有的传达了人生的睿智,有的讲述的是学者的学术人生。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思想上的一种启迪和升华。鲁巴金认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字里行间,让我不仅体会到什么是学术,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人生。

把人字写端正

记得在读贾植芳先生的采访录时,他曾经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思想上的饯行把人字写端正。这几个字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也再贴切不过。无论身处何地,先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放在自己生命的至高位置,为了祖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侯,先生感慨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在个人发展和祖国需要之间,先生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去欧洲讲学的好机会,在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虽然先生在文革期间饱受炼狱之苦,牛棚之劳,他笑容依旧,不改爱国痴情,虽九死其犹未悔。

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得到了证实。先生曾经说,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三真,即,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钟敬文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读先生的自传,不仅学习先生求学和创作的经验和精神,更是为了学习先生那难得的为人风格。先生传承了从师辈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专业知识,做人为人的品格,还有诲人不倦的红烛精神;而今日,先生又把这些知识和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也会像先生那样,做一名合格的传递者。

历史人生

先生的成长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让我再一次在历史中感受时代的变化。当初的先生,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幼小就离开自己的家人,自己深爱的母亲,寄人篱下;而这其中的辛酸,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现在,把握我们现在的人生,这一点,无论是从先生的自传中,还是从长征的历史中,我都感受到了那份沉重,那份艰辛。现在,我们能够从从容容的学习,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和难得。尊重历史,就要珍惜今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先生在不同的时代始终如一的进行学术上的创作和学习,为我们国家学术的发展做出的莫大的贡献。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在历史的硝烟中给我们缔造了一个和平盛世,今日的我们要继续他们的革命精神,在我们各自的领域里面为了振兴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教育好祖国下一代;致力于祖国的学术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培养和教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学问人生》的读后感2000字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听一次党课、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活动,并向全校党员推荐了部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我们党的重要文献和文件,有的是成功人士的励志之作,有的传达了人生的睿智,有的讲述的是学者的学术人生。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思想上的一种启迪和升华。鲁巴金认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字里行间,让我不仅体会到什么是学术,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人生。

把人字写端正

记得在读贾植芳先生的采访录时,他曾经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思想上的饯行把人字写端正。这几个字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也再贴切不过。无论身处何地,先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放在自己生命的至高位置,为了祖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侯,先生感慨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在个人发展和祖国需要之间,先生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去欧洲讲学的好机会,在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虽然先生在文革期间饱受炼狱之苦,牛棚之劳,他笑容依旧,不改爱国痴情,虽九死其犹未悔。

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得到了证实。先生曾经说,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三真,即,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钟敬文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读先生的自传,不仅学习先生求学和创作的经验和精神,更是为了学习先生那难得的为人风格。先生传承了从师辈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专业知识,做人为人的品格,还有诲人不倦的红烛精神;而今日,先生又把这些知识和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也会像先生那样,做一名合格的传递者。

历史人生

先生的成长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让我再一次在历史中感受时代的变化。当初的先生,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幼小就离开自己的家人,自己深爱的母亲,寄人篱下;而这其中的辛酸,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现在,把握我们现在的人生,这一点,无论是从先生的自传中,还是从长征的历史中,我都感受到了那份沉重,那份艰辛。现在,我们能够从从容容的学习,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和难得。尊重历史,就要珍惜今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先生在不同的时代始终如一的进行学术上的创作和学习,为我们国家学术的发展做出的莫大的贡献。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在历史的硝烟中给我们缔造了一个和平盛世,今日的我们要继续他们的革命精神,在我们各自的领域里面为了振兴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教育好祖国下一代;致力于祖国的学术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培养和教育。

勤苦学问

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回顾自己求学经历的时候,说道,如果青年朋友们问我有什么经验和诀窍,我回答说:没有的。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不行的话,那我只能说两句老生常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就是我的诀窍。说了等于白说;但白说也得说。在今天,快餐文化正在影响着年轻一代,也慢慢渗入他们的学习之中;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校的学习和学术活动中,一股浮躁之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风格。但是,学习就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过程,要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投机取巧。追求学问人生,就要坐的住冷板凳,要培养起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这对一名高校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格。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言谈,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无论在我们自身的学习和科研中,还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都要培养起一种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这样,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做出成绩,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

在先生的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身影。这些先生们,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对先生的一生都起了很大的影响,在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育事业和学术的执著和热爱。可以说,先生能成为学术界的一代宗师,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的指导和引导。教育是有传承性的。成为教师后的先生,也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今日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先生求学时那股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且要学习先生为人师时的热忱和奉献精神。对我们而言,先生的经历已经不仅是一种指导,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先生也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2000字


人生中,我们总会在特定的阶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缘起,他们中总会有些人只会碰我们走过一段短短的旅程,总会有些人会和我们成为兄弟,成为知己,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和我们一齐应对多舛的现实生活,携手走过那些艰难沧桑岁月。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2000字一】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人的行为与感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人就能顺利发展,快乐生活,社会就能阔步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磕磕碰碰,停滞不前。季老对人生这三个关系的提法引发了我的深思:人活着,无论于己,于人,不管苦痛、喜悦,这一切事物、情绪不都在这三种关系之中吗?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定胜天。

说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环境问题。这两年坊间一直流传着2012地球灭亡的玛雅预言:神奇的玛雅人预见到地球和人类会在2012年彻底被毁灭。虽说这已经被无数的科学家证实只是一个谣言,但却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我们砍伐森林,我们围海造田,我们能飞上天空,潜入海底,一时间人们真的以为人定胜天,人类无所不能。我们按着自己的意愿改造着这世界,乐此不疲。可你有没有停下脚步看看,这世界天空还那么蓝吗,绿色还那么多吗?我们对大自然的改造就像是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也回报在我们的身上。全球变暖,冰川恶化,厄尔尼诺等异常现象的增多,这都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示。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与它相处,我们要学会彼此适应,互相合作,那种只顾着自己的发展享乐,而丝毫不考虑它的赔本买卖,大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若是一意孤行,我们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同等回报。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关于也让别人活下去。

这里要拽出两个人,一说名字张明宝与高晓松,大家就会发现这两人的共同特征。这两个酒驾的罪犯,因为漠视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锒铛入狱。季先生在书中列举了数多个傻瓜,虽然这两人已远不能仅用傻瓜二字来形容,但是,他们在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上,确是傻瓜之最既损了人,又不利己。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给他人造成了重大伤害的同时,自己也损失重大,悔恨终身,是实打实的大傻瓜。所以,季先生在书中还提到要处理好抑制本性和放纵本性的关系。为什么要抑制本性?无非是既让自己活,又让别人活。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比方大马路上的红绿灯,你着急赶路,想加大马力,别人也如此这般,每个人都不加以限制,想往哪走就往哪走,想跑多快就跑多快,那这样的马路上一定是交通事故不断,人们都吓得不敢出门。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愈发展,各种规章、制度、法律就应当愈完善,这是让所有人都能跑得更快的有力保障。

第三,人的自身修养问题关于修什么样的身,养什么样的性。

书中季先生引用了一则通告:

识者每以今日的社会潜伏下列诸问题为忧:即功利气息弥漫,只知夺取而缺乏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大家对社会关怀不够,环境日益恶化;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碍教育整体发展,亦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这段话虽引于十几年前,但今天看来,仍切中时弊。现如今,有多少从商者都是一切向钱看,为政者费尽心思的一心向上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服务都成了书本上的铅字,应景时的口号,鲜有人真正为之。我们的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可还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张妙,因怕她记住自己惹来麻烦,竟用他那双弹钢琴的手残忍地将其杀害;同样是大学生的李启铭酒后在校园内飞车,撞人欲逃被截之时竟然高喊着谁敢抓我,我爸爸是李刚!。在法律依法严惩他们之后,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社会风貌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成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人本身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偏差,波及开来,整个社会都会受影响。因此,在强调他律的同时,良好的自律不可或缺。季老一生经历无数的风起云涌,大起大落,之所以被人们所敬仰,除了他所取得的崇高的学术成就外,季老刚正不阿、从容淡定、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更是关键之所在。

谈道德,谈修养,终究要归结到分清善恶,趋善去恶上来。读罢此书,善恶可谓昭昭考虑自己生存,也考虑别人生存,考虑大自然的生存,谓之善;只考虑自己生存,而不考虑他人,不考虑子孙后代,不考虑大自然的生存,谓之恶也。去恶从善,人间正道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2000字二】

每次读季老的书,都能从他那简洁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与随和。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都会有自我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好处。在文中,一代国学大师,一代圣人,还一口一个我辈凡人,这不免使得我辈凡人扪心自问,我该有怎样的人生?

品读这本书,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一齐探讨了一种用心的生活态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我人生旅途的总结。关于缘分、关于命运、关于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感情、、、、、、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好处,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是的,职责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进步的历史职责感,每个人都就应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敢高声宣喊自我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折、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与遗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对己,能够不烦不躁;对人,能够互相谅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记得他曾笑谈过自我,几度摔倒,又几度爬起。

这种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拥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们此刻无法到达境界。他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年纪越大,涉世越深,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就会越深,越明了。

季老或许不明白现代年轻人的感受,可关于世事人情,命运,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总结着实让我有些触动。

人生慢慢旅长路,总会有福有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祸福相通,所以走运与倒霉也是相通的。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

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季老对祸福的态度已经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只有心态的平衡,情绪的稳定,才是长寿之道。季老用实际论证了这一点!他很快乐,生活很超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中,我们总会在特定的阶段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缘起,他们中总会有些人只会碰我们走过一段短短的旅程,总会有些人会和我们成为兄弟,成为知己,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和我们一齐应对多舛的现实生活,携手走过那些艰难沧桑岁月。一齐飞,一齐闹,一齐哭,一齐笑。。。。。

所以,人生旅途中,我们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们并肩的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珍惜自我拥有的一切。

我们还有很多梦没做,还有很多明天要走,要让世界听见我们的歌。准备好没有,时光不再停留,想要飞不要任何理由。我们说过不管天高地厚。想飞到那最高最远最洒脱,想拥抱在最美的那一刻。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资本,现代的年轻人都向往自由,这本身并没错,可如今的社会形势正一步步逼迫着这一代的年轻人抛弃自我所想所向往。在季老看来,这就是命运吧,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持续情绪的平衡。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却都被这骨感的生活磨去棱角,剩下的少数,不是牛X就是傻X。

幸福是一种心态,不满足是人生常态,麻烦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切,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种心态,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对此,季老的态度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透过用心有为的人生,促进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不满意态向满意状态转变。知足者常乐嘛!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季老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下。是啊!不抛弃,不放下。生活中,挫折、困难不可避免。应对不顺,正视它,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我投降。勇往直前,理解挑战,才能雨过天晴,见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间,不要天天为自我的事忧心忡忡,你该完成的使命,你该尽的职责,就自自然然地去尽职履责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难,害怕失败。做自我能做的,做自我就应做的,让自我问心无愧、不后悔就足够了。我们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计较它呢?我们就应做的就是透过用心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我。

最后,季老谈到了感情。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务必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对于感情,季老不相信一见倾心。一见倾心只是人一时的冲动,不相信冲动的感情。两个人务必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并且,季老还说:不能花费太多的时光在这上方,余出来的时光应当用到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整本书读完,突然发现对于人生这个概念,读之前模糊,读时渐渐清晰,看完后又整个模糊一片。对于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注解,这个注解需要我们每个人用我们一生的时光去摸索、去探寻。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为的前人经验看待,每个人都有自我追求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我想要到生活。

如今,虽然季老已经无法续写传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就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品味。

后记:说实话,季老这本书,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后,什么感觉都没有,更别提读后感了。想完成论文,又无从下笔。只好乖乖的读第二遍,于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点感觉,写下这篇拙劣的文章。其实,对于每本书都是这样,只有用心品读,你才能在身心触动的同时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每一本书,都蕴含了作者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初识冯友兰先生是因为读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当看到《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时,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让我记起戴维.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观点,“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于北京时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尽管《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没有看到过。以照片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本,完整地展现季先生的一生,这样的图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形象有味。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

读完《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而我要说季羡林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是一个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人。

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季羡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他进一步解释说: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他说,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尽管也有不少私心杂念,但总体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因此我是一个好人。想想我们自己,哪个人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可关键在于,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有没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你在达到个人利益的同时,有没有损害他人利益。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另一个标准,是说真话还是说谎话。他说: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的。能承认自己说过不少谎话,这本身就是真话,就需要勇气,就很了不起。季羡林先生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条路?经过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还是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这就是真话,是一般人不敢说的真心话。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北大镇校之宝、国宝、国学大师,学富五车,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精通语言近十种,其学术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等方面均成为独家之言,堪称传世之作。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杰出的学术成就?他告诉我们: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无论干哪一行,没有勤奋,一事无成。初听起来,季羡林先生这话好像是谦虚,是假话;但细细一想,这是人生的体验,是经验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话。

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与众不同,也是他的奇特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不仅用文字、更多地是用照片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真切、真情、真话的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4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8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但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进步。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后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但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进步,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谢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精选


在阅读完作品后,世人明白了心中唯一的爱。读后感具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写读后感培养了写作的能力,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整理的《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1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2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通古今,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著作也一直颇受推崇。近来赏读季老的随笔杂谈《季羡林谈人生》,从中体会到不少季老的人生感悟,很是受用。《季羡林谈人生》,单是看这本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心头涣然冰释。细细翻来,书中理论并无玄妙莫测、恍兮惚兮之处,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

整书中,季老反复强调: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人的行为与感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关系,人就能顺利发展,快乐生活,社会就能阔步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磕磕碰碰,停滞不前。季老对人生这三个关系的提法引发了我的深思:人活着,无论于己,于人,不管苦痛、喜悦,这一切事物、情绪不都在这三种关系之中吗?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定胜天”。

说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环境问题。这两年坊间一直流传着20xx地球灭亡的玛雅预言:神奇的玛雅人预见到地球和人类会在20xx年彻底被毁灭。虽说这已经被无数的科学家证实只是一个谣言,但却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我们砍伐森林,我们围海造田,我们能飞上天空,潜入海底,一时间人们真的以为人定胜天,人类无所不能。我们按着自己的意愿改造着这世界,乐此不疲。可你有没有停下脚步看看,这世界天空还那么蓝吗,绿色还那么多吗?我们对大自然的改造就像是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也回报在我们的身上。全球变暖,冰川恶化,厄尔尼诺等异常现象的增多,这都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示。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与它相处,我们要学会彼此适应,互相合作,那种只顾着自己的发展享乐,而丝毫不考虑它的赔本买卖,大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若是一意孤行,我们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同等回报。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关于“也让别人活下去”。

这里要拽出两个人,一说名字——张明宝与高晓松,大家就会发现这两人的共同特征。这两个酒驾的罪犯,因为漠视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锒铛入狱。季先生在书中列举了数多个“傻瓜”,虽然这两人已远不能仅用“傻瓜”二字来形容,但是,他们在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上,确是“傻瓜”之最——既损了人,又不利己。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给他人造成了重大伤害的同时,自己也损失重大,悔恨终身,是实打实的大“傻瓜”。所以,季先生在书中还提到要处理好抑制本性和放纵本性的关系。为什么要抑制本性?无非是既让自己活,又让别人活。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比方大马路上的红绿灯,你着急赶路,想加大马力,别人也如此这般,每个人都不加以限制,想往哪走就往哪走,想跑多快就跑多快,那这样的马路上一定是交通事故不断,人们都吓得不敢出门。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愈发展,各种规章、制度、法律就应当愈完善,这是让所有人都能跑得更快的有力保障。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3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探讨有关生活态度的书籍。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感悟有关于人生的总总。包括缘分、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孝顺等等。是季老先生感悟和体悟人生的杂文集,文中字句简洁清雅,干净流畅,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是一本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困惑,获得智慧启迪的大成之作。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大量的季老生前各个阶段的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设计装帧经典大气,是一本文学性兼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耄耋老人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朴素和真诚的话语里深藏的是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们如何去思考和领悟人生。我们不必像一个小学生严肃的听课那样专心致志的研读,你只要带着一颗倾听的心灵。书中的涓涓溪水般的智慧就会流注于心间。我们带着倾听的愉悦,淡淡品味一个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生命智慧,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那么领悟的又岂止于书。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4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篇5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500字: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于大起大落中淡看人生,于喜怒哀乐中论为人处世,季老站在自己的角度从未高屋建瓴,从未倚老卖老,那种淡淡的描述,字里行间的智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四】

我不太爱看书,长期以来,我只爱看些小说打发时间。但是在这个人人热衷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的时代,我看了很多的连载,网络小说看得多了,但我始终没能心满意足。在新浪读书,我很意外地看到了这本《季羡林谈人生》,于是开始阅读。

一开始,我觉得先生讲的人生有点平庸,甚至有些糊里糊涂。看得很慢,有时一天才看上一两篇。直到看到第六篇《不完满才是人生》,我开始信服起先生来,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先生谈人生不会像市面上很多炒得火爆的励志读物,其实作者自己讲的东西可能自己都不能确信,却非以不断的强调和心里暗示要读者信奉。先生讲道理,不会非要你接受他的道理,喜欢举些例子,古今中外、他人自己,娓娓道来,不过是告诉你他一个望九之年的老人的经验和思考。先生之说无不体现了他自己做人处世的哲学。

我觉得先生是一个很宽厚豁达,真诚谦虚并且很积极的人。在我看来,先生所说人生无非是要不可强求、不可太过执着。你必须明白有的事你无法改变,所以你得学会如何平衡你的内心,如何处变不惊。但先生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是非常有责任感和原则的。

我想我并不太能体会先生的哲理,因为他总是很辩证地去阐述一些问题,很多东西都讲到度或者分,最难把握便是度和分,先生也不能给出个十分明确的界限,因为毕竟很多事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势而不同的。但先生泰然面对人生的这份气概倒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最后我想引了先生的话做结束,这也是我看此书得到的最大启发: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读后感《季羡林的《学问人生》之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季羡林人生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