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相对论读后感800字

相对论读后感800字

《相对论与时空》的读后感20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相对论与时空》的读后感20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当我阅读了《相对论与时空》一书的几个章节后,有些茫然的我突然意识到,理解深奥的相对论也许不是一个文科物理生能力所及的。但我告诉自己,深奥往往正是科学美之所在深奥意味着抽象,而抽象是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思维的结晶,因此它更趋近真理。深奥使科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不断激起我们的求知欲。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这样一个科学理论,我虽茫然,但仍对其充满好奇。于是,我上网搜集了很多相关信息,希望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相对论。在探索的旅途中,我不时被爱因斯坦这位天才严密精确而又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所震撼。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后者是基于前者成立的。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理论摩天大楼的建成,总是始于一砖一瓦的堆砌,相对论也不例外。狭义相对论的前提是爱因斯坦对宇宙的两个假设,其中之一是所有惯性参照系(即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系)中的物理规律是相同的。这里有一个形象的例子:你在站台上等候火车时抛起手中的一个小球,毫无疑问,小球会落回你的手心。而当你在时速160公里的火车中重复刚才的动作时,小球仍然会落回你的手心,而不会被火车给甩在后面。这看似显而易见的结论在爱因斯坦看来却是无法直接证明的,因此他只能称之为假设。这使我想起我们在答数学证明题时常会犯的错误:我们总是认为有些结论一定是对的,它们不需要证明,因为它们是常识、经验。而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这样的想法是万万不能有的。科学理论的严密是其正确的必要条件,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必然是脆弱的,甚至是错误的。错觉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科技馆中我曾看到过一组不可能的图片,它利用的正是人的视觉错觉。同样,人的思维也常常会产生错觉,这时候我们多半是凭着所谓的经验行事的。归根结底,思维错觉其实是思维不严密的产物,我认为这也许和人天生的惰性有关打一个马虎眼,不必刨根问底,省力省心。确实,在日常小事和人际交往中,难得糊涂有时是明智的选择,但科学家在工作时所追求的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因为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差错,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爱因斯坦自小便养成了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密的思维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具备大智慧的先决条件。

相对论之所以吸引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联想是颠覆性的。于是,无论在阅读《相对论与时空》一书还是在浏览网上信息时,我都有一种在科幻世界遨游的快感。

狭义相对论告诉我,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将会变慢而趋于停止这不正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所描述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情景吗?

前不久,CCTV10的一档关于相对论的节目更是令我久久难忘,因为我从中得知了在广义相对论成立的条件下,时空旅行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遐想,而是真实可行的。设想通过爱因斯坦假设的一座桥,我们可以在刹那间回到远去的大唐盛世感受一番,抑或去未来世界先睹为快。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简直是胡扯!万一我在回到过去的时候改变了历史,那么我是否有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生?我在未来世界会不会遇到未来的我?这些逻辑上的悖论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但是它们并没有阻碍相对论发展的步伐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工作者们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了平行宇宙等理论来解释人们对先前的理论存在的疑惑。事实上,发展到后期的广义相对论已经模糊了科学与幻想的边界,理论更多的是以假想的模型形式存在,而这些模型的来源是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

有哲学家认为,人类认知的范围是无限的。如果将人类已知的事物置于一个圆内,随着人类发展,这个认知之圆会慢慢扩大,与此同时,圆的边界(即已知与未知的界限)也在扩大,这意味着人类会意识到有更多的未知正等待探索。回顾相对论的发展史,我可以感受到人类认知不断扩充的过程。而爱因斯坦,更准确地说应是所有敢于挑战未知的人,是认知扩充的先驱,他们的武器则是头脑与智慧。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毕竟是科学,它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好像科幻小说的作者在作品热销后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科学家们钻研的脚步决不能在提出假设之后便停下。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事实上,科学家们的假设最终应当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否则假设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谁都可以提出假设。令人高兴的是,相对论中的一些假设已经有了现实力证,只不过这些证据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们来源于浩瀚的宇宙。由此可见,大胆想象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火车头,创新思维和钻研精神则是火车头必不可少的燃料。

相对论的出现颠覆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定论,但我认为这决不是一种取代,而是一种包容和发展。我们知道,在低速运动的惯性参照系中,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理论达到了统一。由此我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先进的理论来包容和发展相对论,该理论必然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成立。但是,我认为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涵盖所有范围,因为相对是物质世界永恒的属性。这样看来,相对论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

至于相对论在当前看来深奥难懂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它反映的不是真实的现在,而是遥远的未来那个人类真正可以挑战光速的时代。在我们可以预计的时间内,这一切都还只能是梦目前连让一颗小小的物质微粒达到光速都还没有实现,更何况一个人呢?没有人可以让自己达到光的速度,爱因斯坦也不行。但是,爱因斯坦是一个用思维挑战光速的人,他严密精确、大胆创新的思维足以使他活跃敏捷地穿梭在相对论时空之中。其实仔细一想,用思维挑战光速,难道只有爱因斯坦可以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爱的相对论读后感


一、傲 慢

这个词虽然是贬义词,但它却在男主人公身上较着存在。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达西师长教师,呈此刻摰友彬格莱进行的一次舞会上。他不只长得时兴,而且也很富有;但同时他也很无礼、很狂妄。由于彬格莱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只身汉,年青时兴,生性生动,开畅随和,以是他有很多伴侣,自然也有很多人介入了他进行的舞会。这些人中固然也有很多标致的女士,但因为达西师长教师的狂妄,他对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都没有孕育产生好感,相反还让伊丽莎白受到了他的怠慢。由于达西师长教师的狂妄和无礼,以是没有人想到他会爱上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尤其是被他怠慢过的伊丽莎白。着实不然,厥后达西师长教师逐渐发了然伊丽莎白的机敏聪慧,辞吐特殊,并且对她孕育产生了醉心之情,但他却十分禁止着自己的感情,没有向伊丽莎白求婚,缘故起因是他看不起她的家人,但他对她的爱切实其实非凡很是凶猛,终极战胜了家庭、职位地方的窒碍,终于向伊丽莎白剖清楚明了心意。狂妄是对爱的一种粉饰吗?它切实其实是一种风俗超速行驶的激情。

二、偏 见

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姐妹中的第二个,也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她不只仙颜出众,而且聪明过人。在舞会上受达到西师长教师的怠慢后,自尊心受到危险,是以对达西孕育产生了成见,然则达西师长教师狂妄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脑子,还怎么对他孕育产生好感?对付旁人的点评又怎能等闲漠然置之?伊丽莎白对他有成见是很正常的,以是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年夜家也不难想到,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求婚。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终极,达西与伊丽莎白走到了一路。这虽然很出乎我的意料,但细心一想,也不难想出。由于伊丽莎白对达西存在着成见,以是就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有着对照深刻的印象,这种成见也间接的对爱的孕育产生起了必然的敦促浸染。成见,着实便是爱的红绿灯。

三、狂妄与成见

因为达西的狂妄,致使伊丽莎白对他孕育产天生见,甚至拒绝了他的求婚。可是拒绝了一次求婚并不意味着他们永久不能够在一路。由于达西的狂妄而使伊丽莎白对他孕育产生了成见,以是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不只没有接管他,而且还痛斥了他一顿,而恰是因这一顿痛斥,让达西了解到了自己的狂妄,从此他变得不再狂妄了,伊丽莎白对他的成见也随之冰释了。终极,两人终成家族。

以是,爱便是狂妄与成见的整合。恰是由于达西的狂妄和伊丽莎白的成见而使二者联络在一路,并且相克相生,使得狂妄与成见都荡然无存,终极才孕育产生了爱的果实。

爱,竟能使两个人私家到云云境地。一次重逢,一次眼光的领悟,便是永久的合二为一,便是与上帝的左券,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化这种心灵的黏结。爱的力气是多么伟年夜呀!在爱面前目今,连狂妄也不得不低下他高尚的头颅。爱的力气其实是太高妙莫测了,在爱面前目今不只狂妄低下了他高尚的头颅,就连成见也不得不心悦诚服。

在这个天下上,狂妄与成见根柢就不是爱的对手,狂妄与成见在碰着爱之后不会让爱消散踪,相反,它们只会双双变成爱的俘虏。

读后感大全:曹操与刘备的“相对论”


一青梅,一煮酒,天下英雄,唯有你我!

那日桃园,豪气干云,不求同牛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相府行刺,胜王败寇,可惜天不助公,亡命天涯,军旅生活由此开始。

斩黄巾,战吕布,收赵云,守徐州,虽偏安一方却可保无虞。

以天子,令诸侯,破本初,图大业,头上国贼之衔不禁笑然。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为兴汉为己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为最大权谋家。

一雄,一明,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一宁人负我,我不负人,与其说一个是另一个的死敌,倒不如说是南、北两极端,冰、火两重天。

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二人的做人做事,方法总相差甚远。曹操时刻铭记自己是主公,话说曹阿瞒知错改错不认错。而刘备则放得下架子,错了就是错了,但身为人主,不可轻易认错。如果轻易认错,那岂不是自灭威风?臣下看见了又会怎样?他会想:原来主公这么好当,赶明我也当一个试试。不怕外敌,就怕内讧。如果因不服管理而产生兵变,其力量可以想象乎?但二人身上的闪光点也依旧掩盖不住。刘备爱才,三顾茅庐,以仁义聚众心;曹操也爱才,物尽其才,以点滴凝天下。独一次二人这般默契。

曹操并非窃国者,他到死都没有称帝;而刘备口中的匡扶汉室,也不知真假。但时代造就了他们,赋予他们与别人不同的命运,生是冤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死了却也可以英雄惺惺相惜。要知道那年青梅煮酒,我听到你说了:天下英雄,惟刘备与我曹操!

指导老师:王清琳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爱因斯坦》的书,这本书主要说了世界着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酸甜苦辣的一生。从爱因斯坦出生时一直到他去世所有的大事,小事,成功与失败全部呈现在这本书上。读了这本书我不仅读懂了故事情节还读懂了一些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天上不会掉馅饼。

伟大的爱因斯坦用了多少心血才研究出《相对论》的,他用了多少岁月才在科学史上创下了新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当然这也不是没有讲究的白花心血,要讲究方法,像爱因斯坦这样勇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同时也要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更多的知识,曾经有一句名言: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如果我们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

我这儿还有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习惯,大家来看吧,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在大树上爬上爬下,树枝把衣服刮坏,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标本,石块,就像一个博物馆。

我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这本书也告诉我们爱因斯坦虽然逝世但他的智慧创造和他的伟大人格将永垂不朽。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


爱因斯坦相对论读后感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爱因斯坦》的书,这本书主要说了世界着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酸甜苦辣的一生。从爱因斯坦出生时一直到他去世所有的大事,小事,成功与失败全部呈现在这本书上。读了这本书我不仅读懂了故事情节还读懂了一些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天上不会掉馅饼。

伟大的爱因斯坦用了多少心血才研究出《相对论》的,他用了多少岁月才在科学史上创下了新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当然这也不是没有讲究的白花心血,要讲究方法,像爱因斯坦这样勇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同时也要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更多的知识,曾经有一句名言: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如果我们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

我这儿还有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习惯,大家来看吧,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在大树上爬上爬下,树枝把衣服刮坏,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标本,石块,就像一个博物馆。

我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这本书也告诉我们爱因斯坦虽然逝世但他的智慧创造和他的伟大人格将永垂不朽。

大学生《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读后感


大学生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读后感【一】

《狭义相对论》我中学就有耳闻,那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狭义相对论》是很厉害的理论,也让我体会到了世界的奇妙,宇宙万物的高深,启发了我对科普知识的浓厚兴趣。

简洁来说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原理1.所有的物理定律在各个不同的惯性坐标系中都相同2.光速恒定不变E=MC2(平方)是根据这两条原理得出的,只是狭义相对论的一部分简单的讲就是除了物理定律和光速任何物质都是相对变动的,包括时间和空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它让我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又到了一种层次。俗话说覆水难收意思是倒出去的水很难再收回来,时间也是这样,时间流逝了就很难再回来。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的推翻了这些俗语,当达到光速的时候就有可能做得到穿越时空。

这些观点衍生出来了很多推论和假设,最出名和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双生子佯谬问题。

一对双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际旅行,经过漫长岁月返回地球。爱因斯坦由相对论断言,二人经历的时间不同,重逢时B将比A年轻。许多人有疑问,认为A看B在运动,B看A也在运动,为什么不能是A比B年轻呢?由于地球可近似为惯性系,B要经历加速与减速过程,是变加速运动参考系,真正讨论起来非常复杂,因此这个爱因斯坦早已讨论清楚的问题被许多人误认为相对论是自相矛盾的理论。如果用时空图和世界线的概念讨论此问题就简便多了,只是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和公式。在此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种最简单的情形。不过只用语言无法更详细说明细节,有兴趣的请参考一些相对论书籍。我们的结论是,无论在哪个参考系中,B都比A年轻。为使问题简化,只讨论这种情形,火箭经过极短时间加速到亚光速,飞行一段时间后,用极短时间掉头,又飞行一段时间,用极短时间减速与地球相遇。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略去加速和减速造成的影响。在地球参考系中很好讨论,火箭始终是动钟,重逢时B比A年轻。在火箭参考系内,地球在匀速过程中是动钟,时间进程比火箭内慢,但最关键的地方是火箭掉头的过程。在掉头过程中,地球由火箭后方很远的地方经过极短的时间划过半个圆周,到达火箭的前方很远的地方。这是一个

在掉头过程中,地球的时间进度猛地加快了。在B看来,A现实比B年轻,接着在掉头时迅速衰老,返航时,A又比自己衰老的慢了。重逢时,自己仍比A年轻。也就是说,相对论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狭义相对论独特的见解颠覆了传统的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同一个事件不同状态的人测量情况一样,而相对论认为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测量会得出不同的时间,就象不同的人的表上的不一样.相对论认为,光速对于任何人是一样的,所以时间不同,经典力学则不。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狭义相对论的四维时空观正是其中对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最形象典型的代表。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感知。例如,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大学生《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读后感【二】

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

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

如果这些问题得到验证解决,将会对科学科技有着里程碑式的推进,将会解决现在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多维空间的确立甚至可以解决困扰人们至今灵魂学的问题。

《狭义相对论》是一个很著名的理论,爱因斯坦总结创新的狭义相对论更是造福了全人类,推动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在吴老师的精彩讲课中,生动有趣的课堂更是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让我体会到了这个造物世界的奥妙。

大学生《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读后感【三】

阅读本书的读者,大多数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熟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宏伟大厦。你们或许会以一种敬多于爱的心情记起这座伟大的建筑。在这座建筑的高高的楼梯上,你们曾被认真的教师追迫了不知多少时间。凭着你们过去的经验,谁要是说这门科学中的那怕是最冷僻的命题是不真实的,你们都一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们,你们说这些命题是真实的,你们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呢?那么你们这种认为理所当然的骄傲态度或许就会马上消失。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几何学是从某些象平面、点和直线之类的概念出发的,我们可以有大体上是确定的观念和这些要领相联系;同时,几何学还从一些简单的命题(公理)出发,由于这些观念,我们倾向于把这些简单的命题当作真理接受下来。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感到不得不认为是正当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阐明其余的命题是这些公理的推论,也就是说这些命题已得到证明。于是,只要一个命题是以公认的方法从公理中推导出来的,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就是真实的)。这样,各个几何命题是否真实的问题就归结为公理是否真实的问题。可是人们早就知道,上述最后一个问题不仅是用几何学的方法无法解答的,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问过两点只有一直线是否真实。我们只能说,欧几里得几何学研究的是称之为直线的东西,它说明每一直线具有由该直线上的两点来唯一地确定的性质。真实这一概念有由该直线上的两点来唯一地确定的性质。真实这一概念与纯几何这的论点是不相符的,因为真实一词我们在习惯上总是指与一个实在的客体相当的意思;然而几何学并不涉及其中所包含的观念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只是涉及这些观念本身之间的逻辑联系。

不难理解,为什么尽管如些我们还是感到不得不将这些几何命题称为真理。几何观念大体上对应于自然界中具有正确形状的客体,而这些客体无疑是产生这些观念的唯一渊源。几何学应避免遵循这一途径,以便能够使其结构获得

最大限度的逻辑一致性。例如,通过位于一个在实践上可视为刚性的物体上的两个有记号的位置来查看距离的办法,在我们的思想习惯中是根深蒂固的。如果我们适当地选择我们的观察位置,用一只眼睛观察而能使三个点的视位置相互重合,我们也习惯于认为这三个点位于一条直线上。

如果,按照我们的思想习惯,我们现在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命题中补充一个这样的命题,即在一个在实践上可视为刚性的物体上的两个点永远对应于同一距离(直线间隔),而与我们可能使该物体的位置发生的任何变化无关,那么,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命题就归结为关于各个在实践上可以视为刚性的物体的所有相对位置的命题。作了这样补充的几何学可以看作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现在我们就能够合法地提出经过这样解释的几何命题是否真理的问题;因为我们有理由问,对于与我们的几何观念相联系的那些实在的东西来说,这些命题是否被满足。用不大精确的措词来表达,上面这句话可以说成为,我们把此种意义的几何命题的真实性理解为这个几何命题对于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的有效性。

当然,以此种意义断定的几何命题的真实性,是仅仅以不大完整的经验为基础的。目下,我们暂先认定几何命题的真实性。然后我们在后一阶段(在论述广义相对论时)将会看到,这种真实性是有限的,那时我们将讨论这种有限性范围的大小。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读后感合集


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对于作品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时不妨写一篇充满自身特色的读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读后感”正合你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读后感【篇1】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这是一部有故事、有逻辑、有趣味,有点烧脑又不太烧脑,普通人能看得懂的科普著作。

本书的作者汪洁不是物理学科班出生,他是一个文科生。本书就是一个以文科生(普通人)的视角来写成的科普著作,不像物理学家的著作那样全是数学公式的演算推理那样的高深难懂,本书有小部分公式,但都控制在只要上过高中就能看懂的程度。作者用他的文学功底,为这部科普书增加了很多趣味性、故事性和可读性。

这本书的一个主要脉络:首先简单的讲了一下伽利略,然后又讲到了牛顿和他的经典力学,再过度到我们本书的主角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再后面也讲到了物理学接下来的发展包括后来的“量子物理”“超弦理论”“上帝粒子”等等。

也许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物理学是高深莫测的,好像与我们普通人无关,我们也搞不懂。这本书就像是在讲科学家自己的故事,他们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发现物理学规律的,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所以物理学变得像个故事的发展一样可以理解了。

物理学是严谨的是一代一代的物理学家一点一点的往前拱的,后来的物理学家都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去再延续,从而再发现。

我简单讲一下物理学的三个经典体系:牛顿的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物理。

这三个物理学体系发现和建立的时间有先后,没有对错,都是相辅相成的,也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首先,牛顿力学主要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常规尺度;然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主要适用于宇宙这个宏观尺度;最后量子物理主要适用于微观的尺度。

物理学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超弦理论”,“超弦理论”是现在“万物理论”的唯一候选理论。

本书最主要讲的是相对论。相对论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里面讨论的时间膨胀、空间扭曲、黑洞、虫洞。还建立了“四维时空”的物理模型。

“超弦理论”:构成物体的最基本单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十维的“超弦”。不同的振动频率构成不同的粒子,再构成万物。

里面的描写的物理学发展真的很精彩,也有故事性和逻辑性。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读后感【篇2】

四个概念重点提炼

波普尔的证伪说

只有满足了“预言”和“证伪”这两个条件,我们才能为其冠以科学之名。没有找到反例之前,我们仍然认为该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

当一个理论只能“证实”而不能“证伪”,并且也无法做出可靠的预言时,我们暂不能承认他是科学的,而只能当作一种“见解”来对待。

奥卡姆剃刀原理

“Entitiesshouldnotbemultipliedunnecessarily”——“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那个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奥卡姆剃刀原理说的就是——“上帝喜欢简单”

思维实验

即在大脑中运行的实验,头脑风暴

e.g.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更快”理论

佯谬

佯谬就是佯装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乍一看肯定是不对的,但没想到却是真的)。e.g.“辛普森佯谬”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读后感【篇3】

汪洁《时间的形状》读后

三十几岁的文科生汪洁,受到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作品的感染,自己立志成为一个科普作家,激情驱动之下,42天,完成这本处女作,竟然一举夺得“文津图书奖”。

我赞赏这种激情。孩子们被考试压抑得够久,很难品尝到思想驰骋、激情释放的滋味了。人生啊,需要一种挥洒的激情。我一直在呼吁抬头“读书行路”,正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会仰望星空、敞开胸怀,了解宇宙的博大、奇妙,体会其中的规律之美、数学和物理之美、历史和哲学之美。阅读这本书,正好适合这样的激情。

这本书并不晦涩,列举的公式很少,高中以上的知识水平就可以读懂。作者用通俗、风趣的故事,串联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学界的那些重要的理论,读来并不枯燥。时空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大人或孩子愿意了解相对论和现代物理理论,推荐作为入门读物。另外的章节还包括:时空弯曲、黑洞虫洞、多维空间、量子理论、超弦理论等等。文字表述角度很接地气,并不纠缠于公式和推导,这是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很大不同。

物理学和数学帮助我们发现规律、领略宇宙之美。这本书就引导我们了解理论物理学家们在如何推进科学的进步。作者说,撰写本书最大的心愿在于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说有一天他老了,如果有个知名物理学家能给他留言,说小时候读过他一本科普书,虽然记不得内容了,但由此投身物理学,进而取得成就。这将是多么愉快啊!

我太能理解这种愿景了。在课堂上、在“读书行路”公益教育活动中,看着孩子们一年年成长,我觉得将来一定会有一些孩子由于现在的某一次课程、某一个故事细节、某一句激励而受到启发,进而爱上这些专业,身心愉悦地投入、不懈钻研,并取得骄人的成就。

为了那一天,我们现在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20xx-5-6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彩图升级版)》读后感_1200字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彩图升级版)》读后感1200字

第82天

第43本书

昨晚看到两点多,本来想在睡觉之前把它看完的,但实在没熬住,即使是吃了一个蛋糕喝了两杯咖啡也没熬住,不是说书太乏味了,相反,书的内容精彩至极,要怪就怪睡意吧,其实睡了也好,最近越来越心疼我的眼睛了。我觉得它是作为我身上所有器官中最难过的一个,在这里向它做个郑重的道歉。

说到这本书首先得先感谢一下聪明可爱漂亮帅气温柔贤惠冷酷霸道的“威”小姐姐,帮我领了这本书,才得以使我在计划之前享受了这场思维与视觉的盛宴。

初读本书时:

“WHT??科幻小说?武侠小说?推理悬疑小说?”

“一本不正经的故事会”

“作者是个酒桌上喝醉了的酒鬼”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有书能把如此端庄严肃的物理知识讲的那么生动有趣的,这两天真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不,不是快乐,应该是笑的差点溺水了。

书中讲到很多物理界的“大帝”们,诸如伽利略,牛顿、洛伦兹、麦克斯韦、玻尔、普朗克、讲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讲到伽利略变换式,讲到麦克韦斯方程组,讲到洛伦兹力等等,当然,本书讲的既然是相对论,最重要的主角当然还是爱因斯坦,当第四章,作者介绍爱因斯坦登场时,就好像地球上的全部武装都打不动怪兽的时候,当人们都濒临崩溃的时候,爱因斯坦——这个来自M78星云的奥特曼,带着光与相对论来拯救世界了。

书中从力、光讲到时空、宇宙、纬度……从地球上一些小的现象讲到了“长生不老”,讲到黑洞虫洞宇宙大爆炸,讲到量子物理学,解释具体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最后延伸要时空旅行、星际贸易星际殖民,超弦理论、万物理论等等解决了许多诸如:

时间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们能跨越未来吗?

我们能回到过去吗?

光到底是什么东西?

宇宙到底长什么样?有大小吗?有生死吗?

我们能像星际迷航一样穿梭在银河系吗?

这个世界的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物质可以无限分割吗?

……此类让大多数人揪心的问题,虽然很多人早就知道了,但是用到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上理论来说,真是太有趣了,太不可思议了。书中爱因斯坦一度化身为警长,利用物理学屡破奇案,甚至把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借鉴来了。读着真是一种享受。另外不得不佩服那些伟大的先知们,对于科学的追求和探索是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无法体会的。

还有些遗憾的就是,没有像前言作者说的那样准备一大包零食一口气读完,反而像是在电影院断断续续的看着一场美国大片而且还没有爆米花和薯片一样……哈哈哈哈

另外如果有朋友或是孩子学到物理的,可以让他来读一下本书,或许能让他少走一些弯路或是更容易理解老师说的话。最关键的是能如作者所言,激发一个人对于求知的欲望。

我也要多读干货了,被知识充斥的满足感真是太过瘾了。

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听着身边的一堆女文青们正讨论《人民的名义》剖析政治,谈及历史,这个世界还是正义盎然呢,生活真是有趣有味啊!

还有,我现在应该可以像作者说的那样在饭桌上吹牛了,嗯,就差一个请我吃饭且不抢我菜吃的人了

最后特别感谢作者汪洁带给我有趣充实的阅读体验。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彩图升级版)》读后感_800字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彩图升级版)》读后感800字

我觉得这本书里大多数例子甚至结构都和《优雅的宇宙》里的实质相同,只是思想实验里人的名字换了。在《优》里相对论部分占30%,量子物理和弦理论是主导,但两部分风格很不相同,似乎前半部分是写给作者的妈看的,后半部分是写给物理学家的综述。看完《优》终于有点明白了之前看汪洁的这本书为什么会有最后两章突然变得更严谨的感觉,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基本上就是按照《优》翻过来的吧。但我奇怪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去翻译《优》,而要写一本和它的前半部分几乎一模一样的书,是不是后半部分也跟我一样看得一知半解不知如何翻译。总之,虽然我很喜欢汪洁的直白(经常说“我也不是专家也讲不清楚”之类的话,不会不懂装懂,甚至还在最后一章里推荐读者去看《优雅的宇宙》),但把两者放一起读以后我还是有种特别异样的、被欺骗了的感觉。
以下是没看《优》之前的书评:
最后两章和相对论“无关”的东西反而更出彩,可能是因为没有太多yy和侃大山造成的“小学班上一团乱”的状态?前面的内容总体来说很啰嗦,干货比较少,水货很多,一件即便很简单的事情要编一长串故事用很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来解释。可能很多人喜欢和接受这种风格吧,但我比较不感冒。另外这种“说书”科普的一个软肋就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把读者引到自己的理解方式上,对有的读者来说可能是顿悟,但对另外的读者来说就可能是倒推一把,所以我个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是用尽量简洁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就像数学公式最美的是最简洁的,而不是一大堆条件和假设。不过我觉得作者的前言和后记让我比较受打动,一部好的作品,技法主要来自经验和积淀,但它的出发点和初心是技法没有办法取代的,所以从写作真诚的态度和科学的热情这个角度上讲作者绝对是五星,期待多出更好的作品。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彩图升级版)》读后感_1000字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彩图升级版)》读后感1000字

比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和大设计更易于理解。物理学总是在经典理论不停地被否定中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理论又同样修正了相对论,更接近万物理论的超弦理论对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进一步修正。
先说说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因子是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首先写出了这个式子,但他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个式子的时空含义,当时狭义相对论在整个物理界已经呼之欲出,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也一定会有别人发表狭义相对论。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看到闵可夫斯基的遗作后深受启发,最终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广义相对论说。如果不是闵可夫斯基的意外身亡,第一个完整打开卷轴看到宇宙时空终极图景的人,很可能就不是爱因斯坦而是闵可夫斯基。只能说明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中包含了偶然。
再说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名言是“上帝不掷骰子!”,“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解的”。因果律这个基本宇宙观上,爱因斯坦和牛顿是一模一样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某一时刻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只要拥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我就可以确定无疑地计算出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分毫不差。但量子理论直接违背了爱因斯坦信仰的“因果律”,起源于双缝干涉实现,一旦电子被观测到了,双缝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如果不去观测,双缝条纹又会神奇地出现。本来事情的原因影响结果,结果是原因导致的,现在没有什么真正的因果,只有‘互补原理’,原因和结果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先后关系。原因会影响结果,结果也一样会影响原因。
最后是超弦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从本性上是水火不相容,大家就想找到一个万物理论,能够解释我们已知的所有尺度的物理现象,这个是包容了牛顿理论、相对论、量子理论的新理论。超弦理论是目前万物理论的唯一候选,在超弦的世界中,一个个振动着的“橡皮筋圈”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同的振动频率构成了不同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基本粒子组合又构成了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一起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材料,材料构成了世间万物,包括你和我。其实,所有的粒子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六维的“橡皮筋圈”,不停地在空间中振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但一切都处于美好的设想阶段。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2000字范文


在浩如烟海的法学著作中,有本著作绝对堪称旷世经典之作,它就是意大利著名的学者特萨雷·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近日,我阅读了该书的中文译本,翻译者是黄风,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

要想比较好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必须先从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其人入手,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贝卡里亚(Beccaria)于173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20岁便从帕维亚大学法律系毕业。当时正处在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时期,贝卡里亚热爱读书,思想如椽,论理雄辩,他不仅兴趣广泛,知识体系宽广,而且极富想象力和逻辑力。贝卡里亚在24岁那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经济学的论文。25岁那年写下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该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贝卡里亚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欢迎和尊重,当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该书的问世,好比黑暗中刺破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给了当时的欧洲社会以极大的启发。我认为,只有具有极强的民主和自由精神,只有具有极强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真理的无限向往,才能写出这样的惊世骇俗的文字。如果没有超乎想象的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和极大的勇气,25岁的年青人也不敢写出这么一本书。我想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当时和后世受人称赞和佩服的原因吧。

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贝卡里亚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其真知灼见,痛陈社会沉疴,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伏尔泰语重心长地写到:“《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她时真感到解渴。由此我相信:这样一本著作必定能消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残存的野蛮内容”。就篇幅而言,该书绝对只能算是一本“小书”,全书就六七万字而已,还不如现今很多法学博士的学位论文的字数多。但是,这本书的确是很伟大,该书提出了很多为后世所采纳的刑法学观点,如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刑罚人道化等。

该书不仅仅是本刑法学的书,它所涉及的法学学科很多,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立法学,社会学等丰富内容。足见作者的知识体系的庞大,逻辑思维的严密。虽然,任何的事物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是,时隔200多年,作为后世学习法律之人的我们即便是站在21世纪审视这本书,读后感依然觉得它的思想中散发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往前发展的趋势。我们要发展经济,没有好的物质基础,我们一样很难实现自由,因为那样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因为囿于物质条件而做不了。同时,我们也要自由,要民主,没有民主和自由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现代社会,没有民主的现代化,所有的现代化都是自欺欺人的。

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是基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上帝创世说而展开的。该书认为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大部分的自由而分割出小部分的自由给君主而形成的自由的集合就是君主的公权力的来源。同时他认为除了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外,没有人可以自命公正地处罚任何人。而我们国家的法学理论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上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律是统治者镇压和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在贝卡里亚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法律是维持社会民主和社会正义的契约。在法律面前,人人生来平等。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如果没有阶级的话,是不会有国家和法律的,正是因为有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所以才需要法律和维护的统治秩序。

可见,我们社会主义的法学和资本主义的法学在理论前提上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他们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和科学成分。所谓“取其精华”。在贝卡里亚的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大篇幅地振臂大呼民主和自由,但是,作为读者的我却在书中看到的都是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思想,那就是平等,自由,民主,反对君权,反对神权,反对暴政。虽然没有大量笔墨地写民主,但是却无一处不在谴责着当时的野蛮的刑事司法制度。这集中地反映在贝卡里亚对于刑法原则的论述,对有罪推定的论述,对死刑的存废的论述等篇章中。

合上《论犯罪与刑罚》这边小书,脑中一直想着书后最后一句话,那句话实在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堪称真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者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和犯罪的并由法律规定的”。这句话很睿智地道明了现代刑罚的几大原则: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审判公开、刑罚及时性、刑罚及时性、刑罚人道化。纵观本书,尽管并非无懈可击,200年后的我看来它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这本书所闪耀的精神是最耀眼的,这也使得它成为历史上最耀眼的刑法学著作。所以一代代又一代的读者会继续阅读它。我看到最多的是贝卡里亚那个向往民主和自由的心、那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心、那颗散发着理性与博爱的心。因为有了很多象贝卡里亚这样的学者、智者,人类的知识宝库才会如此丰富。感谢贝卡里亚,因为有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我们后世才能看到这么经典的刑法学著作。

《自杀论》的读后感2000字


迪尔凯姆作为经典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其著作对社会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了《自杀论》后受益匪浅。在《自杀论》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在论述自杀本身,也不仅仅书向读者展示了人们为什么自杀,自杀是否正常,自杀有什么类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本著作中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尤显得突出的是其实证主义和运用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自杀论》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点来谈谈我对这本著作的体会。

关于自杀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论述有两个理论基础,其一在于他认为社会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社会不光是个人的简单累加,社会是超乎个人的客观存在,它不从属于个人,相反的他约束个人,管制个人,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理论的第二个基础在于群体的自杀与非社会因素无关,至少说关系不大。迪尔凯姆是如何来分析得出这个伟大的结论的呢?他首先提出自杀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的研究假设,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最有利于自杀的个人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不是某种明确和无意识的倾向,而是某种一般的和不明确的天赋,很容易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是自杀,但不一定是自杀,因此不能说明自杀的原因。[2]由此他进而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自杀与自然条件有关联。然而,事实说明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与自杀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直接刺激社会生活的不是物理环境,影响自杀人数多少的尤其不是物。关于自杀,作者是怎样来论述的呢?

1、概念的澄清在迪尔凯姆的这本著作以及他的其它作品中,对于概念的澄清是很注重的,迪尔凯姆通过对以往概念的比较,再加上自己的实证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概念: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2、原因的剖析

人类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需要团结合作和群体支持,没有人类社会中横向的合作和历史上纵向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发达的人类文明。人类的具有延续性的文明绝对不可能是由人类的某个个体单枪匹马的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个体相对于社会来说都显得太渺小,没有能力对整个文明做出决定性的影响。因而任何推动社会变化的力量都是由互相合作的群体所施予的。迪尔凯姆在否定一切非社会因素的原因后,认为每一个社会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既不能用个人的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由此,通过排除法,这种倾向必然取决于社会原因,而且本身构成一种集体现象。

读了这本名著之后,让我对自杀的定义、原因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迪尔凯姆作为经典时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其著作对社会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了《自杀论》后受益匪浅。在《自杀论》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在论述自杀本身,也不仅仅书向读者展示了人们为什么自杀,自杀是否正常,自杀有什么类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本著作中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尤显得突出的是其实证主义和运用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自杀论》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点来谈谈我对这本著作的体会。

《相对小孩》读后感_700字


“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只有这些小孩是绝对的。”这是《绝对小孩》的主要中心。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绝对小孩》是由著名的漫画家朱德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漫画作品,它用生动、天真的漫画把所有小孩在生活中的七情六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所有大人明白“每个小孩都是智者,他们洞穿生活的本质,那就是‘快乐’。”

瞧,六个古灵精怪的“绝对小孩”正向我们走来,他们就是不“正常”的小男孩“披头”、不想乖但总爱装乖的“五毛”、觉得自己并不讨厌的“讨厌”、满脑稀奇古怪念头的小女生“宝儿”、每天靠比赛生活的“比赛小子”和充满贵族品味的“贵族妞”。看着这些“绝对”的小孩,我总会想到生活中的我们,我觉得我很像故事中“五毛”、“宝儿”、“比赛小子”、“贵族妞”的综合体:在生活中,我很想好好地疯一次,但又希望像个小淑女;我喜欢像宝儿一样瞎想,“如果我多一条腿,将会是怎样?”;我虽然没有“比赛小子”一样逼他玩命比赛的父母,却还是有蛮大的学习压力;我在家里也喜欢当一回贵族妞,感受一下贵族的生活……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小孩,那将是一幅多么死气沉沉的景象!“绝对”的小孩就一定会有“绝对”的故事。

有一次“披头”和“五毛”一起坐在墙头聊天,“披头”忽然哭了起来,“五毛”就劝他说:“哭解决不了问题。”“披头”立刻大笑了起来,“五毛”觉得很奇怪,这时“披头”说:“你看,笑也没有解决问题。”说着又大哭了起来。

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哭笑不得,不过,我还有一个感悟:妈妈常对我说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这幅漫画加深了我对妈妈的话的印象: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哭,要想想怎样才能战胜困难,这样,你一定能获得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孩无处不在,包括在大人的心里也有一个小小的小孩,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人,希望他们永远像小孩一样年轻,一样天真可爱!

《论领导力》读后感2000字-冲突与和谐


领导者的行为:聪明与纯真。前面提到的两种逻辑结果逻辑和适当性逻辑,决定了领导者两种不同的行为基础。结果逻辑对应着理性的行为基础,而适当性逻辑则对应着基于身份的行为基础。后一种逻辑,不受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得失之限。

在它支配下,行为的原因仅仅是事情就该如此。它是天生正确的,正如克尔凯郭尔说的那样一个试图为自己辩护的宗教将不再是宗教。

通过对行动理论分支的划分,马奇告诉我们,当领导者与别的领导者进行对抗时,如果他的行动基础是理性的,那么行动的结果将符合博弈的规律,但如果行动基础是基于身份的,那么行动的结果将符合生态学的规律。

在生态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行动者分为两种,聪明者,完全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的机会主义者,(假设其他行动者都在做同样的事),有自信,偏好复杂战略;纯真者,按照义务与亲疏性行事(经常内化成为本能美德),信任周围的人,偏好透明的策略。

谁会在博弈中胜出?

显然,在现实世界中,纯真者是敌不过聪明者的。但当世界上充满了聪明者的时候,聪明不再能带来优势,纯真反而变成了稀缺的品质,并因为其值得信赖而受到欢迎。在一个充满聪明者的世界中,成为纯真者是个更优的选择,这样,纯真又会重新抬头、成长。但当世界充满了信任以后,机会主义行为将再次获得优势。

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聪明与纯真长期博弈的图景。总之,聪明常常能在短期为局部群体带来直接的利益,而纯真则为更广阔的范围带来长期的利益,但要实现这一切,前提是纯真者能够生存足够长的时间。最后的胜出者,应该是那些懂得阴阳相济,兼顾聪明与纯真的人。

但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此,马奇写道,我们对于一个领导者的评价和把他们仅看作普通的人的评价是不同的,一些令人钦佩的美德,可能对整个团体产生可怕的后果,而妥协和在道德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聪明,有时被证明是更有益的。

这就是说,所谓私德,不应用来作为评价领导者的重要标准。过去曾经认为,成功领导的背后是人格魅力,看来,这并不究竟。当然,如果能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截然分开,在私人领域讲究品德,在公共领域做好聪明和纯真的结合,那是理想状态。问题是,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能分开吗?如果不能,也许我们必须要忍受领导者个人品德缺陷所带给我们的一切不适,甚至痛苦。

卓有成效,富于进取心和侵略性的企业,是由充满人格魅力的正人君子们统率的,还是由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坏蛋们统领的?这还真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人性深处,本来就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正人君子们,背后不缺聪明,坏蛋们,也自有其纯真的一面。

领导者的环境:清晰与模糊。

领导者需要达成的目标,通常是清晰的。但他所面对的环境,却是日益模糊的。今天的商业世界中充斥着太多的复杂、动态和不确定。对于环境中相对稳定、静态的那一部分,可以用种种理性的办法来认识和处理,但这清晰的部分,在真实世界中的比例只会越来越少。

面对模糊的部分,理性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因而我们不难观察到,领导者在决策的时候,是非理性与理性并存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求神问卜之类的事情在领导者之中,从来就不乏市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领导的层级越高,就越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面对的环境会更加模糊。

话说到这个份上,你真的认为,现代不确定决策理论,比打卦问筮高明很多吗?让我们回到组织内部。组织中的秩序是清晰的,但权力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这就意味着,领导者行使权力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对组织秩序的驾驭。但不管怎么研究,领导者行使权力的方式中,终归有一块不足为外人道的模糊。而且,层级越高,越是如此。

这,是不是成功领导的核心秘诀?

可惜的是,即便在讲究知识扩散、赋能和唤起的今天,我们仍然未能完全揭开领导力中的这个黑箱。它到底是什么?用孙子的话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你去参悟吧!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像火腿肠那样,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出来。这使得领导力仍然是人类的一种稀缺能力,否则,这世界就忒也无趣了。对领导者的评价是清晰的,但其有效性,却总是模糊的。通常,正式的组织总有办法运用自己的评价系统甄别出晋升的人选。但是,赢得权力所需要的品质与行使权力所需要的并不完全一样。

一个人能够胜任新的职位,是因为他碰巧具备了那些并不完全一样的品质,但好运不会时时伴随着他,他终究会被提拔到难以胜任的位置。这就是人往高处走,终于难胜任的彼得原理。想要通过改进评价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是一厢情愿的如果真的可以,这早就不是问题了。但没有哪个组织敢于放弃自己的评价系统,即使它被证明是无效的。

这,也是尴尬所在。面对模糊,领导者有三种反应方式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用马奇的话说,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使组织去符合他们构建的模型来消除模糊性现实主义者试图操纵这种模糊性来建立自己的优势。他们明白如何在困境面前迂回,从而逆风航行浪漫主义者陶醉于模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他们喜欢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行为目标,从而参与到创造历史并建构其重要性的过程中去。

这段话优美而精辟,我怀着极大的热忱推荐这段话。但不管怎样应对,模糊也不会变成清晰,甚至模糊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笼罩在模糊之上的那层面纱被时间揭开。也许,正是模糊,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绚丽的背景,让我们更好地赏析领导力吧!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2000字


我最早读《道德情操论》还是上研究生的时候,是导师推荐的读物,那时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后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特别问在场的师生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他很喜欢阅读这本书,他语重心长的说,青年人应该花时间好好读读这本书。于是,我工作后,又重新把《道德情操论》读了一遍,得到了更多的启迪。

读懂一本书就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道德情操论》发表于1759年,迄今已有250多年。这部亚当斯密的成名作,可谓命运多舛。一方面,它被《国富论》的耀眼光彩所遮蔽。另一方面,学界对它的解读,却是见智见仁,众说纷纭。

写作《道德情操论》时,斯密还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这本书便是根据他在课堂上的讲义加工而成。他在《国富论》赢得巨大声誉后,还费尽心思,对《道德情操论》作了大幅修改,在临终前两年推出了第六版。

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现在的中国社会有些相似。18世纪初的英国(或者说20世纪末的中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利的愿望十分迫切,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英国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一类坚持原有的伦理观念,对腐败、奢侈、欺骗的盛行忧心忡忡,认为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将使整个社会伦理衰败、道德堕落;另一种则为私利和各种罪恶辩护,认为人性本恶。邪恶的本性促使人为了自利的需要而创造了各种财富,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一旦人们摈弃邪恶,社会就会萧条、贫困、没落。

与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不同,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既试图肯定市场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又试图在个人经济动机得以解放的条件下,为道德的重要性做出论证,这也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主题。我想,这就是温家宝总理为什么会5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并推荐《道德情操论》的原因。

斯密是一位把经济问题同法律和道德联系在一起考察的大思想家,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自己独创的广义道德哲学体系,重点阐释了狭义的伦理学。这与其法学思想和经济思想密不可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斯密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特色。只有读懂了《道德情操论》,才会了解他的伦理学和法学思想,才会准确把握他的经济学思想。才会懂得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道德情操论》在寻找富之路与德之路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在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寻求两全之道。在书中,斯密良苦用心的去论证,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既肯定了人们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也强调了这种追求必须是符合社会的一般规则,而不是无节制的贪婪。他乐观地相信,富之路与德之路一定能够统一。

《道德情操论》着重论述了正义之德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公平和正义是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保障,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和谐的经济秩序。公平和正义是生存生活的基础,保障人们的共同利益,承载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公平和正义能够协调个人发展、他人利益和整体发展三者之间的矛盾,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转。

《道德情操论》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存在于国家、社会道德的层面,对家庭、职场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书中着重解释了仁慈之德的内涵,强调在家庭或家族中,家庭伦理至关重要,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不仅是自然联系的结果,而且是道德联系的产物;职业中的同事关系、贸易中的伙伴关系等,也存在如何友善仁慈的问题。亚当斯密把社会团体作为慈善的主要对象,国家是最重要的社会团体,他把爱国者为国牺牲的行为视为最光荣的行为。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如果这个社会的每个人在追求利己的同时,都满怀利他的道德情操,才会是一个人人幸福,真正和谐的社会。

就个人而言,寻求发展,谋求进步,要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工作中乐观勤勉,在生活中合理消费,不欺骗,不贪婪,不损人利己,依靠知识和能力来取得职业中的信誉。对于整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我想,这也许就是《道德情操论》带给我们的时代启示。

喜欢《《相对论与时空》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相对论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