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

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

《倾听孩子》读后感15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倾听孩子》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倾听孩子读后感


倾听孩子读后感

笑口常开的孩子往往朝气蓬勃。他们在游戏中让自己和伙伴们都得到快乐。如果成年人和蔼可亲,允许孩子随意玩耍,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觉得被人理解,就会发出欢笑声。 有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不但让孩子玩得开心,还可以帮助孩子解除踌躇不安、恐惧和烦恼。游戏以孩子为主,父母的作用是通过笑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游戏的要点是亲昵、活泼地与孩子接触,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游戏叫做游戏中的倾听。

孩子不断成长着,随着年龄和身体各方面发展成熟,他们思想也在变化着,而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法随时与孩子在一起,更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所以,父母要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孩子多沟通、多互动。在这个专门的时间,父母们最好放下手边的杂事,以愉快的心情和孩子进行互动,可以是一起游戏、一起谈天等等。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家长的身份,在这时候,家长和孩子应该是最要好的朋友,从孩子的行为举止和话语中了解他的想法,同时尽可能的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喜欢的、是被人关心的。

这种专门时间应该是长期的,这样会让孩子的信任感增强。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式倾听来帮助孩子。例如在游戏中充当弱小的角色,做出逗趣的动作,并且在游戏中配合孩子,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放松自己的情绪。

作为幼师也是如此,除了照顾幼儿们,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等方面。幼师也要学会把握和幼儿的每一次相处的时间,在吃饭的时间、在游戏的时间,观察幼儿,不断地去了解他们。让幼儿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爱,让他的每一天都是充满活力的。

《倾听孩子》读后感精选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倾听孩子》读后感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1】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文章:有一次女孩说特别怕鬼,不敢一个人睡,还没说完一旁正在做家务的妈妈不耐烦地告诉她,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让她不要瞎想。

后来父亲将她带回房间,并没有告诉她这世上没有鬼,而是询问女儿,那个令她害怕的鬼长什么样子?她说是黑色的,看不清,自己一看他就消失了。

父亲和她聊了很多,其中包括一条重要信息“经常在放学路上看到鬼”。连续三天,父亲提前下班跟着女儿,想知道那个令女儿害怕的鬼到底长什么。第三天,他看到一个戴着帽子的中年男子在跟踪自己的女儿。他制服了这个男子并报了警,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学会倾听是我们成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和被倾听者,是给孩子最朴实而珍贵的礼物。

倾听孩子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分析孩子常见的几种不良情绪和行为背后,究竟都有哪些原因。孩子的本性并不坏,但是当他们产生了不良情绪,往往又不会正确表达,因此只能以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告诉你。

作为家长和老师,既要理解孩子背后行为的原因,也要学会正确倾听孩子,建立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如何去倾听孩子,三个要点分别是:

1、专注地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

2、感同身受地接受孩子表达的情感。

3、以及合理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有很多成人和孩子相处得并不好,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成人其实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来看。我们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确立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不仅要做到倾听孩子,更为关键的是倾听之后的行为落实。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交谈,同孩子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倾听他的需要和被需要。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2】

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是一种爱的技巧。倾听孩子要与孩子站在统一纬度,这个纬度不仅是思维在一个纬度,身高也在一个纬度,很喜欢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宗旨: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请蹲下来和我讲话。这就是同一个纬度。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某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现场的观众早已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却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于是他耐心地等待,听孩子把话讲完。没想到,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小朋友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主持人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这让林克莱特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在言说中得到了释放,在倾听中得到了呵护。这是一次诗意的交流。

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善意、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被孩子接纳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或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

倾听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说我自己就同意或者赞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从你的角度出发,对你的处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难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们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自己的工作里要让爱和耐心是成为本能,让倾听成为习惯。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3】

《倾听孩子》从关注孩子的心理着手,帮助小孩自信成长。充分哭泣是最有效的情绪修复手段。

目光回收。一直来都渴望得到倾听和关注。小时,父亲在外镇上班,家中里外都靠母亲一人,无多余的时间顾及我们。面对小屁孩的我,只要能吃、能睡、能玩,就好。闹脾气时爱在地上打滚,这时会吃一顿“竹扫须”,如果下手重些的话,母亲隔会儿会把我叫到身边查看“伤情”,我喜欢这样的柔情(这里有部分倾听),大部分情况却是打了,跑了,玩了,忘了。有些时候却也忘不了。比如自家做的杨梅酒,我会偷喝,瓶大人矮力气小,归还原位时会碰倒其它的瓶,导致瓶子留下裂痕,父母就会说我,虽然不严厉,但经常被说,心里就会不快,父母也感知不到我的不快。《倾听孩子》中遇到这种情况,会建议父母陪伴在孩子身旁,或者抱着,静静的,这时孩子会感知到父母的倾听、关注,感到安全,会哭,这表明孩子有情绪要宣泄。让孩子充分哭泣,哭泣能愈合创伤。因为有父母全程的倾听、关注、陪伴,随着哭泣逐渐消散直至停止,孩子得以完全把情绪释放,那接下来他(她)又是坚强和自信的,不留存有心理阴影。而我在对待女儿因一件事而哭泣时,会感到恼火、厌倦、愤怒、无助,会加以责备,以为只要止住哭声就可以了,而没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倾听孩子》要求父母在孩子开始哭泣时,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以便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所以女儿见我在看《倾听孩子》时,说了句:你有倾听过我吗?确实,对她的倾听不够。

笑声能密切与孩子的关系。笑口常开的孩子往往朝气蓬勃。笑声能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与孩子游戏时,父母要能捕捉到使孩子开怀大笑的笑点,并促使这样的机会多发生,快活大笑之后,孩子会感到父母的爱,感到安全。但不要胳肢孩子,胳肢孩子会在无意中占孩子的上风。

笑声有助于孩子消除恐惧感。大笑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信心。孩子有时比较敏感,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期望时、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时、受到冷落时等等,会使他们感到恐惧。感到惊恐的孩子会很难与他亲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触,他不能承受你长久的注视,也不会很快去试探并依赖他人,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不能松弛下来平静地享受亲友的陪伴。父母要慢慢靠近、温和拥抱、目光注视,给予倾听,协助他面对恐惧,恢复思考能力。

《倾听孩子》建议父母建立倾听伙伴关系。倾听与闲聊不同。闲聊时,谁都可以在自认为适当的对候打断别人,也可以随时转移话题,在闲聊中,交换思想与意见,收发信息。倾听伙伴关系中,倾听者的目的是协助伙伴发挥出全部的才智,听者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听上,不评价,不建议,说者则循沿着自己的思路,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父母最好找个倾听伙伴,诉说内心的想法,有助于减轻困难时刻常有的孤独感,更有助于有效的倾听孩子。

有父母倾听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不容易因受挫折而信心崩溃,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己得益于宣泄,从中增强了自已的'韧性和自信心。孩子不仅需要被倾听,成人也需要,每个独立个体都需要。自己入手一本,可随时翻看。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4】

当我看了作者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这本书后,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倾听”的意义,“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支持时,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及老师的这一弱点时,知道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物质是最容易实现的关怀,心灵的关怀却是需要我们用心来付出的,无疑也是更艰巨的付出。我们很难要求孩子和我们的看法一致,但是至少我们和孩子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有时,孩子会没有理由的哭泣,哭得不依不饶,无法收场,很多时候,父母把这样的哭泣视作“任性”,企图用呵斥、武力等方法制服,却发现收效甚微。其实,哭泣表明孩子感到伤心了。越是爱哭的孩子,越说明他心里深藏着一些痛苦和压抑,而哭泣本身能够让孩子获得释放与关注。

倾听,是一门艺术,让我们细心去学习它,揣摩它,将它运用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了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让孩子们无法完成,当我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掌握倾听艺术,就一定能走进孩子心灵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从《倾听孩子》这本书中知道了许多有关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让我知道在孩子的种种表现面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读过之后,感触颇多,倾听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倾听会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可以使你成为他们的朋友。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5】

看了《倾听孩子》这本书后,觉得倾听也是一种爱的技巧,其实我觉得对孩子的方式,与对待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方式,非常一致。

放假的半个月,我更加感觉《倾听孩子》太有效了,几乎每次都非常成功: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被孩子接纳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或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

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这一弱点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的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伤心了。越是爱哭的孩子,越说明他心里深藏着一些痛苦和压抑。而哭泣本身能够愈合孩子的创伤。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发脾气、大哭,以排解创伤,发泄平日里积攒的缺憾。你看刚才倾听奏效的一个表征就是:杰瑞说出来你平时经常对他发脾气,他内心掩藏了对你的不满。

当孩子得到有效倾听之后,会逐渐平息下来,并且开始转变。但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烦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能够,因为他们大脑的发育还没有成熟到那个阶段。他们可能会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来,并且讨好家长。比如杰瑞主动提出用鲜花代替奶油花,并且建议他自己带着小朋友去游乐场玩儿。我们要悉心捕捉孩子这种细微的转变,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当孩子出现美好、善良的行为时,我们要由衷地给予赞美,让这种行为保留下来。

倾听是一门重要的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倾听孩子不仅有助于亲子关系,亦有助于身边其他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婆媳、朋友、同事乃至上下级关系。

通过书中的观点,我觉得孩子的确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孩子们力有不逮!倾听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耐心才行啊!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6】

早有耳闻《倾听孩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当拿到手里时真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它。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浅!

看了这本书最受用的是再也不会为了孩子的哭泣、发脾气而伤脑筋了。以前,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我是自己跟着着急上火,他急我更急呀!现在好了,看到他发脾气能心平气和的冷静对待了。因为书上说了,孩子发脾气并不是无理取闹,那是他的一种发泄情绪的表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陪着他,倾听他,脾气发完后他又是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了。

另外,对待孩子的哭闹也是,没看书以前的做法是一听他哭闹,爷爷奶奶们是连哄带骗的要使宝宝停止哭泣;而爸爸妈妈呢,则是软硬兼施,生怕他以后变本加厉。看了书就释然了,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他会为了一点小事情而伤心的哭泣,这个时候,他伤心的已不是这个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让他难过的事情,都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伤痛,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现在正在自我疗伤,在康复过程中呢!而我们所要做的还是倾听,给孩子温柔的拥抱和抚摸,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他的身边陪伴他,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生气不理他的。如果可以,还要让孩子把他伤心的事情告诉你,向你倾诉。你会发现,雨过就是天晴哦!

想哭就哭吧,孩子!爸爸妈妈陪着你!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7】

当我看了作者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这本书后,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倾听”的意义,“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支持时,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及老师的这一弱点时,知道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物质是最容易实现的关怀,心灵的关怀却是需要我们用心来付出的,无疑也是更艰巨的付出。我们很难要求孩子和我们的看法一致,但是至少我们和孩子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有时,孩子会没有理由的哭泣,哭得不依不饶,无法收场,很多时候,父母把这样的哭泣视作“任性”,企图用呵斥、武力等方法制服,却发现收效甚微。其实,哭泣表明孩子感到伤心了。越是爱哭的孩子,越说明他心里深藏着一些痛苦和压抑,而哭泣本身能够让孩子获得释放与关注。倾听,是一门艺术,让我们细心去学习它,揣摩它,将它运用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了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让孩子们无法完成,当我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掌握倾听艺术,就一定能走进孩子心灵的!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从《倾听孩子》这本书中知道了许多有关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让我知道在孩子的种种表现面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读过之后,感触颇多,倾听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倾听会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可以使你成为他们的朋友。

现在我刚接手小班,因为小朋友们的年龄比较小,刚刚开始接触老师和小朋友,孩子们对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所以在新学年开学那段时间,班级里真是状况百出,有的小朋友哭着喊着找妈妈;有的不会自己倒水着急的直跺脚;有的按住所有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玩……其中有个孩子叫徐子涵,她刚来到班级时给我们几位教师的感觉就是小大人,她从来不会因为父母的接来送往而哭闹,但是慢慢我发现她很自我,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她经常会有推倒别人、抢别人玩具的举动,对此我试图和她谈心,但她对我的话题很少感兴趣,后来我看见她对班级里的新玩具兴趣浓厚,于是我就像个孩子似的和他一起做游戏,渐渐地,徐子涵喜欢找我玩,喜欢找我说话,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共享玩具了,正如《倾听孩子》一书中说的那样:“作为倾听者,你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松弛某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交往的意识与自信。

倾听,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需要被倾听,但如何才是最有效的倾听呢?打个比方,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得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学会“倾听”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世界里有惊人的乐趣,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要比单纯的对孩子说教到的效果要好很多。做孩子的朋友要比做孩子的教师要快乐得多!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8】

最近读的一本书《倾听孩子》,作者帕蒂.惠芙乐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倾听这一简单动作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一再强调倾听所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作用。作者认为让孩子倾诉,父母去倾听,孩子自然会宣泄出不良情绪,继而充满正能量,自己找到带给自己不良情绪的问题症结所在,并解决它。因为当我们努力的去做孩子的倾听者,孩子才会对我们更加信任,更加有安全感,才会在倾诉中宣泄,进一步才有勇气有办法解决自己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想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只有他自己(她)从内心发现问题所在并积极想办法解决,才真正有效。作为父母,言传身教,引导劝说,甚至代劳,最终都要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让他(她)自己去思考去行动,才对解决问题有作用。而本书的作者认为,倾听是最有效的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问题的办法。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让孩子畅快的倾诉呢?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怎样成为一个好的有用的倾听者。其中“不发表自己的建议,只做一个倾听者”这一条至关重要。另外,我们要学会找到或创造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孩子无障碍地敞开心扉地向我们倾诉,当孩子开始倾诉时,我们要专注地倾听,等等,这些都是成为有效倾听者的关键。

这让我想到,我常常在我的美容师那里,不由自主的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愁,而我的美容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况且,她从不会给我建议,总是引导我不断诉说,每次我都心情很舒畅。我常常纳闷,是什么力量让我不断的去我的美容师那里,是她的美容技术吗?不,不是技术,是那个令人放松的环境,是她的善于倾听,才吸引我不断地去。还有妈妈,她总是非常喜欢和我在卫生间里,关着门,畅快地聊聊,聊完之后,总是心情大好,干什么都有劲。去了北京之后,也总想回阿克苏,其实妈妈想和我畅聊也是她总想回来的原因之一。从我自己和妈妈的感受,我们不可小觑倾听和倾诉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何曾认真地倾听过儿子的任何倾诉?总是他刚一开头说,我就生硬地打断,然后非常教条地告诉他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我得到的结果总是孩子皱紧了眉头,闭紧了嘴巴,离我远去。我们成年人尚且需要倾听的对象来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何况是孩子呢?仔细想想,我们的确总是不专注不耐烦孩子的发言以及情绪的宣泄,总是打断和阻碍他(她)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总是急不可耐的给出自己的建议,以为那才对孩子有帮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比我们成年人少。如果在父母这里,在学校老师那里,他们找不到倾听的对象,他们就会出去找。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却有了一帮似乎比父母还亲的朋友,甚至恋爱的对象。

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我相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孩子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倾听孩子》读后感【篇9】

作为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同样也是爱每一个孩子的。不管一天的工作多么辛苦,但只要看见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就什么烦恼都会抛之脑后了。

有时候周末放假了尤其是放长假了,心底里最想念的还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很多人都说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都是幸福的,而且越活越年轻。是的,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虽然孩子们有时候会有点调皮,但是没关系的这就是孩子们。

其实一开始刚进入幼儿园工作时,我并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去沟通、去游戏。那时候的我总以为小孩子可能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所以很多时候总是喜欢“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但时间长了慢慢的我也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小孩,才发现孩子真的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小小的身体里,有自己小小的小心思,有自己喜欢的做事方式,我们常常会说孩子们都是一个个“小机灵鬼”。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有榜样作用,有时要有一定的权威,但有时也要在孩子们游戏中是一个弱者,去观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当我们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其实有的时候事情并不是我们眼睛里能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就是在各种冲突中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分享。老师不能先入为主的替代孩子们去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倾听者的身份是很恰当的。

《倾听孩子》的读后感


早有耳闻《倾听孩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当拿到手里时真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它。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浅!

看了这本书最受用的是再也不会为了孩子的哭泣、发脾气而伤脑筋了。以前,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我是自己跟着着急上火,他急我更急呀!现在好了,看到他发脾气能心平气和的冷静对待了。因为书上说了,孩子发脾气并不是无理取闹,那是他的一种发泄情绪的表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陪着他,倾听他,脾气发完后他又是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了。

另外,对待孩子的哭闹也是,没看书以前的做法是一听他哭闹,爷爷奶奶们是连哄带骗的要使宝宝停止哭泣;而爸爸妈妈呢,则是软硬兼施,生怕他以后变本加厉。看了书就释然了,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他会为了一点小事情而伤心的哭泣,这个时候,他伤心的已不是这个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让他难过的事情,都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伤痛,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现在正在自我疗伤,在康复过程中呢!而我们所要做的还是倾听,给孩子温柔的拥抱和抚摸,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他的身边陪伴他,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生气不理他的。如果可以,还要让孩子把他伤心的事情告诉你,向你倾诉。你会发现,雨过就是天晴哦!

想哭就哭吧,孩子!爸爸妈妈陪着你!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曾瑞淮

一、简介

(一)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二)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孩子,挑战》读后感1500字


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吗?——《孩子,挑战》读后感1500字:

当老师近20年,做母亲十几年,我曾得意于自己的知之甚多,甚至轻易地对别人指手画脚。可是读完《孩子,挑战》这本书,我却悚然一惊,仿佛听到有人当头棒喝: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吗?我不得不给出否定的答案。

为什么?因为我的所知,不过靠比孩子多读了几年书罢了,我并没有因此而避免了母子之间的争战。反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在抱怨他不听话,他在埋怨我不讲理,相看两相厌。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呢?请你随我一起走进《孩子,挑战》吧!

这本书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书中最妙的地方就是有大量的案例,即使不懂心理学,也能够实操。可惜,书中的案例大多针对青春期之前的少年,因此本书对小学生家长最有助益。当然,若是宝宝只有一两岁时,家长就读到此书,那简直是育儿宝典啊!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把责任还给孩子。

在你家有没有这样类似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就是只要孩子一...你就会...

小学三年级时,儿子的作业成为每日闹剧的导火索。只要他超过十点没有写完作业,我就会发火。抱怨他的磨蹭,怨恨他的晚睡,担心他的身体。儿子从开始的惶恐,慢慢变得麻木,而作业依然天天很晚。就这样对峙了半年,作业横亘在我们中间。他不是不写,就是要先玩儿够了,再熬夜写。无策之下,我不得不放手,只能祈祷每天的作业少一些。

什么时候开始,作业不再写到很晚了呢?大概是自从发现写作业到很晚,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成绩后,我的注意力终于不再焦灼的时候吧?

当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督促、鼓励、批评、责备都不如放手管用。现在读了《孩子,挑战》之后,我终于知道了原因,是我的焦虑,替代了孩子的成长。

那年,孩子从普通校转入一所重点校,为了避免被拉下,暑假中我就带着他读书、写日记,自然对他在新学校的一切无比关注。家长群中,老师发的消息,就好像一次次警报。数学全对没有他,语文出错有他,英语默写终于全对了……这样战战兢兢的一天过后,可想我对孩子的态度。所以只要他的作业不能不按时完成我就焦虑,我惩罚他不能游戏,他回报我拖拖拉拉,反正作业是妈妈的事。就这样,我用所谓的虚荣心,破坏了孩子对作业产生责任感的机会。

幸好,我最终败下阵来,现在作业的事情,我只是稍加提示,至于什么时候写完,那是你的事情了。目前看来效果良好。

2、不要有权利之争,不做一个控制狂家长。

也许是当老师久了,我发现自己总有个忍不住“指点”别人的毛病,而受此害最深的大概就是儿子了。因为在我眼里他总是有各种小毛病,所以穿哪件衣服、读哪本书、选择哪个兴趣班,我都要插手。

并且教训起孩子来,更是一套一套的。他刚学弹琴时,总是高高兴兴。但是在我对他的错误表现不满、在我批评他不刻苦练习后,他对于钢琴的兴趣骤减。于是每个周五的钢琴课,成为我们俩个的拉锯战。他总是以各种借口拒绝上课,而我要在电话里上演从和风细雨到暴风骤雨的独角戏。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意识到对“权利”的争夺,才是我们两个冲突的根本。因为我看重钢琴课,他就一定对着干。而我呢,只要他去就行,无论是哭着吵着还是闹着。唉,控制狂真是要不得。

3、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跟据归因想对策。

在《孩子,挑战》一书中,作者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每一个孩子调皮、不守规矩、做坏事的原因。其实,孩子们只不过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罢了。一个不停地打扰妈妈做事的孩子,也许只是想妈妈陪他玩儿。而一个故意欺负妹妹的男孩,也只不过是因为被妹妹夺走了在家庭中的地位而已。我们要学会努力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然后满足他的心理需求,错误的行为自然就会渐渐消失。

总之,这本书值得所有为教育孩子而困惑的家长读,适用于所有想当合格家长的人。虽然就像没有一种药能包治百病,也没有一本书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只要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定能天天向上。作者:胡喜平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倾听孩子的心声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倾听孩子的心声

暑假是教师放松身心,充分享受假期生活的好日子,同时也是充电的最佳时期,《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就是我在假期中阅读的。书中第四章讲到了听与倾听是有区别的,教师不仅要听其声音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倾听,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耐心付出时间和理解幼儿的语言,和幼儿在一起的时候,要给他们时间去形成、创造自己的语言,并分享他们的想法。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才能更好的伴随幼儿共同成长。倾听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倾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通过倾听来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就是在倾听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幼儿喜欢表达,是因为他学会了倾听,通过倾听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怎样去表达,表达后很想得到老师及家人的鼓励和表扬,所以,幼儿是在倾听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我们面对的就是3-6岁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他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不会吸纳别人的意见,更不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就是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然而,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师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陪伴其共同成长。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真诚的对话。

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就可以,还用专门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吗?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懂多少?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愿意向老师倾诉。聪明的教师应该注意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表达或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对孩子来说,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放松,因为无论是忧愁还是欢喜,都有人与他分担,与他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倾听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面对幼儿的语言和心声,我们有时会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却连一只耳朵也未打开,无视幼儿心声,更谈不上让幼儿的心声在自己的内心激起任何涟漪。作一名优秀的倾听者,我们必须在认真、真诚倾听幼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想法进行理解,而后加以筛选、综合、评判由此做出的相应回应,这就是反馈倾听,反馈能使教师在发现幼儿问题的时候及时指导幼儿改进,使幼儿的错误行为在第一时间里得到纠正,使幼儿优点得以发扬,同时,也让教师自己净化了心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自身人格品质的发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态度。

其次,要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然而,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是要用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与孩子们一起经历共同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之路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教师关注幼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府下身来,平视他的眼睛,深观他的内心,理解他的发泄,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们又捣乱了真烦人,怎么这么多话不许搞破坏啦等责骂声,那肯定是老师在训斥犯错误的孩子。而结果呢,老师满脸怒容,孩子则是满脸恐惧,自信也逐渐消失。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往往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小题大做,这就来自于尊重和幼儿有关的每一件事。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无论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不要打断她,更不要急于给孩子肯定和否定,因为孩子想象和现实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认为孩子说的话有些是谎话,我们要在倾听的同时多鼓励孩子想说,敢说,愿意说,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走进童心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喜欢你,让你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1500字


终于把第四本看完,越是看到结局,心情真的是越不好,第四本讲的莱农和莉拉壮年和老年的故事。在跟尼诺生完孩子后,莱农终于发现了尼诺渣男的一面,她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事,最终摆在了眼前,让她痛不欲生。

尼诺跟家里五十多岁的保姆发生了关系,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就这样,莱农终于有了勇气离开尼诺了,我挺认可书中的一个观点的。尼诺一直对自己的异性恋不是很确信,所以通过跟各种女人发生关系来证明或者肯定自己的异性恋。还有就是他骨子里的基因,是一个轻浮的男人,遗传了他父亲的轻浮,更超越了他父亲的猥琐。

莉拉是尼诺唯一不图目的爱过的女人吧。莉拉最后的遭遇,真的好让心心痛。她的女儿蒂娜失踪了,在大街上丢了,这个打击对莉拉来说是致命的,她的生活从此支离破碎。想想那些走丢或者被拐卖的小孩,他们要吃多少苦啊,同样的,他们的父母,吃得苦,受的罪更大。你不知道她是死了,还是伤了,不知道她后来会经历什么样的痛苦,不知道她的命运会怎样。就像恩佐说的,如果她是死了,看到尸体后,会给她安葬,会有出生有结束。但是他们的女儿,就这样失踪了,所有人都找,没有找到,一个家庭也毁了,最终莉拉也消失了。

小说看到最后特别的让人伤心,还有好多感受,都忘了。就像置身于故事之中,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当然我知道,我不是任何的一个,她们的经历那么曲折丰富,只是能看到某些影子,跟我们很像,跟我们所有的读者,读过后,都会觉得书中有自己的影子。

一辈子是怎样过完呢?从小很生活穷,对抗生活,一步一步并深入生活,最后遍体鳞伤。富裕的生活过上了,心理上的伤悲谁能懂?无论是莉拉,还是莱农,甚至是尼诺。莱农虽然读完大学,并且以作家身份出版过很多书,小有名气。但是我很不喜欢她,有很多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识提高而改变自己作为庶民的本性,她外表上是一个阔太太,社会地位和财富都不缺。但是她内心还是那个生活在那不勒斯地区的贫穷小女孩。通过她处理家庭问题,处理跟女儿们的关系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或许,就是这样吧,有些东西是从你出生后就注定了的,再怎么努力,只能掩盖不能去除。通过读书、学习,会改变一些丑陋的做法,会反思,会提高自己的行为,可是,到了关键时刻,考验人的时候,是不是还会暴露本性?

莱农对自己丈夫的行为,对丈夫家人的行为,对她父母兄弟姐妹,对她三个女儿,都是失败的。唯独我觉得她对莉拉的友情是成功的,或许,她最爱的人根本不是其他人,她最爱的人是莉拉,甚至超过爱尼诺。

看网上说,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恍惚好久,一两天,一两个星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19年再也不想读书了。或许是处于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或许是我自己的原因。不过仔细想来,还是归于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

一生,短暂的一生,到底要怎样过?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底要怎样选择?不甘平庸和贫穷,那么追逐一生,又会留下什么?最可以肯定的是,我会写一部小说,不再是写什么TFboys校园故事那种乱七八糟的网文了,也不会写空白页那种没有经过思考的小说。

我要写一本真正的,经过我构思酝酿的小说。先想故事主线,再构思大纲,再写人物分析,再构思章纲,一步一步,最终会完成一部小说的。什么时候写?灵感来自哪里?能写好吗?我不知道。也不在乎。或许很快,或许很多年。但是我想把这个目标定为这一生中,一定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只是想留下一些什么,在我人生结束之后。

pS:在上尉诗人那篇中写到过,去California听詹姆斯布朗特的《California》是我的一个梦想。那第二个就是写一部小说啦。希望这些小目标都会实现,我要加油。

倾听读后感


倾听读后感(一)

前些天,读到一篇题为《倾听》的文章,颇有一些感受,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如何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呢?

我们倾听什么

(1)倾听学生的妙想。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想法和创见,因势利导,发掘学生的智慧。

(2)倾听学生的童心。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世界,以自己未泯的童心相待,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3)倾听学生的错误。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听到言辞背后的情绪、需求,并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这种乐观的期待能够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让他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5)倾听学生的一字2020之差。有时抓住学生的一字2020之差,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去发现、探讨、补充,自己来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怀疑、不断的补充完善,加深了学生之间高水平思维的沟通。

(6)倾听学生的离经叛道。思维的空间本来就是无限广阔的,科学探索的兴趣往往是在所谓的离经叛道的答案中培养出来的。当学生的答案和我们预想的答案不同甚至离题万里时,我们是否想到这可能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呢?

我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让学生的思维在我的怀抱中驰骋。


倾听读后感(二)

多读书,读好书,的确能使我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这不,星期六,我坐在书桌前,捧起我最爱读的《小故事大道理》,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当我读到《倾听》时,这个故事使我感到了无比温暖

故事讲的是小王,因为受不了下岗夫妇摩托车的轰鸣声和女孩吹箫时的难听,所以向朋友诉说了苦衷。他来到朋友家,用耳朵听到聋哑小孩学说话,那声音含糊不清,很是刺耳。朋友却用爱听,感觉声音不那么刺耳,反而很美妙。小王用心,用爱,听到了下岗夫妇的艰辛与收获,听到了小姑娘的勤奋与进步。

用耳朵听聋哑孩子的声音,很刺耳;如果用心,用爱去听,就感觉很动听,很欣慰。这世间的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

是啊,用爱倾听。生活中,无论在哪里,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我楼上的奶奶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有点跛脚。每天早晨,我都会被哗的声音吵醒,然后,被沙沙沙沙的动静吵起床。时间久了,我都想上去找个说法。这到底是什么声音?原来,楼上的奶奶每天早晨都要往地下洒点水,再用扫帚扫干净。一天,两天,一星期,三星期,一个月,我试着用心,用爱去听每天早上的这段声音,渐渐地,渐渐地,我能听出奶奶的勤劳,这段扫地声仿佛是奶奶叫我起床的铃声呢!

如果你没有用爱去倾听,那么这个世界上,许多被掩藏的美妙与和谐的声音,将会离你远去,你得到的只有刺耳与聒噪的音律。爱,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用爱去倾听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那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声音。让这些声音伴我们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走过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 (1500字)


以一种几乎神圣的感情读完了全书,我似乎已经完全融人了这个单纯明亮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我们都曾拥有过,你的过去、我的童年、他的现在。

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孩子在大人眼里是如何地可爱,只是,每当妈妈高兴地说起我小时候干过的种种坏事,我总会很不耐烦地逃避这些话题,并且十分不理解母亲眼中异样的甜蜜与兴奋。是的,尽管我也曾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但我不喜欢婴儿,甚至有时还讨厌过小孩子,婴儿好像总是和尿布、哭声这些讨厌麻烦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他们总爱在我想静心的时候弄出些响声,他们的调皮也会让我心烦,让我无法专心地做作业。

让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他们,大概就是因为这本书,书里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好奇的,所以他们流露出来的是人性中最真、善、美的一面。我好笑于安安的幼稚,他是一个男孩,听了妈妈讲的灰姑娘的故事后却下定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公主,他的理由简单又充分:因为做了公主就可以嫁给王子,得到幸福;我常常被书中可爱孩子的语言逗笑,他们会把蓝色含糊说成恩色的,把bird(英语鸟)叫成啵,把怪物说成外物;我也会惊叹于小孩子们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次,妈妈要打老大(他半不小心半故意地把老二的衣服剪成一条条),这个可怜的闯祸者在妈妈的怒视下只得把小手臧在衣服底下,连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而刚会走路的老二则伸出两手环抱着哥哥的头,把笨重的整个身子覆在哥哥身上,喏喏不清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妈妈被感动得悄悄离开了,身后满屋子的蛋糕味令人心醉。

可是,当我乐此不疲地将这些趣事一一道出时,我突然惊奇地想到,我的童年到哪儿去了?我是不是曾经也像他们一样可爱、美丽、惹人逗乐?现在的我不是个孩子了,我不会像三岁的安安那样穿着围兜裙撒着丫子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我不能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我也学不会在母亲生气的时候装傻充愣,让她破涕而笑。我的世界里有的只是成堆的作业和准备不完的考试,我时常会惹妈妈生气,和爸爸吵架,每一次结果都是不欢而散。

我无比沮丧甚至悲哀,在这一片忧伤的思绪里,我恍惚又回到了从前:小时候的我老爱破坏东西,拆过板凳,弄坏过三个录音机;小时候的我很会耍小聪明,有一次,我趁着大人不注意,把家橱的抽屉一个一个打开,然后沿着边缘一级级踩上去,伸出小手把那罐原来离我有一米高的糖罐顺利地拿到手;小时候的我说话总是说不清楚.被逼急了就会咬人;小时候的我很调皮,喜欢爬上阳台看窗户外的风景,一不小心摔在地上,屁股还被衣架钩子戳了个洞,疼得我哇哇叫;小时候的我爱搞小花样,年纪不过七岁却要吵着嚷着写日记,写来写去也只不过是四个字:妈妈你好。歪歪扭扭的几个字,我却很得意,仿佛完成了什么大事一样,以为自己成了个大作家,沾沾白喜好半天。估计那时的我连什么是信和日记都还搞不清记忆里,童年的我坐在撒满阳光的晒台上,温暖的霞光照着我手中的书,透过窗,我隐隐约约地听到大人们在谈话,像潺潺的流水,流入心田,舒坦、温馨、安逸,幸福笼罩着幼小的我。

童年最幸福我突然从记忆的梦中醒了过来,嘴里还轻声呢喃着。我突然又想起前一天表姐对我说的话:你们现在读书真开心,我现在实习工作了总感觉累,哎,不知怎么我又怀念起以前读书的日子了我明白了,要珍惜童年,不,要珍惜现在。生活是否明亮是要靠你去感觉的。我的童年没有淡去,它还在延伸,只是那个自以为是的童话单的小公主已经长大了,她学会了自已去寻找幸福与快乐。

阳光再一次照亮了屋子,墙上镜子里的我眼睛旁还泪痕未干,头歪着,脸上拖着两条鼻涕,只是那张嘴还傻傻地笑着,恍惚间,那个镜子前的女孩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身后的世界明亮,发着热光,仿佛在微笑地告诉其他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你们,这些天使们,都是上帝为你们爸爸妈妈创造的奇迹

四年级:会飞的笑

喜欢《《倾听孩子》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