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

《闻香识女人》读后感1000字。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也许"《闻香识女人》读后感1000字"就是你要找的,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闻香识女人读后感范文两篇


《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超值金版)》内容简介:每一个女人都散发着属于自身气质的花香,闻香识女人,这是《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超值金版)》将为您展现的景致女性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及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同学们喜欢!

闻香识女人读后感范文一

魏凤莲、沈建菲编著的这本《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超值金版)》共分十一章,第一章讲述透过女人的眼神、微笑、外形、装扮、语言、举止等细节,能够看穿女人的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女人被称为少女,无忧无虑、真诚坦率。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就像一滴露珠,纯洁透明得让人一眼望得到心底,唯恐一阵风都给吹碎了。她们眼神中透着灵性、透着清澈,这种美丽就像清晨中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蕊,青翠欲滴。这是本书第二章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第三章中,我们从女人的书卷气质赏识女人,重点介绍了从古至今的才女,如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庐隐等。第四章中,我们细数女人经营婚姻后花园的点滴。在第五章中,让我们一起领略母性圣洁而光彩的温柔。

在本书中,各种极富魅力的女人们如同一颗颗珍珠被我们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职场中的杜拉拉、董明珠、杨澜、玫琳凯艾施;交际场上翩翩而舞的唐瑛、陆小曼;政坛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武则天、孝庄皇太后、希拉里、撒切尔夫人、埃及艳后;文体界的邓亚萍、玛丽亚凯莉、朱丽亚罗伯茨、乌兰诺娃每一个女人都灿烂绚丽,每一个女人都是一段传奇!

在最后两章中,分别介绍了国内南北女人的性格特点。东西方不同国家女人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黄皮肤也好,黑皮肤、白皮肤也罢,每一个女人都璀璨夺目,各具特色,可爱非常。

当您捧起这本《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超值金版)》,读罢书中不同女人的故事,您会发现:原来每一种途径都能获得幸福。

闻香识女人读后感范文二

好女人是一首诗、是一支歌、是一幅画、是一本书、是一束花、还是醉人的美酒、淡雅的清茶,从来没有统一的答案。女人的美丽与优雅、性感与浪漫、恬静与柔情、洒脱与活泼、风韵与香气真是千姿百态女人味,没有矫揉造作的行为。古典式女人是以擅长琴棋书画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与否,而现代式女人是进得厅堂、下得厨房、听歌剧、弹钢琴、读经典、论时尚、写美文其展现的独有个性魅力与才智,如诗、如歌、如画、如花,能带给你无穷无尽的回味,享受与消魂。

有一种女人天生丽质――属柔顺型的香味。一袭如瀑长发垂落肩边,给人一种清新爽洁的感觉 这种女人风姿绰约,言谈之间常常浸润着一股淡淡的温柔,犹若西子捧心,让人怜惜、爱不释手,她们具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 她们完全自然地散发出晨光、月影、清风般的气味。 往往让人联想到刚采的花朵,成熟果实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丝丝缕缕的感觉,耐人寻味,令人神魂颠倒。

有一种女人气质高雅――属古典型的香味。一如古典的美丽动人心魄,举手投足间牵动他人心思,庄重矜持与成熟优雅的完美结合,好似香香公主般在自然中吸引着别人。这种女人文采飞扬,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让你欢喜,让你忧愁,当你遇见后,就不会忘记。高雅的生活习性,俗气的东西难以融入了她的空间,俗气的人也不会成为她的朋友。但她不乖僻,只是常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周边的环境与事物,以示其较高社会地位与富有。喜欢徜徉于黄昏的落日余晖,漫步于晨曦微露的徐徐清风,沉醉于情思朦动的幽想,陶醉于幽幽的烛光晚餐,沐浴于情深意浓的音乐,那种高雅古典气质,犹如百合、栀子、兰花、檀香那股清新淡雅的幽香,恰似凉爽的清风,徐徐袭来,令人流连忘返。

有一种女人清纯活泼――属花魅型的香味。天生聪慧、活泼开朗、纯洁清新,她尽情挥洒青春,仿佛拥有无限活力,因此,她的每一点都闪烁着光芒,展现出独有的娇柔妩媚和天真烂漫。她们对美好的世界和生活中的梦想有着很大的渴望,带点儿幼稚,但甜美可爱。那种香味就如铃兰、橙花、玫瑰、桃子一样,一定会让你感觉到甜味的馨香,满天的香气,一点一滴地渗入心田,与之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定会引为益友。

有一种女人风风火火――属麻辣型的香味。嬉闹中让你领略她的才情,言语中让你感受她的美丽。她拥有智慧与美貌,时如天使,时如精灵。她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时间、知识、能力,因此她经常有比别人更美的想法且很有创造力。她能在最紧张的情况下也能考虑许多事情,有时突然就会出现一个奇异的想法。诗歌、梦想、玩笑、即席演说是她天生的才能,巧妙托词、幽默爽朗,生活中常有小窍门。她们在社会上会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于叱咤风云,巾帼不让须眉,这是一类成功的女人,也是一类付出最多的女人,但她们懂得有付出就有回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她们带来了集柠檬、留兰香、非洲菊、火鹤花多种神秘、调味、苔藓般的复合香味,展露着千姿百柔的风韵。

有一种女人乖巧真诚――属甜淡型的香味。她没有敌人,她没有心机,温婉、乖巧,是天生的东方女子的温柔贤淑。无论是化妆与否,穿着名牌与否,人们从不议论她的外表,而总是描述着她的善行、爽朗的笑声以及她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女人会成为良友、贤妻、孝女、慈母。因为她的善良,她的随和、包容与亲和力,最令人感动和依恋,她对群体气氛很有利,与她相处,就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婆婆话》中那种典型淳朴的贤妻良母,无不自如,舒坦省心。这样的好人即使有时候发火,别人也能理解她,她带着我们从孩提时代就已经熟悉的香味:香蕉、香草、巧克力、肉桂和苹果味。这些香味使我们充满了对爱和奉献的渴望,激发起一种满意的情感,本能地把这种情感,转用到这种摄入灵魂香味的女人身上。

有一种女人含蓄深沉――属神秘型的香味。她无法让你了解其性格,她不会让你知道其有什么心思,往往让你不自觉地产生敬佩。她是个非常可爱的女性,一个幸福的女人,性格不复杂并且具有内在价值。坏情绪她几乎没有,即使有,至少她不在人们面前露出这种状态。她是有权威的,并且能轻易获得人们对她的好感。她是社会型的人物;在学校她曾是主心骨,在工作中她常被委托解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她说的话总是非常恰当,能让双方信服。她从不出现在第一线,从不扮演女经理、女歌星、女工会活动家或女政治家的角色。她并不是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而是不想去竞争,她的内涵就像雷雨过后的空气般地清新透明,像嗅着紫藤、香忍冬、风信子那样的感觉,真是于无深处脉脉传情。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聪慧的女人懂得如何避免用女人的弱项和男人的强项比,懂得如何用女人的强项和男人的弱项比。一个幸福的女人无论走了多远,走得多累,眼神中、仪态里、言语中,永远都抹不掉那种优雅、那份灵秀,仿若一曲情歌、一泓清水。内心幸福的女人无论那时多辛劳,别人觉得有多苦,她都能安之若素。幸福花开,只存心间!做人做事做强者。

闻香识女人是一本好书,给我的感触颇深......

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导读:本书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坤专门为第四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撰写的活动用书。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读书改变命运,读书点亮智慧人生。徐坤老师倡导女性朋友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以此来带动整个家庭、并进而带动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闻书香而识女人,舞翰墨以晓天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闻书香识女人读后感

王红旗 《闻书香 识女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坤为第四届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奉上的一部新作。徐坤以智慧幽默、犀利深刻、侃侃而谈的妙趣横生,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平易亲切,讲述了自己如何从读书到写书、再到品书论理与识人的读书心得与创作心得,表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读书点亮智慧人生、读书改变生存命运的意识觉醒过程。因徐坤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太多的爱心真诚与姐妹情谊,阅读起来更是字字入心,句句扣理,颇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性思想成长与精神解放的必读教材,更是一部能够引起女性共鸣的心灵读本。

她开篇就现身说法,以散文来回忆读书是自己童年的最大乐趣,用偷着读书饥饿读书,来描述读书给自己内心带来隐秘的快乐。并且,在和祖母、母亲与自己的比较中娓娓道来,读书如何成就自己人格的爱与善、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何照亮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渐渐地,读书与写书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读书是追求精神快乐的一种方式,是完善自我的必修课。这些亲历的读书经验,有一种带着体温的鲜活感,体验感。从中可以悟出如何读书才能读有所获,读有所用,以书相伴成长。

第二、三、四章,是徐坤不同时期引起文化风暴的短论力作。那种嬉笑怒骂的侃侃而论,酣畅淋漓的一语破的,对女性意识的凸显、男权文化的剖析、男性形象的重审,对女性现实困境的洞见,以及反思女性主义的论断,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文化批判与性别关怀。甚至,她以双调夜行船的仪式,通过灵魂黑夜,考察发现男女不平等关系的全部秘密:男权统治与男权中心文化世代相因的袭染与异化,把倾斜的情感关系内化成了亘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如当年《因为沉默的太久》发表之后,那位自诩为学术权威的丁先生再无还手之力,终止了一场性别之争。她对女性历史地位与现实处境成因的精辟思辨,会如精神之光注入灵魂而使之豁然开朗。

女性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徐坤在第五章里提出读大师、吟经典的读书理念。大师是成就经典的大师,经典是大师笔下的经典。不仅要阅读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个人传记,还要阅读经过经典化过程的大师作品。因为读大师、吟经典能够与大师的真我相遇,更可能遇到更好或未来的自己。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谈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从这个方面讲,徐坤阅读的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当年启迪她的女性著作,莫言、库切、门罗等等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可以堪称经典,女性都可以拿来重读。另一个方面是,女性读书要有选择的读好书,要超越性别国界樊篱,汲取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营养,才能塑造理想自我,主宰自己的命运。

徐坤的五部中短篇小说束为最后一章,即《厨房》《狗日的足球》《遭遇爱情》《橡树旅馆》《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展现出女性遭遇的爱情、婚姻与婚外情问题。尤其是厨房广场庙堂的意象,对知识女性命运是一种预言性隐喻。在我看来,既然女性经历了从厨房拎垃圾、在广场摔跟头的疼痛涅槃,新生也就不远了。庙堂虽高,在全球化时代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智慧女性群体,正在成为一道举世瞩目的当代风景。阅读着徐坤这些刚柔相济、观照深远的文字,人类平等和谐的希望,顿时在心中冉冉升起。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1000字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陆犯焉识读后感”,欢迎阅读。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想必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来完完成一篇读后感。请阅读以下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题记

曾看过电影《归来》,为那段最终没有归来的等待而伤怀,被遗忘的人只能活在记忆里,爱不再复苏,只能缅怀。

带着更多的期待与遐思去读原著,发现故事原本可以又是多种情节,主人公也没有陈道明演的那么重情重义,他对婉喻的爱并不是那么忠贞那么热烈……呵呵,一切源于一个枷锁。

焉识父亲过世较早,继母长他十岁,他作主把可怜的继母(恩娘)留下来,从此,他成了恩娘心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男人。恩娘为了拴住焉识,把侄女婉喻带来做焉识的妻子,包办的婚姻好似沉重的铁枷锁住身体,但焉识18岁体内的那颗不安分的心又渴望逃脱,于是留学的旅程开启了自由之路,但自由毕竟是有限度的,五年的灯红酒绿后,一路洒泪归航,爱不爱的都要一起生活下去,焉识与婉喻的故事像联盟,共同对付多心思的恩娘,但内部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团结。婉喻却很知足,焉识对她好一分她会当五分去珍惜,并以十分去回报,宁可忍受恩娘二十分的挖苦。为送给焉识一块欧米茄白金手表,她换掉恩娘给她的嫁妆祖母绿宝石,但焉识只是勉为其难地戴上。他们谁都想不到,正是这块表关键时刻换了五个鸡蛋,救了老几(焉识)一命;又贿赂讨好了邓指,让老几去看电影中的女儿……爱在紧要关头都是救命稻草,婉喻给焉识的也是救命的爱。没有这爱的思念和牵挂,谁能在大草漠中忍饥挨冻地活下来呢?

焉识一直都认为自己不爱婉喻,她不漂亮,也不风情,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字写的不错,但这些怎么能配得上风流倜傥博学多识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陆焉识呢?他也曾放纵过自己,在围城的外面演绎过两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自由的追逐和浪漫的缠绵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中国男人骨子里的家与责任的烙印,使他不得不又回归现实。他给家里写的一封封书信,不是应付,那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无论是狱中代寄的,还是劳改时的腹稿,一字字一句句,都是他自己都说不清的对妻子和女儿的牵挂,多少年以后,他才明白,那才是真爱!

费劲心思和体力才爬到礼堂看到最后五分钟的纪录片,女儿的样子熟悉又陌生,她像极了婉喻,说不出的滋味重重袭来,他只能用痛哭来释放。恍然大悟以后他选择冒险逃狱,成功地出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婉喻和女儿接电话时表现出来的各自的睿智更让人叹服,他们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焉识,焉识的自首是成功的,这次出逃更是成功的,这是他最后一次和婉喻真正地交流,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令他魂牵梦绕的婉喻会在多年以后得了健忘症,再也认不出来他了。电影里巩俐自己一次次做小牌,一次次在5号去车站等焉识的场面令人感动,小说里没有这种固定的场面,但她对子女“包办婚姻”的抵抗,对陌生“焉识”的拒绝,她挽着焉识在弄堂里亲密出行,“复婚”后对身体的完全释放,都是一种种大胆的反抗,她想活真实的自己,不再听别人的摆布,她真的变成一个新的婉喻,对于焉识来说全新的可爱的婉喻,一个深爱焉识又不认识焉识的婉喻……

真的忘记了吗?临终前的对话发人深思,“他已经在路上了。”“路很远的。”她都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但依然在痴痴地等,明知等不到了,还为他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焉识一直在她心里,只能住在她心里,永远住在她的心里了。

和单纯的婉喻相比,陆焉识有时更显道貌岸然的卑鄙自私,他活该吃二十年大漠劳改的苦,正是这些折磨后的反思才让他懂得婉喻是多么好的一个女人,多么值得他珍惜和疼爱的女人,但是,一切都晚了,婉喻对他没有恨,也无所谓原谅,忘记是残酷的,也是最无奈的结局,他最终还是带着婉喻的骨灰回到草漠寻找新生活了。儿女们没有完全接受他,因为他的存在曾深深地伤害过他们并影响了他们一生,但他伤害最深的婉喻呢,在草漠的夜晚,他会对她说些什么呢?说他华盛顿的风流史?说那枚蓝宝石领带夹的来历?说他差点变成狼的美餐的惊险?说他和梁葫芦分享死人的口粮……还是说他夜晚的一次次腹稿,一次次润色……

严歌苓的这部小说是根据她祖父故事改编的,感人的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也许原型故事更离奇更动人吧?小说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跳跃性地回忆,或细笔勾勒,或浓墨重彩,人物情节都在特定又赋予变化的环境中凸显个性和曲折。读到小说结尾我开始谅解这个六十多岁离家出走的老人了,一生没有真正感受过几天家的温暖,坎坷大半辈子,又要回到曾做过恶梦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焉识会做什么呢?把腹稿一一润色成文字稿吧。婉喻,你看见了吗?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2

《陆犯焉识》已经是我读严歌苓所作的第三本著作了。在《霜降》中的女主人公霜降是个与命运顽强做斗争却依旧无法挣脱命运枷锁的动人女子让我心生怜惜;而《白蛇传》中的白蛇,曾经风华绝代的舞蹈家在监狱里一天天容颜老去,曾经她目空一切,现在却为了那吸剩的拇指盖大小的烟卷牺牲美色与建筑工人调情,令人唏嘘不已。前两本书已经足够让我领略严歌苓文笔的一针见血,其中蕴含的深远的济世情怀,检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

这种济世情怀似乎在《陆犯焉识》运用到极致。陆焉识因为逃离恩娘的包办婚姻漂洋过海去美国与望达等众女子厮混,享受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最后又因为对冯婉喻的深深眷恋不惜做政治逃犯,经历无数个胆颤心惊的日夜。“冯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命运的辗转反侧奈若何?

严歌苓笔下的《陆犯焉识》整个侧重点就放在了陆焉识这个人物身上,他是个华丽却同时也是个悲催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从一个桀骜不驯的贵公子,一路颠沛折磨,到最后孤苦老去,终也成为了时代碾压下的一点尘泥。

主人公陆焉识在大漠经历前后状态的对比,对亲情,对爱情,对个人价值观的改变是非常精彩的。陆焉识这个人物的改变和转化是《陆犯焉识》这整部作品的核心,包括他个人对妻子冯婉喻的爱,从勉强到挚爱。这一系列人物转变的背后又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悲怆,苍凉也深刻。

70多年的岁月在恨与爱之间交织,陆焉识与冯婉喻始终被某些东西分割着。苦命鸳鸯排除万难终于重聚首,婉喻却失忆了。接下来的大逆转的剧情是我喜而乐见的,像当初她默默守护他一样,他开始日日追随她的脚步,紧张地害怕错过她任何一颦一笑的美好。因为失忆,对于冯婉喻而言,每一天他和她都是初识。焉识要做的,就是让她每一天都重新爱上她。他的这种坚持再配上渊博的才识和即便年老依旧出众的外表,她又怎能不心动?相信每一个女生都在期待着自己的那一份感情,因为期待所以更不愿意将就,她们愿意傻傻的等,等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冯婉喻不就等到了陆焉识吗!我也相信总会等到那一刻。未来总是能让人充满期待,我们只需在美好的年华里做最美好的自己。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3

陆焉识自幼家境殷实,十四岁便做主留下了要被退回娘家的继母恩娘,十六岁念完高中,十八岁念完大学,会几国语言,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又漂洋过海,深造也好,追寻自由也罢,享受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少爷待遇,当然,陆焉识配得起这样的待遇。

外界环境的异变能为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人在环境中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的改变。战乱中时局动荡,焉识归国前的陆家已经逐步显现出没落的迹象。报纸上也附和着水深火热、暗流涌动,讽刺、批判、回击、斗争焉识不理这些,继续他学术的探讨,时而自以为高明的暗嘲终究是被好事之人拿来断章取义,招来了麻烦。陆家不保,焉识不再是少爷,与凌博士的误会也辩不清。最终被带走的时候,甚至连罪名都不是那么确切。百无一用是书生,恩娘口中最没用场的人,确是此时的焉识无误了。

其次是焉识性情的改变。西北服刑期间,是陆焉识转变最大的时候,为了生存下来,为了能再见到婉喻,他丢弃了清高,放下了尊严,以前最不屑的伪装狡猾正是他此刻的嘴脸。多年严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记忆,到被释放回家后,还会偶然的唯唯怯怯,胆战心惊。

陆焉识转变最大的一点要数对冯婉喻的感情变化了。这是他所有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他有在严苛条件下求生存意识的根本原因。

从抗拒到理解再到深刻的思恋,当他以无期犯的身份感悟到这些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但又暗暗地为这一切赋予了它的可能性。

望达、韩念痕与冯婉喻

望达是陆焉识连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恋,是他挣脱恩娘和婉喻的束缚,不远万里追求自由解放、抛下作为儿子丈夫的所有职责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无论再怎样逃避冯婉喻,也始终不会与望达结婚,更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望达,他有妇之夫的身份。望达在与离开间或,陆焉识的红粉后备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动作。或许在陆焉识看来,这一年的恋爱时光但是是弥补自己被包办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经历,或是一场没有任何职责人的游戏。

相比望达,韩念痕是在战乱中与陆焉识共同经营过两年生活的人。这个重庆女子虽没有高贵的出身,她的聪慧、美艳足以使他着魔。念痕是很爱陆焉识的,那些试探的谎言但是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识不承认她的孩子的时候,她也无任何辩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还是那么爱他。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搬去照顾焉识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与他共同生活,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做这样的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决心。焉识入狱,她为焉识寄了两年的家书,最后在这过程之中死心放下,她明白了无论外界变成什么样貌,他对家庭的职责永远不会改变,他是无法与家人分开的。焉识出狱后,念痕潇洒地离开,留给焉识的是她最完美的年华与他共同生活的回忆。陆焉识是否爱这个女子呢?我想他是爱的,只是怕承认,借口他爱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离不开她。男人的爱不像女人,能够这么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可焉识本质还是个有职责感的人,他的职责只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他还不是那么喜欢他。

冯婉喻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向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职责,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最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忆后,焉识衷情陪伴,虽然她再未忆起他是谁。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感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主角而坚守着自己的职责,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取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当初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是怎样,他还是爱她的,不然一个人怎样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生存下去的信念?

人已归,心何安

书中描述了两处陆焉识被带走后回到上海。第一次是他周详计划后冒着生病危险进行逃亡,看到婉喻祖孙三人宁静的生活后不忍连累他们而回去自首。逃亡这个举动已经为她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儿女对焉识的怨怼又一次加深。直到之后焉识被释放回家,他的儿女也不愿父母重新在一齐,唯恐后面再有什么政治运动受其牵连。他们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现实则反映出惶恐不安、十分畏惧的心理状态,既可怜又可悲。与父亲划清界线似乎是他们为了寻求自保而建立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没有生长在那样一个年代,所以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陆焉识服刑期间,他的家人们是敌属,他在坐有形的牢与世隔绝,他们却在坐无形的监,时时被人盯在眼里,不可有丝毫行差踏错。常年经受着这样的压抑苟延残喘,日子不是那么好过的。焉识归来,婉喻已不认得他,他与儿女之间也有隔阂,婉喻离开后,此处再无他容身之地,他也毫无留恋,终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

很早就听说过作家严歌苓,之前一向没有读过她的书,这次是前一段时间看了张艺谋的《归来》,一时好奇心起,看看《陆犯焉识》。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惊奇,与其说她是个厉害的作家,更不如说她是个实力超群的编剧。整本书看不到任何空虚的浮饰,语言从头到尾朴实平易、生活化,即使如此也不会给人枯燥及疲倦感。每句话都衔接紧密,画面感十足,看的时候能脑补出许多具体的场面,而非虚幻的联想,真实与细节是她功力深厚的一个体现。还有一点是当代许多自称作家的人(青年尤甚)很难企及的,她的作品时间与空间的推移是同步的,很多人容易忽略其中一个而过分强调一些看似重要,实则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使故事的连续性减弱,出现停滞。另外,她对整个故事的总体把握、布局及深度的安排都拿捏得很准确,是个有实力的剧作家,值得学习的地方挺多的。

与同是上海女作家的张爱玲相比,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张爱玲孤傲、华贵,作品中带着一种大气,本意埋得更深,需要读者用心体会思考,恍然大悟后有另一种收获。而严歌苓是将所有都写在了读者眼下,给你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你感受到的就不会相差太大。各有各的高明之处,虽然我更喜欢张爱玲的风格,但却是从这本书得到不少的收获。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4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5

《陆犯焉识》讲了一个“犯人”陆焉识的一生。

陆焉识有他的变与不变。

在成为犯人之前,他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爷,不情愿的娶了自己无嗣继母的侄女冯婉喻。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海外,过了一段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会四国语言,留学回来后在大学当教授。归国后和婉喻的生活在他看来很是寡味,再加上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夹缝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趣味,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生活都还算波澜不惊,一直过着学术生涯。好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陆焉识因为不愿意加入各种阵营,一味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政治上栽了跟头。在历次运动中,他的刑期多次更改,从十年到无期到死刑。他却带着自己的坚持不曾妥协,认为总有说理的地方,居然敢在当时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要求给他判刑的法官在案卷上写不再改判,于是这次判决从无期改成了死刑。

婉喻深爱焉识,她不停的运用各种能力甚至牺牲自己想要救出焉识,却最终只是换来个无期。陆焉识被判刑后前往青海,他的编号随着犯人的接连死去从2868变成278,成了严寒、饥荒、劳累里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他为了隐藏自己,假装是结巴,脑子里却仍然在分门别类的撰写各类文章,也总是回忆起和婉喻一起的生活。他和婉喻互通书信,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也看到她们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婉喻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焉识想,不管怎么样,他就算是死也要再见一眼婉喻。于是,他偷偷回了上海,只是在上海的街道远远的跟了婉喻几天,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去自首了。陆焉识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熬出了头被平反放出,他可以回家了。可是,家哪还是家,已然失忆忘却了一切的婉喻,成为平庸市井小市民的儿子,大龄未婚的小女儿,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风波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最终,在婉喻去世后,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不告而别。

故事就此结束,陆焉识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6

《陆犯焉识》读后感500字:

严歌苓将人物置于社会历史演变的大环境中,在展现不同人物本色、命运的同时也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真相,特别是小说的开篇,境界宏阔,颇有史诗的气魄。

关于时代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过于敏感的话题,不好言说,但确实是一个帮我们较好地还原本真的一个窗口,通过小说中很多的事件和人物可以帮我们窥探到当时的历史,或者说一个知识分子眼中的时代之殇。其中的太多东西,比如关于人性与看客,人物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知识分子与大众,情感与自我的救赎……值得我们去反思。

除此之外,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颇为成功,恩娘、冯婉瑜、丹珏、冯子烨等人的形象都刻画的深入人心,甚至连戏份不多的韩念痕也都刻画脱俗惊艳,让人在心动之余不忍忘怀。婉瑜则让人看到了圣母的影子,恩娘的精明让人在反感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生佩服,而丹珏与子烨的存在也让人看到了时代给人的创伤,特别是丹珏的结局让人不由得心生悲凉,那个孤独倔强、唯一保留焉识气质的小女儿最终也没抵得住时代与世俗的洪流,最终被刘家以外来者的姿态架空,成了又一个“无能”的陆焉识。

就叙事本身而言,看得出作者也是颇费心思的,其有意将时间打碎穿插在不同的事件中展开叙述,或者索性将完整的事件打碎穿插在不同时间进行事件的还原。以孙女的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深入其中,出于其外,显得自由灵活且不失本真。而老辣纯熟的语言、深刻的讽刺和比喻都无不看出作者高妙的艺术表达力。

当然,由于完整的时间和事件被打散,所以叙事难免会显得凌乱,个别的人物和细节的处理略显烦琐,但这都不影响这本小说整体的艺术价值。总体而言,它是一本可读性较强、值得我们欣赏玩味的书,值得推荐。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7

起初开始读这本书,只是觉得严歌苓的文笔很好,好到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各种场景如同电影一样在眼前放映,使我成为了焉识的一部分,同他一起经历了他传奇的一生,一起感受他的每一段感情。

再往后,关注的重点就从文笔变成了焉识在漫长的牢狱生活里意识到的自己对婉喻的爱,感受到婉喻对自己的深爱。婉喻的爱是无声的,是可以默默承受一切的,她把他当做自己的神,在他有难时会迅速而冷静地想办法救他,婉喻的静给我最大的震撼和感动。焉识在看过小女儿丹珏出演的影片后,意识到自己也是爱婉喻的,他的爱更为热烈,他迫不及待要再见她一面,告诉她对她的所有感情和爱意,他怕来不及。虽然逃跑成功,也在暗中看到婉喻如今的生活,但始终都没有光明正大地再见一面。焉识被特赦后,儿女不愿他再回到上海互相推脱给他写信这个艰巨的任务,婉喻却坚定地说她会在搬出去后接焉识回来。得了失忆症的婉喻,焉识一直陪着她,直到最后走的那一刻,他们简洁的对话使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

她等了他一辈子,因为路很远,回来的时间要很长,但总会回来的,一切都来得及的。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8

迟到的爱——读《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

《陆犯焉识》这部作品真的诠释了很多,从中国大动荡时期的政治运动发展到社会人心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西洋放荡留学生活到西北大漠牢狱之灾,从年轻不羁不懂爱情到老年相伴不离不弃。你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去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发展,也可以当做笑话看待那个时代的荒唐丑态,可我看进心底的却是那份乱世中延续下来的爱。

婉瑜跟焉识的结合属于旧时包办婚姻的产物,焉识对于婉瑜早期的逃避也仅仅顺应那个时代的发展。焉识早年留洋放荡不羁的生活,与后来西北大漠悲惨至极的牢狱生活,是对比更是对于婉瑜焉识迟到的那份感情的铺垫。只有经历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能体会到枯灯黄晕的神秘与执守,也只有经历了世态炎凉众叛亲离才更能体会到爱人的不易与忠贞。

雪地苦走二十几里,狼嘴里幸运逃生,仅仅只是为了看看小女儿印象中的脸颊,让自己脑海中爱人的脸影不再那么模糊。

西北大漠走至上海,背负政府各界的谩骂与抓捕,仅仅只是为了回去看看爱人老去的背影。花费半月工资,耗费无数夜晚,磨平指甲剥出的罐罐蟹黄蟹油,仅仅只是为了牢中的爱人身影不再消瘦。不知年月,苦苦守候的那一份份信件,是她心底最为执着的坚守,哪怕失去了记忆,也不准任何人侵犯。

他不联系她,只是因为他知道她在等他。她不联系他,只是因为她知道他会回来。等到他回来了,她却忘了他的模样。脑海中却依然记得“陆焉识”这三个字,等到这三个字都忘记了,她还是没能忘了他。

婉瑜焉识晚年是在一起的,从十六结婚到七十相见,跨越了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和她都在等。到晚年在了一起,却仅仅是陪伴,这时,认不认识又重要吗?她还是把他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有时想着,世间爱情百态,可这份执念这么深沉的爱情,怕也只会出现在那个青涩纯真的年代。爱了,就是一生一世,就是至死不渝的陪伴,哪怕你我互不相识。婉瑜去世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那个贤淑背后带着点小野性的女人,那个无拘无束只爱焉识的自己。读后感·焉识只是静静的陪着她。我最为感动的也是这份跨度了五十多年的等待与爱情,只要在一起了,纵然不相识,又能怎样呢?就像弥留之际文章末尾写到: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瑜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婉瑜直到死仍然不认识焉识,她忘了焉识的音容,也忘了焉识这两个字。但她始终是记得他的,记得他的存在,记得他的归途,记得这份爱情。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篇9

冯婉喻对陆焉识一见钟情,而陆焉识早年为了心中坚守的自由却一直对这场包办婚姻心怀芥蒂直到在漫长的劳改过程中他才后知后觉对妻子的爱恋与依赖。

20年后,陆焉识回到家中想要与冯婉喻重修旧好、共度晚年,却发现冯婉喻早已认不出他来。这是一场错落了20年的爱情。但还好,他们并没有错过。

风烛残年时的爱情是平淡而韧道的。

陆焉识没有帮冯婉喻去回忆。他所做的只有无言的陪伴。陪着她去菜市场,防止她忘记找零;陪她坐在粘腻的摊贩桌,吃用退休工资买来的冰淇淋;陪着她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直到病死;最后拿着她的骨灰,陪她远离这个充满排挤和隔阂的家,去到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西北……

那天晚上我就是那样一台人形监视仪,监视着我的祖父祖母如何相亲相爱。他们的相亲相爱很古典:眉目传情、两情相悦,心里有,口中无。

20年,是一个极为漫长,对于常人难以忍受的等待。

但彼此之间的羁绊让他们在荒漠与阁楼中通过书信达成生命的共振。时代的残酷,历史的荒谬都没让他们放弃,反而使女子变得愈加坚韧,男子变得愈加勇敢。

严歌苓极爱写“后知后觉的爱情”和传统的隐忍又神圣的女性,例如田苏菲、扶桑、多鹤、小顾……就像她在书里写“女儿身上总要带着母亲的一部分”,祖父祖母的形象和爱情在她的所有小说里像是一种基因性的介质在很多人物上都有投射,但很难有一本小说能像《陆犯焉识》一样如此饱满宏大,具有时间和历史的沧桑感。

陆焉识和冯婉喻都是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所塑造的人物,但他们的爱情却能够耐尽一切现实的捶打和历史考验,最终在那柴米油盐三分地得到晚年的温存与厮守。

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就像陆焉识半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与折磨,但他始终愿意称自己为一个“有福气的人”,他的福气不是他弟弟口中的房与车,名与利。而是婉喻,那是他心底未被世俗麻木化的柔软之地,是他浪子回头、一生最后的归宿。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1000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关于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1000字系列


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读书令我们开阔视野,作品用不同的方式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1】

【本贴有大量书透】这篇长篇小说的叙事顺序大体是:“看女儿的电影——越狱——自首——释放——回家——等待婉喻——相认——归去”而从中插叙在陆焉识回忆、孙女的回忆中的故事也不少,具体是对陆焉识在入狱之前的经历。

整理之后为:“少年陆焉识留继母——指婚和出国——初恋——归国、知识分子纷争中直言受累——重庆外遇——战后屈辱——入狱”

就这样一线往前,一线往后交代的情节,合并起来就是一个世纪老人的一生。这一个封建公子哥,历经了大半辈子牢狱之灾,失去爱妻、离开儿女,最后变成一个耄耋老人。

陆焉识是一位世纪老人。那一世纪的历史大事在他的身上得以汇聚,折射呈现。说二十世纪的各种残酷在这些情节中体现成为背景,而小人物的小生活从中发生多种转折。历经了许许多多的无须有的罪名和不讲理的惩罚。

半辈子中,陆焉识对婉喻的爱在大荒原中发酵到几近爆炸,在监狱中他安分了几十年之后,抱着一个回去“再不回去就再也爱不动了”,为了还婉喻一个清醒的温存,后来与婉喻联系到之后,竟然只剩下“见婉喻一面”……

老得爱不动了。

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

最后,他找回了婉喻对他的爱。

不紧不慢的走完了一生。一生的人情真是难以经营,一生的真情却又那样曲折。

“严歌苓有一点很独特,就是她的小说总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故事核。她知道她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只有读到最后,像合页一样,读到最后,才有一个前前后后完整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读完余味无穷。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2】

冯婉喻对陆焉识一见钟情,而陆焉识早年为了心中坚守的自由却一直对这场包办婚姻心怀芥蒂直到在漫长的劳改过程中他才后知后觉对妻子的爱恋与依赖。

20年后,陆焉识回到家中想要与冯婉喻重修旧好、共度晚年,却发现冯婉喻早已认不出他来。这是一场错落了20年的爱情。但还好,他们并没有错过。

风烛残年时的爱情是平淡而韧道的。

陆焉识没有帮冯婉喻去回忆。他所做的只有无言的陪伴。陪着她去菜市场,防止她忘记找零;陪她坐在粘腻的摊贩桌,吃用退休工资买来的冰淇淋;陪着她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直到病死;最后拿着她的骨灰,陪她远离这个充满排挤和隔阂的家,去到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西北……

那天晚上我就是那样一台人形监视仪,监视着我的祖父祖母如何相亲相爱。他们的相亲相爱很古典:眉目传情、两情相悦,心里有,口中无。

20年,是一个极为漫长,对于常人难以忍受的等待。

但彼此之间的羁绊让他们在荒漠与阁楼中通过书信达成生命的共振。时代的残酷,历史的荒谬都没让他们放弃,反而使女子变得愈加坚韧,男子变得愈加勇敢。

严歌苓极爱写“后知后觉的爱情”和传统的隐忍又神圣的女性,例如田苏菲、扶桑、多鹤、小顾……就像她在书里写“女儿身上总要带着母亲的一部分”,祖父祖母的形象和爱情在她的所有小说里像是一种基因性的介质在很多人物上都有投射,但很难有一本小说能像《陆犯焉识》一样如此饱满宏大,具有时间和历史的沧桑感。

陆焉识和冯婉喻都是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所塑造的人物,但他们的爱情却能够耐尽一切现实的捶打和历史考验,最终在那柴米油盐三分地得到晚年的温存与厮守。

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就像陆焉识半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与折磨,但他始终愿意称自己为一个“有福气的人”,他的福气不是他弟弟口中的房与车,名与利。而是婉喻,那是他心底未被世俗麻木化的柔软之地,是他浪子回头、一生最后的归宿。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3】

陆焉识一生过得不幸福,可以说性格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一生,无论这个人是否才识过人。而正因如此,家庭条件优越,记忆过人的焉识在种种情况下,收获了一个我们看来很悲惨的一生。(但是我却觉得相比他的儿子和旧时代中国人,他的思想够先进,人生算得上痛苦但是足够充实)同样,在历史背景和国家体制,家庭教育上面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事情。我很会把焉识代入现代,我至少可以相信,他的雄辩和追求自由在这个时代是很可能如鱼得水的。至于爱情,很遗憾,传统思想的约束让他失去一次美好,说到底,婉瑜还是没等到焉识吧!

而看看自己的世界和背景,是选择放荡不羁,还是追求幸福的委曲求全呢?其实无论哪一个都很难放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也许又不得不最后做出抉择。看了焉识的故事,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我选择把握幸福,因为我不是焉识,我看见我的婉瑜了。我可以幸福,我选择幸福。未来很多事情,也有很多变故,有时我们也会做一些自己觉得不对的事情,但是人生何以完美呢?终有得有失。

感谢作者精彩的作品,人物塑造结合背景,让人感想颇多,读后有很多收获和对人性及时代甚至自身的反思。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4】

一直以来我都很怕看类似主题的书,那个抓人不分青红皂白,意识形态统治一切的时代令我的灵魂颤抖。作者在这一点上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叙事几线并行,乍一看有点支离破碎,不断的插叙倒叙补叙,需要自己去整理时间线(当然不整理也完全可以理解)。我甚至感谢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无论是故事开头老几在劳改农场的经历还是他在上海,在重庆,回到上海后的经历都让人感到非常压抑和窒息,在觉得快要忍不下去的时候转换到另一件事的叙述上,缓解了这种压抑感,让人能够在阅读中有张有弛,不会因为过于压抑而痛苦。焉识回到上海后所经历的或者说被卷入的各种政治运动令人胆寒,导致我一直担心那不可言说的十年作者要怎样描写,我真的敢看吗。但是作者并没有具体叙述那一段,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老几已经在劳改农场了所以反而逃过一劫吧?作者的文字表达也非常非常优秀,那种幽默又带点嘲讽玩世不恭的比喻好有意思。

看到陆焉识想避开那些意识形态的纷争,只想安静做学问搞研究,却不断地被卷入文人之间的骂战,被断章取义,被强加骂名。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吸取“教训”,一次两次地写文章解释也好,嘲讽也好,这些文章终究成为他几次被捕的理由。莫名被捕后又莫名被加刑,不屈服要上诉,结果被判了死刑。这时候真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会觉得你受了委屈不要再写文章嘲讽了,上次的苦头还没吃够吗。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我肯定默默认怂,伏低做小,大事化了,不再参与,韬光养晦。我想我真是一个明哲保身的窝囊废,自诩为是个读书人文化人,一点没有文人风骨。看书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处于一个那样的时期,在批斗会的现场,受到某种著名的非人性的侮辱性的刑罚。我就只想怎么偷偷摸摸的逃避刑罚,被一个批斗会管理员发现了,我根本做不到默默忍受,我破口大骂,我只想和对方同归于尽,醒来头颈好痛。果然要忍受那样的事情还是太难了,忍不了的人可能就自杀了。像陆焉识那样有抱怨就要写,还要登在报纸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吧。

看到一个原本嚣张恣意学富五车的公子哥当了二十多年囚犯总是让人唏嘘的,但又觉得因为是陆焉识所以才能活下来,而且能保留自己的人性和原则,这一点上来说着实难能可贵。在劳改农场那样严酷的环境下,陆焉识的所作所为才更体现出人性的艰难。其他囚犯的经历也都很让人难受,好人和坏人的界限被模糊了,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根本不重要了。陆焉识去礼堂看小女儿出镜几秒的电影,逃跑回上海看一眼妻子这两个主要情节真是让人难受,一件普通到不起眼的事情要经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支撑陆焉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这几件事的大概是他仅剩地对家人的牵挂了。

这本书一方面在说爱情。最最最最让人难受的是当陆焉识终于被释放回家家中婉喻却得了失忆症,已经不记得他了。好不容易回到妻子身边,作文好不容易浪子回头明白了妻子对自己的深爱,也醒悟了自己对妻子的感情,到头来却被想要对其赎罪的人忘记,这是什么剧情设定啊。看那几章的时候,明明作者的文字还是一以贯之,但眼泪就是停不下来,关掉阅读软件还是不停流泪,太难了,太扎心了,怎么会这样。直到看到最后,了解了婉喻为了让焉识从死刑减刑到无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觉得她忘记一切也不是一件坏事,她永远毫无心理包袱地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而她的丈夫也永远是那个令她一见倾心的天才。陆焉识在服刑期间终于明白了婉喻对自己的爱情,也明白了自己的婉喻的感情。然而当陆焉识终于有机会亲自对婉喻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婉喻已经失忆了忘记了一切,虽然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但陆焉识的醒悟让婉喻的感情有了回应,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沟壑,两个人的心意终于彼此相通。

这本书另一方面在说自由,陆焉识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无法获得自由。首先是心灵的不自由,在被发配边疆之前他的行动不受限制,但是心灵却无法自由。在家没法自由,在继母的胁迫下娶了他不爱的婉喻,让出了自由选择妻子的自由。回国了也没有自由,自己的文章被断章取义,从而被要求站队,无法实现他想要的不被裹挟的自由。更不用说在监狱里和劳改农场更没有自由。然而在这个时期他的心灵却自由了,没有人来打断组织他的思考,他的大脑可以天马行空地驰骋于天地间。被释放后又变得不自由,不可言说的时代遗留下来的猜疑和紧张,让人们的眼睛时时盯在他身上,包括他的家人。所以最后书在“陆焉识离开了,同时带走的还有婉喻的骨灰盒”中戛然而止。这下陆焉识终于彻底自由了,以自由之身回到青海,是真真正正地不受约束,同时也让一生都在付出的,未体验过真正自由的婉喻,一起获得自由。陆焉识终于得到他想要的自由和爱情,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好结局呢。

最后一点是时代对人的影响。陆家的命运深深扎根于陆焉识的身份,陆家人一切的遭遇也都以此为原点。谁都没有做错什么,但是都无法逃离历史的车轮。陆焉识一人的遭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他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这一生都受到他的囚犯身份的影响。那个时代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个人,而是长久而深刻地存在于与他相关的每一个人身上。除了影响个人命运和境遇,也影响了人的处事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比某些事实上的经历更加深入骨髓,更加难以改变。这是运动本身所无法预见的后果,个人命运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发动运动的人不会对个人因此被改写的命运负责。抵抗时代的洪流没有意义,只希望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点,能够给自己多保留一些自由。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5】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6】

《陆犯焉识》已经是我读严歌苓所作的第三本著作了。在《霜降》中的女主人公霜降是个与命运顽强做斗争却依旧无法挣脱命运枷锁的动人女子让我心生怜惜;而《白蛇传》中的白蛇,曾经风华绝代的舞蹈家在监狱里一天天容颜老去,曾经她目空一切,现在却为了那吸剩的拇指盖大小的烟卷牺牲美色与建筑工人调情,令人唏嘘不已。前两本书已经足够让我领略严歌苓文笔的一针见血,其中蕴含的深远的济世情怀,检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

这种济世情怀似乎在《陆犯焉识》运用到极致。陆焉识因为逃离恩娘的包办婚姻漂洋过海去美国与望达等众女子厮混,享受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最后又因为对冯婉喻的深深眷恋不惜做政治逃犯,经历无数个胆颤心惊的日夜。“冯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命运的辗转反侧奈若何?

严歌苓笔下的《陆犯焉识》整个侧重点就放在了陆焉识这个人物身上,他是个华丽却同时也是个悲催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从一个桀骜不驯的贵公子,一路颠沛折磨,到最后孤苦老去,终也成为了时代碾压下的一点尘泥。

主人公陆焉识在大漠经历前后状态的对比,对亲情,对爱情,对个人价值观的改变是非常精彩的。陆焉识这个人物的改变和转化是《陆犯焉识》这整部作品的核心,包括他个人对妻子冯婉喻的爱,从勉强到挚爱。这一系列人物转变的背后又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悲怆,苍凉也深刻。

70多年的岁月在恨与爱之间交织,陆焉识与冯婉喻始终被某些东西分割着。苦命鸳鸯排除万难终于重聚首,婉喻却失忆了。接下来的大逆转的剧情是我喜而乐见的,像当初她默默守护他一样,他开始日日追随她的脚步,紧张地害怕错过她任何一颦一笑的美好。因为失忆,对于冯婉喻而言,每一天他和她都是初识。焉识要做的,就是让她每一天都重新爱上她。他的这种坚持再配上渊博的才识和即便年老依旧出众的外表,她又怎能不心动?相信每一个女生都在期待着自己的那一份感情,因为期待所以更不愿意将就,她们愿意傻傻的等,等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冯婉喻不就等到了陆焉识吗!我也相信总会等到那一刻。未来总是能让人充满期待,我们只需在美好的年华里做最美好的自己。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7】

陆焉识自幼家境殷实,十四岁便做主留下了要被退回娘家的继母恩娘,十六岁念完高中,十八岁念完大学,会几国语言,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又漂洋过海,深造也好,追寻自由也罢,享受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少爷待遇,当然,陆焉识配得起这样的待遇。

外界环境的异变能为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人在环境中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的改变。战乱中时局动荡,焉识归国前的陆家已经逐步显现出没落的迹象。报纸上也附和着水深火热、暗流涌动,讽刺、批判、回击、斗争焉识不理这些,继续他学术的探讨,时而自以为高明的暗嘲终究是被好事之人拿来断章取义,招来了麻烦。陆家不保,焉识不再是少爷,与凌博士的误会也辩不清。最终被带走的时候,甚至连罪名都不是那么确切。百无一用是书生,恩娘口中最没用场的人,确是此时的焉识无误了。

其次是焉识性情的改变。西北服刑期间,是陆焉识转变最大的时候,为了生存下来,为了能再见到婉喻,他丢弃了清高,放下了尊严,以前最不屑的伪装狡猾正是他此刻的嘴脸。多年严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记忆,到被释放回家后,还会偶然的唯唯怯怯,胆战心惊。

陆焉识转变最大的一点要数对冯婉喻的感情变化了。这是他所有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他有在严苛条件下求生存意识的根本原因。

从抗拒到理解再到深刻的思恋,当他以无期犯的身份感悟到这些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但又暗暗地为这一切赋予了它的可能性。

望达、韩念痕与冯婉喻

望达是陆焉识连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恋,是他挣脱恩娘和婉喻的束缚,不远万里追求自由解放、抛下作为儿子丈夫的所有职责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无论再怎样逃避冯婉喻,也始终不会与望达结婚,更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望达,他有妇之夫的身份。望达在与离开间或,陆焉识的红粉后备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动作。或许在陆焉识看来,这一年的恋爱时光但是是弥补自己被包办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经历,或是一场没有任何职责人的游戏。

相比望达,韩念痕是在战乱中与陆焉识共同经营过两年生活的人。这个重庆女子虽没有高贵的出身,她的聪慧、美艳足以使他着魔。念痕是很爱陆焉识的,那些试探的谎言但是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识不承认她的孩子的时候,她也无任何辩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还是那么爱他。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搬去照顾焉识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与他共同生活,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做这样的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决心。焉识入狱,她为焉识寄了两年的家书,最后在这过程之中死心放下,她明白了无论外界变成什么样貌,他对家庭的职责永远不会改变,他是无法与家人分开的。焉识出狱后,念痕潇洒地离开,留给焉识的是她最完美的年华与他共同生活的回忆。陆焉识是否爱这个女子呢?我想他是爱的,只是怕承认,借口他爱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离不开她。男人的爱不像女人,能够这么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可焉识本质还是个有职责感的人,他的职责只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他还不是那么喜欢他。

冯婉喻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向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职责,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最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忆后,焉识衷情陪伴,虽然她再未忆起他是谁。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感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主角而坚守着自己的职责,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取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当初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是怎样,他还是爱她的,不然一个人怎样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生存下去的信念?

人已归,心何安

书中描述了两处陆焉识被带走后回到上海。第一次是他周详计划后冒着生病危险进行逃亡,看到婉喻祖孙三人宁静的生活后不忍连累他们而回去自首。逃亡这个举动已经为她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儿女对焉识的怨怼又一次加深。直到之后焉识被释放回家,他的儿女也不愿父母重新在一齐,唯恐后面再有什么政治运动受其牵连。他们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现实则反映出惶恐不安、十分畏惧的心理状态,既可怜又可悲。与父亲划清界线似乎是他们为了寻求自保而建立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没有生长在那样一个年代,所以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陆焉识服刑期间,他的家人们是敌属,他在坐有形的牢与世隔绝,他们却在坐无形的监,时时被人盯在眼里,不可有丝毫行差踏错。常年经受着这样的压抑苟延残喘,日子不是那么好过的。焉识归来,婉喻已不认得他,他与儿女之间也有隔阂,婉喻离开后,此处再无他容身之地,他也毫无留恋,终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

很早就听说过作家严歌苓,之前一向没有读过她的书,这次是前一段时间看了张艺谋的《归来》,一时好奇心起,看看《陆犯焉识》。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惊奇,与其说她是个厉害的作家,更不如说她是个实力超群的编剧。整本书看不到任何空虚的浮饰,语言从头到尾朴实平易、生活化,即使如此也不会给人枯燥及疲倦感。每句话都衔接紧密,画面感十足,看的时候能脑补出许多具体的场面,而非虚幻的联想,真实与细节是她功力深厚的一个体现。还有一点是当代许多自称作家的人(青年尤甚)很难企及的,她的作品时间与空间的推移是同步的,很多人容易忽略其中一个而过分强调一些看似重要,实则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使故事的连续性减弱,出现停滞。另外,她对整个故事的总体把握、布局及深度的安排都拿捏得很准确,是个有实力的剧作家,值得学习的地方挺多的。

与同是上海女作家的张爱玲相比,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张爱玲孤傲、华贵,作品中带着一种大气,本意埋得更深,需要读者用心体会思考,恍然大悟后有另一种收获。而严歌苓是将所有都写在了读者眼下,给你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你感受到的就不会相差太大。各有各的高明之处,虽然我更喜欢张爱玲的风格,但却是从这本书得到不少的收获。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8】

爱情,自由,执念,个人和时代,有用与无用,人性与兽性,束缚与解放…这本书可以让人想到很多。

冯婉瑜展现得隐忍驯顺,但内心却是执着而火热,陆焉识是一个经历丰富、走过山海、见过世面的人,和他丰富人生对应的是婉喻丰富的内心,书中没有写婉喻的内心世界。日复一日在恩娘、困窘、和儿女周旋的生活中,她守护着自己炽热的爱,又活出平静如水的模样。真是可爱动人!

陆焉识的一生当然是活的任性而充满张力,令人羡慕。为了他的自由,和生活妥协又和生活抗争,比如那一桌留下了老宅的宴席和那一份送走了老宅的手稿,比如他假装磕巴牺牲饭食来保命又不顾一切的逃去上海…

这个故事后面很奇怪了,仿佛是一群年轻却思想禁锢而落后的人,和一对年老却思想自由又前卫的老情侣。当然也不是真的奇怪,考虑到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父与子的矛盾和差异很容易理解,婉喻却是很珍贵的了,没有接触过海外的思想,又生活在这么多苦难之中,她依然爱着和时代不符没有用处的陆焉识。当然前卫和落后也与我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关,也许三十年后我们所谓的自由被看作是放纵与胡闹,或者,我们所谓的规矩被看作是禁锢与束缚。谁有可知呢?我们都受着时代和眼界的局限…怎么能跳得出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9】

迟到的爱——读《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

《陆犯焉识》这部作品真的诠释了很多,从中国大动荡时期的政治运动发展到社会人心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西洋放荡留学生活到西北大漠牢狱之灾,从年轻不羁不懂爱情到老年相伴不离不弃。你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去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发展,也可以当做笑话看待那个时代的荒唐丑态,可我看进心底的却是那份乱世中延续下来的爱。

婉瑜跟焉识的结合属于旧时包办婚姻的产物,焉识对于婉瑜早期的逃避也仅仅顺应那个时代的发展。焉识早年留洋放荡不羁的生活,与后来西北大漠悲惨至极的牢狱生活,是对比更是对于婉瑜焉识迟到的那份感情的铺垫。只有经历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能体会到枯灯黄晕的神秘与执守,也只有经历了世态炎凉众叛亲离才更能体会到爱人的不易与忠贞。

雪地苦走二十几里,狼嘴里幸运逃生,仅仅只是为了看看小女儿印象中的脸颊,让自己脑海中爱人的脸影不再那么模糊。

西北大漠走至上海,背负政府各界的谩骂与抓捕,仅仅只是为了回去看看爱人老去的背影。花费半月工资,耗费无数夜晚,磨平指甲剥出的罐罐蟹黄蟹油,仅仅只是为了牢中的爱人身影不再消瘦。不知年月,苦苦守候的那一份份信件,是她心底最为执着的坚守,哪怕失去了记忆,也不准任何人侵犯。

他不联系她,只是因为他知道她在等他。她不联系他,只是因为她知道他会回来。等到他回来了,她却忘了他的模样。脑海中却依然记得“陆焉识”这三个字,等到这三个字都忘记了,她还是没能忘了他。

婉瑜焉识晚年是在一起的,从十六结婚到七十相见,跨越了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和她都在等。到晚年在了一起,却仅仅是陪伴,这时,认不认识又重要吗?她还是把他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有时想着,世间爱情百态,可这份执念这么深沉的爱情,怕也只会出现在那个青涩纯真的年代。爱了,就是一生一世,就是至死不渝的陪伴,哪怕你我互不相识。婉瑜去世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那个贤淑背后带着点小野性的女人,那个无拘无束只爱焉识的自己。读后感·焉识只是静静的陪着她。我最为感动的也是这份跨度了五十多年的等待与爱情,只要在一起了,纵然不相识,又能怎样呢?就像弥留之际文章末尾写到: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瑜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婉瑜直到死仍然不认识焉识,她忘了焉识的音容,也忘了焉识这两个字。但她始终是记得他的,记得他的存在,记得他的归途,记得这份爱情。

相信《《闻香识女人》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