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清单革命读后感800字

清单革命读后感800字

《革命与反革命》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革命与反革命》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21世纪的今天,革命作为一个术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解释的不同。对于革命,和随之伴生的反革命。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革命在现代理论社会中的地位,并重申系统学习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在一个只是氛围和政治氛围都在发生巨的大变动的时代,唯一可以确定的是,21世纪的世界并不会变得像我们当中一些人20年前所期望的那样好。然而由于运气,以及我们的智力的运用,这个世界至少是不会变得像我们今天所害怕的那样差。
写作是一件很耗人的事,你必须为找到一个好的论题而殚精竭虑。而翻译或许或许因为少了这份创造性而容易一些,但是如何理会作者的本意并做到信、雅、达,却也是一份不轻松的活。中国人对于革命并不陌生,因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离开我们并没有多久。。更不论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一直面临着这个五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本书中,作者是把革命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来加以论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还处于一场革命之中。邓小平也曾经说过,改革也是一场革命。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革命并非只是一个社会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涉及夺取、巩固和运用权利的政治事件。阐述革命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理解国家的本质,以及社会是如何按政治目标革命与反革命。

m.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在马恩相继离世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许多机会主义分子和修正主义者对马恩思想歪曲误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捍卫马恩学说,还原马恩思想,列宁在系统阅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于1917年8月至9月间,隐居在俄芬边界的芬兰拉兹里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这本重要著作。准确的说列宁并未全部完成,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中断了写作。但列宁也并未遗憾,因为做出革命的经验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1]。

《国家与革命》主要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中的任务和作用。半国家理论也是列宁在该书中明确提出来的,它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所建立的国家,之所以是半国家,是因为它已经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居民已经自己上台来代替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所有一切都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2][2] 。 半国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其的一种现实指导。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真思考,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解答,我们也许能从半国家理论中获得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作为一个在文明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国家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国家就是进行暴力统治的利维坦,卢梭、洛克认为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一个代理机构,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与市民社会相关联的理念的实在化形式,而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是建立在阶级斗争之上的一个统治工具。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遍布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尤其是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之后,随着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以及私有制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不断恶化。而这种对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不能够通过退让协商的方式解决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真正的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没有剥削、公平正义的新社会。

资产阶级为了使这些对立、经济利益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久居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3] 。国家由此成了一个统治工具,一个由统治阶级不断向被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的暴力工具。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存在持一种彻底批判的态度。

2、暴力革命资产阶级国家的消亡

正因为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要想推翻资产阶级的残暴统治,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无产阶级必须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暴力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历史上时又发生,但之前的革命大多只是统治集团的更替,只是政权的一次又一次的转移,革命之后发生变化的仅仅是统治者不同而已。而且,在之前的革命中一切变革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摧毁它[4],资产阶级不断的完善自己,集中权力,建立强大的暴力机器,加快剥削的步伐。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在今后的革命中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更要从根本上摧毁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消除私有制这一剥削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革命不仅要转变政权的执政者,更要转变执政者的统治方式和治理理念。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实现的统治阶级的转换,也实现了统治方式和思维的转变。

3、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国家的消亡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依然需要一个已经不是国家的国家来维护基本秩序,发展经济。但这个国家已经于之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为不同,不仅从之前的镇压转变为现在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不断的去势,自行消亡。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力量的日趋强大,剥削阶级被消灭,从而不存阶级矛盾,私有制被消除,从而不存在与社会利益相背的国家利益,一切矛盾都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人民自己的组织来自行解决,因而在客观上已经不需国家作为一种工具来实行统治,国家的存在没有了意义,也没有了土壤。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政治形态,它的发展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过程,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的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5][5]。当国家代替社会完成生产资料的占有,实现公有制时,国家就开始逐渐消亡,直至共产主义阶段,国家完全消亡。

以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简单概述,他把国家视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历史上产生,也会在历史上消亡。列宁正是把握住了这种国家消亡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半国家理论,完善了马恩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二、半国家理论概述

马恩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有着独特的认识,它作为一种过渡形式,与原有的国家形态(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经历了巴黎公社的实践之后,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特殊的国家形式。1875年,在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中,直接提到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马克思也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写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列宁将马恩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半国家理论,而且结合当时的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因而可以说列宁的半国家理论是对马恩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完善和超越。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灭的。在这个革命之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6],之所以说它是半国家,是因为它与原来的国家相比已经有了本质上的转变:

1、由少数人执政转向多数人执政。任何国家的存在,都意味着使用暴力来统治,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不例外。但是在此之前历史上的所有国家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多数劳动者使用暴力,维护其统治,而无产阶级专政则是多数劳动人民对少数剥削者使用暴力。马恩曾经论述过古希腊的民主制,而且也认为君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及之前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只是局部范围内的[7][7]。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来执政,正是这种人数上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更大动力,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国家机器,为国家的消亡做好铺垫。

2、由社会的国家化转向国家的社会化。马恩认为国家是被异化了的上层建筑,它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它摆脱社会的控制之后,又凌驾于社会之上来控制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权力日渐强大,统治日趋集中,这就导致了国家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力量都无法与之抗衡,而且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日益打压社会力量,攫取社会利益,使社会日益沦为国家的奴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因为消除了阶级差别及私有制,国家的利益就和社会的利益完全重合,国家的职能就是将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国家职能就直接转变为社会职能,国家不再尽可能的将社会事务控制起来,而是尽可能的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管理的职能交由社会行使,实现社会自治[8]。这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实现社会力量的崛起以代替国家的职能,由国家向社会过渡。

3、由镇压转向管理。国家只是阶级剥削的工具,它拥有强大的官僚阶层和常备军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因而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承担的最大职能就是镇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中存在的最大矛盾仅仅是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教育和刑罚就可以基本解决,因而不再需要强大的镇压力量。而此时,国家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使命,就是组织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向上发展,发展生产力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因而列宁曾公开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而在于先进的劳动组织[9]。

当然,剥削阶级、私有制度的消灭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中完全不存在一些剥削现象,也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只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而且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现象,这都需要治理和维护,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要有一些新组织和新形式来代替国家执政:

1、用人民武装、选民代表分别代替常备军和官吏。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马恩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出直接回答,直到巴黎公社的实验之后,在革命实践中找出了答案: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10][10]。而且公职人员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取消一切公职人员的特权,这不仅消灭了官僚主义的隐患,也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使原来的老爷变成了现在的公仆。这种公仆和老爷身份的区别也是人民武装力量与常备军及官吏的最大区别。

2、用议行合一的机构代替议会,提高行政效率。资产阶级用议会来掩盖其为少数人服务的专政本质,而且议会仅仅作为一个意见的表达机构,有可能落为一所清谈馆。而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议会制度,在其议的基础上行,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的机构,监管行政立法的工作[11][11]。这种公社式的议行合一的机构与议会相比有两方面的不同:首先,它扩大的了民主的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它让广大人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和途径,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的统治阶级,而且在广泛的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去制定政策;第二,做出决策之后,立即执行,代表们亲自工作,亲自执行,亲自想人民负责[12][12]。这种议行合一的机构起初也只是马列的设想,但后来在革命的实践中的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机构,最为主要的就是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

以上就是半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它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社会主义阶段国家的政权建设和组织形式,也描述了国家向非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半国家理论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一个世纪,它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粗糙和尚待完善之处,但是它的核心理念却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

三、半国家理论的现实启示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此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13][13]。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的话,后三十年的改革必须要是全面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它不仅关涉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半国家理论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既可以评价我国当前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可以指导我国政治体制建设。

1、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转变国家职能,从管理走向服务,缩小和限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发生了几次中大的转变,从建国初期的镇压到后来的组织管理,再到现在的服务,国家的强制色彩日益衰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的日趋民主,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要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将国家事务更多的交由人民和社会自行处理和消化。而我国当前的形势可能与之相悖,政府越来越加强控制和管理,公权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很多领域内都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社会治理方面,城管这一治理模式成为当前我国治理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尤其对于基层政府来说,这样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受人诟病。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的强力干涉不仅在经济领域内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上也促生了很多的官民矛盾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14]。这些现象也促使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我们当前的执政理念和思路,只有明确公权力的界限,逐渐回归社会,才能真正的化解当前现实中存在的矛盾。

2、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精简公务员队伍,取消公务员特权,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公务员热成为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士,无不向往从事公务员行业,这种期望向往背后折射出了公务员行业存在的一些稳定利益,无论工资、待遇,还是住房、出行以及日常办事,公务员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15][15]。而且很多单位存在着人员臃肿的情形,人多事少,很多单位已经形成公务员上50岁不再安排具体工作的惯例。公务人员过量跟国家机构设置有很大关系,国家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很多,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陷入了官僚主义的庞大体系之中,各个部门相互牵扯,为事情的简单处理人为的处理很多障碍。

半国家理论提示我们必须要打破公务员的特权,保持其纯洁性,真正的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同时要提高行政效率,平等对待每一位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造血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拥戴和支持。

3、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促生多样的社会组织,建立公民社会。半国家理论所展示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逐渐消亡的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启示,就当前的环境来看,国家消亡的条件远未成熟,但是有必要将国家权力逐渐转移给社会,转移给群众本身。首先要培育一种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为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奠定基础,这样一种社会心态不仅要求理性的的对待异质思维,更要求平等的倾听沉没的声音[16][16]。除此之外建立广泛的社会组织,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奥运会等等大的事件,我们意识到了建立公权力之外的社会组织的需要,它不仅能够弥补公权力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国家机关积极行使公权力[17]。只有具备了开放的社会心态,广泛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强大的社会本身,自下而上的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的半国家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意义,也对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实践有着很大的启示,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尚未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这也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宣传该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注释:

[1] 《列宁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2] 同上,第169页。

[3] 恩格斯:《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转引自《列宁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4]同上,第133页。

[5] 恩格斯:《反杜林论》,转引《列宁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3页。

[6] 同上,第124页。

[7] [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赵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293页。

[8] 朱昌宇:列宁半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形态,载《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版1期。

[9] 王子琳: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半国家,载《当代法学》1991年3期。

[10]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转引自《列宁文选》(第三卷),第146页。

[11] 同上,第157页。

[12] 吕世伦主编:《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189页。

[13] 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14] 吴敬琏:国企存在公权力过度介入弊端必须改革,载2011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15] 相关报道,可参见2011年2月24日南方周末:年轻人,到体制中去。

[16] 人民日报近期连发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等五篇关注社会心态的文章,引起很社会的广大凡响,也对我国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17] 无论是人民群众还是中央政府都意识到了社会民间组织的积极意义,而且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

《场景革命》读后感800字


《场景革命》读后感800字
初读场景革命这本书,会对书中某些场景有所共鸣,如加入Uber的兼职司机,收拾好一天的疲惫,下班时打开Uber,载几个附近的乘客再回家,可能因为赚钱,也不全是为了钱,可能是一种排压,可以和不同人聊天,获得不一样的收货;又如爆米花定价逻辑--两只手同时进入一大桶爆米花中,这种微妙的刺激难以言喻,伴随碳酸饮料的可乐一笑中,无论是爱情片,或我见犹怜,还是恐怖片血脉贲张,距离都会被迅速拉近。以上场景是影响我最深的,但并不是全部。
初读这本书,有很多疑惑,好像这么书不知道写什么,只收获一些能产生共鸣的场景。为了解惑又带着问题从新看了本书,发现本书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如我们想为某个产品打造一个场景,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本书提供了理论基础,那我们就会知道支撑场景有四要素:体验美学,空间链接,社群,数据。如若让我自己定义场景,应该只是一个画面,或多或少只有四要素其一或其二,但看过本书后,如有机会做产品的话,就会让我的产品场景尽量体现以上四要素。那拥有以上要素的场景又是怎么办到呢,本书也专门提供构建场景的方法论: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拥有以上方法的碎片的,但并没有上升的理论层面,如分享即获取,和我们传统文化先予后取是吻合,如你分享了你的观点,他人认可了你,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你的观点的消费者,如果你的受众很多,如吴晓波老师频道一样,那他的价值将是不言而喻的。(读后感)
最后个人想对这本书的书命谈点个人的看法,本书名叫场景革命,革命在汉语字典的意义是: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套上以上定义我不知道是否确切,但从本书的脉络和所表达的意思看看本书更像是教我们如何做营销,有点像策划方案,貌似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如何让某个商业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的让顾客买单,似乎取名为场景(产品)营销新思路、互联网营销新理念(思维)更适合,当然这也是本人的一点突发的感想,对作者无任何敌意。

《清单革命》读后感800字


《清单革命》是护理部推荐给护士长的必读之书,出于好奇,我拿起来读了读,读后感触颇深。我想清单不应该仅仅是方法论,还是一种系统的思考方式和执行保障。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如何建立清单思维、清单系统,如何将清单用于护理工作并极致发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此,我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护理姐妹们,希望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和学习。

记得书中有一家医院原本经常发生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比例从11%下降到了0,避免了43起感染和8起死亡事故,为医院节省了200万美元的成本。同时,还让医院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上升了19%,手术室护士的离职率从25%下降至7%。听到这些数据,我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使用清单,大有裨益。因为本书不仅给了医院管理者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更带来了一场深入人心的观念革命。

书中讲述了医院手术清单的故事,建筑业施工任务的清单故事,航空领域飞行清淡的故事,和投资领域决策清单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是我深刻意识到清单的重要性。

面对一些“无知之错——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知识而犯下的错误”与“无能之错——因为掌握了正确的知识但却没能正确使用而犯下的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我在科室的主要工作是综合岗办理出院手续。我为自己设计一个清单,这样可以迅速、准确、不漏项的完成我的工作。制作清单就是三个原则:简单、可测、高效。

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有疏忽、犯错的时候。清单可以让我们在正确的思维道路上安全驰骋。学会总结和制作清单,让清单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是我们进步的一个阶梯。而清单的本质在于沟通,它的实施离不开划定角色,有的时候需要团队来共同参与清单的执行过程,毕竟处理事情的是人,而不是清单。清单只是一个很好的凝结团队的载体,团队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

革命书籍读后感800字


范文一革命书籍读后感800字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

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范文二革命书籍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1947年的冬天,17岁的刘胡兰为了处理一些事情和机密文件,没有及时转移,不幸落在了国x党狗子军国x党特务手里。这时,一个认识刘胡兰的叛变民兵,恶狠狠的说:“刘胡兰,你今天要当心,呆会儿向你问话,你可得老实说,否则你就别想过关。”

在审问的过程中她死也没有说出实情,死也不投降!刘胡兰毫不畏惧在敌人面前,他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顷刻间只见鲜血喷洒,染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那年她才17岁!

我看了这个故事后,我的感想是:我们现在的社会,都是那些革命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都是那些革命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他(她)们为这个社会带来了许多变化,我们身为少先队员,应该尊重他(她)们,我们是接班人,应该把社会弄得更好!

读《革命历程》有感800字


暑假的第一天,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日子,它不仅是一个假期的开始,还是我们伟大的GCD的生日。在那天,我读了《革命历程》,有感而发。

1921年的一天,为解放中国四万万同胞,革命先驱在上海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由于中途被侦探捣乱,会议不得不转到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就这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读到这,我心里不由兴奋起来,中国的四万万同胞终于得救了。

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北伐出师半年内,从珠江打到长江,声势震动全国。但在北伐胜利进军途中,蒋介石等人突然叛变,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国民运动失败,国共合作也破裂了。读到这,我不由得感到惋惜。他们让胜利又晚来了几年,唉。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前辈周恩来等人率领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虽然其中也有过挫折,但经过革命军的不懈努力,毛主席与朱总司令终于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了。会师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掀起了革命潮,已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读到这里,我感到很高兴,中国人民离解放之期不远矣。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由毛主席领导,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其间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过草地。终于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读到这,我很高兴,中国人民离解放之期又更近一步了。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终于,蒋介石妥协了。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双方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城里进行了大屠杀,有的人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人则被捆起来活埋,更有日军少尉进行百人斩。读到这,我恨不得到那个时代,将他们打退到自己的本土。

1945年,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苏联也派兵参战,与此同时,中国抗日也进行大反攻,眼看革命将要胜利,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重发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国民党被打退到台湾,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了。

没有GCD,哪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现在的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为中国共产党效力,报效祖国。

关于中亚传道与革命读后感


其实每到圣诞节的时候,我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忧郁,经火的信心:《中亚传道与革命》一书读后感及其他。教会在寒冬中准备着节日,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这是一个向普世宣教极其重要的时刻。许多人也许平时不会去教会,但是在这一天,因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他们会愿意去教会里瞄上一眼。也许就是这次相遇,他们的心能被神抓住,从此悔改得救。

大学时代起,我就会努力去邀请同学、朋友去教会参加圣诞节。组织很多人一起做一件事情是很难的,去教会就更难。我时常觉得疲惫和挫折感。那些我一直尽力祷告的人,也许根本不会理解我的热情和对他们归信重生的切盼。

就如保罗在经中所说的,我们传的这些,有谁信呢?甘愿为他人重生受生产之苦,我们是做给谁的呢?

近来在读一本书,叫《中亚传道与革命》(Mission and Revolution in

Central),John

Hultvall所著。这本书里对十六世纪(中国明朝时期)一批又一批瑞典传道士在中亚地区(以喀什为中心)传道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记载。

那是一段相当艰苦的岁月。这些来自瑞典的传道士在这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世界经历了火一般的信心试炼。

困难来自方方面面:自然环境的恶劣、沙尘暴的肆虐、寒冷与干燥。但是这已经是最好应付的了,毕竟在夏天,天山的水可以带来一片丰饶与富足。当地居民内心的愚昧与黑暗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位传道士记载说:“人若不来到这片土地上,就绝对想象不到这里的人们灵魂里是多么的黑暗与蒙昧。”虽说他们是穆斯林,但是他们对他们的信仰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古兰x里所教导的一些好的东西,在他们的生活里也并没有体现。拜头像、佩戴护身符、巫术占卜、滥x、卖x嫖x等事情在这些居民中非常常见。

传道士们最早吸引居民的工作就是建立医院。他们带来的先进科技非常受当地人欢迎,很多人不远万里骑着骆驼冒着风沙来找他们看病。而病人们的要求也五花八门:有些人确实有病,有些人其实是没事儿找事儿。有些人想变胖,有些人想变瘦,有些人想多生点孩子,有些人则想少生几个。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位妇女说她脑袋里有一只蜥蜴,要求传道士们把它拿出来。在几次向她讲道理未果的情况下,传道士们只要去捉了一只蜥蜴,然后给她麻醉后在她的前额上割了个小口子,等她醒来后把准备好的蜥蜴给她看,她于是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传道士们还做了比较简单的纺机,教当地居民如何用羊毛织袜子,然后把这些袜子拿到乌鲁木齐去卖。但是传道的工作依然是艰难的,他们的派出组织一度认为在中亚传道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当地居民的灵魂并不是福音的沃土”,读后感《经火的信心:《中亚传道与革命》一书读后感及其他》。传道士的日记里写道:“若他们是完美的人,我们也没有必要来这里了。”

是啊,当年第一位远渡重洋来中国的传道士,在来华的船上,就有水手说:“你难道想改变一个昏昧又高傲的民族吗?”传道士说:“我不能,但是上帝能。”

外部的环境是困难的,伤害却是来自内部的。一位女传道士在波斯传道时,与一位波斯医生相恋,后来那位波斯医生成为基督徒,并和她结婚,这本是件好事。可是与她同工的一位传道士却从当地人了解到,这两个人在结婚前就已经同居了。他在日记中写道:“那一刻我感到如此地孤独,如此地绝望。”若与自己一同战斗的伙伴都不是持守相同的信仰的话,这种伤害是巨大的。

还有来自英国的传道士的描述:一位瑞典传道士虽然热心服侍,可是他竟然把圣经翻译成《天使之书》!

……

他们所做的那些,为的是什么呢?他们在那里所做的,到底在世人眼中与上帝眼中,价值几何呢?从十六世纪到现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认识的一位土生土长在新疆的牧师告诉我,他的祖上是在清朝的时候由西方传教士传教归信,几代持守信仰,到他的时候,奉献成了牧师。

感谢主,这还不是一切。

周日的时候,志鹏弟兄的分享与这本书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志鹏弟兄分享说,当环境已经难得不能再难的时候,当从人来的指望全都断绝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正如那些瑞典传道士:面对的是远离家乡之苦、语言不通、蒙昧的受众、传道士内部也一堆分歧(他们说甚至有两个传道士长达一年不互相说话,但是还是分别积极地工作着)……我从那些传道士的日记中读到的是两个字:绝望。是的,他们是绝望了。但是这是在人、在这世界上的事的绝望,在神,就是完全的希望!志鹏那天的分享,有这么一段非常打动我:“上帝真的在乎我们手中的工作吗?真的在乎的是给我们的那些恩赐吗?不是的!即使没有我们,上帝会兴起其他的人为他工作为他奔走,我们的那些恩赐终有一天也会废去。上帝真正在乎的是你那颗心,就是在其他的指望都断绝的时候,你还能紧紧依靠上帝的心!透过人的软弱,上帝的力量就大大彰显了!”

是啊!其实现代的中亚,明朝时期传道士的痕迹已经很少了。正如当时瑞典的教会总结的那样,几乎没有什么成果。也许他们所传的人,一直都稀里糊涂地信着。环境一改变,就追随了其他的学说,或者重新归于混沌……几百年过去了,也许已经不再有人记得他们,不再有人记得他们的工作。即便如此,就能说他们的工作毫无果效吗?不是的!我明白了!他们的果效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去中亚希望去改变更多的灵魂,有一点必然收获到的是自己灵魂的改变,以及与神更深的关系!那些困难、那些绝望、那些无助、那比大漠还荒凉的内心,将世界上的一切剥去,只剩下人与上帝!你的工作救不了你,你的同伴也救不了你,真正掌管一切的是耶和华!是洪水泛滥时依然坐着为王的耶和华!

是的,把一切交给

神!不是为了期待看到手中的工作有什么果效:历史上看来也是这样,有些地方福音一去就满地开花了,有些地方却硬心至极;没关系!因为上帝必有他的美意,必有他的时间!信靠,全然信靠!上帝不光是要更多的人悔改信主,他也同样要在工作中锻炼他儿女的信心,那经过火试炼的信心,在百般挫折中总能有喜乐,有盼望的信心。

是的,哪怕我邀请的人,没有一个愿意去参加圣诞节,我也不会再伤心难过了,而是继续为他们祷告,迫切地祷告,因为我知道我曾经更加心硬,我的神比我现在要焦急地多,要难过的多,而他依然耐心地等我的回转,并带我进入最美的永恒。

主,在洪水与烈火中经历你,就是我们最大的奖赏与收获。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任何一个制度的预设,不论是人治体制下,还是法治体制下,从主观上而言都是为了避免革命的。革命是对現存秩序的大破坏,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都是破坏性的,都会以人们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都会无所顾忌地给社会带来痉挛式的痛苦。因而革命不是社会变革的首选项,每一个时代都应当力求避免革命,除非社会矛盾已经激发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在近代社会变迁中,法国大革命是最激进浩荡的,这也许是人们一直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不断反思的缘由吧。

在十四、十五、十六世纪的整个欧洲大陆,从波兰边界到爱尔兰海,人们生活习性、社会治理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相对趋同的,而就当时欧洲的三个主要国家英吉利、普鲁士(德意志)、法兰西而言,为什么偏偏是在法國发生了大革命呢?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给出向答案是:虽然与欧洲大陆在各个方面存在亲缘性,但英國在政治体制上已经走在欧洲的前头,在十三世纪就开始通过民主与协商来谋求政治体制的合法性,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就是这一政治变革的产物。

就德国而言,统一的德意志尚未形成,各邦林立,尤其是德国的农民仍受缚于土地,农村农民亦然贫穷,人身依附性还很强,政治经济相对而言尚处在较为适应的阶段;而当时的法国,农民逐渐取得自由民的地位,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中产阶层与新兴的资本阶层,但法国的统治者在國家治理上却未有任何突破,仍僵守旧制度。新兴阶层与旧制度的矛盾终于在1789年7月13日毫无半点征兆的情况下爆发了。

現任中纪委书记王歧山向全党推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确实意味深远。历史,无非是明天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不要重复,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今天。而今天的中國,似乎就像1789年前的法國,整个國家看上去一片繁荣,中产阶层势力日益壮大,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法國的大革命就是在这种繁荣的表象中爆发了。

当今的中國,如果执政党不谋求国家治理制度的变革,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个方面取得突破,治理国家仍采取一种威权政治模式,視社会普适性价值为无物,那是会受到合法性挑战的。如果仍然沉浸于中国特色之中,不主动借鉴外来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制度,历史也许是会重演的,也许,一件偶然事情的发生将带来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更何况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本来就是朝代更替,革命不断的历史!

许小年老师说,若政治、法律、社会的改革不能同步跟进,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演变为中等收入危机。诚哉斯言。

读后感《《革命与反革命》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清单革命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