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深思录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深思录读后感8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第1篇】

《沉思录》(员工版),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在这个日趋物欲时代,如果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常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相信大家一定能将工作视为神圣之事,以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并坚韧而乐观、豁达而愉快的工作着。

【第2篇】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字数不算多,内容却繁杂。与一般译本不同, 梁实秋先生的导读本,给每卷加了标题,从中可见书的概貌,比如这些: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不过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第3篇】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席,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己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自然平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可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席上特别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席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席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席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席上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当你参加宴席时,希望常常想起这句话,想想自己在宴席中的角色和表现!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深思录读后感600字


【第1篇】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己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第2篇】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与人交往要小心。对你在与谁交往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要小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层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他说:“人类善于模仿他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人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以及思维习惯。你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且总有一种会发生。或者你变得像你的同伴一样,或者你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与你一样。就像一块未燃烧的煤接触到一块正在燃烧的煤,或者前者使后者熄灭,或者后者点燃前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轻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张是:让有影响的人影响你,这是交友之道;让你去影响有影响的人,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选择,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因为有些人对你友善,你就应该与他们在一起消磨时光;也不要因为他们找到你,对你或你的事感兴趣,你就应该与他们交往。让谁当你的朋友、同事或邻人,一定要经过选择。所有这些人对你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世上到处都是令人愉悦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够提升你,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这就是说,你与什么人交往,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孩子,做父母的不要过于在意其学习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关注其与什么人交往,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是谁。

《左传》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高贵而有理想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交朋友的。我认为,有些人越是想结识你,越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去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攀高枝的势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对同事有保持戒心的必要。中外历史表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边的人,关键时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卖你。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拉布吕耶尔说:“跟敌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跟朋友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圭恰尔迪尼说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轻信任何事,不轻信任何人,你就不会犯错误。”

我以为,我们与人交往不能怀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样会活得很累很累,但保持警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下属交往,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树立你的权威,保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最终你将咽下自己酿成的苦酒。

读深思录有感600字


【第1篇】

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就因为他们分得清楚这两种概念——“理性化与情绪化”。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概念都是必备的,因为,人之常情难免会有一些小情绪或者是过于理性化地行事。但是,这两种概念只能以二选一。

情绪化:人之常情之中是会有一些情绪的。比如说,你和另外一个人在有矛盾的时候,你的心其实是十分不服的,因此,你骂出了一些难听的脏话,大声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稳地向对方说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同时也会带一些大一点的声音。换而言之,从另外的一种角度来看,情绪化,是一种思维不清晰,脑子混乱的症状,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与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气也都比不过有理性思想而说话的人。情绪化也有另一种概念,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证明:就像刘备错伐吴的例子,在那时,关羽命丧吴国,毕竟是在当年帮助刘备脱离心理困境的知己——关羽,被自己的敌人杀死了,当然总有一股怒气冲上心头。这时,刘备犹豫了,因为在左有诸葛亮曰:北伐征魏,杀去汉室之愁;而在右有张飞言:东征伐吴,早忘桃园之誓。而在这次,刘备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东征伐吴。就因为他太急于复仇了,太情绪化了,而诸葛亮给出的建议是理性的,先联合吴伐魏,到时候一举歼灭吴国,这不是比这样意气用事有效多了吗?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绪化意气用事的人好多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脑子里要是一有理性,就说明了你的头脑清醒一些,说出的话也就有条理一些,比如说辩论赛,你拿出一些论据就有可能说服别人。但是,需要说出来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会物极必反,因为太理性化的话,别人就会厌倦,因此,人要做随机应变的人,这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第2篇】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内容,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起,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直在枕边,只是今天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读这本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能让自己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己的宁静。《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己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量,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第3篇】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己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深思录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己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第2篇】

古罗马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沉思录》中写道:“与人交往要小心。对你在与谁交往这件事,要留心在意。”他之所以强调与人交往要小心、慎重甚至要有所警惕,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层含意。

一是交友要慎重,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他说:“人类善于模仿他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人的兴趣、观点、价值观以及思维习惯。你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且总有一种会发生。或者你变得像你的同伴一样,或者你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与你一样。就像一块未燃烧的煤接触到一块正在燃烧的煤,或者前者使后者熄灭,或者后者点燃前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遇人不淑,是年轻人常常遇到的杯具。我的主张是:让有影响的人影响你,这是交友之道;让你去影响有影响的人,这是成功之道。

二是交友要选择,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因为有些人对你友善,你就应该与他们在一起消磨时光;也不要因为他们找到你,对你或你的事感兴趣,你就应该与他们交往。让谁当你的朋友、同事或邻人,一定要经过选择。所有这些人对你的命运都会产生影响。世上到处都是令人愉悦的、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只结交那些能够提升你,能激发你身上最大优点的人。”这就是说,你与什么人交往,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对待孩子,做父母的不要过于在意其学习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关注其与什么人交往,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是谁。

《左传》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高贵而有理想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交朋友的。我认为,有些人越是想结识你,越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去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你的人,才值得你去用心结交。交友不如己,不如不交,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攀高枝的势利。

三是交友要警惕,对同事有保持戒心的必要。中外历史表明,越是了解你的人,越是你身边的人,关键时刻越容易背叛甚至出卖你。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拉布吕耶尔说:“跟敌人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敌人会成为朋友;跟朋友相处,应该时刻想着有朝一日朋友会成为敌人。” 圭恰尔迪尼说得更偏激:“只要你不轻信任何事,不轻信任何人,你就不会犯错误。”

我以为,我们与人交往不能怀疑一切,草木皆兵,那样会活得很累很累,但保持警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下属交往,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树立你的权威,保持你的神秘,展示你的魅力。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无事不谈,无话不说,最终你将咽下自己酿成的苦酒。

读深思录有感600字2024


【第1篇】

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就因为他们分得清楚这两种概念——“理性化与情绪化”。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概念都是必备的,因为,人之常情难免会有一些小情绪或者是过于理性化地行事。但是,这两种概念只能以二选一。

情绪化:人之常情之中是会有一些情绪的。比如说,你和另外一个人在有矛盾的时候,你的心其实是十分不服的,因此,你骂出了一些难听的脏话,大声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稳地向对方说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同时也会带一些大一点的声音。换而言之,从另外的一种角度来看,情绪化,是一种思维不清晰,脑子混乱的症状,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与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气也都比不过有理性思想而说话的人。情绪化也有另一种概念,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证明:就像刘备错伐吴的例子,在那时,关羽命丧吴国,毕竟是在当年帮助刘备脱离心理困境的知己——关羽,被自己的敌人杀死了,当然总有一股怒气冲上心头。这时,刘备犹豫了,因为在左有诸葛亮曰:北伐征魏,杀去汉室之愁;而在右有张飞言:东征伐吴,早忘桃园之誓。而在这次,刘备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东征伐吴。就因为他太急于复仇了,太情绪化了,而诸葛亮给出的建议是理性的,先联合吴伐魏,到时候一举歼灭吴国,这不是比这样意气用事有效多了吗?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绪化意气用事的人好多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脑子里要是一有理性,就说明了你的头脑清醒一些,说出的话也就有条理一些,比如说辩论赛,你拿出一些论据就有可能说服别人。但是,需要说出来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会物极必反,因为太理性化的话,别人就会厌倦,因此,人要做随机应变的人,这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第2篇】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内容,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起,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直在枕边,只是今天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读这本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能让自己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己的宁静。《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己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量,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第3篇】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己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后感800字


《沉思录》,一本古罗马帝国皇帝写给自己的书,一本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除《圣经》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书,一本温家宝总理放在床头始终读的书。读《沉思录》,让我体会颇深,感谢你,让我体会了更多,学到了更多。

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政治,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政治的残酷性很多人都有深刻的体会,潮起潮落,人来人往。

纵观历史长河,不乏党争事件的发生,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在党争中受到伤害?那就是不站队,永远不要将自己归为哪个领导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个岗位从这个岗位出发考虑问题,在那个岗位,从那个岗位出发考虑问题,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维护集体的利益。

让领导赏识,是凭借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不是去钻营。不要站入队列,努力将自己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做的出色,这样即使再频繁的更换也不会影响自己,因为不是哪个领导的人,而是这个单位的人,而且是这个单位这项业务不可或缺的人。

读罢《沉思录》的卷一,体会颇深的就是学习,一个古帝国的皇帝尚可从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情中学到那么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百米短跑,需要冲劲;万米长跑,需要耐力。求知,不仅需要有百米短跑的冲劲,去扫除一又一个的拦路虎;又要具有万米长跑的耐力,去长期地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曲折,在人生的旅途中难以避免。面对曲折,有人失却了奋进的勇气,熄灭灭了探求的热情,而有人却确立了进取的志向,鼓起了前时的风帆,从而磨练出坚韧不拔的性格。

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别人想去吧。我们应该深刻的理解,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而活着,不要过多在乎别人的看法而迷失了自我,如果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去做,那就努力的去做。至于结果,人很难预料,但不管是什么结果,都应该能够接受,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沉思录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沉思录》(员工版),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以简易的笔调、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哲理故事,帮助你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调适身心,领悟生命的美好与工作的真谛,确保在最和谐的状态下愉快地、聪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余,边读边思考之后,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在通过各自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为他人提供所需,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同时通过工作可以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工作的不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义与价值在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华,不断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单纯为了薪酬。如果我们认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已的工作呢?热爱工作的本质就是热爱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已的生命不要虚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在效率、业绩至上的今天,工作压力无时不在,有时令人浮躁不安,那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热爱工作,正确看待工作,工作是权利也是义务,要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将工作视为累赘、看作负担。思想决定行动,积极培养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有了积极的看法,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二、无论何时,认清自己的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标,又要注重培养自身修养;既要真诚坦率为人,又要勤恳踏实干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务,一天两天也许感到轻松舒适,但长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虚,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我们每个人要具有与企业同命运的职业感,都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心态来工作,我们的企业不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们自身的能力不仅会得到提升,而且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

三、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逐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适应企业的发展。善感恩的人都会感谢企业提供一切让他学习成长的机会,除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更要像大海结纳百川一样,怀着感恩的心对待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所有人学习,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四、必须勤于思考,勤于谋事,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谋事的水平。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要学会有效率的工作。同时对工作要有火热的激情,多做事、做实事、办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第2篇】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第3篇】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录》中,将人生视如赴宴。他强调,人的举止应当像一个高贵的人那样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在作者那个时代,物质极端匮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尔参加一次宴席,要抵御美食的诱惑,克制自己的物欲,做到举止得体,把握有度,知足常乐,自然平和,有耐心,有涵养,不强求,不贪婪,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高贵的品质,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标志就是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餐饮业已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开的最多的就是餐馆饭店酒楼,每年的消费数以千亿,不仅将北京“俏江南”的女老板张兰吃成了名人,还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要赴宴。不是你请人家吃,就是人家请你吃。本来吃饭的原始目的是给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可后来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演变成一种饮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们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吃饭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达官贵人总是被宴请,天天上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实,鱼翅海参鲍鱼龙虾吃多了,味同嚼蜡,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请的人和被请的人都硬撑着,他们吃的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档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总是请别人的多,买单的多。中国人的许多重要决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谈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成败。股神巴菲特甚至发明了“午餐拍卖”的游戏,仰慕者不惜花费几十万元与之共进午餐,把吃饭推到了极致。

赴宴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酒席上特别讲究座次。长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长者请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万不能搞乱。无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讲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进行,不能乱了规矩。就是在酒席上说话,也得分清主次,话题围着尊者转,陪者最好随声附和,切不可别喋喋不休,喧宾夺主。假如在酒席上“领导未动我先尝,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干杯我表示”,估计你就离下课不远了。这就是目前许多机关强调的所谓“席位意识”。从一个人在酒席上的表现,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地位、修养、性格和为人。

有一种人,把赴宴当作人生的常态,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错,不醉不休,声色犬马,乐此不疲,这样的人生是醉生梦死的人生,犹如《皇帝内经》所言:“以酒为浆,以佞为常,半百而衰”。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文章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如故冲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纯粹表披露来了,和你亲身看到的纯粹1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犯错而呻吟,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而后,让他们每1个人在您的宝座后背,异样朴拙地流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1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歹意诽谤1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1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即也许打她。结果,众人1个个丢下石头,低首拜别。卢梭的为人历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激情奔放而又非常痴钝,大悲大喜咄咄逼人,不够自制力。正是这些彼此斗嘴的本色让他更像1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然则也活得随便,他孤高然则也卑微,他坦诚然则也有戳穿。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1个年轻时犯的舛错。有1次他偷了主人家1颗珍贵的纽扣,把变乱赖在1个他喜欢的小使女身上,是以使谁人无辜的使女承受了耻辱。因为卢梭的自暴隐私,1些过后的哲学家包括罗素以至认为卢梭根蒂谈不上是个哲家。而我却认为卢梭波及了哲学的本质题目-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1次粗浅的寻找。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感情历来不认为然。实在罗素本人也不是1个岑寂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3番5次闹离婚,不会倡导性监禁,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制止讲学,不会信赖社会主义,不会列入反战运动以至弄到要下狱。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感情与理智比较是促进历史的1种更首要的实力。卢梭是法国第1个最大胆的布衣思维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期耐久处于奴仆位置。罗素如许的贵族后代诚然不会去偷纽扣,罗素的子弟诚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1个位置高贵的女婢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1番精力分析,寄义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姑娘扑面才干得到1种纯粹的自信。我对罗素1向敬仰,但这1次我感受罗素发言不免厚道了1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品级的婚姻是不被准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连弗成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应允。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深思录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忏悔录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