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丁丁在西藏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丁丁在西藏读后感 ”,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篇一:《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西藏》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西藏》。我深深的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被主人公丁丁勇敢坚强、知难而进、临危不乱的精神所打动,小狗白雪对主人的忠诚也让我十分感动。

《丁丁在西藏》讲述了:丁丁听到他的朋友张遇到了空难消息,飞机坠落在西藏,丁丁立即带着白雪和阿道克船长到了西藏,在飞机指南针的带领下,到达飞机失事的地方,经过千难万险,丁丁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张,并把他带到一个庙里,让他休息、疗伤。如果不是丁丁坚持去寻找,他的朋友张就有可能已经死亡了。

丁丁是一个坚强勇敢的人,而且做事坚持不懈,我要向他学习,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篇二:《丁丁在西藏》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生动、有趣的冒险故事书。它的名字就叫《丁丁在西藏》,《丁丁在西藏》的作者就是埃尔热。

书的大意是这样的:丁丁和船长去了西藏,他的朋友张仲仁从香港过来了。可是,不幸的是在来往的路上,飞机撞上了一座雪山丁丁、船长和仆人塔基去救张仲仁。可是,碰到了一只可怕的雪怪最后,在丁丁的努力下,找到了他的朋友。

我非常钦佩丁丁和船长的勇气。丁丁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小男孩,船长虽然是一个鲁莽的人,但是他非常的勇敢。所以我要学习丁丁的机智和船长的勇敢,碰到一点小困难,永不退缩!

【篇三:《丁丁在西藏》读后感作文】

最近我看了《丁丁在西藏》这本书。虽然这只是一本薄薄的书,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丁丁在西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丁丁的朋友张乘飞机失踪了。丁丁、船长和丁丁的小狗白雪去西藏寻找张。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向导塔基。之后,三人一狗就登喜马拉雅山去寻找张了。在途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白雪掉进了水里;船长掉进了冰山洞里;丁丁掉进了冰窟窿;还不得不攀爬悬崖峭壁;在暴风雪中丢失了一个帐篷,三个人和一条狗就只好挤一个帐篷;接着还遇到了雪崩真是险象环生。最后他们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张。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页最后一幅画。这幅画画的是丁丁正在宾馆的休息大厅里和船长一起下棋,他突然预感到张会出事,所以他大喊到:张!休息大厅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吓了一大跳。坐在旁边喝咖啡的人,一头载进了杯子里;织毛衣的人的毛线团掉到了地上;服务生打翻了托盘;打扑克牌的人拿着的扑克牌飞了起来;船长原本叼在嘴里的烟斗,蹦到了半空;丁丁和船长面前的棋盘差点翻了个个儿;白雪被吓得毛骨悚然;写信的人手拿钢笔,被吓到之后,整张纸都被溅上了墨水;有人从凳子上摔了下来,手上的酒杯被抛到了半空;一个小孩被吓得跳到了他妈妈的背上,玩具也脱了手只有向日葵教授因为耳聋,所以仍然平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我想丁丁肯定非常重视和张的友谊,所以才会这么忘情大叫。

在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找到张的时候,丁丁却坚持了自己的信念,觉得张肯定不会死,自己肯定能拯救自己的朋友,所以他绝不放弃,在排除了千难万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朋友。我很佩服丁丁重友谊,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篇四:丁丁在西藏读后感】

生活没能书,就像地球失去了阳光。生活没有书,就像人类没有了食物。生活没有书,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因为书籍对人类来说太重要了,它可以让人拥有智慧,也可以帮助人们解答所有难题。想到这里,我不禁拿出我新买《丁丁在西藏》这本故事书,贪婪的阅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在得知他们的好朋友张仁意失踪后,丁丁就和阿道克船长去找寻找他的故事,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次的暴风雪,他们努力活了下来,碰到他们的死对头来阻止他们的行动,他们克服了困难。经过漫长的寻找,终于在一个小小的树洞里发现了并救活张仁意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朋友的友谊是最重要的,找到一个朋友,就好比找到一个良师益友。好朋友就要不离不弃,在危险的时候就要出手相助,这才是朋友之间的友谊。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要不离不弃,坚持到底,不做一个受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人。我以后还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因为交到一个良师益友的朋友就像找到一座金山,这样我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其乐融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丁丁在刚果》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一)

假期里我读了《丁丁在刚果》这本书,每一个小故事都很惊险有趣。

书中讲的是丁丁记者和他的小狗米卢去了刚果,路途中他遇到了真诚又胆小的可可,一心想要生丁丁做对秘密乘客和巫师穆冈加,还有和蔼可亲、善良的传教士—神甫。丁丁和米卢友谊深厚,一路上他们互相帮助,克服了种种挑战和磨难。丁丁非常聪明,还非常的善良勇敢。有一次,一条大蟒蛇把米卢吞了下去,丁丁知难而进,蟒蛇很凶,丁丁奇妙的把蟒蛇自己的尾巴给它自己吃了,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的救起了小狗米卢。当然,小狗米卢也救过丁丁,他们两个互相帮助,相互爱惜,就像是我和妈妈的亲密感情。有一次丁丁和米卢遇到一头野牛,米卢在看到野牛的凶狠后飞快的逃过了它的攻击,丁丁却差一点就被野牛撞上了,丁丁机智地爬上了树,而牛则直接撞上了树,不过这时候危险来了,丁丁抓的树枝“咔嚓”一声断掉了,丁丁不偏不移的落在了牛背上,丁丁骑在牛背上被牛狠狠的摔入了水中,米卢迅速跑向水中将丁丁救起。他们两个都非常的勇敢和聪明,遇到困难从来不退缩,一路上坚持着他们勇闯天下的梦想。

故事告诉我们勇敢是非常重要的,友谊也是很可贵的,这让我想到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应学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快乐勇敢的的去面对。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二)

这个故事讲述了丁丁到非洲去打猎,非洲有一个国家叫刚果,那里有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比如:凶猛的豹子,高大的长颈鹿,强悍的野牛……但是,那里来了一帮坏人,想控制非洲的钻石生产。丁丁在无意间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抓到了这些坏人。丁丁真是个又勇敢又聪明的人啊!

我以后要向丁丁学习,要迎难而上,不要知难而退。勇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做一个勇敢又聪明的人,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

我有一套非常好看的书,书名叫作《丁丁历险记》,它是比利时着名作家埃尔热创作的作品。书里的主人公丁丁养了一条非常聪明的小狗,它的名字叫米卢,他们总是一起和黑暗、邪恶势力作斗争。我最喜欢丁丁系列故事中的第一本——《丁丁在刚果》,书中讲述的是特别爱动脑筋的丁丁,他被坏人抓住了,却丝毫不紧张,而是静下来想办法,并用自己的智慧从坏人的眼皮子底下逃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想办法把人质也给救了出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翻阅着手中的《丁丁在刚果》,我情不自禁地崇拜起我的偶像——丁丁。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爱动脑筋的优点。故事里的丁丁不幸被坏人抓住了,他不慌不忙地坐下来想办法,用自己的办法战胜了那些邪恶势力,为了一网打尽,他还想办法把他们的同伙也抓了起来一起送进了警察局。在那样紧张的情况下,他那样镇定,那样冷静,不像别人,遇到困难,全身颤抖,完全没了主意。这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从丁丁的身上,我知道了,在那样的困难面前,光害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冷静下来,开动脑筋才能解决困难。

说到丁丁,我又想起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我就是缺少了丁丁的这种遇到困难多动脑的好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回到家,发现妈妈给我带回来了一套电动小车的制作材料,我欣喜万分,赶紧动手做了起来,我按照图纸。做完了底盘,又安装好了上面的零件,再把线一股脑儿都连上,最后装上马达,安上电池,一按开关,电动小车却一动不动,我觉得非常奇怪,可是,我又没信心修,最后只能放弃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看到这情形,妈妈接过小车,仔细看了看我连接的线路,又看了看图纸,发现我把电线连错了,她边思考边把线路一根一根修改了过来,最后,小车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动了起来,我当时高兴极了,同时也为自己的不动脑筋,轻易放弃感到一阵羞愧。是呀,遇到问题,不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却直接放弃,那可不是真正解决困难的方法!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去克服它——这就是《丁丁在刚果》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以后,我一定会像丁丁一样,努力做一个爱动脑筋的男子汉!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800字


做个爱动脑筋的男子汉——读《丁丁在刚果》有感
我有一套非常好看的书,书名叫作《丁丁历险记》,它是比利时著名作家埃尔热创作的作品。书里的主人公丁丁养了一条非常聪明的小狗,它的名字叫米卢,他们总是一起和黑暗、邪恶势力作斗争。我最喜欢丁丁系列故事中的第一本——《丁丁在刚果》,书中讲述的是特别爱动脑筋的丁丁,他被坏人抓住了,却丝毫不紧张,而是静下来想办法,并用自己的智慧从坏人的眼皮子底下逃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想办法把人质也给救了出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翻阅着手中的《丁丁在刚果》,我情不自禁地崇拜起我的偶像——丁丁。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爱动脑筋的优点。故事里的丁丁不幸被坏人抓住了,他不慌不忙地坐下来想办法,用自己的办法战胜了那些邪恶势力,为了一网打尽,他还想办法把他们的同伙也抓了起来一起送进了警察局。在那样紧张的情况下,他那样镇定,那样冷静,不像别人,遇到困难,全身颤抖,完全没了主意。这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从丁丁的身上,我知道了,在那样的困难面前,光害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冷静下来,开动脑筋才能解决困难。

说到丁丁,我又想起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我就是缺少了丁丁的这种遇到困难多动脑的好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回到家,发现妈妈给我带回来了一套电动小车的制作材料,我欣喜万分,赶紧动手做了起来,我按照图纸。做完了底盘,又安装好了上面的零件,再把线一股脑儿都连上,最后装上马达,安上电池,一按开关,电动小车却一动不动,我觉得非常奇怪,可是,我又没信心修,最后只能放弃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看到这情形,妈妈接过小车,仔细看了看我连接的线路,又看了看图纸,发现我把电线连错了,她边思考边把线路一根一根修改了过来,最后,小车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动了起来,我当时高兴极了,同时也为自己的不动脑筋,轻易放弃感到一阵羞愧。是呀,遇到问题,不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却直接放弃,那可不是真正解决困难的方法!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去克服它——这就是《丁丁在刚果》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以后,我一定会像丁丁一样,努力做一个爱动脑筋的男子汉!(作者:乔朱远)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刚果读后感200字


这次丁丁要和米卢去非洲,米卢在船上在和一只鹦鹉搏斗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家伙,他差点打死米卢,无奈之下,米卢跳入大海,结果被丁丁救起。在刚果,丁丁找到了向导小黑人可可。一路上,丁丁与米卢遇到了鳄鱼、可恨的秘密乘客、猴子、一大群鹿,他们到了巴包隆人领地,毁灭了想除掉他的巴包隆巫师与秘密乘客的阴谋,因为他的威信太高,成了巴包隆人的大首领。然后巫师与想杀死丁丁的秘密乘客又挑拨马土乌部落的大首领与巴包隆人打起战争,丁丁用电磁铁把箭和长矛全部吸在哪里,也当上了马土乌人的国王。秘密乘客在一棵大树下把丁丁打倒,还好,丁丁最后被一个神甫救了,当上了非洲刚果老师,在上课中,用海绵和水把一只误进学校的豹子赶跑,最后丁丁回了家乡比利时。

丁丁聪明、善良、可爱、机智勇敢,是一个“四好青年”。所以,他穿过了无人能过的刚果森林,得到了刚果人民的喜爱。

《丁丁在刚果》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故事书,它的名字叫:《丁丁在刚果》。它的作者是埃尔热,它出自于《丁丁历险记》系列漫画。故事的主人公是:丁丁和米卢。丁丁是一个勇敢,机智的年轻记者,梳着一个洋葱式的发型。米卢是一只勇敢的小狗,长着一身雪白雪白的毛。每次丁丁遇到困难时,它都会奋不顾身的帮助丁丁。故事里他们遇见了很多困难,坏人、鲨鱼、电鱼、鳄鱼、梅花鹿、猩猩、土著人、狮子、毒蛇、豹子、大象、河马、长颈鹿、飞行员等等都对他们制造了不同的麻烦,但是,通过他们的协作努力,最终都有惊无险的渡过了难关。故事情节很精彩,我最喜欢的一个情景是:米卢掉进了海里丁丁跳进海里救米卢,有一只鲨鱼游了过来,很惊险,丁丁用他的智慧,利用漂浮过来的一颗小树,脱离了危险。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我很开心 ,希望大家也能阅读它。

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美洲读后感二篇


著名记者丁丁来到了芝加哥较量可恨的芝加哥盗贼团伙。到了芝加哥,一出火车站就和小狗米卢一起被关在盗贼车里,接着他据下车门逃了出来,用一辆警车摩托赶上盗贼车,抓到一个盗贼司机,可这个司机刚刚想说实话,就让另一个盗贼打晕了。丁丁到了宾馆住了下来,可是晚上,又被盗贼打晕抓到了,他们想用枪打死丁丁,结果小狗米卢来救他了,米卢用一个花瓶把一个人打得措手不及,其它的盗贼被丁丁打死了。第二天上午,一个盗贼想在远处把丁丁打死,结果他打到的是木偶丁丁和米卢。盗贼用了许多计谋,都一一被丁丁识破了。最后丁丁到了红肚镇找盗贼老二――鲍比·司迈尔,并且买了衣和马,去了红肚镇抓住了他,在这次战斗中丁丁一共抓到了355个盗贼。

丁丁机智勇敢,和小米卢配合默契,总是能化险为夷。


今天我看了一本《丁丁历险记之丁丁在美洲》丁丁事件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位惹人喜爱著名年轻记者几天在一个为他举行的宴会上神秘失踪之后又出现了。他带着警察捣毁了芝加哥匪徒联合会重要的巢穴,逮捕355名成员,并且载获了大量文件,预计将有进一步的搜捕行动。这是净化芝加哥大都会治安状况的重大行动。根据丁丁先生在报纸上发表的声明,他在与匪徒的周旋中,遇到了不少疯狂、残暴和狠毒的敌人。在与他们进行勇敢的较量中,他几次差一点儿丢了性命。今天,他在重重困难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相信,所有美国人都会向记者丁丁以及他的忠实伙伴米卢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战胜芝加哥匪徒的英雄!

读《丁丁在美洲》有感400字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暑假里,我读了《丁丁在美洲》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比利时的埃尔热,著名的漫画家。

这本书讲的是丁丁在刚果破坏了土匪汤姆的钻石生产计划后,来到了土匪活动猖獗的芝加哥。匪帮老大卡彭闻声后,决定在美洲把丁丁干掉。但是丁丁却与土匪们斗智斗勇,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有一次,在大家为他庆功的晚会上,作为主角的 丁丁 消失的无影无踪。几天后,他又奇迹般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再一次成为新闻人物,协助警方捣毁了芝加哥匪徒联合会的重要巢穴,逮捕了355名成员,并且截获了大量文件,成为战胜芝加哥匪帮的英雄!

有好几次,他都差点儿丢了性命。幸好有他的小伙伴——小狗米卢的默契配合,才能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他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得到人们的尊敬。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除了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还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互相帮助。丁丁是正义的化身,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丁丁”,你是不是其中的一位呢?

丁丁历险记是一套漫画书,它只用廖廖数语和简单的画面,就把我带进精彩缤纷的世界。

情断西藏读后感


【篇一:《情断西藏》读后感】

看到摩卡写到在她下落不明的时候,她的网友,那些萍水相逢的网友,没有深交的网友们,有些打算沿着她进藏的路线去找她,有的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关系力量去联系西藏的一家家医院。有好几个网友第一时间赶到西藏去,成立了救助摩卡资金,一笔笔救命钱汇进来,她们陪在她的病床前在他昏迷的时候照顾她,给她画画,给她唱歌,给她带CD去,看到这里真的感动了,身体颤抖了,眼眶里满满的都是泪水,原以为自己已经不会再因为看书而再颤抖而再掉眼泪。而现在因为这样的真情在而感动,我或许会遇到这样的网友,也或许不会,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真情是在的。

当学生时代激情的青春慢慢远去,爱情就不再是冲动的产物,世俗与现实的冲撞、挤压、让太多的人不敢去爱。

看着眼前的景象,过往的游客,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我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忍受着无尽的孤独,脆弱的时候,沉睡的时候,谁在我身边来为我守候?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最初是在一本写西藏的自驾游攻略《西藏秘境》的后记附了《情断西藏》的一个片段,看完之后就哭了,为了那份真情而感动,后来在图书馆中找了好几次都没找着,最后还是去了别的学校逛图书馆时看到的,当时心情特别激动。看这本的开头为那些网友对摩卡的关心、担忧、跑前跑后的为她联系医院、觉得特别感动。这些真情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能遇到这样一群的这么真诚、这么真感情的朋友。整本书还是蛮感动的。不过或许是因为太期待了,最后看完就觉得写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

【篇二:《情断西藏》读后感】

我不再相信人世间会有一见钟情,可是见到散兵的第一眼,我便相信了。没有任何理由,冥冥之中仿佛早已注定。

摩卡和散兵在八郎学旅店走廊上的巧遇,其实仅仅是个偶然。真正让他们的爱情之花绽放的,却是他们一步步相互走近的脚步和一次次的牵手。

在七天的旅途中,他们呼吸同样的空气,沐浴同样的阳光,欣赏同样的美景,体验同样的感动,遭遇同样的惊险,也在一起憧憬同样的未来

爱情,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悄然的在他们的心里诞生了。

【篇三:《情断西藏》读后感作文】

《情断西藏》,好残忍的一篇书名,不知作者摩卡为何选择了如此伤人的名字,而我也在想,在西藏这样一片神圣的净土,是怎样的感情会断绝在此呢?摩卡,散兵,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两个来自喧嚣都市的年轻人,却似乎早已冥冥注定,只因为那一个转身和不经意的弯腰,相遇在了西藏。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亦没有天长地久的誓言与承诺,只是两个滚滚红尘之人于万千凡体中悄然遇见。我想,在那样一片圣洁的土地上,任何承诺都显得微不足道吧!虽然只是短短几天,但两颗飘泊的心早已超越了生命的界限,紧紧融合在了一起。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孤独的罢!几天,看似很短,可在摩卡和散兵眼里,这几天早已超过了海枯石烂。

你看,布达拉宫在为他们而笑,大昭寺也在为他们而笑,不是为他们的美丽曾经,只是为他们那段跨越千年的爱恋!

可是,太过完美的爱情似乎只出现在美丽的童话故事里。就在那样一片白云自在飘荡、湖水纯净不移的土地,老天却残忍地将他们阴阳相隔。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展现怎样的姿态才算合适,只是有种想哭的感觉,真的想哭。不知道对于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无情的车祸怎忍心将它肢解,而且肢解地支离破碎。老天啊,你带走的何止是一条生命,你带走的是我们守候千年的期盼啊!

记得摩卡说过,男人的心是跟着脚步走的,脚步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安家;而女人的心是跟着爱走的,爱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想必散兵已把家安在羊卓雍错旁了吧,因为那是摩卡梦寐以求的圣湖,也是散兵灵魂的安放之地。湖水如此纯净清澈,摩卡,你可看得清散兵的影子呵?他应该也正努力跨越千山万水,赶来与你重逢吧!

如果誓言可以美丽经年,请不要将它说穿罢!

那一刻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头长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可这一见,却成了生离死别;这一刻,你我将永世相隔。老天啊,你真的能如此残忍?万千佛像我竟得不到一丝庇护?那木错、玛旁雍错这样的圣湖难道也甘愿沉寂,满足不了我这小小的愿望?

我笑,生离怎等同于死别,生离,至少还可以看到他的以后;而死别才代表永远的失去。爱最大,比爱更霸道的却是死亡!

看完这个故事,我更真切体会到了三毛对荷西的呼唤:感谢上天,今天活着的是我,痛的也是我,如果叫你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轮到你,要是你像我这样活下去,那么我是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你的。摩卡是一位职业写手,她说:风花雪夜的故事写得太多,我不再相信人世间会有一见钟情。可是见到你的第一眼,我就相信了。没有任何理由,冥冥之中仿佛早已注定。散兵是悲惨的,本该正保存他那份宝贵的爱情时,生命却戛然而止;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收获了雪域高原最纯真的爱情。

有人说,世上有两种情况最令人难过:一种是从来未曾拥有,一种是短暂拥有过后却永远失去。时间如水一般从指尖流走,老去了年轻的容颜,爱情和思念就像皱纹一样越来越深;然而沧海桑田,谁又能完整地重现昨日种种,在摩卡和散兵之间的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曾经,散兵说过,天空中没有一片云是完全相同的,而如今,当飞机飞至三千英尺的高空时,摩卡的思念能否抵达散兵的爱?或许,天空中有一朵云是缠绵交织的,一眼望去看不到边,而这样的云,就是摩卡的深深念切

作为万千读者之一,我只能说:散兵,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篇四:《情断西藏》读后感】

最近读了网上流行的一部短篇小说《thelosthorizen(情断西藏)》,似乎有很多的感触呼之欲出。其实,这不是一本小说,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所有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希望这不是真实的。但,它的确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沿着摩卡行走西藏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西藏,看到了布达拉宫,看到了秃鹫,看到了圣湖羊卓壅错;当然,最动人心魄的,还是那一段造化弄人的惊世之恋

2003年10月,一个来自深圳的单身女子和一个来自上海的小伙子相逢在雪域西藏,缘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于是,他们一起行走,一起感动,一切都那么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两个人的内心都被这场相逢所打动,爱情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七天,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长度。七天能够做什么呢?然而,这个事件的两个主角却在这短短的七天里经历了一段惊世恋情。当他们相偎在雪域圣湖边上一起看落日的时候,人世间最美的图画在我们眼前展现。美,如此的美!纯净,不搀杂一点杂质!然而,造化往往又是如此弄人,亦或是他们的美惹得众神的嫉妒,在他们的爱达到巅峰的时候,一切又都在瞬间飞逝情断西藏,爱逝高原。

这是我喜欢的文章,是我喜欢的文笔,更是我喜欢的故事。昨晚从办公室回去读了大部分,今天一早,又迫不及待地继续读。我已经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不,这不是故事,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绝版的凄美的爱情。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曾经有着斑斓色彩的少女时代,回到了那个为三毛而着迷的永远难忘的时光。所有的往事在眼前铺排,所有的浪漫在瞬间回旋,我们有多久没有去仔细地体味生活中的浪漫,去欣赏朝霞、雾霭、流岚、春花了?当生活的壳将我们一层层包围,当我们的心沉淀在忙碌的工作中,当我们的梦渐渐褪去当初的光泽和色彩时,我们感觉的触角似乎已经变得迟钝和麻木,我们的生活流程似乎也变得机械和呆板,而我们却毫无知觉。

当一段故事,一段浪漫的经历将我们的心再度敲开时,我们猛然感觉到心又重新开始了颤栗的跳动,我们清晰得感到:情是热的,血是热的,天是蓝的!我们工作,我们忙碌,我们奔波,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放飞我们梦想的翅膀,让它携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浩淼的天宇翩翩起舞!

很久以前就喜欢读三毛的作品,不为那清丽的文笔和独特的经历,也不为那份缠绵的爱情和细腻的文笔,感动的是她那份对生活、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己的坚持。这是一个懂得怎样生活的女人,这是一个知道为谁而生活的女人,这更是一个能够把生活调制成一杯醇香诱人的美酒的女人。我喜欢她,就像喜欢一个知音,一个心心相通的朋友。是的,我们活着,但绝不单单为了活着。因为我们有感情,有热血,更有七彩的梦,我们需要慰藉,需要感动,更需要真情。我们的躯壳可以老去,我们的容颜也会枯萎,但我们的心灵却永远需要一份希望,一份支撑,一份可以让我们好好生活下去的情怀。

永远会羡慕那些才子佳人,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情,可以用最真切的触角去触摸去感受生活。他们的笔记录着他们的轨迹,也记录着心的跳动和情的昂扬。有时天真地想,他们怎么可以把象形文字调制成魔方?但我知道,在我羡慕的背后,是一份谁与争锋的倔强和豪情。虽然我的笔仍是稚嫩,虽然我不能把我的思想,我的情愫用最真切最细腻的文笔婉转传神地表达出来,但我知道,我只能是我,我更知道,我就是我,一片与任何人都不会相同的叶子!

【篇五:《情断西藏》读后感】

说来也巧,同事又转借了一本关于西藏的游记。书的容量也不大,也就是十五万字左右。有了上一次阅读《逃到西藏也逃不过爱情》对西藏的初步认识,想进一步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赴藏背包客的艰难并快乐的行程,促使我兴趣十足的阅读了这本《情断西藏》一书。

总体感受是,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是非常吻合的,断在西藏的这段情感,因为是作者的亲身感受,实在是感人至深。特别是后半部分叙述的透彻、真实、感人,这是我阅读此书的最大收获。它的不足和缺憾是,前半部分有些乱,人物出场交代的不够清晰且还有些重复。

《情断西藏》呈现了两个背包客的一段短暂、神奇,却又充满戏剧张力的真实爱恋,很好的诠释了一见钟情的真实存在。七天的时间,从相识、相知到相恋,西藏圣洁的湖水仿佛恋爱之泉滋润着两个年轻人的心,使他们的爱情与天地交融在一起,那一瞬间是那么的美好,承诺和誓言在西藏这个地方都变得异常纯净而神圣。正像作者自己写的那样,她的运气很好,走到哪里都能碰到友善的朋友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许更能体会到人性中善良与真实的一面,只有行走在路途中的人们才会如此轻松与豁达。

也许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这么短暂的爱情结局短短七天的大喜大悲。不过有时候,真正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往往不是甜蜜的相聚,而是痛苦的别离。

美丽的西藏,优美的文字,跳跃的欢快的情感,消除了都市中的物欲与浮躁,这是生活在纸醉金迷的城市人所根本体会不到的。特别是西藏人,他们拜佛跟我们的目的是不同的,他们从不为自己的名利富贵祈祷,而是希望神佛能饶恕自身的罪孽,祈祷大地苍穹的美好和万物众生的安康。俗世间,太多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想要家财万贯,金银满屋,而到头来,一朝春尽花落去,那些费尽心机得来的身外之物,生不得安宁,死无处安放,藏民却比我们看得开,连最后的皮囊都献给秃鹫、献给自然。寻寻觅觅的人儿啊,你在找寻什么?忙碌的生命啊,你在忙碌什么?只有爱,才是找寻和忙碌的唯一目标你不珍惜自己的爱,还在寻觅和忙碌什么呢?。有位作家说过,生命中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当生命受伤时,我可以用爱的支撑活下去,可是如果我的生命和爱都受伤呢,那支撑我的又是什么?

感谢作者摩卡,你的这些游记感受让我不自觉地对号入座,一次次的感悟人生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说过,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死亡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回来的生命之旅,尽管爱情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

祝愿活着的人幸福安康,逝去的人安息!

【篇六:《情断西藏》读后感】

一本好书,犹如心灵的调味剂,变苦涩为甜蜜,化平淡为神奇。一本好书,如一位挚友。一个个质朴的文字似与我娓娓而谈,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口,眺望一缕缕阳光,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心通四海,目接千载。一本好书,能让我们一起为书籍中描绘的精神世界所感动,更为真实的生活感动!我相信每个爱读书的同学,心目中都会有这样的一本好书。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我心目中的这本好书-《情断西藏》。

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希望书中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当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确实的发生在生活中后,没有人不为摩卡和散兵间这段发生在雪域西藏的惊世之恋感动。缘分让两个原本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相遇在西藏,在七天的时间里,他们一起行走在西藏,一起感受着纯净的雪域文化,一起被这场相逢感动,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朴实无华。爱情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一天,他们在看完西藏的骷髅墙之后,车翻下山崖,散兵死了,摩卡经过紧急抢救虽大难不死,但伤痕累累。一场车祸,让这对爱到巅峰的恋人阴阳相隔,让身负重伤的摩卡情断西藏,一切在瞬间飞逝。我想对于摩卡来说,受伤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她那颗已经交付于散兵此时却要承受永远失去他这个事实的心。7天时间,对于爱上一个人来说或许足以,可是一辈子的时间,对于怀念一个人来说却远远不够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很久以前,在我第一眼看到这几句话时我除了很喜欢,并没有别的什么感觉。可是当我在这本书中再次读到这段话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我从没想过如此之美的诗用在这里却是如此的凄凉。

我想,每个人都该珍惜自己所拥有一切,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不管是哪一个,失去了都会是痛苦的,但活在这个世上,不管是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彼此之间的交换都将是等价的。所以,我们都应该庆幸我们还活着,因为活着就可以看见希望,看见阳光。如果你想要生活的阳光、真实、永恒,那么你来读一读《情断西藏》吧!和摩卡一起,历经西藏的神秘和爱情的纯美。纵然她是一个悲剧,但是过程的美丽、爱的芬芳,给予你的,就是抚慰心房的永恒。无可替代,璀璨光辉,永垂不朽。-这是编者的话,也是我的最大的感受。

最后我想说,同学们当大家被生活的嘈杂喧嚣和城市的流光溢彩包围时,别忘了找寻一份心灵的宁静。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

【篇七:读《情断西藏》有感】

昨天周末,我一口气读完了朋友推荐的《情断西藏》这部小说,不用说是感动得泪水涟涟。对于年轻的一代,我总觉得他们是太浮躁了,把爱说得喊得那么轻飘飘的,像吃零食一样,只在嘴边,不从心里过的。可是这本只能算是游记的故事,不过9万多字,也就是个中篇吧,却是用心、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作者:摩卡,主人公也是摩卡。一看就是笔名或网名。整个小说中就是记录了一次去西藏的经历吧!我相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仅凭杜撰是编不出来的。摩卡是一个写手,大学毕业凭码字赚钱,一次看电视时看到西藏羊卓雍错的画面,就像勾起了前世的乡愁,一定要去西藏,她从深圳出发,经过云南昆明,在这儿略作停留,然后就奔赴拉萨。另一个叫散兵(网名)的男孩子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两年,过得不高兴,就辞职准备到上海谋职,想乘机去西藏玩一玩,他从上海出发,经青海入藏。冥冥之中是谁的召唤?两个人就这样相遇了,还有澳大利亚留学来旅游的海涛等几个朋友,相约一起去看羊卓雍错、纳木错,去拜访色拉寺、大昭寺、布达拉宫,去看天葬,他们心灵经受了佛教的洗礼,变得简单、纯洁,摩卡与散兵两个人在7天的相处中渐渐走近、相爱、盟誓,确定回去后就到一个城市工作,争取一起生活。可是就在最后一天,散兵去拍那个骷髅墙,然后他们遭遇了车祸,汽车滑下40多米的山涧,摩卡经抢救活过来,腿严重伤残,散兵却死了,然后是摩卡刻骨的伤痛,无法遗忘,历尽千辛万苦去贵阳拜散兵的墓。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感人。有些人就是这样,就像摩卡,她们的感觉异常敏锐,她们的内心无比丰富,她们的感情总是那么激烈,7天的爱情,就可以生死相随,就可以爱到骨子里。摩卡所描述的这种感觉这种体会非常真挚,她和散兵就是前世的那一对,他们在冥冥中总在寻找对方,找不到就无法安定的生活。小说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更在于她描绘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爱情、友情、亲情,都那么炽热。谁说这是个物质的社会?谁说这个社会人越来越冷漠?摩卡遇难了,见过面没见过面的网友开始救助,找人、捐钱、网上留言、联系家人,有的还亲自跑到西藏去,散兵死了,朋友设了网上灵堂,就凭这个摩卡找到了散兵的家人,这是网友啊,连真名实姓都不知道;还有摩卡的家人、亲戚朋友不遗余力的救助,真的好感人。印象最深的还有作者对西藏这片神奇、神秘的圣土的描述,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神秘的佛国世界。

小说文字流畅优美,经典句多多,既有布达拉宫是宫殿,大昭寺是庙宇,色拉寺则是学院。、西藏人拜佛跟我们的目的是不同的,他们从不为自己的名利富贵祈祷,而是希望神佛能饶恕自身的罪孽,祈祷大地苍穹的美好和万物众生的安康。这样的经典归纳,也有男人的心是跟着脚步走的,脚步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安了家。而女人的心是跟着爱走的,爱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与君虽是初相识,恍惚却似故人来。、其实我总是觉得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就像掉了的牙齿,再装回去时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此过客不是过客,故乡不是故乡,在深圳三年来我最想过的是一种稳定的,可以沉淀下来的生活,找个真心相爱的人一起努力,他忙他的事业,我写我的小说,每年在他休假时我们相伴同游,去一些特别的地方,看山,看水,看风景、你的以前我没有赶上,但我希望你的今后有我相伴。、生命中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当生命受伤时,我可以选择用爱的支撑活下去,可是如果我的生命和爱都受伤呢,那支撑我的又是什么,我不是愚顿的人,却想不明白、天空中还有一种云,是缠绵交织在一起的,一眼望去看不到边,而这样的云,就是我的思念、时间如水一般从指尖流走,老去了年轻的容颜,爱情和思念就像皱纹一样越来越深,然而沧海桑田,谁又能完整重现昨日之恋,你我之间是挽不回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去哪里都有往返票,而死亡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回来的生命之旅。、爱与恨总要有个理由,总要有个极限,而当有一天最爱的人死去时,我竟然会天真的想,原来这世上最珍贵,最奢侈的不是爱情,是生命。所以我说,如果你活着,我宁愿选择从未有遇见过你,那样就还有机会祝福你的健康与快乐,我也曾幻想用身体的残疾去换取你生命的延续,可这世上没有第八号当铺,命运的掠夺和给予,除了接受,我已别无选择。这样经典优美的文字,还有柏拉图《对话录》中的那段假设:原来的人都是两面性,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苍茫人世上寻找另一半,爱情,就是我们不停寻找着失去了的那另一半自己。、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名诗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样经典名句的引用,我觉得在这儿特别恰当,让人感受特别深刻。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名才女,有一种三毛的味道。喜欢这样的才女。

记得第一次听乌兰托娅的《我要去西藏》这首歌时,我就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仿佛前世的缘的那种感觉,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仰望生死两茫茫就是那样一种特别的感觉。我要去西藏,我这一生不管怎样我都要去一次西藏才行。我能够体会摩卡的感情。

【篇八:《情断西藏》读后感】

看《情断西藏》这本书以前,朋友说这是真实的故事,内容讲得也很简单,就是在短短的七天之内,两个从大城市来的陌生男女一见钟情,正打算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因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而造成终身的遗憾。作者是天涯社区的一个版主,在网络的支持下,作者获得了其他网友的帮助,并在众多网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康复了。

看过以后,感觉象看一部电影,因为情节实在太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也许上天就是这么爱开玩笑,才让你感觉到丝丝的甜意,却转眼你让你尝到刻骨的痛苦,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造物弄人。

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文学创作方面来是比较平淡无奇的,感觉仿佛是一部旅游指南再加上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文章中多次出现了对景点的介绍,给人感觉有凑字数的嫌疑,但是考虑到作者能在悲痛中写出这样一个作品已属不易,而且就内容来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

有网友在读后感中谈到,只有在西藏这样一个纯洁的地方才会发生这样纯洁的爱情,让我感触颇多。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太失望,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似乎什么都可以用金钱来买到,以至于大家对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产生了怀疑,这个世界在金钱的影响下,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纯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也许连寻找真爱都要去到西藏这样一个地方去,仿佛在这样一个纯洁的地方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真爱。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似乎也是基于某种利益上的需求,而失去了彼此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与其说这是社会的可悲,不如说这是人类自身(尤其是中国人)的可悲,因为这都是我们人类造成今天的结局。

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网友们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这是人类真情的自我流露,也让我们觉得在钢筋水泥之中还有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枯的心灵,也许我们现在还麻木不仁,但是我们终将会觉醒,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每个人的良知与爱,才是真正支撑起这个社会的支柱。

真正的爱情,不是在乎于产生的地方是否纯洁,而是在乎于你是否有一颗纯洁的心。

《那时西藏》读后感


《那时西藏》读后感

澳大利亚阿德来德市山里的植物园,在秋天里是非常的美。来这里定居三年了,才在第二年跟随朋友去过一次。那天上得山去,偶遇一群同样是来赏秋的中国人。熙攘寒暄之际,我看到其中有一位长者,背山而坐,静的如一尊佛像。那超然的面容和态度让我怔住。我顾不得跟其他的中国同胞打招呼,一心想和这位仙风道骨的老先生认识。他告诉我他是摄影师,叫徐家树,有个博客,可以去看看。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我却被他的独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产生了想去阅读这个人的人生经历的欲望;想知道,有着这样超凡脱俗态度的人,曾经走过的是什么样的路?因为这种欲望的异常强烈,我突然感觉到人与人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虽然只是近在咫尺!无心再看秋的美景,只在心中祷念:哪一天,我会在阿德莱德的街道上遇上他,进一步了解他。就看我们有缘无缘。

一年半后的春天,我驱车四十分钟来到海边赴约,进了咖啡馆,徐先生早已坐在临窗面海的桌前,目光投向大海,静静的,有如一尊佛像。刚刚回国再次开摄影展、出版新书、又以六十八岁高龄轻松入藏的他,看不出任何的兴奋和激动,那似水的平静又一次让我怔住。他从袋子里拿出《那时?西藏》随意地放在桌上,"送给你的,等你的读后感。"

我捧回《那时·西藏》,读了前言和后记。没有急于读完它,更多的只是把它带在身边。那段时间因为一本书的陪伴,我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平静祥和的心境。但是只要头脑从工作中闲下来就会在心中品味所读的内容和看到的摄影画面。会有这样异乎寻常的感受,是因为这本书是集结了徐家树先生三十年来屡次入藏的摄影和随行笔记。书中那一祯祯图片,展示给我们的是未来不会再出现,不会再看见的人面、场面和气息,里面蕴含的内容是超出有限的文字和有限的图的。

作者不急于呈现,我也要细细品读。

因为这个三十年让我感觉书的沉重,让我似乎不忍心以太快的速度读完它,就像我们不愿意以太快的速度度过宝贵的青春一样。三十年里,一个人会经历怎样的变故!身体上的,思想上的,生活中的,还有那些面对生死的经历……而放下那些数不清的变故,他克服一切困难,没有停息过到西藏去的脚步。将此解释为西藏的魅力有多么的大是不准确的,我所感悟到的是徐先生的坚韧的力量的不可估量。哪里有他所追寻的,他就抬脚去了,不管脚下的路是怎样的坎坷。只不过对于他来讲,那个地方叫西藏,来到西藏他就会像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

徐先生坚韧的力量还体现于他坚持了十年的游泳运动,三百六十五天,日复一日,无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每日固定就在那个时间。也正是因了这股超常的毅力,他能够在2004年做完面临生死的大手术一年之后,再次顺利入藏。在一次谈话中,我说:"您每天坚持的游泳让我感觉就像是在修行!"他淡淡地笑着说,"是啊,一圈圈地游就像一圈圈地转经……直到感觉和水融在了一起,回归了自然。"

西藏的喇嘛和佛教信徒对宗教的虔诚,打动着所有去过西藏的人,也深深震撼着徐家树。而他在书中所描绘的信徒们通过精神上的坚守和肉体上的苦痛,对宗教虔诚地追寻的内容中,我却发现了徐家树本人的身影。那是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对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自我的回归的苦苦求索。而他超然的态度和淡定的性情常常让我在心中发问:他是在那市井中修行的佛吗?

为了能够遵照自己的真情实感完成"作业",我边读边记录感受,以便在读完之后交出我的读后感:"……我没有去过西藏,只是在人们的传颂当中,些略地了解着她,向往着她。这次,西藏被徐先生的书真切地带到眼前。自从接过书,我一直在读着它。那好像是一本永远可以放在案头,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读着那些图片和文字,紧跟着徐先生的脚步,走进了西藏的神秘心腹。穿梭在三十年的时空变迁中,心随着他沉下去,腾起来;西藏的黄土在我身上漫起来,朝圣的人群在我周围涌动着;我闻到了人汗浸入羊皮袄的气味,时时感到被宗教的神秘力量罩住了魂魄,被虔诚的信仰的洪流淹没……每一段文字都会另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不仅仅是需要消化那些我从未见识过的场面,还因为脑海中会经常浮现徐先生在每日在高原中行进、拍摄的劳顿过后,同伴已然累得放倒大睡,他却在微弱的头灯光照中,奋笔记录当天的所见所悟,一天都不懈怠。也正因为这样的虔诚和坚持,我们才有幸读到并收藏关于西藏三十年的一本好书……"

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西藏,对宗教,对人生,对自我,都有了新的思考。为了能够真正读懂这本书,领悟作者的领悟,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啃读了数本关于西藏和佛教的着述。感谢《那时?西藏》和它的着者,帮我推开一道道了解藏地、佛教、认识宗教、领悟人生真谛的大门!

徐先生在书中经常慨叹命运的无常和因缘的巧合,冥冥中的有一股力量把人们拉到一起又拆分开来……我也常常慨叹那次真正如愿发生了的街头偶遇,也许正是由了这样的因缘。那是在山上奇遇后的数月,我开车来到一个路口,为两位过马路的行人让路。那其中的一位竟然是徐家树先生!因为为此一直做着心里准备,一经确认是他便毫不犹豫地踩下刹车拨下车窗叫住他。"我们在山上见过,我看了您的博客。""记得,你好!读后可以留言啊!"这次见到了徐先生有比佛更亲切的微笑。

我读了他博客里的很多文章,关于生活的,亲切朴实;关于摄影专业的,严谨恳切;那些摄影作品,每一幅都是一颗为艺术欢跳的心。之后虽然只是淡淡的君子之交,他的凝练诚恳的话语却给正在人生路上迷茫困顿的我开示出清晰的方向,给在异国他乡没有父母相伴的游子父亲般的温暖和坚实的支撑。今天,徐先生把《那时?西藏》赠予我读,推动了我重新来学习、思考西藏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文化。它把宗教以及人生这些深沉的命题传递到我的面前,令我对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新梳理,对自己活着的状态和目标重新定位,对关心关注的很多课题都有了更深入和包容的领悟……

一本书,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道出作者所有的经历、感悟和思想。一本好书,当你读着它,会得到心灵的启示并从而打开思想的闸门,这就是我永远在读着的《那时?西藏》……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精选)


死亡真的是一件大恐怖事情,没有什么比死亡还要恐怖了。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当我们有意识后,当我们看到有人死亡后,我们就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一定会死亡。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活多久,不知道和什么人结婚,不知道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知道自己一定会死。

我们自出生以后,就开始进入死亡的倒计时,也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为生而努力,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为死而前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被朝九晚五的生活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每一天都活在生活的琐碎中,那些琐碎的事情消耗了我们所有的精力,让我们疲惫不堪。有人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是过了365个一天,还是把一天过了365遍。”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活而活着吗?我觉得那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意义,可是那些意义在琐碎中被消耗了,最后都成了没有意义。

《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说道:现代社会的一切,似乎都在让人们偏离真相,让真相无法成为人生目标,甚至不相信真相确实存在。产生这些现象的文明,虽然声称尊崇生命,实际上是让生命贫瘠得毫无意义可言;虽然一直不停地喊着要让人们「幸福」,但实际上却是阻碍通往真正喜悦的泉源。

这种现代的轮回,滋生了焦虑和压抑,更进而把我们套牢在「消费者的机器」里,让我们贪婪得一直往前冒进。现代轮回是高度组织化的、易变的和精密的;它利用宣传从每一个角度来袭击我们,并在我们四周建立一个几乎无法攻破的耽溺环境。我们越想逃避,似乎就越陷入那些为我们精心设计的陷井。诚如十八世纪西藏上师吉梅林巴所说的:「众生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因此无止尽地迷失在轮回流转中。」

细细回味好像确实是如此的,人们被焦虑,压抑,欲望,痛苦包裹着出不去,看不到眼前的路,最后沉沦下去。

我觉得我们要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一天了,你会干什么?这个问题会让你直面本心,思考人生诸多事项的优先序列。如果我的生命只有一天了,我可能会安安静静地看书,等待死亡。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时候看书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要死了!人死了,知识就没了。我却从来没有觉得看书学习是无意义的,因为它让我回归到生命原始的平和而宁静的状态。

我想人生的意义大概就是“保持自我,以自所期望和认同方式活下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我想,这才是战胜死亡恐惧的最佳良药。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自我修行中度过的。我们生而为人,来这世上走一遭,都有着自己的业。正如好多临终的老年人这样说,我来这世上一遭,该干的事情都干完了,也没什么遗憾,我可以走了。她们完成了自己的业,可以坦然赴死。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的坦然赴死。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虽然我们都知道我们终有一死,我们也知道,我们不知何时死也不知道怎么样去死,蒙田说,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了怎样不做奴隶。面对死亡我们有两种态度,可以直视他也可以蒙上自己的眼睛,不去面对。但只有直面死亡才可以直面我们的人生。逃避终究不是办法。

罗曼罗兰也曾经说过,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的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雄心勃勃,以为自己只要奋斗,只要努力,就会无所不能就可以和超人一样,但是一过了30岁以后,却发现虽然在追求自己所想的,但却并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所以很多行尸走肉就出现了,所以就在机械的重复着,感觉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够决定,不能够自己做主,大部分人在四十岁也不会感觉到不惑,但四十岁后大致可看到自己的一生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终结。人一生中其实可以奋斗的余地很有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从出生的时代、地域、籍贯到家庭出身,其实你的命脉大致定了,能够改变的只是很小的空间,只有极少数富有智慧的人能够将这个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充分利用。

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就会变得谦虚。但当真正知道这一点的时候,也许就是快要开悟的时候。我们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被人质疑着,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穷?但我想可以很谦虚的告诉她,持续学习读书就是净化我精神的旅程。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焕然冰释,是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更从容的面对死亡。

史铁生说过死是一件最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一死,但是怎么活,怎么死却是一个大问题。只愿能够死得其所,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年轻狂妄的时候,对一些风俗礼教不屑一顾,有时候认为那些是封建迷信是多此一举,但读了这本书后面的几章,才真正明白,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做头七,三七和七七。

为亡者修法最有力的时间就是在受生中阴的49天内,尤其是前21天。所以作为我们还活着的人,就必须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因为在死亡后的第21天到49天,决定他们下一世的肉身。关于做七,每个地方的风俗可能都不一样,在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我们这边头七要给死者送汤,三七要送衣服和饭,等到七七的时候,要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喜欢的东西都烧了给他送过去,也表示从此与阳间隔绝了。

如果生命是无限的,人在当中进行一辈子的无限循环,每一次都面对一样的事情和人,每一次都会采取一样的选择和解决方式,那么在当下你会怎么选择呢?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走着前人走过的路,无论怎样走,都有人是这样走过的,现在再看十年前的愿望和梦想,也许没实现的会变成好事情。从远处来看,现在的自己,一切都有可能,豁然开朗,悲惨也将不再是那么悲惨。

死亡始终围绕在我们身边,我的身体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细胞在死亡和诞生,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成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成的,死亡会是我很好的朋友,或许是我们的文化让我们觉得它如此可怕,以至于害怕谈起和远离它。

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所以我就更加理解他人,也更加了解自己是在和自己的情绪打交道,也会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能够更加理性,更加从容的接受,更加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容易。

我体会到了那种心变得更柔软的感觉。也能够更好的和自己相处。专注当下,从容而坚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篇一:《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今天早晨在微博和微信上得知著名的李开复老师被诊断为淋巴癌,恰巧我在《西藏生死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西藏的佛教徒相信,癌症之类的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被忽略的深层部分,比如精神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不仅能治疗我们的身体,甚至有益整个生命。希望李开复老师把生病看做一个生命的警讯。

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禅坐,其实我在哈佛幸福课中听Tal教授也倡导静坐对人心灵的修炼,在张德芬的诸多作品中禅坐也是心灵修炼的必经之路,以及做教练的朋友推荐我一定要禅坐,可见禅坐对灵修的意义。在《西藏生死书》中讲到禅坐可以净化凡夫心,揭穿它的假面具,除尽习气和迷惑,让我们能够在因缘成熟时认清我们的真面目。我的理解是禅坐是给自己独处的机会,让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在禅坐的过程中感受身体和心里的变化,消除心易与散乱的习气。书中提及:禅坐时,你的心要像天空一般开放,而保持在当下,立基于大地。天空好像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没有止境,无边无际;大地则如同相对的实相,凡夫心。我们禅坐的姿势,象征我们链接着绝对与相对、天空与大地、天堂与人间,就像鸟的双翼,融合了我们如天空般的不死心性和虚幻有限的凡夫心地。学习禅坐,是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唯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息。

作者在禅坐时,常在开头这样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把心带回家,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心带进安住的境界,把心转向内在,安息在心性之中;放下就是把心从执著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因为你认识到一切痛苦、恐惧和挫折都是来自执著心的贪欲;放松就是心要宽广,放松心情。

西藏有句很有启示性的话:禅坐什么都不是,只是熟习而已。也就是,禅坐不过是熟悉禅定的修行。另一句对禅坐的解释:禅定不是若求,而是自然融入。

我记得哈佛幸福课的Tal教授提及的禅坐方法是:全身放松的坐在椅子上,不过脊背要挺直,手可以放在两个膝盖上,微闭双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慢慢吸气,一直吸到腹部,然后用更慢的速度呼出,以这种方式静坐5-15分钟。刚开始静坐的时候,思绪会乱跑,不过没关系,意识到思绪跑了,把它收回来就行了,继续关注腹式呼吸即可。关注呼吸其实是为了觉察和监督自己的专注力,当越来越专注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活在当下了,把自己散乱心收摄回自身,成为一个整体。

做禅修的目的是让禅定的宁静喜悦和旷达自然地渗入日常生活。除了持续不断地修行,别无其他,唯有通过真正的修行,才能感受到心性的宁静。禅宗有句名言:当我吃饭时,就吃饭;当我睡觉时,就睡觉。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在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禅定和日常生活的结合。书上讲到渐渐地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活在自然、纯净的当心,毫不分心。

【篇二:《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花了一点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当年刚学英语进行时的时候,我还在嘲笑老外脑子有病,die就die了,怎么个dying法呢?如今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死亡还真是一个过程,可以有进行时。

从医学角度来说,死亡的判定依据为心脏停跳,瞳孔放大,呼吸停止。而佛法则说,从五个感官的能力衰退开始直到神识脱离身体,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死亡过程。

我很庆幸,在我看完了《慧灯之光》再来看这本书,否则的话,真是太糟蹋这本书,将会错过很多细节。这本书太浓缩,浓缩到《慧灯之光》铺天盖地的描述,在这本书中只有几页纸。书中提到的行善的三个要点,实际就是三殊胜;书中提到的施受法,实际就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

我实在无法去表达这本书有多么得好,书中详细说明了死亡的过程,将轮回分割为四个中阴(自然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受生中阴)。通过对于这四个中阴的了解,以及《慧灯之光》中的十二缘起支,让我彻底地明白知道轮回是什么。不过离懂得还是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轮回的概念时,心中还是存有抵触和怀疑。虽然从前世今生的诸多案例中获取了一些信心,但是疑问依然存在,两世之间的空白是怎样的?心的相续,如何相续?一系列的疑问铺天盖地。十二缘起是从因果角度讲轮回,而四个中阴的描述是从现象角度讲轮回。对于我这个死不要脸热爱物理的人来说,现象的说法更能让臣服,而当我把这两个说法整合在一起,我心中想要的答案也就出现了。或许我一直在找那个答案,我不在乎那个答案我是否能够懂,或许我在乎的就是要给我一个具体的说法,让整个逻辑连贯起来。我不在乎地明光是什么,红白菩提是什么,我在乎的是我需要一个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让我把整个事件过程给连起来。

如同我学习物理一样,我不在乎爱因斯坦在说什么,我在乎的是说的东西前后逻辑能够在我的思维中连贯起来。牛顿可信,爱因斯坦可信,当然佛陀就更可信了。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一个一直在宣讲慈悲教法的人所道出的真理。当我看到第十一章时讲述临终关怀,心中开始无比地感动以至于眼眶湿润,索甲仁波切用词诚恳真切,用情至深,传授他的施受法,该如何从一个临终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同身受,去帮助临终者接受死亡。当我将整本书看完后,我很激动,也很高兴,以前在文字形式上去想象去理解的一些东西有了更清晰的一个形象描述。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索甲仁波切是用英文写的,而且读者面向的应该是老外,文中也提到基督教啊天主教的一些概念,而且仁波切很好地将这些融合在一起。理论终究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关键看你怎么去理解,到达理论的最高层,一定都是相通而圆融的,只是或许文字表达上不同而已,也因为我们没有到达那个层次,而在山脚下高谈阔论山顶上的凉亭造得如何如何,评论爬上山顶的路如何如何,且不知已经坐在凉亭中的圣者所感受的无限美好风光和现实。

最后,我强烈推荐我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对于死亡,我们该如何思考?有时候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接受死亡。目前的现象就是大家都知道一定会死,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死,好像死是别人家的事一样。对于不信因果轮回的朋友们,依然可以去阅读此书,临终关怀绝对该放上台面讨论的问题了,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抗生素的滥用,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生死和无常,这个时代加强了对于生的渴望,对于欲乐的享受。是该停下了,是该反思了。

【篇三:《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作文】

最近在认真地读《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之一:寻找简单的生活的博客这本书在我去西藏之前就有信奉佛教的朋友推荐给我看,但我只是粗略地用10分钟时间看了看大略,就觉得晦涩难懂,不愿再翻下去,其实我对佛教没有自觉的印象,只是认为它总是不远不近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没有虔诚的心去膜拜它,但也无法拒绝它对我的影响,我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独立于我以外但又无比关联的一个事物。我既没有必要依附它,也没有必要排斥它。于是就让《西藏生死书》在我的电脑里一直呆着,好在那是一部电子版的书籍。

这次从西藏回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去认真地看看这本书吧,晦涩难懂的文字我就跳过去不看,只想看它到底讲了些什么,权当作是好奇吧。没有想到,我只看了三天,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居然能够看懂了许多,有些字句还颇有震撼力。所以,我决定把这部24万字的电子版书籍继续看下去,把我认为讲得有道理的字句保留下来,转录到我的博客上,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其中的思想。以下是我从中摘录的一段话,我用褐色标识了出来: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之一:寻找简单的生活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们要像古时候的西藏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喜马拉雅山里坐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关键在于单纯,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真义所在。戒律的西藏语意思是合适、正当、规矩和方式。因此,戒律就是做合适或正当的事;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里,要简化我们的生活。

心的宁静就是从这里来的。宁静的心可以让你追求精神事物,以及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可以帮助你面对死亡。

可悲的是,很少人这么做。现在我们也许该问自己:我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么?这句话是问我们对于生和死到底懂了多少。

千万别以为以上的文字都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确实没有好好地把生和死的问题想清楚,甚至忌讳提到死亡。并且,随着我们享受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了,我们往往把自身的疲惫说成是这个社会强加给我们现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好好想想,我们内心的欲望是不是在不断膨胀?我们手忙脚乱地挥舞着自己所谓的利器(年轻、健康、素质和能力)应付着来自方方面面事关名利上的压力,在许多并不一定由衷的赞誉面前,竟然会觉得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才是我们真正危险的开始。

我们为啥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简单一些呢?

【篇四:《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昨天晚上6点左右,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候耀文先生因突发心源性心脏病猝死在家中,时年59岁。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据医生介绍,候耀文没有心脏及心脑血管病史,这次死亡来得非常突然,他错过了医学理论上4分钟以内的抢救时间,家人悲痛欲绝,广大相声爱好者也为痛失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相声前辈而难过。我是昨天晚上从网上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的,正如相声演员孟凡贵哽咽地说的那样:相声界再也死不起了。是的,随着侯宝林、马三立、郭全宝、高英培、马季、候耀文等相声界大师们的相继离世,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这几年更让相声界辛酸的了。

今天,我继续看了很长时间的《西藏生死书》,里面有两段文字是这样说的,我用褐色的字体使之与其它文字区别开来,摘录于此:

我很喜欢一个古老的西藏故事,称为《赛月童子的父亲》。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拼死拼活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谷物,非常得意。回家以后,就用绳子把袋子悬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盗贼。把谷物吊好后,当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护,他的心开始驰骋了起来:如果我能够把谷物零售,就可以赚一笔钱。赚了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谷物,然后再卖出去,不久就可以发财,受到人人的肯定。很多女孩子就会来追我,我将讨一个漂亮的老婆,不久就会有小孩他必然是一个男孩我们该替他取个什么名字呢?他看看房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通过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来了。

多美的月亮!他想着。多么吉祥的征兆!那确实是一个好名字。我要叫他赛月。当他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只老鼠找到了路,爬上那袋谷物,把绳子咬断,就在他说赛月这两个字的时候,袋子从天花板掉下来,当场砸死了他。当然,赛月从来没有出生过。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之二:由候耀文的辞世看生命的无常打开电视或瞧瞧报纸,你将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请问那些因坠机事件或车祸而死亡的人,可曾想过他们会死?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认识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吗?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来无法运转,就像车子突然抛锚一般。某一天我们可能还是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有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诚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醒过来,或者会到那儿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却再也不能吸气,你就死了,就那么简单。就像西藏谚语所说的:明天或来世何者先到,我们不会知道。

有些著名的西藏禅观大师,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边。他们从来不确定隔天是否会醒过来,还用得着杯子。他们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余烬在第二天还烧着。时时刻刻他们都想到可能立刻就会死。

由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无常这个词汇。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位教语文的周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出了这样的话:同学们,也许我给你们上完课回家的路上,正巧路边的电线杆因年久失修突然倒了,而又刚好砸向我,那我就不一定能够明天站在这里给你们上课了,所以,世事难料,我们更应该认真地过好今天。当时,他说这句话以后,班上的同学都哄然大笑,认为周老师真的很幽默风趣,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我们并没有真正懂老师这段话,当时的我还隐隐地觉得周老师公开谈论自己的死亡是多么不吉利的事情啊。我认为,谁要谈论死字,要么出于幽默自嘲,要么就是神经出了毛病,要么恐怕会有想不开的举动发生。现在的我已人到中年,才渐渐发现死亡确实是一件非常司空见惯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和逃避死亡的来临,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地位、金钱、环境和身体,它迟早就会发生。

当我们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别人的死亡,不管我们多么悲伤,那都是一时的情绪流露,算不上是我们的智慧在闪光,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就会渐渐淡忘,真正活在我们心里的人其实很少。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理解生命的无常之后,能够在生命大限来到之际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那才是人生大智慧的体现。

【篇五: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看了它之后,才明白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愚昧,自己的恐惧。

这本书其实写了一件最真实而且又是最伟大的事实: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然而自己却总以为可以活很长时间。我看这本书对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在死亡那一时刻是最容易成佛的时刻。这句话我想了很久很久,一直认为它是错误的观点。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是多么深刻的真理啊。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不是什么财富,不是什么地位,更不是什么权力,而是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死去。我们人类都是肉身,虽也摆脱不了死亡,即使是佛陀也不例外。关键问题是:我们死亡时是否如佛陀那样的皐瞇祥,那样的平静。

死亡那一刻是摆脱贪嗔痴最好的时刻,为什么?大家想想这样的问题: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有人说;我把你所贪恋的东西都给你,你会不会要,你不会,因为你知道;自己连身体都没有了,还贪恋那些外物做什么?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有人说:我帮助你杀掉你所有的仇人,以解你的心头之恨,你会答应吗?不会,因为你明白: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活的都不容易,包括你的仇人大家在一起都是变为了生存你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死去,对吗?如果有人寻你说:你所有执著的东西人都能让他变为现实,你当时听了不会高兴,因为你知道自己再怎么执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也会化成土灰。所以你就会淡淡的一笑,对吗?

死亡那一刻是接近真理的时刻,然而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却为什么那么的贪婪与执著,那么的愚昧与无知,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会活很长时间,而且因为我们总以为放纵一下无所谓!

把死亡那一刻的思想放到生活中的每一刻,提高自己心的觉察力,才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事,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本人洗耳恭听。

大家无论谁看到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说出来。我静候佳音。

【篇六:《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这是一本根据藏传佛教而写的有关生死的书,受过系统教育的国人因此第一印象应该多半是迷信,进而嗤之以鼻,其实里面很多理念和是否信仰佛教无关,具有普遍意义。

以下是一段摘录:

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想到这里,让我忆起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

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

感谢索甲仁波切上师,他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毫无顾虑地开怀大笑过。在渐渐加重的压力的逼迫下,我逐渐变成了它的奴隶,害怕由失败引来的鞭挞,日复一日地努力完成它所指定的任务,压力如此之大而我又是如此的恐惧,乃至于完全退化成了一个卑微的只求自保的可怜虫。我被训练得日益胆小而自私,自私到忘记了除了自己还应该对谁好。其实不是忘记了,而是长期的压力把我的自爱心无限地放大,自我和我执几乎完全占据了我的心,对其它的事视而不见。

心有其本性,可简称心性,而自我只是愚痴的人们拼命制造出来用于替代它的幻象,如种种身份、职业、地位。执著于这些幻象即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它们原本不存在,更不是心的本性,执著只是在做痛苦的无用功,永远无法脱离轮回之苦。

你可以不相信这些,说实话,我也不完全认同,比如轮回。但作者有一句话引人深思,科学不能证明有神,但也不能证明没有神;暂且相信它一下又有何妨呢?认同自我只是一些幻象,证悟永恒的心性才有意义,这让我看到一心为自我奔波是多么的愚昧和可悲。认同因果业报和轮回转世,这让我看到人不仅存在于今世,人必须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全部的责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执不仅无助于证悟解脱,反而可能污染自己的业,在今世或来世遭受果报。

这让我看到,我执只是让自己活着,但昏昏噩噩;只有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才能最终帮助自己。

一个人机关算尽一辈子,只为自己,那就算得到再多,他在临终的那一刻也必不能获得安乐;因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即将失去,他心中只有自我,现在这个自我马上就要消失了,他将进入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重新变得一无所有,无依无靠,那种恐惧不言自明。

而一个广种善因,一心关爱他人的人就算最后一贫如洗,他在临终那刻也必定无怨无悔;他心中本无自我,无所谓失去,贫困又何足道哉;他广种善因,持续净化自己的业,来世必定充满希望和光明。

从现实的角度说,自我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它会随着自我的终结而在临终那刻灰飞烟灭,实际上最终体验到的只是迷惘,甚至悔恨。而善行所带来的快乐是永恒的,它并不依附于自我,肉体的消失并不能让他失去什么;关爱他人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纯粹的付出,这份快乐依附于能否付出关爱,只要付出了,这种快乐就会永存,与自我的快乐依附于得到截然相反,因此,关爱他人的人由于此生付出了无数关爱在临终那刻必定是安详而快乐的。

自我和我执让人们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而这让人们在临终那刻不得安乐。

所有这些让我看清楚了这一生自己的劲敌是谁,让我明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更让我明白了我承受压力是为了尽责任、尽义务、关爱他人;无论压力多大都不能只顾着自己,那是舍本逐末。因为得到的终将失去,付出的才是永恒。

此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理解的,所阐述的境界也不是光凭看就能了悟的,所以之前的分析与上师本意肯定有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目前带给我最大的价值是让我跳出自我的桎梏,能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

【篇七: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2011年暑期,我在北京探亲期间看了《西藏生死书》,书很厚,我却在一周之内看完,看后,舒爽地吐了一口长气。太美太好!

西藏,从那个时候开始,深留在我心中。他的悠久古老、他的深沉厚爱、他的明净舒雅,使我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西藏,那里不仅风光优美,那里的底蕴深厚啊;明白了为什么藏传佛教可以流传在内地,并且很多内地佛弟子会虔诚地拜师藏传佛教大师;明白了为什么在西藏会出现几世活佛转世的事情;明白了死原来是肉身的离开,而生命不仅包括肉身,还包括灵魂。肉身的离开是这个个体的一个生命段的结束,然而却不是这个人在浩瀚宇宙中、在前世今生的生命轮回中的生命的结束。简言之,人身体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此段生命圆满的一个部分。

时隔这么久,现在回味《西藏生死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

一、秘传是心传。

书中描述了藏传佛教大师心要的秘传是面对面的传授、是心与心的相应、是天造地设的默契。在秘传之前,弟子要做很多功课,大师要根据弟子的内外情况和时机,决定是否秘传。而秘传一旦成功,弟子领悟感受是醍醐灌顶、豁然洞开。说明,最深沉的传递,是无言、无字的,是感悟、是灵性!

二、呼吸关系人的寿命。

呼吸和人的修行密不可分,一个大师,他可以调整自己的呼吸,将呼吸的频率调慢,一直调到他希望肉体离开的时候。而一般人的呼吸是个定数,只有真正践行修行并领悟深意并必然与宇宙大道吻合的人,可以调整呼吸,改变定数。

三、生命是延续的。

在西藏,大师在其肉身即将离开时,会知道自己何时离开,并告诉身边的人,说他会在何时在哪个方位投胎。而身边的某个人,会知道到那个时候,哪个方位的哪家人即将出世的孩子会是这个大师的后世也就是几世活佛,就会在该活佛出世前,密切关注、关照,随后接引其入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个孩子的先天会承传大师已经修得的智慧-成果,并进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将修行推向前。结合我在此之前看的西方人士写的《前世今生》,联系《前世今生》里面活生生的案例,我恍然明白了为何一些人从小就具备某些天性,即人们说的天才儿童、幼儿,这和对前世的承传密不可分。

四、死亡是体验圆满的过程。

在《西藏生死书》里,讲述死亡是对平日里关心死亡话题、修炼死亡境遇、期待人生圆满的人的体验机会和千载难逢的美妙时刻。在大师圆寂前,大师会告诉弟子他体悟到啥了,弟子会传说着师父进入哪个境界了,而无论是延时很久才得以证悟弥留之美景还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证得圆满,都是那么美妙。

五、死亡是新的开始。

书中讲述西藏人用迎接新生的欢喜和喜庆去面对死亡。人活一辈子,遇到的世事是无常的。然而死亡这件事,却不是预料外的无常而是必然。他们似乎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必然的,何必恐惧呢?在我看来,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是平日里的活着、修行、满足、幸福、平凡、意义,所谓感受、享受在路上的风景。难怪,我不止听一个师长级的人士说在西藏看到人们的眼睛流露出的是纯真、是简单、是欢喜、是虔诚、是给人的感动!

我从一开始看《西藏生死书》,就不自觉地跟随作者索甲仁波切的虔诚内心和文笔去看。作者唯恐没有写好此书以及描述出他如父如师的上师将扬钦哲仁波切。而我唯恐没有把握机会、看明此书。每每看到书中即将揭晓或接触到最精彩、最关键、最神圣、最耐人寻味的内容时,我都会掩书去调整我的心,将书轻轻地放在桌上,轻轻离开看书地,去轻轻地干家务、去阳台远眺、或仰望蓝天、或和太阳说话,是想将内心清理、清空,以全然、最好的姿态、去迎接和领悟书中神圣的、甚至有时是难懂的、而又关键的内容。感恩!在看书的那段时间,休闲下来,我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人类的文字是多么有力、我又是多么有福气看到这样精湛胜深的书文!

我在看此书时,对书中那些精细又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懂的描述内容,我还是看得计较粗略,留个映像慢慢在生活中随缘理解吧。而只就我能够理解、可能理解的内容,我加以琢磨、感悟、提炼、采蜜。《西藏生死书》是值得再次读的书。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冥冥中,我相信书中所写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容,更加相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灵性世界是存在的,更加相信头上三尺必有神灵的古老名言,甚至相信投胎之说。在此基础上,我感受到我自身所带有的远古和未来的影子,更加感恩我的难得今生与今身,我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啊,这种感觉使我在心底感到荣幸和幸福!

嘿嘿,有时我在户外看到小小的婴儿,从他们幼小天真而又时常流露出的成熟,我似乎看到影响着这个小生命的过往的那个、那些成熟人的模样或影子,关于这个内容,我现在斗胆分享出来,这,就也是我的真实感受、学习后的感悟之一。

人类的认知、科学的证实还远远无法跟随存在着的包罗万象,就连我们明显感觉到有效果的冥想美好物境能够产生正能量、对身心起着的正面作用,也都才逐渐有仪器可以去识、去测量。无论怎样,科学还是在逐步探索着,同时无论我们认不认知、承不承认那些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想象不出的事物,他们都静静地与时间空间一样存在那里,在那里原本具足着,在那里慈悲地看着我们、等着我们、等着科学去发现!读《西藏生死书》有感读《西藏生死书》有感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西藏,我向往的地方,我不仅向往您的故土,更向往您的底蕴、您的单纯质朴、您的原本具足。我深信,您是我灵性的一部分!

以上浅薄之文,不足代表我所想要表达的,仅以此文作为颂扬《西藏生死书》引玉之砖。

【篇八: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因朋友的推荐,我上网买了《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虽然是一本关于佛教的书,但其中一些关于人生的理念,我觉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书中提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必将经历死亡这种生命的变化,因此,作者索甲仁波切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也正因为每个人都不知何时会面临死亡,因此,我们要增加对他人的关怀,更加肯定爱的重要性,减低对物质追求的兴趣。

面对生命中的痛苦和难题,作者认为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死亡,认识到执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著。因此,人们时常在失去伴侣时才了解自己是爱他们的,然后更执著。当一方越执著,另一方就越逃避,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越脆弱。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任何事情。

作者认为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对于苦难和障碍,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变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源泉。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生命的变化和无常,我们将会减少执著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善心。不管他人如何对待你,都要保持慈爱;不管他们做了什么,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认为生命中的负面经验,常常是伪装的福报。如果我们试着不要去厌恶,而是反过来了解它的真实面目,就能知道它们只是经验而已。因此,当事情顺利时,我们要特别小心和专注,才不至于变得满足或过分自信。也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不执著好的经验,不厌恶负面的经验。因此,作者认为,一个人若认为自己经历的痛苦是毫无价值、完全无用的,这将是人生最可悲的事。作者认为所有的痛苦不仅不是白费,而且有更美好的意义。很多人的挫折和痛苦主要源自他们觉得所经受的痛苦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用。但事实上,我们承受的任何痛苦,不管多么可怕,如果可以用来帮助解除他人的痛苦,那么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所经历的痛苦和不幸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学会接纳我们经历的一切,因为这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逃避了,日后还会变得更加痛苦。

作者认为出生不同国家、城市或家庭的人有不同的成长过程,教育、影响因素和信仰不同,也因此认知方式不一样,而这就构成了每个人生活在独特而分离的个人世界里。因此,应该以开放和尊敬的态度对待生活。而生活中的痛苦都是源自愚痴。作者认为我执和我爱,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对于如何关怀临终者,作者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他人建立无所顾忌的沟通。尤其对于临终者,懂得让他们说话,我们学会专注而慈悲地倾听,他们就会说出非常有精神深度的话语。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智慧。

对于临终者,作者认为重病的人期待被他人触摸,因此,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把他抱在怀里,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因此,陪伴临终者非常重要。而且,应该以坦然的态度告诉临终者他正在接近死亡,因此,作者认为告诉病人实情很重要。这样让可以为他自己的死亡做准备,同时安排好他死后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掌握机会,尽早仁慈地告诉临终者,他们正在步向死亡,给他们提早准备的机会。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临终者表达我们一直保留不说的爱和感激,然后说再见。想象如果他现在离开了,即使我们必须放下他,也有记住我们的心中保留了他的爱,以及过去最美好的回忆。在最后的时刻,持续而积极地对临终者讲话,对他们表示明确、积极、温馨的关怀,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死后,让临终者在宁静和安详中去世。

作者还提出一个人去世时最理想的方式时放下一切的欲望、攀缘和执著、牵挂。在去世之前,必须尽力解脱我们对一切财物、朋友和亲人的执著。比如应事先分配好遗产,否则死后亲人们会因此争吵不休,甚至闹上法庭。当亲人去世时,四周的气氛应尽可能宁静安详。悲伤的亲友不可以出现在临终者的床边,以免引起临终者痛苦和强烈的执著。因为最亲爱的人出现,可能会引起临终者强烈的执著,使他更难放下。

因此,作者奉劝每个人,尽力在死亡来临前就一起把执著和悲痛处理掉:一起哭出来,表达你们的爱,说再见,试着在死亡真正来临前,完成这个过程。可能的话,亲友最好不要再临终者断气的那一刻过度悲伤,否则他无法放下。因为让临终者在死亡的那一刻,放下一切执著和嗔恨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死亡时像新生的婴儿一样,对于死亡没有一点牵挂。因为,为了亡者心灵的平静,遗眷保持和谐非常重要。所以,不要让我们随着亲爱的人过世而痛不欲生,让我们在他们过世后,试着以最大的热忱活下去。至少,让我们以某种方式完成亡者的希望或愿望,比如把他的部分财产布施给慈善机构,或以他的名义赞助他特别喜爱的计划。

对于意外死亡者的亲友,作者提出应该去看尸体,这样他们才能承认死亡确实发生了。如果可能的话,应该静静地坐在遗体旁边,说他们需要说的话,表达他们的爱,并开始说再见。如果做不到,就对着亡者的照片,试着向他说再见,细数往事,交代清楚,然后放下,帮助他们接受残酷的死亡事实。

作者认为没有表达出来的悲伤,才会是永远持续的悲伤。因此,悲伤和愤怒需要表达和关注。我们需要开诚布公地面对我们的感受,把悲伤和愤怒充分表达和释放出来,直到伤口愈合为止。否则,愤怒积压在心中,迟早会陷入长期的沮丧之中。帮助亲友放下嗔恨,将嗔恨背后的深度痛苦显现出来,然后,就能慢慢放下。此时,如果想哭就让眼泪流出来,不要压抑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亲人的死亡会强迫你正视自己的生命,强迫你发现尚未发现的人生目的。丧亲之痛会提醒你,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表达你的爱和感激以及请求宽恕,学会更加关心目前还活着的亲人。在亲人还听得见的时候,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我们一切的身、口、意的造作,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深远和强大的影响力。作者认为: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知识、慈悲和智慧。

以上是我摘取了书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内容。看完这本书后,我首先感受到生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个人是否还继续存在都无法预知,所以,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表达对他们的爱意。

同时,书中特别提到如何面对和帮助临终者。在我父亲过世时,我们非常茫然,甚至无法确定他什么时候真的离开了我们,也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书中的介绍,我相信作者教给我们很多关于如何告诉临终者他即将死亡的事实,如何摸着他的手表达对他的爱和感激。书中也提出对于正常死亡的亲人,最好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离开,也就是最好让他在家中死亡,而不是在医院陌生的环境离开。我相信,这给了我们很多关于临终关怀的智慧。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藏传佛教的知识。对于宗教,作者是用一颗包容的心态接纳所有宗教的不同,而不是强求人们必须只许信仰自己所热爱的宗教,而是对所有不同的宗教都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面对。我相信,这才是对宗教真正的理解。

在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当我们认识到死亡随时会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我们就不会太在意很多事情,也会对他人充满慈悲之心,真正宽容和接纳身边每个人,而不苛求他人和自己。顺其自然地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命运,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经历,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都能给予我们不同的智慧和启示。也因此,我们学会感恩我们所有的命运安排,即使是苦难和挫折,也同样给我们生命的智慧和启发。

人生需要很多智慧,有生活的智慧、职业的智慧和经营婚姻的智慧等等,但这些智慧常常在经历痛苦和坎坷之后,我们才会领悟更深。也因此,生活不可能永远给我们快乐和幸福,还会给我们坎坷和不平,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要苛求每天都是快乐的,我们会更加满足自己的生活!

《情断西藏》读后感


西藏的诱惑

--《情断西藏》读后感

捷 灵

三万英尺抵达你的爱!

摩卡说:"你要是找不到我怎么办?"

散兵说:"那我就一天天地找,一天找不到,我就找一年,一年找不到,我就找十年,如果十年还找不到,我就用十年来忘记你。" ——题记

这不是一本小说,这是作者摩卡的经历,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还有崇敬,一种对人世间真情的崇敬。

沿着她的足迹,我看到了神秘的西藏、圣洁的羊卓雍错、神圣的布达拉宫,看到了苍劲的秃鹫,看到了雪山、湖水、蓝天、白云。感受到了那淳朴的民风,感受到了那人民简单而又单纯的热情。

那儿的山该有多圣洁啊,那儿的水该有多净啊,那儿的天该有多蓝啊,那儿的云该有多美啊!这儿的雪山都是一样的纯白高傲,这儿的湖都是一样的清净无暇,这儿的天都是一样的蔚蓝洁净,这儿的云朵却没有一朵重复的,各富姿态,这儿的人却是一样的纯净善良。

我想象着自己站在圣湖边的样子,展开双臂,冥冥之中似有神力将我托起,让我如鸟儿般轻盈的飞翔。

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和我一样,希望它是真的,但它的确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摩卡,散兵,这一对在旅途中相识,相恋仅仅七天的恋人,他们的感情胜过七年,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所有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理念,他们都热爱自由,向往平淡的生活,就是这种相同的意识促成了他们的恋情。也就是这仅仅七天的故事让女主人刻骨铭心。旅途中发生的车祸使男主角丧命,女主角也受伤严重。而男主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挂念的依旧是摩卡,直到听见摩卡没事才敢放心地离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无法形容。最后摩卡在网友支持、家人隐瞒下逐渐恢复健康。她一度以为自己被丢弃,曾埋怨过,伤心过,不过她是最坚强的,她用自己的坚强书写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她的坚强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知道真相时,她用尽力气哭干了最后一滴泪,她知道了他们是同时回家的,只不过一个向南一个向北,似乎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她挣扎着去看他,看他的骨灰,他的遗像,拖着伤残的腿,来到他的墓前,她悲泣着,颤抖着,感受着他曾经的存在,似乎他在身边,一直守护者她。

他是那么的热爱西藏,她感受到了他的魂留在西藏,留在高原顶上,历经三万英尺,他让她感受了他的爱,她似乎听到空中的呐喊:"摩卡,你要幸福!"

这是一段造化弄人的惊世之恋,曾想,西藏,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冥冥之中,是谁在召唤着无数男女,有什么让他们魂牵梦萦!现在,我终于明白,是它的圣洁,是它淳厚的人民,更是那无数爱的故事牵引着人们向它走来。

点评说:"时间如流水一般,在指尖滑过,老去了年轻的容颜,爱情和思念就像皱纹一样,越陷越深,然而沧海桑田,谁又能昨日重现,你我之间是挽不回的如花美眷,似水游流年……"

《情断西藏》读后感

看到摩卡写到在她下落不明的时候,她的网友,那些萍水相逢的网友,没有深交的网友们,有些打算沿着她进藏的路线去找她,有的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关系力量去联系西藏的一家家医院。有好几个网友第一时间赶到西藏去,成立了救助摩卡资金,一笔笔救命钱汇进来,她们陪在她的病床前在他昏迷的时候照顾她,给她画画,给她唱歌,给她带CD去,看到这里真的感动了,身体颤抖了,眼眶里满满的都是泪水,原以为自己已经不会再因为看书而再颤抖 而再掉眼泪。而现在因为这样的真情在而感动,我或许会遇到这样的网友,也或许不会,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真情是在的。

当学生时代激情的青春慢慢远去,爱情就不再是冲动的产物,世俗与现实的冲撞、挤压、让太多的人不敢去爱。

看着眼前的景象,过往的游客,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我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忍受着无尽的孤独,脆弱的时候,沉睡的时候,谁在我身边来为我守候?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最初是在一本写西藏的自驾游攻略《西藏秘境》的后记附了《情断西藏》的一个片段,看完之后就哭了,为了那份真情而感动,后来在图书馆中找了好几次都没找着,最后还是去了别的学校逛图书馆时看到的,当时心情特别激动。看这本的开头为那些网友对摩卡的关心、担忧、跑前跑后的为她联系医院、觉得特别感动。这些真情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也能遇到这样一群的这么真诚、这么真感情的朋友。整本书还是蛮感动的。不过或许是因为太期待了,最后看完就觉得写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读这本书源于看了行走的力量这篇报道,一件事情做了八年,是怎样的一种坚持?看这本书也有自己内心的向往,向往着布达拉宫,向往着雪域高原。

看了几页就放下了,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所耽搁。朋友介绍可以听书,赶紧从手机上下载。读书的是个女声,还有配乐,这样听书真是一种享受。

一个穷苦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年幼时父母离婚,他与大弟跟着母亲生活,小弟则跟着父亲,小弟后来有了继母,继母的儿子大陈坤一两岁,小弟在父亲新组建的那个家里日子也并不好过。在听到两个孩子去爸爸家拿钱,闻到肉香味,爸爸却没有留他们吃饭,两个孩子饿着肚子走回家,我当时眼眶发热,特别想哭。在这样一个特殊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陈坤,其性格也异于常人,他敏感、自卑、孤寂,他好强、坚韧、独立。特殊的环境有时会毁灭一个人,但有时也会成就一个人,陈坤应当属于后者。成名后的陈坤,收获了鲜花、金钱和名利,物质上该有的东西都可以实现了,生活品质也与从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陈坤,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利所带来那种飘飘然的感觉。想反,他陷入到了更加迷茫的深渊之中,他觉得今天取得的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太不真实了。这时候的他开始静下心来,不断地思考和反思,不断地自我剖析,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那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行走,不是简单的旅游,也不是享受,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我去过那里,也不是拍拍照留存纪念到此一游证明我来过。行走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行走?行走,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看见不一样的自己,挖掘出自己未曾有过的潜能。行走在前面的路,充满着未知,遍布着荆棘,蜿蜒曲折,艰难困苦,但你毫不畏惧,勇于尝试,发起挑战,把它踩在了脚下,这就是行走的力量。也许这也是他组织这次行走的目的。在这一路上他们有过争吵,有沮丧,有误会,互相争辩,挑战自我,与自己较劲,后来又团结在一起,特别的真实感人。他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去面对他们,所以有时候会发脾气。他想告诉同学们,有一天你会感谢那个残酷对你的人。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发脾气是不成熟的表现,他在一路上自我反省。我也开始自我反省,我总是用所谓的爱与觉得这样对孩子好,来要求孩子,用严酷冷漠的话语命令孩子,有时候伤害他也不自知。这样的肆无忌惮真的好么?

他在自序中写到:我只需放松行走,一心行走,不管前途风景万变。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又蕴含深沉的身影,在生命中的低潮,走到西藏,这个被众人当作是荡涤心灵的地方,净化光环背后的阴晦,一步一步走完整个旅程,回归心中的平静。

这本书听了两遍,利用碎片时间,在主播抑扬顿挫的读声中,在轻柔的音乐中,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画面,犹如身临其境。

我也应该走出去,净化一下心情,反省一下自己,走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相信《丁丁在西藏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