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韩寒青春读后感1500字

韩寒青春读后感1500字

韩寒1988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韩寒1988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篇一:韩寒《1988》读后感】

说真的,直截了当的说我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篇文章。1988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过的当代文学,对于文学,我早已和这个社会脱节,能够回忆起的寥寥几本书大抵还是世界名著,鲁迅那个时代,徜徉在陶渊明的理想世界里,一边作为一个ob笑看鲁迅先生如何鞭辟入里,一整见血地针砭时事。我能想起的比1988稍早些的是古华先生的《芙蓉镇》,这大约就是我所完整读过的仅有的两本当代文学,案头上还放着一本绝版的《独唱团》,但是我一直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这不算我完整读过的当代文学。

我喜欢文学最大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感官是她的语言文字,我深信,阳光老师说过的,语言是灵魂的载体,再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语言来承载都是空洞的。我不喜欢没有美感的文章,看苏轼大江东去,读李清照戚戚惨惨切切,还能回忆起茴香豆有四种写法,等等,语言或深厚,或优美,或婉约,或直白,总之适宜的语言总能给我阅读的快感,引导我去窥探作者的思想,当然,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三国演义,描写打仗,寥寥数语,平白如画,也总能勾起我的无尽想象。然而纵观1988我隐约能感受到作者那高耸入云的思想,奈何我IQ是硬伤,每次想要去推敲,总是没能过语言关。通篇文章,说白了就是我和娜娜的对白外加一些作者对于童年的夸张回忆。更让我一时难以接受的是作者每次说话都不带双引号,就像做爱不戴套一样,虽然很方便但总让伴侣心生担忧。我带着极大地耐心读完了这本书,除了一些依稀可以辨认出源自网上的段子外我再也无法发现其语言之美,甚至是这些段子我也不以为是,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些缺乏逻辑的段子。最让我一时难以接受的要说作者那过于夸张而略显奇幻的片段了,诸如什么自己爬上了四层楼高的旗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多了个儿子,一下子娜娜就不见了。这些带有跳跃性的段子我是看不懂的,于是我自然也不能接受卡夫卡的意识流,我很难想象墙上的斑点是如何一步步进化成甲虫的,这是意识形态问题,无关乎语言文字,我曾经读过卡夫卡先生的一片写给父亲的原版信,原本以简单直白为特点的英文在卡夫卡的笔下变得生涩难懂,然而始终还是有很好的逻辑性,这让我窥探到了先生一二。

说道思想,这也是我迷茫了很久的事情,语言作为一个载体,终究还只是个形式,然而思想却彻彻底底是属于作者的了。看过很多人说1988什么内涵深厚,云云,我真的不敢苟同。我所能认知的是一个人在向这个社会发出无尽的疑问,指出这个问题,提出那个弊端,却始终没有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我完全不敢苟同韩寒先生的思想,我也不想标榜自己多么的高远,我只是在跟着感觉走,以我现在的认知来看,韩寒先生的思想是空洞的,至于如何去证明,因为我也是空洞的,文章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的我没有好的语言来论述我的思想,暂且罢笔。

【篇二:《1988》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十几万字很快就看完了,阅读的轻快有读日本畅销小说的感觉。说实在的,这样的小说写起来不是很难的,问题是我没有勇气那样写。我在做《夜晚生活》总编的时候,就知道色情服务这个职业是很有文学含量的题材,也准备了很多素材,那些素材比韩寒涉猎的还要丰富而深刻,但最终没有落笔。原因很简单,缺乏勇气。假如我写出一部引起关注的妓女小说,一定有人会认为我就是嫖客的原型,如此一来,一定会带来很多不利。而韩寒没有顾虑,因为他是彻底的另类,这一点可以说是任何体制内作者无法比拟的。由此便引出了《1988》的第一个优势。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讲一个年轻男子驾着1988车子出门远行,路上遇到了怀孕的妓女娜娜,两个人发生了关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讲诉了许多想鲜为人知的妓女经历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孙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来。不过,她没有找到孙老板,却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结果娜娜失踪了。19988载着朋友的骨灰盒归来,又载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发出疑问的新生儿行走。可以说,1988要和世界谈谈的就是生与死的事情

小说是在两条线上进行的,明线是1988车主和妓女娜娜的经历,暗线是车主的回忆,一个少年的走向青年的片段,包括迷惘的初恋和朋友的死亡两条线在生与死的结局中形成结点,它让人感到了世界的无序、生活的虚伪以及弱势群体对新生活的设计和渴望。简单甚至稚嫩(也许因为稚嫩才让受众接纳)的叙述,丝毫没有影响小说主题的深刻,小说的选材和故事的核心与婊子和戏子有关,涉及很多敏感的话题,然而,小说叙述是非常严肃的,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诅咒的却是无序和无奈的生活、谩骂的是强势的虚伪。从一组看似淫荡、越轨的人物形象中,为年轻一代呼唤新的生活,应该是作者的一种别样的责任其中,妓女娜娜对怀中生命所寄予的希望,读起来令人心酸:只要我的孩子不干这个就行了,我愿为她不干这个而被干死!同时,小说如此灰色的生活中,也潜在着一种难得的亮色,那便是1988的车主不仅接回了朋友的骨灰,两年后还接受了妓女娜娜的孩子:我带着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这里面包含着友情和信任力量!

韩寒要和这个世界谈谈,的确值得我们中老年作者好好想想,不是这小嘎子比我们写得好,也不是我们写不出来那样的,是我们往往要躲着那样的,是我们往往不关心那样的群体。还有,我们在强化文学的同时,常常忽略读者的感受,我们认同主流的时候常常带着虚伪,我们很难抵达社会和人生的局部真实,不单单是为了责任和导向,更多的时候还是为了自保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一个孩子抢走了那么多年轻的读者,也没有理由用种种文学的框子和导向来鄙视他的写作。当然,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也不应该都像韩寒那样,还有,随着在生活中的演变,韩寒也未必永远如此

【篇三:《1988》读后感作文】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话剧,老师就让你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新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篇四:韩寒1988读后感】

人生第一次只用一天读完一本小说,只因它深深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沉重感远远大于几天前看《金陵十三钗》后的感觉。我很难去解释为什么,也许这么解释比较合理《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已经过去,而且作为男性,我无法体会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恐慌与无措;但《1988》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这个世界并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美好,虽然我们极力暗示自己世界很美好,但是睁眼看到的却是那么多的丑陋。韩寒只是把这种世态浓缩成一本小说,以这本小说寄托他对这个世界的质疑: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啦?这是我的理解。

虽然我很喜欢韩寒,但是我算不上韩寒的铁杆粉丝,就像看到随书附赠的海报我的第一反应是弃之可惜,挂之傻子一样。这本小说跟他的博客一样,都是韩寒思想的载体。作为这个时代里青年一代的声音,韩寒只是说出了千千万万的青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只是语言更犀利而已。但也正是这点,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或欣赏或拥戴的支持者韩寒!

回到《1988》,其实看完之后我想表达很多,苦于自己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语言如此苍白,但又特别想表达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博文摘录《1988》中或幽默或讽刺或震撼或感慨的段落,与各位喜欢《1988》的朋友共勉。

【篇五:《1988》读后感】

读完了韩寒的新作,至今还在追悔为什么没有去买那1000多的版本,不为别的,只是想见证一下奇迹。

《1988》我觉得这个书名挺好的,为什么要加一个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稍显花俏了。到底是韩寒你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呢,还是1988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如果是1988要和这个世界谈谈,那是不是还有继续的1989,1990哦!估计《1989》无法出版,恩,当然出生那年《1984》已经被牛人写过了。

回到小说上来,我觉得整篇小说还是非常流畅的,感觉是韩寒同志憋了很久终于憋不住了,所以开始娓娓道来。大老白觉得风格有点似王小波,我觉得有点像村树的翻译版。

大老白说我很久没有看当代小说了,我反驳说我看了的,他又说我看的不是现代的。好吧!我说不过他,拉倒。

我最喜欢的是反革命那段,真是非常非常的巧妙,保护视力是为革命。恩,对的,看得清楚才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

最最佩服的是书中女主角的素质太高了,这么坚韧,乐观,洞察人情世故,有情有义,又充满了母性。正适合当小姐,来渡化众生。我想说的是,韩寒同学写出了精髓,这个就是观音!观音呀。

【篇六:《1988》读后感】

首先得声明,我是韩寒的粉丝,我崇拜他,并且把他作为我们八零后的代言人。

然后才是来说这本书,到今天早晨我读到了五十页。

韩寒的文字越来越成熟了,他叙述一件事情终于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了,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因为我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细腻的去描述一件事情是我所追求的。

我想我也和韩寒书中写到的一样,我是一颗植物,原来以为一直生活在土壤之中,后来突然有一天想有所突破,挣扎着,追逐着。

发现自己生活在浮沙之中,我被风儿吹来吹去,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我和沙子对话,他要挟我,告诉我离开他我活不了,我认可是不活了,也想拜托束缚。

最后,我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动物,自己被骗了这么多年。

这些话的寓意是我们一直被蒙蔽着,没有找到自我,直到将死的时候才知道这些年一直在白忙活着。

为了出于礼节,我必须上了她。

我喜欢韩寒这句话,带有一些流氓气息,但是又很温文尔雅,或许流氓都应该是有文化的。所以有了这个词:文化流氓。

【篇七: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今晚一节上公共管理,老师是用英语讲,这导致我怀疑他是在利用我们练英语口语,关键还是他讲的很低声被同学的讲话声完全覆没,他还讲的津津有味,这导致我觉得他不是想课讲给我们听。

幸好我带了一本闲书,就是这本我想拿出来讲讲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于是我完完全全的看了一节课。当然这本书已经不止看过一次了,而且是上课,也不好通篇看,以免太集中精神了发生意外情况,如点名之类的,所以只能随便翻着看。

一句话说就是我太喜欢娜娜了。韩寒把娜娜写成了一个现实中人的夸张体,主要是说女人吧。娜娜是妓女,但韩寒却写出了所有女人。书中所有的女人与娜娜形成了一种对比,形成了对娜娜的褒扬,并附带着一种同情。但这个不是我想说的,虽然韩寒是拿娜娜批判了整个社会,但我却只想谈谈娜娜,即使不拿她和别人比。

我想从娜娜的一句话说起我可以做他的人,不管是什么名分,都可以。你懂么,这才是真正的爱,做另外一个人的人。哈哈,是不是很讽刺。我突然觉得她好纯,脏的是我们。什么是爱情,应经不再单纯,谁都已经不会像娜娜这般对待爱情了吧,已经掺杂了太多杂质。有的人考虑车、房,有些人是没有,但他们至少在乎面子、出身、地域婚姻为什么是坟墓,是人心脏了。小说中的我很喜欢娜娜的,他为什么没有接受娜娜,就是因为人心脏了。是的,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我想在这个社会下,真正的爱已经不会存在于光明正大了,小三,只是一个顺理成章。

还想谈谈,娜娜对他们的孩子,虽然我没亲身体验过,但我会和娜娜一样的。那么多的堕胎,我表示很不理解,那就是杀人,还是杀的自己的亲人。我也记不清楚了,不细谈了,娜娜的责任感、对自己未来老公的态度、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娜娜就是比我们纯洁。想想这个社会才真他妈觉得恶心。娜娜的结局还是很悲惨很催泪的,就是这个社会负了他。

世俗、传统已经慢慢毒化了人心。

一个人一直在谈,但那个人没有在听!

【篇八:《1988》读后感】

对于韩寒这本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还是延续了韩寒以往的黑色幽默风格,对文字深刻的理解,对语言天马行空的联想,都是大家喜欢的原因。总之,韩寒还是这么犀利。较之《三重门》,从新作中看到的不再是处在青春期为情所困扰为学业而担忧的林雨翔,这是一个成熟了的男人,用一种貌似玩世不恭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韩寒说这本书是纪念倒在路上的朋友,还献给无论你解不解他的风情他都不会解你的衣扣的女孩们。而在韩寒的博客中,告诉大家这本书制作了限量版,这个限量版告诉大家书中自有黄金屋真正的含义:书最后有十克纯黄金。所以这本书更是献给读者的。

1988是一部老式车的名字,主人公开着它去接出狱的朋友,确切地说是去接出狱朋友的骨灰。韩寒还是这么爱车。

故事讲了主人公陆子野和妓女娜娜的故事,看题目和这个世界谈谈其实就是和这个中国谈谈,于是主人是先和妓女谈完,再与国家谈,明显,韩寒犯了先个人后国家的错误。

娜娜是一个很有职业道德的妓女,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怀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素养,有坚守自己岗位的勤奋精神,这妓女太tm完美了,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拥有这些品质吗。可是再认真的员工也会犯错误,于是娜娜怀孕了。娜娜毕生的愿望就是生下这个连爹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从小的愿望就是当妈,然后将孩子抚养成人,还替孩子计划了好了将来,是女孩就让她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公主,是男孩就送他出国读书,最好去朝鲜当个公务员什么的。

插叙不是韩寒惯用的写作手法。在等待娜娜的同时,主人公回忆起了童年时光。陆子野第一次萌生爱意:身披国旗,挂在国旗杆顶上,用比单反还聚焦的眼睛锁定了蓝裙子。可惜当时太远了,只看到了蓝裙子,没看清脸,于是陆子野的童年有三个信念:跟着丁丁哥哥;自己是不死鸟一辉;执着地寻找穿着蓝裙子的女孩子。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容不得你挣扎,这三个信念一一破灭:丁丁哥英年早逝,不死鸟一辉的称号被10号抢走,蓝裙子也被自称这辈子只喜欢刘胡兰的10号抢走,虽然最后10号和蓝裙子惨死于车祸。在韩寒的笔下,对10号充满了恨,弱弱的联想一下,10号是球队的核心球员,韩寒支持阿根廷队,10号球衣为梅西所拥有,为什么这么恨10号,因为梅西他在阿根廷队老不进球。这是恨铁不成钢啊,韩寒,何必呢?你看梅西多可爱。

娜娜废寝忘食拼命工作,就是为了攒钱将孩子生下来。可是每次攒到2万块的时候,就被警察扫黄逮住了,看样子警察和银行是串通好的,看你银行卡上的存钱,然后抓你。在被抓的时候,韩寒调侃了一下警察。十几个警察蜂拥扑到主人公身上,将他制服。可是由于摄像师的疏忽,刚才警察勇抓嫖娼的画面没有拍摄下来。于是警察们只能重新破门而入,再扑一次,主人公也只有悲剧地配合着。让人怀疑,这不是扫黄,是在拍大片。

出狱以后,主人公出于同情,给了娜娜不少钱想甩掉这个女人。可机缘巧合两人在相互欺骗之后再次相遇。于是就顺路载着娜娜去找孩子的爸爸。在漫长的318国道上,两人相互倾诉,成了患难之交,这不是情,因为两人都一再强调不会对对方产生感情。韩寒再次跟主人公开了玩笑:主人公的前任女友现在成了娜娜这个行业的职业楷模。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命运就要这样安排。

最后娜娜在查出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离开了主人公,这是必然结局,韩寒不会让这两人在一起。和妓女的爱情需要莫大的勇气,这里不是歧视,是现实。就像一个同性恋要跟正常性取向的你求爱,你会同意吗?不同意是理所当然,同意了你就是在数字和字母中都排亚军的东西。之后主人公得到了娜娜的孩子,莫名其妙地当了爹。在一直弥漫着颓废气息的字里行间,我们终于从这个孤儿身上看到了希望。

1988到底想跟世界谈什么,谈人性,谈人生,谈命运,谈理想,谈未来,谈自己快要报废了?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过导演告诉你:怎么演就看你自己的了。导演还告诉你:你放心,我不会潜规则你的。命运可以跟我们开玩笑,但我们自己一定不能跟自己开玩笑。我们就要像这个婴儿,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去哪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1988读后感


1988读后感(一)

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1988读后感(二)

人生第一次只用一天读完一本小说,只因它深深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沉重感远远大于几天前看《金陵十三钗》后的感觉。我很难去解释为什么,也许这么解释比较合理《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已经过去,而且作为男性,我无法体会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恐慌与无措;但《1988》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这个世界并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美好,虽然我们极力暗示自己世界很美好,但是睁眼看到的却是那么多的丑陋。韩寒只是把这种世态浓缩成一本小说,以这本小说寄托他对这个世界的质疑: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啦?这是我的理解。

虽然我很喜欢韩寒,但是我算不上韩寒的铁杆粉丝,就像看到随书附赠的海报我的第一反应是弃之可惜,挂之傻逼一样。这本小说跟他的博客一样,都是韩寒思想的载体。作为这个时代里青年一代的声音,韩寒只是说出了千千万万的青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只是语言更犀利而已。但也正是这点,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或欣赏或拥戴的支持者韩寒!

回到《1988》,其实看完之后我想表达很多,苦于自己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语言如此苍白,但又特别想表达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博文摘录《1988》中或幽默或讽刺或震撼或感慨的段落,与各位喜欢《1988》的朋友共勉。


1988读后感(三)

刚刚看完《1988》,想了点儿东西,总觉得应该写点儿什么留下了,要不然就白想了。我看的书不多,这是我读的韩寒的第一本书,也不能对他评价什么,只是看完之后有些心塞。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名辞职的记者开着一台组装的车去领一个朋友的骨灰,途中遇到了一个怀孕的妓女。两人路上一个倾述,一个回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我看来,主人公是个很纠结的人,一面羡慕着身边随着自己心意而活的朋友,一面又害怕那样活。人呐,都是想要变成更自己相反的人。丁丁哥哥、10号、1988的创造者,都是他的偶像,都是敢活出自我的人,看着他们在撞了南墙死了之后,便死心了。可是心里还是渴望追逐他们。

他和娜娜其实很像,都有一个自己不愿接受的身份与经历。不同的是,我每次对自己不满了,就会换一个环境,把自己清零;而娜娜既坦然又无奈地承认自己,她不能把自己清零,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孩子的这里才叫清零。都是可怜人,只是清零的周期长短不一样而已。而最后,他们也的确做到了,我又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娜娜也生下来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清零了自己。

有些东西,出现了就是存在的,是你赶也赶不走的,它会藏在某个角落,在你脆弱的时候就跳出来咬你一口,让那刚结了疤的伤口又一次流血。与其回避,不如接受,让它暴露在阳光下,被阳光杀死。

生活就是这么无情无耻无理取闹学会接受,真的好难。

青春韩寒读后感


青春韩寒读后感(一)

随着韩寒与方舟子论战的落幕,我开始关注了韩寒的博客并买了他的新书《青春》。当初,我本只想买本《小窗幽记》,但是还是买了《青春》。

说实话,我一向都比较喜爱毕淑敏毕阿姨的书。对于韩寒的书,我也只是偶尔看一看。大家都说,他是80后的精神领袖。我不知道他是不是80后的精神领袖。但是最近我每一天睡前都要翻一会这本《青春》,此刻看了1/2。我不得不说,他的语言的确犀利,敢言敢怒。我从中也看到了愤青的影子。当然,我不是反感愤青青年。相反,我很佩服他。我是学理工科的,向来比较理性,也没怎样干过文艺的事情,只是喜爱写点东西发发牢骚。

至于韩大哥的此类文章,我也看过一些。但是我认为人只有在满足自己的物质条件后才能有潜质愤青。记得本科时,我们班很多愤青青年,当然这也包括我。但是我们对一切的不满都只是用嘴发泄出来。或许我们大学同学从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改革等等就已经被转型了,由愤青青年变成社会青年了。虽然我还没踏入社会,还在学校读研,但是从读研期间导师、研究生、学校等等也感受到了一些社会现实。我不确定此刻的我是愤青青年还是社会青年。我有不满依旧采用牢骚方式发泄,如果有哪位网友看到了这篇博文,我就是在发牢骚了。

倘若韩大哥是愤青青年,那我就应算是躲在实验室里埋怨外面的花花世界虽好,但是坏人那么多,但最后还是到外面花花世界的小龙女型愤青吧!正因顶多和未来的杨过说,世间怎样如此吧!

韩寒的《青春》,虽是新书,多是旧文。无奈,依然心甘情愿的很喜爱,就当是免费读他博文的小小代价吧!

书名为《青春》,资料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之后壳里放着工作,再之后,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是定律,哎!

读韩寒的文章,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想拿支笔画来画去。看到所谓的警句就画下来,以示强调。关灯合书,一觉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忘的总是比记的快。好像在那里看到过,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名族。说的很有道理,不是故意要忘记,而是真的忘记了。就像韩寒在这本《青春》一样,里面的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了,有的还保存下来了。但再看,感觉还是挺新的。

青春,多么诱人的一个词啊!可惜,那辆校车上死去的18个小孩,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青春。我怀念我的青春,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远远地望着女老师晒在外面的粉红色内裤随风飘荡,却不敢走过去帮她捡起来挂在晾衣架上

青春,有过多少懦弱,就有过多少疯狂。

今夜无眠,看了韩寒的新书《青春》,字2020眼还是那么犀利直接,字2020字2020句句都是现实,真正的现实!我觉得了解现实并不是打击人的,而是一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愤青,不满社会,不满制度,各种不满,各种吐槽,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能够明白但不可利用的。道家有一种八卦图用本人浅薄的知识来明白就是阴阳平衡,万事有利必有弊。类似韩寒这样冒大不韪写作的作家不是少数,他们的存在是让我们平常老百姓更清楚的了解社会现实,知道自己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但很多人读他们的作品带入更多的是极其负面的感情色彩,对世事进行无限的吐槽、无限的不满,但吐槽不满后还是一样的不思进取,持续现状,循环反复,人生在众多不快抱怨中结束。世界上之因此没有大同世界,就是正因大同世界本就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认识现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适应他、改变他,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吐槽。之前看过一本叫做secret的书,大致说的是只要你有一个完美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实现他,宇宙中的某种磁场就能感应之,并且输送正能量帮你实现目标,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反之,如果你每一天都是活在抱怨当中,那相应的宇宙就会传输负面能量给你。如果能把愤青都改为奋青我觉得社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完美,开心活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就选取开心的活吧。

我觉得西方的感恩节是个很好的节日,感谢如韩寒一样敢于揭露现实的作家,也感谢社会国家所给予我们的磨炼,更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无私奉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阅读时感到不适的症状,请自动屏蔽。

韩寒小说读后感


韩寒小说读后感(一)

青年作家韩寒,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我初次知道他的事迹,乃是在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的时候。此后,我又多次在网站上读到有关他的报道。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一书的名字2020,我知道得更早。

一年多以前的一天,我到澄江县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惊奇地看到,这本书已经摆在了书架上。但是,我并没有买下。当时我想,以他一个高中生的阅历,能够讲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来。

由于《三重门》的名声实在太响亮,所以,我决定拜读一下这本书。最近,我将计划付之于行动,在网上阅读了该书。因为我读得仔细,所以,阅读该书花费了我许多时间。读完全书以后,我有一些读后感,于是,就挥笔记了下来。

在这本书里面,韩寒对学校中许多不好的地方做了批评。显示出他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的批评往往能够切中要害,并且见解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韩寒的文字2020非常老道,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另外,书中引经据典的地方有很多处。作者留给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感觉。

然而,《三重门》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小说中作者想说的话,是通过人物之口讲出来的。因为小说是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和议论文直抒胸臆不同。但是,韩寒对现状的许多看法,却是采用作者自述的方式来传达给读者。无疑违背了小说的写作规律。从这一点来看,韩寒对小说,似乎还没有入门。

不久前,我看到有人将把《三重门》一书拍成电视连续剧的报道。我于是不禁为编剧担心,该书中大段大段用作者口气讲述的故事,怎么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

这本书另外一个毛病,是人物形象不典型。小说看完以后,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是林雨翔。然而,如果问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回答不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我至今归纳不出来。正是由于书中人物的性格不鲜明,所以就造成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的地方不能显示出来。

第三,该书描绘的场面,如游览名胜和校园生活等,是我熟悉的,因为我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韩寒笔下的中学生的言谈举止,让我觉得很怪异,有的事件的发展,频繁出乎我的意料。我总觉得,现实生活不是韩寒写的那个样子。

第四,韩寒笔下的爱情,写得十分怪异。作品的最后,韩寒写了一直没有向男主人公表白爱情的女主人公的爱情独白。我感到,女主人公被韩寒写得不可理喻。当然,韩寒写作《三重门》的时候,他还是一个高中生,爱情的实践经验还少,所以,写不好爱情,是可以谅解的。

总而言之,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三重门》的不足之处是很多的,因此,这部小说不能算作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我敢说,韩寒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他的创作,大概是在依葫芦画瓢,看来,他还处于模仿的阶段。


韩寒小说读后感(二)

路是自己走的。

我一直相信这句话。韩寒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路。退学去写作。我一直坚信他的理想早在无数的鲜花与掌声中被吞没了而换之而来的却是无数的冷嘲热讽。我不知道他现在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再写作了。我更不知道的是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还有人大言不惭的来讽刺韩寒。他没有去招谁惹谁。他只想走好自己想走的路。以自己快乐的方式活着。朋友他没做错什么的。

韩寒一样有着我们这些同龄人都有的无法超越的痛苦与寂寞。他的痛苦与寂寞我想只会比我们的多绝不会少。他所承担的压力更是我们这些同龄孩子无法知道与理解的。太多的时候我觉得韩寒也许不再去碰笔不去在出书,写作。他会好过很多。也许他现在的选择是对的。他说他相信张爱玲的话:出名,要趁早!也许他这样说也只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点安慰罢了。一个17岁的男孩要在精神和生活中承受怎样的压力与痛苦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也许看到这你会说,有那么多的少年作家一样的成名,那不是都和韩寒有着一样的痛苦与压力吗?可是朋友你别忘了。韩寒是退学。除韩寒以为还有哪个少年作家是退学去写作的呢?这样想来我们很轻易的就会想到韩寒的书要是卖不出去了或是没有人在去支持他了。那么他就完了。他就把自己玩完了。真的。因为他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有。他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是无法自食其力的。有太多的人羡慕韩寒。羡慕他的名气。羡慕他的才华。羡慕他的钱可又有谁想过韩寒有一天书卖不出去了他该怎么生活。所以韩寒并没有什么我们可好羡慕的。他有着比我们更多的痛苦。我想如果今天韩寒在这他也会这么说的。所以韩寒真的是和我们一样让人怜惜的孩子。一个孩子而已。

看完《毒》。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韩寒自己拍的一张照片。那张照片上有两个很阳光,很年轻的男孩。韩寒在这张照片的下面写下这样的文字2020:我看到这些很年轻的脸会觉得距离很远。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第一次看到这些文字2020的时候我并无太大的感触。可一上萌芽我就知道了在这里有那么多的人对韩寒冷嘲热讽。从没有停过。我想也不会停了。韩寒对一些人的话只是一直保持着冷漠的态度。他没有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申辩过任何一件事。也许他说出来也好。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再去讽刺但我相信他一定会比现在快乐得多。我不相信韩寒没有来萌芽。也许他一直都看静静地看着。沉默不言的观看。

那张照片下的那些文字2020让我深深感到韩寒经历的太多太多。很多事对于他来说都已是无所谓了。也许这样活着才会舒服些。

韩寒,选择了走自己的路。我还是那句话路是我们自己走的。无论怎么走都是自己选的。我想韩寒至少不会后悔。因为他毕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做了太多人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所以我想无论韩寒他以后去做什么,写作也好,赛车也好我们都应在着默默的祝他快乐,幸福。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怜惜的孩子。


韩寒小说读后感(三)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十几万字2020很快就看完了,阅读的轻快有读日本畅销小说的感觉。说实在的,这样的小说写起来不是很难的,问题是我没有勇气那样写。我在做《夜晚生活》总编的时候,就知道色-情-服-务这个职业是很有文学含量的题材,也准备了很多素材,那些素材比韩寒涉猎的还要丰富而深刻,但最终没有落笔。原因很简单,缺乏勇气。而韩寒没有顾虑,因为他是彻底的另类,这一点可以说是任何体制内作者无法比拟的。由此便引出了《1988》的第一个优势。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讲一个年轻男子驾着1988车子出门远行,路上遇到了怀孕的妓 女娜娜,两个人发生了关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讲诉了许多想鲜为人知的妓 女经历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孙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来。不过,她没有找到孙老板,却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结果娜娜失踪了。19988载着朋友的骨灰盒归来,又载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发出疑问的新生儿行走。可以说,1988要和世界谈谈的就是生与死的事情

小说是在两条线上进行的,明线是1988车主和妓-女娜娜的经历,暗线是车主的回忆,一个少年的走向青年的片段,包括迷惘的初恋和朋友的死亡两条线在生与死的结局中形成结点,它让人感到了世界的无序、生活的虚伪以及弱势群体对新生活的设计和渴望。简单甚至稚嫩(也许因为稚嫩才让受众接纳)的叙述,丝毫没有影响小说主题的深刻,小说的选材和故事的核心与婊-子和戏子有关,涉及很多敏感的话题,然而,小说叙述是非常严肃的,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诅咒的却是无序和无奈的生活、谩骂的是强势的虚伪。从一组看似淫荡、越轨的人物形象中,为年轻一代呼唤新的生活,应该是作者的一种别样的责任其中,妓-女娜娜对怀中生命所寄予的希望,读起来令人心酸:只要我的孩子不干这个就行了,我愿为她不干这个而被干死!同时,小说如此灰色的生活中,也潜在着一种难得的亮色,那便是1988的车主不仅接回了朋友的骨灰,两年后还接受了妓-女娜娜的孩子:我带着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这里面包含着友情和信任力量!

韩寒要和这个世界谈谈,的确值得我们中老年作者好好想想,不是这小嘎子比我们写得好,也不是我们写不出来那样的,是我们往往要躲着那样的,是我们往往不关心那样的群体。还有,我们在强化文学的同时,常常忽略读者的感受,我们认同主流的时候常常带着虚伪,我们很难抵达社会和人生的局部真实,不单单是为了责任和导向,更多的时候还是为了自保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一个孩子抢走了那么多年轻的读者,也没有理由用种种文学的框子和导向来鄙视他的写作。当然,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也不应该都像韩寒那样,还有,随着在生活中的演变,韩寒也未必永远如此

《韩寒文集》读后感


《韩寒文集》读后感(一)

书名为《青春》,内容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后来壳里放着工作,再后来,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是定律,哎!

还有一篇,讲常识的。大意说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早就开窍了,依然装疯卖傻的都是参杂利益的。反观今日微博乱象,左派右派、五毛美分争的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还有孔庆东、吴法天、司马南、染香、凤姐等活跃分子,无外乎名利也!常识谁不知道?罔顾常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甘为权贵爪牙。还不是孟子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韩寒的文章,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想拿支笔画来画去。看到所谓的警句就画下来,以示强调。关灯合书,一觉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忘的总是比记的快。好像在那里看到过,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名族。说的很有道理,不是故意要忘记,而是真的忘记了。就像韩寒在这本《青春》一样,里面的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了,有的还保存下来了。但再看,感觉还是挺新的。

青春,多么诱人的一个词啊!可惜,那辆校车上死去的18个小孩,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青春。我怀念我的青春,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远远地望着女老师晒在外面的粉红色内裤随风飘荡,却不敢走过去帮她捡起来挂在晾衣架上

青春,有过多少懦弱,就有过多少疯狂。


《韩寒文集》读后感(二)

很多事情荒诞可笑,但是,其实生活就是上演着这些荒诞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我们看着的经历着的。

《一座城池》很贴近生活,医疗,教育,工作,现代爱情观,看热闹等。都是我们每天都在讨论的,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语气叙述,但是一样的讽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热闹是最为嘲讽的。一场一盆水就能解决的火灾,居然引来了群众的围观,偏要看消防队的表演,充分而夸张地体现出现代人爱看热闹的心理。

整本书都在写社会。使我们发出的笑声,也就是这个社会,笑这个社会的荒唐。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很荒诞,只是我们对社会上各种丑恶的现象都习以为常了,对于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

光荣日

几乎所有看过《光荣日》的人,都会将它贴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标签。就连作者本人韩寒也称之为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韩寒把这个社会的没落,官场的腐败,娱乐圈的黑暗,都包含在这没有故事的故事里。

一篇没有思想中心而只有情节的小说不是好小说。而一篇没有情节只有深刻思想中心的小说却未必不是好小说。而《光荣日》就是这么一部荒诞而现实的小说。

1988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讲一个年轻男子驾着1988车子出门远行,路上遇到了怀孕的妓女娜娜,两个人发生了关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讲诉了许多想鲜为人知的妓女经历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孙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来。不过,她没有找到孙老板,却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结果娜娜失踪了。1988载着朋友的骨灰盒归来,又载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发出疑问的新生儿行走。

小说叙述是非常严肃的,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诅咒的却是无序和无奈的生活、谩骂的是强势的虚伪。

我总是看不懂真正的韩寒。他的嘲讽、幽默、叛逆

也许随着时间的消逝,阅历的增长。终有一日,我将看懂韩寒、明白这个社会、融入这个世界。


《韩寒文集》读后感(三)

买了本他的《韩寒五年文集》,拜读了一下下。看过之后感觉实在是凑合。不过,语句大部分还算通顺,错别字2020也不是很多,最大的优点是他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值得顶一小下!比那些自称湿人的同志用回车替代标点写出的所谓的现代诗让人读着更舒服一些。

韩同学对现代教育体制的观点有许多地方也与我不谋而合,并且与我同样是自动退出了学校学习生涯的,不过,由于年龄原因我比他要早退了几年。但是,韩同学这样公开的发表文章或是在电视上做节目来攻击批判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做法,我并不敢苟同,原因是那些每天以能在韩同学博客上面抢到沙发或是仅仅抢到个板凳而狂喜不已的韩寒迷们看了之后会断章取义的把他的观点曲解为读书无用论,这样就大大的不好喽!本身他们这些人估计就是说话都不一定能说利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文字2020表达清楚,所以才会当看到别人能不打磕绊儿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便欣喜若狂,追捧不已!不过,韩同学能把他们从追捧那些据本人估计数数都不一定会从1数过100的所谓超女的阵营中拉过去,宽容一点说也可以算是功不可没啦!

《三重门》这部小书,可能由于是处女作的原因,可以看出韩同学下的功夫真是不少,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实在是有些卖弄了。但是我支持他的观点想写什么写什么,这样就好了。写东西有时候就像说话一样,哪怕是自言自语只要自己说了写了自己痛快了就好了。没必要考虑有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所在,也没必要考虑是否会有众多的听众或读者。就像当年曹雪芹老先生也没有考虑到《红楼梦》会像现在这样被人们趋之若鹜。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的话,还可能会奉劝现在的人们还是多去学习学习他没能掌握的数理化和英格力士呢!

《像少年啦飞驰》是韩同学在文字2020方面自己最为喜欢的一本着作,我同样也相对比较喜欢它,不过,原因不同,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里面写了许多关于上海的东西。2年前,我还对上海以及上海人没有丝毫的兴趣,但是由于去年通过网络交了个上海囡囡做女朋友,才对上海开始产生了兴趣。

《1988》读后感350字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话剧,老师就让你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新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TMD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1988》读后感 (300字)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话剧,老师就让你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新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TMD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编辑推荐:

韩寒青春读后感


【篇一:《青春》读后感】

今天有幸,拜读了韩寒老师的最新博文《青春》。本人不敢枉然对韩寒老师的文章品头论足,冒下结论。因为一直以来,韩寒老师都是本人的偶像,都是我们80后的代表人物,都是80后不屈不挠和命运作斗争的榜样。关于韩寒老师的书,关于韩寒老师的文章,以及韩寒老师对赛车的狂热、执着地追求和勇于突破的敬业精神。更值得学习的是韩寒老师对这个社会冷静、独立的思考,以及深刻、清醒的认识,等等等等这些呢,让本人不得不敬佩与学习!一个没有让人羡慕的出身,没有接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同龄人,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作出令人赞叹杰出的成绩,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鼓舞人心?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的都更惨,有混的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的好的女同学,那是嫁的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以上内容摘自韩寒老师最新博文《青春》,从韩寒老师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韩寒老师在富士康多名工人抛弃年轻珍贵的生命后,对这些关注并且思考之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一些大多数人因为担心得罪某些利益集团而不敢说的实话,这些都很难得,很不容易。

但是,韩寒老师为什么不把实话说完整呢?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难道韩寒老师不知道搂着有钱人的我们的女人心里更多的惦记的是有钱人的钱?难道韩寒老师不清楚搂着官员的有钱人心里更多的惦记的是他们能从官员那里得到多少方便?难道韩寒老师不明白搂着老板的官员心里更多的惦记的自己的车子哪天能换成新的,自己的二奶哪天能再多一个,自己的存款哪天能再多一位数字?难道韩寒老师不晓得林志玲尽管被老板搂着,还拥有网络上曝光的十大男友?这些,相信韩寒老师知道、清楚、明白也晓得,处于哪些原因不说呢?难道韩寒老师认为这些对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来说是值得骄傲值得炫耀的事情?难道韩寒老师认为这些对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来说是喜剧?试问,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会把这些用来教育他们的后代么?会把这些光荣事迹刻在他们的墓志铭上么?不会!那么,我告诉各位,这些对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来说是耻辱、天大的耻辱,是悲剧!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试问:心理辅导怎么就没用了?我怎么就不能给你心理辅导?我不认为韩寒老师对那些轻生的生命进行过多次的心理辅导,别且确定没有一点用。那么,韩寒老师怎么就确定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在中国,和韩寒老师一样,出身平凡,没有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人很多。在这些人中,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比如韩寒老师自己都能坚持写博客、坚持出书、坚持参与赛车,比如泡泡网的李想老师,又比如金马奖最佳新人王宝强老师等等等等韩寒老师怎么就不能呼吁读者向您以及他们学习呢?怎么就不能鼓励那些轻生的生命像您一样坚强的活下去?

韩寒老师的博文在向读者传递真实之后,为什么更多的传递的是冷漠和绝望?为什么韩寒老师不能向读者传递热情和希望?我不认为一个公众人物可以把别人推向绝望的悬崖当做自己博客点击率的筹码。相反,我认为,公众人物以及媒体能够在向生命传递真实的社会现象之后,更要把传递热情和希望作为自身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篇二:韩寒青春读后感】

最近看了韩寒的博文集《青春》。

《青春》是韩寒博客上的博文收集而成的书,不过比起网上的文章,纸质版的书还是更显魅力,拿在手上都比较有阅读的欲望。

虽然书的名为青春可是在书中看到并不是像一般歌颂青春的美好句子,而是现在所面对的现实的种种残酷。或许作为80后、90后的我们青春就是伴随着这些社会的现实、不完美。因为韩寒青春,所以看到各种不满不公平他都会毫不客气的指出来,因为韩寒青春,所以他不会甘于现状,满足这个并不完美的社会,也因为韩寒青春,所以他把他的所看所想毫无顾忌的表达出来。

那我们呢,同样甚至更为青春的我们的,这个社会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准备好怎么面对社会上好的坏的所有的一切了吗?我们对网络上网友抨击,转发传播的各种不公的现实我们应报什么态度呢?每一次事情的发生我们都是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呢?

【篇三:韩寒青春读后感作文】

随着韩寒与方舟子论战的落幕,我开始关注了韩寒的博客并买了他的新书《青春》。当初,我本只想买本《小窗幽记》,但是还是买了《青春》。

说实话,我一直都比较喜欢毕淑敏毕阿姨的书。对于韩寒的书,我也只是偶尔看一看。大家都说,他是80后的精神领袖。我不知道他是不是80后的精神领袖。但是最近我每天睡前都要翻一会这本《青春》,现在看了1/2、我不得不说,他的语言的确犀利,敢言敢怒。我从中也看到了愤青的影子。当然,我不是反感愤青青年。相反,我很佩服他。我是学理工科的,向来比较理性,也没怎么干过文艺的事情,只是喜欢写点东西发发牢骚。

至于韩大哥的此类文章,我也看过一些。但是我认为人只有在满足自己的物质条件后才能有能力愤青。记得本科时,我们班很多愤青青年,当然这也包括我。但是我们对一切的不满都只是用嘴发泄出来。或许我们大学同学从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改革等等就已经被转型了,由愤青青年变成社会青年了。虽然我还没踏入社会,还在学校读研,但是从读研期间导师、研究生、学校等等也感受到了一些社会现实。我不确定现在的我是愤青青年还是社会青年。我有不满依旧采用牢骚方式发泄,如果有哪位网友看到了这篇博文,我就是在发牢骚了。

倘若韩大哥是愤青青年,那我应该算是躲在实验室里埋怨外面的花花世界虽好,但是坏人那么多,但最后还是到外面花花世界的小龙女型愤青吧!因为顶多和未来的杨过说,世间怎么如此吧!

【篇四:读韩寒《青春》有感】

难道有一天清闲的时光,泡上了一壶子的红茶,翻开了于2011年11月13日广州天河图海书城所购的《青春》。

想购买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这句简介: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这句说话,在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深深触动了我的神经,可以说,我感同身受,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想大声呜呼: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由刚开始的感叹自己身世,后来跳出自我的框框后,发现我应该呜呼的对象不应只是我自己,而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本《青春》书写的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我这一代年轻人中,我算是幸运的,起码要比很多人要幸运,我有我自己要坚守的东西,我有我要走的路,起码现在被现实摧残后,我的目标依然清晰,我们这代人,我身边的这代人,没目标的人一抓一大把,我还有自己的目标,总算我是没有遗失自我。好像有点扯远了。还是说回这本《青春》,韩寒的文字,我也很久没接触了,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总喜欢去拜读他的小说,或许这是因为叛逆期就喜欢带点叛逆味道的文字吧,我现在都乱入社会了,相信韩寒也相对的成熟了,我买这本《青春》的时候,有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我相信有了社会经历的我看相对成熟的韩寒的文字的时候会有另一番味道,果不其然,韩寒的文字变了,依然辛辣,却不是表面的辣,是回味的辣,看他的文字想起一个人,那个人是鲁迅,当然,我不是说韩寒的文字比的上鲁迅,但的确有几分21世纪鲁迅的味道,韩寒自己都在简介处写: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想起亲爱的+2对鲁迅的看法:如果鲁迅继续从医,他将会救更多的人,因为文字实在是太无力了,韩寒都认为自己的文章百无一用,亲爱的的看法,我非常认同,但无论文字如何无力,依然要将其书写,这是韩寒他自己的选择,他的路,而我又有我的路,我自己的选择。

感谢感谢亲爱的XX,在我迷茫的时候,你是我的明灯,我会坚持我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路,相信你是最看得懂这篇日志的人。困了,就此搁笔!

【篇五:韩寒《青春》读后感】

每当韩寒出版一本新书一部新作品,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买下来。我从小不喜欢追星的人,看见某歌手的演唱会台下人头涌动。在大城市的一场商演足以救活好几个荧光棒厂家。现在又通过阅读看到了尼采的打倒偶像!忠实地跟随着自己吧!。不过对于韩寒,我认为这不是追星。韩寒的文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吸引着读者,以及幽默的语句和犀利的文笔。

这是一本韩寒的杂文集,其中收录了韩寒博客上的部分经典杂文。其主要是在写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让人无奈的现象:限购令,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答记者问等等。从文章里可以感受到韩寒的文学底蕴至深厚,并且对于他的洞察力感到震惊!若是有人具备这样成熟的文笔,是绝不会甘于为别人代笔的。以至于但凡是认真读过韩寒的作品的人,内心积极健康的人都会相信,韩寒至文章,绝非代笔!

开篇主打文章与书名一样,叫做青春。韩寒以第一人称向读者讲述他的一位朋友的故事。这样的人在社会上真的很多。像韩寒说的那样,热血一定要洒在该撒的地方,否则它就叫鸡血。青春是宝贵的,一个人在这段时间里必须是有梦想有信念,当然不是凭空想。梦想和行动又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拥有梦想的人在社会上频频受阻的实力屡见不鲜。看到这些文章,无疑给一些处在青春阶段的有梦想的年轻人一些启示,少走弯路。

书中有一篇文章写关于谷歌和百度扫描了韩寒的文章一事。其中就收录了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谷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开通了在线阅读的功能,上传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供网民阅读。但是这并非无偿的,谷歌向每一位上传了作品的作家都给了一定的报酬。并且在线阅读为收费在线阅读。百度却不是这样,在线免费阅读,下载,并且没有给原作者一分钱报酬。在韩寒的博文中可以看出韩寒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鄙视,并且在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在尾页看到一句话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韩寒,这样看来,读韩寒的书,真不算是追星。

【篇六:韩寒青春读后感】

韩寒的《青春》,虽是新书,多是旧文。无奈,依然心甘情愿的很喜欢,就当是免费读他博文的小小代价吧!

书名为《青春》,内容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后来壳里放着工作,再后来,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是定律,哎!

还有一篇,讲常识的。大意说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早就开窍了,依然装疯卖傻的都是参杂利益的。反观今日微博乱象,左派右派、五毛美分争的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还有孔庆东、吴法天、司马南、染香、凤姐等活跃分子,无外乎名利也!常识谁不知道?罔顾常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甘为权贵爪牙。还不是孟子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韩寒的文章,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想拿支笔画来画去。看到所谓的警句就画下来,以示强调。关灯合书,一觉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忘的总是比记的快。好像在那里看到过,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名族。说的很有道理,不是故意要忘记,而是真的忘记了。就像韩寒在这本《青春》一样,里面的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了,有的还保存下来了。但再看,感觉还是挺新的。

青春,多么诱人的一个词啊!可惜,那辆校车上死去的18个小孩,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青春。我怀念我的青春,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远远地望着女老师晒在外面的粉红色内裤随风飘荡,却不敢走过去帮她捡起来挂在晾衣架上

青春,有过多少懦弱,就有过多少疯狂。

【篇七: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如今韩寒可是红遍大江南北的青年代表,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他的著作《青春》也是名列前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经常好奇他是怎样一个人?听朋友介绍他的书写的还不错,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就从网上购买了一本,有一天的时间粗略拜读了一遍。放下书,心中总有那么一点想法,挥之不去。韩寒确是代表了80后的年轻人。他的经历、所思所想,应该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情况。用的语言风格也有很多网络语言,所谓新新人类的火星语言。但是与炒作的韩寒相比,我更觉得他是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出现给了我许多现实的启示。

一是韩寒是一个有心人,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所写的文章中反应的东西,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很多人亲身经历的。但是,一般的人经历了就过去了,就如同水面上的波纹,一开始还能欣赏,多了就熟视无睹。而韩寒却能注意观察,精心思考,反复揣摩,形成文字。成功与不成功往往一墙之隔,只要多努力一下、多走进一步,失败就转化成了胜利。凡事都注意思考,我认为是韩寒成功的核心因素。

二是世界总是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善于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今的国内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面对着变化,有的人主动去适应,有的人不停地抱怨,有的人固守着过去,有的人无所谓。不管你是什么态度,世界都是在变化,正如滚滚的江水永不停息地向着前方。无社会怎么变化,适者生存的规律却不会变化,我们只有反思今天,谋划明天,才能立于不败。我是一个70后,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不让父母担心,上学了我是一个乖学生,乖得老师都记不起有我这样一个学生,找工作不用费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并不大,工作后我安于本分,按部就班,不出色、也不落后,稳定的工作、安乐的家庭。这一切仅仅过了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后的孩子,小时候是独生子,生活上基本唯我独尊;上学了赶上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五彩缤纷;毕业了即是失业,无所适从;工作了,少有稳定,还要自己房贷。压力、压力,所谓的压力山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咬住牙关,趟出自己的的一条路,也是我佩服韩寒的地方。

三是韩寒的成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韩寒成功了,成为了当代青年的代表性人物。可恰恰他却是中学教育都没有完成,是教育所淘汰的学生。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那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却对韩寒望尘莫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对国家而言,需要认真地反思教育工作。对教育而言,需要认真地研究教育规律、研究人得成长规律。对家庭而言,需要正视当前教育的价值,不能多过分地依赖于教育。

愿通过国家、教育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韩寒!

【篇八:韩寒青春读后感】

今夜无眠,看了韩寒的新书《青春》,字眼还是那么犀利直接,字字句句都是现实,真正的现实!我觉得了解现实并不是打击人的,而是一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愤青,不满社会,不满制度,各种不满,各种吐槽,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但不可利用的。道家有一种八卦图用本人浅薄的知识来理解就是阴阳平衡,万事有利必有弊。类似韩寒这样冒大不韪写作的作家不是少数,他们的存在是让我们平常老百姓更清楚的了解社会现实,知道自己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但很多人读他们的作品带入更多的是极其负面的感情色彩,对世事进行无限的吐槽、无限的不满,但吐槽不满后还是一样的不思进取,保持现状,循环反复,人生在众多不快抱怨中结束。世界上之所以没有大同世界,就是因为大同世界本就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认识现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适应他、改变他,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吐槽。之前看过一本叫做secret的书,大致说的是只要你有一个美好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实现他,宇宙中的某种磁场就能感应之,并且输送正能量帮你实现目标,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反之,如果你每天都是活在抱怨当中,那相应的宇宙就会传输负面能量给你。如果能把愤青都改为奋青我觉得社会比我们想象中更美好,开心活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就选择开心的活吧。

我觉得西方的感恩节是个很好的节日,感谢如韩寒一样敢于揭露现实的作家,也感谢社会国家所给予我们的磨炼,更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无私奉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阅读时感到不适的症状,请自动屏蔽。

【篇九:韩寒青春读后感】

韩寒的书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于很多社会事件,我们往往也有和他类似的观点,只是没有说出口或因为诸多原因无法说出口,而韩寒这么多年来依然坚持着观察这个世界,对一些事件口诛笔伐。就凭借韩寒多年来的始终如一,我觉得做到这点也是很难的。

我和韩寒几乎是同龄人,至少都是八零后。知道他的名字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他一度很火,我记得中央电视台还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印象很深刻。节目里把他和那些所谓的三好学生邀在一起访谈,现在想起来有些可笑,三好都是我们人为订的标准,那些所谓的三好最后都远走异乡,谁还留在了中国。反倒是韩寒,一直留在内地。我看过他的《三重门》,那是我们那时候很重要的一本青春小说,曾经红极一时。也许韩寒看待事物的独特眼光就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让我们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发泄口,帮助自己倾吐不快。

我只希望韩寒能坚持做自己,越走越远。

【篇十:韩寒青春读后感】

真正认识韩寒,是从读他的《青春》开始的。

以前听说过韩寒,也知道郭敬明,曾以为,韩寒和郭敬

明一样,喜欢写唯美的文字,表现细腻的情感。但从别人的评论的中,我才知道,韩寒是这样一个人热血青年啊!

闲来读书,突然想看看这位很具有影响力的80后作家笔下的文字究竟是怎样的,于是我读了这本《青春》。

有人说,韩寒的《三重门》很辣,他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青春》让我更好地了解了韩寒。他以幽默的笔调,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谦卑的口吻,抒发自己的感慨。我由衷地佩服他独到的见解和睿智的思想。

《青春》的第一篇就是名为《青春》的文章。青春本是美好的,但韩寒笔下的青春竟显得苍白。如果人都把青春浪费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上,青春如何辉煌?为什么有的人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有的人却被生活逼迫到非要用跳楼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呢?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

物价飞涨,似乎比高铁提速还快。油价在涨,房价在涨,甚至连过路费都在涨。韩寒在又一片文章中以辛辣的笔调展现了物价飞涨的现实,最后又以幽默的笔调写到:只有登记结婚的价格降了。读了他的文章,我不禁感叹到生活的艰难。

《五毛现形记》却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导演请了一大堆群众演员,却当场被韩寒戳穿。韩寒是正直的,他说:好的电视节目应该是向着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问题和不公正去冲突,而不是找一堆嘉宾现场去制造冲突。韩寒并没有追究这件事,他说:千错万错是导演的错。韩寒是明智的,这种事根本无需追究,某些娱乐节目是多么地无趣,观众不知道吗?

越往下读,越能感受到社会的倾斜与黑暗,我心头甚至莫名地涌起一股热血:这样的现实,竟然与我是如此的贴近!

筑路公司与ZF间的猫腻,公路限速的不合理,官员处理事故的荒唐一桩桩事件,无一不锋芒直指社会。韩寒的文字化作利刃,划破这本来就不平静的社会,展露出社会真实的,狰狞的面目。

我震撼,我迷惘,我彷徨,喊了千遍万遍的青春难道就是这样苍白吗?理想在现实面前竟然是这么的渺小。望着渐行渐远的理想,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青春就这样流逝,伴随着我们一次一次走上错路。原来:理想从来不是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

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抱怨,但毕竟无法改变。所以,理想还是要有的,奋斗还是要继续的,青春依然是美好的。

感谢韩寒,给了我一个思考自己青春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从另一面认识现实的机会。我喜欢这尖锐而引人深思的文字,喜欢这个潇洒的80后作家。但我还是要说:青春,只要还在我手里,我就要进进抓住,尽管我知道这社会是怎样地倾斜,这现实是多么地冷酷。

毕竟,我是不甘平凡的。

韩寒青春的读后感


韩寒的《青春》,虽是新书,多是旧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寒青春的读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韩寒青春的读后感(一)

今天有幸,拜读了韩寒老师的最新博文《青春》。本人不敢枉然对韩寒老师的文章品头论足,冒下结论。因为一直以来,韩寒老师都是本人的偶像,都是我们80后的代表人物,都是80后不屈不挠和命运作斗争的榜样。关于韩寒老师的书,关于韩寒老师的文章,以及韩寒老师对赛车的狂热、执着地追求和勇于突破的敬业精神。更值得学习的是韩寒老师对这个社会冷静、独立的思考,以及深刻、清醒的认识,等等等等……这些呢,让本人不得不敬佩与学习!一个没有让人羡慕的出身,没有接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同龄人,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作出令人赞叹杰出的成绩,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鼓舞人心?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的都更惨,有混的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的好的女同学,那是嫁的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以上内容摘自韩寒老师最新博文《青春》,从韩寒老师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韩寒老师在富士康多名工人抛弃年轻珍贵的生命后,对这些关注并且思考之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一些大多数人因为担心得罪某些利益集团而不敢说的实话,这些都很难得,很不容易。

但是,韩寒老师为什么不把实话说完整呢?“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难道韩寒老师不知道“搂着有钱人”的“我们的女人”心里更多的惦记的是“有钱人”的钱?难道韩寒老师不清楚“搂着官员”的“有钱人”心里更多的惦记的是他们能从“官员”那里得到多少“方便”?难道韩寒老师不明白“搂着老板”的“官员”心里更多的惦记的自己的车子哪天能换成新的,自己的二奶哪天能再多一个,自己的存款哪天能再多一位数字?难道韩寒老师不晓得“林志玲”尽管被老板搂着,还拥有网络上曝光的十大“男友”?这些,相信韩寒老师知道、清楚、明白也晓得,处于哪些原因不说呢?难道韩寒老师认为这些对“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来说是值得骄傲值得炫耀的事情?难道韩寒老师认为这些对“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来说是喜剧?试问,“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会把这些用来教育他们的后代么?会把这些光荣事迹刻在他们的墓志铭上么?不会!那么,我告诉各位,这些对“有钱人、官员、老板以及林志玲们”来说是耻辱、天大的耻辱,是悲剧!“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试问:心理辅导怎么就没用了?“我”怎么就不能“给你心理辅导”?我不认为韩寒老师对那些轻生的生命进行过多次的心理辅导,别且确定没有一点用。那么,韩寒老师怎么就确定“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在中国,和韩寒老师一样,出身平凡,没有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人很多。在这些人中,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比如韩寒老师自己都能坚持写博客、坚持出书、坚持参与赛车,比如泡泡网的李想老师,又比如金马奖最佳新人王宝强老师等等等等……韩寒老师怎么就不能呼吁读者向您以及他们学习呢?怎么就不能鼓励那些轻生的生命像您一样坚强的活下去?

韩寒老师的博文在向读者传递真实之后,为什么更多的传递的是冷漠和绝望?为什么韩寒老师不能向读者传递热情和希望?我不认为一个公众人物可以把别人推向绝望的悬崖当做自己博客点击率的筹码。相反,我认为,公众人物以及媒体能够在向生命传递真实的社会现象之后,更要把传递热情和希望作为自身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韩寒青春的读后感(二)

看了韩寒的新书,有很多想说有很多没法说,韩寒的新书读后感:我们的青春。我从前年订阅了他的博客,虽然不见得每一天都有看,但这本书里的很多文章我都不是第一次读到。但是也“当时只如初见”了,这天读两年前的故事,情绪和理性思考都不一样了。

里面的资料太多,我就不一一读后感了。此时我到想说些别的事情。我不惮在网上维护韩寒,尽管这样做时常冒出我认都不认得的屁民与我论战。我不想与人民为敌,因此往往争辩几句我就放任自流—本来这也不是我的义务,到之后也就懒得管,很多东西说也说不清,说不完。

我并非喜爱韩寒,只是崇拜。以前有人问我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我就告诉他,韩寒。他是一名作家也是赛车手,能把我的理想集于一身的只有他一个人,因此我不用形容,两个字代表了一切。

当然只是理想。韩寒在序里就写他不喜爱“理想”。其实我也不喜爱,但是把它称为妄想、臆想或狂想总是有种将其摁在墙上yy的感觉,还不如干巴巴一个“理想”,尽管又土又逊,总还是冠冕堂皇。

有人说我没追求,尽管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追求。这也是我和社会无法统一的一件事。我买过他的《三重门》《长安乱》《独唱团》《1988》,还看过《零下一度》《他的国》等等等等。这本《青春》买之前我还参与了一场论战。我妈说:“这书买了也没用。”我说:“怎样能没用呢,韩寒的书都很经典的,其实他的每本书都就应买的,不买都是损失。”我妈说:“说但是你,要买你就买吧。”感谢妈妈,虽然正因亲笔签名和签名章的问题没法妥协,我只得到当当网上买非签名的版本,我也感觉很幸福,这个时代,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就是幸福。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后面印个“当当专卖”,顿时又觉得有点优越了。

我不知是否真的说服了我妈,但我期望这样。她们这代人都不大喜爱韩寒,其实硬要说也没有合理原因的。受他们影响,我以前也不喜爱他。我认为拿喜爱和不喜爱来分这个很笼统,要我说中国这有两种人,那必须是“一种是喜爱韩寒的,一种是没读过韩寒的”。倒不是读过就必须喜爱,这第二种人又分成几拨,比如真没看过甚至连韩寒是谁都不知道(我曾以为是个中国人就该听说过韩寒,之后我惊讶发现这竟是错的……);比如看是看过却没用脑子思考过或者有够迟钝的(这占绝大部分);比如韩寒的毒舌波及到其阶级利益的(这个不解释,“手快有手慢无”);再比如作了深刻思考但故意抓着尾巴唱反调的。这种人就太没意思了,我不是说他们坏,只是没把眼光放在重点上,只抓着细枝末节我也只好认为你没读过。没人写作会那么斟酌字句,大意对就对了,正因文章表达的是思想而不是技巧,就算是韩寒,写的也不为是名著,认真?你就输了。

我刚说不算喜爱韩寒,但他的作品我都喜爱,不论杂文还是小说还是别的什么,很少有作家这么合我口味。虽然我读他的没有被震撼的哭过,但那种微小的感觉总让人在结束一本书的阅读之后汹涌成一种欲罢不能的沉寂和静默,久久地回荡胸腔,能让你什么都不想,能让你想到很多,没读过的人当然不知道。我在没看韩寒书的时候当然不喜爱,对,就是你们的那种“不喜爱”。但是在你没用眼睛和大脑之前是没有资格评论的,但如果你非说不好——找茬的事我不重申第二遍。

前几天我聊一个同学,一个好朋友,当初开始读韩寒也是正因看了她借我的长安乱。我叫她。“啥事儿啊?”她说。……一时刻忘了说啥,半天才想起来:“韩寒的新书。”“我不知道啊。”好吧你赢了。

同学最近很忙。学校里很多活动让她头大,而且还是班干部,自然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不能像我这种闲人能够各种缺席各种不用动脑子。最近上线的时刻也少,而且都只是挂机,“你好我此刻有事不在……”和我完全生活在两种状态。她这么忠实的读者(好吧至少比我忠实)都不曾得到消息,那真是太繁忙了。我记得那个时候她跟我讲她们班小明的粉丝明目张胆pIA韩寒时候的义愤填膺,还有最开始《杂的文》里那篇关于公路跑马的吐槽,那个时候……怎样好像换了个人?也是,那时候人总很简单,日子总过得太慢,这天半块橡皮明天半瓶墨水的,跟小事斗争着,就总能关注到什么边缘信息。不像此刻。我另一个极度喜爱韩寒的童鞋此刻是什么社团的部长,天天带着一帮学弟学妹玩,又课程表不一样,很少见面了。也没有问她买到新书没,我看这样下去……

也就我啦,好像就自己每一天无事可做,平常能撩别人点闲,不然也没人鸟。没有社团也没有活动,闲逛闲游,远看是逍遥,近看是迷茫,此刻如此,将来怎样我真不知道。得了,别想了,真别想,越想越闹心。

不然你说,我给自己的青春留下点什么呢,不曾静好,也不曾张狂,没有想象中的安静,也没有我想要的名气。我最厌恶普通人,却做着最普通的人,我清醒,我迷失,我厌恶自己,没有在最好的年华,留下最浓重的一笔。

以前在雅虎有个应用叫求签,我抽到的签面上讲此人大器晚成,我戏谑地跟同学说,你看我得等五十年才能出名。其实我也知道,能出名就是谢天谢地了。我这种人不适合出名,迟钝得很,就算出,也是恶名。因此,有些事,明明知道不可能,就就应放下吗?

譬如你爱的人结婚了,你就该放下。可理想不是结婚,不能正因你的理想被别人实现了你就放下它。我信过一句话,不赌一把,你又怎样知道是赢是输。我还年轻,我还不想认输;我也不小了,是时候奋斗一次了。是不是会被撞得头破血流或被摔得血肉模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以前给人吹下的牛,发下的誓,总要兑现。我不想等五十年,就算那是命我也不认,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总该治治自己的懒病,总该改改处女座的臭毛病,就算没人给我投赞成票,就算人人愿意欺负我,我也不能欺骗自己。青春到底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但它赐我这些年华,我不愿意辜负它。

另外,和《青春》在一齐买的还有《杂的文》,坦然说是为了凑邮费。我还没有拆封,但是虽然同是杂文,4年之前的书我敢肯定里面没有我读过的文章。如果看了就知道,韩寒亘穿我们那些青春的,那些让我们狂笑狂悲伤的文章,早就变了。

那些让我们狂笑狂伤悲的年代,也变了。

韩寒作品读后感


韩寒作品读后感(一)

《一座城池》读后感

很多事情荒诞可笑,但是,其实生活就是上演着这些荒诞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我们看着的经历着的。

《一座城池》很贴近生活,医疗,教育,工作,现代爱情观,看热闹等。都是我们每天都在讨论的,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语气叙述,但是一样的讽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热闹是最为嘲讽的。一场一盆水就能解决的火灾,居然引来了群众的围观,偏要看消防队的表演,充分而夸张地体现出现代人爱看热闹的心理。

整本书都在写社会。使我们发出的笑声,也就是这个社会,笑这个社会的荒唐。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很荒诞,只是我们对社会上各种丑恶的现象都习以为常了,对于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

光荣日

几乎所有看过《光荣日》的人,都会将它贴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标签。就连作者本人韩寒也称之为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韩寒把这个社会的没落,官场的腐败,娱乐圈的黑暗,都包含在这没有故事的故事里。

一篇没有思想中心而只有情节的小说不是好小说。而一篇没有情节只有深刻思想中心的小说却未必不是好小说。而《光荣日》就是这么一部荒诞而现实的小说。

1988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讲一个年轻男子驾着1988车子出门远行,路上遇到了怀孕的妓女娜娜,两个人发生了关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讲诉了许多想鲜为人知的妓女经历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孙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来。不过,她没有找到孙老板,却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结果娜娜失踪了。1988载着朋友的骨灰盒归来,又载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发出疑问的新生儿行走。

小说叙述是非常严肃的,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诅咒的却是无序和无奈的生活、谩骂的是强势的虚伪。

我总是看不懂真正的韩寒。他的嘲讽、幽默、叛逆

也许随着时间的消逝,阅历的增长。终有一日,我将看懂韩寒、明白这个社会、融入这个世界。

韩寒作品读后感(二)

《三重门》读后感

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

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用了大段的文字2020来描写双方如何互丢生煎,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或许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写得无趣,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什么都解决了。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但我认为,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多是零星几笔,不敢多作停留。

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当小说过半后,(.org)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没有了距离,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却无力的退出。

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上,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说他的获奖作文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揭出他内心的软弱,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没有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韩寒终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结尾的那几个电话,真是坏了他的风格。即使是差的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一些,也会让这部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写着轻舞飞扬的小说。

可惜得很,韩寒的小说终于没有把人物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

韩寒作品读后感(三)

《青春》读后感

每当韩寒出版一本新书一部新作品,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买下来。我从小不喜欢追星的人,看见某歌手的演唱会台下人头涌动。在大城市的一场商演足以救活好几个荧光棒厂家。现在又通过阅读看到了尼采的打倒偶像!忠实地跟随着自己吧!。不过对于韩寒,我认为这不是追星。韩寒的文字2020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吸引着读者,以及幽默的语句和犀利的文笔。

这是一本韩寒的杂文集,其中收录了韩寒博客上的部分经典杂文。其主要是在写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让人无奈的现象:限购令,房价飞涨,环境污染,答记者问等等。从文章里可以感受到韩寒的文学底蕴至深厚,并且对于他的洞察力感到震惊!若是有人具备这样成熟的文笔,是绝不会甘于为别人代笔的。以至于但凡是认真读过韩寒的作品的人,内心积极健康的人都会相信,韩寒至文章,绝非代笔!

开篇主打文章与书名一样,叫做青春。韩寒以第一人称向读者讲述他的一位朋友的故事。这样的人在社会上真的很多。像韩寒说的那样,热血一定要洒在该撒的地方,否则它就叫鸡血。青春是宝贵的,一个人在这段时间里必须是有梦想有信念,当然不是凭空想。梦想和行动又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拥有梦想的人在社会上频频受阻的实力屡见不鲜。看到这些文章,无疑给一些处在青春阶段的有梦想的年轻人一些启示,少走弯路。

书中有一篇文章写关于谷歌和百度扫描了韩寒的文章一事。其中就收录了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谷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开通了在线阅读的功能,上传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供网民阅读。但是这并非无偿的,谷歌向每一位上传了作品的作家都给了一定的报酬。并且在线阅读为收费在线阅读。百度却不是这样,在线免费阅读,下载,并且没有给原作者一分钱报酬。在韩寒的博文中可以看出韩寒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鄙视,并且在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在尾页看到一句话我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韩寒,这样看来,读韩寒的书,真不算是追星。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一)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团》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爱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二)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读出了反抗,无奈与悲壮。这本书很现实很有思绪。现实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里面的故事却一点不异于现实,比较灰色,不黑也不阳光,现实本来就是灰色的,纵然你多么多么看不惯世俗的一切,但它还是在你周围阴魂不散。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讲述了主人公路子野与一位妓女娜娜三天的旅程,另一条是路子野对于童年以及过往的一些回忆。

妓女娜娜在一次工作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她怀孕了。虽然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但是她却没想打掉孩子,而是想要生下来抚养她。她甚至已经规划好孩子的未来:一直卖身供孩子读书,如果孩子有出息的话还要送她出国。从怀孕那天起她就开始攒钱,好不容易攒了两万块,一万用来生小孩,一万供自己10个月的开销,没想到后来却被罚款罚光了。尽管如此,她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作践自己,而是想通过努力工作换取自己想要的未来。

而路子野是本书男主角,同时也是全书中最怂的一个人。他无数次试图逃避自己身体里与那些先行者应和的那部分超越现实为理想而活的子人格,却又不愿意屈从于由娜娜代表的阅人像阅兵一样多的保有尊严平实过日子的现状,于是他在两者间无数次反思、徘徊、往返、纠结。他崇拜有知识正直追求理想的丁丁哥哥,向往敢作敢为的玩伴,然而他向往的这些人都一一死去。他当记者的时候,曾经想揭露人们的丑行,但是却遭到其他势力的影响,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还有,他调查了女友的剧组,本来想揭露他们没有按时发工资的丑行,但是,反而让这个剧组红了。

娜娜和路子野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自身力量的渺小与社会一些势力的强大,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逃避,只能挺起胸膛面对,也许结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也要为之努力,脚踏实地,尽量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守护自己的心,温暖他人。

最后的结局是,随着娜娜象征的现实世界与先行者们象征的理想世界被死亡的力量所统一,陆子野终于找到了直面真正自我的勇气,活出了热血青年应有的姿态,走在自己的路上,即使那里不再有旅伴。正如陆子野自己说的,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就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上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

生活就是现实。书中说生活就是一个婊子、戏子,什么都是,是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你可以用所有比喻去给生活下定义。但每个人的故事发生在现实中,生活按照它不慢不快的节奏一步一步,好比一个幼孩,不可能一出生就满月,一满月就结婚吧。在此,我要给自己以及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朋友们说,纵然我们看不惯现实中的许多不好的东西,也不必也不能太过于仰望星空,因为星空是没有尽头的,谁也看不到,倒不如从即日启程,脚踏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力让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生活的好一些。虽然我无力改变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我向现实妥协,为了生活的更好,我会合理面对现实,我的生活要在现实中行进,直到老去。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谈,有人谈的很投机,于是他生活的很好很辉煌,有的人谈的很不高兴,于是他生活的很惨很黯淡,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生活有多么美好,有的却觉得生活有多么潦倒,有人给力未来,有人自杀现在。你想怎样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青春》读后感1500字


第一本读完韩寒的作品,就是这本杂文集《青春》。这部杂文集字数不多,几天就看完了,还是抽出空闲时间看的。

但是,这本《青春》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好书印象。我看过一些励志书、武侠书,第一次想读韩寒的书是听同事提起的,他是韩寒迷,他很喜欢帮韩寒说话,并向我推荐他的书,并说,如果我想看,可以把他家里的书,韩寒所著的《毒》借给我看。

然而我并未向他借。我手机里下载了一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了一个开头就不看了。

后来,我看了韩寒的青春,觉得还挺不错的,就把它看完了。

它是一本挺奇特的书,为我的人生展向新的视角。一个80后的青年偶像作家,虽然没有余秋雨柏杨鲁迅古龙金庸那样的深刻思维,积淀的也不够,不过居然有这等才气,这等见解,不愧是大作家韩寒,中国的灵魂作家!

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于用热血编织对社会虚伪阴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为了中国,为了使中国更进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笔,他的文章令我们反思社会,他的文章让我们轻轻一笑。

没错,我们中国人活了下来,很不容易。

没错,物价在涨,工资却未提高。

我们青年人所有理想是有一套房子,好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立足之地。

一套房子几乎抹灭了我们的梦想。

父母从小时候开始,就教育我们,要我们读好书。可以读好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高学历,好找工作,为了高薪,为了房子,为了讨老婆。至于我们读其他的书,如课外书,那么会遭来他们极力的反对,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课本罢了,那是赚钱工具,那是发财之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被曲解。

当我们走上这个社会的时候,一切又都变了。社会很显然变得不那么好混,尽管我们早已知道了社会是阴暗的。可是这等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添新词强说愁”,社会阴暗只是我们的写小说质量需要。

于是我们又舍弃自我(其实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就已舍弃了),为了融入单位的团体中,我们被迫摆出笑容,被迫摆出他们想要看的姿态。这时候,一群人为了保持住原来的自我,他们在心底高喊着“我要保持原来的我,我要活出原来的自己。”

我们已经麻木。

身体已不是我们的了,而是这个社会腐坏的尸体。

我们的身体只是感觉麻木,没有属于自己的感官、感知。

梦想,只是幼时写作的题材(有些人压根就是拿其开玩笑。)

奋斗奋斗,只是为了生存的一套房子,房子到了,老婆来了,于是又要钻石,买了钻石,生了子女,又开始为子女着急,生活如此多娇啊!

没错,澳大利亚的ZF(这个字母你懂的)像是厕所一样,他们的开一个赛车会,老百姓害怕撞死小动物什么的,禁止开了。

在中国,别说撞死小动物了,撞死个人都没有关系。

学生作文,我认为不应该废除,应该多把打分理由写上去。

现代诗的事情,我认为不会是散文拆开来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再别康桥我也觉得恶心毙了,但是我看过一些杂志的诗,细细读来,还是不错的,没有错,就是回车的技术,回车的技术虽然看似很简单的样子,但是什么时候回车,能体现主旨更好一些等等相关技术是很有讲究的,虽然我认为诗人不太牛B,小说家散文家那可比诗人强几倍了。

至于中国人的“面子”,我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面子,死要面子,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一错再错。

有一次,因为爸爸做的是非法生意,我担忧他会不会被抓住,他居然说要不是他是我老爸,早就几个巴掌劈过来,然后说出了一大堆为了逃避**的辛酸往事,我被他数落的莫名其妙,人,就这么伤不起?我就只说了一句“会不会被他们抓住”,他就套出这么多话来,我想解释都有口莫辩了。

韩寒老师的文章在向读者传递真实之后,能够在向生命传递真实的社会现象之后,更把传递热情和希望作为自身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读书使人心灵变得纯情,心胸变得博大。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把这些想法给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1

看过韩寒几本书,开始总觉得他有一种什么都要和这个世界反着干以显示自己的叛逆和与众不同的感觉,关于女人和性的描写永远都很直男,言语中仿佛一直都在以一种不屑的态度在藐视着一切,藐视这个世界也藐视自己。

1988,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但每一个人物又都很真实,丁丁哥哥一直是我的偶像,可在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有斑点,10号霸道粗鲁,却也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我心心念念的刘茵茵选择了我厌恶却又羡慕的10号,我努力扮演各种角色却终迎合不了他人的喜好,我不敢付出真心时孟孟掏心掏肺,当我卸下防备,掏出真心时,缺又意外被背叛。娜娜风尘,却又坦荡,做着被世人所不能容忍的职业,却又单纯善良地期待着新生。记者一边打着揭露的口号,提醒着自己的初心,一边又或无奈或享受地接受着一切……

不管怎么说,1988还是有很多比喻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出很多我切身的感受的,其间的讽刺,无奈,人性的多面性,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也都很真实。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完,我更想和自己谈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2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团》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爱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3

“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

“开导的都是别人,自杀的都是自己。好在我不会自杀,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会把爪子对向自己。”

“无论如何,这个人已经在我的生命里过去了,唯一留给我的问题便是,我应该是像期盼一个活人一样期盼她,还是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怀念她。”

“我说,娜娜,你知道么,“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

“一个我爱的、死去的、没有相片的姑娘,这对女孩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她在我的心中将不断地幻变。”

“其实任何旅途从来没有想象的那么久远,若愿意从南极步行到北极,给我一条笔直的长路,我走一年就到。”

“我从后座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便是1988制造者的骨灰。在我心中,里面还有丁丁哥哥、10号、刘茵茵,我将他们撒在了风里。马上我知道了迎风撒东西是多傻的事,我身上沾满了他们的骨灰。我拍了拍衣服,想那又如何,反正我也是被他们笼罩着的人,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了一次帮助的机会,再见了朋友。”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本极其难得的好书,更不用说,它绝对也是韩寒写过的最好的书。

第一次读时,是在高三,当时被开头吸引,草草看完之后,对里面的各种“巧合”忍俊不禁,津津乐道了好几天,后来就放抽屉里偶尔翻翻,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很“韩寒”范。后来也看过一些点评,大多侧重于序言”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多认为是韩寒对这个当代一些现象的讽刺,比如地沟油,雾霾天,执法机构和有关部门混乱等等,但如果只是注意到这一点,认为这就是韩寒想表达的“想和世界谈谈”,那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本书的中心思想,韩寒真正想说的话,不是读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从书里主角陆子野的小学到中学,再到工作处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着自己的体会。忍不住插一句,这本书我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从之前买的盗版韩寒作品集到现在市面上的的果麦出版的,又在别的读书软件上买过几次,又买了一本原装封面的二手书,又在kindle上买,又到现在,书里的内容好几处都被和谐了,只有之前的原装封面版的才是最全的,当然对阅读的影响不大。但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个语句都能挤出作者的汗水,值得精读,好多作者的真实体会都夹杂在里面,与其说是在描写人物,不如说是在影射自己,此处不得不提一下作者韩寒,公众对韩寒的认识,无论是从最初的《杯中窥人》到《三重门》,一直到10年《1988》的面世,大家都只是觉得他是个有着新锐的观点,犀利的文笔,很桀骜不驯的性格的年轻人,不管是他的小说,杂文,还是在微博上的各种事件,“韩白之争”,“高处不胜寒”之类的事件不胜枚举。他似乎像是“青年领袖”这一类的热血青年,但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桀骜,却没注意到他的孤独。试想一下,无论他有着多么灵敏过人的头脑和口才,犀利的文笔,他那时都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世界都还没怎么观过,面对着这个荒诞不经鱼龙混杂的世界,努力坚守住自己。这是一件多么困难而又难得的事情。那年的他一直在自己的杂文中强调,自己想要随心所欲的活,想要简单的生活,其实这样只是在逃避另一个自己而已,这正是我的体会。在书中,他对生活,对爱情,对友情,对理想,都夹杂着自己的认识,但更多的还是迷惘,但是又可以看出即便迷惘着,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这本书看似是在写经历,写周围的人,实则是在写自己,一如我是在写书评,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人生中的大多数事都是如此。而我认为读书的最大意义,也可以说人生中的很重要也很难的一件事,便是找到自己。个人认为这本书蕴含的就是这个意义,努力去找到自己,好好的生活,然后在生活过程中再顺其自然的收获别的东西,生活是操蛋的,各种巧合其实自有天意,人生如书,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故事的结尾,作者似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但这也无妨,因为生活本就没有答案,但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5

请回答这个世界——本真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韩寒采用了两条叙事路线,即现实与回忆交替进行。现实情况是陆子野驾着“1988”(一辆旧车的名字)去监狱接一位朋友,在路上他认识了娜娜,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们两个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陆子野带着娜娜一起上路去寻找她的归宿,但最终却没有能够如愿;另一条思路是陆子野在路上穿插进去的回忆,包括他的童年往事,比如爬旗杆,刘茵茵,丁丁哥哥,圣斗士,小虎队以及他年轻时和孟欣童的青涩爱情。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这部小说中,韩寒虽然在尝试着改变,但这种改变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一种他渴望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以及那种惯常的语言表达。在语言上,韩寒没有像以前写小说那样带着炫耀才华的自负,以及玩文字游戏的张扬,这次,他的表达温和、节制、优雅了一些,甚至不乏冷静之处。这样的话语收敛,或许会被人看做是韩寒在向后退,是一种保守和妥协,因为从其行文上,我们发现少了一些韩寒式的激愤,而多了一些更为内在的经验。在精神世界上,他虽然还处于对青春期的活力书写上,但这种活力,不是他以前小说里那种满不在乎的劲头,而是转向对人性之真的审视。

在追忆叙事里,不无伤感,但是,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一种坚韧,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精神的持守,才是韩寒最后需要定格的真相。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我们将这种残酷当做一种无法化解的苦难,悲观可能会接踵而至。韩寒在小说中,却一一化解了那些斗争、困惑、纠结与矛盾,虽然有些还是未能彻底处理,但是,他至少为我们出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姿态,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是需要如何来与之周旋,与之对话的。这或许才是其写作的价值和力量感所在。

请回答这个世界~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6

久仰作家韩寒的大名,一直想买一本真作来看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黄皮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开着1988驶上了318国道,在这不只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天气里。。。”这是一部另类旅途小说,主人公在去监狱接1988再造者骨灰的路上结识了妓女娜娜。一路回忆起往事。刘菌菌.孟孟.丁丁哥哥.乃至配角的10号。最后怀孕的娜娜被查出了疾病,不能喂养小孩,得知后便不告而别。两年后“我”带着娜娜的孩子站在过道上,准备驶向另一个未知地。也或许,他的旅途从没停过。

韩寒一直想以另一种方式开辟小说,他也一向认为小说的文字和人物是次要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起来中间的回忆毫无意义乃至就是多余的。但当你平定了情绪后,你会发现,讽刺的口吻下是对社会的揭露。

最受争议的便是妓女娜娜,本书女主角。许多人看到妓女这个代号甚至不屑于再动这本书,抱着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在一旁说道,说的什么?无非就是如何在外面玩弄着女人,在家却教育着孩子不要早恋的方法罢了。许多人感叹这本书的露骨情节太多,仔细想想,这是因为站在道德的方面还是嫉妒?指不定独自一人的时候还在家里打着电筒看。韩寒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为什么会有妓女?是社会的发展?那又何必阻止?或是这些人根本就走投无路!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文化。她们能干什么?政府又帮了她们什么?一味的打击,一成功便大肆宣扬,有给她们后路吗?

这本书还有一个人代表了一个团体——孟孟。一群为了出名在所不惜的人。孟孟是主人公的前女友。梦想当著名演员,被潜规则也不在乎,乃至后面还责怪主人公为何不把那段视频发到网上,那样她便可以名扬天下了。真可谓是名誉扫地也抵不过站在风口浪尖。这种人,很多。这些人比起那些妓女来,那个为了生孩子而努力工作的娜娜来说还不如。当然,孟孟最后也成了名镇一方的——妓女。

倒回来,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倒在路上的朋友和女孩们。好也罢,坏也行。总是陪伴过我们的,别在最后只会抱着他们的骨灰盒流泪。

我想,我也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碎片》读后感300字


有一段时光,或短或长,遗忘了太久,忽略了过往。

记忆如初,只是怀念这个名字,在渐渐远却的岁月里,突然显得尤为苍白无力。也许是青春不再的缘故,近一段时间乃至于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写一些东西。那些属于青春,属于时光,属于故事,属于我,同时也是属于你的文字也在慢慢地消失。

回忆是一件恐怖的事物,它会无端地让你陷入痛苦。为了曾经,为了过去,为了岁月,为了一去不返的青春,为了乃至于自己都不知道为了的事物。终于有一天,我们终于走出了回忆,却发现有些发生的故事仍然触目惊心。回忆不管是好是坏,结局无论是悲是喜,回忆至少还能证明我们真实地存在过。这也算是一件聊以慰藉的借口,终究也是好事。

快速的节奏,我们看似始终以忙碌的脚步,实则停止不前。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同时也在渐渐地麻木,甚至于根深蒂固。偶尔有一天没心没肺地大笑,却在下一秒,撕心裂肺的伤心欲绝。有时候,我们煞费苦心得到的一切,只一瞬间便万劫覆灭。

夜晚刮来了凉风,我看着黑色的上空,突然这个世界就随着阳光而消失。以前在这种情形下,我会觉得很惬意,而如今唯一一个感觉,那就是:冷。时光换了,我们的容貌变了,甚至于连曾经的感情也消失不见了。曾经谈话的朋友,现在也相知甚少,是不是时光让我们变得淡忘?

北京的天黑得比以前早,让我再次感受到冬天来了。来得不经意,来得悄无声息,就像青春离开一般,故人远却一样。时间一直向前,昨天不再,不管记忆是否浮现,不管往事是否会出现在梦里,我们都不会靠过去残存的印象过活。现实在我们面前,天冷了,我们没有温室依靠,自得凭自己取暖。因为人心冷了,我们自知。

《韩寒青春》读后感(2篇)


韩寒《青春》读后感1500字范文【1】

第一本读完韩寒的作品,就是这本杂文集《青春》。这部杂文集字数不多,几天就看完了,还是抽出空闲时间看的。

但是,这本《青春》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好书印象。我看过一些励志书、武侠书,第一次想读韩寒的书是听同事提起的,他是韩寒迷,他很喜欢帮韩寒说话,并向我推荐他的书,并说,如果我想看,可以把他家里的书,韩寒所著的《毒》借给我看。

然而我并未向他借。我手机里下载了一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了一个开头就不看了。

后来,我看了韩寒的青春,觉得还挺不错的,就把它看完了。

它是一本挺奇特的书,为我的人生展向新的视角。一个80后的青年偶像作家,虽然没有余秋雨柏杨鲁迅古龙金庸那样的深刻思维,积淀的也不够,不过居然有这等才气,这等见解,不愧是大作家韩寒,中国的灵魂作家!

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于用热血编织对社会虚伪阴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为了中国,为了使中国更进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笔,他的文章令我们反思社会,他的文章让我们轻轻一笑。

没错,我们中国人活了下来,很不容易。

没错,物价在涨,工资却未提高。

我们所有理想是有一套房子,好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立足之地。

一套房子几乎抹灭了我们的梦想。

父母从小时候开始,就教育我们,要我们读好书。可以读好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高学历,好找工作,为了高薪,为了房子,为了讨老婆。至于我们读其他的书,如课外书,那么会遭来他们极力的反对,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课本罢了,那是赚钱工具,那是发财之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被曲解。

当我们走上这个社会的时候,一切又都变了。社会很显然变得不那么好混,尽管我们早已知道了社会是阴暗的。可是这等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添新词强说愁,社会阴暗只是我们的写小说质量需要。

于是我们又舍弃自我(其实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就已舍弃了),为了融入单位的团体中,我们被迫摆出笑容,被迫摆出他们想要看的姿态。这时候,一群人为了保持住原来的自我,他们在心底高喊着我要保持原来的我,我要活出原来的自己。

我们已经麻木。

身体已不是我们的了,而是这个社会腐败的尸体。

我们的身体只是感觉麻木,没有属于自己的感官、感知。

梦想,只是幼时写作的题材(有些人压根就是拿其开玩笑。)

奋斗奋斗,只是为了生存的一套房子,房子到了,老婆来了,于是又要钻石,买了钻石,生了子女,又开始为子女着急,生活如此多娇啊!

没错,澳大利亚的ZF(这个字母你懂的)像是厕所一样,他们的开一个赛车会,老百姓害怕撞死小动物什么的,禁止开了。

在中国,别说撞死小动物了,撞死个人都没有关系。

学生作文,我认为不应该废除,应该多把打分理由写上去。

现代诗的事情,我认为不会是散文拆开来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再别康桥我也觉得恶心毙了,但是我看过一些杂志的诗,细细读来,还是不错的,没有错,就是回车的技术,回车的技术虽然看似很简单的样子,但是什么时候回车,能体现主旨更好一些等等相关技术是很有讲究的,虽然我认为诗人不太牛B,小说家散文家那可比诗人强几倍了。

至于中国人的面子,我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面子,死要面子,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一错再错。

有一次,因为爸爸做的是非法生意,我担忧他会不会被抓住,他居然说要不是他是我老爸,早就几个巴掌劈过来,然后说出了一大堆为了逃避**的辛酸往事,我被他数落的莫名其妙,人,就这么伤不起?我就只说了一句会不会被他们抓住,他就套出这么多话来,我想解释都有口莫辩了。

韩寒老师的文章在向读者传递真实之后,能够在向生命传递真实的社会现象之后,更把传递热情和希望作为自身的责任和道德底线。

韩寒《青春》读后感1500字范文【2】

(这篇文章是我在看完韩寒的最新博文《青春》后有所感触而写的,可能文章本身与韩寒的那篇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的话,可能就是风格有一些模仿吧。)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家庭条件不错,自己也挺会混,现在被家里安排在外地工作,目前还属于是临时工的性质,一个月就几百块钱的工资。他对我们说过一段时间就会调到离家比较近的地方上班并且当上正式工,那样一个月就有几千块的工资了。我们都替他高兴。

还有一个也是跟我一起长大的哥们,现在毕业了在家乡小城市的一个建筑公司上班,女朋友是他大学时的同学,长得很漂亮,现在在他家里住着,也和他在一个地方上班。我们都问他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他算了算说今年是寡妇年肯定不行,明年是他女朋友的本命年不行,后年是他自己的本命年也不行,最早也就2013年了,也有可能是迟一些到2015年。我们都替他高兴。

我还有一些同学,他们都高我一届,现在要毕业了,平常就经常在校内上发一些和各自男、女朋友的亲密照片来大秀恩爱羡煞旁人。最近听说他们的考研成绩都挺理想,而且基本上都可以和自己的男、女朋友到一个城市里继续上学,摆脱了大学时期苦苦的异地恋,这些人被我们视为模范夫妻。我们都替他们高兴。

我身边的就是这样的一群单纯的人,他们是如此的相信着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他们包括我在内相信现在身边的人就是最终能陪着自己走到最后的那个,他们相信着当变成了正式工后能过的更好,他们相信着2013或者2015年能结婚,他们相信着考上了研究生、能生活在一个城市就能幸福稳固的慢慢走下去了。我没有去问他们是否真的相信这些他们一直相信的东西,亦或是他们觉得如果去选择相信这些的话,会比较幸福。

当然,我身边还有一些人,他们没有男、女朋友,没有工作,没有考上研,没有考上公务员,但他们同样相信着当所有的没有变成了有之后,美丽新世界。

这就是我和我周围的一群人们,我们都还很年轻,不过是二十一二三四岁的年纪,但是这个世界的种种资讯种种现象通过网络也好其他也罢的途径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在这个节骨眼上涌进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成熟或者至少让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我们开始经常的陶侃自己已经老了,我们开始顺其自然的只看着自己三步远的未来,不是因为看不到,只是刻意的不去看就像鸵鸟一样。

其实我们都还是活在一个自以为的世界中,以为可以盖一座城堡,不被打扰,一直到老,一厢情愿而已。我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真的像是活在鲁迅口中的那间铁屋子里一样,只是很少有人能站出来大喊几声把我们叫醒,因为我们的这个社会首先会谴责的就是这些把别人叫醒的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习俗,就像当王安石从褒禅山那个山洞中出来之时,也是首先咎其欲出者,紧接着才余亦悔其随之。

是的,我们的周围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不断的给我们讲述着社会上的这些那些,我想我应该称他们为DreamBreaker。那么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还真有点讨厌韩寒。

想到了很早以前就听到过的一句话我是一只在玻璃瓶中的苍蝇,面前一片光明,出路却是没有的。我想说到底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只活在玻璃瓶中的苍蝇,面前是一片光明的,只是至于出路到底有没有还不知道。于是我们都要不停的向上飞,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相信困住我们的这个玻璃瓶是一个瓶口向上并且形状规则的容器的。而至于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却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我们就这样努力地,不倦的向着上面那个我们想象中的瓶口飞去,渴望着飞出这个瓶子,去体验瓶外的美食,而这美食,说来只是大便而已。因为我们是苍蝇,这是我们的天性。

相信《韩寒1988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韩寒青春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