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向来是个谜,伟大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一生命的母题。而卡森.麦卡勒斯无疑是一位佼佼者。这位22岁就因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声名鹊起的作家一生坎坷,15岁误诊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年仅50去世,似乎只能用急景凋年来慨叹。

作品的底色往往和作者底色相融。这本书苍凉而迷乱,充斥着卡森.麦卡勒斯独特的生命体验。开篇即是主人公辛格和好友安东纳波罗斯的分离。两人皆是哑巴,他们一同居住,一同生活,虽然个性截然不同,却彼此珍惜。好景不长,安东纳生了一场大病,愈后性情大变,做出一些荒唐而惹人厌烦之事,甚至小偷小摸,最后被他的表哥送进了精神病院。辛格自此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与孤独之中。

而后小说围绕着辛格的生活,小镇里各个人物纷纷登场。纽约咖啡馆的老板布兰农,喜欢莫扎特的米克及其一家,精通维修的流浪汉杰克,郁郁不得志的黑人医生科普兰

每个人的孤独不同且不可消磨。杰克心怀理想,追求真理,身处底层却不甘,熟读马克思,范伯伦,疾世愤俗,内心火焰无处安放。正如他谈到一个人自己心里明白,却无法让人理解,也有无奈怨恨是从贫穷开出的最珍贵的花朵。

喜欢莫扎特的米克是一个庞大家庭的孩子,她热爱音乐,学着自己编曲,渴望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而她的生活没有给与她这样的条件,在这个偏远的小镇里,那些繁华和美丽都是奢求,身边围绕的尽是琐事。

热爱观察的人类的比夫是近乎异类的存在。开咖啡馆在他眼里倒并非是正事,反而是琐事。他身上有几近冷酷的气息,还有一个多病庸俗的妻子。

近乎奇迹的黑人医生科普兰在周围黑人中备受尊敬,他热爱真理,不信上帝,不满身边黑人的麻木不仁,希望他的同胞能够摆脱歧视压迫,但不被理解。渴望孩子培养成合乎使命的人,事与愿违,他的孩子恰恰成了最庸俗的人。

正是这些人物的交织,孤独交织成网笼罩在这个小镇上空。在阴暗的基调下,似乎辛格是唯一的光亮。在小镇人眼中,辛格平静,善于倾听给人以安慰。在我看来,辛格似乎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象征。黑塞作品《彷徨少年时》出现的德米安,是主角生命的引导者,具有神性,也是主角所寻求世界的守护人,文中主角向德米安寻求答案,将他视作爱人。诸君眼中的辛格。杰克向辛格请求认同,觉得他了解自己的思想全部;米克将辛格视作特殊,无处安放的孤独在他身上找到寄托;科普兰把辛格看做益友,为他的善心而倾倒。连小镇上不认识的居民都把辛格看做与众不同的人。他就恰如一面观世镜,所有人都能从他身上寻找到自己渴求的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足以安慰人的,温和的,善良的人竟会因为无法忍受挚友离去而举枪自杀,让这场孤独的交响乐到了崩坏的边缘。

更荒诞的是,辛格身为一个哑巴,多数时候也无法完全理解诸人的话语和痛苦,只是善意的接纳。他在对安东纳的信中写道他们都是大忙人。事实上,他们太忙了,根本不能为你描述清楚他们。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我是指他们心中有无数念头,所以无法平静下来。在提到杰克时他觉得我和他之间有个秘密,但我并不知道那个秘密是什么。

德米安具有神性,所以从不迷茫,而辛格只是凡人。有趣的是,当杰克、米克、科普兰、比夫同时来到辛格房间时反而引起了剧烈的争吵。这似乎有些畸形,但或许如尼采所感叹人性,太人性了。

孤独无解,换句说法即人生无解。最后,米克辍学成了一名售货员,再也寻不到心中乐曲,深感欺骗直到麻木。杰克没有寻求到支持者,反而杀死了人,抱着他的狂热逃离。科普兰患上肺痨,被迫离开小镇,从此要和他深感愤怒的亲属一同生活,而他那被锯掉双腿的儿子和他的姐姐还向上帝寻求恩赐。

看似旁观的咖啡馆主人比夫,与生前的妻子不和,两人无话可说,可当她死去,他竟也无话可说不是没有爱,但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空虚。

作者如此残忍而又轻描淡写,小镇人各色的人生,零碎的片段,但却表达了一个共识:爱是一时的治愈,而孤独则是永恒的伴侣。

比夫和他夫人是死别,生前两人的心却远隔千里,无话可言。而辛格无比渴望与安东纳交流,渴求陪伴却未能得到,最后走上了死路。能言者不知何所言,莫能言者却渴求,一种悲剧性的啼笑皆非。主动者和被动者,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孩子和少女,老者和青年同样被孤独围剿。长的是孤独,长的也是人生。

孤独是个破坏分子,让人荒唐,让人心碎。身为凡人的我们也只能与之共存。人人共同,不论你是不是爱莫扎特,爱马克思,爱革命,是个哑巴,是个咖啡馆馆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这是马尔克斯的话语。而作者卡森.麦卡勒斯拥有的是荒谬又深刻的人生所带来的孤独,恰如她笔下众生。我疑心她的灵魂都遗落于此,都是化身,于是冷酷,于是痛苦,于是空虚,恰如玻璃,一摔即碎。

有些文章批评她笔下某些人物明显的畸形和怪异,她则正面回应:人们对病态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一个作家只能说他的写作是内心的种子在潜意识中萌芽开花的过程。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对作家来说,只要是脉搏跳动、能够活动、能够在房间行走的东西,不管它正在做什么,都是自然的和有人性的。

不论如何,这本书确实不留情面,书中千回百转,致死不休的孤独,恰如人生。与此同时,这本书不免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同样孤独的让人心碎。主角Lee一直在失去,自己的失误让他失去他的孩子,继而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由于哥哥病故,他只好重回曼切斯特这个伤心之地照顾侄子。尽管他们有许多快乐的时刻,他还是想要带着侄子离开。而侄子却不能放下熟悉的一切,同时又渴望与母亲生活,很遗憾,侄子的母亲再嫁,见面只有无言,而lee与前妻试图重归于好,为她当时只顾自己的痛苦没有顾忌到他的感受而道歉,而Lee却早已无法原谅自己。

并没有能够重来的,可以挽回的人生。就像Lee最终回到了波士顿,没有久留,就像最后辛格举枪自杀,永远抛弃了那个迷乱的小镇。难道一切只能希冀于死亡或是逃离?死去长眠于地下,而活着的要么麻木,要么被欺骗,要么欺骗自己,要么空虚。

以《超脱》里的一段台词作结:人们彼此疏远,内心却支离破碎。每一天结束,也许你是常人中偏执又疯狂的那一个。你急于融入人群,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为此你付出的代价,是一种长期的超脱的痛。不论幸是不幸,你的挣扎,无人能见,无人能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请在失败的孤独上止步
——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有感
罗宇麒
作为一名独生子女,在与父母的代沟中,孤独对我是最好的诠释。那时,孤独似烈酒,愈醉愈欢,直到《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杯浓茶,泡进我的生活。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作者麦卡勒斯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小说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
作品以一位聋哑人辛格对另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聋哑人安东尼帕罗斯的单相思为主线,以黑人医生科普兰,少女米可,工人运动者杰克和咖啡店老板比夫对辛格的信仰为支线。辛格活在爱上一个人的幸福中,因为他不会说话,又能读懂别人的口语,时常带着赞赏的微笑,让身边的人们敬若神明。
辛格是一名会打手语的聋哑人瘦子,他狂热的迷恋着安东尼帕罗斯——一个只关心吃喝玩乐的聋哑人胖子。安东尼帕罗斯是贪婪的无底洞,他疯狂地勾引着辛格,辛格见到他拼命打着手语,辛格认为他能懂,可是他只关心着辛格带给他的这些那些。他活在贪婪的孤独中,最后因病去世,而辛格却陷入了情感的孤独,开枪自杀。
辛格与安东尼帕罗斯曾有一个好朋友,卡尔,三个人相处很融洽。已患有精神病的安东尼帕罗斯以为卡尔偷喝了他们所有的杜松子酒而对他大发脾气,把卡尔吓走,之后他们就没遇到新的朋友。他们是孤独的陪葬者,辛格不断地传输着爱与执着,可怜的是他选错了人。我最恼火的是每次当辛格拼命打着手语,安东尼帕罗斯却漫不经心的各种神态,他在一点一点地将辛格消磨殆尽,辛格却毫不在意,认为这是值得的——疯狂使人沦为走狗。
科普兰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一名医生,但是身为白人的辛格没有对他不满,他相信着辛格。他为了黑人的崛起努力,但他将他的伟大抱负强加到子女而不被理解,最后因癌症离开了镇子。流浪工杰克的遭遇与他相似,他到处帮助工人阶级,也因得不到支持而离开了小镇。他们认为辛格是唯一懂他们的人,正如辛格对安东尼帕罗斯一样。最后辛格的自杀使他们孤立无援,沦为失败者。他们都是很强硬的人,辛格生前他们还见过面,一起讨论革命,一开始还一拍即合,最后却因为彼此的小固执一哄而散。尽管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最后却一事无成,他们也付诸了行动,但是强硬成了他们致命的缺点,所以与人相处很重要。就好比班干部竞选,凶巴巴的人可能会陷入孤独,吃几分亏,即使他们有能力去管理班级。“哪里有暴政,哪里就有反抗。”
热恋音乐的少女米克同时也喜欢着辛格。她将世界分成里屋外屋,外屋是不理解不支持她的人,而里屋是辛格和音乐。嘈杂无趣的外屋令她厌倦,她选择独自待在她安静的里屋,创作自己酷爱的歌曲,想象自己的未来。但是她光有富裕的思想而没有物质的资本,在辛格自杀后暂时放弃了音乐,去了一元店做销售员。她像极了现在的学生,志向高远而嗷嗷待哺。她肯为自己的梦想付出,放弃了一份友情,最后却被生活制约。想想捧着手机的自己就觉得羞愧,不会做饭只会吃,做着清华的梦玩着游戏,我们的青春就这样从指尖滑落。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米克,是米克的弟弟。他喜欢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虽然她很少理他,但他还是坚持喜欢她,最后他朝她开了一枪,他本不想开枪,可是孤独下的灵魂,多么的不自觉。
比夫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他是咖啡店老板,出于自身身体障碍,对“畸形人”抱有同情。他很少与妻子进行同床生活,但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深受打击。作为旁观者的他每天料理着咖啡店,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好似脱离世界存在的局外人,这个大千世界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关系。他的孤独是最直接的,时不时帮帮朋友,没有固定的友情。他有洞察世界的能力,但是孤独使他迈不出手脚。他是我崇拜又不能效仿的偶像,生活需要打交道,闭关锁国最终只会败北。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任何事物,在加上孤独后,都失了几分完美,多了几分单调。在迈向成功的同时,我得离孤独远点……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500字


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该书作者语录,恰巧我的Kindle里有该作者这本书,我就开始读了。喜马拉雅也有此书的语音版,有时睡觉前也听语音。

该书故事情节刚开始就比较有代入感,读起来很顺。中间我去伊犁,回来后忙于家里各种事情,这本书放了一个多月,这几天拿起来读,今天才终于读完。

读书就像爬山,刚开始看着那么高的山或那么厚的书会有一些压力,而中途放弃总有一种缺失感,只有爬到山顶往下看或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才会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征服感。

《心是孤独的猎手》里有一位心存梦想的黑人医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渐渐老去,眼看着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最终还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渺小无能;一个受人人爱戴,成为很多人倾诉对象的同性恋哑巴,因得精神病的同性恋室友之死而自杀。哑巴的突然自杀让很多热爱他的人们感到非常茫然,无法理解;一个心地善良的酒鬼看到社会的黑暗,想做些什么却无能为力,有时也糊里糊涂地成为社会黑暗面的一份子;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女孩还没开始追求自己的音乐梦就开始忙于工作、挣钱、为生存不知不觉长大,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一个24小时营业酒吧老板思考着自己晚上营业是因为接待顾客还是因为自己孤独。

人性的善良和丑恶,梦想的美好和现实的冷漠都是在每时每刻,每一个瞬间发生着,有时外露可见,很多时候隐隐约约地存在着。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1000字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周,一开始看这本书其实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当然还有封面那双充满故事的眼睛,后来读下去感觉还挺沉重的,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

作者描画了几个人的成长与经历,孤独、安静。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可他们却在一次次与身边的人的沟通中遭受失败,处在无人理解的孤独境地中。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不愿意每天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中。一开始看的时候确实很压抑,但到了后头就释然了,大概是发现并且明白了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有这样孤独的人在挣扎的生活,充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

小镇上的这些人被内心的理想和期冀所桎梏,一直在渴望被尊重被倾听,所以他们喜欢辛格,因为他是一个聋哑人,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也只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辛格友好而沉默,他总是安静倾听,但他只向一个人倾诉——安东尼——另一个哑巴,虽然对方从来都懒得回应,但辛格知道,对方懂自己,这里只有一个人从不倾诉,哑巴安东尼,可最终他成了暴躁的精神病人,看到这里感觉有些许的讽刺。

这本书从哑巴辛格和他的哑巴朋友安东尼开始,然后以辛格的葬礼结束。悲惨的结局使我明白,人无论何时都要有一份寄托和希望,否则离尽头就不远了。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滔滔不绝的诉说,带着星星的眼睛,挥舞起来的双手,强烈的倾诉欲,而最终在毫无回应中归于沉默,于是灵魂开始习惯在黑暗中迸发出无数火光,又暗自殒灭。渴望倾诉而又害怕倾诉,渴望被倾听却又害怕被倾听,这才是孤独的本源吧。

孤独是时刻都存在的,不要试图逃避它,要勇敢面对内心的孤独,必要的时候享受孤独,学会倾听也学会倾诉,更重要的是勇敢面对自我,面对孤独,怀着一份寄托与希望,勇敢的面对生活带来的一切,经历人生带来的悲或者喜,最终才能笑看人生.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700字:孤独的总和


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一颗星星的闪亮,不足以构成一个星相。一棵大树的总和,集结单一的重量。听着这首歌,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文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的一生遭受着疾病的痛苦,三次中风导致着她在29岁时就瘫痪了,她虽是孤独的但并没有倒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美国的南方小镇,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人们本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而人们却在午夜的咖啡店里喝着冰啤酒徘徊。在美国,黑人是会遭到歧视的,黑人渴望得到平等。麦卡勒斯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Alone指独自一人,lonely指内心的寂寞。就这两个单词便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心灵的寂寞。就像干枯的泉水,即便焕发生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甘甜;像在黑夜的人们,即便有一盏灯为他们而照亮,心里还是很惧怕;像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们,即使获得了平等,他们也不会再真正的开朗。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句话说得没错,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虽是一人但并不寂寞,因为他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他可以感受到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不寂寞。而虽在繁华的闹市,心寂寞则人寂寞。灯火阑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冷冷清清,几番回首,又恐前尘寂。

现在有很多孩子得孤独症,他们不愿意说话,不愿与人交流,他们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们害怕别人闯进他们的世界,所以每当有人来跟他说话,他们总是很恐慌。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孤独的,我们也开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没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也觉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都是一颗晨星,一颗小树苗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书笔记600字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会永远跟随着人永远不会离去,那么我想,我的答案一定会是孤独。

但麦卡勒斯没有用爱情和自由的惨烈或迷茫来描述关于生活与孤独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首平淡生活的序曲,一个街区上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追求,也有他们各自无法为人所知的希望与失落。它没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这本书并没有所谓的主人公,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是关于孤独的主人公。所以,对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两极化,部分人强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高度赞誉。

或者说,这本书并不是讨论孤独本身,而是人们怎样在琐碎的生活里,一点点感知属于自己的孤独。

印象最深,或者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哑者辛格的部分。他一直有一个放在心上,无比在乎的聋人朋友,而这个朋友并不懂得他对他的关爱,甚至不可能给予相同的回应,而辛格对他的期待似乎也并不是所谓的回应,只要对方好好活着便好,哪怕是坐很久的火车去见他,能够见到他,似乎都是与孤独无关的。而后来,当这位朋友去世时,辛格先生终于选择了开枪自尽。

有时也会想,孤独其实并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无法依赖,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孤独的理由。也许,有的人需要的是鲜花与掌声,有的人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人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又比如,如辛格先生一样,需要的是同类和爱的寄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好像时时刻刻都有孤独在跟随着,甚至慢慢它们成了影子和癖好。但如书的名字一样,人的孤独其实还是源自内心,外界给的冷终究不及心底的寒。也许,生活需要每个人去学会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700字2024 孤独的总和


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一颗星星的闪亮,不足以构成一个星相。一棵大树的总和,集结单一的重量。听着这首歌,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文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的一生遭受着疾病的痛苦,三次中风导致着她在29岁时就瘫痪了,她虽是孤独的但并没有倒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美国的南方小镇,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人们本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而人们却在午夜的咖啡店里喝着冰啤酒徘徊。在美国,黑人是会遭到歧视的,黑人渴望得到平等。麦卡勒斯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Alone指独自一人,lonely指内心的寂寞。就这两个单词便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心灵的寂寞。就像干枯的泉水,即便焕发生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甘甜;像在黑夜的人们,即便有一盏灯为他们而照亮,心里还是很惧怕;像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们,即使获得了平等,他们也不会再真正的开朗。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句话说得没错,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虽是一人但并不寂寞,因为他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他可以感受到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不寂寞。而虽在繁华的闹市,心寂寞则人寂寞。灯火阑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冷冷清清,几番回首,又恐前尘寂。

现在有很多孩子得孤独症,他们不愿意说话,不愿与人交流,他们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们害怕别人闯进他们的世界,所以每当有人来跟他说话,他们总是很恐慌。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孤独的,我们也开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没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也觉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都是一颗晨星,一颗小树苗

《心是孤独的捕手》的读后感1500字


这个城市的夏天漫长而闷热。随手翻开同学送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无数次的打开,又无数次的放下,几乎没有办法连贯地读下去,只因为其中那些凶猛的孤独比闷热的天气更加令人无法呼吸 。

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都有着相同的孤独。同样做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想到她23岁就写出这样的小说,自己难免有些绝望,但是有些东西是文字意气以外的东西。我合上书,久久的凝视着封面上麦卡勒斯那双清洌而孤独的眼睛,一个身患残疾的又瘦又高的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一个双性恋者,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麦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它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辛格飞快挥舞着的双手,闪闪发亮的眼睛,最终的沉默。而在他的阁楼里,醉鬼和医生却无止境的诉说着。那些话语和情绪那么的悲伤、沉重、热烈,却在说出的瞬间就完全消失,没有得到任何理解,也不具有任何意义。

是的,倾诉,整本书里的人都在发疯般的渴望着倾诉。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的这样的孤独。我们的灵魂像一团火,生发出无数的想法和念头,却只能在黑暗中说给自己听,而在那种自我倾诉之后,却只有更深的孤独。从何时开始,我们变的如此的暴烈 , 我们的心像饥渴的猎手,四处捕猎着一双倾听的耳朵,我想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变的无比脆弱。可能只因为一点点的理解,一点点的倾听,就可以投靠一个完全不爱的人,甚至,爱上他。

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爱着,正是由于他从来不向他们倾诉,永远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唯一不爱他的人,就是他的倾听者安东尼,这几乎是一个悲伤的讽刺。更悲伤的讽刺在于辛格是个聋哑人。据我所知,能够读唇语的聋哑人所能读懂的只限于极慢的语速和夸张的口型。因此他们那些飞快热切的倾诉,其实辛格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但他们却认为,他在听,并且懂了。其实他们的倾听者,从来只有他们自己。

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和喧嚣的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疏离。

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别人的痛,即使是一位很优秀的倾听者。毕竟,伤口在别人身上。所谓感同身受,我是不大相信的。只是身世相同者抱在一起互相哭泣诉说,究竟是还是只有自己在揭开自己的伤疤给自己看。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倾诉的契机,于是我们更加滔滔不绝的,翻来覆去的申明自己的主张,描述着自己的灵魂。有时,我们甚至挖空心思的去想个绝妙的标题,千回百转的用一些华丽的词句,来捕猎着读者的目光,渴望着人们的倾听。整个世界像一张喋喋不休的大嘴,无止境的倾诉着。而那些文字和话语,字里行间那些真挚的孤独和热情也许始终没有人能理解,甚至没有人愿意倾听。每个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孤独。

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一只受伤的小猴,伤心地把自己的伤疤给朋友们看,朋友们也都很关心它,关切的问它伤口是怎么来的,并告诉它怎样处理伤口,可是后来还是死掉了,死于伤口发炎感染溃烂全身。它不停地展示伤口不顾一切地诉说痛苦,赢得朋友们的关心,而不去抚平它。溃烂是迟早的,害死他的是他自己。

即使得到了别人的倾听,得到了别人的关注,那又能怎样呢?伤口终究在自己身上。怎样才能不孤独,怎样才能不受伤?或许,我们的孤独是和我们的存在一样与生俱来 ,这是宿命。这种感觉无论在谁身上总是能找到的。或许,我还是抱有幻想,最亲最爱的人,我们是在一起的。我们的心可以贴得很近,我们可以很快乐,可是孤独不会因为你爱或被爱,倾诉或者倾听减少,只是那些东西能让你有孤独减少的幻觉。

孤独,是人生常态_《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


孤独,是人生常态_《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

《百年孤独》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觉得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孤独”都是人类的常态。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就曾听到过不少人说这本书文字晦涩,很难读下去。的确,初读的时候惊愕于拉美人民的名字长度和复杂度。这本书里的家族共有七代人物,每一代子孙的名字又承袭于上一代长辈们的名字。总的来说,男生不是叫做何塞阿尔卡蒂奥就是奥雷里亚诺。女生不是叫蕾梅黛丝就是阿玛兰妲。

我为了看懂各人物之间的关系,边读边画下了书中人物关系图,如下。

1、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将神话与现实杂糅。例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丽贝卡吃石灰墙皮,失眠症,上校的预言能力,姑侄姨甥乱伦,疯狂繁殖的牲畜,双胞胎之间的通灵,隐形的医生,飞升而亡的美人儿,下了四年的雨后十年不再下雨,家里的东西会移动,长猪尾巴被蚂蚁吃掉的婴儿,村子被飓风卷走,梅尔基亚德斯羊皮卷预示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历程和归宿。作者对这些魔幻的现象只进行描述而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更是加重了小说玄妙出离的色彩。书中每一件事放在现实社会里都显得荒唐怪诞,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读完以后,却又会觉得自己就身在现场,透过一层七彩斑斓的光圈窥视一个家庭的日常。

2、以我的粗鄙理解,小说的主题是孤独。每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孤独的,并且在孤独中走向封闭。整个家族的成员都不善于表达情感。他们中有的自我封闭不与人来往,如丽贝卡、第四代的蕾梅黛丝等。有的执着于某一目标疯狂追逐,如家族元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阿玛兰妲,奥雷里亚诺上校等。正如小说中写道:“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有的人去航海,有的不断发动战争和暴力,有的沉浸在灯红酒绿喧嚣闹市,有的流连于风月场所,有的走出小镇留学……可最终他们为摆脱孤独所做的努力都归于挫败。孤独带来封闭,封闭导致落后,最终将整个家族带往毁灭的深渊。

整个家族百年的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下一代人重复上一代人的性格、生活经历、命运归宿。而每个个体也在不断重复自己的生活。第二代中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晚年不停地做小金鱼,直到凑够25条就放到锅里融化重新再做。阿玛兰妲晚年为自己缝制寿衣,白天缝,晚上拆。家族第一代女主人乌尔苏拉晚年得了白内障失明却能在家中来去自如,因为她有足够的时间听察家里每个人的行为动作声音。她发现他们每天都和前一天走一样的路,在一样的时间点做一样的事,做一样的动作。重复,大概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睡,上下学,上下班无不是在重复。而重复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孤独?

3、孤独的前奏是浮躁。而浮躁是年轻人的通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年轻的时候带领人民建立了马孔多村,那时候的他除了搞生产发展村子没有别的念想,直到阿拉伯人来到小镇带来众多新奇玩意儿。他荒废了正业,鼓捣实验室,时常想做出点新发明,后来又一头扎入到破译手稿的工作中直到发疯。他的后代子孙们也无一例外地在年轻的时候进行了各种尝试。可以说他们是不满足于现状,为摆脱现状而寻求出路。但是如果每一种尝试都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那就是浮躁。

想看书,拿起书读了没几页就开始刷网页,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抖音。玩了会儿手机又开始看视频,看了会儿视频看到消息提示又开始和朋友侃天侃地。最后眼睛瞟到手边翻了几页的书才想来自己一开始是想要看书。再如出去旅游贯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原则,走马观花,疯狂取景,然后花大部分时间修图选图发图。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匆匆忙忙,庸庸碌碌。浮躁的我们与书中的人物何其相像。

4、查了作者写这本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才明白作者是在用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文中的情节多么荒诞不羁,都取决于作者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体悟。政客的虚伪,战争的无情,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无知既是书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也是当时的现实社会存在的。

人类是群居动物,倘若不与人交流,一味地闭关自守,只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只是,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一定会有的情感体验。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与孤独对抗,我们建立各种社会团体为的不正是在每一个个体中寻找丝丝关联,在有限的生命中抱团取暖结伴而行。于是,在与孤独的对抗中,有的人产生了和解。他们喜欢独处,享受孤独。也许,这种和解带着本身对独处的喜爱,不会让人在独处时产生心灵上的不适感,也就不再是当初面目可憎的原始孤独了。

作者最后写道马孔多小镇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但愿我们在与孤独的对抗中,能找到一点追求,一点希望,一点价值。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与孤独和解,达到平衡走完一生。作者:暖暖如颜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