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改变自己1000字读后感

改变自己1000字读后感

《刻意改变》读后感15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或许你需要"《刻意改变》读后感1500字"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家好,我是豆腐脑。欢迎来到这期的豆腐脑带你读书。这是豆腐脑平时读书后做的读书笔记,希望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为大家讲解很多有趣、经典的书籍和故事。

本期讲解的书籍是美国玛丽瑞安的作品《刻意改变》。这本书由一个个独立小故事,介绍了向好的方向重塑我们的心理习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拿出来四个故事和大家分享。

一、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在生气、恼或沿丧时认为是别人的错,如果你认为就是你让我生气让我阻丧是你的错当初若不是你我就不会,那么这句语就是为你准备的。

尽管接受了多年的治疗和沟通训练,我依然花了几十年才真正明白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没做过任何让我不快的事情,只有我自己对自身反应负责。

相反,如果我被激怒,我需要自己去调整自身反应,直到足够冷静地判断这件事情是香需要和他人一同解决。这是因为只有当我冷静下来,我才能以一种不伤害自身、他人或我们关系的方式去讨论问题,否则非战即逃模式中的战斗反应会控制我的大脑,这样的话,我很有可能说出一些刻薄伤人话来。

这句话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生活。自从用了这个方法,我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稳定,我也越来越少责怪别人了,你的反应是你的责任,而如何尽可能熟练地做出反应取决于你自己。

二、思考不只是非此即彼

我要么忍受留在这里,要么辞职离开这里。路易斯说道。她的脸上写满不开心,很显然她对这两个选择都不满意,她陷入了钻牛角尖的两难困境。

当我们的大脑遵循二分法时,往往就会这样。二分法就是说人们只想到两个选择,然后在非此即彼的两个选择之间徘徊不定,因为两个选择都不怎么样。二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思维习惯,我们很容易陷入其中,路易斯就是这样。

每当有人卡在这儿时,我就会教他们我从印第安作家保罗安德伍德那里学到的一种方法。她说印第安人相信,如果你没有考虑至少七种选择,那说明你的思考还不完整。

所以我让路易斯试着想出其他五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解释说:它们不一定非常合理,这是为了打开你思维中的死结,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这对她来说很难,但她做到了,而且还找到了另一种比之前非此即彼的选择更满意的解决方法。每个决策实际上都不止两种选择,这个方法能帮助你找到它们。

三、先思考难事

你每天是不是被各种会议和微信包围,以至于当遇到真正重要的事时你反而无法思考?这是我的客户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比如,莫妮卡必须想出一个新办法来解决公司的某个难题。她抱怨:但是我根本做不到,我需要安静,不被打扰,我晚上太累了。我向她解释,早上是思考的最好时间,因为前额皮质,也就是大脑的管理控制系统,就像一块电池,白天电量被耗尽睡觉时得到补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大脑状态最好的时候先思考难的事情,而不是浪费在邮件和电话会议上。但是,要这样做,我们首先需要腾出早上的时间。

莫妮卡很快意识到,尽管有几天她早上都必须出席会议,但大部分时间可以空余,她每周至少有两天早上可以空出两小时来思考。先思考难事成为她经常教导下属的一句话。很快他们习惯性地把会议都安排在下午所以每个人都能在早上有时间进行思考。不管是不是领导,你也可以找到方法拥有早上的思考时间,或者在上班路上,或者把办公室门关闭半小时。

四、让他人理解也是工作职责

有好几年,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能力很强的管理人员,他们步入职场的特定阶段后需要解决关于追随者的问题。他们经常得到一些消极反馈:别人无法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没有和别人建立起联系,他们的步伐太快了,等等。

在我看来,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本来就是快节奏者,他们的思维很快,明白了问题马上就行动,而其他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信息来消化新想法,明白其中的含义,然后去适应它。换句话说,这些客户需要放慢节奏,理解别人的节奏,解释得更加全面,还要多问问题来达成一致或获得别人的追随。

我把这些解释给那些快节奏的客户,但是直到我的一个名叫蕾切尔的客户的经理对我说,蕾切尔需要明白,让别人理解也是她工作职责的一部分,我这才发现这个改变习惯的方法多么有用。蕾切尔用这个方法提醒自己多些耐心,放慢速度。不到半年,她就获得了更多积极的反馈,大家都赞扬她对公司的贡献。

如果你也因为他人无法理解而烦恼,或许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知识改变命运 (1500字)


当老师把《我是光荣的接班人》一书发给我的时候,我不由得如饥似渴的翻阅起来,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美文深深的吸引了我,介绍的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感染了我。忘不了那些为了大众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还有宁死不屈的江姐;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人民的好公仆,廉洁清贫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甘愿奉献,最后牺牲于岗位的雷锋在书中记叙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最难忘的还是李嘉诚爷爷。

说到李嘉诚爷爷,可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可是号称为华人首富。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使李嘉诚爷爷成为今日的首富呢?其实李爷爷说过令我们折服的一句话就能够解释这一切。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就是李爷爷能够成为华人首富的一个法宝。李嘉诚爷爷经历了非常多的磨难的童年。李爷爷出生于寒门,1940年为躲避日军全家逃难到香港投靠舅父。兵荒马乱,李爷爷只有放弃了求学,当起了每天有做不完工作的小伙计。当李爷爷看到当时香港的人情冷暖,贫富差异,虽然心里难过但觉得自己是一夕成长。1941年日本攻占了香港,使李嘉诚爷爷一家在香港无立锥之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留下他父子俩,想不到他父亲竟染上肺结核,李爷爷就感到自己仿佛一瞬间被迫长大。李爷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即使这样的环境,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能力,他开始不懈的自学、抢学知识。李爷爷自律惊人,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就成为李爷爷唯一的武器。由于李爷爷的好学和抢学,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李爷爷的不足感使他的学习能力特别高。战争结束以后,机遇终于降到了勤奋好学的李爷爷头上,他工厂老板让他代替工厂文书写封信,得到大家的赏识后得到老板的重用,18岁,他晋升为经理,19岁升为总经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写字楼职员,薪水则从50港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许多就这样,李爷爷一步一步凭着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了60年的时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一切,使他成为了今天享誉全球华人界的首富,但他仍不满足,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终身学习。仍然坚持自学不断,回到家仍自学英文和睡觉前的阅读。知识改变命运,这淡然无味6个字却让他从当年逃难、失学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成就前所未有的华商传奇。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把他称之为超人。这也是李爷爷的创业的真实写照。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像在大街上流浪的乞丐,他的命运永远是贫困,只能靠别人的施舍度日,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人必须有文化,才能改变他的命运。要学好文化,就必须和时间赛跑。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中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人。他常常和时间赛跑,他争分夺秒,学到了大量的知识,长大后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终身学习,这个要求并不过分。现在,我们学习的条件多么优越,书本中有新知识,网络上有新信息,电视里有新内容,报纸上有新文章,只要用心,知识随处都有,学到手都是本事,知识就就像马良手中的神笔,可以创造神奇;掌握了知识,如同得到了传说中的点金棍,可以点石成金。

李爷爷说过:知识并不决定你一生的财富增加,但是知识多了,机遇也就多了,用知识创造机遇,才是获得财富的最好途径。这也是李爷爷总结出知识对他,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同学们,为了自己将来有更多、更大的机遇,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为自己的将来创造一片天地。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四年级:美汀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1500字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1500字

刻意练习理论强调,一个人想获得进步,需要大量练习,练习过程中,需要阶段性反馈,这些反馈让你知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好的继续,差的改进,也就是“练习-反馈-改进”模式。
按照这个模式练习,人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可是有人按照这个模式实践,并没有获得明显的进步,这是什么原因?难道他们的刻意练习是假的刻意练习?
我认为问题出在“练习-反馈-改进”模式中的反馈环节。
刻意练习中强调有反馈,可以是导师提出反馈,可以是自我反馈,不管是来自哪里的反馈,它的目的在于暴露出练习的问题,让练习本人意识到自己犯错了,然后才进行后面的改进。
所以,在“练习-反馈-改进”的过程,是缺少了一个“知错”的环节,也就是知道自己犯错的环节,如果要补齐,则是“练习-反馈-知错-改进”四个环节。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知错”的环节。
强调“知错”,是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什么意思?翻译回白话文就是,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润色一下就是,一个人犯了错误能改正,对那个人的成长来说,就是最好的事情。
为什么知错能改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事情?因为知错能改太难做到了,一旦做到,成长的速度、进步的速度是飞快的,成长才是最值得投资的事情,这当然是最好的事情。
正是因为太难做到知错能改,所以在刻意练习过程中, 很多人无法通过“练习-反馈-知错-改进”模式获得长足的进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知错能改就那么难呢?
原因在于,“知错不改”是人的天性。人类“知错不改”,是因为“知错”的伤害程度还不足以引起一个人去改变。
比如,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身上犯的错,会反复出现在下一个男人的身上,不是因为女人相信爱情,而是男人给她带来的伤害,还不足以让她改变。
在刻意练习所犯的错误,没有严重到让你去改变,所以就没有所谓的改进了,即“练习-反馈-知错-改进”就没有被严格执行,没有改进,进步不明显,就很合情合理了,因为改进才是进步的关键。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让犯错的伤害足以引起改变呢?
答案很简单,让所犯的错误“变本加厉”,即让错误变得严重。具体来说,有两点:
第一,找到一位严师。
刻意练习通过导师给予反馈,不同的导师给的反馈也不一样,软趴趴的导师给出的反馈也是软趴趴的,不足以让你认识到犯错的严重性。
所谓严师就是严厉的导师,给出的反馈是严厉的,体现在语气、语言、练习强度上,他会把你犯的错误放大,让你自尊心受损,让你意识到你真的错了,而且还错的很严重,不改变的话,分分钟要你命。
也许你会觉得我找导师是要提升的,不是买罪受的,为什么一个和蔼可亲的导师不如一个严厉的导师?这个我不和你争论,有句话叫“严师出高徒”,这个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成功经验,只是现代教育出现了“伪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提倡严师教育罢了。
第二,做最坏打算。
做最坏的打算,是把错误往最严重的方面想。比如练习写作时,导师指出你的错误,你的文章文气不足。你要把文气不足这个缺点往最严重的方面想。
文气不足的“一级严重”就是导致阅读不连贯,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二级严重”就是不能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三级严重”就是没有自己自己风格,就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这不是一个刻意练习者所能接受的。
只有把错误往最坏的方面去想,你才会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你才不得不去改变,正所谓“不见棺材不流泪”,说的就是这般。
总之,希望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精进的人,不得不面对“知错不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天敌,不把它消灭,人生无法精进。

《态度改变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人生是一个过程。如果说旅游时双程人生,人生则是单程旅游,时倒不会来的旅游。

对社会来说,发展时硬道理,对个人来说,快乐时硬道理。

幸福知识一瞬间的,比幸福更多的是痛苦,比痛苦更多的是平淡。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过平淡的人生、平安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要有所畏惧,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可怕。

对大多数人来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对领导者来说,智慧就是力量,要用智慧来组织和统领我们的知识。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可无欲。有人喜欢金钱,有人喜欢古董,有人喜欢地图,有人喜欢书画,有人喜欢美女,有人喜欢官位,有人喜欢养生,有人喜欢读书皆人之常情。书中讲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前辈一本正经地说,他一生出入海内外,跨越大江南北,枪林弹雨,历尽艰辛,可谓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至今唯一刻骨铭心的体会就是:健康、知识和朋友缺一不可。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人是群居的动物,没有朋友就变成孤家寡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知识的动物,没有知识就不是精神意义上的人,最多是行尸走肉,与猪狗牛羊等其他动物无异。知识对于人来说极为重要,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不过,人类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和悟性。

就人类总体来说,知识来源于实践。如人类的祖先在实践中发现了钻木取火,并且在此基础上相继发现了火石,发明了火柴和打火机,从而使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

对于人类个体来说,知识并不都是来源于人的亲自实践,更多的是来源于书本。如一个人想通过亲身实践,从钻木取火开始,发明火柴和打火机,那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因为在一无所知即零知识的基础上,就是发现钻木取火也是难以企及的科学高峰,更不用说发明火柴、打火机了。

书中讲到读书首先要精深。现代社会不是农业社会,而是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的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必须有从事某个专业的精深的知识。欲做到精深,读书要四到,即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就要求看得仔细、真切,而不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口到指的是有些优美的句子要反复诵读以增强记忆,这对自己动手写文章增添文采也大有裨益。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而不是心猿意马,甚至还要前后比较,这样读书才会有效率。手到就是要求将重要文字画线做记号,甚至做读书笔记,或将重要的片段夹上书签或纸条,以便查阅,节省检索的时间。

其次,读书要博,既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处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在精深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唯有博大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否则会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现代社会非精不能成为专业人才,非博不能成为管理者。古人所谓的学富五车就是要求人们博学。

第三,读书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能死读书,更不能把书读死。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书业不例外。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看一方面的书,没有看另外方面的书,就会导致一个人的思维走向极端。可见,如果我们把书本知识互相孤立起来,那就会陷入人生识字糊涂始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你会由于想不开而跳湖自杀。总而言之,读书要做到博大精深,融会贯通才会有所成就。

第四,读书要讲究效率。尽管开卷有益,但毕竟书海茫茫,而人生精力又十分有限,在博大精深融会贯通的读书目标夏,务须讲求读书之成效,因此对所读之书应作选择。要集中精力读那些可读书,然后再去浏览慎读书,对那些不堪入目之庸俗低级读物知之即可,万不可为之浪费精力,这样才能提高有限人生的读书效益。

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有学问,也就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那些才能不那么突出的人只能够努力学习,刻苦地读无字书和有字书。一个人能够将才能与学问高度融会贯通,那他的见识一定会大为长进,离读书明理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刻意练习读后感


刻意练习读后感(一)

鬼猫猫

因为觉得自己一直很颓废,不爱学习,所以情人节那天(巧合)买了一大堆有关学习如何学习的书,其中一本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练习"大概是作者自己发明出来的概念,就是比其他方式都厉害的练习方式。

在这里作者手撕"一万个小时"法则。他的意思是,首先并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整整一万小时,几千或许就够了;第二如果不是刻意的练习,你练几万小时都白搭。

刻意练习的三个基础概念:有目的的练习、大脑的适应能力、心理表征。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检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大脑的适应能力

你在某件事情上有足够多的练习,你的大脑会"重新布线",使他可以重新走入他的舒适区,然后你继续挑战更难的,你的大脑会继续"重新布线",以适应新的挑战。

大脑对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是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心理表征

杰出人物跟一般人的区别就是:有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

比如说提到猫,如果你从来没见过猫,那么猫对你就没有意义,你对猫没有任何心理表征。如果你是猫奴,可能立马想到一大堆信息,什么四足,猫粮,投喂禁忌等等关于猫的各种细节,完全不需要从记忆里去调取,在这里,猫就在你的心理表征集里。

另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老司机,可能开车的时候,跑神儿了,等你醒悟过来可能都到家了,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家的,完全没印象,在这里,开车以及一般的路况处理,都是你的心理表征。

再来一个例子,我的朋友暖圆同学,对穿衣搭配很是在行,看到一件在商场里的衣服,就能知道好不好看,跟什么款式、颜色的衣服搭配是什么风格,适合哪种天气场合,要搭哪双鞋哪个包,简直了!我也在暗中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强这方面的心理表征,比如看日本的时尚杂志,看一页,告诉自己,这是好的搭配,然后继续下一页。

等一下。

眼熟。

想一下。

这他喵的不就是"有监督型机器学习"吗!

是的是的,刻意练习相当于人类版的机器学习,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有监督型机器学习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训练集),建立起强大的心理表征(算法)。

最后关于刻意练习的总结:

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个人感想

终于呼应标题了……

有孩子的人,我建议你买来看一看,第7章: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指导你把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其他章节还有很多小建议,比如:

如果你的孩子在追求一个目标,比如说,学钢琴,因为一些原因,中间停下来一段时间,孩子不愿意继续下去,这时候你可以跟他达成一个协议:努力练习到停滞之前的水平或者超过之前的水平,就可以放弃。也许到那一天,他已经又来兴趣,不愿意放弃了。

另外,本书中有句话对我震撼很大,堪称当头一棒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我马上就想到了自己:工作五六年,我对 python 和 Qt 的使用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绝大部分的开发需求都可以熟练应对,甚至多数写 UI 的时候都没有感觉脑子在运转,像是一边开车一边想事情,身体在自动驾驶。大概保持了两三年,真真感觉一点进步都没有!

半年前,我的领导跟我说快去看看《python Cookbook》吧,里面好多高级方法,当时我是拒绝的,理由是我看过,没什么卵用,普通方法也可以解决问题呀,然后在我的舒适区里继续岁月静好。

对方在"f**k you f**k you"的骂我,我自岿然不动,激将法对我无效。直到他怼着我脸说"你已经不是公司 python 最厉害的人了",我才惊觉,他裤子都脱了。于是我撒丫子就跑,狠狠把《python Cookbook》过了一遍半,才总算喘口气。之后在项目中强迫自己使用高级方法,这才感受到高级在哪儿。

如果你不学高级用法,你就不知道好处,你也就开发不出高级的东西(写框架什么的)。东西先用了,才有资格评价好不好用。

你在对流层的云层下,以为这里就是天了,等你穿过云层,才知道你站的有多低。后来开始看 python Reference,后来又知道了 pEp(别误会,没开始看只是知道有这么东西了)。真的,才走了一小段路而已。

你,还在舒适区里呆着吗?

作者有话说:

这一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我已经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本书看完之后就留下"走出舒适区"五个字,其他都已经忘记,为了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炼出核心内容,画出思维导图,我是翻来翻去好多遍,书角折了一个又一个,脑子中依然一团浆糊。夜已越来越深,离写不完就得裸奔不到一个小时了,焦虑渗透到了每个毛孔。于是我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书的思维导图不做了。

《刻意练习》读后感(二)

大家好,我是李迎霞,很高兴今天又抢了一次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学习。我针对最近的学习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作者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畅销书《一万小时理论》,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达到卓越和杰出人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万小时,而是要有目的的练习: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3、练习包含反馈;

4、需要走出舒适区。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于,我在这件事里也付出了长时间,很多的努力,为什么看那个人好像花费的时间并不多,精力也不大,为什么他的成绩就要比我的好?这本书就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为了辨别出优秀的表演者与杰出的表演者之间的区别,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学生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优秀、优异和杰出三组学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易经》里讲: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你每天只是重复读一小段内容,可能就会对其中一小段内容有点儿印象。但是咱们七天重复学习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强化一个小的关注点的过程当中,慢慢累积,扩大这个关注点。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优秀组平均练了3420个小时,优异组5301个小时,杰出组7401个小时。这个大学生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实际上每一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专注的能力都需要训练,当你开始执行计划的开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刻意学习》读后感1000字


01

行动者的等级化

学习是一件孤独且痛苦的存在,而刻意学习正是迎难而上一种具象的表现。这本书把行动等级化,用不同等级去让人了解处于什么阶段,正在向什么方向努力,有了这样的划分,就会让自己有了坐标不至于陷入自我怀疑而放弃。如果能像书中所述,成为4阶行动者,持续努力的量变累积的质变产生行动的复利效果,肯定会令人瞠目结舌。

02

坚持不懈的通俗化

持续行动就是坚持不懈的通俗化,这种通俗化让人可以量化行动,而持续行动是指有效行动。如在专业领域里深挖,做金字塔型的T型青年,在专业方向做牢做宽基础,之后再突破既拥有核心竞争力,道理浅显易懂,广泛的涉猎基础知识是刚刚进入行业的你所必须且必然的,在时间上也是充裕的,而当你逐渐扎根某一领域后,庞大的晦涩的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这就是所谓的书越读越厚含义。

03

学习学习学习

注意这里的学习学习学习可不是重要的是讲三遍,中间的学习是名词,指学习的方法,去学学习的方法,再运用学习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scalers用计算机软件测试里的黑盒与白盒来讲解学习的要领,更具有趣味性。例如书中解决问题的应是思路,不应是技巧。这里讲到思路是跳出繁琐,站在宏观或中观的角度冷静捋清思路再动手,而不是发现细小的点马上动手。就像你闭上眼睛,能想象到家里的各个房间位置,出门的最短路径,而不是盲目的一条条试。

04

系统性的学习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如何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已经成为非常必要选择。各短视频、短新闻充斥你的手机,而你就像被拴在树上的小羊自顾自的吃着脚下的草。在互联网的时代,仿佛人们可以比过去了解更多的知识,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一股脑儿的冲进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也成为思考的另一种制钮,而能否打开就看自己了。系统学习像建设高层建筑的框架体系,而碎片化的知识就像填充的砖、回填的土,是组成部分但不是受力结构。你需要的是未来的快乐奔跑,而不是现在的衣食无忧。

05

面对成长态度

你为你的皮肤花了多少钱,而你在投资学习花了多少钱。付费是一种态度,而成长才是回报。要小心遇到坑钱成为逃避学习的借口,要跳出舒适。例如在到处找各种免费时,究竟是冒着中病毒到处找破解软件、花几个小时找视频资源时忽略的风险成本和时间成本对比下真的是免费更好吗?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态度就是面对一切的状态,要知道你才是所有事情的主体,而忽略自己后,你将成为循环往复的压抑烦躁的怪圈了。书中有一句话,你不必经历所有事,也不必遇见所有人。我也想说,你不必需要让所有人开心、满意。在自我需求和他人需要之间权衡与平衡也是成长的表现之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发现很多自己忽略或者错误的认知,在工作、生活或学习中,不要总是自我感动。最后,我想讲的是,无论是你想要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父母亦或是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落在你想要的这四个字上。积极的面对一切,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会变好。

《刻意练习》读后感3000字


《刻意练习》是我等了许久,不得不讲,也是必须要讲的书。随着工作熟练度的不断深入,感觉每天工作都是套路,自我陷入到了可怕的舒适区,如何跳出舒适区,如何能在工作中跃迁,这就需要刻意练习,这也是读《刻意练习》的初衷。

一、刻意练习是否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提起刻意练习,让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相符的。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赫伯托.西蒙经过研究发现一个规则,他取名叫做十年规则。所谓的十年规则,是指凡是练习国际象棋5-10以上的运动员,脑海中都会储存有5万-10万的国际象棋棋盘。后来赫伯托.西蒙根据这条规则,进一步研究,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首位发现经济决策理论的经济学家。1976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里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根据这条十年规则,对国际象棋棋手进行了再一步研究,发现国际象棋棋手掌握5万-10万国际象棋棋盘,是经过了不懈努力的结果,并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1996年安德斯.艾利克森和两个学生共同发表了一篇《刻意练习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刻意练习的起源。

1993年美国心里学家马克西姆.格拉德维尔根据安德斯.艾利克森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提取了刻意练习中关于时间的阐述,写出了一万小时定律的论文。2005年马克西姆.克拉德维尔根据他发现的一万小时定律的论文,写出了一本名为《异类》的畅销书,瞬间风靡全球。

2015年安德斯.艾利克森为了纠正一万小时定律,和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普尔合著了《刻意练习》一书,书中认为一万小时定律完全是为了符合市场需求,而写出的畅销书,偏离了刻意练习的本质。

想想为什么有人练习不到一万小时却成功了,为什么又有人练习到了一万小时定律反而没有成功。关键取决于练习本身是否有效。

二、关于刻意练习的误区

对于刻意练习,对于努力,大部分人头脑中都会有这样的误区。

误区一,基因所致,我天生愚蠢,你天生聪明,所以你获得的成功要比我大。这明显是错误的,举个例子阐述一下。大家都知道音乐天才莫扎特11岁开独立音乐会,7岁独自编曲,4岁能听各种音高的故事,但却不知,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为了训练莫扎特对音质的感觉,在莫扎特年仅两三岁的时候,就对莫泽特进行各种音高音阶的训练,而这种音高音质的训练普通人一般在上学后才进行。莫扎特比普通人早了四五年。所以不是莫扎特是音乐神童,而是莫扎特自小笨鸟先飞,比普通人早早的练习了四五年。再举一例,伦敦,英国首都,国际性大都市,但是伦敦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导航到了伦敦仿佛进入到了百慕大,导航不灵了。这时在伦敦想最快速,最方便到达目的地就是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可以到达任意一个伦敦地点。不是出租车司机天生厉害,而是他们在成为出租车司机前,经过了数次考试,这些关于街道的考试让他们脑海中记忆层面的海马体瞬间增强。

误区二,时间长了就是能获得成功。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工作时间长了,所以工作就有经验了,所以工作就能成功了。殊不知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自工作两三年以后,每天每年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自己的思维意识已经被固化到了这些套路中,所谓的经验无非就是对最初两三年的重复,固定型思维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不断重复,又不愿意跳出现有的舒适区,是不会成功的。

误区三,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收获,就能成功。举个中国男子足球队的例子吧,尽管不好听,但确实发人省醒。中国男子足球队,每年都会进行大量的集训,甚至集训时间比隔壁的日本、韩国集训时间还要长,但成绩却比日本、韩国差远了。关键两点,第一,中国男子足球队习惯性集训期间只练习一个动作下底传中,所谓的下底传中就是球传到两边,然后再往中间传,每次集训都练这一个动作,慢慢的,这一个动作成为了中国男子足球队的套路,球到脚下,自动化两边传,自动化的动作将中国男子足球队掉进了舒适区。第二,中国男子足球队经常讲以赛代练,从少年队到青年队,再到成年队,都是以赛代练,基础功没有练好,就去比赛,收益自然不会大。

三个误区都是对刻意练习的误解,只有正是刻意练习,才能收获益处。那么又该如何刻意练习呢?

三、如何践行刻意练习?

有一个乐器老师问学生如何练习,那个学生说:我就是练啊,练啊,一直练啊。老师问:遇到错的怎么办。学生说:错的就错了,然后就练啊,练啊,练啊。听的很耳熟,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只知道如何去练,却不知道如何去反馈,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反馈了。

有没有想过,团体项目需要教练,因为需要团体的配合。那像网球、高尔夫、台球、游泳等单人项目为什么也要请教练,要知道有的单人项目教练,运动生涯远远比不上现在的运动员,可是为什么也要请教练。其实单人教练做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帮助运动员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并给运动员提供高效的反馈。

有目的地的练习,就是给你树立一个正确的心里表征。所谓心里表征,是指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里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脑海中的套路。这就是请高手,请教练的好处,高手教练可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帮你树立一个正确的练习方法,指导你刻意练习,并及时给你反馈。

当然高手教练更不是所有人都请得起的,这时候需要我们自己遵从刻意练习正确的黄金法则,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倒逼自己练习,每天给自己反馈。美国建国早期的伟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早年受的教育水平很有限,能够写出通顺的句子就了不起了,但他又很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名叫《观察家》的杂志,他发现杂志中的文章质量非常高,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样漂亮的文章。但是他又不认识这些优秀的作者,给他反馈。那怎么办呢?他就去模仿这个杂志中文章的写作方式,最开始是他去模仿,他们怎样措辞呢?如果我自己写这句话怎么写,我写的方式和他比较,他的好还是我的好,为什么人家的会更好。

在用词提升之后,他还是感觉文章哪儿不对,就注意到,原来自己的文章的谋篇布局和结构逻辑也不对,所以他又把观察家杂志上的文章段落打断,自己重新梳理,我写文章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人家作者为什么有不同的顺序呢?在他不断的揣摩和研究下,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查理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都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中的经典案例。

综上所述,跳出舒适区,由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并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与高手交流,不断反馈,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四、推荐书籍

大部分人喜欢读历史,喜欢读文学,其实最根本原因是读历史、读文学,简单易懂。但是我们为了进步,必须要跳出自己读书的舒适区,读一些物理、生物、心理等不易理解不愿碰触的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认知。

简单推荐几本书,《跃迁》、《精进》、《终身成长》、《好好学习》、《学习之道》、《穷查理宝典》、《规模》。

《刻意学习》读后感800字


刻意学习,什么是刻意学习?我自己的理解的刻意学习就是有规划,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这样便能顺其自然的掌握我们所需要的知识点达到加强自身的效果。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我刚来项目的时候,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屑的,在当今微博,微信推送火热的情况下,漫天的快餐文,心灵鸡汤,在这种模式下诞生一本好书是很难得的。简介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Scalers善于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这样更让人产生了误解,不会又是跟公式相声一样的吧?现在的人想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于是这本书就被我锁在了柜子里。

偶然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翻到了一页,让我产生看下去的念头,作者写作的观点是: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对他而言写作是用来整理自己的世界的,当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文章清晰了,对自己的认知便也会更加清晰。那么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看了下去。

书中有几个观点其实我是很有感触的,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导致我在大学前交际这一块特别不自信,也很宅而且特别怕事,很怕作出一些背离同学的事情,怕别人说自己,因为思维惯性导致了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做事也是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目的像只无头苍蝇似的,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子了,直到大学。

我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我带着好奇心被同学一起起哄怂恿下去了话剧社面试,在紧张中完成了试题,一直到最后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了一名话剧社成员,到自己第一次排练,第一次上台,第一次演出,慢慢的我发现生活不需要刻意学习而改变自己。在改变中持续行动,这本身也是一种刻意学习,直到现在我都感觉自己的大学是幸运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也有一千种不同的刻意学习,我们不是为谁而活的,而是为了自己,学习本不应该刻意,不是吗?做事情只要知道这件事对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别人的看法有那么重要吗?并不是,我能做的,就是管好我自己的行为,并向你展示我自己的变化,当然这是一种良性变化,仅此而已。

《刻意学习》读后感1500字-持续行动让你人生逆袭


每当我准备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总有那么多事情在我的脑海中路过,让我静不下心学习,这也使得我在16年的学习生涯中所获得的成果不尽人意。在中交一公局集团培训的时候,领导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刻意学习》,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今后的学习有了新的规划。

刻意学习

人的一生都要坚持不断的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是Scalers,大家都称呼小S,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考者和非常干脆的行动者,他善于借用源自数理化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使他的思考颇有新意也更接近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强调正确的观念远比技巧重要。

成长是我们的人生都有的终极课题,从出生到死亡,人的价值,社会群体的联系都在成长两个字中深刻体现。在本书中围绕的也就是这个命题。1-3章讲述的是行动,成长的行动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精进,即刻不断地行动就是更高阶的行动者了;4章讲得是学习,如何避免学习路上的误区从而得到真正的知识;5章讲得是心态,成长的心态缠绕着迷茫,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放手学习和行动;6章讲自我投资,这是实用的成长实践课。所以,行动----学习----心态----实践(自我投资)这个结构在这本书中组成了个完整的闭环。

这本书中的第6章投资自己,坐等风起,让我感受最深,何为投资自己,就是要投资自己脖子以上的部分才能带给未来最大的增值,投资自己的核心是把自己的资源、资产、资本等方面拿过来用于自己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说从腰包里掏了多少钱,花钱真的是最基础、最没有决定性的一个门槛,但是用来筛选人还是非常起作用的,至少可以把那些连投资自己这一步都不愿意做的人筛掉。投资自己是件稳赚不赔的事情,你对自己的投资,参与得越多,收益越大,尽管投资自己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但并不是早涝保收,既然不是旱涝保收,就意味着我们要不停地耕耘。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们更是这样,一定要多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自己的含金量,不能因为领导没给我们安排工作我们就放任了自己。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定了个两个目标,第一个就是要每天都要学到新的知识,第二个就是到了能考一建证的时候就努力学、立马考、考下来,当然要考的不只是一建证,凡是能提升自我价值的证书都要去考。

课程讲得不好不能成为不听讲的理由,大学里面可能有通识课或者专业课,老师的水平当然也会有高低,但是老师的整体水平还是优于学生的;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学生能评判得了的。如果你今天因为老师讲得不好而放弃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自我要求,明天你走上社会,就会因为这个公司的外在问题,放弃对自己成长进步的要求。作为刚到项目上的新员工,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都有比我们强的地方,更何况是领导呢,每个项目部的项目经理、总工、总经等肯定有专业方面的过人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领导身上的优点转化为我们自身的长处。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将学习作为一件终身之事去做,当然光喊口号是不行的,我们要行动起来,就像作者Scalers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的那样如果你不做点事,我的文字对你毫无意义,我相信刚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热血澎湃,有了很多的想法、目标,有了很多的动力,但是我们是否能坚持下来这就很关键了,最后引用这本书封皮上的一句话来鼓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持续行动让你人生逆袭。

《刻意练习》读后感800字


一万小时定律是早就听说的,《刻意练习》我还是第一次看。

书中提到:在某种程度上,各种各样的练习都可能有效,但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则是黄金标准叫做刻意练习,这是我们知道的最有效和最强大的练习形式,而且,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目的的练习分为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结合自身,我参加过两次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第一年我也买了真题题本,但我没有计划的去练习,连上海市平均分数线都没达到。第二年,我认真的分析了自己在《行测》上各部分的得分情况,正确率高的部分,考试的时候在大脑最清醒的状态下优先做;正确率低的数量关系平时加强练习,考试的时候要勇敢的跳过去,有时间再去攻克。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第一次备考,我做题目的时间过于零碎。第二次备考,我就尽量用整块的时间去做题目,并且尝试模拟考试时间。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备考做题的关键在于总结一个错题本。及时的搞懂不会的题目。每做一套题目,我也会计算正确率。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第4点是我最有感触的一点了,整个《行测》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数量关系,第一次考试我在备考的时候就已经放弃这一项了,考试的时候只能蒙一水的B,指望用其他项带分。第二次备考,我明白了,要想过关,必须弱项不弱。在备考时把数量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去学习和练习,虽然做数学很痛苦,会的题目没几道,但正因为极度差,所以可提高的空间很多。在第二次考试中,感觉自己非常有把握的题目有四五道(一共十道题)。

两次考试我都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刷题备考。因为第二次考试我使用了有目的的练习的方法,考试成绩迅速提升,不仅超过了平均分数线,还进入了面试。我的经历证明了有目的的练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走出舒适区理论相当实用。

《刻意学习》读后感_1200字


《刻意学习》读后感1200字

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做什么事情总是要想很久才开始行动。比如学习写作,努力的人不是一百万字就是五十万字了,那里像我只有十几万字。赤裸裸的数据差异一下子拉开人与人的差距。

认识Scalers君是在萧秋水的公号文章上,对他认识深刻是他提出的两个概念,“N阶持续行动者和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他自己本身是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的实践者,持续写作1000天,他成长为很多人嘴里喊的大神级人物。

顺其自然关注他公号,看到他的新书《刻意练习》,立马买来阅读。一鼓作气读完,不得不说,受益匪浅。

Scalers,清华大学学霸,持续行动践行者,Scaler-sTalk成长会创始人,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发起人,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N阶持续行动者也就是一直在某个领域一直持续行动的人。

N阶持续行动者分四个阶级。

一阶行动者:一般做一件事在10天左右就会面临极大的放弃风险,或者干脆直接放弃。

二阶行动者:二阶行动者成功完成了100天的持续行动,然后就歇着了。这个阶段的行动者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力预体验,在行动领域也会有一些积累。二阶也就是大众阶,也就是大众乐于讨论和议论的,因为时间不长,也就三个月左右。但持续行动100天对于成长而言,其实也只是摸到门边。对于技能,100天能让你入门,如果不续航,马上会落到原有的模式。

三阶持续行动者:当我们能把一件事情持续行动1000天的时候,我们就是三阶持续行动者。在三阶才把持续两字加上,因为就我们生活而言,时间还是需要长一些,才能见证持续。三阶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也正因为这个阶段足够长,才能真正见证到一些改变和突破。

四阶持续行动者:四阶行动者,也就是10000天,也就是30年。这个时候如果你如果持续行动30年,我们至少可以相信,你一定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

第一阶段:初始开局阶段,也就是0~300天。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清当前的处境。

第二阶段:中盘持续阶段,也就是300·600天。这个阶段缺什么补什么,有困难解决困难,直接硬上,是时间换空间,用耐心换进步。

第三阶段:突破常新阶段,也就是600~1000天。这个阶段解决三个问题,路径依赖问题,思维惯性问题,自我摧毁的问题。

这些话术看起来都不是很难,可行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我16年九月份加入的写作群,到现在有一年了,当时有五百人,可一直坚持到现在写作的人不超过十个。很多人100天的槛都没过去。其实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耐心占很大因素,李笑来也说过成功的核心因素是耐心。

比起暖心的鸡汤话,想做一件事最好的状态也就是去行动!行动!行动!

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当下很多人的焦虑。我自己也这样。《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核心是“持续行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说服力了。拒绝光说不练党,拒绝三分钟热度的做事态度,我在三阶持续行动的路上。

坚持1000天持续阅读写作,一直在实践,望自己终能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刻意学习》读后感300字


刻意学习读后感300字

《从过程型能力进化到结果型能力》,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籍,我读过之后,深受启发。

在如今社会,各式各样引人注目的广告语、标题等等,如“如何快读阅读一本书”;“如何七天流利的与老外交流”;‘只需三天,从职场新人变身为职场达人’

各种吸引顾客、读者的标题、广告语的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背后反映出来的却是背后大家错误的认识。这种口语交流技能,职场达人,快速阅读等等这种结果型能力往往是无法教授的,而教育、课程能够教授的是过程型能力,是对过程的把握与掌控,使其发展成预期的结果;如“努力”的能力,上课专注听讲的能力,养成习惯的能力等等,

正是在这些过程型能力不断的锻炼中,逐渐增加了我们形成结果型能力的概率,如宠辱不惊,大佬,大咖,知识大v,等等。

所以,想要成长,这种过程型能力必不可少!作者:陈子雄

《刻意学习》书籍图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刻意改变》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改变自己1000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