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图解儿童逆反心理》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图解儿童逆反心理》读后感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今天在看《图解儿童逆反心理》这本育儿书,里面有句话打动了我孩子在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最需要爱。《图解儿童逆反心理》内容简介:准确解读孩子的逆反行为,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翻开《图解儿童逆反心理》,你能理解孩子,孩子就能理解你!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孩子有逆反行为,其实是因为他觉得你不理解他。阅读《图解儿童逆反心理》,一眼看透孩子逆反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你越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就越能理解你的要求,从而更配合你!

《图解儿童逆反心理》这本书里面列举了很多案例和具体的应对措施去处理儿童逆反心理问题,在我看来,所有解决处理儿童逆反心理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思想应该是上面那句话,身为父母,时常被我们无法理解的孩子们行为举止焦头烂额,我们不是偷懒的父母,书有在看,课有在上,各种培训课程也有在学,可是叫他人爸妈真的容易,被叫爸妈真的不容易,我们真的是在动态学习,在摸黑探索。

然而,爱真的就是解决我们和孩子相处问题的钥匙,即使再精疲力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句话:孩子在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最需要爱。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不听话,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没有听懂孩子的话。

家里的大人都知道他有这个坏习惯,所以只要看到他坐着不动,或者表情凝重,就会提醒他:快去拉臭臭,不然又要便秘了。你怎么又坐着不动了?快去卫生间他们害怕经常便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担心如果不及时提醒,孩子就不会主动拉臭臭,所以总是及时发现并提醒他。如果孩子不行动,他们甚至会强行把孩子拉去卫生间。

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这个问题完全是由他们的过度关注造成的。自从孩子脱了纸尿裤,有几次拉臭臭在裤裆里,家里的大人们就非常关注他的大便情况,时不时地就问孩子有没有臭臭。可以说,这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肛欲期迟迟未能得到满足而固着。渐渐地,拉臭臭就真成了一个大问题。

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提醒对孩子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反而还起了负强化的作用。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会这样想:我不是个好孩子;我怎么又让大家操心了;我只是想控制一下自己的大便,可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也许我真的很糟糕。

继续发展下去,开大对于孩子来说就成为一件不轻松甚至有负担的事,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独自面对这样生理心理都遭受折磨的事情,原本一位四岁的孩子,自主大小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因为家长们没有透过现象看到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渐渐把孩子逼到了一个困境。

本来孩子可以轻松自如向父母家人吐露心声请求支援的话,父母大可以自己解决不了就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之类的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去解决问题,可是孩子在最爱的人的压力下,确实有时候,爱过了真的会成为一种压力,孩子最终选择对家人禁闭心门,从此堵住了自己的求助通道,变得痛苦无助,备受煎熬。

《图解儿童逆反心理》书中还写到:孩子们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因为各种原因被误解成为问题孩子的不良行为。

昨天看了一部日剧,里面有个妈妈说: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去生活比较容易,所以有时候我们愿意放下自己的意愿随波逐流懒得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做父母同样如此,我们不去努力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各种原因,不去反思、总结规律和方法,而是随着惰性摆布,我们就会堕落成一位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成熟的家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认清孩子就是孩子,我们就是成人,孩子和成人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生活的两个物种,想要畅通无阻地我们的孩子们沟通,我们就必须放下成人的成见、偏见和藩篱,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引导和帮助孩子走我们曾经都走过的成长之路,每一位第一次当父母的成年人都是无助的孩子,而没一个曾经像猛兽一样的孩子,最终也会长大成人,成为像你我一样虽然不完美但是却日渐成熟的成年人。就像小王子的作者说的:每一位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知道从年幼无知到成熟世故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所以我们更应该用爱这个最有力量的利器去帮助我们的孩子们顺利度过,健康成长。仅以此文和各位父母们共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正面管教 ——儿童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世界上最好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刚开始读完这句话,不是特别理解,通过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些,原来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原因在里面。

记得有一个小男孩,上课不注意听讲,还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心里很苦恼,脸上还起了几个青春痘,成天焦头烂额的。当我看到了这本书时才明白,要走入孩子的内心才可以,而且书中把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也说的很清楚,那孩子们会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呢?有以下五点: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2、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

3、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

4、严格管教的教育方式。

5、误食人工染料,摄入铅量过多导致的。

于是,我通过这几点观察这个学生,才了解到,原来是这个孩子很早就自己跟着妈妈,在父母这方面有所缺失导致的,而且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喜欢咬铅笔头,也有可能导致孩子食铅过多。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1、跟孩子勤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交流。

2、因材施教,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3、避免让这个孩子使用残缺的铅笔。

通过这几次的交流和谈心,发现了不一样的一面,其实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很细致的,只不过是孩子的自制力差,需要成人的督促,平时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的积极踊跃,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只要多一些耐心,一定会成功。

等我全部读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眼光是多么的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爱表达的孩子,有内向的孩子,有爱发脾气的孩子,有爱哭泣的孩子·······

这本书都会一一指出来,让我们明白孩子们无厘头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式,真是让我受益颇多。现在,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已经做父母的朋友们,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也许这会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说不定哦。

读后感1500字《心理学》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来,我们就对自身产生了兴趣"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采取行动?"我们不能肯定其它的动物是不是也如此"关注自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让人类更加与众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都强调思想的力量和来源,心理学正是起源于这种对自身的关注和思考。全球各地各个时期的人们,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间实验室,如果要全面了解现代心理学,我们就应当从西方世界的论述开始,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当前纵览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戴维-迈尔斯所著的<心理学>。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作者还写过一本<社会心理学>,再版了八次。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说,戴维-迈尔斯的写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籍,因为他有着优雅雄辩的文辞。作者自已说,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我的目标始终是,怀着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敏感性,创作出反映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导论。

这本书已经出到第七版,作为一心理学领域的最著名的导论性书籍之一,它使600多万的读者从中受益。作者还写过一本<社会心理学>,再版了八次。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说,戴维-迈尔斯的写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畅销书籍,因为他有着优雅雄辩的文辞。作者自已说,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我的目标始终是,怀着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敏感性,创作出反映科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导论。这本书语言生动,表达流畅,将历史上重要的心理学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体现了优雅而严谨的写作风格。

<心理学>这本书从序幕"心理学的故事"开始,共有十九章,包括了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知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等内容。在结构上,本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复习和思考,利于读者的自学,还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网络资源向导。这些为读者全面了解书中的故事\概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婴儿面前直接隐藏二根手指中的一个,为什么婴儿会十分开心,总是充满兴趣?他们可以理解你的手指并没有消失吗?赤脚过火焰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吗?感觉到声音就按键和听到声音就按键在时间上为什么有区别?这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可能有着出乎意料的答案。<心理学>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本受到许多专家和读者推荐的书,当我阅读它的时候,那些生硬\抽象的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实验不再是那样的陌生,表现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许心理学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广的科学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哲学家罗素说:"绝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死了;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过。",阅读心理学书籍,了解我们自己身处的世界,了解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摆脱一些无端的困扰,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自省的乐趣。

《心理罪(全集)》读后感_1500字


《心理罪(全集)》读后感1500字

《论天才是怎样练成的》之方木

天才,拥有的是令人羡慕的天赋异禀,同时就背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重则。方木,一个犯罪心理学界天才,亦是如此,且从认识方木出发看天才是如何成长的——

1.最沉痛的打击始能唤醒天赋

——《第七个读者》

2.pK实战胜出才能荣登天才宝座

——《画像》

作为乔教授最得意的门生,拥有的是无限的鲜花与掌声,也注定要拥有着美好的前景。然而命运又给他开了个玩笑,谋杀案再起,一次又一次,凶手似乎在玩杀人游戏,每次都会留下线索,等待方木寻找破解,pK着犯罪与破案的速度,比赛着智商的高低。谁曾想得到最和善的孙老师竟然就是这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谁又能忍受一次次被兄弟误会远离?谁又能承受身边的人又一次次消失?这pK的是智商,更pK的是人心。

(读到这里,我心里蹦出一个念头:除非你非常强大,否则不要轻易跟天才做朋友,因为你连自己怎么game over的都不知道……所以,天才注定是孤单的吧)

pK结果:损了一员大将乔老师,折了若干小兵朋友,走出了三年前的阴影,救了一个兄弟邰伟,以自卫为由亲手崩了这恶魔,完胜。

3.用自己方式解决问题才能验证天才本色

——《暗河》、《城市之光》

坐山观虎斗,待到两败俱伤,坐收渔利;

舍身引蛇出,等到毒液收集,猛烈反击。

警察最难办的就是明知罪犯是谁,却没有证据做根据,只能无奈地任罪犯逍遥。方木也很无奈,但方木并不选择无奈。只身深入山沟处,调查拐卖儿童案,目的为敬重的邢局长申冤,为慰丁警官在天之灵,为邢局的女儿及无数被拐的孩子伸张正义……

看清了山沟里的黑暗交易,差点把命交代在那里。出去后再次深入,把后背的安危留给最懂自己的兄弟,结果竟是警部叛徒,于是,牺牲了三个正义的警察,融了正义之身的钢筋锭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可是案子依旧没有告破,只逮住两只喽啰,真正的毒蛇还在活动。设计离间梁陆,两边争斗,最终灭了毒蛇,也揪出了警部变节卧底,恢复了邢局名誉,挽救了无数无辜的女孩。

腾空出现的所谓正义之士“城市之光”,按民意处罚逍遥于法之外的‘不义之人’,所谓不义,又有几个是真正的恶人?罪不至死,何况怎能只看一面之词?公然发帖投票处决人,以牙还牙,企图恢复所谓正义。在一次次没能成功保护受害人,又一次失去自己未婚妻时,他以身做饵,计划以死为代价去收集江亚的罪恶,当方木脸被打得变形之时,当他咬下自己的手指时,当他真的打算一心赴死留下遗言时,他真的做到了真正的警察,真正的天才。所幸,最后凶手被绳之以法。(不得不说,这章故事,我看得泪流满面……)

方木,真天才,真警察。作为天才的他,并不寂寞,因为他很心善,他曾挽救了那么多人的性命,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所以自然也有那么温暖的后盾支撑着他,做着天才的事儿,享受着该有的温暖与幸福。

如果没有一次次的智商完胜与命运眷顾,他又岂能一次次存活?命运为何眷顾?因为他是真天才,接地气的天才。

《教化场》略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文/周松亭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关于造纸,各个大一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一性一质的,强调实用一性一,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一妈一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一性一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一性一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

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智力最初的发展只是单向的维度,比如从高度来比较,之后发展到面积的比较,再发展到体积的比较。成年时候,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看起来更像是情商的发展,实事上仍可以理解为智力的进步。很多人成年之后严肃一性一阅读量会骤减,这并不是坏事,教科书可以丢弃,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为现实生活可以使人认识到更多的维度。实事上,书本和知识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给了,也就是自我选择。如果不选择,就越会发现它们教条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会错怪书本充斥着不灵活和假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书躺在哪里,只不过无人问津。我欣赏维果斯基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仍会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感一性一到理一性一,而不尽是像皮亚杰所说的,完全内生化的思考。尽管我们更多的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区构建知识的内涵,但是本质上,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内容、丰富的例子来作为入门。

图片还是书上的图片,只是换了个展示位置。既然那样还不如直接看书上的。我觉得既然准备了ppt就改多一点补充一性一的内容,尤其在图片上。可能我这个落后地区来的人已经习惯了吧。看其他同学的博文,每个人都在认真自己的认真,感受自己的感受,要评论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实。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切实感受,给我印象深的是周俊艳同学,她的感想我觉得太细致了,学习就该有她那样的态度才好。我得向她学习实验课呢,是提交以及对视频的再剪辑。那天有点匆忙,因为出了点小状况,因为我忘记把素材带过去,又回宿舍取了一回,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不能用了,只能用学校机子上的一点东西,很遗憾,成品不咋样。也怪我们之前没把作品发布,我当初想的是让姐妹们一起再商量商量在发布,但结果唉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一)

今天终于把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读完了,这是我寒假给自己定得一个任务,在寒假快要结束时完成了,心理很高兴。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缘于自己对儿童心理学的一点喜爱,接触心理学还是上师范时的事儿,当时就觉得心理学是个挺有趣的学问,于是就喜欢上了。接触这本书还是2011年的春天,这本书是《中国教师报》2010年推荐十大图书之一,书是学校买的送我们的,当时拿到这本书翻了一下,发现书里写得都是些心理实验,当时就想读,没想拖了快一年了,现在终于把它读完了。

这本儿童心理学写了8大部分的内容,涉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儿童知觉动作的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是所有的关于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都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心理实验来实现的。书中一共写了64个儿童心理实验,因为有这些有趣的实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不算吃力,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了实验作为参照,让人读了容易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写作方式都相似,先写实验介绍,再写实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似乎这本书的名字2020应该改为《婴幼儿心理学》,因为书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以婴幼儿为对象,实验的内容多为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例如整个第三部分《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介绍的内容都是地婴幼儿的看,听,动作等现象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内容感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是太大。自己读了最有感觉或者说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是第8部分内容:儿童道德发展。道德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应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高层次内容,第8部分的实验对象多为学龄儿童,所介绍的知识例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角色扮演促进助人行为,严厉的教育会制造谎言等。与自己的工作还是联系比较紧密的,自己也能从书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学生从善应该是德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从善,每一个老师也都绞尽脑汁,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老师们都用上了。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对某一个人有效,对其他人无效,有的开始有效,用多了就无效《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种教育学生积极从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这一方法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斯陶布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的。具体说来,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儿童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儿童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再现儿童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儿童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入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他们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以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感受,形成解决人际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怎么样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光凭一张嘴,而应该放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广阔的弹性空间释放给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智慧,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二)

关于教育的三个常规问题,我想教师重在思考怎么教的问题。因为,教什么的问题有课程纲要和教材的明示,为什么教的问题那是职业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怎么教的问题,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所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动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不让孩子错过教育良机,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边玉芳等人编着的《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中,列举了许多中外今昔的经典实验,从实践到应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机十分重要,许多例证都指出了一个大略的时段(年龄段),显得有些宏观,谈到的启示和建议也较抽象。者能够提醒读者,启发思考,引发相关联想,从而指导和影响实际。那么,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中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达到要求,积极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的反应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机的问题,其中不乏实例,教师也都认可,不必赘述。

其次,教育契机是否要激发创造,自然是应该的。只是,教师积极自主地引发教育良机是上策。这是责任所在。该如何创造教育契机呢?如果能够把创造契机和实施教育并行同时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有意无痕地创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教育契机的出现,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顺应并接纳对方的终极的或阶段性的状态。如果要向下猛药,那有风险,要慎之又慎。我认为,塑造如此,矫正亦如此。例如矫枉过正的策略,最好作为创造契机的策略,而不好作为矫正的办法。因为,给教育对象一个心理上的舒缓的过渡阶段,是以人为本,否则容易出现逆反的现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抓住契机施教。最好的办法和途径是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师长引导,在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

尽管《儿童心理学》一书谈得更多的是儿童的教育,其实有许多观点和策略也适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针对德育方面,其实教学方面也同样存在契机问题。在每节课、每周教学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机问题要解决。在听课时,常有这里的异议。他或她怎么不这样说呢?要是那句话能够这样说多好,那样教学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样,效果会大不一样的。(.org)如此之类,遗憾多多。排除其中个人风格的原因,其实这里有许多遗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课人没有抓住教育良机的遗憾。

那么,如何处理才能够避免或者少些遗憾呢?教师加强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做有心人,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提高专业化水平,是正确的道路。学会创造良机,抓准契机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一直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别让孩子错过受教育的良机,是责任,是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不辞使命,加强自主实践研究十分重要,这是可以自己独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来也比较实在。加强教学反思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三)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1500字


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奇,他们的脑瓜里总有这样那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让为人父母的我们都答不上来。读完《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以后,我才把这样的问题联系到哲学问题上。周国平先生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来留住这些灿烂的瞬间呢?

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倾听他们的问题。著名哲学家贾德认为,所有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很多很小的孩子眼神里面就闪着很多好奇的光芒,甚至在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之前他们就已经具有了天生的成为哲学家的可能。而他们学习说话的时候就会问一些可爱的问题,为什么天上会有月亮?为什么晚上会变黑?爸爸妈妈这时候有可能会以不知道一带而过,或者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给孩子讲解。如果我们能向文中那样的讨论的方式,满足这种好奇心,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哲学素养。而如果他们丢掉自己生来就有的好奇心,就丢掉生来就具备当哲学家素质,可能就要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再学习哲学。

让自己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保持一颗童心。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参杂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总难免会着急。加上我们的生活阅历比孩子多,总会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告诉你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耐心,居高临下。作者是这样描述他与孩子的关系的:与小孩的这种相处时丝毫不强求的不强求实验者接受任何事物,不强求初学者接受教师的意见,也不强求他们接受任何爱与关爱。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我们就能够做到这样的态度。

让自己爱上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同时要找到问题的不同种的回答方式。在《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中,每一个主题,作者先设计一个问题跟孩子讨论,讨论结束之时作者也没有给孩子们答案。我们跟孩子交流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样做的话,就给孩子一种坏的习惯,他会认为大人才需要思考。作者在书中这样讲道:即使在细心、再和善的父母和老师,为什么还是常常无法抓住儿童思考当中纯粹思索的刹那呢?为什么常常疑惑儿童居然会如此思考呢?也许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儿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承认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们的思想相当幼稚,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达致承认的标准。然而,我们自以为不成熟的思想,也许恰好比我们在教育目的中预设的成人水准来得更开放、更深入。当我们利用发展过程中的假设理论去检视孩子所说的话时,不仅会忽略他们话语中重要的哲学成分,也会忽略孩子本身以及特么话语中或严肃或有趣味的观点。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理所当然,这样就抹杀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敏感程度。养成问题意识就要求我们拒绝理所当然,多问自己为什么。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捕捉孩子的哲学灵感,做孩子合格的哲学同伴,我有了更高的使命。一方面是广泛阅读高水平的哲学童书,丰富自己的哲学底蕴。另一方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做回自我,展示自己,提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图解儿童逆反心理》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