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勇气的读后感50字

勇气的读后感50字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说实话,只是书名就已经吸引了我。我不知道不管教的勇气从何而来?我如何才能做到不管教?带着这个疑问我一遍遍听,一遍遍看。下一步我要把这本纸质书拆解了。

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不批评、不表扬的教养法。

一直以来,我知道我们做父母的,其实在重复使用我们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直在浅层次的反思,认为我们的父母当年做的是对的,只是我们当时没有理解父母的想法而已。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对接到了孩子的世界,我们以为孩子能理解我们成人的想法。其实我们深入反思一下,当年我们为什么没有能成功。在这里其实老师提醒我们的是,孩子不可能比我们当年更懂事。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不批评,我们做父母的还是可以理解,但是,不表扬,很多家长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我问到几个家长的时候,他们都说如果不批评也不表扬,那不就是放养的方式吗?岸见一郎在书里面说的,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做父母的才能实现,对孩子有效的指导。我们都知道批评,是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甚至有可能会将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懦弱儿。作者说到表扬并不是平等的,因为表扬只发生在上级表扬下这样的一层关系。所以说表扬,有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作者说,父母跟孩子之间的表达最好是用感谢的方式。比如说,孩子某一天在家中没有嬉戏打闹,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谢谢你,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安静时间,让我在这一天可以安静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是正确的。

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书本中提到,孩子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其实我们的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那么我们对他的感谢,他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让孩子能够自立,不是让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成长。如何能够体现孩子的自立?我们从三方面可以判断。第一,能够独立选择,并为此负责。(作者是想到了自己,在某一天,问自己的母亲说:妈妈,我今天可以参加同学的聚会吗?妈妈的回答是这种事你自己决定就可以了。因为当天同学的聚会是需要晚间不回家的,当作者听到妈妈让自己决定这么重要的事,突然之间感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生活在这个世界,能为这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也就是能为他人带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第三,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一定要知道,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失败其实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整个人生过程中自己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径,我们要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一定要让其自己面对,而不是我们一直在帮助孩子解决某些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运用不管教的勇气?第一,我们要坦诚,愉快的接纳孩子的真实面。第二,构建良好亲子关系,表扬改为谢谢,能让孩子知道对,又能感受到价值感。第三,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败的结果。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在这个过程中不随便插手孩子的事情。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只是报复这句话,我当时没能理解,在我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真的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体罚,为什么只是报复?因为父母在体罚孩子以前,是因为孩子没能听自己话,而惹到自己生气了,那么我就要用暴力打回到你的身体。在我们体罚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没有办法感觉到父母的爱,甚至我该如何去做也不清楚,我只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我不知道正确的做事方式到底应该是什么?因为父母在体罚孩子的时候,头脑也可能不是清醒的,教育方式也会随着大脑袋不清醒而产生大量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将自己的教育方式,带到自己都不愿意去到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体罚孩子以后,会产生后悔的想法。樊登老师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你想体罚孩子的时候,你想一想,如果孩子现在是躺在儿童医院的病房里,你还想要求他做什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要求,他健康快乐就好了!所以说有时候不是孩子没有做好,只是我们的要求太高了。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第一,学习是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第二,教会孩子学习的喜悦,其中求知本身的乐趣很重要,在要让孩子知道奉献社会的价值,第三,不要认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那样是得不到孩子的心的,因为我们的细微变化,孩子都能感受得到,第四,不要开口,只谈学习,那样孩子会没有存在感,第五,不要讲学习是先苦后甜,因为学习是持续的一件事,我们终生可能都是在学习中。

我自己总结了这本书给到我的东西。

第一,就是试着找到孩子错误事件里面好的一面。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经常东瞧瞧西看看,心不在焉。我们一般的解读是,这个孩子做作业不认真,不好好写作业,拖拖拉拉。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可能是有发散性思维,可能会有链接性的思维。

第二,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奉献社群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要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第三,任何人可以做到任何事,哪怕是外界因素有影响的时候。

第四,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上某个大学,就算是考上某个大学,我们可能得不到我们自己追求的幸福。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我们不是为了上某个大学而学习,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上某个大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300字


家长对孩子的不管教,不是不理睬,而是管教有方,让孩子养成自立的好习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知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一,自立

自立的标准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他人评价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孩子并不是我们大人的私有定制品或者虚荣背景墙,我们不应该强加兴趣给他们。更不应该私自替孩子做一些决定。

二,不批评不表扬

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用的,无助于孩子对错误行为的改善。过度表扬又会让孩子拥有一颗玻璃心,不能承受一丁半点的打击。

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这样你就不会焦虑

父母的焦虑来自,别人家的孩子似乎都是在进步,怎么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差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人无完人。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接受孩子也是一个平庸的人。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1500字


读了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以前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看到孩子不学习或者不听父母的话而肆意乱为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狠狠地批评。对于这点自己也感同身受,自己就是被打大的。小时候不听话,偷偷溜出去玩游戏,经常会被父母拿着竹条追着满院子跑。虽然这样可以立见成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

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合理呢?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不能一味地批评。批评见效快,孩子一旦被批评就会停止问题行为,因为孩子害怕父母。这样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的懦弱消极的孩子。这样会使亲子关系变差,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对着干。而且有的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如果形成任何时候都必须得到表扬的想法,那么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就不好好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自立的三个条件:第一是能够独立地做出选择。第二是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是摆脱自我主义中心。

但这样的方式会让很多父母难以接受,特别是在学习上。如果对孩子不加干涉,孩子的成绩可能越来越差,考不上一个好学校,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大人之所以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在大人眼里,孩子经验不足,总是令人不放心。第二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的责任,是因为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

我父母同样如此,从小不听话或者不好好学习,就会受到批评。在面临很多选择时,他们总是把很多意愿强加于你,理由是他们经验比你丰富,你还小什么什么都不懂。特点是高考填志愿,找工作的时候。由于没有平等地对待自己,久而久之就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差,平时交流比较少。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转变对孩子学习的观念。学习终究得由孩子来完成,即使父母也无法替代孩子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责任也只能由孩子来承担。孩子取得好成绩,不应该表扬,因为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其结果是作用于孩子的,最后的责任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只能由孩子决定。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应该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

第二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协助孩子,而是说父母的协助必须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为了恰当帮助孩子,父母平时就应该注意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做事有孩子的理由,重要的是听听孩子怎么说,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正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的地位不如自己才能够进行批评。和大人一样,孩子不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以上下级关系为前提才可以进行表扬。亲子关系并非是上下级关系。正因为平等,父母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孩子,孩子才能够冷静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即使孩子和父母在知识或经验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作为人绝对平等。其次是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建议父母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而是多用询问句或者假设句。

第三是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人生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1000字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然而,一提到育儿问题,父母们更多的是困惑和烦恼。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好好学习、在学校捣乱等种种问题,很多父母常常不知所措。关于教育孩子究竟是该采用严厉的虎爸虎妈模式,还是温情的鼓励和表扬模式,教育专家们往往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而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批评和表扬这两种模式似乎都不太奏效。对此,许多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烦恼不已、苦不堪言。

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了与传统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解说。本书作者岸见一郎长年致力于阿德勒心理学研究,对阿德勒思想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也曾出版过影响深远的相关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依据阿德勒思想提出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这一观点,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自立。

书中指出,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中诸多课题的勇气。具体来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立教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人生中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如此一来,孩子的学习等很多令父母头疼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作者提出了自立需要的三大条件,并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对于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可以独立做出选择。其次,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书中,作者还非常具体地讲述了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立。

同时,针对父母最关注的孩子学习问题,本书从阿德勒思想出发进行了详细分析,而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本书中的观点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不应该横加干涉。因为,父母过多的干涉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厌学情绪。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孩子的信赖。如此一来,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向父母求助,然后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真正有效的帮助。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避开空洞的说教,将深奥而难懂的心理学原理分解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给出详细易懂的解析和切实可行的建议。译者作为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妈妈,也常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许多平时疑惑不解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同时还反思了平日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实在是受益匪浅。相信本书一定能够为整日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烦恼不已的父母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今天听了3遍《不管教的勇气》收获很多,我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用不批评、不表扬、不啰嗦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其实你批评孩子,或者是你表扬孩子,你的姿态都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如果和孩子平等的相处,更多的给孩子表达的是谢谢。比如孩子今天在高铁上非常安静,你可以选择表扬他--今天坐高铁你这么安静,真乖。但是坐高铁保持安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行为举止,是他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表扬他,他就这样做,那么以后没有人表扬他,他还会这么做吗?

你也可以选择用平等的沟通方式,对孩子表达感谢,谢谢你今天坐高铁这么安静,孩子也接受到了这样做是对的信息。以后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表扬他也会这么做。

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独立。第一点,就是要学会独立的做出选择。有评判的标准,然后承担后果。第二点,独立式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别人没有义务帮你。别人也不会围绕着你来转,你不开心,别人都要让着你。第三点,你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价值,不因为别人给你反馈表扬你,你就这样去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价值观。

重要的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孩子必须解决的课题。不是父母的事情,家里有考生,不能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他唯一的事儿,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样孩子没有存在感。

让孩子去帮助更多的人,她会获得价值感。

我们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给他们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帮助,避免他们失败。但是,同样也错过了更多地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和成长的机会没有,没有努力获得的成功,是不长久的,转瞬既逝。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因为人生是他们自己的。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不管教的勇气。让孩子自己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正面管教》的读后感2000字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一、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

《管教的智慧》读后感2000字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教育孩子需要父母有极大的智慧,还要求父母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育儿专家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这本书从开始就提到:孩子的生命教育从家庭开始,也会从家庭毕业。最近在辅导班里带了几个初中生,让我对这句话,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从这些初中生的上课表现,不难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直接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写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想去改变他们,让他们都成为好学生,但是我的努力好像根本不起作用。在沉思中我得知: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也需要一点一点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谁会有这个耐心去改变这些孩子呢?除了父母,还会有谁?

正如书上所写的:一个孩子对许多人、事、物的反应,是自幼在家庭里和家人互动学来的。同时也提到:孩子对父母话语的回应方式,其实是父母教他们的。这样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反应也是从不被看重的小细节开始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他很难有严谨的做事态度,在任何事情上都会如此,在学习上当然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学习与很多事情其实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是我们更看重学习而已。

书中对我的一个提醒:爱的关系不是单方面情感上的成分。一位经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父亲虽然是很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接收不到父亲浓厚爱的信号。因为爱是需要情感加时间加实际付出。我采访过几位小朋友,最大的9岁,最小的3岁,在他们眼里,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

书中也写到:不是等孩子出了问题才管教。教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自立界限并尊重别人界限的人。在管教的时候最好蹲下来,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在同一个高度上,让他看着我,然后对他讲话。让孩子学会做正确的事,无论他的理由多么充分,也让他学着顺服父母的权柄。而且一件事情我们管教了无数次,也许换一个场景,一切又从零开始了。。。。。。因为管教真是费时费力伤脑细胞的过程。坦白讲,我会偷懒。但是想到管教带来的益处,我还是应该变得勤奋点。

当我听到有些老人说:这个孩子小时候这么听话,现在怎么不听话了呢!我会思考:我们上一辈老人口中常定义的不听话叛逆难道真的对吗?我看未必。有心的父母应该常常去思考孩子问题的来源,而不是只听别人的评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种亮在看孩子时只能看到孩子的冰山一角而已,对于孩子冰山下面的问题必须有父母自己去挖掘。放下吧,这块领地,除了父母,无人会去开采。

许多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其实比明白善恶之后的选择,更容易让生命消化吸收。我们常常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这些总结解决了我的困惑:明明知道正确的却没有能力去做到。我应该从收拾玩具、书归回书架做起,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这些好的习惯成为他生活中的能力。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要对抗周围人、事、物对自己的评价是件不容易的事。从小在外婆家呆了两年,回家后父亲对我百般宠爱,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一边看着我一边笑眯眯的说:长的真丑。作为孩子的我根本没有逻辑思维去理解父亲的爱,只是很直接的接受这个事实。这个长的真丑的标签慢慢刻到了我的心头上,成为了自己的代号。直到现在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其他评价而发生改变。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因为我的无知或马虎而有这样不健康的标签。我无法去堵住别人的嘴,所以我应该严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孩子做好引导。

当我不能有计划的去给孩子阅读时,我会焦虑。不过,看到书中描述的:重点不在有没有阅读,而在有没有固定阅读,长期阅读。我应该重视的是它的持续性,长期性。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亲戚,他们家没有电视,生活很简单,父亲一直处在学习状态。他们家的孩子在上大学前孩子读了很多书籍,由此提醒我当有一个学习的氛围,没必要为短期的没规律而过度焦虑。

此书还提醒我要做有弹性的父母,去培养有弹性的孩子。现在孩子对生活有适应力,必须像习惯一样,天天住在弹性生活的常态里。而不是靠一些偶然的密集训练。希望孩子将来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就应该他经历不舒服;希望孩子有怜悯心,就应该让他经历贫穷和不足。

就像北大杀母案,许多犯罪的故事,每一位,心里都有些发脓发臭的情绪烂疮没有得到关注和处理。对于我这种比较喜欢表达自己感受的人,难免会少了耐心去倾听别人的感受。也许当孩子以后告诉我:我喜欢吃肉!我会急着告诉他:吃蔬菜也很重要!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功课,去倾听而不是急于纠正。从书中我感知到了情绪的重要性,下一步我准备给孩子阅读一些情绪书籍,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一天到晚的问孩子:功课做完了吗?考试准备了吗?日积月累,孩子会认为考试成绩最重要。以色列的父母在接孩子时会问:今天你向老师提问问题了吗?提问有价值的问题了吗?父母提醒孩子最多的,注意孩子最多的,会让孩子以为那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我应该让孩子觉得什么最重要呢?我觉得喜乐是一个,提问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也许我还会加上一个你试着去解决你所提问的问题了吗?因为我发现带的这几个孩子,只是提问问题,没有人去解决问题。如果他们能试着解决问题,那他们的自学能力就不难被建立了。

养孩子让父母谦卑,养到比较难搞的孩子,做父母的就有机会重整生命。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正面管教》2000字读后感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一、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

二、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作者还认为,将启发式问题运用在班会当中,效果也很不错。作为班主任,如果每次班会都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往,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班会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在遇到困惑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我们教师来说,正面管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屈辱,也不会让老师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与合作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对他人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起责任。这样好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勇气读后感2000字


教学勇气读后感2000字

彭蒙蒙

一个人成为一名好老师,势必会与教学产生这样的联系:相遇——分离——回归 ——题记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恐惧。我们都知道,最近发生好几起教师被害的事件,我真的恐惧了。就在前不久我看了《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教师日记》这部电影后,我下决心以后要在乡村教书,而现在我却害怕了。也许当初的自己对教育场域并不是很了解吧!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与这本书邂逅——《教学勇气》。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建议,但让我对教育场域、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一线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老师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来理解我们所教的学科,认识我们所教的学生。

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当我回忆我接触过的老师时,我发现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以后的我,也许会像帕尔默一样,即使教了很多年书,当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时而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甚至失去了教学的勇气。可如果我知道如何把学科、学生和自我编织在一起时,我会重新找到教学的乐趣,从而把教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我认为教师只有释怀了内心的恐惧,放下不切实的欲望,不以成绩为目的,不过分祈求名利,不断反思、关注心灵的需要,才能修炼好身心,从而才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排除面对的一切困难,达到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境界。因为学习要的不仅是成绩,而是自我的认知,不仅是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金韵蓉的《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2000字


台湾女作家龙英台在她的一篇很著名的文章《目送》里这样写过她和她的儿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大家一起等候在校园里,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向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中,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哭声大震的时候,我依然能够分辨我自己的那一个的方向。我相信这样的叙述,因为几乎天下所有的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曾经无数次地拥有过或类似于这样的触感。面对自己生命与血脉的延续之载体,神圣的母爱会让一个柔弱的人坚强,会让一个坚硬的人柔软,会让一个狭隘的人宽怀可是更多的时候,爱也会让一个睿智得人失去方向。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现实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现实总是层层叠叠地覆在这最初的纯洁之上,让我们很难找寻到些许。不健全的人格、错位的价值取向、颠覆的审美观念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样的结果都是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所谓家庭教育即来自于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氛围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众所周之,来自于家庭和来自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可比拟的,可是与这种爱相辅相生的管教却很少被已为人父母的的人们所重视。其实爱和管教都是作为家长应该给与并必须给与每一个孩子的,这是一生的课题,无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大字不识,无论你是早有准备还是仓促慌张,这个时候你都要披挂上阵。那么究竟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方式与方法来完成我们的课题呢?我们看到金韵蓉在她的新著《爱在左、管教在右》中恰恰为我们分享了这许多,她说教育子女是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的。这一点我始终深信不疑,因为从女儿的成长中,我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人不同的生长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所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问题势必伴随其一生。如果我们一旦因某种原因而让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缺位于孩子的成长,那都将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这个孩子这个人的教育也将更大程度地趋向于失败。

身为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面对那些天使般古灵精怪的孩子,总是想将百分之百的爱投入其中,期待自己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引领他们去塑造理想的人格和品质,而后具有非凡的才学和能力。可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理想和实践总会脱节,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迷茫的困惑和一些让人头痛的难题,有时候真的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很委屈。金韵蓉老师的《爱在左,管教在右》,书中提到的很多有关家长的失败感我都亲身体会过。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对儿童教育类的书籍非常关注,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要特别推荐一下金老师的这本书。

选择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心里满载着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在谈到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时金韵蓉如是说。是的,成功的教育不单单只在乎你所能够给予他多少物质上的爱,而更加在乎精神上爱的给予。本书中作者就是这样以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科学地解析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分析解读有效的教子方法它不仅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能碰到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还穿插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事实上这一点也更具说服力。如同生活中我时常遇到的一些发生在我和女儿之间的小插曲、小摩擦、小问题,于是就有一种感同身受或幡然而悟油然而生。

用理性的左脑来爱孩子,从而避免毫无章法的溺爱;用感性的右脑来管教孩子,让母爱自然而然地抚平负面情绪。当你顺着这个新颖的提法读完这本书,确实会让你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实际操作性强的书。书中列出了很多得到科学印证的、非常专业的教育观念,罗森塔尔效应、 投射作用 习得性无助,但你绝不会被这些名词吓倒,因为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和生活中的常会遇到的实例与之相贯通,让你明白如何理解孩子,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父母必须应该学会什么。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每一个与孩子面对的人,都应该有一种紧近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爱孩子看似很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引,也许你会满心疲惫的同时断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面对孩子的成长,无论你是迷茫无助,还是心急如焚,都应该看看金老师的这本书-《爱在左,管教在右》,相信你会有一个很好的转变,收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

《恩宠与勇气》读后感2000字-接纳我的阴暗面


关于接纳,百度百科上说:

接,是用手接住外来物品;纳,是将物品放入衣袖。

我觉得很形象。因为我们说的接纳,就是先要对外在事物认同后,才会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

在讲关于接纳的沙龙上时,我发现大家对接纳的理解都差不多:包容、理解、不评判、不要求、不抗拒、无条件接受、臣服

是的,对于接纳,我们都达成以上一致的认知,且知道接纳绝不是绝望和认命。

那我们需要接纳什么呢?

接纳既定事实,接纳别人和自己。

关于如何接纳事实,张德芬那本《遇见未知的自己》写了很简单的几句,但就给了我心灵一击。

事实已经是这样了,与事实抗争是徒劳。对于事实,我们只能臣服。

是的,接纳事实,就这么简单。

本文重点探讨第二点:接纳别人和自己。

大家都知道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在外在的投射,所以我们不接纳外在的地方,都是不接纳自己的地方。

那我们只要把如何接纳自己弄明白了不就行了?

嗯,聪明!让我们开始吧!

既然谈到接纳自己,前提就一定是觉得自己有不好的地方,关于自己觉得自己不好和的确有客观不好但自己觉得没什么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阴暗面。

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多么地不好和不堪,然而可笑的是:你内心底层却是如此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是这样的。

内心深处这样认为,而外在的自己又不想承认,所以我们人生就都消耗在这其中的掩饰上了。

我有很多阴暗面,有些我不care的,我不加粉饰,有些我很在乎的,我死命地遮住不让人看见。

我觉得可以将自己的阴暗面划分为身体长相外貌、情绪性格、信念模式和本质属性四个层次,然后分别聊聊我们如何做到接纳。

1、身体、长相、外貌的接纳;

啊,这个部分我已经说过好多好多遍了,真的不想再说我过去是如何不接纳自己的身体的了。

过年回来跟我妈聊天聊到凌晨三点半,我终于找到了我觉得自己很丑的原因,就是我妈她从小也是被说丑长大的。

所以我才无意识地那么不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外表,甚至觉得自己没有一点好看的地方。

透过自己这个部分的疗愈,我的经验就是释放受伤情绪并看事实。

比如我从小被说丑积累了很多自卑和羞愧的情绪,要在专业场域将这些情绪释放掉,并客观中立地看事实:我真的丑么、什么是美等等。

同样,对于身体外表这样的既定事实,我们也可以就像第一点提到的臣服去接纳,而且在这里非常想要邀请大家了解真相:真正的美丑来自灵魂,而无关外表。

2、情绪性格的接纳;

前段时间看《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讲述了作者的妻子崔雅被癌症一步步地侵蚀,她的精神一次次被击垮后,又一次次站起来,最终她完全接纳了自己的癌症,并带着癌症去用心生活的故事。

那几天,我整个人都是无力地躺在床上,看10分钟的书,睡2个小时,然后每次起来再自我攻击一下:你又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有一个瞬间,我想到了崔雅,一个癌症病人最后接纳自己就是一个癌症病人,接纳自己就是命不久矣,该是何等的勇气?

我能不能先接纳我的无力、放弃呢?32年来他们深藏我内心深处,我控制过、打压过、反抗过,然而无济于事,他们还是在。

那我能不能接纳允许它们一下呢?就像崔雅接纳了癌症是她的一部分一样,无力放弃这可怕的阴暗面,也是我的一部分,在没有办法扔下它们的时候,我没必要站在原地跟它们讨价还价或者是吵闹打骂。

因为毕竟,我是要赶路的。

3、信念模式的接纳;

前几天给老公的工作室打扫卫生,我刷一块地砖的同时,别人能刷2-3块,老公一天能刷两层房间的墙,然而我一天却只刷了两层走廊。

以往,我就是这样自我攻击的:你看吧,你太能浪费时间了,你动作太慢了,效率太低了,你

可是这一次,在慢的背后,我看见了自己的细心和耐心,所以我接纳。

同样一句言语,别人可能没什么反应,我可能就心碎了易碎的玻璃心。

然而在我做咨询师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细腻的情感带给我的优势,所以我接纳我的玻璃心,它隐藏了我这个巨大的天赋。

是的,每一个阴暗面背后,都有着闪闪发光的金子,需要你去拨开阴暗的面纱去看见,比如慢的背后是细致和踏实,敏感的背后是细腻

如果你能从每一个固有模式中看到它带给你的价值,相信你就会很容易接纳它。

我就是这样做的,因为这就是我。

4、本质属性的接纳

我自己原来非常执着找到自己的属性,然后只想安静地做自己。

但是当我发现我很有可能是桂花的时候,我却开始不乐意了:我不要做桂花,我要做玫瑰!

然而,每一个人的属性,天生而定,不是你头脑说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做的。

比如你是鱼,你再怎么给自己安插翅膀or变装,你还是鱼,你骗得了自己,却骗不过别人的眼睛。

一切的痛苦根源,均来自于你抗拒你是谁。

当然,你的抗拒又在受伤层面。比如我是桂花我就不闪亮了,我就没有更多人喜欢了,我就不被重视、喜欢和看见了

看见没,都是受伤需求,而并没有关注自己是桂花也有着桂花的粉丝和魅力。

唉,对生命属性的抗拒,就如同对生命的不臣服,又如何能够幸福呢?!因为不管你怎么伪装和掩饰,你总归是你自己。

如若能放下这一切,接纳抗拒自己的地方,你会发现一个从没见过的崭新的自己!

是桂花,就安静地做桂花好了。

结束语

文章开头就说了,接纳并不是绝望和认命,而是你的力量从原来的与现状对抗,拿来去用作改变你不满意的现状,我想,这肯定是好的。

最后,引用书中威尔伯写的一句话:接纳改变不了的,改变能改变的。并有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感谢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这么多。

勇气的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勇气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篇一:勇气的读后感

我读了很多书,当我读到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懂了很多东西。我要学会控制自己,当我面对一个美味大餐,或者一个冰激凌,我的内心很挣扎,我控制不了自己。

但是今天我读到勇气这本书,勇气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很重要。

篇二:勇气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勇气》这本书,里面说了勇气有很多种,勇气是上探太空,下探深海……

勇气是我在学骑车时,摔跤后立刻站起来,继续练习。

勇气是我在孤单时,发现一群大姐姐在做游戏,我勇敢地上前问道:“姐姐,我可以加入吗?”并且介绍我的名字和才艺。

勇气是我很小时,就单独睡一个房间。

勇气是我小时候打预防针从来都没哭过。

读了《勇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勇气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有勇气去克服。

篇三:勇气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说我们一生中最需要的东西名字叫勇气。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比如,我看见了一只狗,它想咬我,我有勇气把它给赶走。还比如我敢把灯关上,一个人睡觉。

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勇气战胜困难和挫折。

篇四:勇气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勇气》这本书,我就变得更有勇气了。我本来不敢自己到卫生间去拿衣服,怕卫生间里有坏蛋,后来我知道小区有保安,小偷进不来,我就敢自己到卫生间里。

妈妈对我说:“你变得勇敢了!”本来我晚上睡觉都要爸爸妈妈陪着,怕黑。我心里想了想,这世界上没有僵尸这些可怕的东西,敢一个人睡了。

篇五:勇气的读后感

读了《勇气》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不管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勇气。这本书教会了我勇气。因为勇气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勇气可以战胜一切。

每个人都有勇气,勇气使我现在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了,勇气使我成长了,现在我很喜欢勇气这个词语。

相信《《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勇气的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