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父母课堂读后感

父母课堂读后感

关于《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寒假细品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章节——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现在我也正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路栗平

放暑假前,校长推荐给我们两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和《国学与人生》(傅佩荣)。因为从校长那里先拿到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所以,对这本书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阅读,做了读书笔记,并在暑假的四天时间里,把这本书拜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这本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会受益的。

在通读看全文之后,我对吴老师的几个观点感触颇深,感同身受。

一、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

吴老师说对他的学生说: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你们这么年轻,会犯的错误还在后面呢,为了以后少犯些错误,你现在要大胆地尝试,把以后可能的错路堵死。

我的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情景:当提问学生问题时,他们七嘴八舌,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当我想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时,他们却个个低头,默不作声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学生是害怕说错,成为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我为此感到痛心,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自己。我们不能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怕学生说错,就怕学生不说。

二、业余,要有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吴老师说:如果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于范-文-先-生-网)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读书多、爱思考的教师比只会模仿的教师发展得好。多读多思,举一反三,学科教学"变小了",人站得高了,境界就出来了。

前段时间,正好是期末备考,感觉自己很不在状态,课不知道怎么上,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管,看着身边好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应对自如,总觉得自己不是当教师这块料。现在看来,是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缺乏自信,归根结底,可能还是自己"底子"薄,要多下功夫,要给自己留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多阅读,勤思考。

三、备课,不依靠教参才是真功夫。

吴老师说:没有教参,往往才能看出教师的真功夫。教师备课必须自己想办法查找资料,独立设计。教师没有这类依靠,业务才能长进快,长得壮实。

我很赞同吴老师的说法,这让我想到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师去设计,你会发现,一节课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种方式去讲,多有意思。这种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挑战,更是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最好途径,因为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是永远无法超越别人的。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合格的教师总能有个人见解,也会鼓励学生有属于个人的思考。教师不要怕下不了台——你的胸襟有多宽广,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大。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我们多思多想才能明白。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

暑假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600字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吴非老师的内心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吴非老师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却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书中提到“功利教育”这一话题让我特别有感悟。“分数论”、“成绩论”直到现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考试会考到,一定要记下来;又或者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我们总是在和学生谈“利”,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趣味,每天过的和一个工具一样,重复每天的“任务”,没有梦也不想在做梦了,这又是何其的可怕。

“无用功”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经意的对学生说过你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这类的话了?到底什么是“无用功”呢?作为一名老师,难道只有学生的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难道只有让学生成绩高高的,才会被称为好老师吗?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没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每一堂课,让自由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的生命。

我喜欢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进行“学”这个过程,教师职业的趣味性,也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500字


吴非老师的书,之前读过一本,感觉观点十分犀利,常常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问题。这一次,读的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书名是个问句,我也有些疑惑,课堂上发生了教与学以外,还发生了什么?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有五辑,第二辑的名字也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往下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呢。看来,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一章节。果然,这一章是吴老师教学思想的精华——育人。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课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书上没有的。这就经常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

学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并且在老师的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向师性。而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吴老师在本节中主要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专家认为,一个老师提问的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过分的表扬,没有必要,且浪费了时间。但是吴老师认为,班情和学情是教师做出判断的基础,虽然在专家看起来是“耽误了”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课堂上不是只有学习任务,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课堂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但是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800字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书像一盏茗茶,清新淡雅,沁人心脾;书如一杯咖啡,浓郁芳香,回味无穷;书若一支晨曲,清逸悠长,委婉动听。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我读完后,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记住的,往往未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科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特别是在当今。他容易记住的,常常是教师的言行特征。一名教师言论所体现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有几十位教师教过他,那些强烈的,相似的话语暗示,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会有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语言、行动各方面进行模仿。学生的视觉观察和心灵触角敏感,直接而又脆弱,所以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必须做一个“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拥有高尚品德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学生的尊敬。

教师良好的德行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始终强调先育人后教书。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未成年人品质的形成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养成习惯。

其实,每一堂课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只能徘徊;那么就让我们用思考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让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吧!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心得体会


本月我们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结合现在提出的数学六大素养,现如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现有的班级情况,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首先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么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避免因为我们而使一个学生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杨凡)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800字(优选范文)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书像一盏茗茶,清新淡雅,沁人心脾;书如一杯咖啡,浓郁芳香,回味无穷;书若一支晨曲,清逸悠长,委婉动听。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www.dhb100.com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我读完后,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记住的,往往未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科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特别是在当今。他容易记住的,常常是教师的言行特征。一名教师言论所体现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有几十位教师教过他,那些强烈的,相似的话语暗示,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会有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语言、行动各方面进行模仿。学生的视觉观察和心灵触角敏感,直接而又脆弱,所以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必须做一个“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拥有高尚品德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学生的尊敬。

教师良好的德行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始终强调先育人后教书。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未成年人品质的形成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养成习惯。

其实,每一堂课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只能徘徊;那么就让我们用思考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让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吧!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生在,老师就在,老师在,课堂就在,教师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课堂上,课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自己感受最大的就是,上完课经常和其他老师讨论,这节课在3班上的效果不好,反而在8班上的比较顺畅......这可能是大部分老师授完课后都会有的感受,感受完这节课我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吴非老师却没有止步,他深入研究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说实话和之前读过的教育书籍相比,这本书读下来有些吃力,阅读完一篇,我可能要再重新阅读一遍,然后再自己体会,这是因为吴非老师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至少比我要高出很多。这种高度,包括眼光长远、心胸宽广,这种高度包括发现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针砭时弊,面对真实的课堂,敢说敢言,毫无保留。

学生待在教师上课,老师最希望的是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认为注意力集中才是在好好上课,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我会打断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自己会很纠结很矛盾,到底要不要提醒,而吴非老师“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让我恍然大悟,老师并不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来判定学生走神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一定他听不懂,不会做,教师要逐渐学会判断“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经听懂了,想做点别的”这两者的区别。

在数学自习课上,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做数学,都在做别的作业,我当时很生气,我认为他们不重视数学,甚至是不重视数学老师,我问他们:“数学作业做完了”?“嗯,做完了”,我又在心里嘀咕,做完了就不能做其他没有布置的题吗?我没有这么说,而是走开了,我怕我生气一说话体现不出数学老师的大度,虽然明明是数学自习课时间,这个问题我一直很苦恼,我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全都主动地学数学,最起码是在数学课上吧!而吴非老师这样看待:“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时间”,我仔细读了两遍,我才觉得我的生气是属于无理取闹,我的格局是小之又小,既然有能力的学生能够提前完成任务,那么无效的等待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为何不让他自主合理安排时间,让他既能“吃饱”又能在“饥饿”的时候学会“觅食”呢?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兴趣,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些问题我可以找到出口去解决,有些问题却是无从下手,甚至会变成心结,无法释怀,当咬牙坚持读阅读本书,再结合自己课堂发生的实际情况,心结自然会打开。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本书籍,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文字在无时无刻的帮助别人。(薛艳)

初识吴非老师是因为《不跪着教书》,用犀利的文风捍卫着教师的尊严。这个寒假有幸细品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原真实的课堂,回归基本教育常识,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教师的目光——宜远不宜近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现在我也正努力今后也更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

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教师上课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好吗?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

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上课应该给学生适当想象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跟着教师既定的思路走,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功能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被自己的课件“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了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

课堂要“留有余地”——善于留白才是好的教学

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仿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之前在蜊江中学教学时,每次讲完题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巩固再消化,学生们有疑问时此时间质疑,从教学成绩看那些年都是辉煌时期,成绩高高的,经常名列全市前茅。而现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每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自己累学生也累……。但想想那时自己的做法,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学生代我上课——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疫情假期,我身体不好做了手术,医生规定两个周必须呆在医院里,避免伤口感染,影响治愈效果,我在医院里也没有电脑无法上课。还好,网课期间提前把几个优秀的学生加入管理员的行列,所以,这些优秀生轮流当小讲师,每人准备几个题,当然,刚开始时得培训学生如何如何讲,他们也很重视,课下精心准备自己讲解的内容,要么查字典,要么上网查百度,把自己不确定的知识提前理顺好,正式讲课时他们胸有成竹地讲解,语速适中,条理非常清楚,那些天的授课基本是学生在代我讲,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偶尔补充几句,课后我问其他学生如何?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站的高度基本一样,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而“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这种教学方式,也把我从繁忙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吴非老师——一位独立思考的教育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姜燕)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m.dhb100.com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500字心得体会


吴非老师的书,之前读过一本,感觉观点十分犀利,常常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问题。这一次,读的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书名是个问句,我也有些疑惑,课堂上发生了教与学以外,还发生了什么?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有五辑,第二辑的名字也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往下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呢。看来,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一章节。果然,这一章是吴老师教学思想的精华——育人。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课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书上没有的。这就经常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

学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并且在老师的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向师性。而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吴老师在本节中主要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专家认为,一个老师提问的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过分的表扬,没有必要,且浪费了时间。但是吴老师认为,班情和学情是教师做出判断的基础,虽然在专家看起来是“耽误了”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课堂上不是只有学习任务,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课堂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但是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我看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也对我在大学的看法有所感悟。

当初,寒冬腊月,手脚不能屈伸的时候,我想着心中美好的梦想坚持不懈;当初,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为着美好的梦而在题海中争渡。但是,经过高考及填报志愿后,我得知自己进入了佛大。我的心被一股低落的情绪所占据。

低落的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以师兄为身份的作者向我讲述了他在大学的体会。他面对别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满地都是的时候,能底气十足地说我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却不能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更说不出我是佛大的学生这句话。

无独有偶,在佛大中有许多学生都像我一样有这份自卑感。相信这份自卑感大部分是源于我就读的是佛大,这不上不下的学校。以及我认为自己的未来已经由读什么大学决定这种人生观。随着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懂得了作为大学生的我要在大学学什么。大学不是技校,我除了能学习一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一种思维,一种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使我感到了一丝的欣慰。至少,我是和一般的技工有所区别。但仍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自卑。

随着我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以及在佛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人生观也许不是正确的,我的这份自卑感也许是庸人自扰。在我看的这本书中列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名牌大学生中也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作者还道出一个本质:你所就读的大学再有名气,校园再美,硬件设施再齐全到了毕业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说,你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东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如果要学习的东西相同,在哪间大学都是一样的。

我尝试接受作者的观点,改变自己的学习观、人生观。后来我发现,自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专心致志的:课余期间,也有很多同学拿出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阅读;佛大的社团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充实。每个人都好像相当享受这种生活并期待着未来。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的是河滨校区残破的校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卑感在此生活。

观点上的改变,使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佛大。

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套用书本的话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作者与书本的观点不谋而合,而经过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着人的学习、生存方式,左右人的情绪,决定人的未来。

因此,我更加觉得人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对于像我一样就读在佛大或类似大学的人来说,面对各名牌大学,我们不必产生自卑感。因为名牌大学毕竟只占少数,而各名牌大学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积极地去看待。其实,名牌大学和我们的差别就只是他们基础比我们好一些。而这些差距完全可以通过四年的学习补上。对于一般技校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看不起别人。同样地,我们与他们的差别只是我们的基础比他们好一点。四年之后谁优谁劣,无人知晓。所以面对他们,我们要端正思想,时刻处于一种紧迫的状态,催自己奋发向上。

可见,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尽管我之前早已定下的人生观因各种原因而根深蒂固,我也尝试着去改变它。通过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乐观的人生态度,用积极进取的目光去对待问题,来正确地把握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

从上文,我得出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但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相信通过以往的实践经历早已定格在一个人的心中,要去改变它是多么的困难。虽然人生观难以改变,但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还是可以的。一个人的态度可能会受一首歌的影响,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发生转变。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从态度做起。

我有一个同学也是考进了佛大,但是他觉得他读的专业太冷门而对他专业的课程吊儿郎当。还经常向我抱怨。正是因为他对自己专业的态度一直处于抗拒消极的态度,所以他感受不到大学的美好。专业冷门,就意味着将来没有前途吗?在我读的这本书中正好持相反的观点。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换另一种眼光、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我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我们反而不难看出就读的专业冷,进入学术圈则更加可以大展身手,冷门专业比热门专业更容易获得成就。况且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也不是和自身的专业对口。

所以,因为就读一间不太理想的大学,或者因为专业太冷而处于一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端正我们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刚进入大学时,我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告一段落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无意中接触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让我从迷惘中晃过神来。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

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在这本书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800字


此书一出,横扫大学。我一直好奇,究竟这本书有什么魔力,让那么多大学老师和学生趋之若鹜。于是,我下定决心买下了这本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困扰了我整整一年。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一片清明。尽管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即使我亦有过切身的感受,但它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读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得文凭,学技术。大学生与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而在于面对问题时,他们是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是主动分析,独立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们都爱把大学比喻成小型社会。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它是我们进入真正社会的过渡场所。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读大学的时光里,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让自己充实起来,努力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去实践。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各种适应社会所需的生存能力,为我们的将来奠基,并且,大大减少工作后犯错的概率。

大学,我们开始面临一些重要的抉择。仕途,商界,学术,走到人生的三岔路口,我们该何去何从?修双学位,考研,留学,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人生路该怎样走?逃课,恋爱,勤工俭学,面对大学生活的诸多问题,我们又将如何应对?我想,这本书定能给你合理的答案。比如,许多人对于专业与工作的困惑,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政治,但他最终却从事了与专业毫无干系的商业工作。他说,一个人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并不取决于他所学的专业和所在的学校,而取决于他个人的内在素质。他把每个大学生都放在了社会平等的舞台上,让我们懂得如何将自身条件最优化,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点:要想成功,就得随时做好各种准备,否则,机遇摆在你面前,你也抓不住。

成功的道路大多是曲折的,但求职的道路,是有捷径可走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职场潜规则,中国社会的潜规则,这些,我们必须理解并积极探索。要想融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又保持自己的原则,出淤泥而不染,就得把自身从本质上脱胎换骨。

大学之道,每个人都能走出不同的感悟。我很庆幸,在大一时就读了这本书,它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让我明白了大学的意义究竟何在。总的来说,读大学,读的是知识与能力,读的是智商与情商,读的是激情与梦想,若想大学的青春无悔,我们还得构造好自己的蓝图,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是平静的,静的犹如眼前的人工湖,碧波无痕。然而越是平静,越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抬眼远眺,天空中有苍白的阴影。呵!无雨也无晴的天气,连呼吸都带着窒息的味道。我不知道我所有关于大学的迷惘与疑惑是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答案。但无形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很多,很多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细细摩挲着书中的内容,久久回荡在耳畔的竟是书中伊始提到的尹天仇的这句经典台词。这是一句维护自尊坚定他的立场的反驳,略显苍白却又让人心头一怔的反驳。在这个物以稀为贵,可大学生满地都是的社会里,我也想说一句:其实,我是一名大学生。然而我所要维护的自尊呢?我的立场呢?都在这片尘土飞扬的大地上隐遁了吗?

大学生的标准是顽强自取,不懈追求。所幸,覃彪喜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朴实无华却很实在的八个字:顽强自取,不懈追求。其实,或许道理谁都懂,只是有时候需要别人在你浑浑噩噩的时候提点一下。正如这八个字,于我而言,虽没有醍醐灌顶之意,却也能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水中月,如火中屑,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闪着点点微光,照亮我远眺的风景。

不得不说,覃彪喜是一个思想很有追求的成功人士。最喜欢书中他说的这样的一句话: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而对于这个深度,一是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其次是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里。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自己好似一个观看小丑表演的无知观众,只知道肤浅的看着小丑丑陋的外表以及滑稽的表演,然后捧腹大笑。反思自己都看过哪些有深度的书,除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课内外要求读的名著,竟再无其他印象,不禁觉得从前那个一直以读了许多书为豪的自己是多么可悲。而另一方面,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似乎也是单见浅闻,更别提将自己的思想深深植根于现实中了。推杯换盏一朝又一朝,茶凉酒醒方知一切都已付笑谈。所幸,人生漫漫长路,让自己变得更有深度,为时未晚。

海上月是天上月,灯下明是心上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起码做到的就是心明。要想走更远的路,既要马不停蹄的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即一开始就要明确目标,不断努力。如作者所说,大学生毕业以后避免不了从商、从政、从事学术三个方面。初入大学的我也曾迷茫过将来的自己准备从事哪个行业,而当看完作者对这三个行业的理解及剖析,对商业感兴趣的我似乎找到了一作文条需要我用独立的思考与能力的锻炼来铺垫的幽径。我亦知道自己该如何见微知著,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如何深入思考,从思考中得到快乐与满足,我又该看些什么样的书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本书的提点下,让我这艘漫无目的被狂风暴雨肆虐被迷雾笼住的小船看到了远处隐隐发亮的灯塔,找到了方向。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总有老师问我们所学的专业是否是自愿的,得到的答案却是千篇一律的被调剂过来的。秘书学这个专业,起码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是冷门的,以至于刚开学就摩拳擦掌带着转专业的雄心壮志。如今,不能说覃彪喜先生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但是书里对专业的见解却让我深刻到偃息了转专业的念头。覃彪喜先生说: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大学生毕业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学习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起初打着转专业的念头或许也只不过是我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了吧。若论冷门,覃先生的专业不是比我更没有就业的机会了吗?可是偏偏别人就成了那支东南竹箭,难道我就不可以吗?可以!只不过需要我拥有人格的独立,深厚的学识,思辨精神的提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心态,谦逊大方的性格,还有勤奋以及人脉!

勤奋自不必说,书中也提到: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只酬勤。懒惰向来是恶疾,人人驱之,谁也不愿意进入那埋葬青春埋葬风华埋葬自己大学的坟墓。而关于人脉,却是大学四年必须要努力经营的,关乎着自己走上社会是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否在危难时刻,有人愿意伸出手来帮助你。人脉需要经营,更需要懂得利用。而人脉的最高境界便是互利。关乎到自己的利益方面,其重要性以及在自己以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

整本书读来,受益匪浅。然而在最后一部分关于大学恋爱的问题,却不敢苟同,未免觉得覃先生过于偏激。可能因为我涉世未深,可能因为我是女生,总还抱有关于爱情的美好幻想。我总觉得爱情当如周恩来与邓颖超那样志同道合;当如林徽因与梁思成那样惺惺相惜;当如沈从文与张兆和那样相濡以沫而非书中说到的那般现实,那般脆弱的不堪一击。但对于作者的诸些观点,依然认同。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抬眼远眺,天空中依然有苍白的阴影,然而空气却不在令人窒息,远处青山若隐若现。细思下,觉得青山处藏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呢。

在有光的课堂上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读了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张小兵老师的《在有光的课堂上》一书,我感触颇深。这是一本充满教学智慧的书籍。书中处处描述着作者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自己的点点滴滴。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www.dhb100.com

反思对一个人来讲,意义重大。只有不断反思,人才能不断成长,在成长中成就自己。一个人没有了深刻反思的意识和勇气,就会缺失自我革命的力量,就会迷失自我,迷失航向,不能成长。所以要成长自己,我们就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前行。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首先:要反思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

教师的基本层级是职业,高一层是事业,更高境界是命业-----当作生命。你把教师当成职业、事业还是命业?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作职业的人对教育是缺乏激情的;当作事业的人对教育是充满激情的;当作命运的人把教育看成是生命。他们始终对教育怀着初恋般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他们内心强大,胸中有信念,脚下有坚守,“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张小兵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知,才导致了我们各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教书匠”、“优秀教师”、“教育家”的区别。

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只有达到一定高度,并不懈努力,你的教育人生才会出彩。

其次,反思自身的教学情况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有这么五种状态:

第一种是教知识。教知识的人,满脑子都是教材、教法、知识点、重难点。

第二种是教方法。教方法的人会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时间。

第三种是教状态。教状态的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主动学习,哪些是被动学习,哪些是态度端正,哪些是学习马虎,在此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其成长进步。

第四种是教人生。引领学生的视野,从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质、人生的价值等等。

第五种是教自己。有些教师一旦成为有经验的教育者,便不再去触及教育教学的“深水区”,进入了职业“舒适区”。固守自己经验不放,靠经验吃老本,在“舒适区”躺平,在“舒适区”轻松自在,在“舒适区”优哉游哉过日子,甚至消磨时光。

教师一味满足并停留于“舒适区”,安于现状,将极大遏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将落得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结局。

所以教自己就是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跳出职业的“舒适区”,源源不断地进取和沉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升华自己的教育境界。

只要教好自己,才能教好学生,所以这一点是尤为重要。

以上五种状态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那么在你的教学中有几个方面呢?

我想:了解并熟知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人因思想而伟大。善于思考,善于反思的人,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他们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突破自己,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的发展路子来。

所以,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自己吧!

最近利用暑假阅读了张小兵老师写的《在有光的课堂上》部分内容,感受颇多。书中语言朴素却意味悠长,故事平常却哲理深刻。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朴实、严谨、睿智、幽默的张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解教育的新理念,展示教学的高智慧。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学校里最可怕的事情是一群辛勤的老师在愚蠢的工作。我们要启迪学生智慧,打造有光课堂:要转变思想,弄清课堂教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研究教材,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要了解学生,快乐教学,给予学生课堂自由。正如其学生讲的“老师能真正快乐地上课,我们才能从心底里感到快乐”。

首先,我们老师要富有学识,但不能炫耀。

成长是教师的追求,但成长是一个过程,并不等于“成熟”。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拥有了比之前更强烈的读书意识,和教材有关的书也比以前读得多,同时还有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拓宽我们的学习渠道。我们学得多、见得多,学识多了,但我们不能在课堂海阔天高漫无边际式的炫耀。炫耀是人的本能,“炫”了才能被人知晓,“耀”了才能有成就感。有时炫耀固然可能激发部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但更多的时候可能会将学生灼伤;或者让学生自惭形秽,以为自己永远无法发现;或者以讹传讹,将老师怪缪的发现当成知识继承;或引发反感,让学生看到老师的自负与浅薄。这些都将沉淀在学生的心灵内部,成为老伤、内伤。

其次,老师要做得真实,勇于“露短”。

老师不是“通天师”,有缺点、缺陷、缺憾,甚至犯错误都在所难免。老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步入课堂,不端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近距离引导学生。老师往往顶着“师道尊严”的帽子,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若听到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时,常表面平静而内心翻江倒海,从骨子里有些不接受,甚至还会蒸腾起莫名的怨怒。不喜欢异见,这是人的本能;容不得异见,这是人性的劣根。如果老师总是“扬长避短”,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出现缺陷。教出的学生只能越来越像自己,而不是超越自己,不能成为“他自己”。一个好老师要敢于“露短”,“露短”不是“示弱”,“示弱”是教学技巧,“露短”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再次,老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幸福课”概念。

2024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文章《哈佛大学“幸福课”:我们究竟为什么不开心?》一段文字所述:“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经济学导论”。“幸福”是一个温暖而令人向往的字眼,学生眼中的“幸福课”是怎样的呢?张老师给了我们解决此问题的途径:走进学生身边,和学生交心。张老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共同话题了解到了学生对“幸福语文课”的看法:“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唠唠叨叨,动情、动心,这样的课是幸福的”,“思想并快乐着,这就是语文课堂最大的幸福”,“思想并痛苦着,未必就不是一堂幸福的语文课,关键要看问什么而痛苦。如果是因为老师无趣而痛苦,这样的语文课就一定是不幸福的。如果是因为主题内容让我们产生了痛苦的情绪,比如战争的创伤、底层的痛苦等,这样的情绪会让我们体验到痛苦并产生做一点事的冲动,这样的语文课就一定是幸福的”。等等此类观点看法,还真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触动很大,让我们教学反思更贴近学生思想。也只有我们走进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与学生交心,学生才愿意说出真实感受。

最后,要有智慧,能点燃学生在课堂中的“智慧之火”。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雷叶芝说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借用这句话,可以说教师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火”正如发射火箭一样,看上去只是一个动作,却离不开时间的历练与智慧的沉淀。教室是一座飞翔的宫殿,里面生活着多姿多彩的人,教师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活泼的生命。课堂上,有些“火种”是一望而知的,因为它已经因积蓄了能量而发热甚至火红;有些“火种”是潜藏于地下的,表面上看似凉而实际炙热;有些“火种”稍纵即逝,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些“火种”面目模糊,“雾里看花”的结果往往只是“花非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能量,教师必修拥有一双发现“火种”的眼睛。

什么才是真正的“火种”?好奇心、理性思维、想象力想表达的冲动等,对学生成长有利的因素都是“火种”。“火种”是脆弱的,若不精心呵护和引导,往往会长时间或永久地熄灭,保护“火种”是每位老师的责任。

教育是慢艺术,我们不能看见“火种”便去点,它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认知程度等密切相关。因此,一是“点火”必须适时。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若是课程框架下的教学,最常见的“点火”便是靠船下篙、因文布点。比如高中英语课中的定语从句,它是承接初中教学内容,定语从句学生已经熟悉,此时教师的“点火”就是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定语从句的成分和特点,学生就对其运用自如了。二是“点火”必须得法。“点火”要贴近“火种”,靠近学生。如果离着十万八千丈,即便引燃一座火山,也无法点燃学生心中火焰。“点火”要拿捏火把的大小,火头过小无法引火,过大反而会灼伤学生。“点火”要懂得及时后撤,当学生的火焰燃烧起来时,我们就没有必要继续挥舞火把,成为可笑的“舞伴”。比如,我听到一节物理课《加速度》“点火”就很恰当。往往学生对于加速度会理解为正值,若算出结果为负数时就疑惑了,这时,这位老师就引入力的方向概念,适时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三是“点火”必须自然。教学不是一道道工序,而是一环环艺术,不能做到自然,贴切便难有真实的教育。“点火”不能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必须放低姿态,和学生“共谋”;“点火”要着眼于未来,不必急于“燎原”。

美国人卡尔罗杰斯说:“我发现当我不把自己看出老师的时候,我的课堂就真正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学习场所。”在踢翻了火盆还要盖上雪的当下,我们只有将自己当成真正的“点火者”才能看到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能“点燃”智慧的课堂才有光,“有光的课堂才是有未来的课堂”,“学生的幸福就在有光的课堂”,摘录浅谈之,与诸位同仁共勉。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www.dhb100.com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篇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这个小圈子,身边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告诉我要怎么过,看完这本书后,算是对自己有了一点思考了。有所选择,有目的性的读,不要盲目跟从,知道自己是要什么事最重要的。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书中辨证地看待了专与博的关系,书中列举了许多应聘者对什么都通,但知之甚浅,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无法把他安排到一个适合他的职位最后无奈辞退他的事例,很有说服力。毕竟,许多人是靠着一招鲜过日子的,如果连本专业都没有读透,那又怎能称之为专业呢?其实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什么都插一手,像吉他、画画、摄影虽然也得过一些奖,看似红红火火,冠冕堂皇称之为多才多艺,实则浪费了不少时间,分散了精力。话又说回来,博对专起着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用处。作者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仿照卖产品时的买一送一,把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附带送出去。谁知道擅长打乒乓球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老板呢?谁知道喜欢欧洲古典文学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上司呢?

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读以下三点: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二: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我经常告诫学弟学妹一定要学会学习,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日本战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复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篇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沉入了深思。进入大学也快两年了,可是从未去思考过:进入大学,究竟要做些什么,究竟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怎样做才能拥有更多的能力来适应以后激烈的工作竞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必须慎重思考的一点。只有去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才会一直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而只有有了明确的生活和追求才不会盲目,才不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你才会有可能成功。

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在书中说到:一直以来,失败的人觉得没资格说,成功的人有不屑于说,或者说没时间说。而我把自己在学习、考研和求职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写出来,让懦弱者勇敢,脆弱者坚强;迷茫者尽快找到出口,徘徊者尽快告别弯路。我很欣赏作者的之一番话,既诉出了真心,又到出了社会现实。我认为,其实,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有资格和义务把经验和心得说出来。不论成功失败与否,只要你参与了并为之付出了,你就肯定会有所感受,有所收获和教训,你就有说的资格。我们每个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知汲取和享用了多少前人学者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既然享受了权利,肯定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我们每个努力付出过,艰辛感受过的人,都有义务来留下自己的可贵经验。肩负责任,造福他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你享用了那份权利与否,你都应该心中怀揣着那份责任。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的成员在以后的六个月小和生活过程中可以毫无保留的与同学(家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

不要去在乎你多么平凡,只要你肯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这似乎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和灌输给读者的一个观点。这世上大多数的奇迹都是平凡人创造的。如书中的阿里巴巴的CEO马云,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世界旅馆皇帝的拥有者希尔顿,乃至,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与我们更加接近的事例。这些人,成功之前,都是平凡得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的普通人。既然平凡人能创造奇迹,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从开始平凡到最后,一直未能成功。那是因为他们不敢去做或去做了却又未能坚持到底。以前的我就是如此,所以到现在还是啥也没学会。想,永远不能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只有大胆勇敢的努力去做,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最终,我们一定能收获成功。

我很喜欢孟子,我现在头脑中一直浮现着他的一端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篇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作文】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作为大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真正融入大学了吗,还是在外徘徊彷徨?我想大多数都是后者吧!至少我是属于后者的。这个问题我也曾多次问过自己:为了什么远隔万里来求学,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那一纸的毕业证书吗?通过这次经贸学院学风建设活动,我接触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这不就是始终萦绕在我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吗?

那我就对于其中的一些章节谈一下我的理解。大学,只是读书吗?显然不是,我们要做的应该更多,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的应该更多,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自身素质的提高日益重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很多: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新事物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的提高从书本中不能完全得知,这就学要我们的思考,学会思考,细微知著,着眼于小事,思考身边每天发生的现象,举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却悟出有引力定律,可是人尽皆知的例子中我们学会了多少其中的精髓,又有多少人在细心观察者身边发生的故事。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看到一则广告,听到一则新闻,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不要苛求于学校的条件,有很多人抱怨学校的住宿条件差,饭堂总不能让人满意,总是羡慕其他大学的硬件设施,当初选大学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教学楼是不是新建的,图书馆是否漂亮。过客,我们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当我们大学毕业我们能从学校带走什么,当我们被学校细心的清除学校时,你是否还要考虑学校的条件呢?我们唯一能从学校带走的就是知识和能力。图书馆那么漂亮,可是大学四年你都不知道各个楼层藏书的种类,岂不是很悲哀?语心湖环境很迷人,可是大学四年你都没有去过早读,岂不是很凄凉?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们的老师就算能力很差,但毕竟老师比我们多行了很多年的路,经验和阅历比我们丰富的多。况且我没门学校的师资还是比较好的,身边的同学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读大学,还要学会读同学。这里说的同学不只是说自己同班的同学,而且还包括别的班级别的院系的同学,包括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同学。这些人用校友、学长之类的词语来指称或许更贴切吧。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对于作者的这一点论述激起我学习的动力,但点不是对于整体而言,而是个别特例,我相信,我就会创造这个特例,天道酬勤,这是我永远信奉的真理,努力多一点,就会别人多学一点,你的竞争力就会增强一点。请同学们努力吧!

【篇四:《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大二的时候读过这么一本书,我感觉我是不是后悔晚了一年或者更早去读这本书呢,我觉得里面的东西就算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但也充分的展示了现在的大学和现在的社会,一些人之常情和糜烂的东西。

大学本事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但却很多时候都车水鱼龙,纷杂的东西很多,这就是中国教育和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和其他欧洲一些青少年的思想,我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我只是认为,在中国我们辛辛苦苦读了10几年书,天天在家长和老师的鞭笞下面去学习,很少人是真正的喜欢自己学的东西的。而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则认为大学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而天天无所事事,不想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来提高自己。在国外则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思想是大学是一个接近于社会的地方,是更要去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其他的东西。这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幽静的校园里一对对情侣亲密的牵手走过,喧闹的网吧中一只只网虫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空荡的教室里总会有孤单苦读的身影,寂静的图书馆中总是座无虚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究竟会教会我们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走进大学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我们虽然成为了大学生,但还只是复杂多变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如果颓废的度过四年,一样会被社会抛弃,在走出校门后一无所有,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该怎样规划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大学不是技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才不愧为一名大学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也许我们只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但我们一样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喜欢、热爱这个专业,一样可以让它成为你成功的桥梁!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在大学里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羡慕他人的富贵,那不过是在父母庇护下昙花一现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随他人的步伐,也许考研并不是我们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单的拼搏中,我们终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质,塑造适于自己的性格!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气!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概,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大一的生活也许有些新奇,但我们已懂得四年应如何度过;也许有些忙碌,但我们已懂得在大学应学些什么;也许还不太适应,但我们已懂得应如何对待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的内涵很多!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其中的真谛!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篇五: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他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的目标会变得明确一些,也可以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干点什么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书买了回来,并且细细地把它品尝了一遍。

书的封面显得比较朴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助理班主任的强力推荐,我想,我看到它的书名就不会去买它,可能因为这样我就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个标题给了我这样一个感觉:25岁就做了董事长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书来特地地给大学生忠告,而且还让我们的助理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我们,那么这些忠告应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这就是我对着本书的最初感觉,后来也发现,的却如此。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在读完着本书后几个我比较有感触的问题。

在书的开始,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们已经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知道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还不能说我们完全脱离了那种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最后,我还想在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以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篇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对于大学生适合读什么书,自己也感觉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虽然书中许多观点与现在人们的思维背道而驰,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

爱情是永恒的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花开堪折方须折,莫让鲜花败残枝这其中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快餐式来形容,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

其中书上谈到的逃课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读大学,关键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逃课没有错,但是不要逃错课;英语角绝对不是学英语的地方,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舍本逐末了。书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当我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难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不逃课、不迟到)都是错误的吗?同时,作者讲到要注意逃课的策略,要逃课,但是不要逃错课。同时,不但要逃课,而且要让老师给高分。很多大学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一定要自主性地学习,不要让老师牵着你的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要注重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大学中的各种证书到社会后也不近有用,过四六级,计算机三级,也许还有许多类似的证书。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或许到了社会都会忘记。四六级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经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把。

大学里面还有个关注的就是做兼职,找一份业余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可以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读大学,就是在读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学,更需要丰富思想,将思想根植于现实,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我看了这本书后很是感触,将我这个幻想青年拉回了现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幼稚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受到压力还有责任。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一份家的责任。大学生读什么究竟读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各个方面就是让你适应在社会中如何更快的转换角色。

读大学要掌握学习能力,思维的方法,系统的逻辑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大学里的爱情,有没有无所谓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情还不懂怎样理智的去处理,尚且爱情是等待来的,不是计划制造就能成功的。大学,看似美好的时光,其实也就不过如此吧,不过一定比工作以后要好,所以还是要好好珍惜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篇七:《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罢此书,掩卷而思,依稀听见自己内心涌动的潮水放肆地碰撞记忆之门时所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回音,任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荡起层层涟漪凝神兀立,只觉相见恨晚。

首先,这本书让我改变了许多观点。譬如以前,我在上大学之前,心中就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此时,我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者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列举了三大理由,寓谐于理,大胆地批判了中国的填鸭式教学,并侃称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切中肯綮地道明大学生是愿意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并指出虽然没有权利选择优秀的老师,但我们有权利拒绝学术投机分子。

还有很多一反传统观念的谬论比如:众所周知兼职、勤工俭学往往有利而几乎无弊,在上大学以前,早有李开复写的《怎样在大学里挣回你的学费》等等诸如此类大肆弘扬兼职无害论的文章,而进大学不到一周,也有很多位好友约我去做兼职,而且现在我身边的同学确实很多已经公务缠身了,统观看来,他们大多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但值得思考的是,确有覃总指出的不管蚊子还是苍蝇、逮着就抓,不管啥形式,只要是兼职的观念,浪费一天就是站在烈日之下往行人手里递张传单到底能收获多少?值得亲爱的朋友深深反思啊!

最引起我情感共鸣的当属考研。鲁迅老先生曾打了个比方:某人在路口吐了一口痰,然后找两个人盯着看,过一会儿就会有很多人围着看,再过一会还会有更多的站在外面的削尖脑袋挤进去看。现在,考研热似乎也有这点味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然而覃总却将考研比作痛苦的安乐死。对此,作者援引了北大论坛里的故事,主人公李均大学毕业后回贵州家乡的县城法院做了书记员,可是为了留京,为了得到女友父母的支持进而和女友在一起,他毅然放弃工作,回到北京专心考北大研究生。然而在连考五年未能考上的残酷现实面前,他由希望到坚持到冰冷粗暴再到为了填补绝望而报复女友的沉沦,如同巨石击入平静的海面一般,给人心灵以久久的撼动。同那些考研专业户类似,考入重点高中以后,我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高一高二几乎在荒废中度过,高三为了弥补而专门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家里忙,我便自己住在那里,由于学习压力大,晚上常熬夜,为了省时间学习,也很少和同学来往,渐渐地,我的性情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家里也很困难,我的心里更是充满了压力,常想:考不上怎么办?一定要考上一类高考成绩出来后,果真不如人意,差一点就上一类了。想想当时真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毛病了,正如书中的考研学生一样,唉,逝者如斯,不复返矣后来准备复读的,但家里没同意,最终我是抱着一定要考研的信念来上大学的,现在这本书又让我对考研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认识:虽说不是所有考研的都是李均,但有时真的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又何苦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覃总的书生动具体解析了很多问题,我明白了人生规划关于三大方向的选择;我懂得了天道未必酬勤,要学适合自己的;我了解了记笔记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整记下,英语和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应太过投入;我领悟到了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不是摆阔气的地方,要剔除自己的虚荣心;我深刻体悟到了要想扩展自己的人脉,必须先让自己具有成为别人朋友的资本及怎样去更好的与人相处;我知晓了爱情的不期而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让鲜花败残折。

第三,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值得学习,首先是作者文笔流畅,妙用比喻,文学性较强。如用买一送一的套餐效应来比喻自己除了专长之外不要一无所有,把自己的特长作为非卖品赠送;又如把互联网喻作倚天剑和达摩克利斯之剑,生动解析了网络的利弊;又如用希绪弗斯推巨石这徒劳的苦役比喻了考研专业户的艰辛历程和无赖,说明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宙斯,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次,作者严密的辩证思维能力。可从天道酬勤,但天道未必酬一切勤理解勤奋的内涵;可从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中明晓专业与特长的关系及怎样增加自己的筹码;可从互联网有着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威力,但也有达摩克里斯之剑的可以随时引来杀身之祸的破坏力。洞悉互联网的利弊,把握好尺寸。最后,作者引用大量事例,文学作品,文人名言,诗歌等予以佐证,叙议结合,生动而不乏味,此不赘述。

读智者之言,性品香茗。而此书正是如此,掩卷长思,只觉心中更生一丝澄亮,眼前送过一缕阳光,耳旁飘过声声回响,鼻前顿嗅阵阵芳香在此,谢谢覃彪喜。

【篇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我们只有一年的时间就要背上旅行包,踏上所谓的社会大学告别我们的学生时代,被现实的社会所冲刷、磨练。那么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究竟在读些什么呢?从开学到今日,我读完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颇有感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而且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们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里,它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其中有一篇关于我思故我在,大学不是技校说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生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这本书也涉及到了感情这方面。爱情是永恒的这是永久的话题。我认为大学生是可以恋爱的,但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我们宁愿选择一个正确的,也不要选择一千个错误。错误的恋爱观也许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一个恋爱观主人。

对于大学生看这样一本书,是很不错的选择,让我们认清我们在当下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在大学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对于毕业离我们并不遥远,时间飞逝,每天一晃就过去了。大学生活里不愿做些什么,当我们毕业时拿什么来求职。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

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毕业,如果你不想毕业就是你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才可以骄傲的说我是一个大学生,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在问你的同桌现在几点了,可以去吃饭了吗?上课下课看电影,玩游戏。你觉得你上了这个大学还有意思吗?不如在家里,更舒服,何必花这么多钱来你这个你所谓的大学呢?

把时间花在感叹失败上,其实是最大的错误,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思考如何成功,用实践行动来证明一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城墙,推开它就能看见天堂。何必迟迟不愿推开呢?

就我个人认为《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你感悟颇深的一本我认为励志的书,认清大学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大学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要单单想着把课程学好就行了。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看似不重要却是很重要的问题。花上时间去思考,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关于《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父母课堂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