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的玩与学里面的读后感

童年的玩与学里面的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面的墙》阅读感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拆掉思维里面的墙》阅读感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拆掉思维里面的墙》阅读感悟

今天看了一本书《拆掉思维里面的墙》虽然还没看完,但是内容真的是很吸引我,让我还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说句实在话,自从离开学校后,几乎没怎么读书,没读完过完整的一本书。看到的书,看几页就没想在继续,或者看着看着就忘了读书这件事情。

最近很多媒体都报道,我们把中国人怎么和国外的一些读书人的比,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神一样速度传播的年代,书本并不能是唯一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它只是之一(当然学生除外,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要从课本中来)。

不管是别人口中的鸡汤还是朋友圈的各种零食段子,有时候真的会扰乱我们的生活和思维。甚至看得多了,我都不会做我自己了,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换个角度来,没有什么多错,所谓的对错只是相对而已,仅此而已。

什么是格局?你不成功时别人会跟你讲格局,其实这个时候格局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当你成功后,你就是格局!

每一个想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关于智慧的智慧,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拆掉思维里面的墙,改变我们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听了一场成功学讲座,激动地神魂颠倒,回到家风一吹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因为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听课的时候温度上去,是气态;回到家后没有这个气氛了,就自动回归到了液态,成功者的态我们学会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还是不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

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

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

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

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多么简洁深刻的例子。

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败后遇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工作后的她还是很想读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今年考还是不考?不考吧,心里不甘心,考吧,万一考不上,又浪费很多时间。于是她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半年。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两个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1、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二分之一,那么坏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一,而完美的开始则什么都不是,因为完美的开始是永远不会开始的。

2、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是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这已经不是一个三顾茅庐的年代,今天的诸葛亮需要博客、微博和影响力。

3、那些希望通过换地方来找公平的人,就像泰坦尼克号上的落海者,他们从一个船舱,逃到另一个船舱,慢慢发现这个地方也在下沉。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4、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不同的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5、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6、恋爱有三种境界。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一段,然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偕老。最糟糕的方式莫过于这样:年轻的时候你遇见谁都想白头偕老,年老的时候,你还是看到谁都一见钟情。

7、幸福是一种能力。 如果你的身体营养不良,也许是因为你吃得不够好,但大部分时候,都是你的胃出了问题,你缺乏把食物转化为营养的能力。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的墙》读书笔记

老师的推荐,手机上读完了,不知道是不是完整的一本。感觉对自己工作规划清晰了一些。

开篇便讨论了房子问题,正如标题,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梦想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说烂了,但异常赞同这话。买房,就是放弃了各种可能,放弃了接触新的趣味,放弃一种生活方式。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便是提供一个安稳的房子。定居在某个小空间了,以后的生活就安稳了,也意味着不再有突破。相对于背负房债,每月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去提升自我,积累人脉,不得不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前提,回归自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足够的自我规划与执行力,不然,留下的钱也是扯谈没意义。终究是要切合实际地去想自己的路。很赞同高晓松那句,买了房了只剩下一个角落是我的,但没买房,可以走遍世界。也许对无数买不起房的人来说,也是个极好的自我防御。安稳与安全感,正是女人所需要的,让一个女人跟随过一种不安稳的生活也不实际。最现实的想法,还是独身一个人,能遇到可以理解的。也是极幸运了。我也奢望着有那么一个女人出现在我生命中。

培养自己一个人活得好的能力。对于自己,想想又有点无聊,自己生活其实不太有品味。衣服穿在身上也不在意,话说我也是快一年没买过衣服了。食好像也没要求,吃饱了就好,不是拉出来了就一样了嘛,像我这样狼吞虎咽的人,食什么似乎都一样。不同的是,有骨头的我会担心卡了喉咙。自我感觉还行,活得挺好,也有自己喜欢狂热的事物。只是别人看来就太寒酸了些。但我似乎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但再怎样,我还是会带上面具,演好某个角色,以获得有利的安全感。也许是有点“异类”,但也是个正常的人。也许不讨人喜欢,没人认同,但也不致人讨厌。

后面还有些关于成功学和星座上的正确解读,赞同,非一般的赞同,作者有逻辑更深层次地表达出来了。以前看到空间一些人转载的成功学或是星座的东西,都想说些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有力地论述。以后再看到有人转这些东西,我想,我会在评论里打上一句,推荐你看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相信以后你就不会去转这些东西了。

思维模式形成了这么久了,会比较难改变,但愿意去改变就是好事。只要接受了,思考了就是收获。

种种原因,还是没去成图书馆,在家玩得电脑游戏看下杂志过了。惰性有点大了,要不把电脑砸了吧?

最后,引用作者对成功的定义:成功,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很喜欢这话,成为自己的样子!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专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导语:《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有点像西方的同类著作,有逻辑、有证据,让人可信。下面来读一读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吧。

一、《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是我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很多男性朋友找我推荐书,第一反应会极力推荐这本书。从大学时的第一次阅读到如今,我仍就不知道古典是不是位很牛的人,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但并不妨碍我的阅读。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我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它强化了我内心的坚定,在我开始动摇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它让我相信,不断拆掉思维里的墙后,你想要的生活,就会真正的到来。

在第一章开篇文章里,古典提出了买房,卖梦想的房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实例加数据证明,无可辩驳的感觉。那时一无所有的我,深信不疑,酷酷的对所有人都说,以后挣到钱了,不会买房子,不会因为一套房子,葬送了自己的梦想,也不会因为有没有房子,去选择一个男人。毕业后,我做得最大的一次决定,便是存钱在去年按揭买了房子,它并没有葬送了我的梦想,相反,让我更加从容的一步一步向着梦想迈进了。原来,买房和毁掉梦想,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

不得不承认,我仍是个俗气的女人,摆脱不了房子带来的安全感,我能积极做的,便是通过努力给自己安全感。每个月的房贷并不轻松,但也没让自己活得很狼狈,依旧不断地给生活注入各种滋味。因面对供贷十年的事实,我便更加清醒的鞭策自己,必须要学习,持续地学习,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第一章里,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处理房奴、职业安全感的奴隶、爱奴,明白并深刻的实践,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2014年,支持了二十几个众筹小项目,希望尽绵薄之力,让那些追梦的人,在路上感到些许的温暖,不特别孤独,更加勇敢,更加坚定。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的在做,内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失去不会让我恐慌了,越来越多的得到不会让我觉得不配了。

第一次觉察到心智模式的重要,是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那之后,我陆续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参与身心灵的成长,扩展生命的宽度,观照自己的内心。素黑在《一个人不要怕》里说,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载多少担子,能包容多少爱恨。得不到爱可先将自己的爱付出与众人分享,回头看自己原来执着于什么,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诸多的执迷不悟,是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抱怨,想通了,世界也就越来越开阔了。当然,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这些年成功学大行其道,蛊惑了多少少年,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义无反顾的冲着跑着精力无限。我傻傻对他们说,成功学不能学,他们说我神经病,盲信书。是的,古典在第四章里写成功学不能学,而我相信,不是因为是他说的,而是我开始有了判断力。多傻,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吗?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怎么破。

技术性最强的,我认为是第五章,通过第五章的学习,让我能够迅速进入很多角色。章节里有一篇讲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含:职业访谈;给名人写信;混论坛;参加培训与学习;加入俱乐部;义务工作进入;成为客户;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得不说,很管用,我用了其中几种方法,上班三年多,还没有实际面试经验。很多朋友会说运气好,遇贵人,但我想说,你看不到的背后,是各种用心,各种努力。

大学有两年,我几乎每天给我尊重的某位前辈写邮件,谈自己的生活,后来前辈回复邮件,告诉我,任何时代成功的道理都一样,也都很简单.但实践都不一样,都很难!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是勤奋和专注,坚持一个适合并喜欢的方向走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功到自然成。你们这一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沉下气来多做实事,少做梦,多想付出少想回报,自然机缘多多。我相信他,我一直这么做,他说得很对,当我付出的越来越多,不再一心求回报的时候,机缘真的越来越多,而我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心始终怀着感恩。

第七章写幸福是一种转换力。古典认为,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弄丢了。《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曾在文章里说: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这些话语无不道出了真相,什么拖延症,什么焦虑症,之所以越来越被引起重视,或许正因为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痛苦,不快乐。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不快乐?我们是真的希望自己快乐吗?

还好,四年读一本书,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没有不快乐,没有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谢谢《拆掉思维里的墙》,谢谢古典。

二、《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在战隼的推荐下(他说这本书和《把时间当作朋友》一样,是国内最优秀的两本指导年轻人的书籍),在来回与库尔勒和成都的航班上,我读完了《拆掉思维里的墙》。感叹于新东方前有俞敏洪徐小平这样的英语及人生导师,后有李笑来古典这样的帮助年轻人寻找人生方向的老师。每每读到一本好书,都觉得相见恨晚。每每看到一位优秀的作者传达他的思想,都希望受到新的指导和鼓励。

Q:这本书谈了什么问题?

A:古典谈到我们都活在时代的轮下,会遭遇不公平或者加速奔跑的境遇,有时力不从心,有时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因为时代的车轮可以轻易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作尘土,且不偿命。中国的这四十年是西方几百年来走过的路,而且这轮子势必要越跑越快。我们要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好好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爱更多人。每一个微小正力量的加总,是可以改变车轮方向的,让它驶向更美好的世界。

Q: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A: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很吸引我,讲到如何面对恐惧。总体来说,年轻人有三大恐惧:没有房子恐惧、没有爱人恐惧、没有职业安全感恐惧。作者见招拆招,依次分析了我们的这种恐惧只是被一种奇怪的逻辑绑架的结果。比如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支持巴菲特先投资后买房,以强大的例证打破了没房子就没安全感的恐惧。

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比如,没有房子就结婚,我会感到恐惧。这件事情本身让我们恐惧了吗?显然没房子的时候你也住的好好的,也是有地方遮风避雨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恐惧?这个恐惧来自我们的社会性因子比较。我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房子才结婚的,我没有房子就结婚,岂不是证明我找了个不怎么样的男人。我过的不如别人。我接受不了自己结婚的时候,比别人差的事实,所以我也要套房子才能结婚。其实你不是为了没房子这件事情本身恐惧,你是害怕失去这件事情背后的价值,证明你嫁给了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男人或者这个男人家,这件事情会让你很没面子。所以你真正害怕的是没面子。看吧,就没面子这么一件小事,要跟安全感扯上这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真正面对恐惧的时候,要分析恐惧,直面恐惧的真正原因。因为恐惧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书中给出了6个提升安全感的tips:小范围地冒险;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过于关心父母,永不犯错的任务,养老般的工作);少看凄惨电影书籍,远离没有安全感的人,看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跟简单快乐的人相处;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做成功日志;直面恐惧,彻底反弹。从更高的层面谈安全感,安全感是给回来的,不是拿回来的。如果你准备从父母、老公、孩子那里获得安全感,那安全感是求不来的;但如果像刘丽一样用自己微薄的洗脚收入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儿童,那么安全感是可以给回来的。

而后,书中阐述了几个关于心智模式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乐趣,有趣的人和无趣的人有什么区别。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比如,心智模式的意义。

什么是乐趣?interesting的真正含义是你正在(ing)以最高级的状态完全(est)沉浸在(inter)一件事中。这种状态也叫心流(flow)。乐趣本身是不计结果的全情投入。有趣的人就是了解乐趣本身状态的人,他们的行事模式是冒险-投入-成功-收获或者冒险-投入-不成功-乐趣智慧。所以一个有趣的人,行事的关键是投入,而投入的关键是配置时间资源而后才是其他因素。每每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没有目标后知后觉地懒散地面对这个世界,最关键的原因是把时间投入到不需要投入的资源上。比如,无意义地看电视,跟bf生气等等。而无趣模式的行事模式是冒险-担忧被迫-成功-更大担忧或者冒险-担忧被迫-失败-恐惧。我高中时期的学习就是这个状态。哪怕是考了第一名,马上会感到更大的担忧,而且还会在周记中谈到自己并不会因为第一名而开心相反是更大的担忧。害怕失败比失败本身更让我担忧。如果真正失败了也就一了百了了。比如高考前,很担心失败。可是如果真失败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回头来看是一次惬意的经历。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一般意义上众人所谈到的成功是成功的狭义定义,就是正态分布里的峰值状态。这个峰值状态的面积是越成功越小的。也就是说我们追逐的成功,就是要成为那一小撮优越的人,成为比别人更有钱权名的人。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既然是小概率事件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这种一维的成功只会使追求它的大多数成为殉葬品。但换一种思维模式,将成功定义为更深层意义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价格),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宁静这些状态性的词语,那么我们心目中的成功应该是一个状态,而状态就是可以被接近而不可到达的。这种对成功的多维定义,可以使我们的目标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毕竟人生的长度有必要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目标选择。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不知众位是否有这样的同感:很多人看书,看完了走肾不走心,让君总结一番,又没办法概述出来,有些人看书,看的很慢,他觉得书里每一句话对自己都是宝典。还有些人看书就记住了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爱情。另一些人看书,且看且思考,因为他们懂得:读书虽易,人生不易。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没人能知道你以后的路是什么样,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了,就承担吧。上课的时候老跟学生们举例:电影《蜘蛛侠》里有句经典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自己选择,就自己负责吧。

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其实好些年前就听过这本书了,可谓声名远播,如雷贯耳。但一直无缘庐山。刚好有机会看,感觉思如泉涌、心中澎湃不已。顿悟人生,人类真是太伟大了,可以通过写作来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真是太棒了,人类文明进步也不过如此。

此书,关于职业规划,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未来。虽然铺垫很多,也很有看的必要。古典老师想说明些许道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整个大脑系统会自动屏蔽掉。所以我们会掉入自己或者环境构建的围墙里边。如果不能打破围墙走出来,那么我的人生也许就少了很多精彩。

书里告诉我们不要盲从,二八法则在这个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比尔盖茨能成功,不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有母亲和IBM高层的关系以及显赫的财力支持;巴菲特能成功,也离不开父母背景的支持;李嘉诚能成功,也是因为舅舅能在1950年借给他43万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试想一下,1950年的43万什么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事,雄厚的财力,强大的人脉网络。那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去定计划,做事情。人生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当路途中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想想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任何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人生也需要一个个不太长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去制定,每当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对自己自信最大的加持。

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有另一种启发,让我会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去发现世界,去思考问题。

在换新工作之后,我很高兴,因为发现自己对自我不断有新的探索和体会,或许这也是进步吧。渐渐的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节奏了,不再为其他人而活着了,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聊天、帮他们解答疑惑、和同事们结伴旅行、自己看看书、踢踢球打打球、学习一直想学的音乐、练练书法等等。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喜欢现在的自己。以前不明白何谓工作?何谓事业?我想现在这种工作的状态大约是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吧。

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亦有阳光。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毕竟是美好的,只要你愿意,全都会为你让路。

读《拆掉思维的墙》有感1000字


读《拆掉思维的墙》有感1000字

不知众位是否有这样的同感:很多人看书,看完了走肾不走心,让君总结一番,又没办法概述出来,有些人看书,看的很慢,他觉得书里每一句话对自己都是宝典。还有些人看书就记住了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爱情。另一些人看书,且看且思考,因为他们懂得:读书虽易,人生不易。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没人能知道你以后的路是什么样,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了,就承担吧。上课的时候老跟学生们举例:电影《蜘蛛侠》里有句经典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自己选择,就自己负责吧。

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其实好些年前就听过这本书了,可谓声名远播,如雷贯耳。但一直无缘庐山。刚好有机会看,感觉思如泉涌、心中澎湃不已。顿悟人生,人类真是太伟大了,可以通过写作来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真是太棒了,人类文明进步也不过如此。

此书,关于职业规划,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未来。虽然铺垫很多,也很有看的必要。古典老师想说明些许道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整个大脑系统会自动屏蔽掉。所以我们会掉入自己或者环境构建的围墙里边。如果不能打破围墙走出来,那么我的人生也许就少了很多精彩。

书里告诉我们不要盲从,二八法则在这个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比尔盖茨能成功,不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有母亲和IBM高层的关系以及显赫的财力支持;巴菲特能成功,也离不开父母背景的支持;李嘉诚能成功,也是因为舅舅能在1950年借给他43万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试想一下,1950年的43万什么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事,雄厚的财力,强大的人脉网络。那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去定计划,做事情。人生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当路途中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想想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任何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人生也需要一个个不太长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去制定,每当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对自己自信最大的加持。

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有另一种启发,让我会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去发现世界,去思考问题。

在换新工作之后,我很高兴,因为发现自己对自我不断有新的探索和体会,或许这也是进步吧。渐渐的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节奏了,不再为其他人而活着了,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聊天、帮他们解答疑惑、和同事们结伴旅行、自己看看书、踢踢球打打球、学习一直想学的音乐、练练书法等等。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喜欢现在的自己。以前不明白何谓工作?何谓事业?我想现在这种工作的状态大约是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吧。

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亦有阳光。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毕竟是美好的,只要你愿意,全都会为你让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自从来到广西,无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来人员都在吵嚷着买房,中国人有种固念,没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贷买了房省吃俭用的用半生来还。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背负一个房子?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20年的梦想,尽量抽象;10年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是有种不以为然,总会认为那仅是个理想状态,我怎么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尝试。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作者:张利书

古典《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导语: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或者这就是哲学上说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吧,对于职业规划,这或许是我体会很深的一件事。下面勤欣赏关于《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一、《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朋友说,每天6点半下班回家8点吃份饺子,这样的生活你为什么还在坚持呢?而且你似乎活的还很坚定。

我心里想说,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是安全感的奴隶。害怕去尝试,因为害怕尝试之后的失败,于是失去了尝试带来的任何喜悦和满足。失败带给自我的否定让我觉得想要钻进地缝里去,好不让别人看见。

可是,我不快乐。

我失去所有新鲜的青春和美妙的体验,我失去所有成功的满足和羡慕的赞美,我更失去自我的成长和生命的历练。我觉得我没有动力再继续努力下去了,因为毫无意义。我就是个彻底的没有勇气的理想主义者。

在自我否定N多次之后,我找到古典老师。他带来的不只是教你用安全感换梦想,不只是教你用独特的方法去了解行业规则,不只是教你用我爽他不爽的方法对抗父母的反对,他教给我的是思维和内心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支持着我为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

是的,安全感是你在挑战自我的道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好像现在的我,常常发现钱包里只有几十块了,但是我还有大半个月才有收入,该怎么办?!你不会死的,放心,这是虚幻的安全感,他曾经吞没了你对于想要追求的生活的所有激情和努力,难道你还想要被这样的虚幻的感觉所控制吗。这就是我能一路走下来的坚定和平和,因为我知道,我不会死的,我有很多东西。

如果你有你想要的生活,可是你还活在自我的害怕当中,那你首先该要去解决的就是破除那种虚幻的安全感,因为这会剥夺你的梦想!古典老师正好教会我这样一种方法和心态。

二、《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道破了很多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其中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让我颇为感慨。

等待,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可是有时候人们却陷入了期待完美的怪圈。仔细看看,我们身边这种怪圈比比皆是。

比如,我亲爱的妈和下楼舞蹈这件事。我家楼下每天傍晚有一群老太太跳舞,我妈每次听到音乐都很羡慕地说她也想去。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啊?她每次的答案都是那几句,没做完家务啊,上班很忙下班来不及啊,后来我发现,即便是很清闲的周末,她也不会去,她会说还没学会跳,没法去啊。我很奇怪,如果不去,怎么能学会呢?如果再建议她,家务可以放下,先去跳舞,她就会开始推到,说到很远,比如,你还在上学啊,我得工作,回家还得照顾家啊,等你毕业了,我就清闲了,就可以去了。等我工作了,借口又变成你还得结婚,结婚还得用钱等等之类的。下楼跳舞这件十分钟的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好像一定要我结了婚,估计到时候又改成生了娃,娃长大了,她每天很清闲,闲的一点事没有,而且她舞技非常好,才可能实现。我知道,即便那样,还是会有新的借口出现。

再比如,我的同事mm说她非常羡慕自己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去了两个她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一个是普吉岛一个是马尔代夫。我知道以mm的经济条件,去这两个地方旅游不是问题。我问她,现在这两个地方旅游都很方便,你可以随时去啊。她说,不想跟团,没有伴儿。我说,你有没有试过找旅友,她说希望跟很熟悉亲密的人去。我又问她,你有没有问过身边的朋友,她沮丧的说,希望和一个特别会摄影的人去,这样就可以拍很美的照片。于是她的马尔代夫之行的难点变成了,首先得出现一个很亲密、会照相、正好想去马尔代夫的人,而这个人又愿意和她一起去!这个人迟迟不出现,她的马尔代夫之行期望了n年

当然还有我自己的种种类似问题,此处省略。

如果把这些事情剖析开了,都觉得很好笑,可是我们多少人是在等待完美中,给自己编制了种种理由和借口,等待未来,等待一个无菌世界,一切都按照我们的构想,非常完美的发生,而现在的每一天只是坐在原地,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喜欢《《拆掉思维里面的墙》阅读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的玩与学里面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