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抽屉上的新锁有感

读抽屉上的新锁有感

读《新四军是党的初心的模范践行者》有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或许"读《新四军是党的初心的模范践行者》有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新四军是党的初心的模范践行者》有感

《铁军》2018-6期刊登了《新四军是党的初心的模范践行者》的文章,我读后感受颇深,红色传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新时期激励我们奋发前行的不竭力量之源。通过学习,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革命传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指引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也是支撑我们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同日伪军和土匪作顽强的斗争,保障人民安定的环境,靠的不正是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吗?作为新时代的社区干部,我们唯有从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牢记老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发扬老区精神,才能把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也才能在革命传统的教育和洗礼中不断成长,切实扎牢自己信仰的根基。

二、学习革命传统,践行服务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生命线。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对敌斗争的艰苦环境中,总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帮助群众抗治黑热病、修筑捍海大堤,关心群众疾苦,解决他们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的社区工作人员,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辖区内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说的那样,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在社区工作的一年多来,我更是从内心理解了这段话的意义所在。在社区里,民政是我的主要分工工作,民政就是老百姓的政治,就是百姓每天要过的生活。百姓能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就要求我们民政工作者把慈善、社会福利、救助、残联、双拥、减灾救灾、社区建设、专项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好。这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民生,看上去似乎都是琐碎的小事,但都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是大事,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成效都要以老百姓的获得感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今年的低保工作中有一件事情让我比较有收获,我辖区内有一户残疾家庭,残疾人是精神二级残,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他的丈夫在一家单位食堂打临工,收入较低,女儿上高中,家庭负担很重,针对他家的这个情况,我准备帮他申请低保,但是收集了相关手续后,发现他的家庭人均收入仅高于低保标准10元,是不符合低保政策的,后来我多次去民政科了解有无其他政策,最后以靠家庭供养无法单独立户成年无业重残人员低保的政策帮他成功申请了低保。谢谢你,祝你幸福,虽然只是一句质朴的感谢短信,但是让我切切实实得感受到了该家庭的获得感。

在前期参加的走帮服活动中,通过挨家挨户的入户走访,我也明白了:政府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对于群众说的话都应该牢记在心,及时帮助向上反映问题。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我们的工作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把好事做好了,拉近我们与群众的距离,我们在工作中的思考和决策才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聚人气。

三、弘扬老区精神,牢记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新四军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重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正是新四军一心为人民,所以人民群众们才会心甘情愿得把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他们用自己对共产党的无限信赖支持了革命,今天,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老区人民,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老区人民发展产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要把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落到老区人民身上,让老区人民和我们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作为新时代的社区干部,我们不仅要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而且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不待时日、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高,为自己的岗位增添一抹炫丽的光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新四军浴血奋战》有感范文


读了《新四军浴血奋战》一文,我怦然心跳,一种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心灵震憾荡涤心胸。这篇文章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坚守南方革命阵地,新四军奋勇杀敌的事迹。

文中的“连长牺牲了,排长顶上去,排长倒下了,班长去代替”。这一句话对我很有触动。战士们难道不怕牺牲吗?不怕,铁骨铮铮的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革命,为了革命后代的幸福,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战士们不怕牺牲,愿以抛头颅、洒热血来换取人民的利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革命烈士们前仆后继,为祖国捐躯换来的,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怎么会对得起死去的新四军们呢?所以我们要刻苦学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慰新四军们的在天之灵。《新四军浴血奋战》一文中,还有这么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日军冲上来,战士们就同敌人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和石头砸,负了伤的战士没有武器就用牙咬敌人".这些战士们用顽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员是千锤百炼用钢铁打成的,是永远杀不完的!是决不会向侵略者屈膝下跪的!伟大的新四军用不怕牺牲的精神谱写了革命史诗上的光辉篇章!战士们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闪耀着崇高伟大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学习新四军战士的精神,认真学习,积极修练,为中国人民作出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我们要更加勇敢,更加坚韧不拔地向前冲,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打退堂鼓,而是要象新四军战士一样,敢于拼搏,把困难打倒.

新四军烈士们虽然倒下了,而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深深插进了亿万人民的心中!作为新中国的后代,为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更多的本领,为中国人民造福,才无愧于倒下的烈士们.

读《新四军爷爷奶奶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70年前,一位革命烈士——袁国平在战争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但他的英雄壮举深刻地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故事是这样的:1941年1月14日,袁国平身负重伤。后来被战士们发现了,但他说:“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了!”可战士们不听,坚决要将他抬走。后来,因为袁国平害怕战士们会因为自己频频伤亡。就悄悄地扣动了扳机,对准自己开了致命的一枪。接着,战士们把他安葬在一个老木匠祖父的坟地里。以后战士们被敌人包围了,耳边就会想起:“如果我们有100颗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子弹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绝不当俘虏。”这是袁国平在大家面前教育战士们的。读了这篇故事,我十分感动,因为他为了不拖累战士们,向自己开了一枪,这种行为和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而且他还说,绝不当俘虏,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他的绝心,看出他是个有骨气、勇敢的中国人!我们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条件样样不如我们,但他们有一颗报国的心,那颗心是多么滚烫,正是这颗心照亮了中国的未来。而我们了?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还不好好的学习,实在不应该。别说走山路,吃干粮,喝泉水。就是让我们在草屋里、草丛里休息一会儿,也一会抱怨这个,一会抱怨那个。袁国平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死是光荣的,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读了这篇故事,我有许多感受。但是我觉得现在应该好好学习,不让革命先烈们的鲜血白流!

参观新四军指挥部纪念馆有感


参观新四军指挥部纪念馆有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远离了纷飞的战火和血腥的杀戮,也不再有世袭和血统的束缚,我们拥有无限的机遇和可能,也倍加珍惜革命先烈们用献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在建党96周年之际,我单位第一党支部和离退休党支部共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重温革命年代的激荡历史,在面临各种诱惑的今朝,提高了党性认识,坚定了当初的理想信念。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座落于溧阳水西村的光裕堂,这里原是新四军一支队、江南指挥部的司令部,纪念馆门口的石壁上刻着王必成将军的题词:“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一语道破新四军水西指挥部的关键历史地位。我们众人下车后,先是进入碑廊,欣赏将军们的题字,品悟开国元勋们的治军韬略。穿过长廊之后来到将帅馆,这里陈列了陈毅、粟裕等新四军将帅的生平业绩,墙角倚着战士们用过的步枪,木桌上摆着古朴的煤油灯,俭朴的会议室仿佛诉说着当年的军事决策。我们接着到纪念馆参观,纪念馆的外形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很有艺术感,随行的讲解员告诉我们纪念馆远观是n4a这个符号,这座建筑已在美国的《建筑实录》上发表,这听起来让我们自豪不已。该馆的布展还借助声、光、电多媒体手段,运用模拟场景、主题沙盘等形象逼真地再现新四军英勇斗争的事迹和场面。我们一一进行了参观,同行的老同志们感叹岁月无情,纷纷讲述他们经历的革命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仿佛在我们面前再现,新四军的革命精神也深深刻在我心里。最后,我们单位的职工们齐聚一楼大厅,在党旗下重新宣读入党誓词,为当天的参观画上完美的句号。

回想不久前,我重读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又一次体会到中纪委王岐山书记的苦心,旧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统治者的腐败,只是在旧制度末期的时代条件下,这种腐败没有带来经济的凋敝,相反却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然而也正是这种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历史是一面镜子,留给后人的既有经验,又有教训,我们年轻一代要牢记党的宗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读《行者》有感


读《行者》有感(一):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大鹏

七月初,"六小龄童"章金莱老师携带他的自传来到了广州。签售会现场人潮涌涌,非常火爆,皆为一睹章老师真容而来。由于诸多原因,事后方知章老师驾临广州,错过了这次机会,甚是懊悔。一个月后逛购书中心,章老师的踪迹早已弥散,但有幸读得章老师的自传《行者》,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章氏家族从章金莱老师的曾祖父"活猴章"算起,到祖父"赛活猴",到伯父七龄童、父亲六龄童,再到六小龄童章金莱老师这一辈,可以说章氏家族四代人都致力于猴戏艺术,致力于传统猴戏的传承和发展。章金莱老师现在的艺术成就和他的家族积累、家族使命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以及家族的熏陶,美猴王的故事促成了他对猴戏艺术的热爱,他的那颗初心是能和所有人分享美猴王的故事,让人人都知道美猴王,让猴戏艺术走向大江南北、发扬光大。当然,二哥"小六龄童"的离世,是促使他走向这条"西经之路"的重要因素。

二哥章金星在病床前对他说:"当你成为美猴王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我了。"

正如所有热爱戏剧艺术的学子一样,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戏剧表演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从小开始练起,猴戏艺术亦是如此。章金莱老师从小便非常刻苦,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两小时的基本功,然后上学。即使是后来闹文革,只要有空隙,章老师都不放过练功的机会,父亲章宗义也总是会寻找时机亲自教导。扎实的基本功,让章老师初步具备了成为"美猴王"的实力。

章老师的实力,给他带来了机会。

由于外国导演拍摄中国名著,将中国传统名著改得一塌糊涂,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造成消极影响,于是导演杨洁女士决定要拍摄一部真真正正属于中华文化并且能够正面传播传统文化的大型神话电视剧——《西游记》。在这部经典当中,最重要的角色便是美猴王孙悟空。在当时猴戏艺术界大名鼎鼎的美猴王莫过于北派李万春和南派章宗义两位,当杨洁导演找到章宗义的时候,章宗义已经快60岁了,身体各项机能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旺盛,于是章宗义向导演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章金莱。机会到来,章金莱老师把握住了。章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向杨导演绎了他的猴戏功底,几个月后获得好消息,赶往北京。

然而,他遇到了此前从未遇到的瓶颈。他此前所练就的功底,主要是以舞台戏剧表演为主,然后电视与戏剧不一样,它要求演员要有镜头感,对语言、动作、眼神、情感的细腻度要求更高。试拍《乌鸡国除妖》,他的表演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和质疑:猴王不像猴王,缺乏"神"的感觉,霸气不足;由于高度近视加上散光,眼睛无神,在镜头面前尤其明显;招式动作灵活但语言、情感不过关等等。难道他就这样放弃了么?他就这样气馁,然后收拾包袱回家了么?

答案是没有。他非常坚定地继续前行!

为了更好地演绎"孙悟空"的角色,他大量收集关于西游记、关于美猴王的资料,潜心研究;同时,剧组每到一个地方拍摄,他都会寻机拜访当地有名的艺术家,虚心求教。其中北派猴王李万春先生当时给了章金莱老师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为了能把孙悟空身上的"猴、人、神"三种元素更好的体现出来,他把猴子带在身边,不断与猴子互动,揣摩它的每个细微的动作,并融入到表演当中;同时,通过看日出、高速移动的乒乓球、飘动的蜡烛烟儿、注视拍戏现场的强光灯等诸多方法,他克服了近视散光的弱点,练就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除此之外,在拍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终通过努力都一一化解。

1986年,随着《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万人空巷!章金莱老师成功了!"六小龄童"从此被全国观众所铭记!

那天傍晚,我还没吃晚饭。当翻开这本书后,越读越不能罢休,越读越无法脱手,连晚饭都忘记吃了,就坐在小角落里,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当翻到最后几页时,忽觉书快看完,心头不禁慌张;读毕、合书、放下,心中一股惆怅……

待到走出门口,看到门前的这条路,脑海里突然迸出几个字:

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读《行者》有感(二)

慕白:一个在诗里辗转反侧的人

干亚群

春节前,文成土著诗人慕白嘱我给他的新作《行者》写一篇评论。我一听,顿时诚惶诚恐。表明自己不懂诗,这个春节我还想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呢。

慕白在微信上打出几行字,然后又打出几行字,希望我听从他的安排。我心一软,应允了下来。事后我一直在想,我居然答应给慕白老师写诗评,这胆子也太大了。我一惊,心里后悔了。

我与慕白认识于五年前在乐清的一次采风。第一眼看到时,我还以为他是陪同我们采风的一位村长。他理了一个板寸头,脸黑黑的。他的话不多,声音也不太响亮。但拍集体照的时候,他比谁都积极,还特别喜欢站在中间。后来,我整理照片时,发现慕白没有一张是正儿八经的,如果目光正确了,他的手却搁在半空中的,似乎在跟照片外的美女打招呼。如果表情到位了,背毫不客气地驼在那儿。

采风快结束时,我才知道他是一位诗人。原谅我没有慧眼、法眼,让一个叫慕白的诗人空陪了我几天,一直当他是酒风比作风更扎实、拍胸脯比说话更周全的村干部。我客气地称他慕白老师,并约他替我在编的内刊约稿。很快,他给我寄来一组诗稿――《一个人的半个村庄》。我一看题目,不禁一乐。那时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正铺天盖地似的推介中。我一行一行读下去时,刚才的一乐有些难为情起来。他的诗跟他的人(外貌)是不相称的。他的形象有些匪气,而他的诗是如此的清新、质朴,如山风徐徐吹来,让人既解乏,又惬意。尤其写他父亲的诗,用冷静笃实的笔触,把父亲及众多农村父辈的一生像素描一样,次第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他们的一辈子来与不来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创造出我们。他们用卑微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生活,用最恭敬的态度,出卖自己的力气。他们也许有抱怨,抱怨自己没能给子女带来更多的幸福;他们也许有痛苦,自责对家庭没有创造更多的财富。但他们在苦难中学会了忍耐,在命运的流水线上保持敬畏。慕白替我们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说不出口的话。我们亏欠父亲很多,忽略对他的关心。当我们学会反省时,我们已经来不及弥补。

我想,慕白走的路跟我差不多。对七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孩子来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我记得当时母亲跟我说过,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全靠你自己的读书。我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做农活,深知做农活的不易。于是,我为穿皮鞋才发奋读书,至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那压根想也没想过,但肯定在口头上说过。我不知道慕白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是什么心情,我反正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从此可以洗脚进城,不再重复父母的生活。事实上,人生是一个不住的出走又不停回来的过程。对我们农家子弟来说,年轻时想着法子离开自己的村庄,在外面混出了年纪与阅历后,却又想着法子一次次走近自己的村庄。只是我们的村庄也年老了,只盛满了回忆。如慕白在《包山底的小溪不见了》中写到:

岸边,有人在柿子里点灯/有人在鸟鸣中加入一声叹息/白狗在舔锄头的利刃/但它一点也不感到疼痛/好像贫穷的乡村生活一点也不沉重/父亲使劲掐灭了旱烟/扔到小溪里,我回头看/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不知什么时候/小溪干了,大地的眼眶也干了/那个洗菜的盆不见了,妈妈也不见了/就像一滴水变成了水汽,一切都蒸发了

诗里的情景像画面一样横搁在我的心头。这何尝不是我的家乡,又何尝不是我的心情。尽管在外面混出一些虚名,村里人也以你为荣,其实自己心里明白那些虚名根本不及家乡菜园里的一株白菜。像这样的诗在慕白那儿非常多,这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我是爱你的一个傻子,包山底》、《我把故乡弄丢了》、《农民的儿子想说话》。他似乎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我们在村里人眼里认为是城里人,而城里人视为乡下人的地方栖身着,为五斗米出租着自己的日子。我们有些生活习惯改了,而有些还坚守着,其实想改也改不了。我们骨子里还是农民一个,直来直去的说话,端着大碗吃饭,还有一笑就张大嘴巴,这些都是我们携带的基因。我想,这点慕白已经替我们同时代的人说出来了。如在《一生都走不出你的河流》中写到:带着纯净的品质 贴近大地/乡音是一种永远的河流/飞云江,只有你才知道/我走出家门是左脚开始,还是右脚

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到了年近不惑的时候,有些确实不惑了,有些反而更惑了。那些疑似不惑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清除,像父亲耕地,一垄垄地翻过去,上面的杂草全部被翻身的泥土压在下面。倒是余下来的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踱进梦里,似乎叮嘱自己还欠下一些东西。于是一有空闲,带着家人往乡下跑。在那儿吃着自己老人种的菜,踩着还留有自己脚印的泥土,跟左邻右舍拉着家长里短,这一刻会让自己感到惬意,获得愉悦。我们内心都很明白,留下童年的地方才是我们精神的营养地。他在《自画像》、《悯农》等诗篇中,反复低吟自己身上所携带的草根,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也提醒我们:农民的儿子/从王国侧到慕白/我就荷不动锄头了/我的手茧早已隐蔽 脱落/我抛弃了所有的农俱/我四肢不勤 我弯不下腰/我认不全五谷/我甚至已经想像不出/什么季节应该插秧/什么季节可以收麦/我忘记一粒种子出芽的疼痛/我视而不见禾苗干渴的无助/我的鼻子拒绝农家肥的气味

读到这儿,我内心注满了深深的羞愧。跟慕白一样,虽然我们为自己的村庄吟唱,为自己的乡村抒写,甚至用别致的语句和精致的语言替自己的出生地立碑,但二十多年的混居,已经让我们对自己的土地有了距离。假如,我们再次回到乡村,我想,我们再也没有能力热爱那片土地,因为,我们身上已经不习惯流汗了。我们也生不出力气去伺弄稼禾。

慕白的诗,我还喜欢他前面的一部分。诗里渗透着滚烫的人文气质,用他慕白式的叙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山水的热爱。久居城市的人很难感知环境的恶劣,停水、停电几乎不会发生。热了,冷了,皆有空调。而在乡村能更为直接地感知生态的变化。河流是村里人所依靠的生活用水,土地是农民立身的命脉,看天吃饭是乡村经济的关键词。所以,从农村出来的人身上的"土气"很重。我们村有个说法,一个人健不健康,要看他的"土气"厚不厚。这"土气"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的免疫力。毫无疑问,我们的"土气"正在淡下去。慕白在他的诗里对远离的鸟鸣、消失的炊烟、渐渐稀少的蛙鸣有着切心切肺的痛感,在那样的诗里,找不到他的一本正经的笑,看不到他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而是一位包含沧桑的深思,在繁花如梦的世界里如木鱼般地敲打。只是,听到的人听到了,听不到的永远听不到。

有一个故事我得告诉慕白。那天,我把你的诗稿带到老家,正在认真地拜读。隔壁邻居过来串门。他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读诗。他自然不知道诗是什么,而我也没有办法对他进行诗的启蒙。他用粗短的手指把我刚才翻过去的纸再翻过来,然后,一脸庄重地说:"一张纸上只写这么几个字,多浪费。就像一块地里只种了几行菜。这不是败家嘛。"我没办法进行跟他解释,只好说:"诗这得这样写,就像你种菜时得一个孔种一株,道理一样。"他还是疑惑,但不吭声了,从我手里抽了几张,开始阅读起来。后来,他看到慕白写自己的几首诗,觉得很兴奋,问了我几个问题。他说,这个人既叫慕白,又叫王国侧,到底叫什么?我说,慕白是他的笔名,自己后来取的,王国侧是真名,他父母取的。他说,啥叫笔名?我说,笔名是写诗时用的。他嘴里啧啧几声,不知道是赞扬,还是批评。他又问,为啥叫慕白,这小子人长得很黑吗?我说,黑是黑了点,但程度不是很严重。据说,此人年轻时喜欢过一个姓白的姑娘。他咧嘴笑了,说,这小子还是个情种嘛。这词他是琢磨了很久后才小心翼翼地捧出来。他估计把情种跟衷情混淆了。他问我的时候,眼睛一直没有离开慕白的诗,可能他觉得诗很难吧。结果,他离开时要了几首诗,准备也想去写诗。慕白,你把一个农民给废了。对了,他也叫王国侧。只是,目前他还没有笔名。

干亚群,女,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作品发表于《散文》、《散文百家》、《黄河文学》、《青海湖》等,多次被《散文选刊》、《美文》、《读者》等杂志所选,多篇散文选入各种版本的散文年选。现已出版散文集《日子的灯花》、《给燕子留个门》、《梯子的眼睛》等。现供职于浙江省余姚市文联

践行 ——读《财富自由之路》有感


践行
——读《财富自由之路》有感
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更多的是在思想上改变自己。真正践行的,这是第一本。理由有二:一李笑来写的太有说服力了;二李笑来的方法真的很简单。所以今天要好好记笔记,因为未来几年准备确如《财富自由之路》所说的去做。

一、观念。心平气和地认定理财的资金可以被判“无期徒刑”。
二、GAFATA 是互联网世界的垄断巨头。包涵以下公司: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Tencent\Alibaba.
三、挑股票这件事一定要自己做,不要找别人推荐。投资依据必须仅靠自己的深入思考而得。
四、刚开始先虚拟投资。具体方法如下:创建Excel表格,设想用1元买了选中的几只股票,每个月月底更新一下股票价格(这个月的其它时间绝对不要去看这个数据),算出1元的涨跌幅,至少持续一年。
五、定期等额购买可有效规避风险 。
完事儿。

我自己看着都难以相信这么简单。这和连岳长期持有阿里巴巴、腾讯、茅台的股票如出一辙。本质上是相信这个公司的长期发展,相信中国经济的上行趋势。而且李笑来还真不是什么大牛,他做投资的时间还很短,这些策略全是对投资小白讲的。可他用这本书成功的说服了我,会再试试看。

“再”是因为多年前有过尝试,却掉进了李笑来书中所写的好多的坑。现在我想在不影响家庭整体财况下,把自己的财商变的更好,弥补过往的错误。当然,这得承担一定风险,毕竟把钱放在支付宝和微信里踏实多了。但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部分安全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的,所以我会尝试起来。

其实这本书更多的是阐述思维方法。比如写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不向别人抱怨是基于自己的能力与坚韧:能解决的去解决是能力;不能解决的去承受是坚韧。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知识点“乌比冈湖效应”,就是几乎每个人都自认为高于平均水准。原因是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好在现今互联网连接了世界,我们能更好的判断自己的水平,尽量避免夜郎自大。

最后写几句题外话。写读书笔记整三年了,我越来越相信我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这半年挑的书还算对路,其实“挑书”和“挑股票”还有生活中的其它抉择都是一回事,基于目标不断尝试、寻找,而且一定要自己做。毕竟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生活也会认真的对待你。

平安小果果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新四军是党的初心的模范践行者》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抽屉上的新锁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