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野草集读后感

野草集读后感

《思耕集》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思耕集》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思耕集》读后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习惯吐故纳新,总结过去并展望新的一年。自从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以北京邮电大学杨学成教授的《思耕集》为主,其他的互联网书籍和文章为辅,回首过去一年中国互联网的大事小情,并从中琢磨出一些规律性的思考,便成为我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是我的精神春晚。

2018年的互联网行业有点儿象李峤诗里写的,既有能开二月花的喜悦,又有解落三秋叶的悲凉;既有入竹万竿斜的风景,也有过江千尺浪的凶险。在纷纷扰扰中,我自己是按照以下的规律线来理清思路的:互联网大时代下三浪叠加的背景 - 各家企业不断升维或变道 - 最终形成自己的竹林生态 - 形成生态后便开始数据剥削 - 区块链也许是解决数据剥削的最好方案。

A

三浪叠加

在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的《智能商业》一书中提出了三浪叠加的概念。什么是三浪叠加呢?书中还零售为例,传统零售为1.0,国美苏宁为2.0,淘宝京东为3.0。把时间刻度调到2008年,当时传统零售发展也还好,国美、苏宁的2.0模式如日中天,淘宝开启新的3.0模式每年业绩翻倍,这个时间点对于零售来说就是典型的三浪叠加。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互联网产业吧:

互联网1.0时代,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为起始,以谷歌的崛起为高潮,这个时代重构了传统广告业。雅虎们告诉我们互联网门户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服务并依靠广告赚钱了;谷歌们在解决了在海量门户网站信息中检索的痛点的同时,对网络广告进行了算法化改造。时至今日,这仍然是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盈利之道。

在经历了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大衰退之后,互联网很快开启了以重构内容产业的2.0时代的序幕。这个时代,大家不再是单向的看网页内容了,具备交互能力的互联网内容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RSS、博客、视频、播客、图片分享等成为主流,并与社交一道,构建起了会员订阅+广告的收费模式。

移动互联网把我们带到了3.0时代。之前的pC互联网解决了时间和空间必须统一的问题,比如过去逛百货大楼买东西,买家和卖家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完成交易,而在互联网上,商家和消费者很容易的就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易。而移动互联网较之pC互联网,最大的进步在于解决了空间和身份的问题,因为移动设备可以准确定位,另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身份证明。因为时间、空间、身份这三大维度的加入,移动互联网掀起了本地生活服务业在线化的浪潮,几乎所有的消费级服务业全部被整合到了手机平台上。自此,线上与线下已经完全融合了。

在三浪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做战略选择,很多时候会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从这个逻辑出发,就不难理解2018年今日头条为什么重拳布局抖音了。本质上,今日头条还是依靠大数据算法进行新闻分发的web1.0。没有完整账号体系保驾护航的今日头条,在流量海洋里,就像是一艘没有罗盘的帆船。而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具备了2.0时代的内容交互的特点,更是天然具有账号体系的功能,从而让今日头条完成升级,并最终构建起覆盖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的融媒体生态。

B

升维与变道

在三浪叠加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企业们该何去何从呢?杨教授给出了两个答案:升维和变道。

微信就是一个典型的升维的例子。一开始微信只是解决了熟人社交的一个痛点:不花钱的短信;后来升维为朋友圈,从而聚集了大量的C端及粘性;有了C端的基础,微信继续升维,引入各种B端企业,比如:微信游戏、微信支付,成为平台,开始变现;之后,继续升维,引入平台,如:点评、京东,从而成功的成为平台的平台,终于形成自己的生态,铸就王者。而变道的典型例子是滴滴,滴滴从解决打车难入手,将网约出租车做到极致,之后就不断变道,将网约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专车,让神州专车感到难受;复制到代驾,让e代驾几乎无路可走。

从这个逻辑出发,也许可以解释2018年为什么一方面BAT纷纷跟随微信布局小程序,另一方面年中时有质疑者认为腾讯没有梦想,媒体上随处可见《企鹅不会飞》的声音。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上线。2018年8月,小程序总量已经达到100万,吸引了超过100万家开发者和超过5000个第三方开发平台,累计用户已经超过6亿。2018年支付宝加大了小程序的力度,7月4日百度也宣布小程序正式上线。小程序诞生于中国互联网残酷的生存环境,是中国互联网丛林中的一个新物种。互联网商业,早期是浏览器商业的天下,由于缺乏时间、空间、身份三大维度的支撑,浏览器商业最终只能是信息服务业或数字内容产业。而苹果引领的移动互联网,放弃了浏览器逻辑,转而力挺App逻辑,本地生活服务业得以完成数字化改造。时至今日,App逻辑也显得笨重了,最主要的障碍是版本的跨平台部署(安卓和IOS),一颗种子必须发出两瓣芽儿。小程序的破解方法可谓禅意十足,实现了跨平台生存。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非常容易上手,属于傻瓜级开发,无需跨平台运营;对于用户来讲,小程序无需下载、不用安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种做法将会强力破坏苹果建立起来的App逻辑,将互联网商业推向基于轻浏览器的螺旋式升维进化。往后再想十年,因为召唤小程序并不需要手机这么庞大的计算能力,在物联网到来的时代,手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弱,只需要一个很小的计算切口,小程序就可以翩然而至,不用手机也能扫码、不用手机也能计步、不用手机也可以购物、不用手机也可以娱乐作为标准化的数据容器,小程序的真正使命也许是重塑终端。这样的升维,已经到达我今天视线的最远处了。

腾讯在升维上已经臻于极致,为何年中网上一片喧嚣质疑腾讯没有梦想,正在沦为投资公司呢?按照升维和变道的逻辑,也许可以从升维有余,变道不足进行解释。腾讯系从本质上属于流量外溢型生态,侧重流量输出和流量变现,通俗一点讲,就是做互联网的水和电;而阿里系更加注重流量输入型生态,收购和整合的板块一定要自带流量。不能自带流量的平台,加入腾讯系就相当于向腾讯投诚;而自带流量的业务,即便加入阿里巴巴,也不需要太在意马爸爸的脸色。因此,在腾讯流量豢养下的业态,狼性会稍显不足;而阿里的流量散养下,你没有必要向马云称臣,但必须要能自力更生。腾讯也许可以反思的是如何在变道的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C

竹林理论

升维和变道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链条的顶端就是生态。除了自力更生之外,通过并购和整合,是互联网巨头们打造生态最为有效的一条道路。京东、滴滴、唯品会、美团点评扑向腾讯系;阿里布局高德、优酷土豆、新浪微博;雷军带领小米从手机跃迁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打造生机勃勃的小米生态链莫不如是。杨教授将之称为竹林理论:竹茎各自生长,竹根紧密缠绕,孤竹不成活。

从这个理论出发,可以尝试着理解2018年阿里并购饿了么这样的大手笔背后的逻辑了。作为魔都硕果仅存的互联网硕果,饿了么被阿里巴巴以95亿美金收购,基本上宣告了上海在互联网领域的全军覆没,同时,也标识着阿里重拳布局外卖,进一步升维移动互联网的全生态。外卖是个非常独特的互联网业务场景:第一,外卖依靠线上线下联动,是个重运营的场景;第二,外卖是个高频业务,吃饭是真正的高频刚需;第三,外卖是个绝佳的支付入口;第四,外卖的技术底层之一是线路规划,高度依赖地理位置服务(LBS)。由此,不难看出,外卖业务的升维和变道潜力相当广阔。例如,外卖平台有可能升维成支付平台,当然也可能升维成运力调度平台,甚至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圈。此外,外卖业务稍加变道,就可以切入同城快递,以及生鲜配送领域。

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直到现在为止,外卖业务平台全都没有实现盈利,依然靠融资活着。那么,问题是2018年这种不赚钱的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杨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数据剥削。

D

数据剥削

从根本上说,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因为互联网完成了传统业态的数据化过程,从广告信息的数据化到内容的数据化,再到服务的数据化。进而,在数据的基础之上,互联网逐步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经济逻辑或者商业模式,而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背后,是对用户数据的侵占与剥夺。

没有对用户数据的侵占和剥夺,就不会有效果广告,也不会有精准推荐,不会有内容变现,不会有线上服务,百度、滴滴、微信、阿里等所有的商业模式也就不会成立。如今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是依靠收集用户数据而创建出商业模式的。

只不过,数据侵占并不像物品侵占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数据可以无限复制并且越用越多,而实体资产却不能复制只能消耗。这就导致,你的数据即便被侵占和剥夺了,你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少了什么。杨教授将这种行为称为数据剥削。

按照数据剥削的概念,我们就能顺着2018年Facebook数据泄密事件,以及滴滴顺风车事件想得更远一些:因为这些平台企业泄露了我们消费者太多的数据痕迹,以至于这些数据痕迹随时都有可能将我们置于危险的境地。不难预见,如果各家互联网企业不能对我们的数据妥善保存(事实上,他们不会妥善保存)的话,因数据泄露而造成的恶性事件,2018年绝对不会是最后一站。

而之所以产生数据剥削,原因是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实在太高。那么有没有一种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的市场机制存在?目前来看,区块链是最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E

互联网的下半场

很多媒体和文章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并称为互联网的下半场。关于这两个版块,在杨教授的书中有很多真知灼见,我会在《思耕集读书笔记(下)》中做重点的记录。

F

锤子陷阱

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琢磨如何跟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殊不知,还没等搞清楚移动互联网是怎么回事,又冒出一个物联网,之后又有云计算,然后就是大数据,紧接着VR、AR铺天盖地,一阵风之后又满大街都在讨论人工智能,睡了一觉,发现人人都在谈论区块链了。公链十几家,都想割韭菜,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不加个区块链+的概念都out的感觉,不进几个带币字和链字的群都不是互联网人。这类现象,杨教授称之为锤子陷阱。

所有的新技术就好像一把锤子,很多企业一旦手里拿到锤子,眼里就看什么就都是钉子,都想用新技术的锤子去砸钉子,可殊不知钉钉子本身并没有意义,用钉子挂画才有意义,而这幅画是挂在家里的客厅合适还是挂在人民大会堂合适,琢磨这个问题才更有意义。因此,杨教授提出:技术和商业必须狼狈为兼。

如果我们把技术和商业当做X轴和Y轴,我们可以得到四个象限:

技术强/商业强:谷歌的模式堪称典型;

技术强/商业弱: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技术弱/商业强:传统业态基本属于这个象限;

技术弱/商业弱:想一想年底全民退押金潮吧,就不点名是哪个企业了。

技术和商业的本质都在于是否能够创造价值。

A-F

结论:无论什么时代,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前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馆漫画《小牛学耕》读后感


漫画,是一种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图画,它一般蕴含很深的道理,《小牛学耕》就是其中一篇很有代表的作品。请看,那画面上一位老农牵着一头小牛要去耕田大喝道: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后面一位老农却使劲拉着牛尾巴,理直气壮的说道:不会耕田,怎能下田?从画面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实际上也正是反映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小牛只有在耕田中才能学会耕田,而不下田是永远也学不会耕田的。从古到今,实践出真知的现象比比皆是:古代,清朝一位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者都说他画的好,但其中一位牧童看后却跑出来说:这画得不对,牛在打斗的时候尾巴不是翘起来的,而是夹在两腿中间的。这位画家正是因为没有去真正看过牛打斗的场面,而使这幅《斗牛图》美中不足。清朝有一位20岁皇帝薄仪被扁为平民时,要离开宫廷的时候因他天天看人开城门而从未亲自动手去实践的开过,离开时导致不会开城门的这件事。不仅在古代,当今社会也有着同样的现象。一位高材生考上了某大学后,因为高材生在家从未干过任何活只顾专心学习,到了学校生活压力下,最后这位高材生最后跳楼自杀死亡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正有如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对的都应亲身地去做,才会悟出其中的真正道理,学到真本领。

读《已耕岁月》有感:厚积方能薄发


厚积方能薄发

——读《已耕岁月》有感

潘加耕

我与周以耕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化普测,我应他邀请兼职在塑料厂辅导职工数学课。短暂的几个月接触时间,他工作负责,办学认真,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俩名字都带“耕”,性格志趣相投,成了朋友。后来各自忙碌,住址搬迁,联系中断。

不久前,手机里突然传来陌生而似觉熟悉的声音。通名以后,他是我失联已久经常思念的以耕兄弟。忙邀其相见,他带来一本刚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已耕岁月》赠送给我,令我异常惊喜和惊讶。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塑料厂的一名工人。改革开放初期,组织待业青年经商打拼,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宝应商界翘楚。没见过舞文弄墨,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文学水平如何?可读性咋样?在他离开后,我带着疑问急切地翻书浏览起来。

起初我不以为然,读着读着有点爱不释手了。书中情节跌宕起伏、坎坷曲折,让我时而悲伤,时而激奋,时而感慨,时而赞许。便认认真真地拜读,字字句句地领会。整书谋篇布局合理,章节设置有序,语言朴实无华,内容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行文似水,涓涓细流,浸润我的心田,加之书名与作者本名巧妙融合,惊讶之中让我赞不绝口。

一、字如珠玑文似锦绣

细读文中内容,如同和一个多年的朋友谈心。文中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而且文中时常用上一些家乡的方言词。如“七大八伙”“滴滴挂挂”“得咚得咚”“咸沾沾”“绿蜡烛”“嬉大溜刚”“滑几格郎”“清汤寡水”“同锅挖勺”等等,这些词语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镶嵌在文章中,作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使人读来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文中还大量应用了许多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警句,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阴天驮穰草越驮越重。

金旮旯,银旮旯,不如自家的穷旮旯。

门前骑的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的讨饭棍,骨肉至亲不上门。

老病鬼子开药店,带吃带卖。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八茬胡子吃炒米,推得一干二净。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

作为体现作者人生信条的格言,文中也反复出现,使读者能随着情节的推进产生强烈的共鸣,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机遇,只提供给有准备的人。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富不癫狂,穷不失志。

打铁需得本身硬。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

总之,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文中或叙事、或议论、或写景,无一不是为了拓展主题的需要,布局谋篇,匠心独运。故而,文中主人翁形象丰满、情节感人,使我如饮琼浆,沉醉其中,释卷之后,回味无穷。

二、情若酒醇志比铁坚

纵观全书,主人公品质的主要亮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另一方面是“志”。

所谓“情”就是讲主人公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感恩父母、钟情发妻、疼爱女儿、帮助胞妹、注重友情、关心下属、尊敬师长、热爱事业、报效国家、忠诚组织,每一方面都用情至深,刻骨铭心。

所谓“志”就是作者是一个胸怀大志,有着执着的追求的人。从年少到年老,一直不忘初心,不忘肩上承担的责任,不断地织梦、追梦、圆梦。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目标、为了理想,他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一次次闯关、一次次博弈。苦难岁月的磨砺,铸就了作者具有坚韧不拔的个性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执着使作者一次次化险为夷,执着使作者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感情纠葛、意志磨练、人格升华,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说句老实话,如果是他换成我,能否一次次闯过险滩、攻克堡垒,取得骄人的业绩,自问我是做不到的。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没有权利选择家庭、父母,也无法选择性别、容貌。但是可以选择前进的方向,选择所走的道路。作者的已耕岁月,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作者在苦难中跋涉、在困境中拼搏、在市场中锤炼、在竞争中崛起。他像一名无畏的战士,带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奋战在市场经济主战场上冲锋陷阵,勇谋兼备,不知疲倦,不图回报,忘我搏杀,战功显赫,创造了辉煌业绩,在宝应商界独树一帜。新世界家电公司在九十年代闻名遐尔,誉满城乡。

公司实力雄厚,作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手中有权,身边有钱,他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实属难能可贵。出差,和驾驶员同挤驾驶室,住宿和采购员同睡大通铺,分房他只要够住不求豪华。为了不与群众产生差距,他拒绝购买小轿车,与驾驶员、业务员同来同往。更绝的是他把在业务活动中,累计收受的130.73万元好处费一分不留地上缴给会计入账,交待会计不声张,以免产生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误解(20年后首次在书中阐述)。这一举措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避免了后来的一场政治风波,而是保持了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纯洁本色,这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值得让我给作者点一个大大地赞!

不知是哪位伟人讲过,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向这个世界索取多少,而在于他向这个世界贡献多少。作者就是一个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因为无私,所以无畏,这是他迈向成功的关键,是最大奥秘!

本书的第二章第四十六节的标题是“精神富翁”,与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做一个精神富翁,如何?》巧合。作者在文中对“精神富翁”作出深入浅出地阐述,作出对心灵深处地剖析,作出对社会世俗地篾视,作出对物质财富地定义,恰是作者高风亮节品格的真实写照。如果不是细读本书,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作者居然是一个如此意志坚强、品质高尚的人。我为有他这样一位朋友而骄傲、而自豪!

三、成书之速空前绝后

如此高质量的作品,洋洋洒洒25万言,不谈斟字酌句,反复加工。仅初稿落成,时间单位应该以“年”计,然而作者仅用75天便全书杀青,这不仅令人惊奇,而且是令人惊诧了。这种速度,闻所未闻。说绝后,我无法保证,说空前是绝对的,这种“周以耕速度”确实可登“吉尼斯大全”了。

我与作者是同时代人,与共和国基本同时期,我们生活在同一国度、同一家乡,所处时代完全一样,所走路径大同小异。我和作者一样,我为父祖政历所累,至今连共青团员都不是。我曾自嘲:我最高职务是少先队小队长、班级学生小组长。但是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峥嵘岁月里,也曾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有我的努力和抗争,有我的喜悦和痛苦,有我的成功和失败。下面我用一首五言诗为自己画了一个像:

一生无它好,

只爱书和邮。

慷慨常解囊,

豁达不知愁。

爱吃瓜菜代,

远离烟和酒。

不弃糟糠妻,

难忘旧时友。

粗粗通才艺,

偶偶亮歌喉。

清晨练太极,

夜晚攀书丘。

横眉对低俗,

甘为孺子牛。

教子才与德,

携妻共白头。

奥秘常探索,

真理勤追求。

丹心对日月,

热血写春秋。

我的经历与作者相比,虽然没有他那么轰轰烈烈、光彩夺目,但也略有圈点之处。十年前在我六十岁生日时,我曾向当时的贺客亲友透露我的“雄心壮志”,欲以自身经历书写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上册曰《红尘滚滚》,中册为《绿水悠悠》,下册叫《白雾茫茫》。十年过去了,我却一个字都没写。虽然有俗务缠身、老妻半瘫的理由。但一切理由都不应该成其为理由,关键因素唯决心耳,与作者相比,我真是惭愧到地了。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酷爱读书,阅书无数。《已耕岁月》可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阅读后会给读者增强信心,带来自信。会给苦恼中的人们带来一种抚慰;会给身陷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一剂良药;会给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一种激励,使人生中的弱者成为生命中的强者,从而改变人生的命运。

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是一日之功。作品立意励志纪实,一个光芒四射,血肉丰满的励志形象跃然眼前。原来我对周以耕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那么的片面、那么的陌生,自己的愧意和对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非洲草原上最高的茅草要数尖毛草,有“草原之王”的美称。生长过程极其特别。最初半年,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半年后雨水一到,三五天,便有一两米高。原来,前六个月里,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虽露一寸,但扎根地下超过28米。当储积了足够的养料和能量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成了草地之王。尖毛草厚积薄发的生长过程为人称道。

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有副名对: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与步骤,有了坚实持久的养分储备,才会有春日的万紫千红;有了无数次飞翔经验的积累,才有了雄鹰的直上九天。做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无数次磨难和打击,在坎坷曲折中总结人生真谛,汲取知识养分,别看那一点点不起眼的薄积,时间久了定成为厚积。

作者只读过五年小学,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几年夜校的学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的知识积累。在与作者中断联系三十年后,我对他的认识判若两人。这前后的鲜明对比使我看到了人世间并不是没有奇迹,但真正的奇迹,其根基在于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知识的积累和能量的储备,一但时机成熟,如同非洲高原尖毛草一样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是对《已耕岁月》的最好诠释。

作者:潘加耕 泰山中学退休教师

《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分享了《静夜思》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静夜思读后感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倒背如流地背出来了,但在那时我一点都不知道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进入小学一年级,经过教师的讲解,使我明白和了解了当时诗人的心情和整首古诗的含义。这首古诗写出了作者李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真切感受。他把月光比作秋霜,给人以一种寒冷的感觉,想到了天空上的月亮也是多么的寒冷与孤独呀。当时李白一个远行他们,没有家人的陪伴,自然会孤独而产生想念遥远家乡亲人的感觉,这刚好与天空中孤独的月亮一样。使我感受到古时候的人们常常以借助月亮来寄托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想而知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先进的通讯设备,要是想念爸爸、妈妈了,就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与爸爸、妈妈聊天,也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工具,飞快回家与爸爸、妈妈见面。

静夜思读后感2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诗。今天,我又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这首诗,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这让我想起暑假参加的苏州夏令营的时候。第一天晚上,因为了离开家,离开了妈妈,就特别想她们。许多同学来安慰我,后来偷偷地伤心,哭着哭着睡着了。第二天我又融入同学们欢乐的海洋里,形成一个愉快的大家庭。

我还想起了工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过节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他们真勇敢。

我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静夜思读后感3

《静夜思》原是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如今被编成了一首歌曲。悲伤的旋律充分的描绘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家乡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它在我们愉快时也许会被忘记,在我们孤独时也许会被想起,但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家乡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每当新年来临时,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乘着火车回到家乡,看看路边坚强的雪松,还有那盛开的野花,自己的亲人正在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李白却享受不到这种优越的待遇。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供你使用,只有渔船、马车。可是乘坐他们近则一周两周,远则两至三月,还很贵。所以有些人士总是回不了家,李白也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凄凉的明月,思念家乡的心情,久久难以入睡,此时此刻,那诗句也在纠结着我的心。在这悲伤的诗句中,配上那凄凉的音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可以回家乡看看,还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以前思念亲人还需要写信,而现在有网上聊天,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看到亲人的样子。原来,是一个个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共同携手,创造未来!

静夜思读后感4

母亲节的夜晚,月亮甚是美妙,借着月光,漫不经心的我翻开书,月光正巧映在了《静夜思》上。

“分不清是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白发。”

此时,我想到了母亲。

曾是谁为我披上寒衣?又曾是谁为我们送上一碗还散着腾腾热气的米饭?

她会是谁?

银发铺满她的额头,老茧布满她的双手,她曾为我们踏进医院,她又曾为我们迈进校园,但脸上总是挂满微笑,是母亲,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我的心颤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仰望月光,也许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注视着月亮。

“母亲啊,采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啊!”

注视月光的人们,把与你母亲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吧!

月光会传到每一位母亲心中,放下担心的样子,会欣慰地为你祝福。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

在今夜,一定会有许多游子正牵挂着自己的母亲。

哦,牵挂,牵挂……

《未来之思》读后感


《未来之思》读后感

最近在学关于自然的课文,这章《未来之思》与学的课文是有些关系的。而碰巧我最近也在看一本科幻小说《三体》,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又听了一个关于宇宙的物理讲座。这么多有趣的事碰在一起,于是让我把这篇文章重新拿出来写了一遍。

首先谈课内的两本书上的文章。《敬畏自然》、《地球上有生命吗》和《疯狂的地球》,第一个是议论性散文,其表达的主旨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敬畏而非征服。后两者是小说,讲述的都是未来的地球。

包括《三体》在内,这三篇小说都富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在这科幻色彩中也能让人思考到一定的东西。也许是对地球前景的担忧,也许是对人类所作所为的反思,也许是对地球以外生命的憧憬。然而,我却从大多此类文章中感受到更多的悲观色彩。

再来说说物理讲座,物理讲座讲述了关于宇宙的物理知识,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这几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人站在宇宙之中,实在是太过,太过渺小。从这种角度思考未来,我觉得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存在的理由。难怪写《敬畏自然》的人是个哲学家。

总结一下,简单来说,我们要能对未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真的得有很多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大道行思读后感


大道行思读后感(一)

回首大国的崛起,其过程都是无比艰辛的。

如果要问大国的崛起究竟有何秘诀,许多人都说不清楚,也说不完整。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有多难,而是因为它的答案不唯一,它包含了太多太多因素。然而,这也体现一点:每个国家的崛起之路都是不同的,每个国家的政策也不同的。有的靠重工业,有的靠战争,有的靠种植业但每个国家都追求着同一个目标,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全面发展。

一个国家若只在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而不注重培养其他发面,那么,这个国家无论这方面再怎样优秀也是无济于事。

我们平时的学习更是如此,若我们只钻研一门学科,只有一门学科优秀也是不行的。期末考试考的是你的所有能力,就算一门学科的分数再怎么遥遥领先、出类拔萃或是名列前茅,你的总分比不过别人的话,还是得给别人垫底。所以,我们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是,发展中我们也要抓住重点钻研,找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不能漫无目的,只能是到处挖坑,挖得不深。

抓住重点,刻苦钻研,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全面发展。

大道行思读后感(二)

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一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救,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一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民族一精一神的宏扬,掀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一精一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一精一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应当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崛起的大国。

大道行思读后感(三)

【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很高兴老师可以在第一周的一毛一概课上组织我们对大国崛起最后一节进行观看,通过这样一部比较权威的纪录片为我们总结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和崛起的规律,期间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一些观后感和反思。

文化对大国崛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救,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一精一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一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一精一神的圣一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崛起不了。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创新不了。所以文化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

同样先进的政治制度对大国崛起的作用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有一套先进而又与时俱进的政治制度,他是国家发展的最根本保障。西方大国的崛起过程中,集权政一府多于民一主政一府,早期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一主制度,大概只有荷兰,但是,荷兰很快就衰落了,这其实是在争夺财富的过程中,民一主败给了集权。后起的英国、美国,作为民一主标志的普选制,也很晚才出现。直到20世纪,崛起的亚洲小龙们,每一个都是集权政治的产物。其中原因并不复杂,由于自一由经济总是偏向强者,后起的亚洲四小龙,只有靠集权对抗自一由经济,才能最快地获得自己经济发展的利益。

无法说出多少大道理,我想观后感,也就是观后之感受吧,即使是微小的,只要真实的感受即可吧。最后引用一段话作为结尾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一)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进行全局的改革。尽管购得部分"坚船利器",发展制造及重工业,但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以及形成的腐败最终阻碍了军事变革,导致单一领域的改革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

最后,我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致的惨痛教训。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甲午殇思读后感(二)

我们的海洋

以黄海大海战为主线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已经过去整整120个年头了。曾经硝烟弥漫的碧血战场,浴血奋战的北洋将士,以及耻辱的《马关条约》,如今统统化作了历史的注脚,用来诠释中华民族的又一段国难与家仇。诚然,近代历史留给了中华民族太多难以愈合的伤口,但甲午海战无疑是其中伤痕最深的一块。2014年9月,刘亚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军现役将领集体编著的《甲午殇思》出版,该书以一种近乎史诗的创作手法,向国人再现了那场发生在19世纪末期中日为争夺东亚领导权而展开的海上决战。

故事的叙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前后。经过洋务派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战前的清政府已经拥有了实力号称当时"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和威海、抚顺两座近代化的军事港口。正当老大的中国急于在郑和下西洋500年后重新向世界昭示自己海上实力的时候,作为海军主力的北洋舰队却在骤然爆发的黄海海战中被日本海军击败,花费整整一代人心血铸造的精锐水师全军覆没,并最终导致中国固有领土台湾、澎湖、钓鱼岛列屿及其周边大片海疆的为日本所窃据的惨痛结局。

历史多次用血的事实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每一场大的海战都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重视海权的民族注定会在海上吃亏。读书至尾章时,我似乎已然不在书外,而是正亲眼目睹致远号在日舰的火炮轰击下徐徐沉没,太阳旗于黄海水域中肆意的张扬,愤懑之情,难于释怀。上学时历史老师讲授甲午战争史,是以丁汝昌等北洋将领集体自戕谢罪作为终点的,在读《甲午殇思》之前,我对这次战争的认知也便止于此。但《甲午殇思》的可取之处,便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在战争艺术之外,探讨了后甲午战争时代的国家制度、民族性以及海洋权益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作者在书中曾写道:"我们的海军败了,后果不止是北洋水师剩余的舰艇全部被掳到日本充作敌舰,镇远舰的残骸被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任游人猥亵,而是在赔偿了35000万两白银和割让了大片领土、领海之后,中华民族依然被历史决绝的推向了亡国灭种的悬崖之上······"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还算了解的话,那么应该清楚我们国家在甲午战后的凄风冷雨——海战十七年后,武昌起义枪响,清帝逊位。又二十四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随之,中国饱经了八年腥风血雨的摧残,在付出了3500万同胞生命、半数河山沦陷的巨大代价后才无比艰难的取得了民族存续的权利。

"软弱丧权,退让亡国"曾在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并作为本书的叙事暗线贯穿始终。它似乎是一句开篇词,预言着清末国家的危机和败像:中国失去了海军,必然失去海洋;失去了海洋,就必然失去海岛;失去了海岛,无尽的祸患就会危及我们的国家。它似乎也是一句结束语,总结着波谲云诡的甲午风云用以警示国人:从1860年曾国藩上书清帝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曾经经历过34年的图强阶段,但我们最终却在与日本的黄海海战中惨败,失去了东南大片海疆,也失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民族自强的机遇;而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然拥有了37年的发展时期,如今,我们的海洋权益再次遭到了外部势力的侵犯,在黄岩岛、钓鱼台、南沙万里海塘,在中国的固有海岛、海域。但这次,我们的海洋,已经不再允许他国任意的觊觎、蚕食……100多年前,为了那一片海洋,数千名北洋将士曾经浴血奋战、慷慨赴死,100多年后,当中国海军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自己的领海开展例行巡视,并坚决有力的应对各种外部势力挑衅、维护国家海权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海洋对于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重大意义。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在军事安全、资源供给等诸多方面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2001年,联合国缔约国的一份文件就曾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论断。毋庸置疑,只有那些懂得珍视、并能有效保护自己海洋权益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当中利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国家而言,保障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责任显得尤为艰巨。中国需要海洋,因为它是居住在沿海12省、数以百万计的渔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它是沟通东亚大陆与异域文化交流、实现货物集散的唯一航道;更因为它是拱卫国家门户、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我们的海洋,曾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它依旧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着无比坚实的支撑……

我们生长在一个拥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度,捍卫祖国领海不受外来侵犯,是每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海洋是蓝色的国土,是国家神圣主权的象征,不管它是一派波涛万里,还是几番浪花激荡,都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挚爱。我们拥有、珍爱,并将坚强的守护着它——属于我们的海洋!

读后感《《思耕集》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野草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