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品行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1000字)。

四大名著是我国的经典,已经被翻拍成一部部的电视剧,电视剧也有电视剧的启迪方式,关键看个人是否有思考的习惯,读名著是主动地,可以边读边想象,不太容易先入为主。我们在读完其中一本名著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将会更加记忆深刻。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品行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1000字),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近日,我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心有所触,文中的曹操,乃天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生的儿子也都个个可以在乱世之中独挡一面。汉贼,曹贼的也不知被骂了多少回了。可是我所认识的曹操与演义中可大不同:有谋略、文武双全,见识广胆子大,雄心壮志,就是有些好色,不过这与他的雄心壮志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一样的人物,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印象呢?

我仔细琢磨,才得出一个结论:应百姓需求,写作时间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当时百姓正脱离元朝的统治,但明朝仍在对元朝进行最后的打击,民众极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于是,一部极具政治目的的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了。其中,把仁厚、忠义的刘备吹捧至极,把奸诈、暴谲的曹操鞭挞至极。鲁迅也曾说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则作为一个天生的领导者,百姓无不拥戴。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话并不能作为历史参考资料。(但也不可否认它的文学价值。)

无风不起浪,如果曹操完全没有做过奸诈不厚道的事,作者也无法将其夸张放大,于是,我便开始了二次调查。

我花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琢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与现代作家袁腾飞所写的《汉末三国》。其中也有不少曹操的坏事,如:冤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拿掳来的群众当炮灰;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等等缺德的事也干了不少。现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残忍至极,但在当时则属于政治需要,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乱世之中,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但作者却抓着不放,一点点地夸大。

这件事过后,我想了足有一个钟头,曹操本应在后人之书里为堂堂的魏武帝,乱世豪杰。只因为他在攀登上极力的高峰时,脚下的白骨比其它二人(刘备、孙权)多了一些,便遭后人不齿。可见比别人多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吃亏是福有大气度的人方能成就大事,抛开曹操的种种不良记录。曹操在对阵袁绍之时,因实力悬殊,部下们几乎都给袁绍发过归纳信。当曹操打赢了战役以后,他大度地将信投入了火中。他这种大度不但加强了将士谋臣追随他的信念,还引得更多才子投奔而来。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大度一些,吃的亏终究都会化为你登上成功之顶的垫脚石。

还有一点,那就是读书切忌囫囵吞枣,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目光去阅读并思考。并结合多种资料去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六年级:汪一丁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这篇文章曾经上过家长报,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煮酒论英雄――读《三国演义》有感 (600字)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着中的一本,书名是《三国演义》。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传奇,构成了一本让人津津有味、百看不厌的历史书。

这本书生动有趣的写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中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里让我记住了许多英勇威武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仁慈宽厚的刘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等一系列计策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没考好的分数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潮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大势,祖国和平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难怪人们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五年级:杨泳佳

论智慧——读《三国演义》有感


论智慧——读《三国演义》有感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顾全大局的高瞻远瞩;智慧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境界,智慧更是能预见未来的远大谋略!(设问开头,耐人寻味,引出下文。)

《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一位神机妙算,才高八斗的智者——诸葛亮。(简单过渡。)

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人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虽无张飞之猛,也无关羽之勇,但是他的智谋却是天下无双,无人能及的。他曾经草船借箭,以区区几只草船就解决了蜀吴箭只(错字,改为:支)不足的一大难题;他曾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使得曹军惨败,落跑华容道;他也曾弥天大勇摆下空城计,谈笑间让司马懿悻悻而去……(排比举例,使文章显得洋洋洒洒,值得借鉴!)

读完《三国演义》全书,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两个字——“智慧”。如果,诸葛亮没有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本事,怎会引来刘备的三顾茅庐;如果,诸葛亮没有纵横百家的才华有怎能舌战群儒;如果,诸葛亮没有安邦定国的伟才,刘备有怎能把刘禅托孤与他,称之为“相父”。这就是智慧让诸葛亮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排比论证,文章富有内涵,值得借鉴!)

纵观古今有许多智慧故事广为流传:孙膑围魏救赵,田忌机智赛马,西门豹巧惩官绅……不胜枚举。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更是一位有超凡智慧的领袖。197年中美两国元首会晤,美国总统尼克松总是想把话题引到中美局势上。但是,毛主席却是四两拨千斤地说:“我们不谈政治,只谈哲学。”。会谈在毛主席幽默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从而缓解了两国的紧张关系,改变了世界格局。(古今事例,列举典型,很有说服力,值得借鉴!如果本文再补入必要的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就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望你今后多在仿写名言上苦下功夫!)

智慧是文化的积淀;智慧是经验的结晶;智慧更是我们挑战未来的财富!(蕴含哲理结尾,升华文章主题!)

喜欢《品行论“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三国演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